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转型(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12:4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IBM的转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IBM的转型》。

第一篇:IBM的转型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很多企业为了更好地解决生存之道,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战略转型。然而,这些企业在实施战略转型后,结局却截然不同。有些企业在转型后有如“凤凰涅槃”,获得新生,如IBM;而有些企业在转型后却逐渐沉沦,慢慢淡出人们视线,如澳柯玛。

在分析战略转型成败关键点之前,让我们先看看IBM的战略转型历程:

创业阶段:专注于穿孔卡

1911年IBM成立。初期制造各种产品,包括员工计时系统、磅秤、自动切肉机,而且最重要的是发展计算机、穿孔卡片设备。一段时间后集中精力专做穿孔卡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

二战期间:转向军需生产

适应战争需要,IBM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计算、后勤和其他军需之用产品生产上,如机枪、瞄准器、发动机等军火的制造生产上,IBM获得迅速发展。

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军需计算机投资

IBM为美国空军的自动防御系统的电脑发展的主要承包商,利用尖端电子计算机进行研究的军事投资。

20世纪60至80年代:PC时代

1961年,IBM开始开发System/360,并于1964年研制成功,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电脑市场的统治地位。

1981年,IBM发布第一台PC,掀开个人电脑新纪元。

20世纪90年代: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转型

1993年,IBM首次宣布亏损49.7亿美元。因为这次损失,IBM已发生重大变化的经营活动,其重点将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

1995年,IBM将以前各自独立的软件解决方案、个人软件产品和网络软件部门合并,组成一个集团。

20世纪末:由PC制造商向IT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1998年,IBM开始进入IT服务业,向IT服务业转型。IBM将其苦心经营多年的IGN产品卖给AT&T,再次明确将服务、软件及领先技术的销售作为公司的发展重点领域。2002年,IBM通过收购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使其咨询能力加强。公司越来越把重点放在推动企业解决咨询、服务及软件,并且着重硬件和高价值的芯片技术。

2004年,基于PC业务利润的下降,IBM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及股票向联想出售其个人电脑业务,将集中精力做好IT咨询、芯片设计和信息服务产业,实现由PC制造商到IT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迈出了非常坚实和决定性的一步。

IBM正式通过以上六次得当的战略转型,从而不断焕发新春、永续经营。纵观IBM的转型历程,Yintl(鹰腾咨询)认为,其战略转型成功之道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内外资源环境的正确审视

企业在进行战略转型之前,首先必然深入分析其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平均利润率及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利润率走势如何?企业在现有的领域是否无法深入发展?其次,企业必须对内部的资源能力要素进行有效评价。企业在拥有哪些资源优势及资源劣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又是什么?

IBM在每次战略转型前,都认识到了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并对内部做了相应评价,然后开始调整方向,实行战略转型。1993年,郭士纳入主IBM,敏锐的意识到PC硬件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软件与服务刚刚兴起,竞争程度低,但却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迅速地调整战略方向,由硬件向软件与服务转型。

向相关业务领域进行转型

企业要进行业务转型,进入新的领域,必须具有与新进入行业相匹配的资源:资金、人力、管理、技术或者营销渠道等,新行业资源要求与现有资源有一个比较大的共享空间,使本企业在现有行业取得成功的某些关键因素能够方便、快捷而且有效的复制到新进入的行业之中,从而使企业在新进入的行业中,一开始就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之上。

就IBM而言,其在1998年宣布进入IT服务领域之前,已经是全球最具规模的个人及商用PC生产制造商,在PC以及 IT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拥有全球具有价值和最广泛的PC销售网络和渠道,以及客户忠诚度。而与其欲战略转型的行业——IT服务领域之间,也有着非常大的共享空间——巨大的品牌忠诚度、大致相似的目标客户群体,以及IBM多年在PC领域练就的高技术特性等等。所有这些,都为IBM顺利进入IT服务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充足的财力支持

企业能否战略转型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企业的现有主业能否为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特别是现金流支持。

很多企业战略转型失败,最直接的原因的就是资金缺乏。澳柯玛多元化领域的失败、巨能的失败,无不是因为资金的缺乏。

IBM的PC业务在被联想收购前,全球销售额已达到115亿美元,为其向信息服务领域转型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IBM的六次战略转型成功,正是得益于对上述三个关键点的成功把握。

“企业欲上市,管理先上市!”是 Yintl(鹰腾咨询)在国内首次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上市系列”丛书是Yintl(鹰腾咨询)的精心之作,由李玉萍主编,于2008年6月全

面上市。本系列书浓缩267家国内民营企业管理现状,分别从绩效管理、企业文化、上市思维工具(《绩效●剑》、《文化●道》、《上市●策》)三个方面出发,采用全景案例展示,全面、系统和针对性地提出企业管理上市的解决方案。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很多企业为了更好地解决生存之道,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战略转型。然而,这些企业在实施战略转型后,结局却截然不同。有些企业在转型后有如“凤凰涅槃”,获得新生,如IBM;而有些企业在转型后却逐渐沉沦,慢慢淡出人们视线,如澳柯玛。

在分析战略转型成败关键点之前,让我们先看看IBM的战略转型历程:

创业阶段:专注于穿孔卡

1911年IBM成立。初期制造各种产品,包括员工计时系统、磅秤、自动切肉机,而且最重要的是发展计算机、穿孔卡片设备。一段时间后集中精力专做穿孔卡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

二战期间:转向军需生产

适应战争需要,IBM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计算、后勤和其他军需之用产品生产上,如机枪、瞄准器、发动机等军火的制造生产上,IBM获得迅速发展。

