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2: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第一篇: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内容提要:

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是一个老话题,作者通过对传统贫困认识观和传统解决贫困问题不能见效的原因分析。提出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贫困认识观、传统解决贫困办法、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贫困地区长期的贫困现象是困扰我们发展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不少,以期使贫困地区尽早走出困境,早日发展,这一举措确实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效。比如国家投资兴办水利,是瘠薄干旱的土地变成了高产良田;利用地方资源上了一些项目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然而贫困地区分布广泛,大部分属于自然环境条件差,资源贫乏,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政府能够改善和支持的毕竟有限。尽管也提供了许多扶贫开发项目,但真正能够见实效的并不多。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长期不能得到改变,不仅引起了地方重视、国家重视,也引起了联合国的重视,消灭贫困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突出问题。

要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必须要研究分析贫困原因的根本所在,必须对贫困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厚的探索,找出结症,才可能有利于解决问题。

一、突破传统的贫困认识观,寻求导致贫困的实质原因。

对贫困地区贫困原因的传统认识,长期以来着眼于经济上的贫困,解决经济的贫困的办法就是资金扶助,生产项目的扶持,似乎只要有大投入、大扶持贫困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事实证明问题并非这么简单,根据国家有关资料统计,国家近十多年来对一些贫困地区投入了几十个亿的无息贷款,扶持了几千万个大小项目。应该说可使一些贫困地区尽早摆脱贫困,然后事实并不让人乐观,除了一些少数项目有成效外,许多投入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反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贫困地区依然贫困,贫困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对贫困地区贫困原因的深层次的分析才有助于真正解决贫困。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发现,贫困地区的经济落后与贫困产生正是由于观念的落后和文化的贫困酿成的结果,观念落后有甚于生产落后,文化贫困有过于经济贫困。由于观念的落后导致了生产的落后,由于文化的贫困导致了经济的贫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我们到贫困地区多做一些调查研究,多做一些深入的探索就不难发现,如果不从

改变观念和文化建设入手,那么贫困地区贫困面貌的改变将是一个不现实的问题。

二、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应成为一个长期任务。

既然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贫困,那么改变贫困地区贫困的出路就是需要搞好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提高人口的素质,包括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口智力素质;倡导科学文化,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环境文化,提高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文化含量;培养道德文化,提高人们的文明水准。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不可能一年两年见效,它的周期很长,但只要坚持数年,就会有明显效益。如果把文化建设视为庄稼,春种就要获得秋收,那是一种不懂得文化建设的文化。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就经济论经济也是不懂得搞经济工作的经济。我们常常看到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很快,除了经济环境的有利因素外我们也应当看到发达地区正是人才云集,也是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的地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困难较大,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基础在于教育,所以首先要办好教育,办好学校。可是贫困地区正因为贫困,办什么事都困难,办教育困难就更大。据有关统计资料证明,全国贫困地区目前辍学、失学儿童还在逐步增加,尽管有“希望工程”为贫困地区做了有益赞助,为失学儿童奉献了爱心,但要解决贫困地区存在地区的教育问题还远远不过。从根本上来讲国家应把对贫困地区的投入重点倾斜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上。我们的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本来就不足,有的投入效益不高、浪费不少,真正舍得在文化教育上的投入并不很多,致使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长期处在极度落后的状态,这种状态落后的现状就决定了不仅是现在而且在将来很长时期内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难以改观。倘若我们现在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将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如果认识了而又不着手去做将是一件可悲的事,倘若还没有认识更没有去做的话,将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三、加强文化建设是解决贫困地区的根本保证。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贫困,搞文化办教育捉襟见肘,力不存心,这也是难免的事,依靠国家投入也十分有限。正因为这样贫困地区在文化教育投资上就显得十分薄弱,长期下去造成恶性循环,以致使贫困地区更加贫困。

文化建设不是有钱则办,无钱则不办的事。文化建设是要花血本的,是要咬着牙下决心办的事,是经济落后地区加速经济转变的根本需要。现在经济竞争不仅是国内区域间的文化竞争,而且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文化竞争。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这一点,把全面提高文化竞争力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

