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软环境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跨越
加强软环境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跨越
┄┄泥高乡环境建设年活动综述
2011年我乡环境建设年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干部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要素,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全乡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统一思想起步早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全乡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软环境建设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按照“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一把手”,层层抓落实的要求,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乡人大主席、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由全体班子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乡各单位(部门)、各村委软环境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明查暗访和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同时,结合泥高乡实际,制定并下发了《泥高乡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作了周密部署,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程序规范。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二)深化学习,解放思想。按照制定的学习计划,组织
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更新思想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工作的大发展。整个学习讨论活动真正做到与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相结合、与当前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推动泥高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破除了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意识;破除了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看摊守业的平庸观念;破除了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增添了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想、敢闯、敢干,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全面提高了广大干部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了为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提高了为泥高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本领。
二、突出重点抓落实
按照建设文明的泥高,诚信的泥高,和谐的泥高,生态的泥高,实干的泥高,开放的泥高,开明的泥高,发展的泥高的总体要求,突出思想方面、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廉洁自律、严肃执纪等重点,强化措施,创新制度,狠抓落实。
(一)强化措施抓落实。4月23日,泥高乡召开软环境建设暨优质服务公开承诺大会,全乡七站八所就优质服务进行了公开承诺。同时,乡党委、政府采取9条措施,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一是领导加强分管联系工作,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二是纪委组织协调,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三是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四是年终进行民主测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五是量化分解工作目标,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六是严格工作考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七是年终进行述职,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八是乡直单位领导(办、站所长)进为民服务中心、公章进中心,面对面服务,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九是将各单位优质服务承诺事项打印成册,发至各村委、企业,接受社会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
(二)创新制度抓落实。为加强政企联系,促进招商引资,乡党委、政府于4月10日召开了驻泥高企业家恳谈会,创新制度,共谋发展。一是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反馈机制,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信息反馈的平台,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互通,做到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沟通,矛盾及时解决。二是建立了打击违法犯罪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警务室、村委支部及企业三方联动作用,齐抓共管,形成打击侵扰企业违法犯罪的合力。三是建立了招商引资的互动机制,聘请驻泥高企业家为泥高的招商引资顾问,充分发挥企业家对市场信息把握的优势,为泥高招商引资建言献策出
力,以商招商。四是建立了和谐平安的共建机制,政府、企业充分合作,共同打造和谐平安的泥高。
同时,乡党委、政府围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阳光政务”工程。成立了机构,充实了人员,如实公开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抓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好乡为民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了办站所长进中心、公章进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使乡为民中心成为实施行政审批服务的唯一窗口,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三是抓好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着重抓了“流程再造”工作,对各项服务项目进行清理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消减前置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四是抓好首问首办、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三项制度的落实。结合泥高实际,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为民服务承诺制规定》、《为民服务限时办结制规定》的实施细则,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建立了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在党政办公室、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和各村党支部建立了软环境建设监测点,设置了12名监督员,对机关作风、行政效能进行监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改善。
三、推动发展有成效
围绕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等方面,分解责任,狠抓落实,通过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乡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取得成效。
(一)整改措施有成效。一是大力解放思想取得实效。全乡上下形成思想统一,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领导班子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打造出一支敢闯敢试、敢于担当、有风险意识的工作队伍。二是树立良好形象取得实效。文明的泥高,诚信的泥高,和谐的泥高,生态的泥高,实干的泥高,开放的泥高,开明的泥高,发展的泥高逐步显现,塑造出新泥高、新形象。三是打击违法犯罪取得成效。深入开展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3月至4月,派出所民警夜间巡逻53次,出警120余人次,共查处治安案件9件,破获入室盗窃2件,营造出平安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取得成效。全乡上下落实“情况到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政绩在一线创造”的要求,以春耕备耕和确保重大项目在泥高顺利推进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做到让群众满意,让企业满意。
(二)招商引资有成效。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促进泥高工业片区发展。目前,全乡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际到位资金达1亿余元。一是建立政府、企业、村委的联动机制。将招
商引资和帮助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列为领导干部的考核重点,建立健全企业与政府联席座谈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各个部门配合抓的良好氛围;二是不断加大“以商招商”引资力度。由元党委牵头引进投资8000万余元的蘑芋科研中心,目前到位资金600万元,现已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施工阶段;三是乡内现有企业积极注入资金进行技改和扩大再生产,不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在泥高三间煤矿完成改造资金1.3亿余元。
(三)春耕生产有成效。在春耕生产做到早研究、早部署、早安排。一是抢节令。针对雨季来临相对较晚、气温偏高的实际,我乡算好时间节令帐,做到早准备、早翻犁、早翻挖,以抢收促春耕。二是抓落实。严格把好四关口的落实:烤烟移栽规格质量关口、区域化连片种植关口、品种纯度关口以及栽插用水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关口的落实。同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制度,落实责任,执行问责。三是促进度。取消双休日,严格请销假制度,全体干部职工下沉到生产第一线,落实一线工作法,以工作作风促进度,以服务热情促进度,以奖惩激励促进度,全力推进春耕生产进度。截止5月20日共计完成烤烟移栽18650亩。