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军需计算机投资

IBM为美国空军的自动防御系统的电脑发展的主要承包商,利用尖端电子计算机进行研究的军事投资。

20世纪60至80年代:PC时代

1961年,IBM开始开发System/360,并于1964年研制成功,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电脑市场的统治地位。

1981年,IBM发布第一台PC,掀开个人电脑新纪元。

20世纪90年代: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转型

1993年,IBM首次宣布亏损49.7亿美元。因为这次损失,IBM已发生重大变化的经营活动,其重点将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

1995年,IBM将以前各自独立的软件解决方案、个人软件产品和网络软件部门合并,组成一个集团。

20世纪末:由PC制造商向IT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1998年,IBM开始进入IT服务业,向IT服务业转型。IBM将其苦心经营多年的IGN产品卖给AT&T,再次明确将服务、软件及领先技术的销售作为公司的发展重点领域。2002年,IBM通过收购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使其咨询能力加强。公司越来越把重点放在推动企业解决咨询、服务及软件,并且着重硬件和高价值的芯片技术。

2004年,基于PC业务利润的下降,IBM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及股票向联想出售其

个人电脑业务,将集中精力做好IT咨询、芯片设计和信息服务产业,实现由PC制造商到IT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迈出了非常坚实和决定性的一步。

IBM正式通过以上六次得当的战略转型,从而不断焕发新春、永续经营。纵观IBM的转型历程,Yintl(鹰腾咨询)认为,其战略转型成功之道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内外资源环境的正确审视

企业在进行战略转型之前,首先必然深入分析其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平均利润率及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利润率走势如何?企业在现有的领域是否无法深入发展?其次,企业必须对内部的资源能力要素进行有效评价。企业在拥有哪些资源优势及资源劣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又是什么?

IBM在每次战略转型前,都认识到了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并对内部做了相应评价,然后开始调整方向,实行战略转型。1993年,郭士纳入主IBM,敏锐的意识到PC硬件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软件与服务刚刚兴起,竞争程度低,但却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迅速地调整战略方向,由硬件向软件与服务转型。

向相关业务领域进行转型

企业要进行业务转型,进入新的领域,必须具有与新进入行业相匹配的资源:资金、人力、管理、技术或者营销渠道等,新行业资源要求与现有资源有一个比较大的共享空间,使本企业在现有行业取得成功的某些关键因素能够方便、快捷而且有效的复制到新进入的行业之中,从而使企业在新进入的行业中,一开始就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之上。

就IBM而言,其在1998年宣布进入IT服务领域之前,已经是全球最具规模的个人及商用PC生产制造商,在PC以及 IT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拥有全球具有价值和最广泛的PC销售网络和渠道,以及客户忠诚度。而与其欲战略转型的行业——IT服务领域之间,也有着非常大的共享空间——巨大的品牌忠诚度、大致相似的目标客户群体,以及IBM多年在PC领域练就的高技术特性等等。所有这些,都为IBM顺利进入IT服务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充足的财力支持

企业能否战略转型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企业的现有主业能否为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特别是现金流支持。

很多企业战略转型失败,最直接的原因的就是资金缺乏。澳柯玛多元化领域的失败、巨能的失败,无不是因为资金的缺乏。

IBM的PC业务在被联想收购前,全球销售额已达到115亿美元,为其向信息服务领域转型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IBM的六次战略转型成功,正是得益于对上述三个关键点的成功把握。

“企业欲上市,管理先上市!”是 Yintl(鹰腾咨询)在国内首次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上市系列”丛书是Yintl(鹰腾咨询)的精心之作,由李玉萍主编,于2008年6月全面上市。本系列书浓缩267家国内民营企业管理现状,分别从绩效管理、企业文化、上市思维工具(《绩效●剑》、《文化●道》、《上市●策》)三个方面出发,采用全景案例展示,全面、系统和针对性地提出企业管理上市的解决方案。

第二篇:广之旅携手IBM谋划全面转型升级

广之旅携手IBM谋划全面转型升级 ——广之旅与IBM签署转型战略、流程再造和信息化合作协议

2月19日上午,广之旅转型升级信息化建设项目合作启动仪式在太阳新天地广之旅定制旅游俱乐部顺利举行。岭南集团副总经理吴敏宜,广之旅总裁陈白羽,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华南区总经理郑小聪等出席了签约仪式。广之旅总裁陈白羽和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华南区总经理郑小聪分别代表双方签约。近20家媒体到场,共同见证了整个签约仪式。广之旅陈白羽总裁对IBM公司高层领导一行及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IBM的大力支持表示了真挚感谢。陈白羽总裁指出,面对互联网时代在线旅游的发展趋势,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在社交媒体、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多网融合的时代,健全和打通全网协同运营是广之旅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举措,对于岭南集团战略引领下的广之旅创新转型意义重大。广之旅这次携手全球领先的IT企业IBM,借助IBM轻量级套件和定制化的实施方案,依托IBM E-Travel方案为核心平台的高拓展性解决方案、强大的专业队伍及实施经验,以提升服务水平、运营能力为核心,构建客户关系、旅游服务管理、电子商务和决策支持能力,使广

之旅在保持目前优势的同时,优化客户通过互联网预订旅游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的体验过程,从而建成行业领先的IT技术体系与运营体系,支撑打造中国卓越旅游运营商的企业愿景,实现广之旅的战略转型。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华南区总经理郑小聪表示,非常荣幸能与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美誉度最高的旅行社——广之旅携手合作,共同开拓旅游服务行业新的模式,创新消费者旅游服务的新体验。IBM将结合多年丰富的全球实践与深刻的行业洞察经验优势,通过整合营销、社交网络管理、会员管理、商品管理、渠道管理等五大方面构建并实现广之旅的全面信息化转型。这次合作将会成为广之旅拥抱移动互联网科技,构建面向未来业务和发展模式的重要一步,并为中国旅游行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实现转型升级树立标杆。

