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3、着力加强和改善支农服务纪实[范文模版]
着力加强和改善支农服务纪实
今年以来,南康市农村信用社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适时地提出新思路、新观念,相继推出一系列新方案、新举措,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和改善支农服务,开创了支农工作的新局面。
一、打好组织资金工作主动战,解决支农资金缺口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南康市农村信用社存款增长缓慢,存款增幅、市场份额、人均存款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及兄弟县(市、区)联社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低于全省农村信用社平均水平,资金来源与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缺口。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做大业务规模,实现省联社提出的‚两个明显高于‛的目标,今年以来,该社把组织资金作为业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充分利用春节期间货币回笼旺季和外出人员返乡的大好时机,采取整治环境卫生、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柜面服务、积极开展攻关等措施,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公存款。首先是大张旗鼓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该社在315国道、京九铁路与赣粤高速公路交汇的信息辐射黄金点租用一个大型的广告牌、在城区繁华街道制作了14个拱门式灯箱和18个立体灯箱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宗旨、地位和作用,并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送年画送春联活动;二是切实改善柜面服务,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推出一系列文明优质服务措施;三是设臵客户部,积极开展对公存款攻关活动,结合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与财政局的联系和沟通,扩大县级财政代理乡镇财政专户在信用社的开户面;四是积极做好代收代付工作,组织辖内信用社代收中小学校学杂费,吸收存款842万元。通过以上措施,该社今年一季度的存款增长达到了历史新高,至今年3月底,各项存款净增11514万元,完成省联社下达全年任务的164.5%,大大增强了为‚三农‛服务的资金实力。
二、准确把握功能定位,解决信贷资金从乡镇不断流入城区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基层信用社偏离了‚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功能定位,热衷于将贷款投放于城区客户,而不愿对当地农户发放相对而言额度小、风险高、工作量大的农业贷款,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涌入城区,积聚了相当数量的跨区贷款和一户多头贷款,隐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日常工作中,不少信贷员以进城收贷收息的名义频繁活动于城区,‚走读‛现象严重,不能扑下身子抓好包干村的信贷支农及收贷收息工作,导致农民找人难、贷款难。为从根本上清除这种弊端,该社制订了《跨区、多头贷款的界定及清理指导意见》,组织人员对辖内所有跨区贷款和一户多头贷款进行了地毯式的清理,对清理出来的4196笔10074万元跨区及一户多头贷款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部进行了划转。指导意见还明确规定:此次清理后,各信用社只能对社区内的客户发放贷款,不得再出现新的跨区贷款及一户多头贷款,否则,按有关规定从严追究经办人员和审批人员的违规责任,从而从制度上保证了各信用社将新增贷款全部投放于当地。据统计,今年1-4月份,该联社累放农业贷款5740万元,较大地满足了辖内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了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三、执行差别利率政策,解决利率导向功能弱化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执行一成不变,基本上按贷款种类(农业贷款或是工商贷款)及贷款期限确定贷款利率,社员贷款‚利率优惠‛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今年以来,该社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改而执行灵活的差别利率政策。该社将贷款利率与贷款对象、贷款用途、贷款期限、贷款方式、客户信用状况等因素挂钩,按风险高低分别确定四大类(社员、非社员、优良客户、‚文明信用农户‛)、七种(农户小额信用
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及助学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高档住宅及商用房按揭贷款)贷款的浮动幅度,并按贷款期限细分为五十二档不同的执行利率。在利率浮动区间内,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及助学贷款利率不上浮或少上浮;对社员和优良客户实行优惠利率;对‚文明信用农户‛执行低于其他农户同类同期限贷款10-30%的优惠利率;对除上述以外的其他贷款执行按风险状况、贷款方式等因素确定的浮动利率。通过执行差别利率政策,既增强了客户的成本核算意识,又强化了利率的导向作用,培养了客户的诚实守信观念,激发了向信用社入股的积极性,增加了利息收入。今年一季度,该社实现贷款利息收入818万元,同比增加86万元;实现利润192万元,同比增加121万元。
四、拓宽支农领域,解决支农服务水平层次不高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成长起来的种养大户、涉农龙头企业和洗脚上岸的个私业主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长。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全方位解决‚三农‛信贷资金需求问题,该社把小额农贷管理模式移植到种养大户、个私业主和涉农企业上来,制订了《优良客户授信管理暂行办法》、《个体私营企业最高额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对有固定经营场所、守信誉、经营效益好的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给予优先、优惠的信贷支持。如该社向横寨乡贵康农庄、兄弟农庄、三鑫农庄发放400多万元贷款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向千秋食品有限公司发放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建立甜柚和南瓜基地4个,发展成为‚公司+基地+农户‛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不但使该公司提高了产量,还带动了签约农户共同致富。在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同时,该社还积极支持市域经济的发展,对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导力量的家俱、成衣、矿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加大了信贷扶持力度。如该社向洋山铜业公司贷款240多万元、向三英制衣公司发放贷款90万元、向鸿兴泰实业公司贷款150万元,既支持了这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又解决了周围农民就业问题。
五、建立贷款微机管理系统,解决管理和服务手段落后的问题。今年初,该社借鉴安义联社的先进经验,建立起了贷款微机管理系统,组织人员对辖内所有贷款录入微机管理。该系统集贷款证管理、贷款发放管理、贷款收回管理、利息管理、考核管理、柜台业务、会计处理于一体,利用该系统可以十分方便地处理贷款发放、本金收回、利息计算、形态调整、贷款查询等业务。该社还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贷款证》管理,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证》由基层社办理外,其它贷款《贷款证》一律由联社统一管理,所有办证申请均由联社系统管理员严格审核、把关,对原有拖欠贷款本息的客户不予办证,不予新增贷款,从而从源头上杜绝了跨区、冒名、化名、一户多头等违章违纪贷款,有效防范与控制了信贷风险。
第二篇:湖南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最近,指导“十二五”期间湖南民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正式出台。以《实施纲要》的形式规划未来5年的民生工作,在湖南尚属首次。
