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年》回顾和总结
《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年》回顾和总结了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看,资本市场是股份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在实现资本集中、扩大社会生产的同时,也为资本市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客观的要求。世界上的资本市场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1600年,英国就成立了皇家特许经营的股份制公司——东印度公司。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快,自1990年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和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型”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变革,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此期间,基础制度不断加强,品种体系不断健全,市场功能日益发挥,整体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发展资本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二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效率、透明度、影响力、开放度大幅提升,在基础建设、体系完善、秩序维护、功能发挥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初步具备了在更高层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资 1
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线,我们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坚持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着力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督,相继开展了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资本市场法制等一系列综合改革,逐步破除了长期制约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市场实现了转折性变化。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但总的来看,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国际成熟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全流通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资本市场在逆境中实现了新突破,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公司债券市场建设,平稳推出了创业板,稳步扩大直接融资,丰富了商品期货品种,加强对行业机构的风险管理,从而为抵御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践证明,资本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标志性成就之一。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体系的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形成,规范发展的态势不断巩固,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不仅为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而且在资产定价、资源配置、支持自主创新、引导民间投
资、促进企业完善公司治理、为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的机会、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逐步创造条件,充分有效地发挥好上述功能,对于促进社会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部署,资本市场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拓展广度,增加深度,强化监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拓展“广度”,就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进一步丰富市场层次体系,增强市场的整体包容能力,扩大市场的覆盖面,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增加“深度”,就是要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形势和新变化,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培育和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的体制机制,增强市场的效率和活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到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自主创新、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各个领域,需要有相应的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做支撑。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结构优化,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
内容,对于改善投资、消费和储蓄结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本市场可以从这几方面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市场效率;多渠道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改善融资结构;发挥市场并购重组功能,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完善市场体系结构,着力促进科技自主创新。
二十年来,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重要成绩,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与国外成熟市场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在发展起点上和过程中面临着特有的初始条件和内外部环境,“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明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国有股占多数的特殊股权结构,二是具有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特殊投资者结构,三是股权文化还不成熟。资本市场要科学发展,就必须认识到这一基本特征,认识到资本市场的普遍规律和我国资本市场的自身规律,积极研究、逐步推动解决市场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坚持不懈地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发展道路。
“以史为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撰写的《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年》,力求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全貌简略地展现给世人,让海内外市场参与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更加完整和客观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深入总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利弊得失,更加积极地思考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大局中应承担的重要使
