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概况及软件企业人才培养
黑龙江软件与信息协会秘书长
黑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概况及软件企业人才培养
http://.cn
黄梅
一、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现状;
2012年1-11月总体收入情况
我国软件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19亿元
增速比1-10月提高1.5个百分点。
2、信息技术服务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软件增长加速;
3、软件出口波动较大,外包服务保持较快增长;
4、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中部地区增速继续回升;
5、中心城市领先发展,产业构成偏“软”;
6、2012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7、新的形态与领域的崛起;
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推动软件迈向跨领域的综合集成化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
商业模式的创新
产业链,产业链是软件加硬件加应用服务(苹果和谷歌)
二、未来国家的着力点
1、协同创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突破重大技术瓶颈
2、更加注重龙头企业的培育
3、更加注重集聚发展
4、更加注重商业模式的转型,着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新兴业态
5、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着力的营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有关数据:
全省目前经认定的软件企业300余家,2012年软件产品年登记199件,软件著作权登记每年约240件。
1、行业运行和发展情况
2、用户群体也是呈现专业化细分领域
3、主营业务增长动力来自于软件业务
四、软件人才培养:
1、全国高校软件人才学历教育概况;
2、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
3、软件专业;
4、2011年软件人才市场发展态势
第二篇:铝工业概况及发展
铝工业概况及发展
铝在地壳中分布广,平均含量为8.1%,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在金属元素中居第一位。全球铝矿资源丰富,储量巨大,其中澳大利亚、几内亚、巴西、牙买加、印度及中国铝土矿极为丰富。越南和老挝的铝土矿也超过10 亿吨.自电解法炼铝问世以来,铝的生产和消费量不断增加,近几十年,由于冶炼方法与工艺的不断改进和电力工业的发展,以及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文明需求的推进,发展惊人。
1940年全世界原铝产量不到100万吨,到2004年世界铝产量和消费量均已超过4000万吨,到2010年已经突破4500万吨。
起步于1954年,到1983年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才确立优先发展铝的方针,出现崭新局面,1989年全国铝产量已达76万吨,铝加工材达42万吨,全年铝消耗87万吨。1990年来,进入高速发展,国家投入千亿资金,从矿山开采、选矿、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到铝加工、深度加工及产品销售应用得到蓬勃发展,形成完整工业体系和产业部门。
我国铝产业在进入21世纪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2011年,我国氧化铝、电解铝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1%和18%。铝产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用铝需求,但是由于投资的过快进行,而需求受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增长不力,我国铝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据估计,到2011年,全国已形成氧化铝产能5220万吨/年、电解铝产能2550万吨/年、铝材产能3200万吨/年,与产
量相比,2011年氧化铝、电解铝、铝材的产能利用率分别只有65%、70%和87.5%。实际上铝产业的过快发展已经使铝供给超过市场需求,铝价低迷,铝企业经营困难。
我国铝产业发展成果显著,但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严重,供大于需的局面令产品价格低落,铝企业经营亏损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内需求的增长是重要方向,铝产业自身也必须对产能的增长做出限制,并适度加快淘汰过剩产能。同时我国铝产业也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努力降低成本,以应对能源价格的上涨,并在经营战略上对可能出现的铝土矿紧缺做好准备。
第三篇:GIS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况
GIS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况
GIS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G1S)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向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CAD技术、遥感、GPS技术、Intemet、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编辑、显示、转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这样,可根据用户需要将这些信息图文并茂地输送给用户,便于分析及决策使用。GIS应用遍及金融、电信、交通、国土资源、电力、水利、农林、环境保护、地矿等国民经济各领域。权威的统计资料和研究报告都表明,国民经济信息数字化的80%以上都构筑在地理信息系统之上,GIS产业已达到几十亿美元的规模。
学科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传统学科(地理学、地图学和测量学等)与现代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正逐渐发展成为处理空间数据的多学科综合应用技术:从计算机技术角度看,其主要是空间数据库技术;从数据收集角度看,其主要是3S
(GIS/GPS/RS)技术的有机结合;从应用角度看,其主体是数据互访和空间分析决策的专门技术;从信息共享的角度看,其主体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系统组成及解决问题
一个GIS系统,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子系统、输出子系统。
一个GIS系统的功能构成:①数据输入、存储、编辑;②操作运算;③数据查询、检索;④应用分析;⑤数据显示、结果输出;⑥数据更新。
GIS能回答和解决以下五类问题:
位置,即在某个地方有什么。位置可以是地名、邮政编码或地理坐标等。条件,即符合某些条件的实体在哪里。如:在某个地区寻找面积不小于1000M2的不被植被覆盖的,且地质条件适合建大型建筑的区域。趋势,即在某个地方发生的某个事件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模式,即在某个地方的空间实体的分布模式。模式分析揭示了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模拟,即某个地方如果具备某种条件会发生什么。通过基于模型的分析实现。
GIS发展历史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5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和它在测量学与地图制图学中的应用,使人们开始有可能用电子计算机来收集、存储和处理各种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并希望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分析来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1956年,奥地利测绘部门首先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了地籍数据库,随后各国的土地测绘和
