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必修二历史经济史复习资料
历史经济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我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由畜力代替人力)是春秋时期牛耕的使用。
3、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4、农业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一是奴隶社会的即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二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度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发展。
5、汉代的犁具叫,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朝江东地区出现,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南宋,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
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①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即官营 手工业、民营 手工业 和家庭手工业是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其中,家庭 手工业占相当的比重;而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③ 明清时期一些私营(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唐代时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了唐三彩。宋代著名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被誉为“瓷都”,元朝产青花瓷,明清时期的珐琅彩和彩瓷。
8、“市”的形成和发展
西汉开始城市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坊(住宅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日中为市;宋代,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日中为市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乡村还出现草市。
9.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区域性长途贩运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人群体,如著名的徽商和晋商。主要商业城市:唐朝有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10、重农抑商 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是: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明朝实行海禁。清朝闭关锁国,限制与海外的经济往来,但存在对外交往的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推行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
11、资本主义萌芽: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私营纺织行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这种雇佣与被雇佣 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尤其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第二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被称为“地理大发现”的是指新航路开辟
13、新航路开辟原因:经济根源:西欧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资本主义 萌芽。
直接原因: 东西方传统商路切断,引起商路危机宗教原因: 西欧人热衷传播 天主教
社会根源: 欧洲人狂热追求黄金
14、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
15、新航路的开辟的意义:(1)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开始联成一体。
(2)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荷兰被成为海上马车夫的主要原因是:海上贸易的发达
17、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
18、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2)对殖民国家:加快资本原始的积累(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3)对被殖民国家:导致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同时也向当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19、工业革命的背景(1)政治前提:英国最早确立 资产阶级统治;(2)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3)资本条件:殖民扩张(4)技术条件:英国 手工工场技术积累。(5)市场条件: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手工生产无法满足 市场的需要,这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20、工业革命首先从 棉纺织业 开始。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 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发明是 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机器制造机器
21、工业革命的影响:(1)促进资本主义的 生产力 极大发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2)工业革命使加快了工厂制度和城市化的出现。
(3)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的矛盾。(4)工业革命促进了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自然科学的进步(主要条件)。
2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1)电的广泛应用,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 和 飞机。
(3)化工技术发展(4)钢铁工业 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整个工业生产结构中,重工业 取代了轻工业 成为主要经济部门。(2)生产关系上出现了 垄断组织。(3)促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确立。(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出现的影响: 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5、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在近代前期我国主要的经济成分有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6、19世纪60至90年代奕訢、曾国藩等洋务派开展了以“ 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兴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成了三支近代海军,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27、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中国战败
28、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29、洋务运动是我国 经济和教育近代化的开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其主要的条件是:(1)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2)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产生地域:东南沿海。早期著名的民族工业有上海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繅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1、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或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的发展,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主要条件是: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对 民间设厂 的限制(直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带来的影响是: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由学技术发展到学制度,并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 革命和倡导“实业救国”论。
32、民国初期(或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是:(1)辛亥革命的影响;(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概况: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了著名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33、(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原因是: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开始,发展缓慢而且曲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出现上述原因的根本原因: 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34、“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36、三大改造的意义:标志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初级 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7、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 生产力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确定的国内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发展生产力。是正确的。
38、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有:1958年中共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要求多块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 都是“左”倾错误导致的。
39、中共中央纠正失误的措施:(1)从1960年起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1971年 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40、(1949-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 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1)重新确立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 改革开放。
42、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 农村开始,之后扩展到
城市。
4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安徽凤阳)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改变 高度集中 的经济管理体制。
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 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 海南 经济特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5、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 深圳。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
