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稳健货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的影响及建议
稳健货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的影响及建议 自央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各级人民银行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了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情况的监测,要求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量保持在去年同期水平,并做到季度均衡发放贷款。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规模、节凑、增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的正常发挥。
(一)制约了支持资金的适时投放。
由于农村信用社为了在年初抢占信贷规模,元旦过后就开始突击放款,因季节性因素,大多数贷款并没有用于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受贷款增量的限制,大量闲置资金“沉睡”在人民银行,而排不上用场。以偏关县为例,2011年,春耕生产资金需求约1.5亿元,近9千万元的信贷资金靠信用社货款解决。而联社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近2亿元,有近1亿元的信贷资金因受季度增量的限制而不能发放。
(二)削弱了对“三农”的支持。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农村信用社贷款规模减少,投放节凑减缓,在不能增加贷款投放量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调整优化贷款结构来稳定老客户,采取收旧贷新来发展新客户。对于大多数客户只有望贷兴叹,信用社爱莫能助,极大的削弱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增效难度。
首先,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提高,一方面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负
债成本,增加了应付利息,相应增加了营业成本;另一方面贷款利息的增加,同时增加了客户融资的成本,降低了客户融资的积极性,加大了贷款投放风险。对于收入比较单
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直接影响了经营效益。
(四)贯彻货币信贷政策的难度加大。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是“三农”,而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季节性强,资金使用比较集中,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很难做到均衡发放贷款,政策限制刚性要求与资金需求季节性变化的矛盾,使农村信用社在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此我们建议
(一)一方面用好增量贷款。农村信用社严格贯彻落实央行控规模的要求,有计划的用好、用足增量贷款;一方面千方百计组织存款。通过增加存款规模,降低存贷比例,提高存款规模,增大用款额度。
(二)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增强贯彻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在压缩淡季农贷资金增量的基础上,增加农贷旺季贷款发放规模和增量。实行年度增量控制。农村信用社要下功夫调整结构,优化存量贷款结构。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发放,降低房地产等政策限制行业贷款,压缩非正常贷款比重,加大呆账贷款核销比例,尽力满足“三农”和微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三)在中间收入和产品(业务)创新方面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农村信用社要把创新、推广中间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新的突破。要加大力度实现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通过创新的产品、业务和服务吸引新的客户来实现新的收入来源和稳定客户。
第二篇: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农村信用社信贷取向
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农村信用社信贷取向
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明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向,也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取向。在宏观调控工作不可放松的大形势下,对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一)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的信贷规模控制。有专家指出,过去两年我们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之举”,而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应及时退出。基于这个角度出发,稳健货币政策必须使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农村信用社更不例外。可见,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必将促使农村信用社筛选剔除相对收益较低和风险较高的授信,从而使贷款投放更加理性,降低了信贷风险,避免经济过热增长。
(二)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存款增速减缓。受信贷规模控制影响,存款的增长势头减缓的迹象十分明显。根据调查分析,受直接影响的有这几个因素:一是企业贷款受限制,新增贷款减少,造成了企业融资困难,企业回笼资金减少、账面留存时间短、存量逐渐减少。二是目前农村信用社支持的企业多数是个私企业、民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是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的小规模企业,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企业缺少流动资金,为了维持正
常的生产,必须通过其它的融资渠道举债,因而影响到存款的稳定,并直接造成个人或企业存量存款的减少。
(三)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增贷压力加大。部分商业银行从第三季度开始实施分项目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管理,特别是以小水电、纺织、矿业、林产品加工等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多为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所限制、关注,且因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财务指标不佳等原因,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难度加大。农村信用社作为扶持地方经济发展重要金融部门,增贷压力明显加大。
(四)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潜在的贷款风险。目前农村信用社在通常的情况下,企业的借款一般是在贷款到期后转贷使用,但有一些企业的贷款如原来的农产品加工贷款、房地产贷款及一些新增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贷款等,这些企业本身经营就难以维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使企业筹集资金更加困难,从而影响到企业贷款利息的归还,若是贷款利息不能到位,那么企业借款将无法转贷,随之就产生了新的不良贷款。甚至还有相当部分贷款户表示由于贷款难度加大,害怕贷款到期后要求继续贷款的申请不能满足而拒绝还贷。
(五)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其它负面效应。随着宏观调控新产生的作用,将对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一是增加了资金组织的难度。由于中小企业的借款规模控制后,企业必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弥补生产资金的不足,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私人借款,因此将影响到存款的稳定和增长。二是影响到创利水平的提高。由于存款增长缓慢,新增贷款受到控制,必然影响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利息收入的增长。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取向
