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时间:2019-05-15 12:5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第一篇: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

一方面辅导学生,另一方面自己也被辅导: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在日前举行的首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与会专家学者呼吁,辅导员的观念和角色意识转变势在必行,要从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出发,做好辅助与引导的服务工作,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行政工作者。

一位辅导员的超负荷运转

作为学校推荐的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候选人,王征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颇为高兴。

2003年毕业后,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征留校担任辅导员已3年。在该校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他的工作就是制作表格、申报材料、与学生谈心等,每天的生活都被工作上的事情挤得满满的。因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都是我的工作内容;只要是学生有事,就意味着我要办公。

留校那年,学院招进130多名本科生,从那时起,王征成了这群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的“万能咨询顾问”。一开学,他就要安顿学生住进宿舍、收集联系方式、向学生传达校内生活基本常识、组织学生入校培训等。等一切都进入正轨之后,他开始每星期组织一次年级大会,与学生交流。此外还要不定时地通过网站、书面通知、口头通知等公布课程安排、办理学籍等校内常规活动。

这些基本上属于固定内容,仅仅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

“130多个学生,你想象不出会遇到多少种问题,学生的问题都要去解决。”王征说,学生想出国,不知从什么渠道了解相关政策及手续;学籍或身份证丢失,需重新办理;不知如

何申请入党。他需要指导学生去什么部门咨询出国信息,去户籍科办理户口、身份证,去学生处了解上学期成绩等等。

从表面上看,王征和行政人员一样,固定坐班。但是,对他来说,除去固定坐班的时间,他并没有固定的业余时间。在他的时间里,业余时间似乎变成了上班时间。因为他上班的时候,学生也在上课,一般不会找他,下课后,学生来了,他的工作也就又开始了。

另外,每年的暑假也是王征繁忙的时候。放假后,他要组织学生的课余实践活动。在他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学生活动宣传海报、前几年的实践报告挤满了他的小小的办公空间。在采访过程中,他还与学生近期要去实践的单位打了两次电话,并见缝插针与来访的学生组织者确定活动时间、参加人数、实践单位联系方式等。

三年来,王征的正常下班时间是晚上10点。而且,按照北京理工大学规定,辅导员必须24小时不关手机。学生出了什么问题,院系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虽然感到劳累,王征还是继续开心地当着辅导员,在他眼里,看着学生成长,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

目前,据记者了解,像王征这样毕业留校的本科生辅导员并不少。

2004年以前,由于专职辅导员不足,高校普遍采用2+2或3+1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兼职辅导员,即保留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上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由他们在学校担任辅导员工作,专职工作两三年后,在第三年或第四年,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形式,最后一年脱产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人数往往根据年级进行分配。根据一个年级学生总数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员。2005年末,《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调整。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高校辅导员,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目前,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配备达到1∶200的较少,一个辅导员常常需要负责300名以上的学生。但在一些学生较少的院系,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现象也不少见。

近两年,兼职本科辅导员的比例逐渐减少。硕士辅导员乃至博士等专职辅导员的比例有所上升。目前北京高校已有专兼职辅导员3500多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辅导员达到总数的16.3%和46.5%。上海市本科院校的辅导员中,党员达96%,硕士(含在读)以上学历近80%。

据了解,在不同的高校,辅导员配置和编制都有所区别。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采取院系负责制,采取教师编制;而在厦门大学,辅导员队伍是由校学生处主管,分管副校长统一领导、行政编制。

由于学生事务较多,辅导员工作强度很大,很少有自己的科研时间,学术建树也有限。同时,由于工作强度大,又缺乏身份认同感,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中国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很大。

工作不少 困惑也多

高校中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新老辅导员在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辅导、服务上观念相差很大。

天津商学院2001届毕业生宋钻回忆说,他的四年大学生活有两位辅导员陪伴。一位年纪稍长,负责他们生活事务上的管理和思想沟通。另一位刚毕业,注重学习事务的管理。他觉得两位辅导员在观念上有所差别,年长的那位思想陈旧,采取的还是改革前政治辅导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那一套标准来衡量学生,谈话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一双袜子没放好地方可能就被上升到“个人作风问题”。