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文化的落后常常有过于经济的落后,文化的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要有相应的文化环境去支撑。经济要上新台阶,文化要有新平台,那种在面对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现实面前,如果想单纯的只从经济的角度发展经济而忽视文化建设,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不在贫困地区创设一个文化平台,那么经济上

台阶就无从可言。因此我们必须要克服在经济工作中长期忽视文化作用的片面认识,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文化观念才会启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支撑,这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贫困地区要彻底改变贫困面貌,必须要有新的认识观,首先从以提高人口素质的文化建设入手,才有真正的经济发展出路,贫困地区才有可能从长期的贫困环境中解放出来。

第二篇: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

总书记于22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他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下基层,踏遍宁德的各个地方,体擦百姓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离贫困的艰辛历程。

摆脱贫困,不能仅靠政府的扶持,古代早有定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陶行知也说了自己的饭自己吃,自己的活自己干,靠人靠人靠祖先都不算好汉。所以要真正测底摆脱贫困,首先不仅要转变一些群众的守旧观念,而且要带领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在福建的很多地方都在开展特色产品的发展,创立品牌,走出农村,让城市中的人可以拥有原生态的东西。在闲暇时可以带上家人去户外走走,感受不一样的风景。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开展旅游业。确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享受,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时期好好发展,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好好干一把。发展旅游业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近期报道漳州的古雷PX爆炸的事件是最近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个项目中,政府是获得了比较多的利益,也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但是地球只有一个,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好好保护。

《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经济效益增长,更主要是文化上要摆脱贫困。就现代大学生而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跷课在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他们经历了高中三年,在上大学之前人们幻想着大学就是玩,上什么课呢?其实,大学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就是各种信息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大学生如果不主动学习,不懂得鉴别,也不善于更新知识,则很快会被时代淘汰;而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既不现实,也不大可能。但是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免毕业之后自己后悔。都说大学必做的事情:逃课、挂科。但是我们回过头想想,这样做真的好吗?四年青春就让自己什么都不做给荒废了。大学不读书难道还等进了社会去读吗?这是不现实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打基础是需要下功夫的,要相信,今天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摆脱贫困”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脱贫,更是一项富含深意、富有远见、富于理想的精神食粮。我觉得要想真正的摆脱贫困,还需要很多时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怎么才能测底的摆脱“头脑中的贫困”,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在我国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真正脱贫走向富裕。

第三篇:摆脱贫困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什么是贫困?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

《摆脱贫困》一书是总书记于23年前发表的,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细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没有拿腔拿调的官话和矫揉造作的空话。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体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要有坚定的信念。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2.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性,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

3.必须民生为本,走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具有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我们的党员应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5.要把握时代脉搏,要有革故鼎新、敢于创新的勇气;要大力消除贫困意识,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风肃纪,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彰显特色,加强机遇意识;等等。这些精神和信念是我们的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摆脱贫困,并非只是脱贫或者是脱离贫困线,正如***说的“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愿与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勉。

第四篇: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调整教育布局 优化教育资源 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环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学校布局调整是改善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育发展成绩与现状

(一)注重实际,科学规划。环县地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历届党委、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振兴环县经济社会的根本出路。多年来,十分重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教育上的事,优先构画教育发展蓝图,县、乡、村三级都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计划,学校也有自己的发展计划。在环江新区开发、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创建中优先规划教育布局,新建的学校留足用地,改扩建的学校拓展用地,远景规划中学校预留用地,特别在县城黄金地段无偿划拨教育用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规划“红线”,绝不改变用途。在校园规划,教学、办公、生活用房设计过程中,严格标准,科学布局,体现规模。建设工程严把质量关,做到了规划超前、设计一流、质量上乘、规模宏大。

