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例谈农村中小学历史新课程的资源开发
例谈农村中小学历史新课程的资源开发
课程改革已在神州大地展开,新课程已走进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新课程的新风吹走了课堂的陈旧气息,但也给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带着传统教育的枷锁在跳舞,他们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方法,要改变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模式。他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源不足,要图书没有图书,要查资料没有网络,要参观历史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没地方可去。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常常感叹让我们用什么来实施新课程。
什么是课程资源呢?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张廷凯 丰力 主编)
城市的有形资源占有优势,农村可能缺乏一些。农村没有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网络,但他们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我们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时,我们让学生用黄泥巴仿制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立人像,一件件栩栩如生。此时,黄泥巴便成了课程资源。谁说农村没有课程资源?
再者,在学完中国历史第一、二主题后,我们让学生去寻找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同学们找来了石块,这是北京人用过的石器;找来了木棒,这是山顶人用过的工具;用纸制作了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房屋,这是河姆渡人、半坡人的住房;用泥仿制了青铜器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 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便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博物馆。
城市和农村都有各自的无形资源。有专家认为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城市和农村都有广泛的人力资源。学生、家长、教师都有不同的经历,他们都有各自的独特的知识与情感,那是最丰富的资源。我们拥有最重要的资源,还能说没有资源吗?就看我们怎么利用它。我们在学习《“和同为一家”》这一课时,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同学们中有的是编剧,有的是导演,有的是演员,有的是美工,有的是配乐,有的是旁白„„每一个同学都有事做,每一个同学都有热情,一幕短剧让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城市有城市的资源,农村有农村的资源。石是资源,木是资源,泥是资源„„ 广博的大自然是资源,人是资源。不要感叹我们身边没有资源,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当然,城市资源与农村资源的结合;必将给新课程带来丰富的资源。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问题之一: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
人们常有这样的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结论,否则,重复过去的观点,推理出已有的成见,或者是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究其原因,在于把历史
课教育的对象提升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士。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庞杂的历史史实,还包括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相对的、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因而,要学生产生石破惊天的思维成果是不现实的。
问题之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之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目标教学,对每一个小问题都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新,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问题之四: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
我们反对把历史课上成对史料的简单罗列,把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对对历史知识作过多的拓展铺垫,甚至把历史课讲成故事课。但要防范另一个误
用心爱心专心 1
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新浦辅导小学 叶瑞平蒋永法
摘要:
在诸多的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设施因地理条件的特殊,显得相当简陋,给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少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学设施相对落后,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得想方设法挖掘教育资源,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整合,才能基本满足体育教学需要。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体育教学 新课程 资源开发
在诸多的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设施因地理条件的特殊,显得相当简陋,给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少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学设施相对落后,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得想方设法挖掘教育资源,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整合,才能基本满足体育教学需要。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发挥体育课程资源应有的优势,体现体育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开发。
如何在农村小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改变这一现状呢?本人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谈自己的认识。逐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让我们的体育课堂丰富多彩,更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农村小学体育活动的现状
1、体育课堂练习、活动内容乏味,缺乏趣味。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当前,农村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与城市学校体育教学相比,差距很大,完全达到国家教育部的器材配备目录,满足体育教学条件的学校很少。在现有农村学校教学中,由于人为因素和经费不足,导致体育器材不足,再加上场地不好,器材消耗也较快,而常规体育器材利用率也存有自身的局限性,使体育教学大纲很难落实,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是时而有之,很难有丰富多彩、形式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枯燥、厌学的情绪。
