第一篇:2011年当前路政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当前路政管理中难点问题汇总
结合前期工作实际,提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经初步归纳,共有十大项内容:
1、关于公路建筑控制区内房屋翻建问题。
一是翻建前房屋有房产证、宅基地证等合法手续,按照《辽宁省公路路政管理局公路建筑控制区建筑物构筑物审批工作规程》进行审批后,若影响公路拓宽改建或管理养护时,房主必须在限期内无条件、无偿自行拆除,造成了合法的房屋经过路政审批后变成了临时性建筑,房主对此有意见,同时也得不到物权法等法律的支持;
二是与小城镇规划相矛盾问题。为提高城镇规模,当地政府、土地部门、规划部门制定了小城镇建设标准,距离一般从路中心线量23米(公路建筑控制区是从边沟外缘量起),建设规模一般要求必须是2层或3层小楼、平房不允许(路政规定原址原面积且不能修建楼房),双方存在着严重分歧,给正常路政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公路提级前后管理矛盾问题。原有公路两侧的房屋符合当时公路级别的路政管理规定,但公路提级后就不符合控制区相关规定。当房屋需要翻建时,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如原房距离边沟(或坡脚)外小于5米,应退至距离边沟(或坡脚)外不小于5米”,但周围房屋都离路很近,仅要求这
一户外移,当事人不理解,另外从农村民俗风水讲也有很大阻力。
四是路政体制改革造成的管理难题。去年由于路政人员划转人事变动影响,各地路政管理工作相对松懈,目前在查处一些违法建筑时,房主反映去年建房不管,今年建房就管,而且仅让我一家往后移,当事人对现有管理办法提出质疑。
2、关于公路建筑控制区内房屋新建问题。
一是门卫房或警卫室一般都位于大门口,紧邻进出门口。按照省局文件相关规定“新建的建筑物,距离边沟(或坡脚)外不小于5米”,如按此规定修建,许多房屋就会移到院里了,距离门口较远,当事人认为不切合实际。
二是大边沟问题。前几年,省公路局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大边沟养护,部分边沟较宽,小的10米左右,大的有20米或30米(河流)。在边沟外缘建看护房,距离路肩可能20米甚至更多,但如果按照从边沟外缘量后定控制区范围,显然距离过远,当事人也很有意见。
3、路政执法手段、执法方法受到限制。
一是对违法建筑的拆除难度较大。按照《公路法》第八十一条“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者擅自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由交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并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拆除,有关费用由建筑者、构筑者承担”之规定,法
院不承担强制拆除的责任,而目前我们路政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加之拆除房屋违背农村民俗,暴力抗法易出现,所以拆除违建难度非常大。
二是在处理一些路政案件时,方法不多,处罚后无强制措施。如车辆单方肇事,在收取路产补偿费时因不能暂扣其有效证件,造成违法案件不能及时结案。
4、地方政府干预路政执法问题。
由于当地政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要求公安、交警、交通、城建、工商等部门对政府关注的重点项目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对各种路政许可、审批暂缓办理或不予办理,并且政府公开承诺给招商业户,给路政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5、关于部门之间交叉问题。
公路建筑控制区控制工作设计面广,涉及土地、规划、城建等多个部门,相互间缺乏沟通和约束,形成政出多门的局面。
一是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在公路控制区内建房的土地使用(宅基地证)时,往往事先不征求路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待形成事实后,路政管理部门想管也难了,使公路建筑控制区失去了应有的保护。
二是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设置广告牌幌,“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是本市户外广告设置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户外
广告设置的规划、审批、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管理工作”,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设置户外广告的,责令其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强制拆除,拆除费用由擅自设置广告者承担,并处以1000元罚款;对经营性行为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我们路政在执法过程中,许多广告牌匾、路旗广告都有城建部门的审批手续或承包合同,造成了这些广告牌幌无法进行拆除。
6、原有路网内的公路与开发区、管委会重复管理问题。部分公路由当地管委会出资进行了扩建,改名为“***大街”,工程竣工后路况资料未进行移交,我们管理时,开发区管委会认为该路是按照市政道路标准由他们出资修建的,不应再由我们进行管理,而由他们进行许可审批。
7、道口开设问题。
按照相关规定,“新开设道口应采用与公路路面相同材料进行硬化处理,硬化距公路路肩不得小于5米”、“在道口两侧适当位置设置符合国标的交通标志、划设标线,相关费用由申请人承担”,这些在实际办理过程中难度比较大,主要原因是黑色路面费用较高、当事人承担不起,另外设置交通标志、划设交通标线很难办到。
8、经费不足问题。
路政巡查是路政管理基础性工作,路政巡查质量直接关
系到路政管理的成败。但由于目前人少、车少、办案经费不足,很难保证必要的路政巡查,也造成了违建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开展路域环境治理,需要雇佣人员、租用机械设备,这些也没有资金来源。
第二篇:当前信访工作难点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化和社会利益关系的逐步调整,各类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信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遇到许多纷繁复杂的棘手问题,有些难点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信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做好新时期、新任务下的信访工作,指导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信访工作者应该研究探讨的课题。问题一:个别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抓信访太牵扯精力,影响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二是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对他们采取哄、拦、卡、压的办法,把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三是认为信访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事,由信访部门处理就行了,把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四是认为信访部门是“救火队”、“挡箭牌”, 有事时想到,无事时忘掉,平时看不到。问题二:地区性的政策因素增加了信访工作的难度。一是个别政策的制订远离实际、脱离群众、违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造成了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给当地的政府工作增加了难度。二是对新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不够、准备不足,造成各级政府工作被动、威信降低、形象受损。三是政出多门、口径不
一、相互矛盾,造成操作困难,群众不满。四是执行政策不及时、不到位,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三: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 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 既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也要到政府部门上访解决。问题四:个别干部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群众不断上访。一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只重视抓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置若罔闻,既不及时报送信息,也不采取措施,把群众“逼”上上访之路。二是一些领导为出政绩,不顾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办一些诸如“形象工程”之类的违~、失民心的事,引发群众集体上访。三是个别领导干部摆不正位子、放不下架子,遇到问题不主动与群众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从而激化了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四是一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不闻不问,以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综揽上述难点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做好当前信访工作,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们以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真正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齐抓共管的全方位、网络化、大信访的信访工作格局。
