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结构调整 推动跨越发展——宁夏贺兰县转变发展方式纪实
加快结构调整 推动跨越发展——宁夏贺兰县转变发展方式纪实
日期:2011-05-
31蔬菜已经成为贺兰县的支柱产业。图为当地农民在采摘西红柿。本报记者 许 凌摄
编者按
贺兰县是我国西部地区传统的农业县。近些年来,该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转型,确立了“打造银川后花园”新的战略目标,主动融入,主动承接,做大农业,突进工业,做活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探索,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县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贺兰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区域,南与首府银川融为一体。鱼肥米香的贺兰县,拥有10万亩水产业、连续10年年产20万吨优质稻米,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之
一、西部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西部四季鲜菜之乡。
近年来,贺兰县确立依托区位优势“打造银川后花园”新的战略目标,做大农业,突进工业,做活服务业,加快融入对接大银川,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贺兰县GDP年均增长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2010年跨入西部百强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贺兰经济特色是农业,优势也是农业,如何进一步做大农业,无疑是我县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贺兰县副县长刘虹侃侃而谈。
贺兰县地处银川平原腹地,属引黄灌区中部,境内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湖泊星罗棋布,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决生态条件。2007年,依托银川市“两强四优四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贺兰县提出牢牢抓住粮食、蔬菜、水产、奶畜“一优三特”产业,坚定不移地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支撑、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抓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坚持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黄河金岸建设,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实施土地整理8万亩,绿化造林4.6万亩。全县有各类农业机械5.2万台,三大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5%。
抓园区,推进规模集约发展。按照领先西部、示范全国的标准,集中项目、资金、信息、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梳理整合现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园区。目前,全县共建设国家级示范园区4个、自治区级示范园区11个、市县级示范园区15个;建成金贵螺丝菜、经济桥黄瓜、张亮香瓜、丁北西芹、金山西瓜等“一村一品”
集中连片2000亩以上露地瓜菜示范园区8个;建成寇家湖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和稻蟹立体生态养殖新模式2万亩;扩建千头奶牛养殖示范场7个,发展千头肉牛专业村2个,建设万只育肥羊示范区1个,千只育肥羊示范区5个。
抓龙头,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将扶持工业企业与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捆绑整合,着力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3年累计投入资金3800万元,全县共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94家,农产品年加工量达38.5万吨,总产值17.5亿元。
抓市场,激发农业潜在活力。近两年大力实施农业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两届园艺产业博览会,极大地提高贺兰县农畜产品的知名度。“贺兰螺丝菜”、“丁北西芹”、“张亮香瓜”先后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厚生记“乡螺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县无公害产地认证57万亩,绿色认证19万亩,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06个。全县有4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项目试点县。贺兰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外销率位居全区前列。
几年来,贺兰县现代农业得到全面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8.2亿元,比2007年增长56.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4元,比2007年增长41%,其中现代农业建设重点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
真抓实干发展工业
“如果说农业是我们县优势的话,工业就是我们的短板!”贺兰县县长方仁如是说,“贺兰县矿产资源近于零,抓工业似乎没优势;然而作为银川市的“后花园”,贺兰县发展工业的优势比谁都大!关键看抓工业的决心大不大,扶持的力度实不实。”
近年来,贺兰县真抓实干力挺工业。
真扶持,狠抓骨干企业培育。近3年,直接用于奖励扶持企业的专项资金累计达到1000万元以上,争取中央及区市各级扶持资金近1亿元,帮助企业融资累计达到10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实施重大项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家,同比增加12家,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区、市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9个和5.1个百分点,在宁夏回族自治区25个县市排名首位。
实定位,突出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确定突出发展农产品和清真食品加工业、机械电气、精细化工、家具制造及装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加大对这些企业上下游配套扶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找好项目,选准项目,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目前,西夏啤酒、明旺乳业、厚生记食品等一批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许多中小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2010年,全县四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2亿元,比上年增长41%。
真招商,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对重点工业项目紧盯不放,大招商,招大商,加快项目规划建设,保证投资强度和进度,胜华电缆、大北农二期、明旺乳业、昊王酒业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远高重钢、塞尚乳业等20个项目即将完工,三一重工、江西煌上煌等28个项目正在抓紧落地建设。
