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跨越--发展纪实
传承跨越
——崇阳县中医院发展纪实
崇阳县中医院就座落在县城风景秀丽的隽水河畔,始建于1979年,是一所中西医并重发展的二级优秀中医院。与湖北省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咸宁市中心医院、洪湖风湿病医院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
医院现有职工208人,其中卫技人员178人。具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8人,享受咸宁市政府津贴专家一人,咸宁市新世纪高层次人才一名,并拥有一批德高望重、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和专业知识扎实的中青年技术骨干。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崇阳县中医院曾一度跌入低谷。在“非典”时期,被定为崇阳县传染病区,医院业务处于停顿状态,干部职工资得不到保障,人心涣散,面临着建院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危难时刻,徐匹夫院长走马上任。徐院长把管理理论与医院实际紧密结合,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提出了“创特色专科,树中医品牌”的经营思路。
多年的励精图治,医院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医疗业务收入从2004年的280万增长到2010年2600万元,增长了9倍,出院病人4500人次,增长10倍,创历史新高。
2009年对县中医院对老住院楼进行了改扩建。新增病位
170张。所有病房设有卫生间、配置了呼叫系统、电视机,住院病房明亮、宽敞、整洁、规范,为病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对手术室进行了高标准建设,满足了临床手术业务开展需要。
医院投入资金770多万元,配置了CT、彩超等高新医疗设备,购置了两辆救护车专门接送病人,更新了所有病床和病房设施。目前已开设二个内科、二个外科、一个妇产科、理疗科、西医门诊、法医鉴定等科室,以骨科、理疗科、肝病科、风湿科为特色专科。现已开展四肢骨科、脊柱、关节、普外、胸外、泌尿、神经外科、腹腔镜、微创等大中型手术,特别是骨科诊疗技术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崇阳县中医院骨科由享誉湘鄂赣地区的王氏正骨起步,已有三十年的历史。30多年来,骨科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使科室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骨科2006年确定为“咸宁市重点专科”,2009年被确定为“湖北省十一五重点专科”。现分设一外科和二外科两个病区。
骨伤科采取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敷、功能锻炼等治疗四肢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具简单方便,费用低廉,创伤小,疗程短,功能恢复快等特点。骨伤科还与省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和技术协作关系,除开展了常规骨科手术外,还开展了脊柱、关节等一系
列高难度骨科手术,疗效显著,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赞许。
2010年一外科开展了首例颈椎手术、首例脊柱矫正手术,是骨外科继开展四肢骨外科、关节外科、腰椎外科手术以来的技术创新,标志骨科医疗技术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0年,普外科成功开展一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术+胰肠吻合术”,是咸宁市的第二例此类手术,标志着普外科医疗技术跨入了咸宁市先进行列。
肝病科以刘华华主任中医师为学科带头人,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道路。他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抗病毒、增免疫、保肝、护肝的立体化综合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药物性肝炎,免疫性肝炎,肝癌等各种疑难肝病有良好的疗效。与省中医院肝病治疗中心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
理疗科已开设门诊和住院。2010年被省残联确定为“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中脑瘫康复训练、智力康复训练” 定点医疗机构。
风湿病专科多年来与洪湖市中医院进行技术合作,为中医院风湿专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点专科的发展带动了其它科室业务的发展。全院初步形成了院有名科、科有名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格局。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是健康快乐的家园。医院一方面注重医疗服务和学术研究,同时也十分讲求医院文化建
设。崇阳县中医院以中医文化为载体,坚持继承与创新,围绕“仁、和、精、诚” 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以“传承发展、融汇中西、惠泽民生”为医院宗旨,以“诚信立院、质量建院、特色兴院、科技强院”为发展战略,不断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使医院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各科之间形成了健康、和谐、有序发展,科室之间合作精神不断增强,形成了服务、质量、效益、管理一起抓的良好局面,和谐病区、和谐医院建设已见成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崇阳县中医院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做到了领导满意,群众满意,医院职工满意。2006年,检验科被省卫生厅授予“二级合格检验科”;2009年,县中医院被评审确定为“二级优秀中医院”,成为咸宁市率先达标的二级优秀中医院;医院多次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湖北省卫生系统文明工作先进单位”。
