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已验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学习母语,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已成为古今中外教育的共识。重视语言积累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正确认识的结果。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清风活水何处来”
1、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而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材料(汉字和词语),又包含大量的语言知识(字词句篇、修辞逻辑等)和语言范例(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当我们走进每篇课文时,便会发现教材中对语言积累这一要求体现得相当明确。认真学好这些课文,可以为语文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美丽的小路》(人教版二册)一课:⑴叠词:花花绿绿 干干净净长长的 嗡嗡地 轻轻地 慢慢地 散散步 说说话 浇浇水 洗洗澡⑵数量词:一条小路 一辆小车 一把扫帚⑶语气词:啊 呀 咦 哪 呢 吧这样,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部自己语言仓库中的“活词典”。
2、课外阅读是落实语文积累的重要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了背诵的篇目,这些为语言积累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需要,向他们推荐难度适宜、体裁多样、内容健康而丰富的课外读物。如:学了《小小的船》(人教版一册)后,可向他们推荐儿歌:《月儿弯弯》、古诗:《古朗月行》,谜语、对子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3、日常生活是语言积累的仓库。语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自然、社会、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导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地积累多种表象。正如叶圣陶所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联系绚丽多彩的生活,学生的语言才富有鲜活的灵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精妙的广告词、标语和一些趣味无穷、意品深长的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看合适的影视节目,记录趣味性、鉴赏性语言,如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正大综艺等。学生在受到教育或享受娱乐的同时有意识地记下好词佳句,这样积累语言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欣赏自然景物,体验风土人情,观察实验变化,当学生耳闻目睹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活化用语言记录下的美的镜头和描绘出的生活情趣。
二、“海阔天空任自由”
1、夯实积累,理解是基础语言积累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记硬背,不少教师因为怕别人说是烦琐分析,就不敢涉猎,似乎背些好词、好句,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实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小学数学教案《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也不利于灵活自如地运用。有位老师对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第九册)中“饱经风霜”一词是这样进行积累的: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学生地意识中,已积累了大量词的形象,作为教师,需要的就是帮助学生,使形象再现,使记忆恢复)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生:额角布满皱纹。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生:颧骨高高地突了出来,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干裂、露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生:头发枯黄枯黄的。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别的什么来?生:这位车夫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他身体不好,体弱 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很累很累。„„很显然,学生的语言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就鲜活起来了,积累过程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操场上》(人教版第一册)中“跑”字时:⑴引导学生如何记“跑”;⑵联系偏旁“足字旁”,理解“跑”的意思。⑶随机出示生字:抱、泡、炮,联系偏旁识记,帮助理解积累生字。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强化积累,训练是关键众所周知,若想保持语言积累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光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诵读。但在继承传统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她的不足:“读书死,死读书”,不但浪费精力、学力,同时消极积累的语言也不利于内化运用。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寻找传统语言与当代语言积累的契合点,为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并引导有效积累。⑴在诵读中积累。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可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如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包括描写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句和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句,鼓励学生抄录并诵读,在诵读时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到聚零为整、融会贯通。