命和责任,不断改革和创新,研究解决在新形势下资本市场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任务,以书写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篇: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转型经济学产生已近20年,中国学者对转型中的许多问题,如研究范式、企业行为、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中国模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与国外转型经济学研究相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应更多地关注人民福利和社会保障、社会稳定、收入分配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转型经济学;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2-0006-05
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便已开始,转型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却起步较晚。随着1989年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转型经济学在西方蓬勃发展,中国的转型经济学研究也随之开始。大致来说,自1993年开始,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国内正在发生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94年4月,樊纲就中国渐进式改革发表的新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6月,盛洪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出版,该书对中国转型经济学的内涵作了规范和说明;1994年7月底,由上海文汇报理论部、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邀请了30余名中青年经济学家,联合召开“中国过渡经济学”研讨会;1995年3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林毅夫表示,“现代经济学对于‘过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中国最早进行改革且成效最大,经验丰富,‘中心’抓住这一机会有可能对过渡经济学做出前沿性贡献。”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作为现实的总结和写照,转型经济学的发展也近20个年头。回顾转型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时与国际转型经济学加以比较,对推动我国转型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二十年回顾
(一)中国转型经济学的构建原则问题
中国转型经济学是指转型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实践的结合。“中国的过渡经济学有着比其字面较窄的含义。第一,它是指中国学者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文献;第二,它是指对中国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的研究。”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理论构建要立足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转型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动力、方式和推进机制。宋承先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全面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过渡经济学。谷书堂呼吁转型期中国经济学应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着眼于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学从不同层面融为一体,要求从中国当前阶段的实际和特点出发,运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抓住转型期一些重大的具有理论意义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用以指导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并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转型过程中的模式选择问题
前苏联与中国在转型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转型方式、价格机制的形成、所有制改革、企业组织形式的转换及宏观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等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激进和渐进两种改革模式绝不仅仅是速度问题,也并不是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首先改革旧体制的哪一部分,先触动哪些人的既得利益问题。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谁先谁后仅是个方式问题,激进与渐进对速度的强调转移了人们本应关注的重点,不能反映任何一个国家转轨的复杂进程。因此,转型经济学应完成自身的“转型”,即遵循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超越激进与渐进的两分法,将渐进与激进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其中既会有渐进也会有激进。一个社会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和变迁路径,将最终取决于其生产力及其社会成员主体可以容纳或是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三)转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独立性问题
转型经济学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式。由于转轨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是动态变化的,转轨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单一的理论框架无法涵盖所有问题。不同范式问的交叉造成了经济史上的独特情景,即转型经济学这一名词容纳了多种研究范式,如新自由主义、演进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等研究范式。单纯在理论上构建转型经济学所特有的理论框架是没有意义的,转型经济学正在同以上学科相融合,但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完全取代转型经济学,它们只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转型经济学正在经历的分化。转轨经济学只有把自己严格界定为研究从中央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才可将自身与其他经济学科区分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这一思路出发,转轨经济学应回答如下几个基本问题:一是经济转轨的起点是什么,终点是什么。二是经济转轨为什么会选取不同的模式。三是经济转轨的基本动力是什么。四是转轨过程中有哪些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五是新体制的生成与旧体制消解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六是经济转轨与经济结构变动、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及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四)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行为与企业重组问题。