面对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的新变化,农村信用社要认识统一,行动果断,坚决贯彻落实。要把加强资金组织,加强信贷管理,优化总量结构,防范信贷风险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抓好资金组织,实现稳步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筹集支农信贷资金的形势不容乐观。为确保存款的有效增长,一是要加强借款企业资金账户的管理。根据企业规模及销售情况,核定相应比例的资金归社率。将企业资金归社率纳入考核企业次年借款的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贷款资金的及时回笼,从而达到提高和稳定企业账户资金的目的。二是要充分捕捉信息,增加吸储渠道。当前要特别防范农村山场转让、出售土地、征地赔偿的款项流入到其它银行,牢牢地守住农村储源阵地。三是要抓住商业银行撤并机构网点的机遇,做好动员工作,让这些客户到附近的农村信用社开户,扩大存款客户群体,力争取得有效的突破。四是要改善服务质量。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缩短与商业银行的差距。对存款多、增储潜力大的重点客户,由专人进行一对一攻关,上门营销,挖掘潜力,从源头强占市场份额。
(二)把握信贷导向,助推结构调整。专家认为,为配合好以“调结构”为主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具体操作上应合理适度、灵活平衡。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紧抓农村金融不松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对客户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正确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确定扶持的具体方案。第一,在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不能过紧,要为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助推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第二,要进一步做好小额信贷业务,将信贷资金优先用于农业贷款,保证足够支农资金的投入,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支持农民增加收入;第三,广泛开展信用评定工
作。对每个村的农业经营状况和农户信用度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台账制度,在信用户评定和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稳住农村信贷主阵地,改善信贷服务,为农业新一轮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严格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加强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是明年工作和政策的主基调。首先,信用社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阶段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改变片面追求贷款规模,盲目扩张的经营模式。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未按规定程序批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对于以前已经授信或已经发放的贷款,要尽快采取稳妥措施,坚决进行纠正。其次,要坚持总量调控和结构相结合,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研究,注意存贷比的变化,注意贷款的期限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避免贷款过度集中,加强对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提升利率管理水平。
(四)争取政府支持,促进良性循环。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取得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采取措施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合理补偿金融运行中因过高的风险造成的损失;进一步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给,形成“政府扶助金融,金融支持经济”的良性循环局面,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协调,帮助信用社及时清收不良贷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对建筑业的影响分析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对建筑业的影响分析
(作者:重庆巨能建设集团 李北陵)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之后,中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一系宏观经济导向措施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大政策的实施对建筑企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内涵简述。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型财政政策,即扩大投资、扩大消费、结构性减税的财政政策,以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扩大就业、医改、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教育、改善城市交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等等)为取向的财政政策。
这个政策从2008企稳向好。
已经实施了两年多的这一政策,之所以要在济需要保持稳定发展,决,比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这要求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在12月27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大居民消费需求。
二是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影响分析。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可能对我们的经营和发展产生以下影响:第一,按照国家的导向,两级政府将继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方债,融资将更规范,风险也更好控制,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因此将继续保持一定增速。BT模式仍将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融资模式和承包模式。这利于我们实现今年经营目标,也利于我们发挥现有资质和融资优势,保持投资开发的快速增长势头。第二,政府着力于推进高市场劳动力价格。场劳动力价格上升,必致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对经营绩效形成压力。第三,“结构性减税
9月开始实行,明显产生作用,使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最先人民群众最关心、融资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也将由融资平台逐渐改为发行地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和“征管制度”改革,可能对我们有较大影响。自2011年继续实施,是因为中国经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需要着力解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2011年扩 市 年
年最直接、”的政策,将拉建筑业是国内各行业中劳动力资源获得最为开放的行业。”1994
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以来,每年国家财政收入增速都大大高于GDP增速,高出 20%以上。这是导致“国富民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国家财政部提出,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增长率为8%.这是多年来财政收入第一次要与 GDP增速保持一致。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税收收入大致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9%左右。国家想刹住高速奔驰的财政税收战车,必然在减税上动刀。减税因此是大势。但国家又需要手头有钱来解决民生问题以及利用税收杠杆来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结构性减税就这样成为政策取向。
结构性减税,既区别于全面的、负调整,注重和强调的是有选择的、是四大税种——增值税、个税、环境税、房地产税,今年可能都会有动作。环境保护税。中央“十二五今年极可能实施。开征环境保护税,意在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实现环境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垃圾税、以后可能要纳税。建筑施工过程形成的固体废弃物,过一定分贝也要纳税。这个税种对建筑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最大,在施工过程注意环境保护。增值税。改革的思路是扩大范围,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纳入增值税范围,企业不再缴纳营业税,相关企业可以进行固定资产进项抵扣。房地产税。重庆今年将和上海率先进行试点。理上可能产生影响,利于为地方政府培育重要且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个人所得税,据披露,今年个税的税率、个税改革的方向是“减少级次,扩大级距率从5%到45%)可能减少为除个税对属于中低收入的我集团员工是利好,外,其余两个税的改革,都可能或增加建筑企业的税收负担,营产生负面影响。