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上海浦东。上海浦东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是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4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核心是:改革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
48、近现代史上中国历史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即三次转折):
第一次:辛亥革命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孙中山为核心,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毛泽东为核心,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4、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史实: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社交礼仪逐渐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辛亥革命后,改用阳历,还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
45、了解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尤其是通讯工具
国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报刊—《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期间的报刊—《新青年》;1抗战期间,中共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中国成立后,兴办《光明日报》《人民日报》。1905年国人摄制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46、报纸、广播、电视 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 90年代以后,随着 互联网的利用和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媒介-----“网络媒介”诞生了,它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5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导火线: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这场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并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原因: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紧密相连)。
59、此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大。
60、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首先开始;危机产生后,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6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救济――复兴――改革;A内容:首先从整顿金融业 开始;接着整顿 工业 和 农业,并实行“以工代赈”的社会救助罗;B主要特点:加强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C实质: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D新政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是,罗斯福新政没有全面触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6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美国:从二战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经济出现滞涨局面,适度缩减了国家干预的规模。
63、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改善和自我调整。具体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 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最重要);(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 产业蓬勃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模式(美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
6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特殊时期特殊政策。(1)原因:为巩固新生的政权,(2)其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3)作用: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至农民的不满。
65、新经济 政策(1921年)。(1)原因:人们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2)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解除企业国有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工农联盟,这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66、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1)内容:工业方面大力发展重工业,推行计划经济;农业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2)主要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5、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为了解决弊端,苏联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体制改革,放弃了社会主义),结果都失败。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66、二战后重新建立了以 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表现在:(1)金融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 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方面,为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 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67、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三大支柱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68、当今世界格局的总趋势是多极化,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2)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 欧盟(前身为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69、1947年,美国发起成立了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是贸易自由化的表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当今世界唯一处理国家、地区之间贸易关系的国际组织。世贸组织成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70、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二篇:历史 经济史
2、在古代 雅典,Asion 一词是指那些仅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邦,但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下列人员可以归为 Asion 的有 ①法庭陪审员 ②被放逐的执政官 ③首席将军的妻子 ④家庭奴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古希腊建筑特点鲜明,以下建筑中不属于希腊风格的是
A B C
4、中世纪欧洲盛行封建制度,维系其封建关系的主要基础是 A.国王的权威 B.土地与契约 C.宗教与习俗
D D.宗法与血缘
5、《世界文明史》写道: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 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
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杜绝了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 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6、以下各项中,对近代大学兴起的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教会的支持 B.市民阶层的需求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冲击 D.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7、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A.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吻合 B.传世文献记载不可靠 C.出土文物有限不足为证 D.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
8、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县令 D.刺史
9、下图是西汉的疆域图,其中“河西四郡”所在位置是
④
①
③
②
A.① B.② C.③ D.④
10、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这一现象是孝文帝改 革的哪一措施的具体体现 A.使用汉语 B.采用汉姓 C.学习汉族的礼法 D.与汉族贵族联姻
11、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 ①明州 ②扬州 ③杭州 ④泉州 ⑤广州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12、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A.①②③ ②创立行省制度 B. ①②④ ③文官体制 C.①③④ ④活字印刷术出现 D.②③④
13、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某班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 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 “ 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4、如右图所示,最早与徐光启一起将其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传教士 是 A.马戛尔尼 B.南怀仁 C.汤若望 D.利玛窦
15、清朝康熙皇帝曾为一位思想家撰写一副对联: ?集大成而绍千百年绝传之学,启愚蒙而定亿 万世一定之规。”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16、在章学诚看来,能写出信史的史学家应具备的重要条件是 A.史才 B.史学 C.史德 D.史识
17、某人在航海日记中做了如下描述: “1520 年 11 月 28 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 3 个月 20 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依次,你判断某人属于谁的船队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 18、18 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已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文 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他们的思考更侧重于 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与上帝直接对话 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批判神权统治
19、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 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 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20、俄国革命家赫尔岑曾说: “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 的文明了。”卢梭所痛斥的“这种人的文明”是指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封建的等级制度 C.天主教会教权统治 D.西方的殖民侵略