大多数对转型路径的研究,都是将企业重组建立在产权改革后企业进行裁员这样的微观基础之上,这使现有的宏观层面上的转型研究,虽然在技术上显得较为复杂,但却缺乏丰富的微观基础。如何将转型路径及重构的动态过程研究与企业重构的不同微观机制更好地衔接起来,是转型经济学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二是转型中的公正问题及经济转型的代价问题。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即国家以什么代价用平等来交换效率或是相反。由于转型经济脱胎于集权的计划经济,缺乏有效的机制以实现每个人的利益诉求,经济转型的代价被一些特定人群所承受,这一点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市场的剧烈转型而逐渐显现出来。公正因此成为转型经济学的关键问题之一。三是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问题。2002年以前,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往往是分开的。而转型中各因素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经济是否增长及其质量的高低又决定了转型的成败,所以二者应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由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具有特殊性、深刻性和复杂性,二元结构已表现出相当的“范式危机”,而对二元结构范式的借鉴性批判正是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生命力所在。多元结构才应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的现实结构。四是转型中的金融市场问题。潘?@和谭鹏万利用25个转型国家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转型国家金融中介部门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后发现,存贷款利差与实际GDP增长率互为因果关系;对私人部门信贷的相对增加不仅没有加速经济增长,在有些国家反而还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实证结果表明,在软约束盛行的转型国家,提高金融中介部门的效率比增加其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更有利于加速经济增长。五是转型与腐败问题。
腐败是经济转轨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腐败增加了转轨国家特权集团(包括腐败官员及与其密切关联的人)的福利,并以牺牲大众的利益为代价。
(五)“中国模式”问题
“中国模式”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内生性,即中国转型的内生性制度安排。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在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进而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中国模式”包括经济改革模式、对外开放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中国模式”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中性政府。中性政府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偏向社会的任何一个部分。二是把社会的长远利益摆在首位,能抵制部分民众对短期分配的要求。中性政府更容易选择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国模式”有六个特点:一是把保持稳定放在首位。二是把消除贫困看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三是实事求是,不断总结与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慎重的制度创新。四是采用比较渐进的方式推动改革。五是确立正确的优先顺序,即先易后难、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六是开放的态度,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绝不盲从。但“中国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府干预过多、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距问题、生态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因此,“中国模式”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微妙平衡。二是对内放开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微妙平衡。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微妙平衡。四是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之间的微妙平衡。
二、转型经济学研究的国际比较
纵观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虽然文献众多,但与国际学术界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别。或者说,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水平还无法完全展示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冲突和矛盾,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开拓研究领域,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一)从研究方法看
在众多的中国转型经济学文献中,论文大多偏重理论综述或述评,著作大多偏重论文汇编且缺乏严格的理论体系。偏重规范性分析而缺少实证性的经验研究使转型经济研究结论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而同时期国外文献很少关于“是否应该转型”、“转型的意义”等问题的讨论,其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关于转型过程及转型后经济各方面变化的实证研究,且内容比较翔实可信。某些问题如转型中金融市场和财政行为、转型的速度、转型中的企业行为等虽然是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但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分析效果。
(二)从研究内容看
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研究文献所涉及的范围相比国外而言略显狭窄。国外文献广泛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居民健康、收入分配与不平等、劳动市场(就业、失业与社会保障)等等。如,关于转型与公民健康,索尼娅和玛丽安对俄罗斯日常热量摄取量、抽烟与否、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与肥胖人群增加关系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对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提醒人们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及其他因素来预防肥胖,教育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于转型与劳动市场,克拉拉对俄罗斯职业流动的规模、决定因素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重组进程提高了职业再分配率;在职业流动总量的增加中,结构转变引起的流动占主要部分;现有职业的被破坏及新工作机会的创造是俄罗斯转型期间职业流动增加的主要原因;外部机遇与结构转变的规模极大地决定了职业转换的概率。安德鲁和帕特里克考察了工人从国有部门流向私有部门所花费的时间及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发现加入社会保险的经济体系没有得到任何的福利改善。与正常的直觉相反,增加社会保险可能会放缓转型,这种结果主要取决于在可替代的两种市场结构下,利率和储蓄一般均衡的互动。关于转型与收入分配,巴苏等对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俄罗斯的比较分析表明,转型后,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和波兰的私营公司比国营国有企业支付更高的工资,国有企业相比新成立的公司有较低的就业弹性且所提供分配的租金偏少。关于转型与不平等,格里和密茨凯维奇考察了27个转型国家的不平等、财政能力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充分的政治自由与较低水平的收入不平等相关;不平等程度是以国家的财政能力为条件的;及早进行经济转型且宏观经济稳定的转型国家目前享有较低的不平等水平;教育促进平等;较大的国家其不平等程度较高。鲁斯兰调查波兰、俄罗斯和塞尔维亚的代表性家庭后发现,就整体的不平等水平而言,房屋对财富分配的影响各国之间存在显著差别;俄罗斯和塞尔维亚的私有化方案导致富裕家庭在极端有利的条件下得到更有价值的房屋资产,不平等问题加剧;波兰住房私有化制度改革却导致更公平的结果。此外,转型的速度、转型中的经济增长、金融市场、财政行为、腐败、企业重组等问题均被中外学者共同关注,但外国学者大都采用实证性的经验分析。