另一位辅导员负责学习事务管理,但是对外界的活动、学术动态并不了解。大三那年他想出国,找辅导员咨询,但辅导员只是了解校内办公费出国的程序外,对自费留学一无所知,根本无法提供帮助。

在宋钻的理解中,现代社会,学生选择越来越多,辅导员应该在学生的人生规划方面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建议,知识面要广。另外,学生遭遇学业、心理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希望辅导员经验丰富,非常了解学生会遭遇的各种问题;一个不懂得心理健康、高校政策、沟通技巧的辅导员很难实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研究才有发言权,才有说服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管理科王学东介绍说,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代大学生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遭受巨大改变。很多社会问题,会集中反映在这些学生身上,甚至更为尖锐。如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会与人相处等等。

保证学生的安全、监督他们学习、灌输式思想教育,显然与现在的形势产生了很大差距。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最终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是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学东表示,辅导员在高等院校中担任着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角色,既负责对学生的各种日常事务,又担负着“释疑解惑”的职能,工作繁琐复杂、强度大。

在大学,教学由教师负责,而学生的生活、管理等工作则更多地交到辅导员手中。当学生需要寻求帮助时,往往第一个找到辅导员。

王征表示,有时学生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这就需要辅导员随时观察、主动出击。从校方、院系以及校外获取信息,并传达给学生;了解学生的状况、处境以及变化,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为学生“释疑解惑”。因而,与学生谈话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从“又红又专”到为学生服务

中国高校辅导员最初是定位于思想政治工作,早期要求“又红又专”,对思想觉悟的要

求较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与管理大致成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能;近年来,“服务”的理念开始浮出水面。对辅导员需要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了解,中国高校辅导员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仿效抗日军政大学设立政治指导员制度,1952年,政务院提出在工学院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同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队伍。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教育部四年内出台三个《规定》,要求从干部和学生中选拔出一支思想觉悟高、又红又专的队伍,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征说,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面临巨大改变。

在国外,也有与高校辅导员对等的角色。但是,他们被称作“学生事务教师”,这些人中,博士非常普遍,专业化程度很高。他们的工作性质以处理、研究学生事务及管理为重点,强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科研服务。目前中国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定位也逐渐向这个方向倾斜。

王学东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在校学生3万多人,专兼职辅导员120多名,目前在扩大专职队伍。同时,学校实行“严进宽出”,逐渐减少兼职辅导员的数量,重视对在职辅导员的培训、关怀,鼓励辅导员在校内外教学和行政岗位间的合理流动。

华中科技大学重视辅导员本身的业务素养的提高,自2003年至今,已选送10位辅导员出国学习交流,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组织辅导员参加“校园生活实验室”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鼓励辅导员向教学和研究方向发展。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建立“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累计聘请了33名辅导员(占全校辅导员的27%)来从事心理健康、军事理论、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的一门必修课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防治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适应大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做好人生规划,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高校的尝试中,所有辅导员都必须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随着高校教育机制由“产品培育”向“以人为本”转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呼声渐高,角色定位也逐渐从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变。

这也正是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辅导员队伍要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扮演的角色

高校辅导员班级事务管理中应扮演的“五个”角色

古人说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个进大学校园的人都是在辅导员老师细心呵护下成长的,无论是学业上的不解,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学生们都习惯于找老师解决,这足以说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而大学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时期,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家有大学生不在是值得骄傲的事了,而变成了一件和走路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高校人数开始多了,学分制开始实行了,学生素质开始低了,毕业找工作开始没人要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学生素质的评价不高,追根到底还是因为老师的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老师们所愿意看到的,每个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栋梁之才,大学老师当然也不会例外,真正的原因就是人们对高校辅导员这个看似陌生,实则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岗位的忽视。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

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好坏不仅左右学校育人工作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在校的生活甚至他们的一生。因此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努力担纲好五种“角色”,才能更好地完成育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思想上的“指路人”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较多接触社会、政治、个人前途等问题的敏感时期。当代大学生既有开拓、进取、追求人生价值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价值取向多元化,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消极的一面。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行为和形态有着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已不可能完全服从辅导员老师的安排,在面对一些矛盾、冲突、困难和问题时,他们的思想、情绪又往往容易发生变化。这时候,辅导员就应该自觉地履行“指路人”的职责,当好大学生政治上的向导,帮助他们及早地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误区走出来,逐步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学业上的“引导者”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优良的成绩是他们报效祖国的基本条件,为此,辅导员应着力抓好学风建设,当好学生学业上的“引导者”,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勤奋好学的学风。