还可运用多种方式,如:复述、随堂竞背、将帅点兵、小组交流„„使学生把陌生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⑵在情境中积累。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法创设情境,使他们心情激动、心灵震憾,将对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填空:春天到了,大地从沉睡中苏醒出来了。冰雪消融,草长莺飞,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你踏着明媚的春光,漫步于田间小道,看到眼前景象。如果你是游客,你会吟诗句___________;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画下诗句_____________所描绘的景象;如果你是农民,马上会想到诗句____________;如果你是学生,你会用_________的诗句来描绘眼前的景象。在对学生的训练中,促进了对诗词的品味,活化语言积累。再看学生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精彩发言:周总理是一位(高风亮节)的人,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因此,当他逝世时,首都人民无不(悲痛万分),与他(依依惜别);他如青松一般(万古长青),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在创设语境、练习说话中积累语言就会落到实处。
3、激趣积累,活动是载体语言积累不是学习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状态的行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累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而活动是激发兴趣的载体。如开展“故事大王(讲故事)、新闻广角(每日介绍新闻)、优美词句袋(展评摘录的优美词句)、座右铭大观(名人名言或自写)、童话剧或课本剧、当“小导游”等。例如教学《三味书屋》时,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按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学生手拿教棒,指着挂图,介绍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活动使学生渐渐地激发了积累的热情,培养了浓厚的积累兴趣。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光积累而不能运用,其实是无用的消极语言。实现以读文会意的积累语言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份,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在一次口语交际中,当谈到别人正在吵架,你如何去劝架时,一学生说:“不要吵架了!不要吵架了!吵架是不对的。”另一学生则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为小事斤斤计较,伤了和气呢?”结果是大家显而易见的。再如:春夏之交,草木茂盛,群芳争奇斗艳,大自然美不胜收。有位老师带领学生郊游,当学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随情诵唱、赋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作业中也涌现出一首首令老师拍案叫好的小诗。如写小草的:“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正如郭沫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第二篇: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吉林省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
应玉国
教师的文化底蕴,首先是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基础,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心里时刻充满着阳光,眼睛常会闪耀着智慧的光彩。这样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教书匠了,更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教育者。
而在今日的课堂上,教师因文化底蕴的缺乏,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屡见不鲜。教材教参几乎成了“如来佛的手掌”,怎么也翻不过去,也压根就不想翻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去复制着教材,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致使学生在“涛声依旧”的题海中拼命地遨游着。有时或许多了些五颜六色,动来动去的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导,学生演,甚至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没有激情的参与,没有充满向往的探索。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失去了一个美妙的、丰实的、精彩的,让人可以酣畅淋漓感受生之美好的大世界。课堂上一旦学生有“离经叛道”之举,教师如临大敌,不知所措,尴尬应付。
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师范生比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适应能力强,能较快进入角色,教学效果好。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教学效果突飞猛进。此时再做比较,师范生相形见绌了。究 其原因,师范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从教技能强,能尽快适应教学需要。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缺少这一学习过程,适应性较差,但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实的教学经验之后,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科专业功底便使他们成为后起之秀。
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师,不会死守教材,死盯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有着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解读,也有着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用新的理念去指导教学,从新的角度去参与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彻底释放。的确,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人,会让人如温润于美好大自然中;一个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教师,会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魅力。而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表和自如、挥洒自如的教师,又怎能不让人如沐春风呢?相反,一个文化底蕴欠缺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不露怯?又如何能跳出教材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而引领学生到达那探寻知识、发现知识的自由王国呢?