管理部门都逐步发展土地信息系统(LIS)用于地籍管理。
60年代为GIS开拓期。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首先提出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与规划。
本年代内,IBM公司和COLORADO公共服务公司开始致力于用计算机工具管理公用事业的设施,也就是电力线、煤气管道、阀门、仪表、土地等。紧接着的一个十年,其他人继续挑战“计算机化的设施管理”(FM),包括计算机制图系统,并且诞生了自动制图(AM)。FM、A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数据库管理(Database Management)等学科的发展为GIS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许多大学研制了GIS软件包,如哈佛计算机图形与空间分析实验室开发了SYMAP系列软件。
早期的GIS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许多与GIS有关的组织与机构纷纷成立,对GIS知识传播与技术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70年代,受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的促进,GIS技术朝实用化方向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与此同时,GIS软件市场活跃。GIS技术受到政府部门、商业公司和大学的普遍重视,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80年代是GIS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阶段。随着图形工作站和PC机性能价格比的大为提高,计算机和空间信息系统在许多部门被广泛应用。GIS软硬件的发展使GIS应用从空间数据管理向空间决策支持分析迈进。GIS软件研制和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GIS软件。
进入90年代,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深入到了各行各业乃至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
90年代,GIS软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开放GIS的研究:主要是制定GIS互操作与数据共享标准。
2.关系数据库和GIS的结合:利用RDBMS存储GIS数据。
3.GIS构件的开发:GIS系统正迅速走向构件化。
4.互联网,尤其是万维网已经成为GIS的新的操作平台。
GIS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与CAD的区别
GIS与CAD的区别: CAD和GIS之间有大量的技术重叠,两者都用计算机图形,相似的输入、输出设备,和生成漂亮的彩色图像。但是,两者的相似性到此为至。同GIS相比,CAD较简单,这就是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它发展更快的原因。
下面是一个对比:(Newell and Theriault,1990)
CAD的几何形式主要由制图员构成,而GIS的几何形状是由扫描数字化或测量方法得到的。CAD几何形状包含水平和垂直线段,通常线段之间的夹角是规则的。GIS实际上不包含
水平或垂直线段,除了直角,其它的规则夹角很少。另一方面,形状破碎的线段,如等高线和海岸线,则很平常。
在CAD中,圆弧和曲线是基本的,在GIS中,它们实际上不存在。在CAD中,一个典型的多边形有四个顶点;在GIS中,一个多边形可能有上千个顶点。在CAD中,诸如映射、旋转、比例、拷贝之类的操作频繁地被用到,在GIS中不常用。在CAD中,目标间的拓扑关系实际上不存在;在GIS中,拓扑是主要的考虑之一。在CAD中,栅格很少用;但在GIS中,这是获取地图库或卫星数据的一个有效、经济的方法。
国内GIS的发展现状
我国GIS的发展虽然较晚,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步(1970-1980)、准备(1980-1985)、发展(1985-1995)、产业化(1996以后)阶段。GIS已在许多部门和领域得到应用,并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应用方面看,地理信息系统已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农作物调查与结产、交通、能源、通讯、地图测绘、林业、房地产开发、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评估、金融、保险、石油与天然气、军事、犯罪分析、运输与导航、110报警系统公共汽车调度等方面得到了具体应用。国内外已有城市测绘地理信息系统或测绘数据库正在运行或建设中。一批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已研制开发成功(如GeoSTAR,CityStar,MapGIS等),一批高等院校已设立了一些与GIS有关的专业或学科,一批专门从事GIS产业活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相继成立。些外,还成立了“中国GIS协会”和“中国GPS技术应用协会”等。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自80年代初开始。以198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全国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为标志,在几年的起步发展阶段中,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在理论探索、硬件配制、软件研制、我国GIS的发展虽然较晚,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步(1970-1980)、准备(1980-1985)、发展(1985-1995)、产业化(1996以后)阶段。GIS已在许多部门和领域得到应用,并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应用方面看,地理信息系统已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农作物调查与结产、交通、能源、通讯、地图测绘、林业、房地产开发、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评估、金融、保险、石油与天然气、军事、犯罪分析、运输与导航、110报警系统公共汽车调度等方面得到了具体应用。国内外已有城市测绘地理信息系统或测绘数据库正在运行或建设中。一批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已研制开发成功(如GeoSTAR,CityStar,MapGIS等),一批高等院校已设立了一些与GIS有关的专业或学科,一批专门从事GIS产业活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相继成立。些外,还成立了“中国GIS协会”和“中国GPS技术应用协会”等。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自80年代初开始。以198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全国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为标志,在几年的起步发展阶段中,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在理论探索、硬件配制、软件研制、规范制订、区域试验研究、局部系统建立、初步应用试验和技术队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积累了经验,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是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作为政府行为,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科学研究、应用实验和工程建设工作。许多部门同时展开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如全国性地理信息系统(或数据