修德至仁,修业至专。崇阳县中医院始终坚持“医院为社会服务、医生替病人着想、医疗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以“崇德、尚学、精业、创新”的中医文化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合理的收费价格、优质的医疗服务、优美的医疗环境服务于广大患者。
刘素标
第二篇:乐至跨越发展纪实(三)
以下信息由乐至新闻提供 转载保留链接
升级:高起点规划“融入成渝联动周边”
乐至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点在哪里?乐至县委书记万志琼给出了准确的答案:主要在于坚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奋力加快发展。
据介绍,在这方面乐至经过科学规划并明确了思路,首先是以“童家两化互动示范区”为主平台,做强工业,在强力推进示范区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电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食品医药及现代物流业,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再造一个“产业乐至”;然后以县城“四区统筹四片互动”为主阵地,做大城市。即推进天池商贸区、西郊工业园区、盐湖新区及童家两化互动示范区“四区统筹、四片互动”,启动以“四山四湖”为主体的第二轮城市绿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25万,全面建成中等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然后是以“融入成渝联动周边”为主方向,做活开放,对接现代商用车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对接成都新机场,加快规划连接机场的快速通道;对接天府新区产业布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在招大引强上取得突破,以大开放推动乐至大发展。
同时,正在建设中的成安渝、遂资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将彻底结束乐至无高速路的历史,与国道318、319线,省道106线交汇,和相邻的成渝高速、成南高速和成渝铁路一道,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全面奠定乐至名副其实的区位优势,快速融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后,对乐至经济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科技兴农跨越发展--发展梯田旱作农业纪实
科技兴农跨越发展
——甘肃省庄浪县“强科技促发展”的实践与成效调查
庄浪县是甘肃省18个贫困县之一,现有18个乡镇,293个村民委员会,8.6万农户,农业人口41.19万人,占总人口的92.3%,耕地面积91.66万亩,人均2.2亩,人口密度287人/平方公里。
本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严酷。这里曾经是山荒岭秃,坡塌屲陡,万物萧疏,满目疮痍,广种薄收,缺衣少食,民不聊生,苦甲天下,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贫瘠土地。由于人多地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资源紧缺,掠夺性经营,农业生产面貌十分落后,山穷水尽!
这里也是创造奇迹的地方,如今,梯田如画,绿树成荫,柳暗花明,土壤肥沃,禾苗茁壮,是陇上粮仓。
穷则思变„„,面对生存与发展,庄浪县自矢不愈,充分发扬庄浪精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施“科技兴农,富民强县”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研发、引进新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庄浪县自始自终以“高效生产、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健全农业技术体系,创新、集成运用综合技术,发挥综合增产作用。整合坡改梯、土壤培肥、全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良品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建立“梯田+全膜+集雨+保墒+良种+良法”的旱作农业技术模式,围绕关键农业技术开展试验研究300多项,取得了20多项技术创新,增加了50多项技术储备,组织推广实用新技术93项,实施部、省、市、县重大农业科技项目70项,实现了大幅度增产和旱地高产稳产,推动了深刻的技术革命,粮食产量一路攀升,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宏伟目标,庄浪人民的千古遗梦化为美好现实。开展改土造田,建设高产农田
庄浪县自1964年起,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梯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改造自然,坚持改土造田。经过40多年的梯田建设,累计移动土石方3.8亿立方米,建成水平梯田96.3万亩。
梯田建设标本兼治,使农业生产面貌和人民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结束了“穷山恶水,苦甲天下”,“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历史悲剧,迈走了生态脆弱区长期困扰“三农”问题的艰难境地,奠定了“生态、粮食、经济、民生”四大领域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范畴和谐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县域粮食自给,取得了整县解决温饱的历史性跨越,为黄土高原乃至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庄浪