二、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内涵简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相对于币政策而言的,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国家的货币政策取向,一般是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在稳健、适度从紧、从紧、适度宽松四个“档位先后经历了稳健-适度从紧-从紧-适度宽松的变化。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表明从去年第四季度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质已经转为稳健。
大规模的减税,带有强烈的优化结构意图的减税。噪声税。建筑业施工过程使用汽油、征收方式和重点对象可能会有所改变。”。116级,税率也将降低。
“十一五”时期,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取向就又不同于一般的有增有减的税 “开征环境保护税具体税目包括二氧化硫也可能要纳税。
2008年9去年先后分析主要 ”。所以(二柴油较多,施工噪声超将迫使建筑企业
但在心 9级累进税率(税 6次上调存款准”规划建议中就已明确提出
这个税不足以遏制炒房,个类可能合并,增值税改革对建筑企业影响不大或对建筑企业的经月开始实行的宽松货”中切换。
稳健货币政策的意义,在于货币政策正式告别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保增长为重中之重的危机政策开始让位于兼顾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的双重目标的常态管理。
当前,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个货币现象,是由流动性(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过剩引起。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针对通胀压力。
抑制通胀,主要靠两条:控制信贷增量,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速。央行已经明确提出:控制信贷增量和货币供应量增速,主要是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专家分析,2011年全年的通胀水平会比较高,在翘尾因素,通胀压力会大于下半年。则预计明年全年通胀高点可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这一时间窗口。
(二)影响分析。不同调控手段对我们有不同的影响。1.利率。就是利用利率杠杆。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是收紧过多流动性、地产泡沫的有效手段。长期的负实际利率将进一步鼓励投资及资产套利,提高利率,控制通胀及资产泡沫的措施势必事倍功半。从经验看,央行为避免加息的副作用,只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专家认为,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011年全年CPI4%的水平计算,若要保持正利率,全年需要加息但我们分析,由于三个原因,实际加息次数可能不会这么多:第一,加息将增大地方融资平台的利息压力。据披露,去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而目前的负利率要想转正或者持平,款也加息2.35%,那地方政府的地方融资平台一年就要多支付银行利息元,地方政府还债的压力徒然增大。央行不得不考虑。第二,加息意味着融资条件改变,利用银行杠杆的机会减少,升,这会改变投资者的市场预期,也会对股市和黄金市场产生利空影响。的负担、中小企业生存的压力,并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过快升值,既会引来大量热钱涌入,带来一些产品价格上涨,也会增加金融风险。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预测,预测比较保守,但符合央行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谨慎的特点,比较可信。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意味着融资成本将增大。如果按现行一年期基准利率2.75%,一年加息3次、每次加息从目前的趋势看,央行至少得加息银行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今年全年可能将有0.254%—5%之间;上半年因为如果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2.35%.如果相应的一年期贷3次加息。” 挤出房如果不每次2.75%,以5次。7.66万亿元。1800 亿 这个 “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常规性货币政策将主要集中在今年抑制物价上涨是主要目标,所以主要指加息,减轻通货膨胀过高压力、提高利率一般取小步快走的方式,投资的融资成本上也会导致许多企业资金紧张,既伤害实体经济,第三,加息不但会相应增大普通百姓还贷我们分析,个百分点计算,每一亿元货款将增加利息
75万元。这会投资数额较大的建筑企业还贷压力增大,利润受到挤压。加息对我们巨能建设集团的负面影响不是很大。这是因为虽然预计我们2011年融资将达10亿元左右,但BT项目占了融资总额的90%,而BT项目的利率按合同规定随央行利率上浮,增加的利息是由业主方承担。增加利息带给业主方的压力与总投资的风险相比也只是小头,不足为虑。不过,其他非BT项目的融资利息增加,会使建筑施工的利润受到挤压。
2.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通过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和利润,遏制其放贷,控制新增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进而抑制通货膨胀。
贷款规模扩张,是货币超发、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媒体报道,去年前月的新增贷款高达7.45供应量增速也远超过年初目标。截至元,同比增长19.5%,高于加剧和资产泡沫产生。所以,抑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而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就在于遏制商业银行放贷。(狭义货币)=M0+企业活期存款用卡类存款;M2(广义货币)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那部分资金。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并由金融机构自己决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部分资金,用于抵御未知风险。而存款准备金率,放贷款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存入中央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的比例。这个比例越高,则商业银行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会越少。在实际运用中,存款准备金对制约金融机构贷款扩张的作用并不理想。为,原有的1.62%的法定准备金利率和行坐享收益,不太在乎央行使用这个手段。加央行本身的利息负担。存款准备金累计数额越大,支出的利息成本也越高。所以,今年央银打算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利率,包括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并将之与其他工具结合运用,让那些资本充足率较低、款准备金利息适当降低直至为零,便提高这一政策操作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实际就是暂时冻结商业银行的钱,市场的流动性。这个工具的使用,7.511月底,广义货币(%的预期目标值。货币超发,推动了通货膨胀的+机关团体部队存款=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就是中央银行为控制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0.72%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使各大商业银央行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让这一货币政策工具触及商业银行的痛处,较之加息工具的使用,M2)双增长,11个M2)余额71.03万亿M0=流通中现金;M1+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法定存款准备金,指法律是金融机构主要这是因也会增 且多缴的存以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减少最大好处是不致引起起
万亿元,全年超标(亿元)成定局。与此同时,货币17(注:其他存款。超额存款准备金,即动态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经营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多缴存款准备金,热钱涌入、物价上涨。