实推动,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德胜工业园区按照建设国家级环保型工业园区的要求,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暖泉工业区围绕争创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全面联通工业区内道路网络,工业区整体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全民创业基地围绕衔接全县上下游关联产业,全力打造德胜工业园区和宁东能源基地生产配套产品基地的目标,引进企业58家,形成了以新型建材、机械配件、食品加工为主的集创业、孵化、提升于一体的小企业聚集地。
几年来,贺兰县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和22%。
统筹城乡做活服务业
近两年,贺兰县牢固树立“大开放观”,将贺兰县作为大银川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功能区,在加快融入大银川的同时,主动参与银川现代服务业的分工,借势造势,突出发展“房车山河”(房地产、汽车销售、贺兰山、黄河及艾伊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四大特色服务业。
为了加快把贺兰县打造成银川市的后花园,该县加快神华宁煤现代化商住区建设步伐,启动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城、长河湾国际休闲度假中心等建设;加快109线品牌汽车4S店建设进度,力争“十二五”末品牌汽车4S店达到100家,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汽车销售服务产业带;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休闲、娱乐、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渔家乐,加快如意湖文化公园改造提升步伐,发展沿贺兰山文化旅游和沿黄河、艾伊河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
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经济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的确定,随着“呼、包、银”能源金三角战略的实施,银川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必将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贺兰县将按照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构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空间格局的城乡发展格局;加大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全县规划的20个中心村建设步伐,使所有的中心镇、中心村与通往银川市主干道相连接,所有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与县城实现均等化。
第二篇:加快发展旅游业__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模版)
加快发展旅游业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临沂市旅游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应对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环境负荷日益加重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关系密切,旅游业消耗的资源、能源相对较少,是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经,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近年来,全市旅游业按照市委、市政府“转方式、调结构”工作部署,以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为目标,认真实施“沂蒙好风光”战略,突出“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主题,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全市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拓展中心城区地接旅游市场为突破口,以完善提升旅游产品体系为核心,努力建设以临沂市区为中心,蒙山、沂水等县域旅游互为补充,以 1
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二、工作措施
一是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根本举措。高标准编制旅游规划。认真贯彻实施《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理顺旅游规划编制、管理、执法体系。组织聘请专家编制《环临沂市旅游休闲游憩带规划》、《临沂市旅游市场开发营销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高质量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督导和服务,重点对蒙山整合提升工程、屠苏岛旅游开发项目、孙子兵法竹简大文化遗址保护工程、滨河旅游长廊、汤泉旅游区、兰陵古镇等近30个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督导和业务指导。创新旅游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业态,创造催生新兴旅游业态,着力开发温泉、会展、养生康体、葡萄酒庄等高端产品,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区产品竞争力。打造以水上游乐、温泉度假、文化演艺、民俗风情、体育健身、商务会展、休闲购物等特色旅游产品交相辉映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继续发展红色旅游。打造沂蒙红色文化品牌,拉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以红色经典影视等艺术形式,传播沂蒙精神,扩大沂蒙旅游影响。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编制《临沂市旅游商品开发总体规划》,深度挖掘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著名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品牌,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完
善旅游基础设施。以临沂机场为依托,打造成为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集散中心。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重点建设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安全及资源环境保护设施。
二是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壮大市场主体。继续实施旅游大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重组一批综合性旅游集团、转型一批农工商大企业的方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全市重点培育10个左右以旅游为主业的综合性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大整合重组力度。以资本为纽带,以大型旅游企业为骨干,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源,组建一批以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品牌运营等方式,向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支持我市大型商贸集团利用其商业网点和销售平台,进行食住游购娱旅游要素一体化开发试点。鼓励引导我市大型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向旅游业转型,经营旅游板块,支持其将旅游板块做大做强。
三是改进营销方式,培育消费热点。加强临沂城市旅游形象在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构筑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旅游形象宣传网络,加大临沂城市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把市内各景区的宣传口径统一到临沂市的层面上来,形成临沂旅游品牌整体合力。转变营销方式,采取走出去营销,请进来踏线及配套奖励政策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发展500公里以内旅游直通车市场。走出去营