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养着教师的教学生活。由此观之,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好课的基础。
第三篇:用丰富的语言积淀出学生写作的信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用丰富的语言积淀出学生写作的信心
作者:陈艳华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2年第12期
作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最基础的课题,同样也是是表词达意的必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直接体现,贯穿学生一生学习的始终。作文可以自我体现、自我反思、自我享受、自我提升。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对于刚刚迈进写作课堂的学生,他们会面对很多彷徨,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人心;文章无骨、下笔无神。发自内心有感觉到没有内容、资源匮乏。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作好学生的引路人,给他们一盏指明灯,帮他们点燃冲向写作大道的火炬,让他们能够放开脚步奔跑。如何引导?重在激趣。如何下笔?重在积累。如何有写作激情?重在有自信。量的积累会达到质的升华。他们乐记、善思、愿创、喜结才会产生真正的佳作,才会写出生动流畅有思想的好文章。
一、教师在提供词汇的运用上给学生信心
小学作文作品题材教师先从写人、写物、写景、写事、议论、说明等几方面入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做大量的准备和铺垫,使课上的有内容不干枯。课前多搜某一课题需要的词、成语、句子、小短篇,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做适度的点拨讲解,让学生做好作文笔记。小学生学习作文必须从第一堂课起就养成良好的写笔记的好习惯,让他们乐于记录好词、好句、好段,把教师为他们提供的语言融为他们自己资源,写作时需信手拈来。画龙点睛、凭填生趣。如在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肤色可用白皙、白里透红、娕白、古铜色的脸、暗黄、蜡黄、红黑、黧黑等词语;脸形可用圆圆的苹果脸、国字脸、鹅蛋脸、瓜子脸、长脸等词汇;眼睛可用黑葡萄、顾盼生辉、目光炯炯、目光如炬、电眼、笑眼、睡眼等词语;形容人物动作快可用机敏、迅速、脚底摸油、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身翻过、一个健步、闪身而过等词汇;描写人物心情可用心花怒放、豁然开朗、满心欢喜、心潮澎湃、无比激动、心中凄苦、心生忌恨、一腔怒火、心意难平、心像十五桶打水七上入下等语句。当我们把这些搜集好的素材有目标的展示给学生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下手的工具,有了一个个小抓手。我们先让学生用我们给他的词汇做名子训练,精彩恰当处做适度的鼓励点评。再大胆的让他们做长句式练习,及至段的练习。以此反复训练、总结、反思、再强化,使我们给学生提供的词在他们脑中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他们一点点的从用我们给他的材料创作到灵活的使用材料创作再到自己创作,一步步一点点的引他们充满信心的走上写作之路。
二、老师在作品精华的感悟里给学生信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本身就向我们提出了高素质高水平的要求,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就必须有至少一桶水的容量,教师的本身就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锤炼,多读书读好书读专业书,为学生营造生动激情的语言活动氛围,把上语文课作为宝贵的精神享受;作为创作作品的灵感之源、作为展示自身语文能力的平台。那他们就愿意走进你的课堂,愿意从事写作,愿意
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一个人潜意识里都有被人赏识的愿望”。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这个愿望,一次鼓励可能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在语文课上我们语言丰富、妙语连珠,营造充满激情的语言情境,形成属于自身的气场,学生自然愿意走进来,喜欢老师才愿意学习老师教的课。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进步一起长大。把自己当成一个主持人,一个能掌控全场而不失分寸的引领者。人生每一次出场都是现场直播,教师一定要让自己有完美的语言表现,让自身的影响给学生一个闪亮的信心。
三、学生在拓宽阅读的层面上给自己信心
中华民族历史恢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绘成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神采画卷。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过无数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名人佳作。诗词歌赋语言精美,是放射不尽的华彩乐章。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涉猎知识面极其广大,值得学生细致的学习和借鉴。同时我们还要多引导学生阅读与他们年龄相适合的书籍、文学读物、科普读物、中外作品。如《意林》、《读者》等读物。追求阅读的广泛,让他们博览群书知天下事,使他们从书中获得写作的给养。教育学生准备一个读书笔记,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于脑海之中。同时从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等几方面入手,分门别类的整理搜集的词语、片断。随时积累写作素材,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小文库。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良心人生百态。尽可能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知晓大自然,科普参观旅游观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书本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这样学生会学习、能分析见多识广。
四、师生在作品交流的互鸣中给自己信心
