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预习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是不预习,就是预习简单化。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学习还存在一定的惰性,学习主动性不足,不愿预习;有时即使有预习的主动性,但是又不知从何入手,不会预习,导致预习效果的低下。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只是简单交代,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有效的指导,当上课时,老师问学生预习课文了吗,学生说预习了,但在问如何预习时,学生会说把课文看了一遍,或者说查了字词,更有甚者,课文连看都没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重新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感知课文,“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于学生课前预习指导的“缺位或不到位”造成的。
那么如何才能使预习发挥最大效益呢?预习应是教师参与指导下的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过程。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地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一、预习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全程性
预习,对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几年语文学习基础之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具备了预习自学的基础。可是随着文本内容的加深,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语句难理解、主题难把握等,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单凭课堂时间的渗透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文本的针对性:小学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小学阶段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语文学习要达到哪些目标,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才会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靠拢。同是文本,文体不同,题材不同,功能不一,设置预习任务时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注重揣摩品味词句,有的注重积累文言实词,有的注重把握说明方法。所以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文本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学生的针对性:如何设置一定的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放眼下一发展区。因此,设计预习作业要根据学生基础不同的特点,设计一定的梯度。我在设计预习作业时,一般分三步走,首先是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一定数量的生字新词,扫除阅读中的字词障碍;然后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即感知文章的结构、感知主旨、感知作者的观点情感和态度;再次三读课文,提出质疑或针对语言、内容、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学习第五册的课文《蒲公英》时,我针对课文特点,让学生课前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用 “亲切”、“嘱咐”各造一个句子,待学生呈上来一行行富有个性的句子时,我知道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有了这三步,再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把学生分成三部分,即基础非常薄弱的、基础一般的、能力好的,分层要求;这样,能力高的学生有其发挥的空间,能力差的也不会因为遇到障碍较多,而打压其阅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预习有了针对性,带着问题深入文本,就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即使在预习中遇到了困难,努力钻研而又不能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开导,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也就实现了语文阅读的最优化价值。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预习的效果得到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二、预习要求的一贯性、连贯性
学生在结合预习作业预习课文之后,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还存在哪些问题,从而结合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生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还要运用激励机制,好的予以表扬,敷衍的予以纠正,从而使这种正向的驱动力得以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师生在长期的共同学习实践中不断养成的。如果教师的指导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的预习激情就会疲软,预习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在有效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预习的思路及方法要有延续性,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理解、评价文本,学会主动学习。
我在两年的预习教学实践中,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把自己的预习情况记录在本上,及时收上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并多和他们进行沟通,这样就有效防止了学生预习的惰性,化压力为动力,让“师生在课后的反思沟通中共同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扫除基本的阅读障碍,提出自己的探究,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会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主动地听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德育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呢?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它教材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以语文课文为抓手,挖掘德育内涵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铸造学生美好人格方面具有优势。翻开课本,表现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俯拾皆是.阅读这些文章,犹如欣赏一道道瑰丽独特的风景。课文当中所提到的人物、事情或观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读完《陈情表》,你能感受到一位孝子的深情;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会明白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艰辛.从而鼓起勇气走出孤独,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借助课文,挖掘德育精华,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思考,让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成为一股股精神的清泉.洗涤学生的灵魂。
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例如:我在教授《陈情表》时,引导学生学习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让学生联想到当今社会如何尽孝的问题,通过思考并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充分预习课文内容,上课时分角色朗读,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鲁大海的粗鲁、卤莽,完全是由于他对资本主义的仇恨而表现出来的;而周朴圆的阴险、狡诈也是由于他自身的阶级特点所要求的,他俩身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因此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在高中教材中,还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密切联系生活,向课外延伸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须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例如,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感恩亲情的意识,觉得家人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还特别讲究吃、穿、用,喜欢与他人攀比。向家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能体谅父母养家的辛苦。为此,我曾让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对于这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学生更易接受,更易受触动,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势必变成空洞苍白的说教。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书,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思想实际等反面,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有道是: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可以做得有声有色,润物细无声的。