销,建立由市旅游局、线路涉及景区、旅行社等组成的旅游营销小分队,在重点客源市场以投入广告、召开推介会、设立临沂旅游专卖店、景区后期跟进宣传等方式开展巡回促销。重点借助《沂蒙》、《南下》热播和对接上海世博会的有利时机,在长三角市场开展“南下—沂蒙之旅”旅游推介会,大力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客源市场。请进来踏线,根据主要目标客源市场反馈情况,分期分批邀请意向组团社来我市踏线采风,采取一团一议的方式,促成合作。兑现奖励政策,实施《2010临沂市旅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加强与康辉、上海春秋等大旅行社的合作,利用其全国性营销网络招徕客源。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加大对发展旅游消费重大意义的宣传,继续组织开展“山东人游临沂”活动,结合“2010中国世博旅游年”,策划好“观世博、游临沂”活动,继续办好“好客山东〃亲情沂蒙贺年会”。
四是加强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升级。以“好客山东”旅游目的地建设活动为抓手,加强旅游项目、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指导沂南、莒南、费县、临沭做好省级旅游强县创建工作。按照《临沂城市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着力提高城市旅游功能和旅游要素的聚集度,加快从“旅游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适应旅游团队接待的需求,在市区和旅游强县大力发展二、三星级
旅游饭店和经济连锁型酒店。开展“旅游质量提升年”活动。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大赛、技能比武提升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临沂旅游资源数据库,加快旅游数字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118114”旅游服务热线功能,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数字化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山东省旅游品质保障系统推广工作。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安全。开展诚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发布《临沂旅游质量公报》。继续开展平安临沂旅游创建工作,健全市、县(区)、企业三级旅游安全队伍,完善旅游公共安全救援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旅游安全管理,不定期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确保全市旅游安全稳定。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支持。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从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高度,建议市委、市政府上半年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参照省里的作法,对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召开专门会议对贯彻落
实意见进行动员部署。建议市政府把旅游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各县区、各部门的职责,真正把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全市旅游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努力营造发展旅游业的浓厚氛围。积极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发展旅游业,争取把旅游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突破行业、部门界线,加强协作,协同配合,自觉把发展旅游业与各部门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融入旅游元素,努力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全面深化旅游改革。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景区转换经营机制,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模式,加快经营类事业单位国有旅游景区转制改企。支持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
第三篇: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结构调整
温家宝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
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力度,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支持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第四篇: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研报告
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调研报告
一、滨海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调研情况
201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08年滨海共有10.25万个私营企业法人单位,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74.16%,吸纳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0.38%,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分别比2004年增长87.38%和94.39%,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发展力量。从经济指标看,民营企业实现全年营业收入7543.03亿元,占全市的23.21%,所占份额超过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三者的总和。从资产的配备情况看,民营企业资产总计为6147.81亿元,仅占全市的10.08%,比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低26.31个百分点,以较少的资产配备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已成为民营企业的鲜明特色。但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然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的主要集中地,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偏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数量明显偏多,“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迫切。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滨海市N区M市的正常经营的民营企业,调查问卷发放600份,用于分析的问卷共157份,问卷回收率26.17%,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达99.36%。
1、在被调查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
在被调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55.6%,权重最高,其次分别为合伙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21.1%、7.0%,而上市公司仅仅占0.7%。滨海市民企上市公司的比重
