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提问的要求(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12:3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课堂提问的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课堂提问的要求》。

第一篇:教师课堂提问的要求

教师课堂提问的要求

(一)提问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教学艺术,上课时教师怎样提好问,就设及到到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前者是提问必须做到的要求,后者使体问必须做到的方法。做好了可以使提问引人入胜。

提问的要求有五点:一是语言简洁,问点准确,二是目的明确;三是围绕中心,有的放矢;四是难易适度,面向全体,五是引起兴趣,启发思考。

现在先谈第一点:语言简洁,问点准确。

语言简洁,问点准确。这要求看起来简单,但也不是我们再提问时都能做到的,例如:在《海底世界 》这课的教学中,有位老师明明想问“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写海底世界的?”显然问那几个要把海底动物、植物、矿物这三方面一一列举,问几个,则只要报出数字三就行了,又如下面下面三个问题,咋一看好像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实际上他们的问点是不同的——赵州桥有哪些特点?赵州桥在构造形状的设计上有哪些特点?赵州桥有哪些优点?

第一题既要学生回答赵州桥外观上的特点,也要回答构造上的特点,第二只要回答赵州桥外观上的特点。第三题则要回答赵州桥既美观又坚固

所以为了防止问点转移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对问句仔细推敲,还要防止重复啰嗦的提问中口误。有的教师处于好心怕学生对问题听不明白,于是在重复说几篇结果反而把问点转移了,使学生不知所措。

第二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信息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的设计能比较直观、综合地反映教师的学科素质和教育艺术水平,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①。”然而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行为却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念

(一)满堂发问、浅白直露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同学们思维能力。但是,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提问的有效方法,设计的问题没有一点科学性,往往进行一些浅白直露的发问。看似一个问题,实则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不假思索,随口回答。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记得一次公开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某位老师总共设计了几十个问题。如、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教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答:“有一条水沟。”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了?”学生答:“牺牲了。”还有同学随口说:“死了” ……这样按教材内容推磨式的发问,虽然问得很多,但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的思考,那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课堂提问并不能以问的次数的多少去评论,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教师课堂提问,但问题是否“问”的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针对性,关键是在情景中要有刺激思维的问题。

(二)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只提问部分学生

闲谈之余,同事们经常说起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几乎都是异口同声。他们长叹自己班里只有少数学生还好,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其他的都不行。像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提问他们,还不是耽误时间,一节课也讲不了多少,根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这种说法却正好反映出教师认为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是教师无意地对学生学习好与学习差的划分,并且他们对学生的这些期望已经在学生身上变为现实。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学习潜能时,就给这些学生的回答以更多的支持和表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耐心。这种态度被学生感受到并做出相应的反映。这样给予高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相信自己在学习上真的能行,于是在课堂中也善于表达;而给予低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差学生则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确没有潜力,倾向于自我放弃,于是在课堂中就沉默不语。这样,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往往是那些好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其余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于是,在课堂中,学习好的学生便成了主要“演员”,大部分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在课堂中就失去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后果就是班里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

明显了。

(三)、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等于掌握了该内容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就能说明他已掌握该问题涉及的内容。这看似合理,其实不然。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就按照自己认为的答案获得过程进行见讲解。课后,当翻开学生的作业,会发现好多错误之处。究其原因是教师只在课堂中注重了结果,但忽略了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正确回答问题并不等于已经掌握了该问题,学生有时只靠猜测获得了答案,有时可能答案正确,但过程错误;而有时,尤其是集体回答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正确答案,但碍于班级环境的压力(如果不随声附和,老师和学生会小看他),对他人得出的答案加以附和,而其本身并