21、《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 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其正确含义是 A.资本主义发展进步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B.随着实力的增长,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快 C.落后地区受到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主动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22、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 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23、历史家评论某一政权,指出: “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 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虽号 称革命之子,实为开明专制的精神后裔,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评论中的“他”是指何人 A.克伦威尔 B.拿破仑 C.袁世凯 D.彼得一世
24、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 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B.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C.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D.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25、右图是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 的一幅漫画。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 A.鸦片战争前 B.19 世纪 40 年代 C.19 世纪 60、70 年代 D.19 世纪 90 年代
26、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 “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已出巡热 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
材料中的“(夷)氛逼近京城”所指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7、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 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 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28、“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 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上述论断的 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9、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 “不管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 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 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0、租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奇特的“国中之国”现象。如果究其源头此规定最早应出自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 以下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 0、1、1、3 上海租界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北京颐和园内有许多含有“仁”“德”两字的牌匾、条幅,还有以“仁”“德”命名的建、、筑物,如仁寿门、仁寿殿、德兴殿、德辉殿等。对上述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 B.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彰显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价值 C. “仁”“德”思想是欺骗、愚弄人民的封建糟粕、D. “仁”“德”思想是古代警示统治者的重要道德准则、32、从现代化发展角度看,《权利法案》的颁布意义在于 A.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33、1860 年代俄国的作家托尔斯泰这么说: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特质造就了拿 破仑的权势。但是,拿破仑的权势却也扼杀了大革命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特质?。对此论断评 价最准确的是 A.托尔斯泰对拿破仑的评价前后不一,观点矛盾,不足采信 B.托尔斯泰的观点充满了文学家的浪漫情怀,但仍可采信 C.托尔斯泰针对拿破仑给予不同的评价,看似矛盾,但仍可采信 D.托尔斯泰说拿破仑的权势是时代造就,符合历史事实,仍可采信
34、右图为一幅创作于 1916 年的政治漫画,名为“水中捞月”。图中一人身上捆绑绳索,悬在半空,试图捞取水中的?月亮?。绳索的一端固定在非常危险的悬崖上的一棵小树上。结合漫画 创作的时代背景,能够说明该漫画寓意的是 A.既隐喻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又反映了帝制思想的顽固 B.既隐喻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又反映了民主思想的追求 C.既昭示复辟帝制的野心又预示了复辟帝制的结局 D.既昭示复辟帝制的野心又揭示了复辟帝制的手段
35、写春联、对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通过电视向全国的观众征集春联对句,引起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获奖作品如: “春晚迎春春不晚??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等。从、历史的角度看 A.作品古意新思注入时尚元素,突出了文化的时代性 B.活动提高了媒体收视率,却否定了文化的传承性 C.活动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强调了文化的先进性 D.活动以传统习俗与传媒结合,弘扬了文化的民族性
二、非选择题(共 75 分)
36、穿越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如果公元前 1 世纪的罗马人,于 1000 年、1500 年或 1800 年在欧洲复活,他 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为崭新 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他将会发现……新兴的基督教接 替了古罗马诸神……;他也会发现,这一传统帝国结构已为一 群新的民族国家所替代……;他还会发现……种种新行业开始 使用一些无需传统的人力畜力驱动的奇特机器……。
问题:(15 分)(1)发生的历史:请对材料中这一“古老帝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一简介。分)(5(2)穿越的历史:如果生活在“公元前 1 世纪”的这一罗马人,于“1000 年、1500 年或 1800 年?在欧洲复活,叙述他将先后产生怎样的“惊奇发现”?(10 分)
37、词义释史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 在美国口语中 burg,意为?城、镇? ;德语中 burg,意为?带围墙的地方? ;英汉 词典中 burgherburgeoisie 分别解释为?公民、市民??资产阶级?。——摘自《百度翻译》 材料二 在中国,对 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 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 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 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 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 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三 ?德先生?,意译是?民主?,其英语单词 Democracy 音译的第一个字,来源于希 腊语。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 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 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 不是古代直接民主。(附注:代议制民主,是公民选举代表掌握国家决策权力,公民的民主权利 主要体现在选举代表的权利上。)——摘自《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1)依据材料一,请从词源角度思考,你对早期资产阶级的来源有什么新的认识?(2 分)(2)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1 分)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什么?(2 分)(3)19 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3 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分)(2(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4 分)
38、三省六部制
唐初,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 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又 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 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 书省但主书填 ?奉行? 而已。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臵 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 有贤相,然其间所用 者多有小人,专权乱 政。我朝罢相,设五 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 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 稳当。
《
朱 子 语 类
《
明 太 祖 实 录
》
》
问题:(11 分)(1)根据材料《朱子语类》,分别指出“三省”的具体职责。分)(3(2)根据材料《明太祖实录》,概括明太祖所述现象的“观点、依据”及之后的具体举措。分)(3(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分)(5
39、龙与狮对望的世界 1793 年的马戛尔尼访华,对大清国人来说,是一件小事,对欧洲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后来 的史学家普遍认为,那个时代其实是一个“龙与狮对望的世界”。据《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在马 戛尔尼使团启程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写 了一封信,告知马戛尔尼勋爵奉命访华。
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信件的英文内容如下: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 候,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 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 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 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郭世勋不敢如实地翻译和转奏,便将信译成汉文并作了修改,其译文如下: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 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 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礼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 帝恩施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 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问题:(10 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当时世界形势,选择恰当视角谈谈你对这封信件出现不同“译本”的理 解?