岭南集团副总经理吴敏宜在致辞中表示,广之旅作为岭南集团旅游板块的核心企业,我们将在集团战略引领下,继续在产业链资源、客户资源、IT资源、渠道终端等方面支持广之旅转型发展和该合作项目的开展。相信通过广之旅与IBM的战略合作,联合两家公司的品牌优势与技术优势,合作创新,必将为广之旅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岭南集团)

第三篇:IBM公司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IBM公司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大改组的时期,也是企业制度创新、资产重组、管理变革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期,可以说,许多中国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转型期。战略转型需要文化变革的支撑。这方面,国外一些优秀企业的经验值得借鉴,如IBM。

在20世纪50年代初,IBM生产出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计算机。由于IBM计算机的性能优越,公司的年收益和利润迅速增长,奠定了它在计算机行业的领先地位。其成功持续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末期,尽管当时个人计算机方兴未艾,但IBM却对此熟视无睹。在很长一段时期,不再重视新技术的研发,某些研发人员想用新的低成本微型芯片来取代传统的大型机处理器,却被IBM的管理层否定。即使当个人计算机已然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热门新产品时,IBM还是固执地坚持过去的做法。由于IBM狭隘地专注于大型机,它最终失去了增长的机遇。到1994年底,公司累计亏损达150亿美元,市值也从1 050亿美元暴跌至320亿美元。

就在IBM陷入机构臃肿、步履蹒跚、颓势显现的局面时,1993年,郭士纳临危授命担任IBM首席执行官,开启了IBM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之旅。

IBM的战略转型

转型是企业对业务和管理进行结构性改变,从而获取经营绩效大幅度提升的变革。IBM曾经历了被动转型,后来开始转向主动转型。

郭士纳时代的战略转型

1993年郭士纳开始了IBM的转型之路,将这家曾经的信息产业硬件巨头转型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开启了信息产业的电子商务时代。1995年,IBM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电子商务为何物的情况下,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战略理念。IBM所提供的“电子商务”包含硬件、软件的信息架构构建和企业流程改造,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模式不同于卖硬件的价格战,也不同于卖软件的版本升级,它的内涵是替客户进行信息架构、企业流程的重新改造。这一理念的提出驱使IBM实现硬件厂商到“软件+硬件”的转型。

在服务转型的历程中,IBM开发了很多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比如说基于IBM硬件产品的优化调试、系统整合、存储系统的设计,乃至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设计,甚至包括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机房建设、运营维护系统、安全系统等。

到2000年,IBM公司40%的利润已来自服务业务,软件利润占比达到25%,硬件业务利润下降至24%,全球融资业务占比11%。到2001年,IBM已成功转型为一家完全与众不同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

彭明盛时代的战略转型

2002年彭明盛接替郭士纳担任IBM的CEO,适时提出了“随需应变”的战略。IBM从收购普华永道的咨询业务、剥离PC业务到同时收购多家软件公司,IBM全面转向服务,力求通过打包齐全的软件产品,向客户提供从战略咨询到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彭明盛将IBM的全球工作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设计和分配自己的资源和运营体系,使得IBM运营成本极大地降低,资源的分配尽可能得到了优化。到2009年,IBM公司42%的利润来自于软件,另外42%的利润来自于服务业务(包括全球业务咨询、全球技术咨询);硬件的利润进一步降至7%;融资租赁利润占比9%。

罗睿兰时代开启的战略转型

2012年,罗睿兰接替彭明盛担任IBM的CEO。他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将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综合管理服务作为IBM公司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这次转型被业界认为是IBM具有颠覆性的一次产业转型,使IBM一脚跨出IT领域,不仅提供IT服务解决方案,也提供商业和战略咨询。彭明盛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和战略,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

IBM的文化变革

传统价值观及其蜕变

IBM传统的企业文化包括三条准则:

第一条准则:必须尊重个人。沃森家族都知道,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他东西,而是员工。自从IBM公司创立以来,公司就有一套完备的人事运用传统。老沃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岗位,促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企业碰到了困难,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每一个员工也都尽量继续留用;员工工作中发生了差错,公司也尽量不开除,而是创造机会使其得到改正,以将功补过。在日常管理中IBM公司注意尊重员工人格,启发员工自己尊重自己。正是这些政策,使大多数员工都有一种忠于企业、献身企业的精神。

第二条准则:为顾客服务。为顾客服务是IBM文化的精髓。IBM的成功也归功于它是一个“顾客至上”的公司,公司的行为都以顾客需要为前提,公司鼓励员工竭尽所能地提供给顾客最佳的服务。老托马斯?沃森所谓要使IBM的服务成为全球第一,不仅是在他自己的公司,而且要使每一个销售IBM产品的公司也遵循这一原则。他特别训令IBM将是一个“顾客至上”的公司,因此,IBM公司对员工所做的“工作说明”中特别提到要对顾客、未来可能的顾客都要提供最佳的服务。为了提高服务的品质,IBM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员工的训练和教育,对于业务人员的密集训练以及各种培训也是围绕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而展开的。