在发挥学习上的引导作用方面,主要抓以下工作:

㈠灌输思想,强化意识。可以说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上是抱着混个文凭,学习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的,对此,我就注意把握时机,及时灌输学习的重要性,利用班会、时事政治课,通过讲解,讨论、写感受的过程,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㈡传授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学习的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差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许多学生开始会感到不适应,我邀请同专业、高年级、成绩好的同学来班级开专题讲座,介绍学习方法,高年级同学的切身体会对新生的学习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㈢指导学生制定出学期学习目标和班集体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个人目标不仅要切实可行,还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爱好,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充分利用学校设立的先进班级、优秀团支部、学士学位授予规定中对学习的要求,动员班委会、团支部制定班级目标,提高全班的学习成绩。且根据学生的成绩,认真搞好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学习进步奖的评定,对班内的优秀生、进步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进一步促进学习意识的提高。

㈣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考证活动,英语等级统考和计算机考证等。

三、情感上的“守护神”

情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的纽带,是教育的心理基础和内在要求。“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很多家长、教师、学生都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方面,如性格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的健康,不少大学生自尊心极强,但情感较为脆弱,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会严重影响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的会在心灵上留下创伤,产生心理障碍。因此,辅导员就应当在工作中充分运用情感力量,体察学生、亲近学生、温暖学生、呵护学生,以炽热的真情、浓浓的爱意来感化学生,当好他们的“守护神”。

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情感力量,不仅易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的意见和误解得到及时的沟通和消除,而且易于与学生建立起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正确的要求和思想观点也就容易被学生接受。辅导员在工作中,每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要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向学生提供帮助;对班上的特困生,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和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给予更多的关爱;这些包含着辅导员情感的小事,都会滴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到辅导员确实象长辈、象朋友,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拥护、支持和尊重。

四、生活上的“勤务兵”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远离父母,开始新的独立生活,凡事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做决定、去处理,很多学生连自己生活中的日常事情都不知如何处理,更不要说处理他们不曾经历过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与能力明显不足。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在教育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独立生活的同时,也要能丢开面子,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力所能及地为同学服务,特别是学生初来乍到时,要甘当他们生活上的“勤务兵”。在以后几年中只要学生碰到生活难题,都努力做到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五、班集体的“指导员”

大学班级是由一群已经能够自主思考、自我决定、自我实践、有自尊、有自信、处于发展中的大学生组成的集体,要建好这个班集体,辅导员应当发扬民主作风,努力推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好“指导员”的作用。

“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有四个方面:(1)引导舆论,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2)建立班级量化考核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班成立伊始,就依据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经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百分班级量化考核制度,内容涉及日常管理中的学习、纪律、卫生、宿舍等方面。有了内容全面、职责分明、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班里便形成了有人负责、有章可循的集体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自醒意识。(3)培养骨干队伍。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通过考查、选拔一些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既对他们严格要求,又放手让他们干好工作,指导他们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针对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的情况,我认为加强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应该是知识素养的提高,一名理想的辅导员在具有一定的思想工作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应该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当代科学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想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兼顾专与博两个方面。

第三篇:教师角色转换

参与到幼儿的“工作”当中去,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

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

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第二,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么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是怎样进入某一个区角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了素材。

教师做一个参与者。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表现出对活动也有较浓厚的兴趣,这样可带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小班幼儿总喜欢成人和他们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兴致会更浓。针对不同的区角,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平行参与: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如美工区投放了彩色的橡皮泥等,幼儿只是摆弄其中的材料,对于不同的造型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以一个玩伴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区角中,用以上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创作,幼儿看了以后也就模仿着去做。

2、合作参与: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地玩,合作性不够。如

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教师发现后就扮演大灰狼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并适时地进行间接指导。

