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赣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赣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空气质量现状与评价
为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本评价引用赣州市环境监测所的一些资料。
2013年2月9日至15日是春节法定节假日,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春节期间赣州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赣州市站改变往年春节期间停止对外公布数据的惯常做法,做到每天加班采集和分析各空气子站的数据,并及时在市环保局、省环保厅网站上向社会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春节期间监测数据显示,赣州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二、水环境现状与评价
评价区内地下水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质标准。
三、声环境
项目所在地周围无重大噪声源,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第二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纲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纲
1.总则
1.1任务又来
某新建林业一体化浆纸业公司项目
1.2编制依据
1.3评价目的和原则
1.3.1评价目的1.3.1评价原则
1.4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
1.4.1污染控制目标
1.4.2环境保护目标
1.5评价采用标准
1.5.1质量标准
1.5.2排放标准
1.5.3卫生标准
1.6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
1.7评价工作重点
1.8评价因子
2.建设项目概况
2.1基本情况
2.2工程给水排水供电及供热
2.3辅助生产设施
2.4工程分析
2.5污染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2.6.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核算
2.7.厂址环境可行性分析
2.8.本项目产业政策
3.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2社会环境概况
3.3环境质量现状
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4.1 污染物的排放量清单
4.2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3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4.3.1 噪声污染源分析
4.3.1.1 噪声境调查前期工作
4.3.1.1.2 基础资料收集
4.3.1.1.2现场准备工作
4.3.2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3.2.1 噪声环境现有监测资料分析
4.3.2.2 噪声环境现状监测
4.3.2.3 噪声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4.4 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5.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
5.1一般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5.1.1评价地区地形、地质、地貌概况
5.1.2水文及水文地质情况
5.1.3气象与气候
5.2社会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5.3 评价区噪声环境质量现况调查及评价
5.4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况调查评价
5.5 地下水质现况调查评价
5.6 土壤现状调查评价
5.7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评价
5.8评价区内人体健康及地方病调查
5.9 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调查
6.环境影响预测
6.1水环境预测
6.2声环境预测
6.3大气环境预测
7.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内容
7.1评价工作成果清单
7.2提出的结论
7.3建议的内容
8.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
8.1组织
8.2计划安排
9.评价工作经费概算
第三篇:1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主要包括:
1、生态安全评价;
2、生态风险评价;
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2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分析,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确定规划中环境敏感问题。
第三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对环境现状和规划的方案分析后,从空间战略、产业用地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第四是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改善措施。在前述基础上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确定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调整和完善的领域,并对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于一些环境敏感问题,需要给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及其阶段性目标和指标。
第五是规划方案修改、再评价,直到最终方案确定,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并需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敏感区的管理措施。
规划环评的核心是规划方案比较和优化,通过建立在各子系统、各种方法的综合,对方案的反馈、规划调整、再分析。规划方案的比较核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规划目标的比较,将各个发展目标的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方案比较。二是对用地方案的比较,主要包括各项用地之间,尤其是对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影响,以及不同的布局方式所产生的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方面,其结果也是复杂的。其结果可以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进行描述分析。
第四篇: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对策
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对策
一、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与相比,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有升有降,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加以考核全部达标。
1.质量状况
大
气质量监测指标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66)中年日平均值二级标准评定本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水平,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2.污染因子比较
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浓度略低于郊县年平均值,而pm10接近城区年平均值。我区空气质量一级天数为40天、二级天数为325天;空气质量一级为55天、二级天数为310天;总优良率均为100%。二级天数大于市区,但一级天数少于市区。
二、原因分析及对策
1.选址不合理
监测点位按规定应设在区政府所在地,但目前仍在朱泾镇。由于监测点位设在320国道和水泥厂附近,且近年来附近区域建筑和市政施工大为增加,客观上造成总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较高。
2.监测仪器设备陈旧、分析方法落后
总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测试仍采用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手段,重量法分析方法的准确度主要取决采样仪器设备和监测环境条件。而市中心和一些区站已建立大气质量自动在线监测站,采用较为先进的采样仪器设备,提高了分析质量。若我区也采用自动在线监测,则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区大气环境质量水平。
3.企事业单位燃煤锅炉烟尘污染、企业排放的废气和餐饮业排放的油烟气
目前我区尚有部分地区和企业使用燃煤锅炉,城镇餐饮业油烟气大量增多,有关设施尚未完善,必须配套治理装置,或使用清洁能源。
4.机动车数量逐年递增,尾气排放污染严重
有关部门应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强管理,按欧盟二号废气排放标准执行。
5.道路、市政、建筑工地的扬尘增多
由于近几年我区道路和基建项目大量上马,导致扬尘增多,应当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
6.裸露土壤的扬尘
城区绿化对于防治大气污染,特别是吸附细粒子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在道路两侧、工业区周围、居民居住区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减少裸露土壤。
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成年人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非常明显,还会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监测数据表明影响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是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如果我们能针对上述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将会使我区空气质量环境有更大的改观,可常年达到一级水平
