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绪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感情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张建敏四川外语学院留学生部
[提要]趣味性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趣味性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在概括整理这些误区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误区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以期趣味性教学原则能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 趣味性教学学习兴趣教学对策
一、表现
一、如何激发积极的感情,避免消极情绪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建立良好是师生关系
3、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4、运用教学一、一、概念及意义
趣味性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为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力求新鲜有趣,以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趣味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以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趣味性教学原则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其它原则如交际性原则、对比原则等同等重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都是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服务的。
课堂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业内人士探索和研究的目标,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便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活动中,要想让教师与学生用汉语实现顺畅交流,减轻非母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趣味性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从某种角度而言,趣味性教学是成功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长期以来,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对外汉语趣味性课堂教学,从认识到实践,都愈渐出现了一些误区。
1、趣味性教学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趣味性教学现有的成果包括了很多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但是这些经验和方法似乎都有一个预设前提,即所有的学生都是接受这一方法的,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就曾借用趣味性教学的某些方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对于同一方法,多数欧美学生很喜欢,非常配合,而日韩学生表现却有些消极,不太配合。这就使笔者意识到趣味性教法在研究上出现了一个缺失,即针对性的问题。虽然留学生教学已经采取分班制,分级制,1
但这仅是一种很粗略的划分,基本上仍是混合编班。“混合编班的结果是用一种教材、一种教学方法去教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对不同母语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采用一种教材和教学方法,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肯定比不上因材施教的效果好”(胡明扬2002)。对外汉语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其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教育背景等都不同,即使来自同一个国家,也会因性格、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习惯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学习需要。“兴趣以需要为基础”(1991:496)。趣味性教学如果在学生的个体需要上认识研究不足,就会使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据调查,重庆各高校的留学生教学大多采用小班制,这就使有针对性地实施趣味性教学法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而也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2、强调趣味性教学技巧的作用,忽视情绪因素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从目前现实来看,课堂教学更强调如何展开趣味性教学,如何利用趣味性教学技巧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假想前提是学生是以平和的心态配合教师的,但实际上并不总是这样。笔者曾教过的一名德国留学生在入学初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文化震荡症”的症状,也许由于年龄大等原因,他常常忘记刚刚学过的单词和语法,于是在课堂上表现得很着急,甚至生气,根本不与老师配合,这对教师精心营造的愉悦的课堂气氛肯定有影响,使趣味性教学难以实施下去。有学者指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都难免产生外语焦虑感,这种焦虑情绪对外语学习和学习兴趣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钱旭菁 1999)。焦虑和兴趣是不相容的一对矛盾,如何消减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是应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但目前学界对于技巧方法之外的情绪因素如何影响兴趣研究得不够。
三、成因分析
造成对外汉语趣味性课堂教学现实误区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在认识上对趣味性内涵理解的片面。
趣味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那么什么是兴趣?心理学上对兴趣的解释是,“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特殊的认识倾向之所以特殊,就在于这种认识倾向总是有快乐、喜欢、高兴等肯定的感情相伴随的。”(1991:468)纵观趣味性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大量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问题,把趣味性教学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觉得有趣、好玩。其实让人觉得好玩、有趣的只是兴趣的一种——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引人入胜的活动或有趣的客体所引起的,一般很短暂,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画图、竞赛等形式为的就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但是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激发不起愉快情绪的学习是大量存在的,这就需要激发起学生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结果即由事物的意义引起的,如对学习汉语对于在中国生活的意义的认识所产生的学汉语的兴趣就是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比较持久的,对推动和促进人坚持做某种事情作用更为持久有力。因此,间接兴趣在坚持学习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趣味性教学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上,追求趣味性教学的表面形式。
2、在实践上对趣味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业内人士已达成共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以学生为考虑的中心。趣味性教学也是如此,以让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为目标,使其积极的接收并理解教学内容,以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目前的趣味性教学在实践上却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师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注意教学的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看作是被动吸收者,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地重视。教师觉得有趣的并不等于学生也觉得有趣,实际上,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对教师提供的输入不是像海绵似的全部吸收,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刘珣1997)。这是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密切相关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差异和需要差异,采取有效的方法,以减少差异给教学效果带来的影响等,否则,趣味性教学就会缺乏针对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前所述,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由于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班级中的落后状态、对自己的期望与实际语言能力有差距等引发强烈的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既然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就不能忽视这些不良情绪,因为不良情绪无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学生的消极被动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无疑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趣味性原则也无从实施。而目前实际教学中,趣味性课堂教学更关注教学技巧和方法,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不多,也未见相关教学经验的总结,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上并没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对策