第三条准则: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任何事情都能办到,都可以成功”――这就是IBM的“追求卓越”原则,凡是进入IBM的员工,都会被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气氛所感染。在IBM,所有的事物都力求以最理想的方式出现,因此,每位员工都被要求以最优的方式达成目标。优异不仅指突出的工作成绩,更是最大限度地培养杰出工作的信念和理想,激发出为企业尽忠竭力的巨大热忱。IBM公司对任何事物都以追求最理想的观念去对待,无论是产品或服务都要永远保持完美无缺。沃森父子坚信,任何事情都有最佳的操作方法。产品和服务“无差错,无次品”是公司永恒的目标。公司设立一些满足工作要求的指数,定期抽样检查市场以设立服务的品质。

IBM传统价值观的蜕变。因为长期的成功,IBM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步自封的市场态度,开始忽视客户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眼光只是看着自己的内部,从而一度使公司强大并且获得普遍尊重的IBM文化在那个时候也开始发生了蜕变:“必须尊重个人”开始演变为封闭与保守,“为顾客服务”开始演变为对现实利益的满足,“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开始演变为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形成一种衰退的文化特征:(1)僵化和千篇一律的风格。(2)客户是次要的。(3)有害的官僚机构。(4)“不”文化。在IBM文化中,公司中任何人、任何团队及任何事业单位都喜欢说“不”。“尊重个人”在这里已经演化成一种对不合作行为的制度性支持。在这样一种文化中,IBM的各个部门之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互相倾轧、互相隐瞒及互相争夺地盘等,他们不是去帮助各个部门实现协调,而是操纵着各个部门的纷争和保护各自的势力范围。公司内各个事业部之间的争斗,似乎要比整个公司和外部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还要激烈和重要。

郭士纳领导的文化变革

IBM成功转型的真正核心是文化的转型。郭士纳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了公司内部那种保守、封闭、呆板的文化传统。

1993年9月,郭士纳起草了八项原则,作为IBM新文化的核心支柱,并将这八个原则以挂号信的形式邮寄给了IBM遍布全球的所有员工。这八个原则是:(1)市场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原动力。(2)从本质上说,我们是一家追求高品质的科技公司。(3)我们最重要的成功标准,就是客户满意和实现股东价值。(4)我们是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我们要尽量减少官僚习气,并永远关注生产力。(5)绝不要忽视我们的战略性远景规划。(6)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有一种紧迫感。(7)杰出的和有献身精神的员工将无所不能,特别是当他们的业务得以开拓时更是如此。(8)我们将关注所有员工的需要以及我们的业务得以开展的所有社区的需要。

随后,郭士纳意识到以上内容太多,不适合迅速推广,就立即提出了更加简洁的、适应转型时期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赢(win)、团队(team)、执行(execute)。这三个关键词就像冲锋的号令,迅速传遍了全公司,唤醒了IBM员工对成功的渴望,并明确强调了成功执行的方向。(1)赢。郭士纳要求IBM员工重新焕发出赢的渴望,就是眼光朝外,在市场上获取成功的那种激情,并为此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2)团队。那时的IBM因为以自身产品为导向,条块分割,彼此之间无法协同,在郭士纳手里他将IBM重新整合为以客户为导向,从而组织内部资源,并将各种产品整合成客户需要的解决方案,带向市场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最为迫切的就是团队合作。(3)执行。有了赢的目标,赢的渴望和团队的支撑后,剩下的便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把事情做成功。

IBM大力倡导高绩效文化,即在组织里面建立一种氛围和共同认知,组织里面的人员要对赢得成功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对赢得成功的行为和事件给予赞扬和正面的鼓励,而对相反的行为不予接受和认同。在公司的薪酬制度、职业发展、职位升迁上也要为能够创造佳绩的人开辟更广阔的通道。

在领导IBM战略转型的过程中,郭士纳推动了以下重要方面的变革:

拥抱客户:以客户为导向。在上任的第一个月,郭士纳即要求50名直接向他汇报的高管,每个人都要在未来的3个月内,至少要拜访公司5个最大客户中的一个。他们的直接属下(总共大约有200名高级经理)也要做相同的事。在每一次拜访活动之后,高管们都要递交一份1~2页纸的报告给郭士纳,郭士纳与高管们一同感受客户的温度,让客户也感受到IBM的温暖。最终的目的自然是将IBM的“硬件+软件+服务”的盈利模式复制到尽量多的客户。

变革终身雇佣制度。郭士纳通过打破终身雇佣制度,使IBM的企业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才流动有了正常的、规范的渠道,同时也能留住和吸纳不断创新进取的优秀人才,从而使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和不断发展的能力。

废除固定着装制度。废除固定着装制度是变革保守企业文化、营造一种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的象征性行为,能够帮助IBM的员工深入了解公司将要塑造的精神文化,即不拘一格、灵活适应、不断创新。

改变传统习惯,实行有秩序授权与分权。IBM根据新的领导体制和地区子公司的改组情况,分层次有秩序地扩大授权范围和推进分级管理。

改善支持系统,提高领导体制的适应性。IBM健全了咨询会议和董事会下的各种委员会,聘请社会名流参加咨询,担任董事,组成有威望的咨询班子、工作班子和监督班子;严格执行业务报告制度,建立评价与指导系统,一切职员必须向直属上司报告工作。上级和下级要通过定期检查和总结评价方法改进工作;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建立直言制度。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变革措施,IBM公司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从保守僵化的官僚文化到一种创新导向的、灵活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的转变。新型的IBM公司文化在企业价值观念上表现为:十分关注顾客、股东、员工等企业构成要素,重视对企业发展有益的改革人才和改革过程;公司员工普遍密切关注公司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别是顾客要素的变化。