但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必然导致银行紧缩信贷,会对融资数额巨大的建筑业产生负面影响。一是融资困难,冲击房市和建筑市场;二是资金紧张,融资成本增大。建筑企业对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应当提前研究,采取相应对策。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央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其任务是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国家银行层面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本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个部分。我们国家央行的本币公开市场操作,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时,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这种手段来回笼基础货币,流动性。
公开市场操作,无论是回购交易、现券交易,还是发行央票,说穿了就是央行暂时冻结商业银行的钱,达到控制市场上货币数量的目的。其对建筑业的影响在于两个方面:制通货膨胀,遏制物价上涨,这有利于减轻建筑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另一方面,却也会增加建筑企业融资的困难,可能引起资金紧张。外汇操作,主要是根据情况多方面因素对美元交易价进行调整,美元汇率升值或贬值。从趋势上看,中国经济向好,人民币升值是大势。专家预计,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达到人民币升值,本不是坏事。本币升值,的商品。人民币升值后,作为基础原材料的初级产品进口成本相应降低,中国现阶段的通胀压力,也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对建筑企业是好事。但人民币升值,也会引起境外“发金融危机。不过,从总体上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各行各业都将面对,建筑业在生产经营中可以不特别考虑。
三、对策建议
1、对加息和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的影响作专题研究,拟订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抵减融资成本和资金压力,力求减少政策实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2、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沟通与合作,保持和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将其最大限度地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3、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主要有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发行央票等。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央票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当减少市场
一方面可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数量,有效抑
决定人民币对5%左右。
意味着相同的单位货币可购买更多数量可缓解 ”涌入,不但冲击股市和楼市,而且可能引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热钱
适时推进企业相关改革。
4、项目开发更加重视风险防范,项目承接和业主选择坚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重庆巨能建设集团 李北陵)
第四篇: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价格变化的趋势显示,1998-2004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持续上涨。其中,1998-2001年,房地产贷款余额保持在较为平稳增长的水平上;2002-2004年房地产贷款余额的绝对值则出现大幅上涨的趋势。从总体趋势看,个人住房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速度,并且个人住房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的比重也较大。与此同时,1998年以来,我国房价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2001年以后,商品住宅价格的上涨与房地产贷款量的扩张表现为同步运行,由此可以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解释近年来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
2004年开始,为抑制上涨过快的房价,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以提高信贷门槛和市场利率为标志的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政策效果最初并不理想,2004年和2005年房价涨幅同比增长17.8%和14%,达到历史高位,这与信贷放量仍然较大有直接关系。2007年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报告”显示:2007年9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4.6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410亿元,同比增长29.6%,增速比上年同期快5.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6.9%;购房贷款余额2.86万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5个百分点。
2007年9月27日与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对利用贷款购买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对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借款人提高了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规定商业银行对项目资本金比例不到35%或未有“四证”的项目、有囤积土地和囤积房源行为的房地产企业不得发放贷款。以“二次房贷”为标志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改变了过去我国房地产市场得以快速发展的金融环境,全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持续走低,房价明显回落。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8年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5%,环比下降0.1%。其中,深圳房价降幅最大,新房价格同比下降10.8%。这一事实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对抑制房价上涨是有一定作用的。
三、货币供应量的膨胀支持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从货币政策影响房价波动的机理与经验分析来看,货币供应量的膨胀支持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是催生我国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由此决定了银行信贷潜在而现实的风险和危机。因此,为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和个人消费信贷规模,尤其是通过按揭贷款进行的投机性信贷;在国内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房地产信贷规模,营造供略大于求的市场氛围,避免因供不应求造成购房者心理恐慌而盲目入市,进而抬高房价的现象发生。同时,当前部分城市出现房价有所下跌的局面,虽然房价的理性回归凸显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但需要警惕的是,房价下跌很可能通过银行控制信贷损失的行为,进一步加剧房价的波动,从而令其负面影响产生放大效应。
第五篇: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在90年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决策之所以尤其重要,一是因为资本市场在90年代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工具;二是因为资本市场对经济的作用和对币政策四大目标的影响在增强;三是因为资本市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其发展、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
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变革货币政策,使之能更加有效地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相适应。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但是,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而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股权价格和实体经济的,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变革与操作的复杂性。货币政策间接影响资本市场时,资本市场必须首先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企业参与而并非个别企业参与的资本市场;二是相对完善的运作机制与丰富的金融产品;三是经营处于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督与约束,真正意义上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中国的资本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成熟程度来看都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譬如,利率变动并不能撬动资本市场运作,但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将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的中介或操作目标应从货币总量转向利率