一、提高认识,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三个转变”信访工作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信访工作可以疏通和拓宽党和政府体察民情的渠道,使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发现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是实践好“三个代表”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头脑清醒、政治敏锐,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少数单位、部门的个别领导干部认识不足、嗅觉不灵,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对信访工作抱有“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群众观点,努力实现信访工作“三个转变”:
1、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信访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从而实现变群众上访反映问题为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尤其是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信息渠道,了解社情~,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服务领导决策,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
3、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群众信访问题都看成是信访部门的事。事实上大多数群众上访多是反映某个部门、单位或某几个部门、单位该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还要靠这些部门和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主体作用而解决,信访部门只是起到一个综合协调作用。只有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
二、端正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三种机制”
1、强化“领导责任机制”。领导是信访工作的主体,是群众信访的直接对象,是解决群众问题的主导。发挥领导在信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机制上加以保证,强化信访工作领导机制的基本要求是:领导重视信访工作不是一阵子重视,而是长期的稳定的重视;不是仅仅党政一把手或分管领导重视,而是领导班子整体重视;不是哪一级领导班子重视,而是各级领导班子层层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落实、一追究”:一是落实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纳入考核内容,并入目标管理;二是落实领导干部制度责任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处理信访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
第三篇:关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调查
关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调查
唐县工商局 李会斌 周杰
如何管好食品市场,保障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各地致力解决却也颇感头痛的问题。虽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下大力查处了大量的经济违法案件,为维护市场秩序安全稳定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但最近通过实际工作和深入基层调查中发现,农村食品市场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在城乡结合部、农村集贸市场假冒伪劣食品充斥市场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给市场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令人堪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现状
通过调查,从近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实践看,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主要有:
(一)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品种繁多。从市场上假冒伪劣食品的品种看,涉及粮、油、肉、果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七类食品及饮料、桶装水、散装酒等。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违章案件看,较多的集中在酒、副食品、奶制品、饮料、死因不明的病死猪、牛、羊肉及其制品等。
(二)制假手段高、速度快。制假者仿冒知名商品的包装装潢、防伪商标,仿制得几乎一模一样,使人真假难辩,防不胜防。1 市场上什么商品紧俏,就有此类假冒紧俏商品出现。如:假冒“剑南春”酒、假冒“统一”鲜橙多饮料、假冒“白象牌”食盐等。
(三)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窝点更加隐蔽、危害更加严重。假冒伪劣食品不仅冲击了一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四)假冒企业名称从事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有的生产厂家和不法商贩为了自己的利益,仿冒企业名称,大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如:李某往装东北米的袋子里倒入劣质大米上市销售。张某用东川金桂面条的包装盒装自己生产的劣质面条。还有不法商贩收购“剑南春”、“金龙鱼”、“可口可乐”等瓶子或包装盒,然后,罐装自己生产配制的劣质酒、油、饮料、酱油、酸醋等,冒充企业生产的知名商品拿到市场上销售。
(五)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手段多样化,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很难抓住要害。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一些销售假劣者,都不是纯销假,而是既准备真的,又大量购进假的。在店堂内只有少量的假冒样品,而离销售点较远的仓库内却堆放着大量的假货,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店堂谈价,仓库取货,执法人员很难抓住其要害。再就是一些经销商为降低成本往辣子面、胡椒粉、花椒粉里搅拌玉米粉和颜料,消费者很难发现,执法人员从感观上也很难判断。
二、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严重损害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充斥市场,即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利益驱动的负效应。一方面,由于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会产生高额非法利润,使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认为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捷径,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便操起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勾当。另一方面由于假冒伪劣商品成本低,相对正品价格便宜,甚至还采取回扣等不正当的手段推销,使经营者纷纷经销假冒伪劣食品。制假者为暴利铤而走险,采购者有回扣乐于采购,经销者有高额利润乐于销售,均有利可图。
(二)假冒伪劣食品得以繁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一方面是市民或购买力极低的农民贪图小便宜,宁愿低价买假,而不愿高价买真,这就给假冒伪劣食品的生存留下了市场。另一方面是为了地方、部门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一些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人对在查处的案件说情,要么强制干预,一定程序上助长了制假者的邪气。
(三)假冒伪劣食品长期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从主观上讲,一方面我们处理的一些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与国际上的新加坡、美国对同类案件处罚比较,查处打 3 击的力度太轻,根本难以起到惩戒的作用,使一些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生产者、经营者有再操旧业的能力和心理,并且这些不法生产者、经营者受到一次处罚后就会变本加厉,手段更加恶劣。另一方面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通气不够,没有形成执法合力。从客观上讲,一方面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在各个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上不一致,造成执法中的不平衡,处罚的伸缩性过大。另一方面法律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手段不够,造成对制假售假者打击不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既无控制人的手段,也无冻结银行账户的手段。对执行处罚决定的问题,法律没有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暂扣账户和强制划拨权,结果等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时,款项转移,违法行为当事人就是不交罚没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就只得依靠法院强制执行,而整个过程所需时间长且效果甚微。