彭明盛接力领导的文化创新

2002年,彭明盛接替郭士纳执掌IBM。当时正处在整个产业变革的时期,IBM的传统强项业务已经逐渐失去增长的潜力。彭明盛在继承中创新,IBM形成了“随需应变”的战略。

战略的转型促使IBM确立新的价值观。在新的转型道路上,传统的IBM价值观中,哪些还适用于未来的转型战略,哪些需要重新塑造呢?2004年,IBM通过互联网,在全球员工中发起了一次关于企业价值观的大讨论,被称为ValueJam。它使得IBM全球30多万员工,通过全程的参与和互动,来重新思考、重新提出这家公司新的价值观。经过72小时的激烈辩论、热烈讨论,最终IBM新的价值观被确立了,即“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

成就客户。IBM认为仅仅达到客户满意只能在市场上生存,不能在市场上领先。成就客户就是不仅让他们满意,而且要帮他们成功。IBM应当变成客户的委托人。

创新为要。当IBM的大部分利润都是靠软件和服务得来时,创新已不只是研发人员的责任,而是公司每一个人的责任。研发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与客户接触的人是否有创新能力,有没有新的方法帮助客户。

诚信负责。客户把很重要的事情委托给IBM来做,IBM的员工就一定要用诚信负责的精神让客户信任。另一方面在IBM这样庞大的公司,随需应变战略所需要的部门之间的协同也需要员工之间互相信任。

经过彭明盛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2006年公司盈利高达95亿美元,股价上涨了18%。随后,从重新设计IBM产品和服务组合,到全球业务整合,甚至在全球衰退低谷推出“智慧地球”计划,彭明盛一系列清晰的战略为IBM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IBM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的若干方法

IBM人的“童子功”

IBM公司在企业转型的阶段能够走得如此成功,员工的表现能够如此卓越,管理层的领导力能够如此出色,与所有员工入职时接受的“魔鬼训练”是有密切关系的。IBM入职培训的课程设计服务于公司战略转型的战略目标。以20世纪90年代的“魔鬼训练”为例,IBM将总结出来的最佳销售流程和模式等融入其中。经过三个阶段四个月的集中体验式的培训,使得受训人员建立起了一套终生难忘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在IBM内部有一句话叫作“不管你进来之前是什么颜色,经过这个培训都会变成蓝色”。

个人业绩承诺PBC与评价

在郭士纳时代,“赢、团队、执行”最终演变成IBM新的绩效管理系统。所有IBM的管理者和员工每年都要围绕这3个方面制定他们的“个人业绩承诺”PBC(personalbusinesscommitment),并列举出在来年为了完成这3个方面的任务所需要采取的行动。为配合每年个人业绩承诺PBC的设定,IBM公司还设计了一个相应的员工技能发展体系,称为IDP(individualdevelopmentplan),即个人成长计划。PBC和IDP是在年初同时做的,先有PBC,之后有IDP。IDP一旦得到经理的认可,员工就等于拿到了企业的支持承诺,可以获得时间的保障以及培训预算的支持。

领导力模型

在IBM,领导力可以宽泛地称为影响力,就是带领团队影响他人,一起向一个新的转型目标前进的综合能力。

1996年,IBM公司发布了第一套领导力模型,包括11项领导素质和62个具体的领导特质,希望能够用这套明确的领导力模型和指标描述,来衡量IBM高层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指导他们的领导力开发,从而使企业的变革得到强有力的转型人才支撑。IBM总结的这11项优秀素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必胜的决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业的洞察力,要了解客户,而且要使客户取得成功。第二方面强调应有团队和协作的精神,以便更好地执行公司的策略,确保整个公司在IT行业保持领导者的地位。第三方面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传帮带的责任,如果只在乎今天领导者的培养,不在乎未来的领导者,公司很难生存下去。第四方面非常重要。作为IBM员工,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要感觉事业和个人是密不可分的,即要有“蓝色的血管”。1999年,IBM高层管理者希望这套模型能够用到更多的管理人员身上,于是将62个领导特质发展为72个。2004年,为了配合新的转型步伐,IBM将11项领导素质调整为10项。

IBM领导力模型的建立和运用,造就了一批乐观、正直、开明,具备了进取精神、实干能力和必胜信念的管理者。他们能跟人交流、沟通,能尊重人、理解人,能使员工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并能够共同营造出亲密、友善、互助、信任的组织气氛。

IBM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启示

构建学习型组织推进企业战略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也已步入新常态,也是企业制度创新、资产重组、管理变革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期,必然会对各企业的战略和文化传统提出变革的要求。

IBM公司在企业战略转型的阶段能够取得成功,与公司注重构建学习型组织密不可分。以所有员工入职时接受的“魔鬼训练”为例,IBM将总结出来的战略转型所需的知识和方法等融入课程。这种集中体验式的培训,使得受训人员在四个月内建立起了一套终生难忘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从而能够顺利地投身于公司战略转型的实践之中。

IBM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运用体验式的入职培训和针对性的在职培训等方式,较为迅速地在公司员工中建立起一种基于新商业模式的新文化,从而有效支撑着公司的战略转型。

运用绩效评价实现价值观管理

企业价值观从确立到转化为企业成员的普遍信念,是一个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员工接受并能够去自觉遵循价值观的过程。在郭士纳时代,为促进IBM的战略转型,郭士纳为IBM确立了适应转型时期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赢、团队、执行”,并将其演变成IBM新的绩效管理系统。所有IBM的管理者和员工每年都要围绕这3个方面制定他们的“个人业绩承诺”PBC,并列举出在来年中所需要采取的行动。彭明盛担任CEO后,一方面通过集思广益确立了“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的新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同样沿袭运用个人业绩承诺PBC将其纳入公司的绩效管理系统。可见,基于价值观的绩效评价和绩效奖励是价值观管理的重要且富有成效的途径。