由于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货币总量目标并不能在短期和中期里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可靠的数量指导。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当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废除了货币总量目标,转而实行通胀目标或利率目标。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利率是最具稳定性的一个经济变量。尽管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的寿命在延长、经济组织在变迁、金融市场在扩张和深化,利率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内。
利率具有即时性、可测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因而能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佳操作目标。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能够通过资金供求双方不断变化的交易及时地反映出来,利率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能反映着经济的动态。利率的变化也能及时地被中央银行所观察到,而对货币总量却只能作事后的统计。由于市场的深化和资本的全球流动性加大,利率和汇率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将增强,因而中央银行也易于通过改变官方利率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使利率向合乎意愿的方向和水平变动。
尽管货币总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或操作目标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个经济分析工具和货币政策的参考变量依然有其重要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主要工业化国家在废弃了货币总量目标后仍然要定期地公布货币状况统计指标,货币政策制定者仍然密切地监管着货币状况总量和银行放款的发展。一些金融市场的改革远未完成、市场化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国家仍然在实行货币总量目标,如中国(m1和m2)、俄罗斯;韩国和巴西仍然在制定指导性的和相当广义的货币目标。
(二)、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价格水平应包括股票等资产价格在内
虽然货币供应量与一般物价水平间的稳定正相关关系由于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被打破了,但货币供应量与广义价格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依然是存在的。当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时,通货膨胀并没有消失,而是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向资产市场。
股票价格的暴涨,无论其原因是什么,都无疑是受货币供给量的超常增长所推动的。正如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引起实际经济中商品价格膨胀一样,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资产必然引起资产价格的膨胀,这就是为什么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惟独关注消费物价水平是错误的原因,它们需要对资产价格保持密切的关注。在80年代后期,美国迅速的货币增长首先显现在资产价格上,但它却被忽视了,因而通货膨胀被扩散。因此中央银行既要监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也要关注资产价格的走势。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央银行如何编制广义价格指数。不同构成要素的权重一般与美国的经济结构相一致,消费和生产价格的变动占总指数的权重约4/5,房地产约15%,股票价格为5%。尽管股权价格的权重微不足道,但根据carson总价格指数计算,美国在1997年里广义价格指数已上升了6%。
在动态的角度看,资本市场上的资产价格动态比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价格动态更具不确定性和高波动性,这使测量和会计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从定量的角度来看,不仅各种资产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点
上的价格变动水平存在差异,而且相对于gdp的比重各不相同;从定性的角度来看,不同资产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实现经济的影响程序和性质是不同的。因而仅仅以经济结构为基础来确定不同资产价格变动在广义价格指数中的权重并非完全精确和科学。
(三)、研究对股票价格变动的政策反应框架
如果中央银行把股票价格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构成要素,并对股票价格做出反应,就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股票的真实价格,即把股票价格变动中基本经济因素支持程度与投机泡沫精确地区分开来。究竟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股票的实际价值在理论界颇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股票的实际价值就是每股所对应的净资产;另一种观点认为,股票的实际价值就是它能为其持有者带来多大的回报(包括分红和股价回报)。从根本上说,股票的价格反映的是公司当前和预期未来的盈利能力,是投资者对其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每股净资产与公司盈利能力并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也并不必然是一种线性关系。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股票也能通过炒作获得资本利得。
股票当前的盈利能可以由市盈率(价格/收益比)来度量,然而,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投资者,从而也影响中央银行政策制定者对股票价格的正确评估。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变化影响对当前股票收益的计算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测。二是股票价格的过高上升降低了公司的相对费用支出,这反过来也容易导致收益报告偏高的会计核算问题更为更重。三是上市公司采用某些会计核算手段来掩盖公司的劳动力成本或提高当前盈利水平,进行虚假信息披露。
其次,当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山现平稳下降时,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却出现持续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从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来看,中央银行应当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从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变动趋势来看,中央银行应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如果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指数的下降并不是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引致的,而是由于技术创新、全球性商业竞争和贸易自由化促成的,那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会推动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指数的上升,反而会推动股票等资产价格的进一步攀升,形成更大的经济泡沫。
二、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资本市场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全面深入地分析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是中央银行有效制定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前提。在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市场操作调控官方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的。