作文课的点评环节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点评不应当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应当是无的放矢的多言堂。现代教育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人,有独特见解的个体。不是一张由教师涂抹的白纸。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独特见解。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在此在讲评课堂应当的平等畅所欲言的。把讲评课做为师生共同的欣赏课、讨论课、展示课、弥补课、借鉴课、交流课。如涓涓细流润泽每一位学生,师生平等共议全班受益。所以教师在批改作文后有层次有类别的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有代表性选择性的展示学生的作品,尽力为每一名学生创造展示作品的机会。让他有一个在大场合再一次诵读自己作品的机会。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写作建议。自我展示、锻炼胆识、接受批评、培养心态、提高能力。大家分六个环节点评:1.点评用词是否恰当。2.点评过渡是否自然。3.点评选材是否典型。4.点评结构是否清晰。5.点评首尾是否呼应。6.点评成果是否收效。有章法有层序。讲评中由作者诵读自己的作品,由全班学生根据点评6要点进行点评,把精彩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提炼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位小评论家,他们会把他们的思想毫无保留的诠释出来。评价得到大家认可了兴趣也就得到激发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点评和教师有共鸣同出一辙异曲同工之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会涌动他们源源不断的自信。教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下面我们再请某某同学展示他的作品,请各位小老师慧眼识珠,分出美玉和石头”。他们的思维活跃了,如奔腾的骏马在草原上驰骋。他们不但会发现作品的闪光点、还会不客气的发现作品中的瑕疵。展示作品的同学从大家的点评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课后再一次的修改作品,使作品更完美。教师把好的作品发表在班级的QQ群里,或者以手抄报的形式在班级展出,再者在征文活动中把优秀作品参赛。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会主动练笔,笔耕不缀。争取发表自己的作品。一个个小作家就会产生。班级也会呈现浓厚的写作氛围。他们也会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增长自信。
五、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完善中给自己信心
在作文课后每一位学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沉甸甸的收获,找到自己作品的不足、见识同学作品的精华。教师引导他们养成完善作品的好习惯。一次次的品读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完善。更深层次的挖掘写作的真情所在,他们会放眼世界、体会生活;他们会心有所想学有所思。他们会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写作的天地翱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培养,学生们会自然的体会生活,撷取生活中的点点浪花,他们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植一片根深叶茂,一片桃李满园。他们会是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勤练笔。积累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也是写作习惯养成的过程,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没有积累就没有好的作品诞生。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通过积累沉淀下最美的写作之泉,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的基础中提升,在快乐中作文,在享受中写作,在自信中成长,在健康中生活。
第四篇:创建书香校园,丰富文化积淀
创建书香校园,丰富文化积淀
新课程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学会读书,而且读整本的书,通过读书学会思考。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低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新课改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将语文被束缚、被压抑的本性解放出来,语文不再是试卷中的语文。现在的教辅材料铺天盖地,老师和学生深陷其中,很苦,语文本应是灵动的,有灵气的,是一门影响学生一生的学科。我们应通过语文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存、生活的通行证。积淀文化底蕴,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基于“为孩子未来奠基”这—点考虑,面对教育环境的种种变化和考验,我们仍能为师生撑起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回想我校这几年做得最扎实的就是营造书香氛围、创建书香校园。没有烦躁劳心的启动仪式,就是实实在在地、一步—步地让师生一点—点爱上书,就像爱上—个好朋友,每天愿与她面对、与她倾谈。为了让读物适合孩子们的需求,我们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利用上学期没有使用完的图书专项款由干部、教师亲自精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有意义、有趣味、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的图书,为各班配备了新图书,十五个班,平均每班260本。孩子们看到新图书,欢呼雀跃,争先恐后的借阅。早读、课间、饭班时都能看到学生手捧图书享受阅读乐趣的身影。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学校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还可以把书借回家。有的学生短短—学期就读了十几本书,大大超过了课标要求的读书量。
结合当前教育主题开展以读书为载体的读书演讲等专题系列活动,如:“读长征故事,悟长征精神”活动,使学生深深为长征中工农红军那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之际,举行“奥运精神伴我成长”的主题读书活动。