如此之小,说明滨海市民企数量虽多,但缺乏强手,86.9%的企业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3.1%,其中,年销售额10亿以上的企业仅
6%8%6%1%37%
17%25%1
两家,占1.4%。与滨海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详见图1-1。
图 1-1
2、当前妨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
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当前妨碍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资金投入过大”、“缺乏高端人才”,分别占49.0%、44.4%、42.5%,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选择“企业家自身难以适应”的企业仅占9.2%,是所有选项中比例最小的一项。这说明制约大多数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瓶颈是市场、资金和人才,详见图 1-2。
图 1-2
当前妨碍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60.0%50.0%40.0%30.0%20.0%10.0%0.0%技术限制应大大才低适太过人偏键的以关入工素风投高难H、险入端质其他掌场市资缺员不市A、B、D、业C、E、企F、G、企业家自身握场金乏准
3、税收、技术创新政策与创业扶持政策对实现转型升级比较重要
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当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比较重要的政策,选择“税收政策”的企业占60.0%,位居榜首,其次分别是“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创业扶持政策”,分别占50.7%、49.3%,而末两项是“土地政策”、“ 境外投资政策”,仅占14.0%、6.7%。这说明税收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政策与创业扶持政策等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比较重要。
4、人才、市场与技术创新是影响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三大因素
有效样本中,关于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选择“人才引进”的企业占61.3%,位居榜首,其次分别是“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分别占59.3%、57.3%,而末两项是“劳动关系”、“ 治理结构”,占34.0%、28.7%。这说明人才引进、市场开拓与
技术创新是影响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
5、政策玻璃门现象比较严重
有效样本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政府在市场准入的制度制订、条件、程序设置等方面的公开情况不了解占25.7%;认为虽然政策文件公开,但条件苛刻程序繁琐53.3%;认为没有公开的占5.9%;认为完全公开的占15.1%。这说明政府在市场准入的制度制订、条件、程序设置等方面的公开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64.9%的企业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在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时遇到“玻璃门”现象“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详见图 1-3。
(即政策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但实际进入时却很困难),您认为当前“玻璃门”现象严重吗?3%10%22%21%44%图 1-3
6、行业协会、商会的凝聚力不容忽视
关于 “您是否参加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的15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141份,缺失16份;位居榜首的选项是“参加”,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占90.1 %;“不参加”仅占9.9%。这说明绝大数民营企业都能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的凝聚力不容忽视。
二、我市民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剖析
1、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且生命周期较短
虽然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3
并且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在吸引就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经普数据1显示,滨海市平均每个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8.71个,人员规模仅是国有和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一成左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停业关闭破产的企业中,私营企业有1.34万个,占民营企业总体的13.38%;国有经济2企业有255个,占国有总体的7.2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有205个,占港、澳、台商投资总体的4.67%;外商投资企业有156个,占外资总体的4.74%。在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方面民营企业低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另外,民营企业的寿命较短。从普查资料来看,停业关闭破产的民营企业中有67.67%生存期不足3年,有83.23%生存期不足5年。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我市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开发新产品能力不强,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应当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低于3%就可能被市场淘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普遍较小,加上融资渠道还不畅顺,如遇上资金回收缓慢的情况,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周转。就我市民企而言,75%以上的创新经费来自企业内部筹资,而贷款只有12%,政府资金、合作伙伴资金、资本市场资金合计不到5%。二是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是民营企业专利进步、特别是发明专利进步的重大制约因素。由于面临各种市场风险和技术保护风险,民营企业普遍存有不愿创新的心理。特别是在原始创新和发明专利方面,企业为此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与时间,却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企业人员因专利诉讼来回奔波,花费精力、财力很多。即使胜诉,损失与获得的赔偿也不成正比,挫伤了企业申报专利、创自主品牌的积极性。因此,民营企业中“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说法流传甚广。
3、市场准入是阻碍民企向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民营企业所碰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市场准入的问题,而是在准入中及进入后所面临的各种障碍。比如:某从事宽带接入的民营企业,1999年的时候就已经为某区政府建立了政府网、教育网、居委网;2009年区政府搬迁,线路改变,1 201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 含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