1、趣味性教学应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为核心
趣味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都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各种机会来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成功又是与快乐经常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有一种循环反应,学习成功率越高,情绪越好,反之则情绪越来越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制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机制;又要注意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就感,从而引起他们的间接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正强化刺激,就会变得更浓厚、更强烈,而兴趣是人从事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扩展第二课堂,使学生所学马上就能得到运用,这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图书馆时,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到图书馆,教其怎样借书,并当场实践。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逛超市,讲解各种商品的名称,教学生如何问价格、问性能,然后让学生就其所需独立完成购买商品。这样做缩短了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距离,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使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得到强化。
2、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分班、分对象教学
为了使趣味性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对班上留学生进行个案调查研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语言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可以按照国家、学习动机、语言程度等分别编班。
学习兴趣以需要为基础,而需要又是和学习动机紧密相连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把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各种动机综合为两种: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所谓融入性动机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民俗和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真诚地希望融入目的语社团而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而工具性动机是指学习第二语言能得到回报的那种动机,如能找到一份工作,将来能事业有成,能通过考试等(冯小钉2003)。就目前重庆市来华留学生而言,大多数以工具性动机为主。因此在实施趣味性教学前要研究所在班级学生的工具性动机,教学时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即学习者在交际中能够应用的,也是学习者急于掌握的,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才有兴趣。如在课堂上模拟公司招聘,让学生准备简历、运用汉语推销自己等,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使用的词汇远远超出了课本上的内容,但由于这样的话题同学生的工具性动机取向趋同,可增强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表达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按照国别分班教学,如可以把欧美学生编在一个班,韩日学生编在一个班。欧美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开朗,表现欲强,创造性和想象性丰富,爱发言,擅长口头表达,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配合,所以在欧美班的课堂教学上可以多采用游戏、竞赛、模拟情境、编话剧表演等丰富多样的口头趣味练习形式。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课前五分钟说新闻、讲故事或介绍家人朋友等。其中欧美班的学生在课前五分钟里,就曾创造性地自编自演了一个“抢劫银行”的小闹剧,其中融入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自我介绍以及“站起来”、“坐下”等惯用语,很是有趣。而韩日学生相对要认真、严谨一些,他们的学习习惯和中国人相似,比较喜欢中规中矩地学习,爱抠语法点,擅长阅读,不善于口头表达,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趣味性练习,先以笔头练习为主,如写读报笔记、写日记等,然后选出优秀的让学生读给大家听,即“写后说”,以此带动韩日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这样,趣味性教学的实施就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3、运用趣味性教学技巧要有明确的目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明确的认识,即趣味性教学技巧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服务的,课上一切活动,包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使用、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引导,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不是为趣味性而趣味性,不能光为了好玩,而把教学任务撇在一边。教学的趣味性要贴近教学目的,在采用每个具体的趣味性方式时,要有相应的明确且具体的目的。比如,在复习生词时,笔者经常让学生用所学的三个或五个生词一起编个故事,这既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生词的语用环境,又能训练学生的语段表达能力。学生对这一形式很感兴趣,但也不能都用这一方式,还要考虑到课堂宝贵的时间,要与传统的复习生词的方式相结合。
4、降低学生不良情绪对趣味性教学效果的消极影响
学习外语是一个相对枯燥而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兴趣、毅力等的支持,容易消极被动甚至半途而废;即使有兴趣,在学习中学生也难免会产生失望、焦虑、挫败感给等不良情绪。这种情况下,要想使趣味性教学得到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情绪。这已不单单是教学技巧的问题,首先要求教师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言语,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营造出愉快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焦虑感。而且教师上课时的情绪也要愉快饱满,用自己积极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带动并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个别负面情绪明显的,教师要注意及时疏导,适当的安慰、鼓励,在提问时有意识地降低其难度,帮助该学生成功回答,并给以肯定性的反馈,增长其自信心,使其学习汉语的兴趣不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在生活上热心帮助学生,帮他们和中国学生做语伴、交朋友等,经常和他们谈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有助于他们尽快度过“文化震荡期”,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情绪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胡明扬(200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钱旭菁(1999)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刘珣(199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冯小钉(2003)短期留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第二篇:论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语境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一般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三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语境理论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境理论来分析语义的能力。
关键词:语境;分类;对外汉语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0-01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就有着颇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般而言,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出发点。1923年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我国国内现代汉语研究中最早提出和研究语境的当属陈望道先生。
一、语境的分类
对于语境的分类,学术界观点不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为了便于更直观清晰的看出语境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把广义的语境分为:
(1)上下文语境,由语言因素构成,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2)情景语境,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和交际参与者。(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简称文化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等。
这种分类方法既顾及了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大家都能接受的“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吸收进来,更好地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特点,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二、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民族性,多义词、同义词的存在以及众多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多种原因,要理解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离开一定的语境是不行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下面我们分别谈一下语境各个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上下文语境
在汉语中,词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给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词义又具有单一性。例如:
我的闹钟不响。“不响”是个多义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没有声音。②有声音,但很小。单从此句来看我们没法判断该取哪个意思,但是假如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判断了。
“我的闹钟不响,声音跟蚊子嗡嗡似的。”这个就是声音小,不响亮的意思。“我的闹钟不响,原来是没电了。”这个就是没有声音的意思。
实际上上下文语境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依据上下文我们还可以辨别词语的比喻义,理解词语的内涵意义,确定词语的临时意义等。例如: “观鱼”中“鱼”一定是活的,“煎鱼”中“鱼”则是死的,[±活]这些义素就是“鱼”由上下文临时赋予的。
要想明白一个词或句子的真正含义,必须从它所出现的语境出发,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句子歧义的出现。
(二)情景语境
一句话的具体意思必须结合它出现的具体情景来理解,我们知道,汉语中有“言内意外”的现象,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情景去揣测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多话不直接说出,而是采用一种间接迂回的方法,让听话者自己去体会,很多外国人,他们根本不理解这种现象,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给他们要从语境的方面去揣摩说话者的言外之意,那么交际很难顺利进行。
(三)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交际中很多话语都是以这些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会不了解甚至误解说话人的意思。例如:
甲:你有什么了不起,能把我吃了?乙:不能,我是回民。
外国学生看到这句话,会一头雾水,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但是如果了解我国回族人民不吃猪肉的文化传统,就会恍然大悟,这句话有这样一个蕴含:回民不吃猪肉。于是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会话含义:你是猪,我当然不能吃你。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境理论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要注重语境知识的讲解之外,还应该设计较多的实际语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和揣摩。其次还要适时地加强文化传统知识的讲解,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之后,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到真正的社会环境中去锻炼自己,当然,对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要及时地加以纠正解决,避免在日后的交际活动中犯类似的错误。
第三篇: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德育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呢?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它教材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以语文课文为抓手,挖掘德育内涵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铸造学生美好人格方面具有优势。翻开课本,表现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俯拾皆是.阅读这些文章,犹如欣赏一道道瑰丽独特的风景。课文当中所提到的人物、事情或观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读完《陈情表》,你能感受到一位孝子的深情;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会明白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艰辛.从而鼓起勇气走出孤独,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借助课文,挖掘德育精华,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思考,让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成为一股股精神的清泉.洗涤学生的灵魂。
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例如:我在教授《陈情表》时,引导学生学习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让学生联想到当今社会如何尽孝的问题,通过思考并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充分预习课文内容,上课时分角色朗读,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鲁大海的粗鲁、卤莽,完全是由于他对资本主义的仇恨而表现出来的;而周朴圆的阴险、狡诈也是由于他自身的阶级特点所要求的,他俩身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因此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在高中教材中,还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密切联系生活,向课外延伸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须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例如,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感恩亲情的意识,觉得家人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还特别讲究吃、穿、用,喜欢与他人攀比。向家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能体谅父母养家的辛苦。为此,我曾让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对于这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学生更易接受,更易受触动,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势必变成空洞苍白的说教。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书,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思想实际等反面,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有道是: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可以做得有声有色,润物细无声的。
第四篇: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算理等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并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进一步拓展,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首先得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就得打破过去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有关抽象的知识利用教具将其转换成直观形象容易理解的知识,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
学生利用教具动手操作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使学生在利用教具及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疲沓松懈下来时,还可以运用教具克服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再次兴奋起来,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中蕴藏知识,知识联系生活。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的教具,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联系到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又一次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具的使用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突破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或表象理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能更好的让学生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现代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关键词:多媒体 促进认知 培养美感。认知审美 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充分地运用各种电教媒体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