未理解该问题。

(四)、鼓励学生猜测

在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老师提出回答有关对于错、是与否之类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便让学生去猜测。特别是代数学的老师,总是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窍门,如猜测。他们认为猜测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做题技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这种想法是极度错误的。首先,“直觉思维是根据对事物现象及其变化的直接感触而做的判断。它往往是在逻辑推理思维的多次运用和熟练后压缩、略去许多中间环节转化而成的。其结果是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或实践活动来加以验证的,这与没有根据的盲目猜测截然不同。”②虽然有时庆幸猜对,只是偶然的结果,如果题型稍加改变,那就无法去猜了。其次,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计划性,组织性和逻辑性都较差,老师应该平时也要注重培养这些不足之处。然而,教师却鼓励学生做题猜测的方法,无疑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无计划性,无组

织性和无逻辑性的倾向,阻碍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五)、“我不知道”等于我不理解

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现象,而教师对此也往往很无奈。很多教师虽然清楚有些学生可能只是不想回答该问题而不是不会,可有担心继续追问下去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只好到此为止,或停止提问或转向其他学生。显然这样的提问无形中浪费了时间,却没有效果。这类现象其实是“从众效应③”(即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个人在认识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因此,当学生认为回答“我不知道”要比潜在的回答错误有更大的好处(比如避免了同伴的嘲笑和教师的讥讽)。并且该课堂已经形成说“我不知道”的氛围时,学生出于两全其美的心理,就会

更倾向于说“我不知道”。

(六)、学生不会回答时应给予过多的提示

具体教学时,当学生不会回答某问题时,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思路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答案。这一现象,教师普遍认为合理。因为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给予一定的提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回忆所学的相关内容,而且可以保护学生的面子,节省教学时间。这一观点似乎很正确,可是慢慢就会发现,当学生已经习惯教师提示时,就不再会自己主动进行思维去寻找答案,也就没有任何回答不出而造

二、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宽松的班级氛围

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在意外在标准对自己的评价。怕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丢面子。因此,只有在心理上感觉安全,宽松的环境氛围下,个体更倾向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相互信任,支持,他们之间不担心说出个人看法后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如丢面子,受到嘲笑与批评等)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应对学生少评价,多支持,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创造

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班级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提问要有广泛性,平等性

这里所说的广泛性是指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性是要对全体学生有同样的期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提问少数学生(如好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这样使除好学生以外的学生思想更加消极,有的教师虽然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但提问时却有意无意给“差生”提出较容易的问题。殊不知学生极可能从中获得这样一种“暗示”:“我不行,我只有回答这一类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师的眼里对差生降低提问的要求可能是因材施教,可有时却未能达到目的。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会因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提出了简单一些的问题而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学习的确很差,从而消极地对待自己和学习。同时,好一点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由己知道答案而不再思考。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坚持以同样的期待来面对全体学生。尽管有些

学生可能回答不出,但只有相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确认他们都能回答出问题,这样,才可以促使

每一个学生都用心思考,才能最好地引导学生最高的表现,使他们得到最优发展。

(三)提问后要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

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急于找学生回答,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性的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等待时间要稍长一点。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好学生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等④。”但在等待时需要注意,因为随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

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四)应对“我不知道”回答的策略

针对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原因,除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班级氛围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改变这种状态。

1、重复该问题

当教师感到学生其实可以回答该问题,可是却用“我不知道”来逃避回答时,一字不变地重复该问题比仅仅消极接受学生“我不知道”的反复更为有效。重复该问题时,教师注意不能带有消极情绪或明显的对抗

意味,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与焦虑情绪。从而造成逃学、厌学。

2、原意不变,改变问题的措辞

恰当的做法是适当改变原有问题的措辞,这样既没有降低问题的难度,保证了对全体学生高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促其认真思考该问题,做出尝试。

3、缩小提问的范围

当重复问题和改变问题的措辞都不能使学生有所回答时,那说明学生真的不理解该问题或只是部分

理解该问题。这时恰当的缩小提问范围是合适的。

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然后继续课堂教学活动,但需要在课下单独对不会的学生进行补习,坚持在学习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思想。如果其他同学也不能正确回答。这时教师对该问题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回顾,以