通过文化变革驱动企业重返盛年期

企业就像生物体,其发展也有生命周期性。

当企业处于老化阶段时,企业会过度关注内部的控制。此时企业有大量的制度和程序,管理机构庞大,他们不愿承担风险,以企业安全为导向,讲究形式,如衣着、称呼等。公司内部变得依赖于传统的能力,而无法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丧失,内部弥漫着官僚式的组织文化。因此,处于老化阶段的企业要继续发展,进行文化的变革是当务之急。

企业进入盛年期以后,具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和组织结构,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灵活性和控制性达到了平衡。企业既关注内部员工的需要,又关注外部顾客的需要和市场变化,盛年期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理想状态。

如前所述,1993年郭士纳接手IBM时,当时的IBM已步入企业生命周期的老化期,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战略重点和驱动力。为此郭士纳和彭明盛接力重新定义了IBM的业务,通过分析判断哪一块业务是合理的,并撤出不适当的业务。他们关注企业资源的配置,不断提升组织的灵活性。

IBM文化变革的实践表明,当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老化阶段时,主导文化往往会表现为强层级文化,企业此时应该朝着关注外部、提高企业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方向进行文化变革,从而驱动企业重返盛年期。

(责任编辑:罗志荣)

第四篇:IBM:企业文化多走一步后的战略转型

“IBM之道”中对“员工、产品与客户”金三角模式赋予的内涵,无论在GE、可口可乐、还是在摩托罗拉、惠普都能不同

程度地看到———这就是商业逻辑底线,也是企业之所以基业常青的根本源泉。

“IBM能够成为一家优秀公司、并历经兴衰仍然持续的根本原因,其实在它的创始人沃森那里就有了一种逻辑的注定——并不是所有崇尚人性价值的企业都能持续成功,但持续成功的必定是那些弘扬人性创造力与个人价值的企业。”

从IBM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得到一个感受———成功自有道理,但持续之道却可能在创始人那里就大致注定———并不是所有崇尚人性价值的企业都能持续成功,但持续成功的必定是那些弘扬人性创造力与个人价值的企业。

这种注定我称之为企业家的“第一推动”。之所以要提出这么一个词,就是因为我觉得“客观环境”并不能解释企业行为的全部。如果我们去看那些“持续”的优秀公司,我们会发现在惠普、GE,在摩托罗拉、宝洁,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它的第一代创始人创造的“公司之道”。

员工、客户与产品金三角构造的“第一推动”

从沃森父子(小沃森1956年任IBM公司的总裁)一直强调的若干准则中,可以总结出IBM的基本信仰———“IBM之道”———从员工、客户与产品三个方面清楚地表明了IBM的原则底线。

员工:尊重个人

IBM强调,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员工。在纽约州阿蒙克的IBM总部,每间办公室,每张桌子上都没有任何头衔字样,停车场也没有为高层预留位置,没有主管专用餐厅。相反,管理人员必须尊重任何员工,每位员工必须尊重顾客,即使对待同行竞争对手也如此,公司的行为准则规定,任何一位IBM的员工都不可诽谤或贬抑竞争对手。

顾客:高品质的客户服务

老托马斯·沃森是销售员出身,所以他对顾客有着特殊的感受。为此,他特别训令IBM将是一个“顾客至上”的公司,也就是IBM的任何一举一动都以顾客需要为前提。因此,IBM公司对员工所做的“工作说明”中特别提到要对顾客、未来可能的顾客都要提供最佳的服务。每年,每一位IBM的经理要接受40个小时的训练课程,而后回到公司内教导员工,有时甚至定期邀请顾客前来一同上课。

产品:精益求精

IBM设立了一系列满足工作要求的指数,定期抽样检查市场看是否满足对品质的要求,使员工有一种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使命感。IBM希望自己的环境能够创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气氛非常利于培养出优异的人才。在IBM,每个人都不可以自满,都要努力争上游。

往前多跨了一步———IBM之道从真理成为谬误

整个七八十年代,IBM都得意洋洋地沉浸于行业霸主的优越感中,但进入90年代,IBM却突然发现,自己被pC的新潮流抛弃了。业界普遍认为,IBM从硬件到软件大小通吃的年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微软、英特尔这样专注于某一部分的“新公司”。但1993年上任的新CEO郭士纳并不这样看,在他看来,IBM的衰落表面上是战略上的失误,即IBM从战略方向上固守大型机而错过了pC大发展机会,放弃了芯片与操作软件的主动权,给了英特尔和微软以大发展的机会,但事实上,在这种失误的背后是IBM文化出了问题,“真理往前跨了一步”,成了谬误:

“对人的尊重”:再往前一步就是封闭与保守

持续的成功使整个IBM充满着这样一种信念:IBM对一切问题都胸有成竹。这种情况下,对人的尊重就变味了。IBM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曾形象地描述当时的情景:“对人过分的尊重会让人忘记自己的立场,即使某个人做得很差,人们出于尊重仍然会说,‘非常感谢,我们知道你尽力了。’”长此以往,对人的尊重就演化成了盲目地追求意见一致,导致了IBM全公司的封闭与保守。微软曾要求IBM购买它10%的股分,但IBM不屑一顾。IBM可以开发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Databases),但却将这一机会让给拉利·艾利逊(LarryEllison),把Oracle建成了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