(三)从研究机构看
中国从事转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大多处于分散状态,缺少专业的研究机构和组织。自2005年开始,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每两年举办一次“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国际双年会,但迄今为止也只举办过三届(2005年、2007年、20Q9年)。比较而言,国外从事转型经济研究的组织和机构较多,如比利时转轨经济学研究中心、美国密歇根大学戴维森研究所、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而美国《经济观察杂志》还专门辟有“转轨经济”专栏。此外,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业研究人员也在从事转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三、中国转型经济学的未来研究趋势
经济转型依国别条件不同具有不同的内涵。总体来看,转轨国家新体制建立的制度起点是相似的,即都是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相似的制度起点条件下,转轨国家新体制的建立可能相差甚远。前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使其整个经济在短期内与过去的制度断裂,由社会主义完全转向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地进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与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经济转轨不同,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过程赋予转型经济学艰巨而漫长的研究任务,需要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不断关注转型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过程能否给人们持续提供相对稳定的各种环境。尽管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转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存在分歧,但笔者认为,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转型经济学并非走到尽头,而是仍然任重道远。就目前形势而言,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焦点应集中在转型中的社会稳定、转型中的人民福利和社会保障、转型中的平等与收入分配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责任编辑:杜磊)
第三篇:jalinlee 2017年投资总结和2018年投资展望 一2017年资本市场回顾 2017年大
jalinlee 2017年投资总结和2018年投资展望 一2017年资本
市场回顾 2017年大
一、2017年资本市场回顾
2017年大类资产中,表现最好的是权益和商品,以上证50为代表的白马股表现亮眼,小股票继续杀估值,呈现明显的二八结构性行情,港股牛市被验证,以恒大、腾讯、吉利为代表的核心资产让人瞠目,美国股市创了新高。大宗商品连续第二年上涨,黑色系创造了50%的涨幅。债券价格低位盘整后,到年底再次重挫。房地产调控下,一二线城市房价滞涨,三四线城市今年继续补涨。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也是年初很多人没有意料到的。比特币的全年14倍的涨幅让人怀疑人生。
主要大类资产2017收益率情况
2017年,十九大胜利召开,新领导班子成立,“政通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度值得期待,人民的美好生活将得到满足。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的经济全年持续复苏。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低库存下房地产投资并不弱,全球的复苏改善了国内的出口状况,内外需都在扩张,国内经济持续向好。而大宗商品价格的攀升,供给侧改革等带来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得到明显改善。
货币政策持续紧平衡,没有丝毫的放松。回购利率等市场操作利率几度上调,债券利率居高不下,同业存单利率大幅攀升。货币市场、债券利率的攀升,更多的是“金融去杠杆”的举措,而不是对冲经济,所以存贷款利率没有提高,企业的融资今年普遍往表内转移。
雄安新区的成立,是千年大计。今年是监管大年,金融去杠杆是主旋律,4月银监11天内连发9道文,整治“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7月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一监管,11月出台的资管新规开启了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和回归本源。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推出,租购并举的制度正式提出。二孩政策推出后,身边朋友都在忙生二胎,中国又迎来一波婴儿潮。
美国、欧洲的经济也在今年开始复苏。美国三次加息,10月份开始缩表,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特朗普大帝正式上任,非常有个性的总统,政策是美国利益至上,但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在制衡总统的权利,其政策的推行并不顺利,医改被否,四季度税改总算成功落地,与中国并没有发生太多的贸易争端,美联储主席也由偏鸽的鲍威尔接替。德国、日本大选平稳过渡,基本是预期之中。国际局势仍不安稳,欧洲多次恐怖袭击,朝核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股票:经济复苏和货币收紧下,今年的股票表现为结构性行情,盈利确定性股票受捧,表现为消费、家电、金融等绩优股表现较好,创业板因为没有业绩,估值下杀。年初经济复苏下周期股尤其是水泥板块表现较强,全年白酒、家电持续上涨,下半年周期、金融表现较好,四季度医药板块露出强势。今年表现最强的是港股,与A股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绩优股的机会,区别是港股更便宜。美股等外股也在不断创新高,显示美国经济的复苏。新股IPO全年不间断,每周都有好几只新股上市。
债券:经济复苏和货币收紧下,今年债市彻底转熊,10年期国债利率破4,任何一次上车都是错误的。四季度债市的再一波下跌,更多是情绪的宣泄。
商品:商品依旧表现较好,供给侧改革力度未减,今年的商品尤其是黑色系的继续攀升主要是需求的扩张,经济复苏后带来需求的扩张,并叠加下半年的环保限产。美元下跌带来黄金的上涨。OPEC的减产协议的延长推升了原油价格,原油价格中枢上升到55-60美元/桶。
房地产:今年房地产调控明显升级,一二线城市房价基本止涨,成交量大幅萎缩,并波及到租赁市场,三四线城市受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刺激,房价仍补涨10%左右,这轮15年中开启的地产行情基本消化了国内地产行业的库存。今年政府开始推行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推进租赁市场发展解决供给问题,市场上出现了“魔方公寓”、“链家自如”这样的新业态。
外汇:今年最出乎意料的是人民币,几乎反转去年的剧情,在年初政府管制之后,人民币企稳,5月份之后随着美元指数的走弱,人民币开始大幅升值。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强劲复苏是美元走弱的主要原因。