原本通过该企业自身改造的方案成本最低,但最终被某国营电信公司以明显低于成本价的不公平竞争的方式挤出局。另有两个区生产节能灯具的企业反映,其公司的新型节能环保产品在政府部门招投标过程中,无法与外企受到公平同等的待遇,又遭到山寨产品的低价威胁,不利于企业的市场扩展和经营壮大;还有民营企业进入一些特种行业,政策上原本也是支持进入的,但在实际的经营中,却被有关部门以各种明规则、潜规则所限制,举步惟艰。
4、不合理的税负,压抑着民企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
(1)税负水平偏高。一是滨海税收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速。以地方税种为例,从“财税分家” 的1999年开始,滨海地方税务局税收收入年均增幅达24.1%,约为滨海市同期GDP年均增幅的两倍。二是与省内各城市相比,滨海市的税负一直处于高位。据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滨海市的税负为32%,呈现一种基数高、税负高的现象。三是与国内一些副省级城市比较,滨海市的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偏高。如2008年,滨海的地区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约为8000亿元,国地税总收入约为2200亿元;同期杭州的地区生产总值4781.16亿元,国地税收入却只有953.15亿元。
(2)税收征管不合理。一是带任务的稽查事项多,并引发提前预缴税款的现象。税管单位及工作人员在不能完成预定税款入库任务时,就要求效益好的企业提前认缴下一阶段的纳税款,并且是多缴不退。二是纳税环节的有关规定依据不足。如将交社保费用与纳税挂钩。按照税务的有关规范,年销售额达80万元的企业可以成为一般纳税人,但在一些企业所在地区,还要有5个员工参加社保作为附加条件。另有许多企业反映,一些企业要从本区(市)迁出或注销,税务部门往往很长时间不来核查,导致不能及时出具完税证明,甚至于出现了这样一种“潜规则”:在要求企业自查自补的名义下,企业自动缴纳一万到三万不等的税款,税务部门才出具完税证明。三是部分纳税环节不合理。如在所得税征管环节上,对个人收入,要以个人所交纳养老保险作凭证算工资收入,而不是以劳动合同为凭证。
5、金融创新不足成为民企融资难的资金瓶颈
一是当前我国金融产业政策环境仍然十分严格,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滨海在金融创新方面空间不大,国家政策支持不足,社会资本至今无法进入银行业,只
能从事担保、典当行业,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还十分稚嫩。尽管我市银行存款规模很大,但民间金融的活力还没有充分激活。二是银行信贷的不恰当收缩和不到位服务加大了矛盾。去年以来的宏观金融调控主要是为了控制银行信贷流向过热行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仍然是银行机构的重点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新增贷款计划、既定的经营战略以及项目贷款发放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商业银行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存量、提高新增贷款条件、收缩基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的做法较为普遍,人为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这就使本来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加难。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受资金和资产负债比例治理的约束,进一步支持的能力受到抑制。尽管中心银行近几年发出过多个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窗口指导文件,并制定了风险溢价的利率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6、《劳动法》的片面性及执行中偏差,影响民企的转型发展
在调研中,民营企业家反映最多的就是有关新《劳动法》实施两年来的诸多问题。国家自2008年1月推行新《劳动法》,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推行比较仓促,推行之际又适逢金融危机,而《劳动法》只是单方面考虑到了劳动者的权利,并没对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进行规范。因此,《劳动法》实行两年多来,只要发生了劳动纠纷,无论企业主有理无理,都要承担责任。而基层执法者往往出于息事宁人的目的,多半是让企业主出钱摆平了事。而如此公平正义的缺失,滋长了无良之徒无理取闹的气焰,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政府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是选择性失明,以国有企业作为蓝本来作为普遍性来推行,但作为弱小的民营企业,没有享受到国有企业一样的政策及资源,也承担不了这沉重的负担。不少企业主都感到前景不明朗,感觉活得很累,随时准备走人。而劳动者中也有不少人提出,劳动法规定过严将引发“避法潮”,难以真正保障劳方利益。
7、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政策配套细则不完善,落实环节跟不上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与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务环境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调研中我们听到不少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反映,政府的支持、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年年都有,但大多是指导性、刚要性、原则性的,没有细化,没有考核;而国有企业,没听说过有什么鼓励发展的政策,依旧享受着其特有的待遇;另外,一项政策往往
牵涉到的职能部门很多,有属地管理的,也有垂直管理的,难以执行;再有,政策往往在上游这一块,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一方面得到的执行,但在下游这一块,也就是产品的采购招标上受到一些行业潜规则和暗箱操作的挤压。综上,很多好的政策都往往落不到实处,以至于很多民营企业说是“上面的政策很好,下面的执行好狠”。这也充分反映了民营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一种怀疑态度。不少企业反映,滨海的政务环境对比北京、上海等地有较大差距,办事难,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效率。
8、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是整体力量比较薄弱。行业协会、商会的覆盖率依然偏低。在已经成立的地方行业协会、商会中,大多力量较为薄弱,不同程度存在着人员素质不高、机构不健全、经费短缺,办公条件简陋等现实问题。二是行业代表性不强。行业协会、商会作为行业企业的会员之家,理应带有鲜明的行业色彩,代表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然而现阶段部分行业协会、商会行政依附性过强,或多或少充任着“二政府”的角色,很多时候站在政府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难以获得行业企业足够的信赖和支持。三是自律机制不健全。虽然行业协会被定性为行业自律性组织,但是许多协会、商会并未建立健全完善的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口号和宣言。四是维权职能不到位。基于各种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业协会、商会对维护行业利益这一基本职能重视不够。行业协会、商会维权工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差强人意。五是协会、商会工作开展不力。部分协会、商会没有抓住协会、商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要职能开展工作,维权和自律的工作十分薄弱,服务会员的工作也见不到成效,得不到会员单位的认同,形不成行业的凝聚力。
三、进一步推动我市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意见和建议