40、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对及思考
英国曼彻斯特在 1780 年建立起第一个大型机械化的棉纺织厂,之后不久便成为了一个主要的 纺织中心。人口由 1750 年的 1.8 万人增加到 1851 年时的 30 万人,成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 城市。阅读以下一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 分)材料一 ?除非你已经到过制造业城镇,看到曼彻斯特的工人,否则你无法理解他们躯体 的痛苦和道德的沦落。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 12 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如果你到 过这里的一间工厂,你可以容易地看到,工人的福利从来就没有在工厂主的脑子中出现过。上 帝啊,怎能只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发展呢?? ——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摘自 1842 年所出版的杂志文章 材料二 死亡的平均年龄 分布地区 农业地区 工业区 拉特兰 巴撕 利兹 曼彻斯特 士绅/专业人员 52 55 44 38 农民/商人 41 37 27 20 工人/技工 38 25 19 17
——1843 年,创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的统计结果 材料三 ?英国的其他任何地方,甚至是伦敦,都可能没有像曼彻斯特一样,展现出如此 显著、富有吸引力的世界工厂。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 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 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 ——1852 年,曼彻斯特被维多利亚女皇授予皇家宪章,摘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四 ?在过去的 25 年里,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1844 年通过了每天 10 小时制的《劳动工时法》,过度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天 10 个小时,工资的提高很大程度 上要归功于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一间新的棉纺织厂,具有一流的生活 环境,那里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及浴室和公共图书馆。这里,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不满的 声音。疾病和死亡率,已经减少到几乎令人难以臵信的地步。? ——威廉〃亚历山大〃艾布拉姆,记者和史学家,摘自 1868 年发表的杂志文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曼彻斯特市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分)(4(2)材料三中?曼彻斯特人? 主要指哪个社会群体,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分)(2 结合上述材料,就材料三中曼彻斯特被维多利亚女皇授予?皇家宪章?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分)(4(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以上“社会问题”以及“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因素”的认 识和思考。(15 分)
得分
3分
1分
1分 0分
历史学科 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共 75 分,1-30 每题 2 分,31-35 每题 3 分,多选不得分)1 2 3 4 5 6 B C C B D C 7 8 9 10 11 12 D D A C B C 13 14 15 16 17 18 C D C C D C 19 20 21 22 23 24 A A D B B C 25 26 27 28 29 30 B B D B C B
35
D B C C D
A A B A A
B D D D C
C C A B B
36.穿越历史(15 分)(1)基本要素 4 分:包括帝国建立、扩张、全盛、分裂、灭亡等发展阶段(每阶段应该包括关 键性人物、时间或事件等要件);文字组织 1 分(能突出重大历史阶段和要件); 参考要点: 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帝国建立;进入帝国后继续对外扩 张,2 世纪达到全盛,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395 年帝国分裂为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中世纪开始的标志。(1453 年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灭亡。(2)基本史实叙述 9 分,组织结构 1 分:每阶段至少围绕 2 件关键史实展开叙述;也可分类进 行多个史实的叙述,但不能仅仅是史实列举。参考要点: 1000 年:封建等级制度;二元政治结构;骑士阶层;分裂割据;庄园经济;神学文化(基督教)等; 1500 年:民族国家;君主专制;资本主义兴起;重商主义政策;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 1800 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法等先进国家确立;工业革命进行中;启蒙运动高潮;社会生活变 迁等。37.词义释史(14 分)(1)“公民、市民”或“资产阶级”与“城、镇”(城市)密切相关,可以理解为从(中世纪)城市市民中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分)(2(2)科举制度(1 分)“究天理” ;(或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境界)分)(2(3)变化:由器物技术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 分)(3 原因:可以具体展开,如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 放。也可以概要回答,如西力东侵下的民族危机加深与西学东渐下的主动求变等(2 分)(4)原因之一: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民主制度扩展到更多 国家; 分)原因之二:民主的普遍优越性与特殊地域性特点决定,如民主制优于独裁制,直(2 接民主实用地寡人希的古代城邦但间接民主制(代议制民主)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近代国家(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8.三省六部制(11 分)(1)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2(1 分)(2)观点: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利于政权稳固;(1 分)依据:秦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 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所用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分)举措:废中书省和丞相。分)(1(1(3)观点 2 分、史实 2 分、论证组织 1 分
参考: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 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该制度创设早期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和六部按责分权,既提高了 办事效率,也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还避免了决策失误,同时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 帝专制独裁之权也将会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三省六部制经唐宋发展后,官员众多,一方面容 易加大财政开支,另一方面也造成人浮于事,官员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更违背了该制度创始 的初衷。明初,废除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 帝,这一举措虽能为稳固政治起到短时效果,但却也致皇权强化失去了制度约束,中国历史上 延续 1600 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39.龙与狮对望的世界(10 分)观点 2 分、史实 5 分、论证组织 3 分 参考:这封信件出现不同“译本”,表面上折射的是 18 世纪末中英两国初结交往的礼仪之 异,本质上却反映了中西两种不同文明类型的国家对待世界大势的判断和新形势下外交抉择的 差异。