比特币:不得不说的资产,从诞生起不倒10年已经上涨了100万倍,今年在得到广泛关注后,上涨幅度惊人,高达14倍。我国为避免比特币对金融环境的破坏,于9月份关闭了国内比特币的交易。
二、个人操作总结与反思
今年个人操作收益率20%,个人是不满意的,毕竟今年是牛市。具体操作上,年初主要做国企改革,4月较早抄底新能源汽车并及时退出,5月再次抄底新能源汽车但退出过早,下半年重点做金融并实现收益。今年坚持了一年的每周投资笔记,对于投资的态度更加认真和踏实,值得自我肯定。
每周坚持阅读大量的研报、公众号文章,特别是荀玉根、张忆东、张继强、任泽平、姜超、徐小庆、@我是表好胚、陶博士等老师的文章,受益多多,在此深表谢意!闲暇之余,也拜读了《投资中最重要的事》、《笑傲股市》等经典书籍,不断升级自己的投资方法和系统。综合全年的阅读,有三句话印象深刻:“ 交易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只是想做好交易。他对正确交易和提升交易技能是如此关注,以至于输赢不再会影响他的情绪”;“用一条供需曲线可以解释一切”;“投资就是选好行业,选好公司,选好价格!-风险收益比”(1)深刻体会“盈利是股市的核心”
很多人这两年在股市都没赚到钱,甚至亏钱,主要原因是信奉股票要投就投中小票,投成长股,因为弹性高。但这两年创业板不断下跌,以贵州茅台、中国平安等大盘蓝筹股收益颇多,贵州茅台两年上涨3.5倍,原因是盈利持续向好,与估值的匹配度高。其实回头来看,13年的创业板行情并不是因为它是小票,而是因为那两年创业板盈利增速快,估值低。所以,股票上涨的核心是企业盈利,震荡市一定要做绩优股,只有流动性放开之后,才能借助估值提升做成长。(2)强者恒强
年初有朋友跟我推荐五粮液,当时并没有足够重视,只买了很少的一部分,而去关注了国企改革板块,当时觉得五粮液16年已经涨了很多。其实一轮行情的主线不太容易变化,强势股往往会在一轮行情中一直强势下去,陶博士也提到选股要选RPS超过90的股票,不要想着轻易变换风格,握紧强势股、或者等待强势股的回调机会是个更好的选择!(3)基本面和技术相结合今年有几次的失败的操作,都是因为建仓的时候比较草率,8月份初的水井坊的建仓,建仓成本离均线过远,按照技术指标来看其实止损太大,根本不适合建仓。最让我痛心的是6月份新能车B的操作,以小时线建仓,但被7月17日的一根大阴线洗出,其实连成本线都没到,错过了一倍的收益,这次经验是建仓初期可以结合均线和成本下移一定比例孰低来设置止损,此外尽量不要用小时线,而是用日线,小时线不适合我这种上班族。(4)对于重大事件和身边现象的敏感度不够
比如4月份的新能源汽车的建仓,当时已经注意到银监会的9道文,力度之大非常罕见,但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建仓失败。今年我们家附近开了家永辉超市,生意很好,我也多次光顾,但自己并没有及时关注他家的股票。(5)投资要有计划,不要冲动
今年的几次失败的操作,本质上都是头脑冲动,这在下半年得到改善。投资要有计划,投资之前要求明确的思路,买入的价格,止损,以及卖出的策略都要事先想好。没有投资计划的投资宁可错过,减少操作频率。
三、2018年投资展望和计划
2018年经济整体稳定并小幅回落,消费保持稳定,外围经济持续向好出口不会差,低库存下地产投资弹性下降,宽财政下基建投资不太可能大幅收紧,制造业投资在复苏。整体来说,明年经济虽有下行压力,但幅度有限。通胀方面,明年的通胀预期会抬头,原油价格中枢上升,猪肉价格处于周期的低位,CPI超过2.5%会引发关注。
“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仍会持续,流动性仍整体紧张,经济下行倒逼货币宽松的可能性很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去产能、去库存已经获得实质成效,去杠杆也已经有一年的历程,营改增是降成本的重要举措,2018年的重点是“补短板”,体现在精准扶贫,和制造业升级。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政府换届后,自上而下的改革会坚决执行,期待明年的改革红利。
美国、欧洲的经济复苏仍会持续。美国减税后短期内是有利于经济的,明年仍会加息,加息的次数取决于经济复苏的强度。朝核问题依然是东亚区域最大的风险,小心可能出现的黑天鹅。
股票:经济整体稳定,货币仍是紧平衡,企业的盈利在抬升,决定明年的股票仍是今年的逻辑,结构性行情,选择绩优股,只是绩优股已经上涨了两年,上涨的空间已经在收窄,明年的股票肯定比今年难做,从今年涨幅来看绩优股中金融、医药涨幅相对较小,可以重点关注,另外明年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业绩可能会持续向好,也值得关注。港股的逻辑和A股一样,目前估值仍低于A股,不做赘述。至于小票,流动性没有宽松的情况下,很难实现风格转换。
债券:货币紧平衡下,债券大概率维持震荡格局,唯一的机会来自于经济的阶段性下行所带来的阶段性行情。
商品:供给侧改革不变,供给端不会有大的变化,主要看需求端,需求明年存在温和下滑的可能,包括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因此商品高位震荡,存在下行的压力。
外汇:美元指数周期性见顶,但税改下存在反弹的可能,中国和美国经济保持同步,汇率已经反映目前的利差,稳定的汇率有利于我国的经济转型,明年的人民币汇率以震荡为主。
房地产:房地产调控下,明年地产仍不乐观,房价有下跌的可能。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人口仍旧净流入,土地供应有限,发展租赁住房进一步限制出售住宅用地的供应,因此明年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是个加仓的机会,置换的合适时间窗口,但要买核心地段的房子,核心地段的房子最抗跌,也为自己提供安全边际,而三四线城市房价更多的是这轮棚改货币化的刺激,缺乏基本面的支撑。
比特币:这个真心臆测不了…
明年个人操作上对于自己的交易方法做以下几点提升:(1)抓大放小,化繁为简,克制贪欲。不要想着赚到每一分钱,围绕三面抓主要矛盾,重视引发趋势变化的变量,对于重大事件和身边的草根变化保持敏感度,要在投资上不断做减法。今年最简单的操作,就是年初一直拿五粮液。(2)坚持每周编写投资笔记,并重点注明观点变化;更新版本,跟个人操作直接绑定,个人持仓,观点,大事记,学习四个部分。(3)坚持每次投资前,明确投资计划;更新版本,买入逻辑(基本面、技术面),止损价,卖出策略。(4)严格执行并不断优化基本面和技术面相结合的交易系统。风险收益比判断基本面、PBX来判断技术面,寻找适合自己的止损和止盈。@今日话题 $中国平安(SH601318)$ $复星医药(SH600196)$ $新能车B(SZ150212)$
第四篇:中国营销二十年总结
中国企业营销二十年反思—— 最大误区:用管理骆驼的方法管理兔子
赞伯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路长全
骆驼骨架大,不能跑得太快,太快就散架了,所以跨国企业谈战略稳健、谈沟通;兔子比较小,速度是其生命特征,奔跑是我们必须的素质。
骆驼有驼峰,储存了足够的水和食物,可以七天不喝不吃,照样穿过沙漠到达目的地。兔子不行,必须一边跑,一边找到吃的和喝的,否则很快就会饿死、渴死或累死。
一个必须产生当其利润的运作和一个可以亏损数年的营销,怎么可能是同样的运作?
中国企业的营销本质上经历了三个过程,茫然挨打,盲目学习和反思突围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对中国的企业,企业家和营销人员而言,是伴随着兴奋,痛苦和沉重为其基本特征,是以付出中国的市场份额和二十年的时间成本为学习代价的。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以“水淹七军”的迅雷不及掩耳的营销攻势;宝洁公司以其全方位的教育营销改变了中国人洗头洗澡的日常用品;柯达和富士以全面打败国有胶片企业,全面控制中国胶片市场的营销投入等一系列跨国企业特有的营销运作,将中国企业的营销信心打入低谷,中国企业营销在第一阶段处于被动挨打的茫然局面。
就犹如晚清时代的洋务运动,盲目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全面西化一样,中国企业开始盲目效仿西方的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在这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市场实践中,中国的企业家和营销人员演义出一场场颇为悲壮的“市场运动”,胜少败多,1700个中华老字号70%从市场消失,跨国企业品牌大力度崛起。
大量企业营销的坎坷又一次证明了历史早就告诉我们的经验:盲目学习别人的经验,奢望用对手给我们制定的规则来战胜对手,是不现实的。
于是,中国企业在开始反思,我们失误在哪里?并试图找出突围的方法。在大量企业营销失败的同时,一些企业,比如海尔、伊利、联想、华为等务实地探索出具有特色的营销运作方式。
正反两反面总结,中国企业营销中普遍存在的最大误区是,试图用管理骆驼的方式来管理兔子。
广泛流行的管理理论,是西方跨国企业成功的经验总结。那些企业很大,如果说它们是体格庞大的骆驼的话,中国的的企业充其量是一只兔子。那些理论是管理骆驼的方法,比如,中国最了不起的“海尔”的总资产只有美国GE(通用电气)的五百六十分之一(“海尔”2000年的总资产为八亿美元,同时期GE的总资产为四千多亿美元),就规模而言,是不是一只骆驼,一只兔子?