1、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民企抗风险能力
一是创新经营和管理机制。我市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经营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家们要有包容的心态和广阔的心胸
必须引进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摒弃家族式管理,采用现代的科学管理,与世界接轨。二是强化品牌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与江浙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知名商标及名优产品较少,这与我市的经济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我市不少民营企业基本上仍停留在贴牌加工生产阶段,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无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我市民营企业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谋求持续发展。企业家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在巩固现有外资市场,大力拓展中东、非洲、南美、东南亚新兴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内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的生产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争创名牌产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构筑公共创新平台,促进民营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围绕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构筑公共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
(1)构建公共创新平台。一是加快建设滨海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通公共信息渠道不畅的瓶颈,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服务业的客观需求。二是推动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构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议由科技局牵头,对我市大型科研、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普查登记,建立科技设施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平台和租赁市场,实现仪器设备在专业领域内的共用性和科技设施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三是建立检测资源服务平台。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大力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每年在滨海市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选择有行业特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支持其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积极建立新型产学研联盟。在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申报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产学研各方利益协调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把实验室建在企业,鼓励企业把技术研发中心设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建立新型产学研联盟。组织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同专业、分布式的科技服务平台,先优势互补、共同服务,条件成熟时成立股份公司加快发展。
3、破除体制性障碍,给民营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按照“一视同仁、公平待遇”的原则,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行业和投资领域,都对民营企业开放,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破除体制性障碍,给民营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政策环境上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全面清理整顿有关收费项目,对明令禁止和取消的一些收费项目,坚决取消,对继续保留的收费项目,其收费标准和办法要公开透明,收费标准有上下限规定的,按下限收费;狠抓政策的落实。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各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决不允许从部门利益出发任意裁减、截留政策。实践证明:哪里投资环境好、服务质量高,客商就往那里去,项目就往那里投。因此,要优化服务环境,努力营造“亲商”氛围。
4、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负担
一是扩大市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创新资金扶持方式,采用贴息、补助、注入资本金等方式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和服务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实施成长型民营企业培育工程。由财政出资设立企业发展投资基金,对成长型民营企业项目融资进行重点扶持。三是建立民营企业贷款补偿机制。由市财政设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助基金,对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新增贷款给予风险补助,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为民营企业尤其是成长性好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四是根据当前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特别是出口压力加大、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实际困难,制定优惠的财税措施,认真落实企业所得税法和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进一步减少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和行政事业收费,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5、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着力打造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配合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民间投资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二是大力推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工作。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培训,重点开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好融通等金融产品的培训。三是开展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指导委员会,指