第五篇: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试行)
1.总则
1.1目的为规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准确掌握绿色食品产地及其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优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工作,制定本规范。
1.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基本要求
绿色食品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城市污染源以及交通干线,生态环境良好。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应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l—2000)及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有利于产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3:调查人员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由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组织实施,调查人员要求是绿色食品环境监测机构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调查人员一般为3人。
1.4调查原则
(1)坚持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查与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真实、可靠、有效。
(2)突出环境状况,兼顾社会影响。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1.5适用范围
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或产品原科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6组织管理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统一监督管理。
2.调查方法与技术路线
2.1调查方法
采用座谈会、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
2.2技术路线
(1)通过实地考察,核实申请认证材料中申请人及其产品产地的基本情况。
(2)通过召开座谈会(要求有企业管理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产地负责人参加)、收集资料和发放问卷等调查方法,了解产品产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土壤类型及其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情况、农药和肥料施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砷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产地客土情况、水源的水质和水量、灌溉条件等。
(3)申请人应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如当地植保站、土肥站或供销社等部门出具的农药、肥料的销售和使用情况的证明材料。环境监测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卫生防疫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地方病证明材料。
(4)在当地环保部门的配合下,对区域污染源分布情况和污染物排放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5)如产地已进行过环境监测,申请人可提供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3.调查内容
(1)申请人及其申请认证产品的产地基本情况。
(2)气象条件(主要是风频玫瑰图),水文状况、土壤类型、产地客土情况等。
(3)所在区域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情况。
(4)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以内工矿企业(包括乡镇村办企业)污染源分布情况(包括企业名称、产品、生产规模、方位、距离),并在1:5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标明。
(5)产地周围3km范围内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电厂灰场等情况。
(6)农药、肥料使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砷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
(7)产地灌溉条件,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水源情况。
(8)是否有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4.优化环境监测工作的条件
4.1根据调查结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免敞水质监测
4.1.1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
申请人具有近1年内由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利等郡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同时,水源未受污染,符合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和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个别项目不能满足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要求的;可仅对缺项进行补充监测。
4.1.2农田灌溉水
无灌溉条件,靠自然降雨的产地。
4.1.3渔业养殖水
远洋捕捞。
4.2根据调查结果,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1)不属于与土壤环境有关的地方病.(2)主导风向和次主导风向的上风向5km范围内没有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的区域。
(3)产地3km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填埋场、电厂灰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区域。
(4)已进行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或近3年内已进行土壤质量监测,且背景值或监测结果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5)自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或土壤质量监测以来,未使用有机汞,有机砷农药,未施用污泥、垃圾多元肥料和稀土肥料,未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的产地,(6)自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或上壤质量监测以来,未进行污水灌溉,末进行客土的产地。
4.3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产地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4.4符合下只条件之一者,免做空气质量监测
(1)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内无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3km范围内无燃煤锅炉烟气排放源(锅炉容量大于1吨/小时)的区域。
(2)渔业养殖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3)规模化畜禽圈养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4)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水源地。
4.5续报企业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1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心)调查确认,产地及其周边3km范围内没有新增工矿企业污染源,且产地范围没有变化,产地面积未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符合绿色食品相关准则的要求,水源未受污染,免做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2不符合4.5.1条件要求,按4.1、4.2、4.3、4.4要进行产地环境监测工作的优化。
5.调查结论及调查报告编写
5.1调查单位应详细填写《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表》(见附件一)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人员明细表》(见附件二)
5.2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调查单位应当向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心)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应注明调查单位(加盖公章)、调查时间,调查人职称和职务,并签名。
5.3调查报告中应明确提出是否免做有关环境质量监测的结论、理由及监测优化方案。
5.4应当附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表》中所有调查数据、资料的原始证明材料。
5.5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任务的来源
(2)调查对象
(3)调查单位和调查人员
(4)调查时间
(5)调查方法
(6)申报产品产地基本情况
所在位置、地形、地貌;气象(三导风向);水文状况(主要水域、历年灌溉情况、)土壤类型历年土壤改良情况(客土);植被及生物资源;自然灾害情况(包括病虫草害);地方病;农业生产状况及历年农药、肥料施用情况。
(7)环境质量现状调
水质(水源、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土壤环境(土壤背景值或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大气环境(最近污染源名称、距离,对产地影响,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8)结论(优化监测结论;保护环境的建议和措拖)
6.附则
6.1本办法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6.2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