“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群众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群众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永恒主题。”新年伊始,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人民群众高兴满意作为最高褒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克难——“三最”入手解民困
湖南新化县渔民胡绍辉的这个春节过得不同往常。
在资江上漂泊了大半辈子,这个常年以打鱼为生的“天吊户”,第一次在岸上的家,过了一个温暖的年。
胡绍辉出身渔民世家,住的是渔船,喝的是江水,一年捕捞收入不足万元。“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他过去生活的写照。
转折发生在2010年。靠着政府2万元安居工程补助和4000元宅基地补助,胡绍辉花了
5.88万元,在油溪乡油溪村购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房。县里免除所有税费,免费帮他办好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还让夫妻俩享受低保。
眼下,胡绍辉正努力学驾驶,为“转业”当司机做准备。
2009年启动的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曾帮助湖南省洞庭湖区2332户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201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又全面启动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
2010年11月,省委书记周强与省长徐守盛致信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抓好渔民解困工作,“带着特殊的感情用心服务,带着特别的责任肩负起使命,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高效率的执行能力”全力以赴做好这件民生大事。
1个多月后,一封来自新化县全体渔民的感谢信,寄至湖南省委、省政府:“衷心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融入了社区,过上了一个公民应有的正常生活!”
重视和解决7000万湖南人民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湖南省的决策层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正因有着这份坚定的责任,面对2010年入汛以来湖南连续遭遇的12次强降雨天气,面对湘江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防灾抗灾理念,科学决策,超前部署,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取得了未垮一库一坝、未决一堤一垸、未出现群死群伤的不易成绩。
正因有着这样的勇于担当,面对2010年底物价有所“抬头”的趋势,湖南省按照中央部署,迅速推出稳定物价的19条措施,一方面扩大生产、保障供应、促进流通,另一方面对城乡困难群体紧急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基本生活。
正因有着这份厚重的情感,面对2011年元旦后的又一次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湖南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保交通、保电力、保供应、保民生,将冰雪对全省人民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求实——民生工程“节节高”
2010年11月3日,省长徐守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承诺的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
“为民办实事”,这项在湖南已经坚持不懈抓了7年的工作,年年被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之中。从最初的8件实事到2010年的28项指标,领域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
就业、安居、医疗、就学……湖南的决策层明白,离开了这些基础性的民生问题,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空谈。
去年12月8日,湖南省政府与富士康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宣告富士康项目落户湖南。这家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带来的,不仅有高新技术项目,还将有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湖南在2010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70.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7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320.1万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湖南城镇零就业家庭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实现动态清零。
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加清新,也已成为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抓民生的重要课题。
今年1月20日,湖南省对外通报2010年为民办实事落实情况,28项指标全部按时完成。其中,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21项指标超额完成。
为了兑现承诺,7年来,湖南省各级财政在“为民办实事”上的投入,达1300多亿元。
大手笔的投入,离不开经济发展实力的保障。“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超过1.5万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3%,2010年达到1800多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多。
有经济实力的提升,才有改善民生的底气。近年来,湖南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长,2009年为1212.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36%;2010年达到1723.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六成以上。
有付出,才有回报。2010年,湖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2.5%。
今年湖南省两会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了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的庄严承诺。“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实施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徐守盛如是表态。
不仅如此,湖南省还要求,未来5年,要突出实施好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素质提升、全民健康、安居宜居、畅通、安全、解困等八大重点民生工程,到2015年,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省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谋远——探索保障新机制
去年10月,一档名为《对话长沙》的节目,在省会长沙着实“火”了一把。
这档由长沙市主要领导和困难群体共同参与的时政类节目,已播出4期,收视率节节攀升,一度改写了周末湖南荧屏娱乐节目“独霸天下”的状况。
听民声,方能知民生。
面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周强多次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有了一支与人民群众时刻保持血肉联系的干部队伍,也就有了着力改善民生的队伍保障。
洞口县创造性地推出“群众工作站”,覆盖了全县565个建制村和21个社区,从县、乡两级选派1200名干部驻站,每月25日、26日、27日3天开展工作。县委给工作站人员安排了5项职责——“为民服务员、信访代理员、民情信息员、党建协助员、调查研究员”。