库)实体建设、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建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或专题应用软件的研制和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培训。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上的应用开创了新的局面,并在全国性应用、区域管理、规划和决策中取得了实际的效益。
自90年代起,地理信息系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执行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联合科技攻关计划,强调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用化、集成化和工程化,力图使地理信息系统从初步发展时期的研究实验、局部实用走向实用化和生产化,为国民经济重大问题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努力实现基础环境数据库的建设,推进国产软件系统的实用化、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一体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域工作重心上,出现了“东移”和“进城”的趋向,促进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相对发达、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用户需求更为急迫的地区和城市首先实用化。这期间开展的主要研究及今后尚需进一步发展的领域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估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建立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专业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基础通用软件的研制与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规范化与标准化;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产品研制与生产。同时经营地理信息系统业务的公司逐渐增多。
总之,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正逐步形成行业,具备了走向产业化的条件。
国外GIS的发展现状
GIS是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最初为解决地理问题而起,至今已成为一门涉及测绘学科,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 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并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提出了较完整的系统软件SYMAP。这可算是GIS的起步。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提高,促使GIS朝着实用方向迅速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GIS,在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从1970年到1976年,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就建成50多个信息系统。其他国家如加拿大、德国、瑞典和日本等国了相继发展了自己的GIS。80年代后兴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地理信息的传输时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它的应用从基础信息管理与规划转向更复杂的实际应用,成为辅助决策的工具,并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形成。到1995年,市场上有报价的软件已达上千种,并且涌现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GIS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已历经30余年。用户的需要、技术的进步、应用方法论的提高,以及有关组织机构的建立等因素,深深地影响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GIS最新发展趋势 从系统角度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GIS将向着数据标准化(Interoperable GIS)、数据多维化(3D&4D GIS)、系统集成化(Component GIS)、系统智能化(Cyber GIS)、平台网络化(Web GIS)和应用社会化(数字地球DE)的方向发展。
Interoperable GIS 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Interoperable GIS)是GIS系统集成平台,它实现在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的系统或其应用系统之间的互相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
3D&4D GIS 三维(四维)地理信息系统(3D&4D 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以及体视化技术的运用,三维系统的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
Com GIS 面向对象和构件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Com GIS)是把GIS的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GIS应用。
Web GIS 基于WWW的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是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发布空间信息供用户浏览和使用。Web GIS系统可分为四部分:Web GIS信息代理,用以显示空间数据信息并支持Client端的在线处理;Web GIS信息代理,用以均衡网络负载,实现空间信息网络化;Web GIS服务器,用于满足浏览器的数据请求,完成后台空间数据库管理;Web GIS编辑器,提供导入空间数据库数据功能,形成完整的GIS对象,GIS模型和GIS数据结构的编辑和表现环境。Web GIS 是GIS走向社会化和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也是GIS发展的必由之路。
Cyber GIS < 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基础,构造出一种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交流的新型空间。在赛博空间中以这种空间智能体做为构成模块的GIS系统就是Cyber GIS,它自动地接受用户以高级的语言描述的指令,利用它能感知并作用于赛博空间的“本领”,通过与其它空间智能体的交互,为用户找到赛博空间中所需信息。
Digital Earth 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地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地球是GIS的延伸,建立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包括GIS与数字库、遥感、遥测、信息技术等。遥感、遥测技术用来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识别,GIS和数据库技术用于完成数据存贮、检索、集成、融合、综合和分析,从而完成数字地球的核心功能,光缆、卫星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则完成海量空章数据的传输任务。