2、学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缺乏体育锻炼项目和习惯。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一些学生家长不让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二是小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三是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的体能则有所下降。近年来,青少年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一些和成年肥胖有关的疾病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了隐患。
3、应试教育造就体育为学习让道。由于学习压力大,学生和家长也不重视体育锻炼学校、家庭重智轻体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农村小学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的困难与优势
1、农村小学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所遇到的困难
由于农村小学大多体育器材老化和不足,体育场地不规范、不平整,学生家庭收入相对较低。所以进行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发困难很大,有的项目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就要求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2、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时的优势
虽然农村小学在课程资源开发时困难很大,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农村地区各种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广泛,其次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三、农村小学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我校地理位置特点及可以利用的体育资源。我校地处偏远山区,是一个依山傍水、茶果飘香的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都比较丰富。在我校周边有着丰富的地理环境资源、人文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民间体艺资源等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所利用和作为教学辅助教材。自然资源是最经济最简便的绿色资源,这也我们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优势。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活动,利用新鲜空气,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健身操。利用阳光进行日光浴;利用水进行游泳和温泉浴。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秋季可开展越野跑;冬季可开展晨跑等安全有益的活动。大自然的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找到无穷尽的体育资源。
2、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性。过去,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以学科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偏重学科的逻辑性,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未能形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忽视了体育对于培养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由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大纲、教科书),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明确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其中提到了一些全新的改革理念:(1)、调动学生主动学习;(2)、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3)、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4)、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别是“探究式”学习的要求,呼唤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资源,这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体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学生在新课程中,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体育教学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体育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的亲身体验。(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3)、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在周边体育资源的调查、收集中,我总是通过精心筛选,合理地进行开发,决不盲目地进行操作。周边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我校教育资源的短缺。我通过对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发现有许多教育资源可以解决我们现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民间体育项目(跳牛皮筋、呼拉圈)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利用一些小山头培养学生爬山的兴趣;利用社区活动场所来缓解学校场地紧张的难处。
四、农村小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1.发挥体育器材“一物多用”的功能
“一物多用”是指对体育器材,除发挥其固有功能外,运用发散思维,发挥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提高器材的使用效率。任何一种物品,它都具有多重属性与多种功能,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注视其固有的、本质的属性,而忽视了其潜在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对经费相对不足,设施难以配齐的农村学校来讲,充分挖掘器材的多种属性,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是解决器材短缺的重要途径。“一物多用”的应用举例:
“一物多用”已有很多的应用实例,在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例如: 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做钻越的障碍等。
接力棒----可以用做接力跑的传接器材、哑铃操的手持器材等。
游泳圈----可以用做游泳救护,还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障碍而用于障碍跑练习。
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
小皮球----可以用来踢足球,也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用来打篮球。
呼啦圈----可以用作障碍物,也可以用来替代跳绳,做多种游戏。
橡皮筋----可以用来替代栏杆、跳高的横杆等。
2.自制体育器材