1人民梯田建设的伟大壮举,惊天地,泣鬼神,谱写了人与自然抗争的壮丽诗篇,铸就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梯田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举世瞩目。1998年被水利部授予首个“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的光荣称号。
1.1 大幅度提高了农田生产水平
梯田建设,坡地变平畴,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彻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土壤养分、水分等土壤理化状况均显著优于坡地,粮食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据调查,梯田(5年)较坡地土壤有机质提高1.37%,速效氮增加25.6%,有效磷增长17.9%,速效钾增加19.3%,0-100厘米土壤水分提高7%-12%,产量增加40%以上。粮食产量由五六十年代的50公斤/亩以下,提高到2011年的250公斤/亩。特别在1997年,本县发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全年降雨量仅272.2mm,比正常年份减少50%,在坡耕地绝收的情况下,梯田仍保持了160公斤/亩的产量。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梯田的增产力不断增长。80-90年代,单位面积增产50公斤/亩,每年增产粮食5.20万吨;现阶段,单位面积增产量达到150公斤/亩,每年增产粮食13.74万吨。梯田建设,实现了粮食全面增产,一举摆解决了温饱问题,并由粮食输入县份转变为商品粮大县,粮食商品化程度达到50%以上。
1.2 有效控制了水、土、肥的流失
通过梯田建设,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0.7%,建成治沟骨干坝和淤地坝33座,各类小型拦蓄工程1700多处,总库容1200万立方米,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1平方公里,发展集雨节灌工程7.48万眼。多点调查表明,水平梯田可以减少坡地径流量的92-96%,拦泥效率和蓄水效率分别为92.8%和90.5%,梯田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约433万吨,拦水总量2500万立方米,保住了233万吨有机质、17万吨氮素、33万吨磷素、45万吨钾素等土壤养分。土壤蓄水和工程蓄水量,相当于25座库容百万方水库的蓄水量,节约水利工程投资约3亿元,为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1.3 奠定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
梯田建设基本上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的目标,收到了“大雨难下山,暴雨不成灾”的良好效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是有效地拦蓄了降雨,显著地增强了抗旱能力,遏止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为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和人工生态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广旱农技术,实现高产稳产
庄浪县年均降雨量498毫米,10毫米以下的小雨和无效降雨占总降雨量的42%,且时空分布不匀。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6倍,干燥度1.55,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旱灾发
生历史规律是,五年一特大干旱,两年一大旱,无旱年仅十年一遇。为此,把降雨的高效利用作为抗御干旱,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技术对策和工作内容,大力组织推广综合运用以地膜覆盖、抗旱良种、土肥水为核心旱农技术,推动粮食生产跨越式发展。
2.1全膜覆盖栽培引发旱农技术革命
庄浪县狠抓以地膜覆盖集雨保墒为核心的田间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先后成功地推广普及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小麦全膜覆土穴播、马铃薯全膜侧播等重大旱作节水新技术,从而使无效降雨变为有效降雨,实现了集雨、保墒、增温的有效统一,显示了突出的集雨节水效果和抗旱增产的巨大威力。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作物采用全膜覆盖技术,平水年增产幅度40%以上,干旱年份增产在50%以上,使旱地达到了水地的产量,使山地达到了川地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由每公顷每毫米15公斤,提高到35公斤,降雨的利用率由35%提高到70%,降水利用效率提高了45.36%,降雨的保蓄率提高20%,土壤0-2m的贮水量增加120毫米,全县耕地每年因之增加保蓄土壤水分超过7000万立方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示范推广,实现了旱地粮食生产的高产稳产,促进粮食产量迈向新的台阶,困扰多年的旱灾问题,终于得到了有效解决,引发了新的旱作农业科技革命,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实现了以“集雨抗旱”为核心内容的旱作农业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主动抗旱的新时期,开创了旱作农业的新局面。2005年以来的6年间,全县玉米仅全双垄沟播一项技术增产粮食12万吨以上,相当于增加30万人口1年的口粮,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