聊起群众工作站设立一年来的效果,县委书记黎仁寅连说了几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省委如此重视,充分肯定洞口的做法并向全省推介;二是没有想到群众这么欢迎,去年省里组织的公众安全感及干部队伍建设民意调查,洞口一下上升34位;三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社会效果,一年来,590个群众工作站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11509起,为群众办实事1800余件。
眼下,立足各自实际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方法的实践,正在湖南各地进行。
在衡阳,乡镇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着老百姓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衡阳市还要求,农民有驻村干部联系卡、乡镇有民情台账;乡镇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汇报会进行点评,乡镇干部驻点村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干部”活动。
这项被称为“三有两评”的新办法,“倒逼”着乡镇干部放下架子,“沉”入基层。
探索健全民生保障新机制,湖南还有大手笔。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民生工作出台的文件达20多个,在全面落实中央的惠民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同时,从省情出发,加大了制度建设力度。
去年下半年以来,湖南省委组织专门班子,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这份具有开创意义的文件,将成为今后5年湖南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行动纲领。
第三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发展是手段。保障民生对落后地区意义突出。群众的要求更为迫切。
2、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打造“四个认同”需要民生支持。思想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由社会福利、社会意义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系统所支持。
小平:单纯的思想教育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扩展就业渠道。少数民族一次性就业率20%,全国为70%。
3、是社会和谐的直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思维、统筹摆布。和谐社会必须最大程度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人力资本失灵。防止人力资本失灵,是解决不同群体电入差距,防止弱势群众被边缘化。屁股指挥脑子?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
1、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安居是民生之基。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对口援疆的资金用主要用在民生方面。张春贤
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始,双语教育也是民生工程。双语教育有利于增强四个认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3、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根本还是解决就业问题。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群体,末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富裕劳动力三个群体就业问题。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制度。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贫困地区民生之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三项扶贫重点工作。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让边远地区同志既守边又守穷。
三、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夯实责任
1、转变观念、更新工作思路。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执政理念、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切实关注平均数字之后的民生实情----有多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字。
2、切实脚踏实地、追求务实效果。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民生工作的成效既是各级党政执政理念、能力、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各级干部对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
3、切实接受监督,注重群众认可。;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公众认可度作为衡量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四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
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
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第五篇: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阅读次数:7531 发布日期:2009年9月17日 编辑:本网
台州市路桥区工业经济局
台州市路桥区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行业特色明显,商业氛围浓厚,素有“百路千桥万家市”之美誉,是我省浙东南重要商贸中心之一。但路桥工业在经过建区十多年的快速、粗放型的发展后,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路桥企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为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区委、区政府将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重新树立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行重点推进。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从氛围营造、典型培育、专业辅导、政策保障四方面入手,扎实推进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从2004年开始,我局逐步在工业企业中开始推广以精益生产模式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推动企业对精细化管理从陌生到接触、从接触到接受、从接受到自觉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并参与到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来。
1、营造氛围,使精细化管理价值是“可知”。区委、区政府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路桥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暨推广精益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区精益生产模式的推广。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各有关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强工业企业抗风险、谋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积极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组织参观样板企业、召开企业经验交流座谈会、举办专家论坛讲座、专题辅导培训等多种方式,让企业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精细化管理、为什么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在全区营造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2、培树典型,使精细化管理价值更“可感”。路桥中小企业大多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科学管理的价值认知不足。因此,我们积极培育典型,用事实说话,以典型企业的实际成效促进其他民营企业更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日合资企业浙江爱信宏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采用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表现卓越。我们便将他树为精细化管理的标杆企业,在全区进行宣传推广。同时,我们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本土化移植试点,着力培育实施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的本土典型企业,鼓励其他企业去参观考察,使他们从这些身边具体可感受、可认知的案例中,认识到管理创新的价值,增强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信心和决心。
