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老师怎样丰富自己的课堂语言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因此,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堂语言,需要有两个美:一是具有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言辞美。二是具有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情趣美。怎样把这种美来熏陶、感染学生呢? 具体来说:
首先得要有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美读。
课文朗读时,把握好每篇课文的感情基调。用一份科学,用一份真诚,无论是明亮轻快,还是刚健稳重,或是情景交融,这样,学生在老师美而和谐、悦耳动听的朗读声中,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感悟作品形象,理解文章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会品味文章中的丽词妙句。因此,老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示范性朗读指导好学生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读顺、读通、读懂、读好,读出个性,读出风采。让诵读成为滋养学生素养的一道美味佳肴。
其次要富有磁性的点拨语。
语色亮丽,语气适中,语调舒缓有致,语音沉着而有底气。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故事,去感悟故事中的喜怒哀乐,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去理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使学生正在生长的心灵得到洗礼。
再是需要放飞有度的激励语。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
总之,语文教师美而丰富的课堂语言要起到“融情于语、融情于境、语为境设”的妙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从以上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美化自己,这样我相信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语文课堂内外的语言大师。
第二篇:课堂评价的语言要丰富
课堂评价的语言要丰富。
作为中国人,我们顺利成章的继承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汉语。但是,运用好语言艺术,使自己的课堂评价更加丰富多彩却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学生回答完老师的提问之后,老师仅仅面向全体学生追问一句:“他说的对不对?”或“他回答得好不好?”来评价学生,很少出现针对学生表现的精彩点评。这其中暴露出了教师在评价方面语言的匮乏。如果在一节课中多少重复次这样评价,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甚至对老师的这种评价感到麻木,那么就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平淡如水。相反,如果教师能在这方面动些心思,尽量让自己的评价语言丰富些,那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在执教《将相和》时,师:学习了这篇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人物对他们说上几句话。生1:蔺相如,你为了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以后要向你学习。师:(面带微笑)看来蔺相如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你!生2:赵王,你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还能“不拘一格”“用”人才。师:(竖起大拇指)你的回答很有个性,你还会创造性地使用诗句。可见你也是 人才,因为你读懂了赵王会用人才。生3:廉颇,我佩服你的勇气,佩服你的心胸,佩服你知错就改的品质。师:你能使用“排比”修辞手法回答问题,很有诗意!„„教师这样评价的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发言也越来越精彩,不时擦出奇异的“火花”。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整个课堂教学激情飞扬。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精彩而又激人上进的评价,这很不容易,需要老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语言,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的教育机智,更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和热爱,相信每位教师热爱学生、热爱自己事业的老师都愿意为之而努力。
第三篇:丰富生活课堂
丰富生活课堂 彰显化学魅力 作者:ezsm 日期:2011-12-6 14:25:00 摘 要:构建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关键词:生活 课堂 化学 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新课程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中学化学教师应多途径开发化学课堂教学的活力,充分发挥化学的育人功能,体现化学的生活价值,调动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而生活化的课堂就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一、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与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教师要挖掘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作为素材,把知识技能的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也促进从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学”和“用”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生活意义,感受化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森林火灾时,消防员砍出“隔离带”;冬天室外放置腌咸菜的缸完好无损而室内的水缸却被冻裂了;烧开的水不小心溅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反而会窜得更旺等等。教学中运用这些来自生活的奇妙现象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寻化学中的生活
1、凭借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的情境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钢铁为什么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化学价值。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动感的情境
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实现了有声、可视,使创设的问题情境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在学习“石灰石的利用”一节时,在大屏幕上放映桂林的著名风景:石林、溶洞,溶洞中挺拔耸立的石笋、变幻万千的石柱,既丰富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引入做好铺垫。新授时,放映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圆明园”修建时使用了大量的汉白玉。1860年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熊熊大火烧毁了所有亭台楼阁。一代世界园林之王就这样在大火中被摧毁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引出问题:为什么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过大火焚烧就粉身碎骨了呢?