中国非常成功的“娃哈哈”的年销售额约十亿美元,而同是食品企业的“雀巢”的年销售额却高达五百多亿美元。“雀巢”每年增长两个百分点,就是一个“娃哈哈”。就规模而言,是不是一只骆驼,一只兔子!
几乎所有的管理书籍所谈的企业都是世界上非常优秀的企业、非常卓越的企业,比如:波音公司、通用公司、沃尔玛、宝洁公司、雀巢等。
这些公司已经足够大。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在未来10年内都很难达到他们的规模,他们的经验尽管是正确的,但对我们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说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他们谈的是成人的生活方式,是富人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活得更好的方法; 而我们需要的是如何生存下来的方法,如何从生存到发展的方法。骆驼和兔子有两个本质的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骆驼骨架大,前进需要稳健,不能跑得太快,太快就散架了。而兔子比较小,速度是其生命特征,前进需要奔跑和灵活,所以跨国企业谈战略管理、谈品牌、谈市场占有率、谈沟通。因为方向不能出错,否则调整起来很费力。
而牵兔子,要求跑起来,速度是关键,速度是获胜的前提。所以在中国企业运作中,所谓战略管理、所谓平等沟通管理远没有西方跨国企业管理来的重要。
重速度、求利润,这是相对小规模企业的生存方法。这就是兔子的生存方法。牵兔子就要让它撒开腿跑,所以中国企业运作要生存,需要速度和利润
海尔、联想、伊利、远大等这些企业近十年的成长是原来规模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这些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是中国市场上奔跑的最快的一批兔子。
有些企业老总问我:“我的企业发展快起来的时候,管理中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我担心出乱子。”
“能出什么样的乱子?营销中只要做到先款后货,或者现款现货,营销再乱能乱到哪里去?”
一些企业家担心快速发展驾驭不了,或担心出现类似 “三株”、“巨人”、“旭日升”、“秦池”、“爱多”、“亚细亚”、“飞龙”这些崩盘的结果啊?
我就问他们:“这些企业失败的结果真是因为发展速度快造成的?” 速度快造成这些企业失败只是其表象,这些企业失败的直接导火索是资金链的中断,其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抓好营销中货款回收这一致命环节,而不是所谓的高速度就导致失败的误解。
否则,比上述企业曾经发展速度高得多的海尔、联想、伊利、TCL等企业不就没有任何理由成功吗?
如果上述企业能在销售中能采取先款后货,或者现款现货,能确保企业货款的正常运转,就不会出现区区千万元资金累倒英雄汉的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壮结果。
骆驼和兔子的另一个本质不同在于,骆驼有驼峰,有足够的储存,骆驼可以七天不喝不吃,照样可以穿过沙漠到达目的地。而兔子不行,兔子必须一边跑,一边找到吃的和喝的,否则很快就会饿死、渴死或累死。
所以西方跨国企业谈大投入大产出,谈先用数年建立品牌的运作策略,他们往往把数年的亏损作为实现占有中国市场抱负的基石。看看饮料行业、医药行业、食品行业、零售;家具行业„„莫不如此。
而中国企业的营销必须务实,运作出利润,在运作销售的同时逐步提升品牌,而不是先用数年建立品牌,因为我们没有西方跨国企业那么多的储备,每天必须挣到吃饭的钱。
中国企业亏不的,亏了,就没了。
一个必须产生当其利润的企业管理和一个可以亏损数年的企业管理,怎么可能是同样的运作?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管理理论总给人远水难解近渴的原因。找到“营销支点”,改变力量对比,实现以小博大 建立“营销基点”,学会将产品与核心人性面结合,帮助我们成就伟大的品牌,这就是“营销基点”的力量;
“营销势能”运作是实现销售的快速放大; 学会“切割营销”,将对手剖比向一侧。这些都是中国营销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竞争策略。是牵兔子的方法。
如果我们牵着兔子,速度缓慢,过分追求完善的体系、流程,或片面追市场占有率、追求完美产品等,只能是一种误解,只能是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同时错失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第五篇: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二十年回顾
适应改革形势服从发展大局
——XX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二十年回顾
XX市物价检查所
同其他市地一样,我市物价检查所已经走过20个年头,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二十年回顾。在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在机构设置上曾经经历过曲折,但是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却始终紧紧把握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适应改革形势,服从发展大局,立足于转变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的整体思路,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坚持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不断开拓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打造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新亮点,不断树立新时期价格监督检查队伍的新典范。回顾20年,是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探索的20年,不断总结的20年,不断奋进的20年,也是不断奉献的20年。
一、改革开放初期,立足工作方式的及时转变,强化市场价格监管
1984年至1988年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立足改革重点,充分发挥价格监管职能,确保改革初期市场价格稳定。XX作为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改革的前沿。在这期间,我市同样经历两大价格改革阶段,一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阶段,改革重点是依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基础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以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二是“调放结合,以放为主”阶段,改革重点是依据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原则,改变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价格管理体制,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方面进一步刺激市场经济的活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部分市场价格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属于市场调节部分的商品价格,一度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真空”,乱涨价、乱收费问题在攀比中不断升温。在对待调放的问题上,我市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及时转变工作方式,以加大监管做好“调”,以正面引导抓好“放”为工作思路,一是重点加强对稳定市场影响大的、属于国家管价的商品及服务收费强化监督检查力度,特别对工业交通企业、物资供销企业、批发商业企业的商品价格实施重点监管。同时为强化社会监督,因地制宜,以成立职工、街道乡镇群众监督站为突破点,加大群众来信来访查办力度。1984年-1988年平均每年实行经济制裁XX多万元,查处百万以上案件达XX余起。二是以开展“双信”工作为突破,重点加大市场价格行为的正面引导。不断丰富“双信”活动的实质内容,坚持年年有诚信、年年有失信的正反典型相结合,坚持与明码标价工作相结合,坚持与工商、税务、新闻媒体相联合,切实加强市场开放时期价格行为的正面引导。截止1988年底,全市参加“双信”活动的单位达24000家,县级“双信”单位发展到165个。正式基于价格监管方式的切实转变,对于改革初期,我市整体市场价格秩序基本保持平稳态势,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仅以1980年和1987年为例,工农业总产值由19.47亿元增长到63.8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0.14亿元增长为40.69亿元。