找出学生没有理解的环节,重新释疑,使学生完全理解。

即便上述几个相互关联的策略没有成功,教师也要按这一系列的程序来应对。因为坚持的结果是让学生意识到说出自己知道的部分要比仅仅说“我不知道”容易的多。即当学生说“我不知道”后他还要面对教师的一系列询问。

总之,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

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提问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某些具有思考价值的东西,学生不容易发现,经过教师提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知识较难,学生不易懂,教师就把难点和关键之处用疑问句式提出,引起学生不定向思维,便可以化难为易,深刻理解。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乐于提问和善于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系统性、艺术性。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1.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例如学习完“有理数”后,呈现问题:“桌子上有3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呢?如果用„+1‟„-1‟分别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学生觉得有趣,积极动手、动脑,积极思考。2.所提数学问题要注重知识的难度水平所提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要根据学生对所提问题是否能够回答来确定,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提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3.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不同程度的......

第三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初探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呢?笔者在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尝试,对于课堂有效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有效问题从优化情景创设、激发乐学兴趣中开始

问题的设计要抓住孩子“乐玩”的天性,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情境。

教学设计一:孩子们,你们见过下雪的景象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下雪的美丽景象。(课件出示:多幅雪景图伴着音乐陆续出现。)

下雪的景致是美丽而富有意境的,但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下雪却不得不说是一件罕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单从下雪美景的画面人手难以引起孩子的共鸣和激情,缺乏深层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

教学设计二: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但我们班的小朋友上课还是笑眯眯,精神满满的,冬爷爷让老师给笑眯眯的小朋友们带来一份礼物,瞧!你看见了什么?(雪景图片,营造下雪的气氛)哇,雪地里可真漂亮,还很好玩呢,你想在雪地里做什么呀?(生自由发言)收到这份礼物,小朋友们可真高兴啊,你们一定会忍不住说“下雪啦,下雪啦。”(轻声读得特别棒!我听出了你的欢快。)下雪啦,不仅小 朋友们很开心,小动物们也很高兴,瞧,他们来了——(出示: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将“雪景”作为礼物既勾起了他们收到礼物的快乐情绪,更拉近了孩子与文本间的距离,切实从孩子爱玩乐的天性出发,抓住了下雪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不是雪花很美很梦幻,而是在雪地里打雪仗、玩雪人的快乐。这种倚靠孩子天性、抓住孩子兴趣、贴近孩子心灵的情景创设,引起了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二、有效问题在优化课堂任务、彰显梯度教学中深入

针对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在问题设计上要彰显梯度教学。梯度教学既能让孩子深层接近文本,又能让他们跳一跳,摘“苹果”,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在两堂课中,笔者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很多时候,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过多地注重了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过多地注重了实效,却忽视了儿童的趣味性,过多地注重了“我要得到什么”,却忽视了“孩子需要什么”,于是这样的思索引领着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从已知到未知,充满了自信和求知

“小画家们也迫不及待想认识小朋友们了呢,那就让我们快快打开课本第123页,第一次读课文总会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那可怎么办?”

孩子对于已知的情感是自信的基础,孩子对于未知的情感是探索的追求,由已知的经验走进未知的世界,是孩子乐学的前提。笔者首 先抛出一个问题“第一次读课文总会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那可怎么办?”激活了孩子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孩子们纷纷举手说着自己的办法,有读拼音,有问同桌,还有问问老师,形式多样,这不仅是方法的交流,更是为孩子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了“探索学习方法”桥梁。

策略二:一步一个脚印设计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

生本课堂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上课积极发言、乐于学习的学生,更加需要关注到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在文本阅读上引发学生兴趣是基本,同时在文本问题的设计上注意难度、梯度,更能使得全体学生全情投入阅读之中。

(一)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性,注意难度

提问就是要调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要超过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但又不能远离。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也不能过难,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反而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提问应能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方法,通过努力来解决新的问题,并能体现个性,展现创造力。