对人尊重在IBM还意味着另一个更致命的死结———不解雇政策,这是沃森家族在过去几十年对员工的承诺之一。比如IBM当年为制造360系统电脑,建了5家工厂,使得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间,员工人数从不到10万人上升到40.7万人,但在90年代初连续亏损时,许多改革措施一碰到不解雇政策就无法进行下去。

高品质的服务:再跨一步就是对现实利益的满足

当IBM具有行业绝对权威领导权的时候,公司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成了IBM单边关系,整个商业游戏变成了IBM的独角戏。当时流传的话是,要使IBM的员工有所行动,就像在沼泽地跋涉一样艰难。

“精益求精”再往前一步就成自我为中心

持续的成功使IBM充满自信。它比任何公司都了解如何把产品投放市场,比任何公司都知道如何去推销产品,也比任何公司都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雇员的才能。以至于在1981年,IBM的经理们设定了一个目标,要到1990年把收入从400亿美元扩大到1000亿美元。

现在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目标到今天也没有实现。曾担任过IBM负责战略和发展资深副总裁的吉姆·卡纳维诺,在离开IBM后有过一番感叹:“谁能否认360机型的成功?可一旦被这种成功所麻痹,你就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因为IBM那时已觉得自己战无不胜了。”

IBM转型的文化真相

1993年4月1日郭士纳走马上任,4月19日的《财富》这样评价郭士纳:“他是个精明的人,甚至是个天才。他精力充沛,善于宏观调控公司文化。”

郭士纳的“精明与宏观”体现在什么地方?我的结论是,郭士纳“精明与宏观”体现在他真正理解了IBM文化的“精髓”———IBM80年(1914年~1993年)的“精髓”在于两点:第一,IBM有着基于人性底蕴之上的科技创造力。第二,IBM的失败只不过是由于过于自满而丧失了方向,由于丧失方向而从科技领先的榜样,衰落为严重官僚主义的“各自为战”,从而抵消了战斗力,而不是丧失了战斗力。

基于此,郭士纳的转型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说空话,先从“运营(利润)入手(记住,不是从远景与战略入手)”,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地踏实训练,然后再从远景与战略入手(记住,这时候强调远景与战略的一致性比利润重要),笨重的大象就一样可以轻盈跳舞。

用管理学的专业术语来讲,郭士纳的转型战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业务转型,第二部分是战略转型。

在第二部分的战略转型中,郭士纳的答案是,创造价值的关键点在于提供解决方案,在于用户如何用这种设备去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并且这种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随需应变”,而不完全是技术本身。应当说这一主张是划时代的,因为这等于指出了微软、英特尔这批只做部件横向一体化公司的“要穴”:微软的比尔·盖茨、英特尔的格鲁夫等都只不过是一批“技术偏执狂”,他们的产品优势并不等于客户价值!

这是一个令微软、惠普、太阳等信息产业巨头们感到不安和威慑的战略转型,同时也是让IBM再次获得对整个信息产业统治权的战略规划。

如何发现自己的公司之道?

正如所有“好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无非是善良、独立、平等等人性逻辑的组合,所有好的企业我认为在本质上也都是一样的,无非也是远景、核心价值观、公平交换、自由竞争等等商业逻辑的组合。这种本质的东西,我称之为逻辑底线。

这种逻辑底线往往是由第一代企业家提出或坚持塑造的,这种第一推动构成了企业之所以能够基业长青的“本质”———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遵从的商业逻辑比企业本身更持久,正如人在成长过程中遵从的人性逻辑比人更持久一样。

由此,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IBM能够成为一家优秀公司并历经兴衰仍然持续的根本原因,其实,在它的创始人沃森那里就有了一种逻辑的注定———并不是所有崇尚人性价值的企业都能持续成功,但持续成功的必定是那些弘扬人性创造力与个人价值的企业。“IBM之道”中对“员工、产品与客户”金三角模式赋予的内涵,无论在GE、可口可乐、还是在摩托罗拉、惠普都能不同程度地看到———这就是商业逻辑底线,也是企业之所以基业常青的根本源泉。

中国目前几乎所有优秀的企业都是在不规则的环境中长大的。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是第一位的,能够活下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这种时候第一代企业家的使命就更多地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年代,我们的企业家精神就更多的是“权谋精神”———只有权谋才能生存。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对“第一推动”的贡献是很有限的,中国企业的“第一推动”也许需要第一代和第二代加起来才能完成。比如联想的柳传志带领联想更多的是获得了生存的权利,而“商业逻辑底线”的第一推动恐怕就需要第二代的杨元庆来完成。

如果那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能够对照基本的逻辑底线,将那些成功的光环拿掉,那么也许你会发现在“第一推动”的意义上,你对企业的持续负有时代性的责任:要么你完成对自己的超越,从“权谋主导的市场政治家”变成“事实与数据主导的战略管理者”,要么你就要考虑去寻找合适的机会让自己退下来,让第二代企业家去付他们那一代应该付的代价。

但这也是个“执行难“的问题,因为人其实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企业也一样。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博士,归国学者,多家大型企业战略顾问,美国《财富》杂志签约专栏作家,锡恩顾问公司总经理。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IBM案例分析

请思考:

ibm公司的庆功会在公司内部究竟都有哪些重大意义?这种活动对其他公司有何借鉴呢?