二、特殊时期,坚持防罚并重,切实保障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1985年以后,特别是1989年至1995年,由于经济过热引发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价格涨幅一度达到21.74%。2003年又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为切实稳定特殊时期的市场价格,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突出“行动早、动作快、措施全、效率高、力度强、效果好”的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沉着应对,有效控制。一是对相关商品价格实施全天候市场监控,利用明查暗访、分析价格举报记录等形式,对重要商品进行价格监测,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制定价格检查实施方案。二是综合动用价格监测和监督检查两种手段,建立由监测到检查再到监测和检查的连动循环工作体制,开展拉网式集中大检查。三是强化事先防范,以告诫、劝告的方式,对价格政策及处罚措施进行宣传;强化纪律约束,以制度求规范,严格责任,实行无节假日工作制,价格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四是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督导机制、案件快速研究和处理机制,完善监督机制。五是监管到位,抓住重点行业、重点问题,集中力量全面开展检查,坚持依法从重处罚。仅“非典”时期,全市查出违价单位X个,实行经济制裁XX万元,记录价格投诉电话XX个,立案查办的XX件。六是注重善后,坚持寓服务于检查中,使宣传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价格检查活动中,价格执法做到有力、有理、有利和有节。同时加强同政府的沟通,全面细致快速反馈市场价格监测信息和检查情况。总体上看,在每个特殊时期,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对保障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应有的作用。1990年-1995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由72.01亿元增长为336.72亿元;2003年全市完成GDp830亿元,较2002年增长17.9%。
三、市场平稳时期,注重服务和创新,全面开展各项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XX市成立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仅以2001年统计数字为例,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27.1亿元,比1987年增长9.4倍,年均递增18.2%;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所占全省的比重,由1988年的4.8%提高到2001年的6.6%,总量在全省17个地市中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7位。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又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始终紧扣发展的主题,以转变思路为突破点,以工作创新为基点,全面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工作。
一是在明码标价工作上求突破,求发展。自80年代中期,我市开始全面推行三色标价制度,92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又全面推行一色标价签制度。随着我市旅游商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自98年以来不断寻求新突破,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明码标价制度。在明码标价方式上求突破,对商品、经营服务全面推行红、黄、蓝三色标价签;在行业标价上求突破,在餐饮、宾馆行业实行标价簿制度,旅游景点、停车尝专业市场建立标价牌制度,对医院、电信行业推行计算机触摸屏查询系统和日日清制度;监管方式上求突破,改变过去注重检查处罚求规范的做法,以开展“明码实价店”评选为切入点,注重宣传与正面引导,严格细化评选标准,规范评选验收程序,采取试卷问答、提问、明查暗访、查看管理档案等形式,综合评定。2003年和2004年共有400多家申请,最终对40家经营业户进行表彰。目前,市区的明码标价率已达95%以上,规范率达95%。
二是在农村价格监管工作上求质量,求规范。长期以来,我市以治理农村“三乱”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对农村价格和收费的监管力度,并因地制宜,成立乡镇群众监督站,切实加强农村价格收费行为的监督。自1999年以来,以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以及农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农村价格监督体系,工作汇报《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二十年回顾》。加强督导,保障措施到位,建立责任明确、组织严密的领导机制,实行调查摸底—专项检查—清理整顿—树立典型—全面宣传推广一整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整体推进。公示牌(栏)的设立突出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使公示制度覆盖收费单位、乡镇政府、各个行政村和农民经常活动场所等多个角落。形式灵活多样、美观大方,做到“看得见、说得清、留得妆,又力求新意。XX市分区域、分行业设置立式不锈钢、刻印式、铝塑框喷印式公示牌(栏),版面设计上突出地方优美的自然环境;XX市对镇及所属单位的公示牌全部采用立式不锈钢设置在门前,在重要场所设立广告式大型公示牌;XX在公示牌的设计上更具规范、大方和美观的优点,版面则突出部门业务性质;XX则追求公示牌与整个村务或镇政务公开栏融为一体的实际效果。全市已设立公示牌(栏)2754个,其中镇64个,村2690个。同时因时制宜,稳步推进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体系。XX以镇级财政所为依托成立物价监督站,对外挂牌运作,财政所长兼任物价监督站站长,科员兼任价格监督员,同时按村的地理位置划分为112个区,以村会计、教师为主聘请了112个村级价格监督员。XX则以镇级经管站为主体,实行挂靠制,形成了镇长或经管站站长为价格监督站站长、经管站科长和村会计为镇村价格监督员的农村价格监督体系。XX结合自身农村数量少的特点,在物价检查所设立农村价格监督网络总站,各镇或街道办事处设立分站,检查所任站长,各镇长或街道办事处主任、副书记兼任分站长,村价格监督员以退休老干部、退休老支书为主。