(二)问题设计体现层次性,注意梯度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的 设计中,在文本的朗读,设计了如下三个梯度:

1、读课文,拿起笔,圈圈小画家的名字。(动手动脑,增加了对文本的熟知度。)

2、训练句式:你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有____,有____,有____,还有____。”(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训练对句式的掌握,训练句子的完整表达。)

3、请四位小朋友来当当能干的小画家读一读,找找他们都画了什么?(通过朗读来反复接触文本,提升朗读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对于文本有进一步了解。)

4、“冬爷爷的生日礼物”情景创设。(与文本对比阅读,激发孩子再一次品读的兴趣,并进一步思考,探究其中的奥秘。)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教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式

教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式

宣汉县凤鸣乡中心校陈志林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五篇: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我在《语文教学通讯》看到这样一个材料: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层次性与量力性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层次性与量力性。

首先,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如果教师按段一字一句提问,学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得到那些必然是零散的点滴的知识,知识如果没有序串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底。

其次,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入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再次,有的文章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间大致是一种并列关系,有不少的共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立一个核心,以此来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如朱自清的《春》中全文有五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都是抓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词语非常优美,历来是大家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围绕品味语言这一重点,可按这样的思路设计提问:抓住最容易理解的“春花图”这一段,反复对比品位;接着利用品味到的“春花图”的语言知识,去描绘相似的景物,最后留下空白“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课后体会。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3、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4、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相信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撮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3、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教《灯》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赞美灯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

4、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不会忘记此问题。

5、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如教《黄鹂》一课时,教师提问:描写黄鹂的全部美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学生极可能找不出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当时的背景,这样问题就趋于简单化了。

6、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如《娘子关前》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材料众多又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选材与组材上有哪些技巧?这就从增加问题深度出发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以上的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之。

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

在语文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现在许多还未定论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

我们从许多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而不整理不归纳,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这种做法在许多条件下是不正确的,比如在上《驿路梨花》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问:“小屋的主人是谁?”这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恰恰教师没说出小屋的主人是谁,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再如《孔乙己》一课也有一个案例:教师问:“孔乙己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可是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孔乙己的笑?”学生甲:“孔乙己性格迂腐,令人发笑。”学生乙答:“孔乙己很老实,众人都取笑他。”学生丙答:“作者写笑是为了反衬孔乙己的悲。”教师单单说:“各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这样便过于笼统与混乱,只有两位同学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做法显然会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教师应明确: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对于我们现在还无定论的许多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问:“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封建礼教。”有的回答:“是祥林嫂特殊的遭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教师不应彻底否定哪一种观点。再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方法作一些评论。我认为这道题设计的很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个他们学术界一直在讨论都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进行评析总结的时候,不应直截了当告诉其答案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加以委婉指出其不足。因为中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作出总结评价的时候,若方法不当,评价过激,极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生怕回答问题,怕讲错的心理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的惰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一、教师有策略地提问的必要性

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提问是教师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通过提问可以达到很多目的:操纵课堂活动,防止学生分心,减少学生的捣乱行为,激发反省性思维,鼓励创造性,成功地组织讨论,评估学生已有知识和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等。为了完成教学目的,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类型的问题有策略地运用问题进行提问。

策略性的提问要求教师在不同情境下提出合适类型的问题。之所以在运用提问策略时要对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方式加以选择,是因为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发挥着不同的教学功能(Gilbert 1992)①。提出封闭性(closed questions)和开放性(open questions)的问题就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技能。这两种类型的问题对评估先前的知识和促进新的学习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却以很不相同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个封闭性的问题只有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封闭性的总是要求学生聚合性地进行思维,即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事实,阐释一个特定的专门术语,注意于特殊事物或事件的特殊方面。封闭性问题可以帮助评估学生的事实回忆能力和观察技巧,并能使教师适当地调整教学。一个开放式(无确定答案)的问题是指学生可以用很多种方式进行回答的问题。这类问题能够使学生对讨论做出有用的贡献。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大量的图式。它也能够开启发散性思维,通过发散性思维学生能够考虑到一系列所有可能的答案。总之,这种无确定答案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反思,激发进行更高水平的思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所提的这类无确定答案的问题有一点点的增加,将有更多的学生做出反应,而且他们所表现出的更高水平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将会有显著增加。当提出开放式的和封闭式的问题被视为是具有不同教学功能的一种教学策略时,选择恰当的问题就会变得十分重要。