3、专业辅导,使精细化管理推广更“可行”。我们针对区内企业的情况进行了多层面的专业辅导:一是面对面加强培训。组织多批次专家学者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转变观念,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新理念;针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方法。近年来,我区每年都开展三次以上的专题培训班。二是点对面进行推广。召开全区中小企业精益生产现场会,组织企业参观样板企业,交流经验,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三是点对点现场辅导。培育和引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现场辅导。目前,多家管理咨询机构在我区开展管理咨询服务。他们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特点,再造生产流程,设计看板,制定生产标准,培训员工等等,帮助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实际、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精益生产模式,避免了盲目模仿。
4、政策引导,使精细化管理实践更“可推”。为了使精细化管理在全区进行全面推广,区政府出台了《路桥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指导意见》,着重加强三方面引导;一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对推广精益生产运行一年以上,效果显著的企业,按实际给付的咨询费总额的10%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奖励为10万元。二是加强对管理咨询公司的引导。经区推广精益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培训中介机构,来我区成功推广精益生产的,每完成一家企业的辅导,给予1万元的资金的奖励,以提高推行精益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三是加强对三方交流的引导。每年安排专项经费30万元,用于企业精益生产管理分层次的专题培训,建设模拟生产线,创建政府、企业与专业管理机构的交流平台。
二、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经过这几年的实施,我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成效逐步显现,表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经过几年的推进,我区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实施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涉及面不断扩大。自2004年以来,我区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奥汽车有限公司、浙江肯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先后导入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精益生产从点到面的整体突破。我区五大主导行业中,汽摩和机电两大行业的骨干企业已不同程度采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目前,我区推行精益生产模式,已处于从试点企业的“小试”、骨干企业的“中试”转向全面推广的阶段。下阶段,我们将把精益生产管理推广至塑模、建材行业,并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中普遍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开始显现。经过几年的实施,我区企业对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施效果不断提高,企业开始切身体会到实施精细化管理所带来的效益.如: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精益生产以后,公司库存量降低了80.5%,流动资金节省近2600万元,仓库数量从9个减少到2个,人均生产效率提高28%,产品利润率增加了5%。浙江荣鹏气动工具有限公司通过导入精益生产方式,库存量降低了60%,仓库也从7个减少到2个,人均生产效率提高了20%,生产成本降低了5%。
3、精细化管理的经济效益不断体现。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许多因素影响,我区经济发展也遇到较大困难,企业出现了较大的生存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全区实现规模上工业总产值444.3亿元,同比增长16.1%。但其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比较深入的汽摩行业实现产值96.46亿元,同比增34.7%,明显高于其它行业。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情况下,1—7月份,全区规模上工业产值负增长9.89%,但汽摩行业规模上产值仍保实现同比增长12.32%。
三、推进精益生产的几点体会
总结近年来我区推广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想:
1、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区在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区委主要领导更是将推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作为“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进行攻坚破难。正是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区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迅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起来,经费、政策等各项措施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2、思想认识是基础。精细化管理的引进和推广势必要对企业原有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涉及到企业生产形式、管理制度、人员职务等各个方面,同时还会触及一部分的即得利益,开始推行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因此,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公司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都具有“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尤其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只有作为企业最高决策者的高层管理人员真正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够成为现实。
3、循序渐进是保证。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制度和标准制定、执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大量的思考、总结和策划。很多企业在刚刚导入精细化管理时,经常是一哄而上,搞“花架子”,如果没有“立竿见影”,就对精细化管理产生怀疑。所以,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防止“一窝蜂”、图形式、“走过场”。要鼓励企业沉下心来、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引导企业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在不断发现缺陷和不足中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