第三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现代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关键词:多媒体 促进认知 培养美感。认知审美 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充分地运用各种电教媒体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
恰当、灵活地使用多媒体,重视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网络为支撑的多媒体,其无论从素材搜集、资料来源上说,还是从制作软件和功效上说,都有着其它工具无可比拟的特性。我们在多媒体使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灵活多变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帮他们找到自信的支点,以更高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优化观察方式,促进认知,培养美感。
投影作为中国目前大多数校园中较通用的一种电化教学媒体,它的运用就是体现了直观性原则。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不但使教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使学生变得乐于理解和接受知识。也就是说,投影的运用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可使观察者有观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优化了观察方式。
这样一来,学生的感知活动不但得到了优化,而且具有了审美的特点:首先,这种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审美的情趣;其次,这种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特定对象;再次,这种感知还具有整体性,把个别感觉组合成为有关对象的完整印象,即表象。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而且发展了审美感知,进入了审美境界,既促进了认知,又培养了美感。
三、运用语音设备,展示教材文字的语音美,认知审美,和谐统一。
现代汉语的语音明朗响亮,和谐协调,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可见现代汉语是一种极其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的语言。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文都配有课文范读录音带,这些录音带读课文时轻重缓慢的节奏感掌握得都很好,有的还配有音乐,不失为师生朗读的范本。我们教学生如何读好课文,大多可先让学生听录音来获得感知——充分展示教材中文字的语音美,让学生受到课文语音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此基础上然后让学生加以摹仿,最后可举一反三,进行个体的创新。
不同体裁的课文,运用录音设备的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小语教材中,选用了多首古诗。而诗歌这种文体,特别讲究语言的韵律美。诗歌语言的声音本身就暗寓和传递着审美信息,所以在教学诗歌这类课文时,听录音磁带的反复范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录音带富有节奏感、音韵美的范读,可以把诗的情绪通过音乐般的语音表现出来,诗的思想感情也会在有节奏的声音起伏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不但欣赏到了美妙的韵律,同时也领悟了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然,现行的小语教材中更多的还是散文、记叙文等文体。因为这些文章有许多都出自名家的范文,故极为崇尚语言的音乐美。都具有诗一般的语言,韵味隽永,富于音韵美和节奏美。有的课文中有许多叠音词,它们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表意又自然传神,真是美不胜收。除了运用录音整体感知外,可把节奏强、音韵美的重点句、段多次感知,这样学生在反复欣赏录音范读的过程中,感知了文字所体现的优美意境,领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语言文字的精工细雕,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从而达到了认知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四、运用录像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是实施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他们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和思想意识的综合性表现。实践证明,运用录像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运用录像,强化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主体对审美活动产生的一种迫切盼待的心情。审美期待越强化,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就越能得到激发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像,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期待。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水鸟几乎没有什么认识,所以教师就可充分运用录像,让学生充分认识翠鸟的外形小巧玲珑,各种翠鸟的羽毛色彩并不相同(不止课文中讲的一种)。特别是写翠鸟捉鱼动作敏捷的词句中,有不少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如“贴着水面疾飞”,“水波荡漾”,“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只要通过录像一播放,直观明白,这些难理解的词句就会迎刃而解。同时,由于录像内容比课文更丰富,学生自然喜闻乐见。这样的教学强化了审美期待,审美具有了主观要求,审美能力的提高自然是高效率的。
运用录像,开拓审美视野。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开拓审美视野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感知是美感的门户,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条件,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去努力发现、领略大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录像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呈现活动图画的优点,还能打破时空限制,天南地北,宇宙星辰,摄于面前;一年四季,上古未来,尽收眼底,岂不美哉!在教学战争题材的课文时,可放映一些有关长征的录像片断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开拓视野;学习《数星星的孩子》时,更可放映一些有关星空的录像片,让学生看看星星的运动,看看北斗星是怎样绕北极星转动等。把这些在内容上与课文紧密相关,又有延伸的,同时富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录像适时地放给学生看,怎能不激起学生美的情感呢?审美的情感得到了培养,审美的视野获得了开拓,这种感知多了,学生审美的能力自然获得了提高。
运用录像,提高审美认识。我们知道,如果学生的认知目标单有感觉,没有思考,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是不可能真正鉴别其美与丑的,就更谈不上去深切领会其中丰富深刻的内涵。而录像这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各种摄影手法,突出观察的重点和事物的本质特征,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编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更具代表性,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如《赵州桥》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的石拱桥,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是极为贫乏的。在学习这篇精读课文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意蕴美的熠熠光泽——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就应该把能反映赵州桥雄伟气势的特写镜头放大给学生看,让它那震撼人心的雄壮美感动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赵州桥的确非常雄伟。另外,还可放映一些古代石拱桥的录像给学生看,扩大知识面,同时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结构别致,真正认识到赵州桥在当时为
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学生看了这些录像,心中自然产生对赵州桥的一腔赞美之情和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他们不但觉得赵州桥本身值得赞美,而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更值得赞美,是他们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赵州桥,是他们用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人民的创造是美的,他们的劳动成果是美的。这样学生对课文中蕴涵的美产生了新的领悟,对事物的认识不至于停留在表面的、感性的阶段,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认识。