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培养一流的村民素质,打造一流的乡乡环境、构建一流的社会秩序、创造一流的服务水平”的总体
目标,努力把泥高建设成为经济景气指数高、文化特色浓、人居环境好、投资环境佳、社会安定和谐的投资热土和创业乐园,对软环境建设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实现泥高跨越式、超常规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着力点。
中共泥高乡委员会 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二
第二篇:开展经济社会软环境建设活动学习体会
开展经济社会软环境建设活动学习体会
通过对开展经济社会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学习,我认为,观念意识问题、工作作风问题、市场秩序问题、诚信环境问题是阻碍我县软环境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表明,我县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力塑造招商、亲商、富商的人文环境。要开展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起“抓软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抓经济发展必须抓软环境”的意识,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软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二、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努力打造优质、高效、文明的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是打造区域经济发展软环境优势的重要标志。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二要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三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四要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五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三、依法规范行政和司法行为。倾力创造公正、严明、安全的法制环境。首先是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必须找准服务经济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其次是公、检、法、司部门要切实做好企业周边环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维护投资商的合法权益和民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再次是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四是纪检监察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违纪违法案件。
四、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吸引域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引进大项目的重要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要不断制定、调整和完善更宽松、更开放、更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狠抓政策落实,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兑现各项政策;明确重点,准确把握产业导向,对投资者一律实行平等待遇。
第三篇:大力培养人才兴区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文章标题:大力培养人才兴区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人才是强国兴邦之本,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十五”以来,宿城区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城、农业高效、外向突破、科技领先”五大战略,加速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始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全区人才
队伍不断壮大,人力资源开发进展良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无论从人才的增长速度,还是人才质量的提高,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全区正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加快建立一支规模较大、结构较合理、层次较高的各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全区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有关专家研究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得出结论是以人力资本先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成功的,以资源先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失败的,日本、韩国如此,我省苏南地区也是如此。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要牢固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实施人才一把手工程,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人才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责任管理,为实现人才强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方式,努力培养跨越式发展的人才大军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人才引进的“硬件”先天不足,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优势不大,我们必须激活现有人才队伍,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实现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以提高学习能力、执政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大党政人才的培养。对干部学习培训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提高干部的学习力、创新力;有计划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给他们出题目、压担子、提要求,以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实践锻炼能力;选派中青年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中长期培训,跟班学习发达地区经营管理经验,培养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党政人才。
二是以加快工业强区进程为目标,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劳动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围绕突出工业,主攻工业,重点开发企业类人才,增加企业人才比重,特别是制造业人才总量,以适用企业发展需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系,依托他们强大的人才、信息优势,每年组织6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到南大商学院学习、培训,不定期聘请知名学者来宿城举办讲座,使他们了解形势,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明确思路;实施“二次人才开发”工程,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技术、经验等优势,带动一批青年人,培养梯队人才,努力为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用之才。
三是创新方式,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在实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进南京创业者产业咨询有限公司,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每年培训不少于500人,咨询指导不少于2000人,最大限度地膨大全区的创业主体。
四是以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增收、农民富裕为目标,加大农村实用技能人才的培养。实施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造就大批掌握现代技术、具有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型农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通过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为实现用工业化化农业、市场化化农民、城市化化农村和全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招才引智,加快引进我区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
为加快引进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宿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人才和智力引进的力度。但由于受物力、财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区人才引进不可能做到遍地开花,需要集中有限财力引进我区发展急缺人才上,把人才引进融入经济发展中,防止出现人才引进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在人才开发上,既要注重“内培”,也要注重“外引”;在加强“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招才引智”。在引人和引智上,更加注重引智,实行柔性管理,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外地人才来宿城长期工作或短期服务。改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人才引进办法,每年组织3-4次专题招聘活动,主动走出去和高校联系,从高校优秀毕业生、科研院等单位招聘人才,优先安排到事业单位或企业挂职工作。2003年以来,已引进硕士研究生姚久纲等50余名工程类应届毕业生,引进近500名师范类毕业生。积极帮助企业引进企业急需的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各类人才,主