一、教师如何有策略地提问

(一)在确定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提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加强他们的科学概念和图式,教师有必要在学习开始之前就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简单地询问他们就某个课题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来评估其已有知识,通常最有效的办法是呈现给学生一个问题情景然后弄明白他们能够回想起什么。

评估学生已有知识的一条途径是呈现给孩子们一个不一致的事件。不一致事件是指那种有着不同寻常和令人惊奇后果的事件,它可以通过教师指导的演示来呈现,如果时间或资源上受到限制的话,也可以通过放电影片断或出示图画来呈现。学生们在对这类不一致事件做出预测、进行推理和试图解释的时候会流露出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这将会对教师确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时大有帮助。

(二)提出指导解释的问题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个体遇到一个他不理解的新情境时,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个人经验和心智加工来帮助自己理解情境(K ing 1994)②。在这个生成意义的过程中,个体会:(1)以某种方式组织数据或信息;(2)对已有的知识采取新观点;(3)通过增添细节详细阐明新材料;(4)使新材料和记忆中的既有信息发生联系;(5)运用建立起来的这种新联系进行推论,做出阐释并构建出解释。但学生并不能够自动地进行这种复杂的解释过程。

教师应当策略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于所探究问题的解释。在关注对问题的阐述和解释时,有效的途径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通过不断收集阐释性的观点,再逐步构建出更难的问题应该让学生们帮助教师确定对一个困惑事件他们想要知道些什么。这些问题应当是无定论的和发散性的,并且每个问题都应该持续足够的时问以得到多个学生的回答。这种策略有助于保证学生在不同抽象水平上的观点和解释以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去思考。

(三)提出指导精细加工(elaboration)的问题

为了拓宽学习面,学生们需要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情境中去。教师可以自己设计这种问题情境,或者它们也可以从学生的创造性观点和兴趣中产生。当致力于解决新问题时,学生们尝试着把最近学习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从而使得他们对正在形成的有关新事物的理解更加详尽和透彻。这一精细加工阶段使得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联结,从而形成新的更有用的图式(Schema)。

三、教师在提问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教师的策略性提问、身体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都能够影响已经形成的班级气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问、倾听学生回答并做出恰当应对,需要考虑以下一些注意事项。

(一)应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提问性支持

教师通过提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还有助于了解学生具体的思考过程。但当教师逐步减少他们的提问性支持时,学生们就要提出自我调控性的问题。这一办法强调了学生在计划、监控和调整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行为的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③。这样,当教师运用提问策略时,他们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二)相互倾听彼此的回答

敏感而仔细地倾听(不仅听回答,而且要听出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有关学生的信息。教师看待自己的角色的方式与他倾听学生的技巧密切联系,如果教师把自己的作用仅仅定位于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某学科的概念或原理的话,他就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科成绩上。然而,如果教师把他的作用定位于帮助学生发展认知和构想出学生自己的概念和理解的话,则倾向于把注意集中于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的时候,一定要在学生说完后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学生说完关于问题的想法之前,尽量不要分析评价或者判断他的回答。很多学生的观点本身可能较好,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较差,所以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到学生讲完之后再做出自己的反应。