从露地栽培到半膜覆盖栽培,再到今天的全膜双垄沟播集雨栽培,全县旱作农业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大旱面前从容增收。从玉米到马铃薯、蔬菜、豆类、油葵等作物和果树,步步深入,不断地完善的技术体系,把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由玉米推广到由稀植作物向密植作物延伸,覆盖主要作物。从播前覆膜到秋覆膜和春季顶凌覆膜,徐徐渐进,秋雨和冬雪集蓄春用,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纳雨保墒。从一膜一年用到覆一用二,在栽培模式上,推广少耕免耕,增墒节本增效。从人工覆膜到机械覆膜,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到步伐,提高了农业的效益。通过一次次技术革新,农业生产的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促进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抗旱能力抗御由一年一遇的小旱,提高到抗御2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农业的生产效益翻了一番。
2.2 良种引进提升旱农水平
粮食增产,良种先行。2000年以来,庄浪先后选育、引进农作物新品种40多个,实现了农作物品种的五次大规模更新换代,累计示范推广1199万亩,总增产粮食36万吨,帮农民增加纯收入3.9亿元。本县先后培育出了庄浪13个小麦新品系,累计推广150万亩以上。引种方面,先后引进的中梁系列、兰天系列冬小麦新品种的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8万亩,总增产量2400吨,总增产值336万元;引进推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富农、金凯等系列等新品
种已占到全县玉米面积的98%以上。
2.3土肥水技术奠定旱农基础
庄浪县先后推广了“新修梯田快速培肥技术”、“秸秆还田”、“复种绿肥”、“农肥集造”等一系列的土壤培肥技术,使土壤养分得到迅速提高,目前土壤养分和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提高2.81克/公斤,全氮增加0.04克/公斤,速效磷提高21.89毫克/公斤,速效钾增加27毫克/公斤。至2011年,依托“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总面积477.35万亩,增产粮食12.183万吨,油料0.1824万吨,瓜果5.678万吨,总节本增收53344.59万元,并建立了“县域耕地信息管理系统”,对土壤养分、配方施肥实现电子化管理。依托“旱作节水项目”,安装了自动气象仪,对降雨量、气温、土壤水分等要素实时监测。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富民强县
按照“立足梯田,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运用“梯田+科技+节水+产业”的综合开发模式,近年确定果品为全县的主导产业,马铃薯、畜牧、蔬菜为三大助农增收区域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病虫害较少,且无工矿业污染源的自然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3.1做大苹果产业
庄浪苹果色泽鲜艳,品质上乘,风味独特。农业部把庄浪县认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十二五”把苹果产业打造成庄浪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标志性产业,以5万亩的年增速扩张规模,在现在27.2万亩的基础上达到50万亩,基本全覆盖全县最佳适生区。果园建设上,高起点规划,标准化生产。全县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标准果园”等国家级果品基地12万亩。大力推广无毒苗木、配方施肥、物理杀虫等绿色、环保、安全生产技术。果品储藏上,扶持果品经销大户建成10个苹果保鲜库,总贮藏能力5.5万吨,全县50%以上的鲜果可以就地贮藏,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2011年,全县苹果产量10.5万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5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
3.2 做强马铃薯产业
庄浪县建立了从种薯选育、组织培养、繁殖供种、商品薯生产和加工一条龙的的马铃薯产业。县农技中心成先后功选育出7个马铃薯新品种,尤其是“庄薯3号”新品种,在全省区域试验和全国区域试验中产量位居第一,于2005年、2011年分别通过甘肃省和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2011年经甘肃省科技厅鉴定验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甘肃省财政厅、农牧厅把庄薯3号作为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重点补贴品种,甘肃省农技总站将庄薯3号作为高产创建示范田主推品种,在全省推广。
庄薯3号在甘肃省39个马铃薯生产重点县及外省区累计推广647.52万亩,平均增产26.7%以上,总增产量296.27万吨,总增加产值19.49亿元。在《甘肃省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建成了年生产“脱毒瓶苗500万株、原原种1000万粒、原种扩繁网棚基地750亩、一级种薯基地3000亩、二级种薯基地3万亩”的脱毒种薯生产规模,不但实现了全县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而且还供种于周边地区,促进本县形成了陇东地区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供应基地和甘肃省四大供种基地之一的核心地位。2011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26.77万亩,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纯收入达35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3.5%,并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认定“绿色马铃薯”13万吨,“绿色粉条”450吨。同时,大力发展商品薯营销和淀粉、粉条加工。全县建成了3个马铃薯销售市场,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培育贩运大户30户。建成以庄浪县陇源薯业有限责任公司、银海淀粉有限公司等6家大中型龙头企业的龙头企业,年生产原原种512万粒,加工马铃薯10万吨左右,生产精淀粉6000吨、粉条和粉皮6500吨,实现销售收入2102万元。