恰当、灵活地使用多媒体,重视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网络为支撑的多媒体,其无论从素材搜集、资料来源上说,还是从制作软件和功效上说,都有着其它工具无可比拟的特性。我们在多媒体使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灵活多变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帮他们找到自信的支点,以更高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优化观察方式,促进认知,培养美感。
投影作为中国目前大多数校园中较通用的一种电化教学媒体,它的运用就是体现了直观性原则。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不但使教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使学生变得乐于理解和接受知识。也就是说,投影的运用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可使观察者有观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优化了观察方式。
这样一来,学生的感知活动不但得到了优化,而且具有了审美的特点:首先,这种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审美的情趣;其次,这种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特定对象;再次,这种感知还具有整体性,把个别感觉组合成为有关对象的完整印象,即表象。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而且发展了审美感知,进入了审美境界,既促进了认知,又培养了美感。
三、运用语音设备,展示教材文字的语音美,认知审美,和谐统一。
现代汉语的语音明朗响亮,和谐协调,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可见现代汉语是一种极其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的语言。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文都配有课文范读录音带,这些录音带读课文时轻重缓慢的节奏感掌握得都很好,有的还配有音乐,不失为师生朗读的范本。我们教学生如何读好课文,大多可先让学生听录音来获得感知——充分展示教材中文字的语音美,让学生受到课文语音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此基础上然后让学生加以摹仿,最后可举一反三,进行个体的创新。
不同体裁的课文,运用录音设备的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小语教材中,选用了多首古诗。而诗歌这种文体,特别讲究语言的韵律美。诗歌语言的声音本身就暗寓和传递着审美信息,所以在教学诗歌这类课文时,听录音磁带的反复范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录音带富有节奏感、音韵美的范读,可以把诗的情绪通过音乐般的语音表现出来,诗的思想感情也会在有节奏的声音起伏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不但欣赏到了美妙的韵律,同时也领悟了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然,现行的小语教材中更多的还是散文、记叙文等文体。因为这些文章有许多都出自名家的范文,故极为崇尚语言的音乐美。都具有诗一般的语言,韵味隽永,富于音韵美和节奏美。有的课文中有许多叠音词,它们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表意又自然传神,真是美不胜收。除了运用录音整体感知外,可把节奏强、音韵美的重点句、段多次感知,这样学生在反复欣赏录音范读的过程中,感知了文字所体现的优美意境,领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语言文字的精工细雕,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从而达到了认知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四、运用录像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是实施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他们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和思想意识的综合性表现。实践证明,运用录像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运用录像,强化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主体对审美活动产生的一种迫切盼待的心情。审美期待越强化,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就越能得到激发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像,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期待。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水鸟几乎没有什么认识,所以教师就可充分运用录像,让学生充分认识翠鸟的外形小巧玲珑,各种翠鸟的羽毛色彩并不相同(不止课文中讲的一种)。特别是写翠鸟捉鱼动作敏捷的词句中,有不少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如“贴着水面疾飞”,“水波荡漾”,“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只要通过录像一播放,直观明白,这些难理解的词句就会迎刃而解。同时,由于录像内容比课文更丰富,学生自然喜闻乐见。这样的教学强化了审美期待,审美具有了主观要求,审美能力的提高自然是高效率的。
运用录像,开拓审美视野。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开拓审美视野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感知是美感的门户,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条件,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去努力发现、领略大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录像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呈现活动图画的优点,还能打破时空限制,天南地北,宇宙星辰,摄于面前;一年四季,上古未来,尽收眼底,岂不美哉!在教学战争题材的课文时,可放映一些有关长征的录像片断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开拓视野;学习《数星星的孩子》时,更可放映一些有关星空的录像片,让学生看看星星的运动,看看北斗星是怎样绕北极星转动等。把这些在内容上与课文紧密相关,又有延伸的,同时富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录像适时地放给学生看,怎能不激起学生美的情感呢?审美的情感得到了培养,审美的视野获得了开拓,这种感知多了,学生审美的能力自然获得了提高。
运用录像,提高审美认识。我们知道,如果学生的认知目标单有感觉,没有思考,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是不可能真正鉴别其美与丑的,就更谈不上去深切领会其中丰富深刻的内涵。而录像这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各种摄影手法,突出观察的重点和事物的本质特征,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编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更具代表性,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如《赵州桥》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的石拱桥,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是极为贫乏的。在学习这篇精读课文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意蕴美的熠熠光泽——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就应该把能反映赵州桥雄伟气势的特写镜头放大给学生看,让它那震撼人心的雄壮美感动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赵州桥的确非常雄伟。另外,还可放映一些古代石拱桥的录像给学生看,扩大知识面,同时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结构别致,真正认识到赵州桥在当时为
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学生看了这些录像,心中自然产生对赵州桥的一腔赞美之情和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他们不但觉得赵州桥本身值得赞美,而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更值得赞美,是他们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赵州桥,是他们用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人民的创造是美的,他们的劳动成果是美的。这样学生对课文中蕴涵的美产生了新的领悟,对事物的认识不至于停留在表面的、感性的阶段,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认识。
五、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我在教《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美丽海边的录象片。动听的音乐、海浪声,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大海的博大、壮丽,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了录象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实施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这不仅符合直观教学的原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而且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实施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教育的启迪下,更加地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我们相信,随着电教媒体的品种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方便,它在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中的所起到作用必将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