我们还为每个办公室亲选获大奖的优秀图书方便教师阅读。“读书是最美的姿态”、“至乐莫如读书”、“读书是最好的备课”的美句,使教师、学生每天一步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书的馨香;想读书的时候学校处处有好书可读,时时可与中外古之圣贤对话、近代大师交谈。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浓郁的校园,将教师和孩子们浸润其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日积月累,每一颗心灵都自然会渐渐充盈。
书香校园创建工作开展三年,得到师生、家长和同行的认可和喜爱。因为我们深信当—个孩子已经爱上读书了,你的教育就成功—半了。书能让孩子快乐一生,孩子健康、快乐才是教育者的追求。
我们开展的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1)好书推荐活动:
A、我们要求每个班每天有一名同学进行三至五分钟好书推荐的小演讲,要向同学们说明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力争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有选择的读书,对书的内容有一定思考和认识后,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推荐,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必须经过选书、读书、思考、写作、表达,对学生选择信息、阅读、写作、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B、每个班同学推荐的图书是不同的,要让全校同学都知道这些好书,都来读这些好书。所以每周一升旗仪式后,由各班选派一名同学进行全校性好书推荐活动,他们用热情的语言表述对所选书籍的喜爱,激发起学生们渴望读书的兴趣。
C、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而且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老师要对学生推荐的图书严格把关,交给学生鉴别一本书优劣的方法,让真正的好书在学生中流传,让学生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书籍,既陶冶性情、培养语感,又能丰富其文化积淀。
D、汇总好书目录。全校学生一学期读的好书要让所有学生能够共享。假期前各年级出一份好书目录,分低中高年段汇成三份好书目录,发给学生,确定必读书目,开学后进行好书推荐者、读书笔记、读书小状元、读书知识竞赛等各项评选。
(2)设置开放的图书角:
为了解决学生们想读书、随时可以阅读的问题,我们号召全校同学和老师捐书。我们把这些书整齐的摆放在楼道的开放书架上,这一来吸引了很多同学的眼球。下课了,楼内追跑打闹的少了,书架前三一群,俩一伙读书的多了。由于条件所限,有的孩子干脆坐在楼梯上,专注地读起书来,全然不顾楼内发生的事情。看着学生静静的读书,我们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有时发现书架上的书空了,我们也不着急,孩子把书拿回家细细品读,过两天就回来换新书了。开放图书角,让孩子们充分利用时间去体会读书的快乐。
(3)充分利用资源,开设阅读课:
在上级单位的支持下,我校购置了两批新图书,充实了校图书馆。这些书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每一本都是好书。学生们怎样才能经常读到它们呢?为此我们给每个班每周安排了一节阅读课,中午在校吃午饭的学生更有机会坐在图书馆里享受这些图书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上级来检查专项款的使用情况,我们不怕书架上的书一直空着,这才说明图书的利用率高。
(4)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
我们向家长发出了倡议:“只要您少抽一包烟,孩子就可以多读一本书。”就是希望家长能够支持孩子读书,给孩子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
1、给孩子提供静心阅读时间、空间和足够多的好书。
2、和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好时光。
3、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并和孩子谈阅读后的感受。最后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年龄的必读书目,建议家长把这些书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孩子,那样孩子的新年会过得更有意义。2007年我们把创建书香家庭作为重点工作,干部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明读书对于学生、家庭、社会的意义,向家长发出倡议,建立家庭书架,评选表彰了6个书香家庭。学校领导为6个家庭颁发了证书和奖品。
(5)假期为学生家里困难,读不到书的学生发书读。
我们与少年宫达成协议,让他们无偿支持我们过期杂志。杂志虽然是过期的,但优质的文章不会过期,我们把这些杂志分发给家庭困难的同学,这对他们讲是一种鼓励,相信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个读书机会。这些图书虽没有华丽的包装,但文质兼美,孩子们阅读后一定会有很大收获。为了激励学生读书兴趣,我们在通知中还写道: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有节奏鲜明的诗歌,有行云流水的散文,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一路走来,我们结识了享誉中外的老舍、冰心、安徒生等著名作家,遇到了勇敢机智的哈里波特,酷爱音乐的小扬科,欣赏到迷人的海底世界,还被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所吸引。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是一种快乐!它给我们以知识,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带来无穷了的乐趣!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友,步入阅读的新时空,享受阅读的快乐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
其次我们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好书目录中指定了各段的3本必读书目,提出了读书后进行阅读积累和写读后感的要求。
最后,为了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我们开学后根据读书量和热点读物评选出了读书小状元和好书推荐者。
我们觉得书籍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他们站在主席台前高兴地接受了校领导的颁奖。
(6)创建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了书香校园活动的有序并深入开展,学校在2006年暑假进行的校园环境建设紧紧围绕着书香校园这一办学理念来设计:门厅正面是一幅洁白的浮雕,一个小书童手捧古书在一棵苍老的松树下细心品读,那专注的神情似乎把周围万物抛到九霄云外。配上“最是书香能致远”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门厅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书形橱窗可供学生欣赏和阅览各种展览。每个楼层悬挂了内容丰富的书形展板,走进教室一眼就能看到后面的彩色书架。所有的这些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去感受读书的重要意义和乐趣。