五、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我在教《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美丽海边的录象片。动听的音乐、海浪声,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大海的博大、壮丽,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了录象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实施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这不仅符合直观教学的原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而且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实施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教育的启迪下,更加地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我们相信,随着电教媒体的品种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方便,它在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中的所起到作用必将越来越明显。
第四篇: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现代教育,在注重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基础的核心教育――德育教育。语文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担负的重要文化价值曾经被人们长期漠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语文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让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重新为塑造“文德武备”的新世纪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形势所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才能使得德育教育通过语文教育教学这个有效的载体焕发出新的青春。
关键字:德育教育;语文;作用;素质教育
引言:在语文课本中,所有的课文都是通过精心挑选而选择的典范文章,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因素加以利用,就能体现出其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求教师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让学生成为合格并且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人。
一、提升学生作文思想深化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所占据的比例也是很重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到写作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深化水平。因为优秀的作文通常都具有新颖独特的立意以及健康积极的思想,所以教师想让学生创作出来的文章优秀,就需要让教师具有准确判断作文立意和思想的能力,对作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新颖的立意加以重视,然后将其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进而让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有助于学生积极乐观和健康思想的树立,进而学生才能将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渗透进写作中,而且学生还能将自身所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贯穿在作文中,提高文章的思想水平,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再由就是将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加以总结,挑选出积极、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和意见,对学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兴趣,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也要加以高度重视,可以将文中健康、积极的语句勾画出来,这样能够在无形中加深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促进德育教育重要作用的体现和实施,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入德育教育,进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并将学生培养成为德育人才。而且在语文课本中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将书本上的德育教育因素转化成德育思想,进行正确德育教育思想的树立,并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通常教师都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方法进行教学的,虽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并不能让德育教育作用得以发挥,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多采取和创新灵活多样并且适合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通过观看革命根据地的相关视频资料,或者有条件的可以采访、慰问革命老战士,这样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对革命战士产生敬佩之情,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努力奋斗的意志。而且教师在讲解一些古典诗篇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这些古典诗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所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爱国情怀,进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促进学生道德准则规范的内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的方式,来促进德育教育重要作用的体现,让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亲身体验和感受到时代变迁,逐渐进行情感的积累和沉淀,进而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小区、街巷等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后进行评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调查和讨论,进而让学生了解当前学校开展教学的现状,促进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既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又能培养和提升学生辩论和辨别能力,进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且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知识和阅读量的拓展,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调动,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拓阔学生视野。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毕竟网络中还有一些不良的文化,会让学生受到影响,进而误入歧途,不仅没有突显出德育教育的作用,反而让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对学生造成伤害。教师也可以根据这样的事例向学生讲述网络的利弊,让学生讨论如何应对可能会在网络上遇到的不良文化,师生一起探索出对网络不良文化进行抵制的策略,既加强了网络道德建设,还预防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道德和行为保持一致,不能让学生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等,因为这只能算是表面层次的,更深层次的就是将所学习的思想品德运用在实际行动中,如果不能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加以指导,那么之前的所有德育教育都会功亏一篑,毫无作用可言了。因此,教师还需要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探讨机会,进而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与课文文本相结合,促进学生将文本中包含的思想品德因素以及一些道德规范和自身的行为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内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思想脉搏把握好,适当的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并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通过将德育教育渗透入教学实践中并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思考[D].喀什师范学院,2013.[2]吴丽霞.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视界,2013,33:294.[3]黄云霞.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17.[4]张秀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1:6.