第四篇:第三届河南省软件行业 发展与人才培养论坛
12月13日下午2点,由河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软件处、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河南省软件行业协会共同举办、北京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协办的“第三届河南省软件行业 发展与人才培养论坛”在我校西校区报告厅隆重举行。参加此次论坛的有车院长,印度巴拉蒂大学院长、百度校园高级经理张雷、河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监杨帆、等各地公司代表及学校代表、以及教师师、学生和媒体届的朋友200多人参加了论坛。
我院郭基凤副院长首先代表学校致辞。郭院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会省内外高校的软件学院、知名软件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企业的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并简要地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改革建设情况。
此次论坛中,印度校长K.Senthil G anesh 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印度软件的出口,发展。以及印度地域对软件行业发展的有利之处,并耐心的回答了大家所提问的问题,并十分欢迎大家能去印度学习一下软件知识。
百度校园品牌部高级经理张雷讲述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现状,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企业关注的问题及岗位企业需求分析,同学们听的格外认真。接下来就是河南思维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杨帆介绍给大家软件企业人才引进及培养实践软件企业的特点,软件人才结构,人才特点。并回答同学们的问题中指出要拥有专业特长,求知欲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嘉宾展开的自由论坛中,来自省内外部分软件计算机企业和省内外部分软件学院的代表进行了自由发言。围绕着对2013及未来几年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的情况,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态度和能力哪个更重要、软件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等问题进行充分的研讨。会场通过短信和微博平台进行现场互动。
车院长讲述了软件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给同学们一个对软件行业正确客观的认识,增添了同学们的学习信心。
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和代表参观了软件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家对学校为学生搭建创新活动和实践能力锻炼的平台,以及开展项目开发和竞赛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赞赏。
本次论坛旨在为政府、高校、企业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共同商讨河南软件行业发展与软件学院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促进我省软件学院及软件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最后论坛在嘉宾热烈的讨论中接近尾声,并解答了同学们一直担忧的问题。使在座的每给人都受益匪浅,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论坛圆满成功。
第五篇: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摘要:全球服务外包行业已经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处于产业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软件 服务外包 人才培养
伴随着中国it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也正处在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阶段。目前国内软件从业人员接近40万人,其中从事软件外包的软件人员不到15万人。虽然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量的it相关专业毕业生,但真正适合从事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却极为短缺,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一大瓶颈,从根本上限制了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一、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办学目标、专业设置的弊端
一是办学目标扭曲。软件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办学目标扭曲、教学定位偏差的现象。大多数院校依旧停留在it专业知识的定向培养上,这使得毕业走入社会的学生往往是专而不精,每个领域都知道一些,却又都不够深入。二是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在设置专业时,很多高职院校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也依旧拘泥于理论陈规,并未与企业实际的岗位任职要求相结合,使得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事倍功半。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众所周知,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方面,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功不可没,国家也多次重申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政策。然而,放眼全国,真正具备企业一线软件服务外包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又拥有一定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实在太少,与国内庞大的高职高专学生规模相比如同九牛一毛。由于目前校企间依然缺乏更为深远、广泛的联系,致使大多数高职院校无法向企业输送更多教师进行一线工作锻炼。
(三)各类实训模式均有明显不足
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实训模式一般分为以企业、培训机构和学校为主导的三种模式,其中以学校为主导的培训模式由于存在封闭性,无法真正实现与企业工作项目的有效对接而逐渐被高职院校所摒弃,进而转向以企业或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模式。然而,在现阶段,少数学生参与实训,难以普适推广。这就造成了资源和机会愈发不对称,优秀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空间,而真正希望通过实习提高实践能力的普通学生却很难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此外,出于信息保密或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企业只安排实习学生在技术含量低或只需进行简单体力劳动的岗位上,在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上,往往限制学生顶岗。因此,顶岗实习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训目的。