3、指导性参与: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环境的创设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如科学探索区中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不知怎么玩,教师就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同时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来装饰衣服,幼儿不只是随便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第三,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宜地加以引导。首先是应适时,即把握好时机。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自控能力较差,发生争抢的现象就较多,教师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解决幼儿的这一纠纷。其次应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时过多,幼儿就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往往会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而教师的引导不及,幼儿在活动中就会在存在盲目现象同样也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第四篇:辅导员角色

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 2009年5月27日,教育部思政司思政处处长徐艳国,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做客新华网,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指引大学生美好人生。在访谈中两位嘉宾说,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学生工作系统可以解决社会化过程,而社会化过程这个问题将会对学生将来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主持人:对于大学辅导员,有一些人的观念可能还不太准确,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就是管理学生的,类似小学、中学班主任,非常简单,上上周我们新华访谈邀请了三位辅导员访谈的时候,发现辅导员的工作其实非常繁杂,做好也不容易。您二位是如何定义辅导员身份以及他们的工作的?

徐艳国:因为教育部的24号令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身份,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从这两个身份来讲,辅导员是特殊的教师,我们平常所了解的教师都是在课堂上、讲堂上传授专业知识,辅导员更多的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在第二课堂上发挥他的辅导作用,发挥他的特殊的教师身份的作用。作为管理干部也是一样,我们辅导员虽然在高校里面是各个管理环节中最基础的一环,但是他管理着几百个大学生,应该说都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干部。

从他具体的岗位角色来讲也不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日常简单的服务性工作。现在我们给他们日常工作明确规定:一是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他要对日常管理教育起到指挥员的作用,他甚至要组织协调班主任、组织员和学生骨干共同做好学习思想教育工作;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这就进一步定位了辅导员的特殊角色,最终落脚点是人生导师,通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辅导的作用。主持人:那方书记的理解呢?

方宏建:我觉得徐处长的定位非常准确,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两个重要的过程:一个是知识化、专业化的过程、就是他通过学习掌握一些专业的东西,这是一个过程;再一个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就是通过学习、实践来学习社会主导的行为规范、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等。相比起来第二过程比第一过程在某种方面更具重要性。如果要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学系统在培养人方面,课堂讲专业知识;再一个就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学生工作系统,主要是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这个角度讲,专业知识学习体系主要是解决知识化、专业化过程;学生工作系统可以解决社会化过程,而社会化过程这个问题将会对学生将来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并不为过。

第五篇:转换角色总结(定稿)

加快角色转变,成为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促进者

关于开展“转换角色三日行”活动总结

Xxxxxxxxxxxxxxxxxxx

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自我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根据xxxx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我于6月3日到6月5日到xx小学,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一线,与全体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进行了一次密切的沟通和全方位的交流,认真听取群众的要求和建议,肯定了他们工作的长处也了解到了一些工作的不足,其中就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做了一些调研,提出几点意见。

一、领导干部与一线教师的两难

Xx小学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上取得不错的成绩,xx校长和十几位教师团结合作,教育质量也得到所属辖区村民的一致认可,我一到学校就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比如xxxxxxxx几位都能熟练运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讨论,学习效果非常好,既学到了知识,也强化了每个学生的素质。

一线教师们的心目中,领导干部是课堂教学的导师、专家、权威,他们对领导干部怀有崇敬心情,他们希望能与领导干部进行更多的接触,希望能通过具体的听课活动得到领导干部的指导,希望能获得领导干部提供的帮助和支持。但另一方面,教师又害怕领导干部听课之后的评课、挑毛病,“哪些内容应该多讲些,哪些内容应该少讲些,哪些内容不应该讲;哪个问题应该让学生看书思考,哪个问题应该让学生组织讨论;哪个问题讲错了,属于科学性错误;哪个问题选择材料不准确,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这些带有程式化的套话常常远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当着众人面的品头论足,常常又使得教师显得十分被动、难堪。

教师在准备一节课,其中不乏有许多自以为得意的创意,原以为可

以赢得几分赞许,甚至可以当作经验推广。但在课后研讨时往往被忽略、或是轻描淡写、或者干脆是一盘冷水。“您说我到底应该怎样做?”,在教师尴尬表情的背后,心底里常常会发出不平的声音:“你说我不行,你上一节课让我看看!”