导南方产权交易中心制定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整体规划,制定、落实试点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指导、监督试点工作的实施,统筹组织、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试点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试点。四是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引导担保行业健康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担保机构准入管理和监管。积极推动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协调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工商、金融等部门为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质押的登记、确权、转让等业务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备案制度,建立担保机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掌握担保机构发展动态。五是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架起投融资机构与民营企业的桥梁,积极搭建区域性、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机构与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
6、公正执法,完善制度,既要保护劳动者,也要保护民企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稳定劳动关系、保障企业职工权益非常重要,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企业发展。但从现实看,该法的施行,可能在短期内显著提高民营企业的成本,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所受冲击最大。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必须无条件为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必须向劳动者支付赔偿;企业拖欠工资或加班费,超过一定期限后,必须加付赔偿金。这些规定可能增加民营企业的成本。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分门别类、宽严相济、循序渐进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要完善劳动政策、改进劳动监管要立足于既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推动企业扩大就业,并按企业类型特点分类、有序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二是要稳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逐步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小企业和季节性临时用工,应重在保障最低工资和防止工资拖欠,逐年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重在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地方工资与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并增强工会组织的独立自主性,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坚持预防、协调和规范处理三者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同时正确引导舆论。三是要在小企业和个体户中推行弹性参保政策。对小企业和个体户用工,应在社会保险交费的基数、费率、方式上都要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降低参保门槛,实行“低进低保”的参保政策。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民工和个体户的社会保险政策,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7、完善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人才培养、信息咨询、金融服务、技术开发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体系,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性、关键性的问题,努力构建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提高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对民营企业创业的行政审批采取联合审批、代办服务,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办事效率;扎实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执行“阳光”审批、收费;扩大为民营企业代办服务范围,进一步探索民营企业创业前置性审批等业务代办服务;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为外地落户的民营企业解决好子女就学、办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等问题。尽快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换代升级、出口创汇、申领专项资金和政策信息等等,都要给予全方位服务。完善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投诉的受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继续完善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对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应给予重奖。
8、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引导民企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
从目前全市的现状来看,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绝大多数还是官方、半官方性质。我们建议:市人大或市政府能尽快制定《滨海市行业协会、商会管理条例》,明确行业协会、商会的宗旨、职能、体系、地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对我市现有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改革、规范和整顿;首先是对我市的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并要将改革工作在三、五年内推向全部行业协会、商会。推动和扶持科技咨询业协会、技术经纪人协会、生产力促进协会、企业孵化器协会、科技风险投资协会、专利代理行业协会等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和原则促进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一是进一步下放政府职能,将一些服务性、事务性的业务如科技项目评审、项目监理等交由行业协会、商会运作。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和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制定和实施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执行操守、违规惩罚、资质认证等行业管理制度。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诚信建设,形成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的行业风尚,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产业升级、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