3.3壮大畜牧产业
庄浪县按照“加快发展肉牛、做大做强猪鸡、配套现代科技、完善产业体系”的要求,建成了标准化养殖小区13处,建成省级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和育肥小区1处,带动全县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5处,肉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跻身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全县发展各类养殖大户9050户,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5万头、60万头和220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5万头、30万头和140万只;全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1.1万吨和0.17万吨。以建设绿色畜牧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大力推广“同源引种、四良配套、整进整出、分段饲养”的现代饲养模式,并配套的现代综合养殖技术及先进生产工艺,推进标准化生产水平,保障畜产品生态安全。
4结束语
庄浪县崇尚科学,运用科技,实现了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平田整地,使荒坡陡屲化为平畴沃野;建设旱农,使旱薄之地变成殷实粮仓;发展产业,富民强县。科技兴农,扭转乾坤,科技创造奇迹,科技改变命运。科技之花常开,命运之神永驻!
第四篇:传承创新跟党走,跨越发展攀高地
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六分会场
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学术年会总结报告
(会议纪要)麻福昌执笔
2012年11月4日,在学习贯彻落实落实胡锦涛主席7.23讲话,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激动人心的日子,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六分会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五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在中医学院紧张进行测评期间,会议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五学术报告厅胜利举办,无疑是中医药家园靓丽的风景线,中医振兴的一道百花争艳的学术画廊,医易同原,年会在这里举办,大大增强中医学院的学术氛围,焕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活力。
会议由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贵州省易经研究会承办,会议得到上级领导、专家学者、中医学院的领导、相关部门、院办、科研处、学生会等的支持和帮助,支持特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年会由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理事长麻福昌、副理事长吴苏民、徐兵、陈章林,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兰一方、医学专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戴永生教授、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巫建斌、常务理事萧玉铉、李宗声、贺国恩,知名社会活动家张国文、杨东鸿、王俊伟、农民未来学家王世帆、知名社科专家曾令
一、知名儒学专家杨维森、媒体工作者张涵坤、传媒工作者杨明君、著名民俗老专家田如彬、优生优育专家黎庭江、民间风水大师周仲文、中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王琛暨学生等约40来人。会议收到论文12篇,麻福昌、吴苏民、徐兵共同主持这次年会。会上麻福昌、吴苏民、徐兵、陈章林、萧玉 铉、田如彬、周仲文、巫建斌、戴永生等发表学术论文,围绕传承创新跨越发展的主题,易经构筑精神高地,人天合一,几乎濒危的隐世医学,人文生态,人居生态,内容涉及医易文化(盛赞中国针灸申遗成功),民族民居风水文化的保护传承,通过对贵阳、对贵州、对全国的某些知名的风景名胜,实地科学考察调研后,提出自己的建设性的真知烁见,努力揭示其种种模式的内在本质和现代价值与意义。在会议期间,内外呼应,我们的专家团队的专家组的黎斌等同志还正在外地进行服务,我们的梵净山文化会议也正在策划、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yijing.net 会议首先介绍与会的领导专家和嘉宾,与会者自报家门,收到互相认识加深友谊的效果。会议收到贵州省制约逻辑学会理事长龚启荣教授等给本会提供的12篇以上的论文。龚启荣教授提供的有关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善于用易的信息。
年会上,麻福昌理事长做开场白发言,转达上级领导对于我们年会的祝福和关心。对于我们的伟大理想领袖毛泽东主席应用易经原理,应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应用中国式语言来向国内外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治国平天下的不朽事功盛赞不已。赞叹崇敬之余,心里那股爱党爱国爱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情感油然而生:永远跟党走!