大多数领导干部来自一线教师,对领导干部如此的工作方式方法有一定看法,心里有些抵触。但是,当自己走上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后,认为自己的工作应该比一线教师站得高看得远,客观上一线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如果在评课过程中,说不出有水平的话、有高度的话,甚至挑不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敏感性的毛病,别人就会认为自己没有水平,瞧不起自己,会对自己将来开展工作不利。在这种心理压力的驱使下,只好尽量说些大话、空话、套话,挖空心思挑别人的缺点、毛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问题的症结所在

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勾画自我理想中课堂教学的状态,习惯于面对几

十、几百位老师讲解教材、大纲,习惯于奔波于十几、几十甚至上百所学校听课和研讨,努力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心中蓝图给予教师,其中不免自我得意或是唯我独尊,几乎不去考虑教师的内心经验及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忽视了人其实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种力量复杂作用的背景下,而形成的具体性和独特性。

领导干部处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理论者和教师间的桥梁。领导干部既要有理论层面的思考,又要有实践层面的观察。如何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有效的将理论内化为教师的认识、外化为教师的实践,将理想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得以贯彻,这是我们领导干部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观念转变是关键

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有我们课程的观念问题。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文和理解。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科学和人文精神的载体,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将课程置身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全球等背景中,通过联系社会意识形态、多元

文化观点、自然生态理念和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生活体验,来寻求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应关注动态性、历史性、社会性的教育理解及与研究者之间的交互关系,重视多元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现代课程研究不仅注意课程背后的价值和规范,更关注人的经验和主动性的创造价值和学习过程中“冲突”的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课程过程”研究,主张主客体的互动,通过主动的参与、意识的自我反省、广泛的交流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使历史和社会存在的意义不断得以揭示和发展。同时,通过彼此间交互主体性的沟通,建立共识性的“理解”。

从本质上讲,课程必须能够处理人的内在生活,能够对人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四、调研的思考和收获

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科学、民主的共建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干部做什么?怎样做?答案是:应该从原来封闭式的研究和高高在上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由单向的灌输转变为共同构建。教师们也不再是被动的聆听着,而是参与者、研究者,他们本身也在不断的思考、反思。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走近一线,融入课堂,倾听教师们的困惑,从实际出发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多为一线教师创设一个信任的、允许犯错的氛围,不应过多地指责教师,要充分尊重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体现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要把“尊重”作为专业引领的支撑,要让教师得到尊重和激励,获得心理上的解放。

通过开展此次“换位体验活动”,我进一步了解了基层的实际情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增进了干部群众的沟通,密切了干群关系。我将以此次体验活动为契机,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细做实。

201x.6.6

“转换角色三日行”活动总结

Xxxxxxxxxxxxx

下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换角色,互帮互学,努力提高

    转换角色,互帮互学,努力提高 ——师范学院召开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来校实习欢迎会 学期伊始,又迎来了新一年江西师范大学学生来我校进行实习活动。9月19日下午,我院在多媒......

    浅谈青年教师角色转换

    浅谈青年教师如何面对角色转换摘要:青年教师的角色适应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由学生转变为教师,青年教师要逐渐适应教师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但......

    班主任角色转换(论文)

    班级管理中的角色转换 一个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有许多性格迥异的孩子,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有“班妈妈”的雅称,孩子们也总喜欢把......

    转换角色 换位思考

    转换角色 换位思考 日前,“汶河小学教师体罚学生”一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在社会、家长中掀起轩然大波,“挺老师派”和“倒老师派”各执一词,不少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老师是......

    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20100401

    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 买寿清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由于历史、现实、认识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辅导员角色定位长期缺失,影响队伍科学发展。文章分析了辅导......

    角色转换(企业文化小故事)

    角色转换小Z手里拿着印好的江西邮政〔2008〕211号文件,长舒了一口气。此时距他岗位调整刚好两个月。两个月前,正在休年休假的小Z接到单位电话,要他提前结束假期,回单位接受工作......

    班主任角色转换的艺术

    班主任角色转换的艺术作者: 兰州市第十七中学 张菊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充当着多种角色,这就要求班主任有扮演多种角色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很高的素养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除了常......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