二、解决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一)面向市场调整高职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职业岗位变化,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按照市场人才需要确定相应的专业。
1、专业设置体现行业前瞻性
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避免盲目性,强化行业发展预测,基于行业趋势调整专业设置。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周期,而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又在不断发生变化,政府、行业组织和院校应该重视行业预测研究,为专业设置提供准确的研判标准。
2、专业设置体现市场发展性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之前应该进行详细、深入的区域性市场需求调研,在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技能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系部的专业设置。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还应不断进行专业的调整与改造,如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专业的弱化与撤消等。
3、专业设置体现特色差异化
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利益来看,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成熟专业,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通过较长的办学积累,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收效期长、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要与其他高职院校错位发展,避免与其所设置的专业雷同,更要重视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强化体现特色的品牌专业,围绕品牌专业设置新专业,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
(二)优化高职院校评价管理体系
1、创新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从普适性教育向针对性教育转变。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是普适性教育,具体到软件外包行业,院校的培养体系应避免对软件行业的全面覆盖,而是强调面向岗位的知识侧重和技能强化。因此,针对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建议高等职业院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学时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等方面,向针对性教育方向转变,针对企业的技术类型、素质要求和行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精准服务定位。
2、延长就业率的考核周期
毕业生的就业率,可按照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毕业半年后统计,甚至可以到毕业一年后统计。而且,不能由学校单方面统计就业率,而是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参与统计。这样统计出来的就业率,更真实、更科学,同时也让毕业生有更多的体验、思考和选择工作的时间和机会,使毕业生的就业更扎实、更可靠。
在学生毕业后的半年/一年时间里,高校应组织就业指导教师持续进行就业安置率回访,对学生就业情况作持续性、过程性考察,一方面提供辅导,另一方面也为学校收集宝贵的信息。
3、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机制
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跟踪服务机制,不仅能大大提高就业质量,还能有效反馈院校的教学质量,使院校能够通过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就业跟踪,能够发现专业设置是否合理,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随时了解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职业取向,为在校生对就业提供合理的参考;不断获得最新的软件服务外包职业准入和职业定位,为院校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通过这种机制,还能随时获得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为建立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立交桥提供极大的便利。
(三)财税结合推动校企合作
推进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问题,而且涉及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问题;不仅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行业的积极性,重大政策问题还涉及到财政、税务和企业管理等综合部门。
1、设立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
建议由教育部、相关部委协同,推动在服务外包产业发达的地区或高职院校集中的地区设立若干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可由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优秀的服务外包企业或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牵头,成立由企业、高职院校、产业基地、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基地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按照每年接受高职院校实训学生的数量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或者对企业的税收给予同等数额的减免。只有将院校、企业的利益协同,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推动校企合作。
2、实施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师资专项计划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目前高职院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教学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动力和机会参与企业的项目。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师资专项计划,推动高职教师有机会进入国内外的服务外包企业参与实践、参与项目。
3、推动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资源库建设
服务外包产业,不仅涉及it技术,根据不同外包方向所涉及的行业,也涉及到不同的行业知识和行业技术,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要既懂it技术又了解行业。针对典型服务外包行业,建议教育部支持推动设立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资源库建设。服务外包的教学资源库,单独的院校和企业很难完成,因此更需要协同企业和院校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同时依靠产业化的模式来推广不断优化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