ibm公司的“金环庆典”活动属于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活动,它对企业公共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它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显现企业文化的氛围。通过“庆典”活动,让对企业有功的人员亲身感受到企业高层主管对他们工作、学习、家庭及个人发展的关心,感受到企业ibm公司每年一度的“金环庆典”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表彰有功人员,另一方面也是同企业职工联络感情,增进友情的一种手段。大家庭的温暖。这是一种企业文化的氛围,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它可以使公司内部更多地联络感情,增进友情,协调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第二,它可以使员工家庭和睦、健康。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销售人员的家属、亲友也被企业邀请参加庆典活动,这会使这些受表彰者的家属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亲人在工作中的表现,使其家属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多地支持亲人们的工作,使之多一份理解与关爱,从而保证这些家庭的和谐气氛。

第三,它可以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更高,使企业形象更好。接受表扬者会产生一种继续奋发向上,为企业多做贡献的决心。同时也会鼓励更多的员工努力工作。在这种企业氛围中,员工们会处处为企业着想,在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员工形象,进而展示出企业的风格。第四,它可以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同步增长。企业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以企业为荣,会自觉地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会使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拥有良好的形象,如人们会认定ibm公司是一个有文化的公司、关爱社会的公司等社会效益的提高会最终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IBM公司的“金环庆典”活动属于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活动,不但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建设,对其外部形象的树立与传播也有很大作用,它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IBM公司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规模隆重的庆功会,对那些在一年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销售人员进行表彰。这种活动常常是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如歹幕大或马霍卡岛等地进行。对3%的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所进行的表彰,被称作“金环庆典”。在庆典中,IBM公司的最高层管理人员始终在场,并主持盛大、庄重的颁奖酒宴,然后放映由公司自己制作的表现那些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销售人员工作情况、家庭生活,乃至业务爱好的影片。在被邀请参加庆典的人中,不仅有股东代表、工人代表、社会名流,还有那些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销售人员的家属和亲友。整个庆典活动,自始至终都被录制成电视或电影片,然后被拿到IBM公司的每一个单位去放映。

IBM公司每年一度的“金环庆典”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表彰有功人员,另一方面也是同企业职工联络感情,增进友情的一种手段。在这种庆典活动中,公司的主管同那些常年忙碌,难得一见的销售人员聚集在一起,彼此毫无拘束地谈天说地。

“金环庆典”公关活动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显现企业文化的氛围。通过“庆典”活动,让对企业有功的人员亲身感受到企业高层主管对他们工作、学习、家庭及个人发展的关心,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使公司内部更多地联络感情,增进友情,协调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金环庆典”活动促使员工家庭和睦、健康。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销售人员的家属、亲友也被企业邀请参加庆典活动,这会使这些受表彰者的家属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亲人在工作中的表现,使其家属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多地支持亲人们的工作,使之多一份理解与关爱,从而保证这些家庭的和谐气氛。

“金环庆典”公关活动可以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更高,使企业形象更好。在这样的庆典活动中,接受表扬者会产生一种继续奋发向上,为企业多做贡献的决心。同时也会鼓励更多的员工努力工作。在这种企业氛围中,员工们会处处为企业着想,在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员工形象,进而展示出企业的风格。

“金环庆典”公关活动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同步增长。企业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以企业为荣,会自觉地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会使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拥有良好的形象,如人们会认定IBM公司是一个有文化的公司、关爱社会的公司等社会效益的提高会最终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人们认定,拥有良好形象的企业,一定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进而愿意购买这样企业的产品。

IBM的这种做法也值得其他企业借鉴,更多地开展企业内部的公关活动,以增强企业职工与领导、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感情,创造出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氛围。除了可以举办像IBM公司这样的庆典活动来联络感情、增进友情之外,还可以采用诸如组织全体职工开展文体活动,利用各种有意义的事件(如厂庆日,新产品投产和新设施的剪彩等)和有意义的节目(如新年、元旦、国庆节、五一节以及职工的生日等)举办各种形式的工作聚餐会、周末、文化沙龙、知识竞赛以及其他联宜活动。

下载IBM的转型(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IBM的转型(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IBM实习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两个月精彩充实的蓝色之旅很快就要接近尾声,IBM实习总结。胡经理和MENTOR宫哥在香格里拉面试时紧张的气氛还历历在目;查看邮箱突然接收到实习OFFER的喜悦似乎近在......

    IBM的企业文化

    IBM的企业文化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是有明确原则和坚定信念的公司。这些原则和信念似乎很简单,很平常,但正是这些简单、平常的原则和信念构成IBM特有的企业文化。 老托马斯·沃......

    IBM数据仓库解决方案

    IBM数据仓库解决方案 IBM 2000-09-23 数据仓库是汇总商用信息后,进而支持数据挖掘、多维数据分析等当今尖端技术和传统的查询及报表功能,这些对于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

    IBM绩效考核文化范文

    IBM:通透的绩效管理文化 IBM的企业文化是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激发员工的潜能,达到高绩效。在IBM公司里,谈起业绩考核,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让业绩说话”(Performance Says)。 以P......

    IBM的“长板凳”计划

    东方鑫源控股有限公司 IBM的“长板凳”计划 中国大部分优秀公司目前都存在一个困惑,那就是优秀领导人才的缺乏。那么,如何才能获得一个优秀的领导?在这一点上,以培养领导见长的......

    IBM情况了解(大全)

    近日在网上查询了有关IBM的资料: IBM China: IBM China Investment Co.Ltd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前的IBM中国有限公司,简称IBM China。负责战略控股、政府公关等。......

    ibm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

    IBM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 IBM全球服务部(简称IGS)在CRM发展战略上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从九十年代中期起,IBM IGS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发展战略。IGS帮助......

    IBM实习日语积累

    版权所有刘世龙QQ125206243カーネルkernel;イーサネットethernet;アダプターadapterゲートウェイgateway;冗長じょうちょ;ネットワークスイッチ交换机 アクティブactive;バラメ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