学校先后四次为各班书架配备图书,平均数量达260余册。满足了学生的读书需求,早读、课间、饭班时都能看到学生手捧图书享受阅读乐趣的身影。
2009年4月23日又是一个“世界读书日”,借此我校开展了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读书节上,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书小状元、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读书是最美的姿态摄影作品征集;小小书签我设计;美文诵读比赛;我为美文配图画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深受他们的欢迎。
我们的读书活动得到了丰台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肯定,并有幸成为他们的分馆。颁牌仪式将在4月23日庆祝“世界读书日”活动上举行。丰台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还为我校聘请著名儿童作家马光复老先生到校,与我校学生面对面交流自己对读书和写作的看法,老先生还带来了自己的多部著作。学生们
围着马爷爷问了很多有关阅读和写作的知识,还争着借阅马爷爷的著作。活动后,校园里掀起了新一轮的读书高潮。
“红泥巴村”的主创“萝卜探长”和阿甲兄弟,也走进我们的校园,与我校教师举行了“儿童阅读推广”座谈会。座谈会上,老师们向两位阅读推广专家咨询了很多问题,例如:到底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让学生读什么样的图书?利用什么时间读书?这些问题长期困惑着我们的老师,现在终于得到了专家的指导,老师们顿感心明眼亮。
“萝卜探长”和阿甲兄弟就自己多年的阅读推广经验为学生推荐了阅读书目,学校将在丰台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帮助下,为每班学生配备40本新图书。孩子们又有新书看了!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永远记住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曾说过的话:“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自己读书的动力,让读书为师生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
北京市丰台区丰体时代小学
张拥军李霞
第五篇: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一个地区的现代文明史,往往与这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史息息相关。没有教育就没有文明的出现和存在,更谈不上文明的发展。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不仅是育人的沃土,成才的摇篮,还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渊薮。今天,我们追溯XX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XX教育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源远流长
宁波港扼南北水路要冲,北宋时期就设置了市舶司,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之一。自开埠以来,乡人去外地谋生者渐多,视野由此开阔,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文化教育之重要,纷纷出资办学。据《XX区志》记载,早在两百多年前的1793年,就有里人杨人模、石干、郑修璇等人在XX的土地上创办了芦江书院,此后,灵山书院、云衢书院、振文书院、九峰书院以及小港的李氏义塾等相继开办,至19世纪末,位于今XX境内的书院和学塾达13所之多。
清朝末年,朝廷始兴新学,1902年制定蒙学堂和小学堂章程。自1903年XX首办务实女学堂起至1910年,先后有两级芦渎公学、时敏学堂、灵山学堂、云衢学堂等学校共26所。1931年,各类小学发展至75所。从它们所分布的地域来看,已遍及今日XX的各个乡镇街道。
XX历史上的老学校,为近现代以来本地学子的启蒙求知,为XX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为今天XX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功勋卓著
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这些老学校又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宣传抗日救亡,培养革命人才的主阵地。解放前,中共本地党组织领导人大多担任过小学教师。蔚斗、石湫、延陵、闻韶等小学先后成为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机关所在地。如小港蔚斗学校就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一些失去组织关系、隐蔽在镇海各地的中共党员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时蔚斗小学的教师中就有不少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3月,中共浙东临时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共蔚斗小学支部,8月成立中共镇海县工作委员会,蔚斗小学为县工委机关所在地,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中共领导机构,卓子英任书记。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为人民的自由、革命的成功而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甚至生命的志士仁人。今天,这些老学校依然是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乡贤共襄
在XX数百年的办校兴学历史上,老校是乡贤达人出资 出力、报效桑梓的见证。早期众多乡贤以普及家乡初等教育为己任,通过集资、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纷纷开办小学。如 “两级芦渎公学”就由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北大教授、柴桥人钟观光等人于1905年创办。各地大族亦以资助当地办学为荣,创办了李氏养正学堂、虞氏述志学堂、陈氏思本学堂等有影响的学校。小港李氏家族不仅创建了养正学堂,还一直关注其生存和发展,以李善祥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多次为学校捐款助学。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捐物,助教兴学义举又盛,祖籍XX的张敏钰、顾国和、顾国华、严信才、孙卫民、王绍成、王明康等乡贤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共计人民币达五千多万元。
近代以来,“宁波帮”不仅闻名于国内,而且享誉全球,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乡贤们的心,又总被家乡的发展所牵系。所以他们在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同时,还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牵线搭桥”,为区域进步、XX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人辈出