(四)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也是制约食品整治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调查取证难。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人一般多是现钱交易,没有进货发票和记录,难以确定假冒伪劣食品的数量,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一旦当事人拒绝交待,就难以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来源作进一步深入调查。虽然我们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与市场开办单位、超市、商场、粮油、食品批发、零售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书,要求市场主体在进货时索取并查验供货单位和生产单位的资质证明,查 4 验主体的合法性,查验商品质量,查验进货发票,对购进食品索要票据,但是,这样做,一方面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没有拘束力;另一方面多数经营者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难以按照要求做到。二是鉴定难。食品质量检验及其送检问题,是一个难点问题。区县级具有鉴定资格的检验机构,如卫生、质检等部门不完全具备检测的手段,能力有限,不能作出鉴定。而送检涉嫌假冒伪劣的食品又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三是案件执行难。表现在执法对象法律意识淡薄,不愿承认其违法事实,即使承认了违法事实也不自觉履行法律责任,采取阻扰、暴力的方式对抗行政执法。四是经费难。表现在食品安全整治工作重心下移到农村市场监督检查中,交通工具紧张,经费严重不足,有时为了应付困境,占用收取的各项规费弥补办案经费不足的问题。
(五)企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一些企业认为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事与企业没有关系,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无可奈何。有的一些企业虽然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作了一些工作,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以支持整治工作的开展,但觉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划不来,就听之任之。二是漠不关心。在曾经查获的一起假冒某名牌食品的案件过程中,我们多次打电话与企业联系,希望得到企业的协助鉴定,但却没有结果,对假冒伪劣食品影响其生产经营而漠不关心。
三、食品安全监管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实施严惩重罚。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违章行为,必须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行为一样,一年组织几次严打;借鉴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管理经验,对制假销假者实施重罚,使制假销假者闻者丧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要落实严惩重罚,就必须解决好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建立一支能够站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能够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效监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廉洁自律、勤政高效的高素质的行政执法干部队伍。二是要从法律的角度,赋予行政执法部门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当事人的拘留权和搜查权以及对其银行账户的冻结权,从而解决执法手段不强的问题。三是就目前而言,关于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多个法律法规中,一些法律既原则抽象不具体,而且法律责任又缺乏统一一致性,不便操作,因此,要根治假冒伪劣食品,就有必要立一个《食品法》及出台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涉及食品安全整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综合整治,优势互补。食品安全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联合作战,共同治理。一是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监督、盐务管理、公、检、法等执法部门,要在各自独立执法的同时,由政府组织协调组成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食品安 6 全专项整治队伍,并统一指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整治工作。二是财政部门要给予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正常开展所必需的经费。三是新闻单位要加大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大造声势,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经营者进行公开曝光。四是针对行政执法部门在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中存在识别鉴定真假食品困难的问题和端窝捣点根治源头难的情况,积极主动与企业联手,突出重点且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最为了解,行政执法部门在办案过程中也可避免走弯路,在鉴定、取证、结案上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保护了企业的利益。
(三)强化监管,坚持经常性监督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除认真作好日常市场巡查工作外,另一方面要按季节组织不同食品品种的打假战役。如节日期间,假冒节日时令食品多;端午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元旦、春节、假冒烟、酒、糖、月饼等节日食品多;夏季假冒饮料多;冬季,假冒保健品多。要根据节日和季节市场的规律,突出重点严加整治。同时针对市场上存在的反映强烈的问题,围绕粮油、蔬菜、水果、肉食、酒、奶制品、豆制品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强化监督检查,对重点领域、重点市场要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四)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商品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商品质量监督关口关移制度》和食品安全整治“六查六看”的要求,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食品经营者在购 7 进、仓储、销售等环节严格履行查验职责。要求做到:(1)查验“两个主体”,即在进货时索取并查验供货单位和生产单位的资质证明,查验主体的合法性;(2)查验商品质量,即实施索证制度,通过对购进的商品按批次向供货人索取质量检验检疫证明等商品质量合格证明,并对商品包装上的标识以及内在质量进行检查或抽查,查验商品的质量;(3)记好“两本账”,即在购进商品时应当建立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分别记载生产厂家、进货渠道、商品质量保质期限及商品销售去向等情况。要求经营者对进入经营场所范围内销售的食品质量安全负责,做到心中有数,杜绝不合格食品在其经营场所范围内出售。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必须依法履行职责,把经营者执行商品质量购销查验制度的情况,作为日常监管和市场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违反规定的,要及时提出警示,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况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示。
(五)建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网络,完善消费者举报、申诉受理处理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设立“12315”专线申诉、举报电话的基础上,针对城乡结合部、区域交结部发案率高的问题,成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网络,既能走群众路线,发挥广大消费者的监督作用,又能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发挥联动效应,不给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者留下逃避惩罚的空间。