自制体育器材从广义上讲是人们自己制作发明的,能被体育教学、业余训练和体育锻炼所利用的体育器材。体育自制器材凝聚了创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具有无穷的魅力和良好的实用性,是一个“量材录用、因陋就简”的积极办法。而农村小学出于资金短缺,国家规定应该配备的基本设施不能全部到位,甚至相去甚远,这种条件下的自制器材是为了满足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需要,是“解决温饱”问题。自制器材大多来于生活中,它更贴近学生,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更充分地体现学校体育的娱乐性,为更好地开展“快乐体育”奠定基础,使其远离“竞技体育”的模式。自制器材因其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增减,提高了器材的使用率;同时其多样化特点,更丰富了教学内容,它对教学又具有辅助作用,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自制体育器材的原料大都来自于生活,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现成的隐形的体育器材,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和利用,树立开发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有很多,有些可以直接拿来当作我们体育教学中的器材。例如:小方凳,可以用来做障碍物,进行障碍跑练习;小课桌,可以用来代替山羊做体操腾越练习;用竹竿制作成体操棒、接力棒等。3.对传统体育器材的改造
即对传统的竞技化的体育设施、器材规格进行改造,使之符合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所修建的都是成人化的体育场地器材,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未受到学生的喜欢。将这些“标准”场地、设施、器材的规格按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造,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体育习惯有非常现实的、长远的意义。改造的方法举例:如诸多学校的传统项目篮球,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中,最多的就是篮球场,这些篮球场好看但不实用,连体育老师自己也从来没有过扣篮经历,学生使出“吃奶”的劲也难得把球投上篮板,这种设施怎能激发起学生对篮球的兴趣。经过改造的篮球架,这种篮球架高度降低了,学生的投篮成功率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激发了出来。
对传统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改造,应遵循以下原则: 改造后的器材要符合健康标准。首先是安全要求,不能存在任何安全隐患。其次是符合学生生理发育的基本规律,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改造的程度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改造的目的是使器材的规格适合儿童少年身心发育规律的需要。改造后的器材要能降低学生对器材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自然资源条件的利用
自然资源条件包括校内外的地形、地貌、建筑物、森林、水源、气候等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我们最经济、最简便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如越野跑、爬山等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培养、训练学生适应当地的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体育活动。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一定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创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在目前的许多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仍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些创新的体育器材成为我们的美好记忆。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
2、《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要求》鲍银霞
3、《新课程观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黄小平
4、《合理利用狭小空间开展体育活动》张琼
第四篇:农村论文:例谈农村中小学“学困生”常见类型的转化
农村论文:例谈农村中小学“学困生”常见类型的转化 摘 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学困生”承受打击的能力差,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教育不当还会产生对立情绪。一旦他们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学困生”便成了废品。因此,帮助和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转化;例证
对“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是教育实践中一个备受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尽管学校、家长和社会已经为“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学困生”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转化“学困生”工作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将笔者在农村中小学见到的各种“学困生”现象进行分类,并将转化技巧进行展示,以期抛砖引玉。
一、贫穷落后型
在农村,家庭贫困的孩子最为普遍,因为贫困而失去学习信心、失去积极性的“学困生”大有人在。这样的群体占全体学生的绝大多数。改变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形成原因】学生家庭遭受自然灾害,因物质生活贫乏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重大打击。
【转化技巧】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学习进步。【转化范例】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寄宿生发放生活补贴,中学生每学期人均补贴375元,小学生每学期人均补贴250元,总补贴率约为70%~100%。这些措施对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自由留守型
近年来,随着进城农民工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①父母亲进城打工,留下儿童由爷爷奶奶管理,或者根本无人管理。②父母离婚,双方都不管理,学生成了“弃儿”。③父母都忙,没有时间管理孩子。
【转化技巧】关爱学生,吸引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转化范例】陈少军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少必要的教育。他上学后整天无心学习,一心想着网吧。我用周末时间到他家家访,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我家访后不到一年时间,他变得懂事多了,早上离家时不忘向爷爷奶奶道别,叫他们保重身体;放学回家
不忘向爷爷奶奶问好,说说学校里的新鲜事。爷爷非常感动。
三、团伙影响型
这类“学困生”往往有一些不爱学习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去玩。这样的小团体往往喜欢和教师作对,是班级中的老大难问题。
【形成原因】①内心孤独,寻找心灵的寄托。②班级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
【转化技巧】实践证明,转化“学困生”团体要比转化单个的“学困生”困难得多。对于教师而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和“学困生”团体内的每位同学进行交流,找到一个比较好转化的个体,先行转化,然后逐步瓦解“学困生”团体,班主任在转化“学困生”团体的时候要十分重视这个团体里的核心同学,也就掌握了整个“学困生”团体。