在老校的发展史上,XX学子勤奋求学、砺志成才的足迹清晰可辨。如毕业于柴桥小学的有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的郑友揆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XX大学教授王阳元先生;以“管好国家 的钱袋子,当好人民的铁算盘”为宗旨的现任财政部长谢旭人,国际知名动物行为学家、社会生物学家、进化生物专家孙立新及夫人王波翔等都毕业于柴桥小学、柴桥中学;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乡土文学中成就最高作家之一的鲁彦、以一曲《采茶舞曲》唱响大江南北的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和学者虞辉祖等都曾就读于灵山学校;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浦发银行董事长的庄晓天先生,曾担任总政治部青年部处长、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林晖等都曾就学于蔚斗小学。
对这些乡贤名人来说,家乡的学校,作为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早已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王阳元院士的记忆中,最令他怀念、时刻梦萦魂牵的就是家乡的景物以及“桥畔河边的柴桥小学”;在作家鲁彦的散文中,小时就读的灵山学堂令他终身难忘:“二十年来,我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学校也够多了,却还没有一个学校值得我那样的深刻记忆。”
XX的教育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厚的底蕴,是值得XX人民引以为豪的。更让人振奋的是,自XX建区以来,历届区委区府领导都十分重视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各乡镇街道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请院士、名人回乡忆母校,请乡贤们为家乡发展当谋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XX的教育底蕴,丰富XX教育的内涵。正是因为有了区委区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的努 力,使XX教育丰厚的底蕴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了XX教育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才有了XX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也间接地促成了XX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传承和发展XX教育底蕴所面临的困难
缅怀XX老校的历史,无疑是让人激动的。在XX教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老校的历史和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XX教育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真正的“底蕴”,这种底蕴的传承和发展也正是XX教育内涵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我们的调研,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XX教育底蕴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进一步传承的工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得不到足够的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XX区域内已经有不少底蕴深厚的老校或被撤销,或被合并,或迁址重建。前身为民国前书院及民国初学堂、现仍在原址的老校仅存灵山学校、柴桥小学、大碶实验小学、蔚斗小学、郭巨小学、霞浦小学、新碶小学等七所。而从目前现状看,就是这几所学校,也大多已改了校名或迁出原址,校园里很少能看到悠久岁月留给我们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印迹;还有几所老校校园面积小、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条件简陋;个别的仍面临着撤销合并或易地重建的困境,老校的保留将难以为继。这些问题,急需引起政 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学校布局的调整与教育底蕴的传承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由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区内学校的布局有较大的调整,这种调整虽然也是经过有关部门反复论证后才付诸实施的,但仍免不了与教育底蕴的传承发生冲突,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建于1804年,至今已有205年历史的灵山学校,素以“师优教严,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如现代作家鲁彦所忆“在附近百里内的乡间向来是首屈一指的”。学校发展至今,办学规模日趋扩大,现有39个教学班,1700名学生,教职工115名,但学校总占地面积仅有30亩。因建筑面积远远不够,学校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及多媒体教室等功能教室严重缺少;中学部无运动场地,只有小学部有一个200米的田径场;学校食堂面积小,学生要分批吃饭„„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学部教学楼建于1982年,质量不佳,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历届区委区府领导一直都十分重视。早在XX年5月,就在灵山学校召开了区委书记现场办公会议;XX年,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了将学校附近的60亩地用于扩建灵山学校;同年7月,陈利幸书记也专门提出过要加快灵山学校扩建工作的要求;年底,在各个部门的 通力协作下,前期征地工作全部完成,其中20亩已经填好塘渣,“万事俱备,只欠XX”,广大群众和教职员工都翘首以待,希望在XX年能看到灵山学校的全新面貌。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整整一年过去,灵山学校的扩建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这中间,原因众多,有客观上的资金问题,也有相关部门在学校布局调整上的一些考虑。有很多问题可以暂缓,但是教育不能等待。作为XX区内硕果仅存的一所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老校,作为众多乡贤名人们情怀寄托、精神家园的一所老校,她最终将何去何从?