(二)调整布局,提高效益。2002年前,全县共有中小学805所,其中50人以下的教学点占23%,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有限的教育投入不敷使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缓慢,群众对 教育有意见。针对这一情况,县上高度重视,及时制定撤并学校规划,积极作群众的思想工作,在短短几年里,先后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农村小学357所,使学校总数减少到目前的448所,仅2008年就撤并学校89所。全县共建成寄宿制中小学65所,乡镇初中全部实现了寄宿制管理。从生源分布情况来看,全县7.5万名中小学生,在县城、乡镇中心和中心村各占三分之一,基本形成了“三三制”就学格局。布局调整的实施,减少了农村临时代课教师1207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稳步调整,完全改变了原来“一师一校”现象,打破了村村办小学的格局。布局调整、规模办学,节约了教育资源,降低了教育成本,减少了教师数量,集中了投入,优化了资源配置,规范了教育管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办学效率明显提升。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近5年县上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06所,不同程度满足了学校的教学和学生食宿要求。2001年,在县城划拨土地30亩,发动全县干部捐资迁建南关小学,投资650万元;2002年,县财政投入530万元,扩建环城初中;同年县上又划拨土地30亩,投资800万元,完成环县职中搬迁进城。2005年至2006年,在环江新区划拨土地50亩,争取项目资金78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800万元,新建环县第四中学。2008年,在县城划拨土地50亩,县财政投入1700万元,新建红星小学;争取捐助资金100万元,县财政配套100万元,新建明德小学;划拨土地15亩,投入900万元,建成 集教师培训、教育局办公为一体的教育大厦。2009年,县上又划拨土地60亩,再筹建一所寄宿制初中。目前,县城3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已有7所。县城学校全部实现了校舍楼房化、设施标准化。同时,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设施的装备水平,在2006年国家、省、县三级财力总投资750万元完成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又继续自筹资金300万元为350所学校装备了高标准的实验仪器、文体器材和图书,初中全部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和电脑教室,小学配齐仪器、图书,规模在千人以上的初中都建起了生化、物理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装备水平,为布局调整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体现公平,强化薄弱学校建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布局调整规划,从发展的眼光出发,深入调研,确定了一批生源较好,地利条件有优势的薄弱学校加大倾斜,每年全县在基建项目、转移支付分配、教师对口交流、配置设备、下乡帮扶支教等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对面临撤并的学校,再不投一分钱。使全县建设滞后、师资薄弱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车道初中过去危房多,学生数量少,办学困难,现在校舍全部为标准化新房,学生由500名增长到1100名,教学质量也低谷上升到全县前列。这样做不仅生源稳步回升,而且得到了家长、社会双满意。

(五)政府主导,群众支持。环县四大家多年始终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经济提速,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的基础工程,坚持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思想,切实把教育摆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狠抓布局调整,千方百计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给师生作报告,鼓舞人心,凝聚人气。人大、政协深入调查,建言献策,督查工作。凡是教育上的困难和问题都积极协调,进行现场办公,多次在县城黄金地段无偿划拨教育用地230亩,投资100多万元解决环县一中住户搬迁难题,无偿将水利施工队搬迁后的6亩院子划给环城初中作为后勤用地,为学校发展争得了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也以服务教育、支持教育为已任,先后为教育方面减免各种费用103.9万元。特别是在“两基”攻坚中,全县从政府部门到乡镇村组,从各级领导到人民群众,举全县之力,兴千秋伟业,克服财政困难,筹措资金700万元,争取社会知名人士捐资206万元,群众义务投工献料,干部捐款捐物,结对帮扶,在大旱之年涌现出五保户捐献一窖水的感人事迹,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普及率,确保了“两基”达标。在布局调整中,县上更是多方争取,挤压其他开支,筹措资金近1亿元,用于教育建设。可以说在环县真正形成了“党以重教育为先,政以兴教育为本,民以支教育为荣”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教育布局调整的有效落实。

(六)发展教育,拉动经济。环县各级党政和教育部门站在长远保障民生,持续改善民生,科学发展民生的高度,把教育作为农村地区最大的脱贫项目和扶贫工程,集中财力调整布局,规模办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四年之内在县城建办中小学、幼儿园5所,环县四中、红星小学、南关小学等学校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新增就读学位1.2万多个,与环县 一中、环县职中、环城小学、环城初中的老校共同发展,县城学校在教育事业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为全县提供了示范,树立了榜样。