【转化范例】几年前,我接了一个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反感的学生,这个学生不仅迟到、旷课、抽烟、赌博、爬围墙什么都干,而且还敢打骂老师和同学,谁见了谁心烦。有一次,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伤,我救助过他,他痊愈后心怀感激,主动协助我管理班级,我也任命他当了班长。后来,这个差班在他的带领下,硬是变成了先进班级。
四、偶然偷盗型
偷盗不是与生俱来的事情。面对“学困生”中的偷盗现
象,班主任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千万不要给学生留下“后遗症”。
【形成原因】①生活贫困,名节不保。②见财起意,顺手牵羊。③心有不爽,干扰破坏。
【转化技巧】秘密破案,保护隐私。破案后,利用“学困生”害怕暴露隐私的特点,促使“学困生”向“优秀生”转化。
【转化范例】几年前,学生小莫偷拿家里的20元钱被父亲痛打了一顿,此后他仍是接二连三地偷家里的钱。小莫的父亲要我管管他。我通过了解得知,小莫的父亲从来不给他零用钱,小莫偷钱也只是零用并无大碍。于是,我在小莫的周围布了“眼线”,让他们随时向我提供“最新情况”。有一天,小莫的朋友告诉我,小莫用从家里偷来的钱帮助了一个患病的同学,不仅及时地送同学到医院看病,而且还帮同学垫支了15元药费。我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进行家访。我建议小莫的父亲给小莫50元自由支配,并表扬小莫的“先进事迹”。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到小莫偷钱的传闻了。
五、心理困扰型
这类“学困生”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即过去成绩还是比较好的,但忽然在某个时段成绩急剧下降。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会表现出多愁善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发呆等现
象。
【形成原因】①独特的年龄段和心理特征。
13、14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这个时候,学生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异性的好感开始萌芽。②影视作品或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小学生接触到的许多影视作品和社会信息往往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又缺乏必要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难免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而整天想入非非,进而影响学习。③被动受影响。目前中小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就难免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困扰。
【转化技巧】这类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就自然容易得到提高。为了防患于未然,学校应该尽力净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尽量让学生不接触不良信息,并对学生进行辨别是非的教育。班主任和家长应该耐心细致地跟这些学生谈心,一起来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并及时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
【转化范例】面对中小学生因“早恋”而影响学习的事情,班主任切莫操之过急,更不能将他们一甩了之。相反地,还要鼓励他们继续交往,只要他们承诺“把相爱的话儿藏在心里”就行,然后再逐个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六、打架斗殴型
经常打架的学生可分为主动打架和被动打架两种:主动打架的学生情节恶劣,具有伤害和破坏性;被动打架的学生手段隐蔽,具有不记后果、伤人性命的特点。
【形成原因】①父母离弃,内心痛苦;②受人欺负,伺机报复;③内心空虚,引人注意;④拉帮结派,哥们意气。
【转化技巧】处理打架现象不能硬性处理,处罚或者开除任何一方都无异于火上浇油,班主任要相信学生能够改好,要大胆地给学生一个知错能改的机会。
【转化范例】有一年,某男生在外地用刀伤人后被迫转校,家长问遍了我校同年级所有的班主任都没人接收。我让他“降级”进入我的班级后,这名学生很争气,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还成了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七、突发事件型
这类“学困生”存在一个明显的成绩转折点。但与心理困扰型“学困生”不同的是,这类学生的成绩转折点往往伴随着明显的转折事件。比如一场突然的疾病、一次转学等,导致学生落下许多课程,从而成绩出现明显下滑。这类学生非常刻苦地去补习落下的功课,可是又必须同时学习新的课程,于是学习中难免应接不暇,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形成原因】这类“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于突发事件造成了他们落下一些课程,可是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而这
些课程又没有得到及时的补习,从而日积月累出现了成绩不良。
【转化技巧】对待这些学生,教师必须在节假日帮助他们把落下的课程补上。如果这些学生落下的课程太多,一时无法补上的话,建议对这些学生作休学处理,否则长期的成绩不良将会对这些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转化范例】某夫妻知道孩子的成绩在本镇中学“拔尖”之后,他们便把孩子转到了县城中学。但是他们的孩子进城后成绩并不优秀,没能编入实验班,而是编入了平行班;又因为他们的孩子寄宿在亲戚家里无人管束,还养成了“上网”的习惯,所以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令他们大失所望。后来他们又把孩子转回本镇中学,但是孩子落下的很多课程已经无法补上了,所以老师不得不动员他们把孩子作休学处理,后来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孩子又如愿以偿地考取了重点中学。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应充满爱心,应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您的教鞭下有瓦特,您的冷眼里有牛顿,您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花大功夫。只有不折不扣的付出,才会
有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五篇:农村论文:例谈农村中小学“学困生”常见类型的转化
“学困生”常见类型的转化
中腰小学 李兴华
对“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是教育实践中一个备受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尽管学校、家长和社会已经为“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学困生”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转化“学困生”工作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将笔者在农村中小学见到的各种“学困生”现象进行分类,并将转化技巧进行展示,以期抛砖引玉。
一、贫穷落后型
在农村,家庭贫困的孩子最为普遍,因为贫困而失去学习信心、失去积极性的“学困生”大有人在。这样的群体占全体学生的绝大多数。改变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形成原因】学生家庭遭受自然灾害,因物质生活贫乏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重大打击。
【转化技巧】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学习进步。
【转化范例】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寄宿生发放生活补贴,中学生每学期人均补贴375元,小学生每学期人均补贴250元,总补贴率约为70%~100%。这些措施对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自由留守型