紧接着是围绕年会主题进行学术交流发言。会后本会理事长常务理事就本会工作作出部署和决定。
会议紧张热烈活拨,严肃认真,不分会内会外积极交流切磋,在 友好和谐的围中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落下帷幕。
在年会开场白里指出:“在这里,我很赞成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建宁院长在贵阳讲学时所传递的观念。是的,我们知道,从五四运动起,一些所谓的精英分子,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西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肆虐中华大地,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不但饱受西方列强的武装践踏而且饱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奴役之苦,不论那些主张船坚利炮的改革派还是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谁都没有让中国站起来。唯有中国共产党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正在复兴,正在和平崛起,正在日渐强大起来。
一手软,一手硬,我们不仅要有强大的硬实力,而且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和平崛起之魂,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本。文化的衰落必将导致国家民族的衰亡。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十分英明正确,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得到空前的提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的国家将日益强大起来,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到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将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振兴任重而道远,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得靠整个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再努力。
我们知道,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依然是咄咄逼人的强势霸权文 化,其媒体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其商业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四面八方。有人说:美国的三大片(芯片、薯片、大片)在我国依然不可抗拒,而且连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生日文化等被其西方化,到处是西方文化的影子。尤其是我们许许多多的年轻一代,有的对于自己的老祖宗基本上是不理解的,不懂老祖宗,有的数典忘祖,不懂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认为祖宗老土而不承认我们的老祖宗。有的激进派,就连渗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民族文化,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文化都要当作垃圾腐朽的东西清扫出去。我们民族日用而不竭的民间民俗文化将可能在那些激进派手里失落衰亡。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式的文明,将进入历史博物馆,成为历史,成为失落的文明,衰亡的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谁愿意看到这一天吗?不过,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民族的大众化文化传统,决不可能失落和衰亡。易经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一定能够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伟大贡献。在这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已经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易经在东方,在我国民间普遍被认同,成为大众信仰的民俗的文化,就像西方信仰圣经那样,在民间民俗深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与西方霸权主义民俗文化相抗衡的不可不正视的文化现象,不可替代和替代的文化软实力之一。
文化,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活水的易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品牌和标志之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名片之一。中国大陆第一个 省级易经研究组织机构:贵州省易经研究会25年前在贵州依法成立,孔子学院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建立起来,医易同原,沿流讨源,我们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在世界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的针灸申遗成功,知行合一协力争先贵阳精神深入人心,孔学堂在贵阳落成,等等,都在提升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彰显着我们民族文化软实力。
传承创新跨越发展,贵州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迎来崭新的局面,民族文化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春天,终究会到来。
在贯彻落实胡锦涛7.23讲话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的路上,希望继续得到你们的帮助和大力支持,有缘成为易经文化的守护神传承者,有缘作为医易文化的弘扬光大者,那是一种荣幸和福分。一切愿意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奉献自己的心血精力,不觉辛苦只觉甜的的同志们,一切皓首穷经同志们,未来如此美妙,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东风,让我们并肩携手加倍努力吧,不辜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宗,多谢所有不遗余力支持着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的各位领导朋友专家志士仁人”„„
会议认为,易经为中国文化之源头活水,群经之首,国学之原。所谓国学,不外帝王之学(领导之学,治国平天下之学)、三教九流之学、日用不竭之百姓之学等,是东方人之信仰,流入国人之血脉,深入国人之骨髓,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凝聚力,让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离分。
会议认为,易经是沟通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联络东西方文化的 纽带。人天合一的和谐理念,太极阴阳就是和谐的恰如其分的表达式。
太极表达式对我们构筑精神高地十分给力。
会议认为,太极是什么?天地人是太极,宇宙是太极,小小寰球地球村是太极,地球的东方西方,合为太极,合二而一,人类世界,不论东西方和平共处在地球村,在太空在宇宙,和谐中国,和谐世界,把合作和平推广到全世界,把和谐精神推广到全世界,人类社会的和谐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会议认为,人居风水民俗,历史悠久,体现出先民自古以来的一种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理念,一种生存发展的智慧和人天合一的理念,对此,值得尊重,无可厚非,大可不必喋喋不休的争来争去。它是中国大众的民俗文化,也是能够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抗衡的,的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富有生命力的大众的中国式传统民俗文化之一。
会议认为,探讨无禁区,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的确确应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们不要作茧自缚,自设雷区,我们我们不总是希望生活在西方式的文化氛围里,例如,西方的商业文化,西方的节庆文化,生日文化方式里,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中国式文化,民族习俗文化,生存发展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之魂,和平崛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本,我们的正在为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而竭尽全力!