第五篇: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校本研修报告总结
承德高新区上板城初级中学
刘秀兰
学科:
语文
活动类型:校本研修 主 持 人:刘秀兰
参加人员:姚志杰
赵志敏
研修题目: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研修时间
2012年9月---2013年2月
一、校本研修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结束了为期三年的十一五课题《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进语文课堂的研究》。在此次研究中,我获得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想把在此次研究中获得理论经验更好的应用于教学中。基于这种想法,我提出了“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有实际研究意义的校本研修主题。
二、校本研修的意义
本次校本研修,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教法、学生、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转变,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实践中提升,在探究中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校本研修的目标
1、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3、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5、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
四、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校本研修的内容要紧紧围绕研修目标的五个方面,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反思的创新等几个方面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不再害怕写作,彻底告别“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的现状。不仅如此,还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从而成为一个想象力丰富,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中学生。
五、校本研修方法:
1、要求参与教师多阅读与此研修内容有关的理论书籍,建议老师去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认真备课,特别是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多与参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
3、做好课后反思。把反思当成一种教学习惯,及时总结得失;
4、适时聘请相关专家、老师指导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使课题研究有序、正规进行;
5、加强对过程的研究,确保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六、校本研修分工:
刘秀兰:作文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姚志杰:阅读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赵志敏:文言文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校本研修的步骤:
本研修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成立校本研修小组,起草规划,确定校本研修的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月)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研修内容,实施研修工作,在进行研修过程中,随时提醒成员收集研修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研修过程,定时交流研讨经验,注重资料的积累。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2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本组成员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总结报告。
八、校本研修的成果
经过近半年的研修,在全体小组的努力下,我们三个人顺利完成了自己所任教班级的教学任务。形成了一系列的研修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使参与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语文教材中一些内容有的脱离了实际,有的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学生学起来并无太大兴趣。而我们在研修过程中,注重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学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地弥补教材的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服务。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除了学习文内容以外,我还尝试着让学习为岳阳楼写门票上的简介,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场所仅限于教室。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新的教学资源。如后黑板、小黑板、壁报等,利用这些资源经常开展一些诸如作文竞赛、名人成长故事、艺海拾贝等栏目,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锻炼思维品质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去年学校在每个班级新安装了多媒体,把计算机引入了课堂。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手段,经常自制课件,通过课件的展示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教学时,教师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落到实处。比如,“体验学习法”的运用。让学生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一样去体会生活。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对这一活动特别感兴趣,学习效果特别棒;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反思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我们一改传统的打勾或打叉的方式,而是习惯性的写批改评语,作业中哪些地方有问题,该如何改正,下次作业应注意什么问题等,让学生特别清楚。学生对这样的批改很感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特别注意以前所犯的错误。
(二)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创新实践能力
当然了,创新实践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通过我们对实验前后的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对比,并结合半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本次校本研修,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学习内容有了很高的兴趣,有一探究竟的愿望,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2、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敢于发问、善于发问的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而不再是单一的等待老师提供答案;
4、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特别是在教具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
5、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获得了学习信心,特别是一些成绩较落后的孩子,对语文课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九、校本研修的成功经验
在校本研修的半年时间里,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研修对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
1、实施创新实践的课堂有助于学生感受语文,体验语文,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堂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学生更乐于在交流、探讨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体验;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堂教会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自我。这比教师的“纸上谈兵”效果要好的多。学生的运用能力在自然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4、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它是学生自主求知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实际上,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做到了共同成长。
十、存在的不足
本次的校本研修活动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相应也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参与研修的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特别是赵志敏老师,身任两个班级的语文课,身体状况又不是很好,这样的研修需要我们经常地坐在一起制作教具,探讨备课内容,交流授课方法,讨论课后反思,还经常一起互相听课、评课。这无形之中增大了我们的工作量;
2、研修缺少理论支撑。虽然在研修之前我们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同时也有十一五规划课题内容供参考,但我们还是感觉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很多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茫然,有些力不从心;
3、研修工作开展的过程过于单薄。有些课文,有些内容本打算做课外延伸,但限于时间和物力,不能像预想的那样实施;
4、研修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能用于实验的课型不是很多,缺少一些可以细化的实际操作内容,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经验的东西难以提升。
总之,通过半年来的研修学习,我感觉自己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业务能力上都成长成熟了很多。今后,我要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把这一活动深刻地开展下去,以期使它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