全市已设立镇级价格监督站66个,聘请镇村价格监督员2100个。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培训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实行统一的证件和完备的档案管理,对价格监督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会议、培训、走访、投诉举报等记录档案;建立严格政务公开制度。对价格监督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主要政策法律规定和网络分布图全部上墙公示。XX设立的镇村价格监督网络分布示意图、XX的全区农村价格网络地理分布图以及其他市区发放的价格监督员联系手册,既便于掌握政策法规和工作上的沟通,更便于广大农民的监督。目前,全市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已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运作轨道,初步形成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农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和12358价格举报电话“三管齐下”的社会监督体系。
三是在开展价格专项检查上求思路,求实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只有紧密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为宏观经济政策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价值,才能真正做到有为才有位。同时也进一步证明,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是抑制价格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但决不是唯一手段。对于具体的价格专项检查,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讲究策略,讲究艺术,特别在处理违价问题上,始终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全面、客观地加以评判和定性。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介入,慎重下结论;对由于价格政策滞后而带来的违价问题,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通过处理执行者的方式推卸责任;对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违价问题,坚决查处,决不手软。长期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围绕政府关注和社会关心的价格热点问题,我市重点加大对医药行业、旅游、电力、电信、道路交通等行业价格检查,对劳动、建设、教育、涉农收费等进行专项整顿。1988年—2003年,仅XX市物价检查所查出各类价格违法案件XX件,实行经济制裁XX多万元。
四是在工作理念上求转变,求创新。在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和谐的人本理念。以规范化物价检查所创建为新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制度化和意识化管理,全面提高干部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坚持因人而异和用人所长。确立所长、分管副所长、科长、科员之间职责明确的岗位责任制,逐步建立所长上下协调提出总体思路—副所长分工负责—科室具体落实并层层反馈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领导民主化,管理开放化,工作进取化。以制度求规范,把“责、权、利”相一致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实行上下班签到制度、卫生定期检查制度、新闻报道定质定量分配制度;建立严格考核制,把局里考核与所内部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案审、案卷评比考核、价格举报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章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注重意识化管理,尊重、关心、支持、信任干部,培养干部队伍勤奋、敬业、爱岗的优秀品质,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因时制宜开展作风教育整顿,对个别问题,采取谈心方式,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化解思想矛盾;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以会议方式,学习典型材料,开展教育整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认真开展财会、法律、英语等热门知识学习,已形成科长带科员、科员影响科长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组织召开两届全市价格监督检查理论研讨活动,增强干部职工自觉动手写文章,提高理论修养的意识。树立全局观念,注重整体效能,倡导“所荣我荣,我损所损”的集体意识。XX物价检查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和全省价格监督检查先进集体,案审、统计、理论研讨等基础工作也一直处在全省领先地位。2001年荣获了国家级规范化物价检查所称号,是全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地级市检查所之一。继XX市物价检查所2000年5月被国家计委评为首批全国基层规范化物价检查所之后,2002年和2003年,2个市区获得省级规范化物价检查所称号,2个市区获国家级规范化物价检查所称号。在具体检查工作方面强化服务理念。围绕优化投资环境,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组织人员对5个行业20家企业进行调查,对涉企收费的52个部门109个单位的359个收费项目逐个核实,查处涉企不合理收费项目21个,并组织人员撰写《XX市涉企收费情况调研报告》。倡导信用经济,开展多届“物价信得过”评比活动,帮助企业健全制度,完善物价管理,创立企业诚信品牌。认真做好价格举报工作,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受理—呈批—查办—反馈严格的工作规程;服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及时化解集体性群众价格矛盾;情系百姓,秉公执法,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发挥价格举报“信息库”作用,通过分析价格举报情况,及时为价格决策反馈社会信息。自12358价格举报电话开通以来,全市已查办各类价格举报案件XX件,退还用户XX多万元。
20年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历史印迹,20年的沧桑,是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发展、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实践进一步表明,适应改革形势,服从发展大局,是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生命所在,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创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新局面的一个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