近年来,随着进城农民工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①父母亲进城打工,留下儿童由爷爷奶奶管理,或者根本无人管理。②父母离婚,双方都不管理,学生成了“弃儿”。③父母都忙,没有时间管理孩子。
【转化技巧】关爱学生,吸引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转化范例】陈少军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少必要的教育。他上学后整天无心学习,一心想着网吧。我用周末时间到他家家访,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我家访后不到一年时间,他变得懂事多了,早上离家时不忘向爷爷奶奶道别,叫他们保重身体;放学回家不忘向爷爷奶奶问好,说说学校里的新鲜事。爷爷非常感动。
三、团伙影响型 这类“学困生”往往有一些不爱学习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去玩。这样的小团体往往喜欢和教师作对,是班级中的老大难问题。
【形成原因】①内心孤独,寻找心灵的寄托。②班级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
【转化技巧】实践证明,转化“学困生”团体要比转化单个的“学困生”困难得多。对于教师而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和“学困生”团体内的每位同学进行交流,找到一个比较好转化的个体,先行转化,然后逐步瓦解“学困生”团体,班主任在转化“学困生”团体的时候要十分重视这个团体里的核心同学,也就掌握了整个“学困生”团体。
【转化范例】几年前,我接了一个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反感的学生,这个学生不仅迟到、旷课、抽烟、赌博、爬围墙什么都干,而且还敢打骂老师和同学,谁见了谁心烦。有一次,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伤,我救助过他,他痊愈后心怀感激,主动协助我管理班级,我也任命他当了班长。后来,这个差班在他的带领下,硬是变成了先进班级。
四、偶然偷盗型
偷盗不是与生俱来的事情。面对“学困生”中的偷盗现象,班主任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千万不要给学生留下“后遗症”。
【形成原因】①生活贫困,名节不保。②见财起意,顺手牵羊。③心有不爽,干扰破坏。
【转化技巧】秘密破案,保护隐私。破案后,利用“学困生”害怕暴露隐私的特点,促使“学困生”向“优秀生”转化。
【转化范例】几年前,学生小莫偷拿家里的20元钱被父亲痛打了一顿,此后他仍是接二连三地偷家里的钱。小莫的父亲要我管管他。我通过了解得知,小莫的父亲从来不给他零用钱,小莫偷钱也只是零用并无大碍。于是,我在小莫的周围布了“眼线”,让他们随时向我提供“最新情况”。有一天,小莫的朋友告诉我,小莫用从家里偷来的钱帮助了一个患病的同学,不仅及时地送同学到医院看病,而且还帮同学垫支了15元药费。我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进行家访。我建议小莫的父亲给小莫50元自由支配,并表扬小莫的“先进事迹”。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到小莫偷钱的传闻了。
五、心理困扰型
这类“学困生”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即过去成绩还是比较好的,但忽然在某个时段成绩急剧下降。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会表现出多愁善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发呆等现象。
【形成原因】①独特的年龄段和心理特征。
13、14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这个时候,学生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异性的好感开始萌芽。②影视作品或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小学生接触到的许多影视作品和社会信息往往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又缺乏必要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难免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而整天想入非非,进而影响学习。③被动受影响。目前中小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就难免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困扰。
【转化技巧】这类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就自然容易得到提高。为了防患于未然,学校应该尽力净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尽量让学生不接触不良信息,并对学生进行辨别是非的教育。班主任和家长应该耐心细致地跟这些学生谈心,一起来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并及时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
【转化范例】面对中小学生因“早恋”而影响学习的事情,班主任切莫操之过急,更不能将他们一甩了之。相反地,还要鼓励他们继续交往,只要他们承诺“把相爱的话儿藏在心里”就行,然后再逐个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六、打架斗殴型
经常打架的学生可分为主动打架和被动打架两种:主动打架的学生情节恶劣,具有伤害和破坏性;被动打架的学生手段隐蔽,具有不记后果、伤人性命的特点。
【形成原因】①父母离弃,内心痛苦;②受人欺负,伺机报复;③内心空虚,引人注意;④拉帮结派,哥们意气。
【转化技巧】处理打架现象不能硬性处理,处罚或者开除任何一方都无异于火上浇油,班主任要相信学生能够改好,要大胆地给学生一个知错能改的机会。
【转化范例】有一年,某男生在外地用刀伤人后被迫转校,家长问遍了我校同年级所有的班主任都没人接收。我让他“降级”进入我的班级后,这名学生很争气,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还成了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七、突发事件型 这类“学困生”存在一个明显的成绩转折点。但与心理困扰型“学
困生”不同的是,这类学生的成绩转折点往往伴随着明显的转折事件。比如一场突然的疾病、一次转学等,导致学生落下许多课程,从而成绩出现明显下滑。这类学生非常刻苦地去补习落下的功课,可是又必须同时学习新的课程,于是学习中难免应接不暇,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形成原因】这类“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于突发事件造成了他们落下一些课程,可是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又没有得到及时的补习,从而日积月累出现了成绩不良。
【转化技巧】对待这些学生,教师必须在节假日帮助他们把落下的课程补上。如果这些学生落下的课程太多,一时无法补上的话,建议对这些学生作休学处理,否则长期的成绩不良将会对这些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转化范例】某夫妻知道孩子的成绩在本镇中学“拔尖”之后,他们便把孩子转到了县城中学。但是他们的孩子进城后成绩并不优秀,没能编入实验班,而是编入了平行班;又因为他们的孩子寄宿在亲戚家里无人管束,还养成了“上网”的习惯,所以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令他们大失所望。后来他们又把孩子转回本镇中学,但是孩子落下的很多课程已经无法补上了,所以老师不得不动员他们把孩子作休学处理,后来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孩子又如愿以偿地考取了重点中学。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应充满爱心,应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您的教鞭下有瓦特,您的冷眼里有牛顿,您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花大功夫。只有不折不扣的付出,才会有显著的成效。
“学困生”常见类型的转化
中腰小学 李兴华
2011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