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完善了县城服务功能,提升了县城发展水平,而且拉动了县城经济增长。目前,县城学校学生总数达到2.5万人,占人口县城总数的42%,带来陪读的家长和亲戚近万人,他们大多数边工边陪,既保证了学生的食宿,还使农村剩余劳力得到了转移,又保证了县城建设、餐饮服务等行业的用工人员,解决部分陪读学生及家长的食宿费用。群众得实惠,县城快发展,规模办学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突显,充分体现了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环县教育事业。

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重大作用。环县把职业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重点,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从建设用地和实训基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连续几年超额完成市上下的招生任务。大胆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率先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了职教服务网络,指定专人蹲点调查指导就业,确保毕业生稳定就业,就业率100%。近三年,县职专输送初、中级技术型人才5000人,工学扶贫学生每年收入可达2000多万元。实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位,脱贫一户,带动一家”的目标。“出口畅”带来“人口旺”,现在环县职专在校学生已达到3321人,上职专已成为学业成绩低的学生的追求目标,改变了过去招不下生的现象。职教事业在环县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几年,环县县委、县政府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切入点,花大力气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5年以来,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九科合格率、优良率和高考二本进线率连年名列全市前茅,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和奖励,并在2006年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两基”攻坚验收,200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攻坚先进县,连续多年在全市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中荣获一等奖,2008年教育单项考核位列全市第一。为进一步实施布局调整,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国家、省、市、县各级重视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的提高,中小学布局中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

1、认识滞后。实现规模办学,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干部群众认识还跟不上,尽管心理上也愿意撤,但又怕自己任上撤掉学校受群众骂;少数小学校长官本位意识浓,不想丢掉小学校长的“乌纱帽”;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就学问题,有就近入学的思想,这些都阻碍了布局调整工作的正常进行。

2、投入不足。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工程。尽管县委县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但由于体制原因,加之我县财力总体水平有限,目前还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巨资 新建一大批高标准寄宿制学校;一些乡镇也由于发展滞后,在发展教育上只能是有心无力;社会力量投资助学还需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3、资源分散。从教师方面看,目前我县在校学生7.5万名,现有教职工4426名,师生比例总体趋于平衡,但由于历史原因,县城及公路沿线学校的教师相对充裕,山后学校却人员不足;从投入方面看,每个学校都在持续投入,新建或扩建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远程教育设备等,但是更新慢、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从校舍方面看,有些村刚刚修建了新教室,可因为没有了生源,只好闲置。

三、对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的系统工程,要推进此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必须形成合力,狠抓落实。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中央、省、市都对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省、市也相继下发了关于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具体任务和基本目标。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农村生源将呈逐年下降趋势,分散办学的局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也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要求严格控制教师编制,而规模过小的学校教师难以配置,如果按省上规定的编制计算(小学师生比1:

21、初中师生比1:

18、高中师生比1:13)则根本 无法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教学质量更无保证。这种分散办学造成教师资源很大浪费,只有实现规模办学,才能使教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又能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利于在校际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县现在仍然是以村为主的办学体制,由于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条件差、生源少、教师少的学校,没有竞争力,只是勉强维持局面。只有实施布局调整,才能让每个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从而增强教育的内部活力。同时,实施布局调整也能有效地遏制住当前的择校风,让每个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前提,要在全县大造舆论氛围,广泛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义,让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以保障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领导,组织到位。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政府行为,政府的主导是关键因素。按照省上要求,县政府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十一五”期间重要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发改、国土、城建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负责当地的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工作。因此,县政府要加大组织领导作用,协调各部门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统筹安排和实施此项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并积极开展工作。要把中小学 布局调整工作列入对乡镇干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建立考核评价制度,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合理布点,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分散办学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空间还很大。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确保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要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我县教育发展规划,充分论证、统筹安排,稳妥实施。要本着 “先建后撤、撤建并举”和“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山区学校向公路沿线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布局调整原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避免出现由于布局调整造成学校班额过大、教育教学资源浪费、学生上学难和辍学面增大等问题。要根据实际需要,视条件分步撤并那些办学规模过小、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和教学点,逐步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和均衡,在撤并的时间和进程上,坚决不搞“一刀切”。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下一步的布局调整打下了坚实基础。就我县目前财力而言,我们也不可能全面铺开,一步到位,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我们可以集中财力,一年新建或扩建一所高标准寄宿学校,这样经过XX至XX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即可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的目标。