多媒体的直观表现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学生对石灰石在高温下变成白色的生石灰,生石灰的消化以及熟石灰在空气中转变成白色碳酸钙等一系列化学变化认识更加深刻。
3、运用实物、教具,营造生动的情境
观察是化学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相关的图片、模型、各种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启发思维,创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直观性强,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优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感受生活化学的魅力
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动手、动脑,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教学方式回归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分析化学实际问题,合理迁移所学的化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教学“燃料与热量”时,可从学生对三大可燃性气体的认知结合时下提出的的“低碳生活”理念,就新能源问题展开联想,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能源专家,你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呢?”、“我可以为‘低碳’做什么呢?”这样的设计,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他们所学的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体现了化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又突出了化学的人文价值。又如,学习空气、水这两部分知识时,笔者结合学生最熟悉和关注的水、空气的污染和环保问题进行教学,就使得教学显得有血有肉,不那么空洞了。再如,通过 “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学生走进服装商场就知道怎样鉴别“真丝”与“人造丝”,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走进珠宝店就能鉴别真假金银、常见宝石的主要成分及如何保养;居家装修懂得了如何选购绿色材料;家庭饮食知道如何平衡膳食,食品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利与弊,等等。这些教学案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社会体验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化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并要求学生在调查后写出报告,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结合淀粉、油脂、蛋白质等的学习,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食品中添加剂是什么等等。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通过有效形式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相互融合起来,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激发联想、生成创意。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魅力无穷,精彩叠出。参考文献:
第四篇:语文老师的语言
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
河源市一中罗志芳老师
忘了在哪一年哪一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看过这样一段话:教师语言应注意如下八戒:一戒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二戒颠三倒四,文理不通;三戒满口术语,故作高深;四戒滥用辞藻,华而不实;五戒不懂装懂,模棱两可;六戒干巴枯燥,平淡乏味;七戒挖苦讥笑,低级趣味;八戒陈词滥调,冷饭重炒。我想,这语言八戒尤其应该引起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因为语文学科的属性特殊,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人文气息,唯有通过语文老师生动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
在此,我也想谈谈语文老师的语言。我认为语文老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得体、富有启发性,而且要美和富有诗意。这个语言美不仅包括授课时的口头语言,而且包括批改作业时的评语,即书面语言。
平时,不管是授课还是写评语,我都努力追求语言的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是“青春畅谈”。因为时间紧,我就把它改为习作题,布置学生写一篇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并告诉他们可以抒写青春的烦恼、困惑;抒写青春的冲动、叛逆;抒写青春的热情、活力;抒写青春的精彩、干劲„„因为学生们都处在青春健美、春花烂漫的季节,这次作文大部分都写得不错。但真正能给我耳目一新的,是一个(3)班的女孩,她抒写的是青春的叛逆、青春的冲动。她在文中写道:“正值年少懵懂的年龄,不懂什么叫喜欢,但我在初一时却偏偏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年少的爱情是走过樱花树时,兜头洒下来的雨水和花瓣,带着隐隐的香气,令人迷醉,但实际上嗅到的不过是一阵不曾停留的香,很快便随风而逝„„”
看完这篇仍带有香气的文章,我真的很感动,感动于她对我的信任,感动于她愿意敞开胸怀向我倾诉她的隐私。经过一阵思虑,我认为,只有美的评语才配得上这篇美的文章,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众里寻
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寻觅觅,老师终于找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它给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醉人的香》——好美的题目,读罢全文,老师也仿佛闻到了一股醉人的香!全文内容正如标题一样美:美在它有散文般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美在有真情实感,美在你写出了每个人处在青春时期那颗“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心„„
当第二次的习作再次收上来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女孩在我的评语后面写上这样一行字:老师,你给我的评语写得真美,你是我读书以来评语写得最美的老师。
看了这行字,谁能不感动呢?