第五篇:信用联社党委争先创优转型跨越发展纪实
本文作者:任 卉(山西绛县信用联社)好范文原创投稿
党旗熠熠耀信合
---山西省绛县信用联社党委争先创优转型跨越发展纪实
乔志发 任 卉
说来谁也不会相信,短短几个月时间,山西省绛县农村信用联社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一是各项业务经营摆脱了长期以来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当年存款净增
2.3亿元,余额达到13亿元;累计投放贷款2.5亿元,净投放1.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利息收入1212万元,较上年同期多收400万元;开办票据贴现业务1.2亿元,实现利息收入200万元;二是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社上下每时每刻都在发扬着逢一必夺、逢冠必争、克难攻坚、敢打硬仗的绛县信合精神;三是综合排队由原来的全市倒数第1名成为全市第5名、由全省的倒数第1名成为全省第75名,向前进位35位,终于丢掉了在全省信用社坐着的“红圈椅”,甩掉了在全省信用社排队末位的“落后帽”,绛县信合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许多人不禁要问:是什么凝聚了力可催坚的力量,是什么激发了无往不前的动力呢?绛县联社党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最响亮的回答:一个党委一座堡垒,一个支部一个阵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强化党建 凝心聚力
去年12月,省联社党委组建了以张小龙同志为绛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的新的领导班子,面对绛县联社党建工作没有人抓、业务经营持续恶化、内部管理一盘散沙、员工情绪消极悲观、社会形象全然坍塌的内外交困局面,新的班子成员一连几天彻夜难眠,他们一方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析绛县联社业务经营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一方面寻求在逆境中奋起、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自我发展之路。经过痛定思痛、深思熟虑,一班人终于形成了共识:只有统一员工思想、鼓舞干事创业士气,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只有建立一套政通人和、争先创优、集约经营的管理机制,绛县联社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困境、创造奇迹、走向辉煌。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一个党委、一个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在于有一支先进的党员队伍,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有一个优秀的领军人物。
----狠抓领导班子建设。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张小龙常常这样说:工作要成效,主要靠干部,关键在党委,党建工作必须走在前面。抓班子建设,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该联社党委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切实增强党员争先创优意识,联社成立了以张小龙为组长的争先创优转型跨越发展领导组,把争先创优党建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载体,“四驾马车”(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同时驱动,不断夯实党组织基础,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群众服务;联社党委坚持从创建“六好支部”、“五好党员”标准出发,通过坚持党委委员、支部委员每月至少一次的集中学习,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反腐倡廉等主题教育等活动,通过坚持不懈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了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绩效意识、创新意识与勤廉意识,有效地提高了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决策水平;通过不断完善党委、支部议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保证了班子清正廉洁、团结高效,增强了联社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
----狠抓党员作风建设。联社党委和各党支部经常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先后在全县信用社开展了争创“五好党员”活动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严格标准要求的自觉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努力保持先进的积极性,遇到急、难、险、重的工作能争着上,激发党员在工作中当先锋、挑重担、打头阵,使党员真正做到“身份亮出来、能力显出来、作用看出来、形象树起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党旗在信合员工心中越来越辉煌,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面旗、一盏灯,引领他人,“照亮”别人。
----狠抓员工队伍建设。绛县联社党委一班人始终把提升队伍素质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较低”等实际和如何使员工队伍应对新形势、适应新变化、顺应新发展的需要,围绕改革、创新、发展的主题,以人为本,开展了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全员综合素质,来打造精良的员工队伍。一方面,不断加强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法纪法规教育、案件防控教育、文化学历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度,对思想素质差、业务水平低、不胜任工作的职工,实行淘汰分流,促使干部职工不断自我加压,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在全县信用社开展领导带干部、先进带后进、党员带职工、职工互相帮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