官方利率的变动首先直接传导到其他短期批发贷币市场利率如不同期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利率。银行根据政策利率的变动来调整其标准货款利率(基准利率),并很快影响可变抵押贷款利率。储蓄存款利率也会随之发生某些变化,以保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间的合理差额,这个差额不仅仅是对政策利率变动的反应,而且是根据市场变动着的竞争状况而随时变化。
官方利率的变动对长期利率变动方向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长期利率受当前和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平均值的影响。因此,长期利率的变动取决于官方利率变动对未来利率预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最重要的是官方利率变动对长期利率的实际效应,部分的取决于政策变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官方利率的变动间接地影响着资本市场上债券和股票的市场价格。债券的价格与长期利率负相关;因此,长期利率的上升将降低债券的价格。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尤其是通货膨张预期不变),较高的利率也会降低股票的价格。实际上,官方利率的变动是从两个方面来间接影响股票价格动态的,一是通过改变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水平来影响资金供求的结构;二是作为一种政策信号改变投资者对经济的未来预期而反映在股票的即期价格之中。
股票价格水平的变动又通过改变居民、企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进一步将贷币政策意图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居民、公司和银行的初始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杠杆的程度,资产与负债的构成相对外部融资尤其是银行融资的依赖程度,在货币政能够改变居民、银行和公司的财务状况,并由此影响其投资或消费决策。当股票价格上扬时,一方面,财富扩张效应使居民、公司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增强,从而提高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公司的投资需求和融资能力、银行的放款能力,社会总需求的提高会推开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自然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价格信号机制的作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和通过产权交易与债权约束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从价格水平的角度来看,股票价格上升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能使消费者扩大消费开支,如果这种总需求超过了社会的潜在生产能力,或者说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推动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升。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商业竞争的全球扩展促进了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下降,因而对于传统或成熟产业来说,买方市场的主导地位将是长期趋势。即使是本国相对短缺的商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也会因大量廉价的外国商品涌入而显得相对过剩;传统的引起通货膨胀的供给冲击和石油等初级产品也可能因替代产品的出现而很难推动一般商品价格的攀升。此外,在—定的分配格局、预算约束和特定时期下;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存在一个自然边界。因而股票价格的持续上升未必一定能推动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
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规模。当货币政策能改变居民、公司和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价值时;对总需求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资产组合的初始构成。在金融发展处于早期和中期发展阶段的经济中,大多数储蓄是通过国内银行体系来中介的,居民和公司资产组合中的相对较小部分被投资子其价值随市场条件变动的股票中。当资本市场获得重大发展后,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更加多样化,并且股权在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而投资者对货币政策行动的敏感性增加,而这种敏感性因资本市场的规模巨大而对经济的影响也相应增强。
2、资本市场内部及其与其他金融市场间的竞争程度。原则上,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加速货币政策冲击的传导。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资金需求者在银行体系之中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增加了资金需求者获得替代融资的途径,由此促进了银行部门内部的竞争程度和各种金融市场的深度。充分发达的、竞争性的资本市场通常比银行主导贷款和存款利率更能对政策利率的变动做出灵活反应。机构投资者和金融的放松管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这种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包含股票和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以及短期票据(它们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能迅速地通过国内证券市场传导扩散。这使得借款人和放款人对最直接受中央银行影响的短期贷币市场利率变动所做出的反应敏感性增加,从而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对货币政策行动的调整程度与速度。
3、债务市场与股票市场或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体化程度。当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时,投资者因为制度约束难以对政策利率变动所引致的各种金融工具的成本与收益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而当债务市场与股票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一体化时,资金能在不同的市场间迅速流动,货币政策的传导就更为复杂,也更为迅速。例如,中央银行提高短期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引起居民把其储蓄从股票市场转移到正式的银行存款中。
4、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基本合理地反映了基本经济因素,二是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所有可得信息,包括货币政策意图的信息反映在资本的价格中,而这种新形成的价格信号能影响资源的配置。
5、宏观经济环境和投资的预期。例如,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被投资者预期为它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则可能导致长期利率的上升,债券和股票价格的急剧下降,因而资本市场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反应可能是收缩的,而不是扩张性的。相反,在一个高且不断增强的通胀条件下,一个急剧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有助于恢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降低长期利率,提高债券和股票的价格。
(二)资本市场发展削弱了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效力