18 世纪末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已逐步迈入工业文明的大门,他们急于寻找更为广阔的市 场,而此时的清王朝在长期闭关锁国中依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告知 1793 年马戛尔尼将 奉命访华的培林爵士信件出现不同“译本”,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从培林爵士这封信的行文方式、用词和口气看,都是按双方是一样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 来叙述的,英王和清帝都是大国之主,地位相当,不是君臣之间的隶属关系,只想平等地经商 牟利,并非乞沐皇恩。而郭世勋的译文把平行口气译成下对上、外夷对天朝的禀帖口气。整封译文中谦卑、恭敬 的语气反映的是天朝大国在朝贡体制下对待幕藩那高高在上、洋洋自得的心态。这封信虽是郭 世勋的个人行为,但他代表了大清王朝依然固守传统观念,面对近代国际准则、世界潮流毫无 所知,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茫然不觉。一个是处于蒸蒸日上发展阶段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一个是走向落日余晖的古老农业帝国。两种不同文明类型的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外交抉择,所表现出的不同思想与文化差异浓缩在这封 简短书信的不同“译本”当中。40.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对及其思考(25 分)(1)社会福利低、生活贫困;劳动时间长,工作条件差;道德水平沦丧;健康受到威胁,人均 寿命短; 分)(4(2)社会群体:指工业资产阶级; 分)(1 依据: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 分)(1 看法:政府注重的是曼彻斯特市工业革命对英国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和贡献(如英国成为“世 界工厂”;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关注弱势群体、个体生命方面,开始时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总要付出一定代价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总分不 超出 4 分)(3)谈谈对“社会问题”以及“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因素”的认识和思考。(15 分)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共 15 分)评分项一:观点(5 分)水平l:能够结合工业化大背景下对“社会问题”形成及其应对等方面得出结论,并能辨证 看待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参考第 1 问答案);而一 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工业化的深入来解决,如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更利于政府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更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如社会学家、医疗改革者 等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推动;群众的斗争推动;立法改革的推动等。
水平2:基本体现“水平1”要求,但对“社会问题”解决的认识和反思不够。水平3:只有“社会问题”,没有“问题解决”。水平4:偏离题目要求和材料内容,联系比较勉强。水平5: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评分项二:史实(5 分)水平1:能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相关的史实建立联系。水平2:能结合材料中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水平3:能结合材料中直接的信息 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3 分)水平l: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由表及里的论述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一般。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评分项四:组织(2 分)水平1:叙述连贯通顺、成结构 水平2:叙述一般或仅能罗列史实
第三篇: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二专题四
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中学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二专题四
刘德新TEL:***QQ:592485777 1、2007年海南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2、2007年海南20.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邮票的名称B.周年纪念的时间C.第一枚的图案D.第二枚的图案3、2010年海南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4、2010年海南24.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2011年宁夏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华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专题四第一课
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考查动向: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
三、知识结构: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原因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外)、中山装、旗袍(中西)
近代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西式食品厂开始出现,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组成部分
四合院(传统)
表现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新式住宅
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民众思想:旧道德遭到批判,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原因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保障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西方文化的影响
现代—1965,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衣着—1978,军装与干部服,蓝绿黑白;式样与颜色趋于单调
1978以后,从,单调走向缤纷,从单一走向多样,个性化
表现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风俗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根本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专题四第二课
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考查动向: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
三、知识结构:
轮船中国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建成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近代中国最早)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铁路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60年代,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变化北京地铁运营,结束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青藏铁路贯通铁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汽车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营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飞机世纪20年代民航起步,30年代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
现在,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原因环境的不同
科技的进步 和社会的需求
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影响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
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大清邮政局成立
邮政辛亥革命后该文中华邮政,邮政邮路发展
1877,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有线电报主用于军事