(六)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宣传工作的 8 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意识和依法护权的意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对食品安全涉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知识宣传,使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提高,使消费者懂得如何科学安全放心消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性的防假监督机制,净化食品市场,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努力做到标本兼治。
第四篇: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农村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1997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1997年至2003年的7年中,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均增幅不到4%,2001年甚至只有2.1%。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惩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负担问题仍十分严重。
3、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农业稳步发展,农村治安形势总体平稳,这是主流,但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增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有的导致群体性械斗和上访,有的激化为严重治安犯罪案件;二是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在一些农村乡镇有重新抬头之势;三是农村金融和市场管理秩序混乱,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四是农民间因生产生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内部矛盾激化为刑事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五是一些地方出现的“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及封建宗族势力横行乡里,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一大祸端。
二、农村热点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是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资金积累及其他资源,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自身的发展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城乡市场分割,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工业化在农村的推进。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展明显失衡,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发育程度远远低于工业和城市,造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巨大障碍。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全国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就农村看,社会发展又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
2、行政权力的作用形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1)农村财税体制不规范,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对增加农民负担有鼓励作用;(2)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够合理,没有充分注意研究和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3)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力;(4)基层行政机关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过度干预;(5)县乡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该设的机构没有设起来,该撤的机构撤不下去,人浮于事。
3、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表现在: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田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结果是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价格却下来了,加上国家为减轻财政负担一再调低保护价和订购价,农民种粮收入出现负增长。此外,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也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全线下滑,基本上都降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大,林牧渔业比例小。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三产业比例小。传统的农业家庭生产方式生产成本较大,造成农业经营收入增长持续下降。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我国2000年乡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4%,其中小学以下人口比重占61%。2001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271.7万人,农村农民专业人员241万人,平均每个村委会只有3.2人。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得使用先进农业机械,不知道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知之。全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除部分老弱病残幼群体,还有近1亿人有能力却没有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1、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六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发展为“五个统筹”。要求我们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特别是在制定国民经济政策的时候,牢固树立“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通过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二是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三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四是先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3、抓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要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入手,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国家应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减轻农民和乡镇财政的教育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的监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加快农村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建立农村权利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权益缺位问题。
4、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加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就业技能、法律等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同时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出效益。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以城镇化集聚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五篇:当前企业信访工作难点问题思考
当前企业信访工作难点问题思考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逐步调整,各类复杂的矛盾日益显现,信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遇到许多纷繁复杂的棘手问题。如何做好当前的信访工作,解决好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新矛盾、新问题,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应该研究探讨的课题。