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供应量指标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中央银行从1996年起,每年提出贷币供应量达量的调控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调控措施使货币供应量达到预定目标,进而为实现政府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近年来,货币供应量指标不仅为央行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原来被金融理论界一直看好的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效力减退了呢?从笔者所掌握的理论信息看,学者大多从现行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行为、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寻求解释。这样做并非没有道理,但人们或许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即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供应量指标效力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使金融“脱媒”现象愈来愈突出。有关资料表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1993年为0.04:1,2000年则上升到0.11:1。而且毫无疑问,直接融资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一些优良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解决而不再依赖于银行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商业银行的优良客户减少,贷款意愿下降,贷款增长幅度趋缓,成为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制度下,直接融资规模主要由证监会控制,进入直接融资领域的货币量有多少,其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究竟有多大影响,中央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二是资本市场吸纳了大量货币,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不能相应地转化为名义需求的增长。在资本市场没有跻身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时,整个商品世界表现为两极:一极是货币商品,一极是实物商品与服务商品,两极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较为清晰的。而在资本市场面世且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情况下,整个商品世界已经由两极变为三极:一极是货币商品,一极是实物商品与服务商品,一极是金融商品。原来追逐实物商品构成对一般商品需求的货币,现已有很大一部分转入状况不仅导致了货币需求结构的不稳定,使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被削弱,而且也使货币供应量与一般商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弱化和变得复杂化,因之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引两者出现背离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将其它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存而不论,则货币供应量应用于证券投资的部分越大,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相关性越低。三是影响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一定时期的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货币乘数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般说来,制约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现金漏损率、存款倍数、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前两个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当证券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大大高于储蓄利率时,居民的储蓄意愿下降,储蓄存款中的很大一部分会以现金形式漏出银行流人市场。尽管目前普遍推行的存折炒股和“银证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现金漏损,但市场发展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无论如何是不应低估的。现金漏损的频率和规模,随市场行情变化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谓存款倍数,是全部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在现行的股票上网定价发行方式下,居民的投资行为会使,一部分广义货币转化为狭义货币,同时,企业申购新股或在二级市场交易股票时产生的客户保证金问题,又会使——部分狭义货币转化为广义货币。除此之外,两种货币之间还会有其他一些转换渠道。这种转换的频率和规模的不确定性,也使存款倍数的变化方向和发育程度的提高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兼备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新的金融工具将不断被催生出来,货币供应量的序列将逐步延层次结构也将愈来愈丰富和多样化,这无疑会使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测性和司控性进—步下降。
新股和基金的发行影响着央行的货币供给。1995年以来,新股发行基本上采用交易所网上定价发行的方式。而在巨额申购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存款。每当有新股发行时,银行企业存款数额大幅度下降,证券公司的同业拆借大量增加。反之,亦然。这种状况给货币供给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是新股发行规模与频率的变化使企业存款流出和流回银行的部分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狭义货币经常性的,甚至是剧烈的起伏波动。同时,按照央行的现行规定,包括法人机构申购新股资金在内的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是要计人广义货币m2的,而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狭义货币m,的—部分。这部分资金在银行账户与证券公司保证金账户之间的频繁移动,也给准确地计量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带来了困难,从而削弱了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测性。二是证券公司同业拆放规模的变动,直接影响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规模,进而影响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水平的变动。而根据一些专家的回归分析,1998年以来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与广义货币m:呈现明显的逆相关关系。由于证券公司的同业拆放规模难以确切把握,因而其对拆借利率、回购利率以至广义货币m1的最终影响程度有多久,也很难搞清楚。两种后果归结到一点,是加大了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
和新股发行一样,以华安创新基金发行为标志的开放式基金的面世,对货币政策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投资者可以自由申购和赎回的角度看,开放式基金具有与银行活期存款相近的流动性。随着开放式基金发行规模的逐步扩大,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将成为一种经常性的金融交易行为,这种交易行为对银行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的分流效应将愈来愈明显,现金、狭义货币、广义货币等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换位和规模变动出将愈来愈频繁。投资者基金投资需求的变化,有可能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此外,为了使基金公司有足够的流动性,应对投资者赎回的压力,银行必定要对基金公司发放贷款。不过,受基金公司现金保有量及组合资产的变现能力、投资者的赎回数额、市场行情走势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贷款规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显然,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央行的货币供给。
三、资本市场增加货币政策有效性
资本市场发展拓宽了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导致货币政策的影响对象多样化和实施过程复杂化,现行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效力减退,并因此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实,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这种挑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金融体制转轨使货币政策必然要面对而无法回避的。这种情况也深刻表明,在资本市场发展已经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的金融环境下,货币政策必须与时俱进,即不仅要调控——般商品的交易需求,也应影响金融商品的投资需求;不仅要作用于产品市场,也应影响金融市场;不仅要调控实体经济,也应影响虚拟经济。对于我国的央行来说,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尽快建立起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已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促进金融与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立足我国现实情况,央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或许是最为紧要的。