无独有偶,当我布置第六单元的习作《月光下的遐想》时,一个(4)班的女孩也这样抒写她在月下的遐想:此时的我跟苏轼、李白一样,也是一个人,但我的身边没有酒,所以我还没有醉„„我渴望自己也能当一回公主,不必太富有,却渴望在每一个月夜,两个人能开开心心地一起看着月光,说着知心话语,那怕最终的结局像梁、祝那样,也要双双化蝶,一生厮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晚的月亮,你见证了梁、祝双双化蝶的哪一刻吗„„
不可否认,这是一篇文笔流畅,意境优美的文章。人美,景美,情美,故事更美。看完全文,我也被陶醉了,有一种如痴如醉、亦真亦幻的感觉。我或许是受到感染,真情自然流诸笔端,稍加润色,我写下如下评语: 梁、祝安爱情固然浪漫、美丽,但太凄太悲,太幽太怨„„双双化蝶,也只是有情人难成眷属而又渴望厮守一生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你的爱情理想或许不希望像梁、祝爱情一样凄美、感人,只希望能“开开心心地一起看着月光”,其实有这一份愿望并不为过,只是现实生活始终是现实的,这就正如苏轼所说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却,此事古难全”。
有个男生,也曾在周记中向我坦陈:“我总喜欢翻阅一些谈论爱情、友情等话题的杂志,看到一些感人的故事,还常常落泪、伤心。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就是忍不住掉泪,或许它们都太珍贵,而现
实中又难于发生。我承认,我曾暗恋过某个女生,在晚上会想入非非„„老师,我是一个badboy吗?”
我很佩服这位男生,佩服他的坦诚,佩服他的勇气,但我更感动于他对我的信任!我告诉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你因感动而落泪,证明你是个有爱心、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怎能说是坏男孩呢?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少男不善钟情?”我在读高中时也曾暗恋过一个邻桌的帅气男生,但我却能理智地克制自己,把这份美好的感情深藏心底,权且把它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笔财富。但多年之后,当我再次遇到他时,却发现他并不属于自己理想中的人生伴侣。为什么?因为年轻时,看一个人会带有较多的感性色彩;而长大后则多了几份理性的智慧。
过后,他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办公室,有些腼腆地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认为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会记住的。”
记得在讲授《论语》十则时,当我告诉学生:《论语》主要讲的是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和做人应有的修养,即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要做一个具有人格修养的人。突然,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怎样的人才算有人格修养?”我以自己的人生体验、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这样回答学生:“有人格修养的人,不但学识渊博,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谦谦君子。他博古通今,谈吐幽默,妙语连珠,而且在你需要他的时候,总能给你带来一份从容,一份淡定,一份鼓励,一份自信,一份温暖,一份快乐„„ 一句话,他是个可敬可亲和值得你去信赖的人。”从同学们的眼神和表情判断,我的自圆其说算给了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我想这段还算美的语言或许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经过努力,我认为我的语言还算像一个语文老师讲的话。这不但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的享受,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己同时也获得了学生的好评。一箭双雕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篇: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心得体会
08思政 石燕飞
40号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平日里很少涉及的东西,还感受到了班级的融洽与温暖。从这次活动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既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对教学的多样化的实践。通过活动的形式学习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得知识,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娱乐中学习,既减轻了因为知识带来的枯燥,也加强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熟记程度,真乃可谓一石二鸟。通过周老师的这么一节课,同时我也认识到,我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顶岗实习的工作,面对我的学生,我更应该学习周老师在吸引学生方面的经验,以此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学习快乐。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是死板的教学,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当代的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喜欢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
第二,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培养了同学们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这节课的竞争是通过分组的形式来进行,而合作则是每组成员之间加强合作。通过竞争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关注程度,通过合作,为学生们从小就树立起集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对待我们的学生们,我们不止要教给他们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只有先成人,才能再成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们协作学习,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主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相互交换活动心得,发表见解,使同学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学习作风。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竞争和合作两个方面去提起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兴趣,但同时要注意竞争与合作是密不可分的。缺乏竞争的合作没有动力,而缺乏合作的竞争必然混乱。只有竞争与合作并存,才能使竞争双方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毛泽东曾指出:“斗争中求团结,团结中求斗争。”说的就是竞争与合作之间的紧密关系,二者并不矛盾。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可以说,树立好学生们的正确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这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指导。光有竞争,则会让人逐渐道德沦丧;光讲合作,则会在一团和气中丧失斗志。对此,教师就应该培养好学生们在竞争中讲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的这么一种意识。只有这样,祖国的花朵,才能在沃土中绽放,才能不怕外界的风吹雨打,根才能扎得稳、扎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