电报,无线电报开办,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开办国际无线电报,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民国时期电话线路、营业局增多
通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邮电合一
促进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城市化进程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专题四第三课
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考查动向: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
三、知识结构:
《邸报》世界最早办报国之一世纪中前期,外国传教士开始在华办报,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辛亥革命时的《民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思想启蒙
发展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报刊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政治生活:报道时事,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影响文化娱乐生活:传播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经济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中国境内最早广播电台:1923英美报商创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1905中国人自己摄制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世纪3、40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发达,《渔光曲》获国际奖
影视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广播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1958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进步,电视普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
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现状: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到工商、司法
互联网与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民众生活网上购物就是互联网兴起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也造成了一些网民对网络生活的过分沉迷
第四篇:历史必修二第七课教案
第七课 徐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们阅读教材、知识重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第一目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二目 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三目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哪个国家最终确立了霸权地位,成为了“日不落帝国”?既然扫清了障碍,拥有了最多的殖民地,那英国下一步将做什么呢?——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利益。
(二)讲授新课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生产工具)
对财富的需导致了生产贸易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技术的革新。于是飞梭、珍妮机、蒸汽机等生产工具出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思考: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蒸汽机的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蒸汽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⑴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⑵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⑶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⑷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思维拓展:
为什么将之称为革命?
革命可以是政治领域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这样就为展开教材三个方面的论述确定一个师生认可的思维平台。
二、从工场到工厂(组织形式)
(一)工场和工厂的异同? 相同:性质相同
不同:发展层次不同(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规模效率等方面)
(二)工厂生产制度的影响
1、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共 带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2、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变动
两大阶级出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一)工业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随后,法、美两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改变世界
19世纪后期,一个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思考与讨论
让学生结合上一课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⑴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市场。⑵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政治保障。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思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
七、板书设计
第五篇: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经济恢复初步阶段
1.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乱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无法生产和制造汽车、飞机和各种设备。
2.结果:仅用三年时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工农业生产超历史水平,完成经济恢复工作。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三大改造)“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的转变。
(2)过程: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3)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3.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四、错误的探索 :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结果:失败
改革:1959~1961年,面对我国出现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行了十六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起开始恢复,1965年基本完成。
2.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第十二课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背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思想界,引发思想大讨论
2.基本内容 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3.重要意义 确定了党和国家发展、工作的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房从此拉开序幕。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继续】城市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改革促进了城市企业改革的实行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
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