(一)、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和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
对于要不要把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这一问题,历来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就主张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应致力于稳定包括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以及生产、消费和服务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费雪以后的经济学家还进行了编制广义价格指数的实践。持反对观点的人则认为,货币政策应把立足点放在调控消费物价上,而不应干预金融资产的价格,否则就会影响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实现。确实,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把金融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央行有时会面临两难抉择。央行要调控金融资产价格,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要准确判断股价的合理水平,从而才有可能在股价实际水平与其认定的合理水平出现过度偏离,即股市泡沫过大或缩水严重时采取政策调控措施。但正像人们对中国股市合理市盈率水平的认识大相径庭一样,对股价合理水平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很难有—个一致的、公认的客观标准,因此,央行要准确作判断绝非易事。此外,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商品与服务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存在非一致性,有时甚至产生很大程度的背离。从1999年“5.19行情”起动到2001年6月间,物价指数持续走低,但股价却节节升高,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如果出现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而股价指数却持续上升的情况,央行就很难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者中顺利地做出抉择。若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的下降是基于技术、市场竞争等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则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行不仅无助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反而会刺激股价的进一步上涨,放大市场泡沫。同样,若股价指数的上涨是过度投机所致,则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行在压低股价的同时,亦会削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实体经济产生“杀伤力”,导致抑制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不过,尽管央行把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独立调控目标在操作上存在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在这方面没有大的作为。实际上,当股价泡沫程度很高或缩水严重,明显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基本面,且已经对金融与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时,央行还是能够认知并采取相应调控措施的。因为股价水平不仅是一个数量指标,可以通过股价指数、成交量、换手率等得到反映,同时也是一个状态概念,可以通过市场人气、投资者心态等表现出来。即使一般商品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发生背离,央行也不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其可以通过对两者产生背离原因的分析,找出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作用的巧节并对症下药;对货币政策无法发挥效力的方面,则可以寻求其他政策调控措施的配合。从我国现实情况看,金融资产价格还不宜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但是,可以将其作为辅助的监测指标,纳入货币政策的视野。央行有必要建立与金融资产价格监测相关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市场走向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而实施必要的调控行动。
(二)、央行在确定计划的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时,应把证券投资需求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多年来,央行在确定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时,一直严格遵循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具体说来,就是按照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所提示的一定时期内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需要量的关系,以国家确定的计划经济增长率、物价变动率为基础,并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可能的变化情况,来确定计划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马克思没有考虑证券投资需求对货币需要量的影响,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尚不存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对此,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但在我国金融生活已发生重要变化,证券投资需求已经现实地成为制约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的情况下,则无论如何不能对这一因素存而不论了。央行应通过对计划内资本市场走势的预测,尽可能准确地评估资本市场发展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使确定的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值切近实际,具有较为充分的可行性。
(三)、强化间接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作用
事实上,货币政策影响资本市场也主要是借助于利率工具的作用。“9·11”事件后美国为避免股市大幅下挫,就曾在证券交易所恢复交易前将利率下调50个基本点。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央行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利率进而影响整个利率结构,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期限结构也没有生成,因而利率变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尚不十分灵敏和充分。所以,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使利率逐步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提高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效应。货币政策还应保持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因为这不仅有助于维持金融资产价格和市场的稳定,而且也为进一步提高央行公信力和声誉所必需。此外,应打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分割状态,消除资金在两个市场间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强化两个市场的沟通与联系,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四)、改善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
这是提高货币政策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方面,当务之急应抓好两点:一是使市场的运行与监管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要以这些规则为制度规范,对市场实行“准则主义”管理,提高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这也是我们应对加入wto挑战的必然选择。二是严厉打击市场操纵,消除金融资产价格形成中的各种非市场化因素,改变金融资产定价扭曲的现象。
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金融资产价格进而作用于资本市场,对央行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实践创新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只有通过周到、缜密的超前理论研究和创新,并以其理论成果指导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