问题一:个别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抓信访太牵扯精力,一心扑在经济效益上,忽略了经济效益与信访工作的关系。二是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对他们采取哄、拦、卡、压的办法,把自己的地位与职工地位对立起来。三是认为信访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事,由信访部门处理就行了,把自己与群众分割开来。四是认为信访部门是“救火队”、“挡箭牌”,有事时想到,无事时忘掉,平时看不到。
问题二:区域性的政策因素增加了信访工作的难度。一是个别政策的制订远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征求职工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造成了群众对企业的不满,给上级部门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二是对新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性不够、准备不足,造成企业被动、威信降低、形象受损。三是政策口径不
一、相互矛盾,造成操作困难,群众不满。四是执行政策不及时、不到位,损害了
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问题三: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组织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有理无理占三分,不以政策为依据。
问题四:个别干部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群众不断上访。一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只重视抓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臵若罔闻,既不及时报送信息,也不采取措施,把群众“逼”上上访之路。二是个别领导干部摆不正位子、放不下架子,遇到问题不主动与群众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从而激化了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三是一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态度不好,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不闻不问,以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综合上述难点,如何做好当前信访稳定工作,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一、提高认识,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三个转变”企业信访工作是直接为职工服务的工作,是企业联系职
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信访工作可以疏通和拓宽干群关系的渠道,使各级领导能够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发现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可以改变各级干部对信访工作抱有“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增强群众观念,努力实现信访工作“三个转变”:
1、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信访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从而实现变群众上访反映问题为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信息渠道,了解民情民意,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群众信访问题都看成是信访部门的事。只有各级组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
施到位、配合到位,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
二、端正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三种机制”
1、强化“领导责任机制”。领导是信访工作的主体,是群众信访的直接对象,是解决群众问题的主导。发挥领导在信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机制上加以保证,强化信访工作领导机制的基本要求是:领导重视信访工作不是一阵子重视,而是长期的重视;不是仅仅党政一把手或分管领导重视,而是领导班子整体重视;不是哪一级领导班子重视,而是各级领导班子层层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落实、一追究”:一是落实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纳入考核内容和目标管理;二是落实领导干部制度责任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处理信访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发现、研究、协调和处理各种信访问题;三是落实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定期排出重大疑难信访问题,由党政领导分工负责包案处理,对所包案件,领导干部要亲自挂帅,组织解决。建立追究领导责任制度,把以上三项责任制作为硬任务纳入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的考核,落实奖惩,对因工作失职导致发生恶性事件或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2、强化“分级负责机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是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对群众上访的问题,必须落实制度,分解到位,责任到人,逐级解决。各级要将信访工作纳入单位全年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督促检查,实行一票否决;做到信访工作与部门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信访工作的有序运作。
3、强化“信访督导机制”。督导检查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有效的督导工作,使群众信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改变过去存在的信访问题决而不行、拖而不办、小事拖大、新户拖成老户的情况。
三、突出重点,围绕中心任务,抓好“三项工作”
1、构筑全方位信访工作格局。信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信访工作是全企业的共同职责,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首先,各级领导对信访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把预防、控制、化解群体性矛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本部门、本单位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妥善处理。其次,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主渠道作用,认真负责地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处理工作。三是各部门、单位要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配合信访部门,认真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应由本部门、单位解决的问题,切实承担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职责。
2、加大宣传疏导工作的力度。一是要认真宣传国家《信访条例》和《治安处罚法》及有关信访政策法规,教育群众要依法有序上访,要让群众明白处理信访问题在基层而不是在上级、解决信访问题靠法规而不是靠领导。二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疏与堵相结合。对于一般性的群众上访,采取教育疏导的方法,以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对于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不良后果的上访,必须坚决批评制止,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可责成公安部门依法查处。运用疏堵相结合的办法,妥善的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加强职能部门的制度和纪律建设。一是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的有关制度和方法,把各自范围内的信访问题解决好。二是要坚持科学决策,按规律办事,各项措施出台风险评估的方式,防止出现因为部门决策失误而使群众利益遭受损失的群众上访。三是要自警自律,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增强利民意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随意性。严禁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拖拉等现象的发生,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