4、多方筹资,保证投入。中小学布局调整需要大量投入,特别是新建寄宿制学校投入更大。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广开渠道,积极筹措经费。近几年,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我们可以采用向上争取一点,县财政拿出一点,乡镇村自筹一点,社会、企业捐助一点的办法,筹措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费。被撤掉学校的校产仍属教育资源,可通过租赁、拍买等形式获得一部分资金。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进行改扩建。有的学校有扩展空间,地理位置好,就可在原校址上发展。在资金投入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多轮驱动。

5、创新体制,强化管理。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管理是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生命源泉。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顺利推进,要加快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全县教职工总编制数,确保 “进出平衡”,根据学科教学需要,每年选聘一定数量的大专院校师范毕业生,补充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以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矛盾。要实行校长竞聘上岗,对调整后的中小学校,力争能使一批学识渊博、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教师走上领导岗位,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融入全县教育。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推动我县教育快速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实施过程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百折不挠,敢打硬仗,就一定能取得布局调整的全面胜利,真正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目标。

第五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读《摆脱贫困》心得

(胡少华)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有幸拜读了《摆脱贫困》这本书。此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主政宁德期间的讲话和文章29篇,11万字,全书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立足闽东实际,通过提倡弱鸟先飞、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高瞻远瞩、意切言尽、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一系列极具战略眼光的理论观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一是群众路线是根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所向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如书中所提到:1928年中国的希望视乎在国民党一边,为什么20年后形势颠倒了?因为国民党的陈旧腐败失掉了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一个执政党,若不能“察民之疾苦”,置百姓利益于不顾,是终究要被人民抛弃,被历史淘汰的。而要做到民心所向则就要做到“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要能真正做到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则需要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苦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基本功。二是树立坚定的信念。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干部的基本功》《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篇 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注重学习的精神。如在《干部的基本功》中习总书记讲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基本的只有两条:首先是党的领导;其次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这种精神和信念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极高的站位。基层群体由于受狭隘的空间地域等限制,使干部、群众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生存状况,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引导功能势在必行。加强理论学习,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才是从根本上改变宣传工作落后的对策。三是务实为民是出路。《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实践的总结,是习近平同志当年为实现闽东尽早摆脱贫困而孜孜追求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一贯的执政风格和理念,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反复研读,深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为了让老区群众尽快过上美好日子,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的公仆情怀;为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倡导“四下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为了倡导勤政廉政的干事风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下载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一) 闽江学院 王慧 福建省学联 在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引领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认知、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

    摆脱贫困读后感

    读《摆脱贫困》有感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 11 万字,收录了习总书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在 宁德 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近日,有幸拜读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书中,总书记多次对‚滴水穿石‛的精神予以肯定和推崇,并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得到了不少的体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国家的扶强政策;前几年,在胡总书记的领导......

    企业转型是发展的根本出路

    7月15日,昝局长的报告围绕企业转型展开,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领导讲话 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落实。 一. 对农村支局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 转变农村支局发展方式,探索农村邮政持续......

    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农业现代化

    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农业现代化 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关心农民收入增长。经过多方努力,农民平均收入的确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两年的收入增长速度还超过城市居民。今后如......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5篇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一) 闽江学院 王慧 福建省学联 在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引领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认知、践行总书记......

    读《摆脱贫困》有感

    读《摆脱贫困》有感读《摆脱贫困》有感前些日子,我有幸读到了一本我喜爱的书,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习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时的随感和经验,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