(三)等待回答的时间—放慢速度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

Rowe发现④教师提问后等待回答的时间不到1秒钟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逐字逐句地回忆书本知识或老师提供的信息,而这只是思维和学习的最低水平。Rowe发现提问后等待3秒或更长时间会比那些等待时间过短的教师激起学生更多的思索、谈话与辩论。Rowe还发现当训练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应对之前的等待时间平均超过3秒钟时,学生将会产生以下积极行为:(1)学生回答问题的长度增加400%到800%。(2)没有被老师要求的但却很中肯的回答数量显著增加。(3)不能回答的情况响显减少。(4)学生的自信心增加。(5)学生所提问题的数量增加。(6)反应迟缓的学生能提出更多的观点。(7)学生做出反应的类型倾向于多样化。(8)思辨性的思维增加800%。(9)违纪现象减少。(1 0)笔试中较为复杂的题目的成绩提高。Rowe还发现当老师被训练延长他们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时,能够在下列方面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1)教师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更为灵活多样的应对(2)教师提问的数量和种类发生改变。3)教师改变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喂,不再只期望班上聪明点儿的学生来回答,并且倾向于认为班上有更少的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4)教师改变了讨论的方向,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讨论。所以教师在提问后应停顿一下,给学生一个思考和讨论的等待时问。

(四)停顿时间

停顿时间是和等待时间有区别的,教师停下来等候学生去思考,但是学生却没有回答问题。当教师解释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时,他介绍了一些信息然后停下来,以便学生有时间弄明白教师讲了些什么并思考它。当教师停下来时,他应该用目光观察一下学生是否跟上了自己的思路。如果教师得到的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讲解是同步的,则可以继续。否则教师就需要提出更多专门具体的问题或从头讲起。

(五)谨慎地使用奖励

传统观念认为:给予积极的口头奖励会有利于课堂讨论。但事实上研究表明表扬⑤学生可能会导致较少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当老师们改变了他们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过多的口头表扬的习惯时,只需几周时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形就会发生变化。不仅更多的学生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而且更多的成绩欠佳的学生也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去了。那些寻求表扬的学生可能最初有点迷失,因为他们没有得到通常的表扬,但是经过几周之后他们也就适应了教师新的行为模式,变得更加自发地参与了。

学生们能明显地觉察到教师在师生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极其微妙的偏爱和不公正行为,此种行为会抑制民主的课堂活动。研究也发现⑥对少数学生的不适当的称赞可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关于自己能力的不切实际的歪曲印象,进而会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升学考试带来影响。

不给予奖励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深思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并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体讨论中去。但当教师发现某个学生的表现特别出色而且又能够对此表明自己的一种看法时,表扬是特别有帮助的Leeper & Hodell(1989)。⑦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策略性,在确定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提出能指导学生探究、解释和精细加工的问题,而且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提问性支持,提问后稍做适宜的停顿,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并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同时注意慎用奖励,尽可能地调动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才能真正由传统的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对学生的“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下载教师课堂提问的要求(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课堂提问的要求(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课堂常规要求

    教师课堂常规要求 教 师 课 堂 常 规 一、按教导处规定课表上课,不得擅自调课,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课、换课、停课,必须经教导处批准。 二、课上所需教具应课前准备妥当,不上无准......

    教师课堂常规要求

    教师课堂常规要求 课前准备: 1、 课前每位教师先于进度一周进行个人备课,按照备课要求做到“六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学法指导。“四有”即“......

    优化课堂提问

    优化课堂提问 善教者,必善问。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经常用启发性的问答法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运用“扣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寻求知识。纵......

    课堂提问1

    让语文课堂提问成为“艺术”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无效提问,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的现象,......

    注重课堂提问

    注重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的提高与发展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终结目标,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从“思维也是生产力”这一观点可以看出,提高和发展学生思......

    关于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问,它是 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

    课堂提问类型

    初中物理中心教研组学习材料2012-2-28 课堂提问类型 一、记忆型 1、目的:考察学生对概念、字词、公式、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 2、思维特征: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进......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