又如郭巨小学,前身为1851年所建的云衢书院,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一所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学校。今天的郭巨小学,虽然面临种种客观问题,但是在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依然呈现着鲜明的学校特色。XX年9月,学校全面启动了以篆刻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XX年,学校被评为XX区“首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老校,也正处于发展的困境中:校舍陈旧,生源萎缩,区域发展规划的影响等,都将左右她最后的命运。是去?是留?„„
同样的问题,深深牵动着所有关心XX教育、XX历史文化的人们的心。
校史室或陈列室建设缓慢,遗址旧物难以保留。
还有一些老校,因校舍不足、专项经费缺少、资料搜集困难、缺乏专人管理等,校内没有设立能全面反映办学历史、特色、成果的固定的校史陈列馆,学校发展与活动等史料的典藏和展示就无从落实,校史、校友相关档案、资料的搜集和保存等工作也难以开展。长此以往,“传承XX教育底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据统计,目前已经建有专门的校史陈列室的老校仅有灵山学校、蔚斗小学等几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外来文化与XX教育底蕴的有机结合还得不到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XX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区,给教育、医疗、治安等部门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区委区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多渠道多方位的努力下,这两年,关于外来工的问题正得到有效的解决,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新老XX人也在经历了必要的“磨合”后逐渐走向和谐,“创新、争先、包容、守信”的XX精神日益鲜明。这些现象的背后,令我们担忧的是,外来文化与XX教育的底蕴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孩子之间依然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以上问题的存在,必然会让那些曾经为学校的建立尽力相助、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的有识之士深感遗憾,会让前 来母校瞻顾遗迹旧物、感受发展新貌的新老校友感到失望,会让创建中的教育内涵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我们认为,区域教育底蕴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是我区教育内涵发展这一重要命题的应有之义,是我区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并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对历史上为XX的文明进步有过贡献现已消亡的老校,我们应该肯定并以一定的方式纪念之,让这些老校名垂青史;而对那些历经沿革、校名更替至今依旧开办的老校,应珍视其历史传统,积极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充分发扬老校特色,扩大老校声誉。此外,我们还应挖掘、保存好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设立校史馆、校友会,积极搜集、细心保存老校遗迹轶事,不让教育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出现断层乃至消失,不让这股文明文化之“脉”就此断裂。力求让当年尽力创建、捐资兴学的前辈贤人能目睹自己或前辈的办学成果和历史遗迹;让学业有成、返乡重游的老校友能在熟悉的校园中回顾学习生涯,忆念师友恩情;让如今就读老校的莘莘学子能受到学校悠久历史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校爱乡爱国教育,并更好地传承祖辈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站在抢救和保存文化遗产的高度,在进 行发展规划、建设布局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留存的关系,正确处理体现现代文明与保留传统文化的关系;在下一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时,处理好老校保存、兴盛和新校建造、发展的关系,在决策上适当地向老校做一些倾斜,以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让XX区域内的老校能永葆青春,把XX的教育底蕴更好地传承下去。
建议尽快尽好地解决灵山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让这所百年老校也能像镇海中学、宁波中学、武陵中学等老校一样,成为本区域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继续在海内外发挥她的影响力。
建议全面妥善地规划好郭巨小学的出路。即使校舍、校名等物质上的东西实在无法保留,至少可以致力于留存祖辈精神上、文化上的巨大财富,古为今用。在这一点上,对蔚斗小学老校址的利用是值得借鉴的。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老校的办学条件
政府对办学条件较差的老校要加大扶植力度,在校舍设备等硬件上增加投入。解决一些老校校园面积小、设施不足、条件差等现实问题,方便学子就学,让当地百姓得益,让新老校友满意。
3.挖掘教育底蕴,促进老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具备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的特点,其文化内涵也是教育内涵、文化强区内涵的有机组成部 分。要充分挖掘、有效整合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兼顾,通盘规划,将其纳入文化强区建设的发展轨道。要充分挖掘以老校为载体传承下来的教育底蕴,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和校友资源,为建设民富民安、宜居宜业的和谐新XX服务。
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尽早设立柴桥小学“名人博物馆”,以更好地挖掘、保存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近距离地给后人以实实在在的精神教育。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成立柴桥中学“校友联谊会”,为广大的老校友提供一个聚会、交流、碰撞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一个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平台。
4.加强规划统筹,解决闲置校产流失的问题
因学校规模缩小及撤并等原因,目前全区有多所学校的房产或闲置,或被占用。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明确闲置校产的产权归属,仔细清理核查,做好资产的登记评估工作,通过拍卖、置换等途径盘活闲置多年的学校资产。所筹资金也可用于老校的校舍改造、老校校史室的建造。
无论何时何地,文化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大笔财富,是无价之宝,可是同时又是极度脆弱且不可再生的,很容易被我们自己轻率地毁掉。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教育底蕴”这项事业确实称得上“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为XX教育底蕴的传承尽一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