第四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节约与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围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
构建节约型生产结构
生产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实际上,“生产”也就是发展。要生产,要发展,就必然消耗资源。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关键是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使用。由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致使能源利用率低和产品单位能耗高,同时,这种“粗放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还无形中诱导了人们对节约理念的漠视,助长了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占有。一组沉重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了制约。实践证明,生产与节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生产的结果直接体现为财富,节约的效果则反映出生产财富质量的提高和财富数量的增加。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竭泽而渔、竭林而耕、竭矿而采的增长方式,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生产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广泛开展协商议政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视察,为全市进一步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加大对浪费资源行为的民主监督力度,对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
更新节约观念
培育节约型消费方式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厉行节约,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两条重要措施。这两条措施看似矛盾,在经济学上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二者的共同作用,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与有效利用。消费是生产的直接动力。消费者的支出,也就是生产者的收入。消费支出可以给人们提供第一轮就业机会和收入,工作收入又促使人们再消费,人们的消费再支出又可以创造第二轮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形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既然鼓励消费,那么是否就可以无节制地消费呢?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消费的“度”,在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是稀缺的,环境是脆弱的,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对消费行为加以限制。自古以来“勤俭”观念就一直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2000多年前,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其《天论》中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著名古训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消费与节约观念。毋庸置疑,生活领域的节约不是不要人们消费,也不是压缩必要的消费,而是倡导节约风尚,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和文明消费。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具有固定收入而面临一系列市场价格的消费者,要使他的消费支出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最大效用的均衡。“满足”或“效用”是由商品或劳务的使用价值产生的,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最大效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有所值、物尽其用。《左传》引用古语道:“侈,恶之大也。”人们消费行为善与恶的界限,是“效用”与“奢侈”。作为消费者,人们要求不断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是合理的、正当的。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消费行为,历来受到社会的谴责并屡加禁止,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更是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要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美德予以发扬;在工作和生活中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尊重劳动,珍惜财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升油、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树立节约理念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节约型社会追求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对环境的损害减到最小。可见,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把金钥匙,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其实质上也就是节约资源的过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源条件。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所以,如果不在节约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为未来,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我们有限的资源,既惠及当代,又泽被后世;要将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过程,用节约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达到共生耦合。即在微观层面上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关联度;在宏观层面上,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广大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专长和聪明才智。从事科技工作的委员要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增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资源节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委员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积极采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委员要带头遵守节约制度,参与和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
既节约又做事
切实提高效率
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效率和效益,而效率和效益的高低,是与成本有直接关系的。同样的事情,通过节约降低成本,效率和效益就高,反之就低。提倡节约,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不能为节约而不做事、少做事,也不能为做事而不计成本,不讲节约。只有做到做事与节约两不误,才能达到做事和节约的辩证统一。因此,要正确处理做事与节约的关系,在做事中注意节约;通过节约更好地做事。一是树立科学的节约观。节约不是不办事,不是不花钱,不是不消耗,而要讲究消耗的适度和效益。这才是科学的节约观念、节约行为。各级政协机关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约活动,严格招待费支出,减少会议,压缩文件,提高现代化办公设备利用效率,把政协机关建设成为节约型机关,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树立发展的节约观。节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表现。过去所讲的勤俭节约是在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过苦日子,现在所讲的勤俭节约是在生产、生活资料比较丰富,反对铺张浪费的条件下过好日子。但是在任何条件下,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这是安身立命,干事创业之本。三是树立时间观。一定意义上讲,时间也是成本。节约时间,就是节约成本,就是提高效率。浪费工作时间,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提高了工作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金钱失去尚可再得,而时间却“千金唤不回”。管理学家的忠告是:“将时间用在那些让你真正感觉快乐、成功和满足的事情上,而不要让枯燥、低效的例行公事占据你时间的绝大部分。”如果一个人每日任时间宰割,不能发挥时间效率,就会成为“时间的穷人”。时间对每个人是最公平的,只有时间是自己可以真正牢牢掌握的。管理时间与理财一样,既要“节流”,也要“开源”。“节流”就是“省时间”,开源”就是“赚时间”。所以,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在时间投入上,要善于“挤”,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情,创造最优异的业绩。
第五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推动玉屏经济社会大跨越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推动玉屏经济社会大跨越
玉屏自治县发展改革局:吴爽
园区建设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园区建设,可以把资金、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并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镇发展的新区。
玉屏地处贵州东部,全县辖4镇2乡,总面积517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是全省唯一的侗族自治县。玉屏交通便捷,株六复线铁路、320国道、201省道、上瑞高速穿境而过,玉屏县城一小时左右可到达铜仁及芷江机场,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并举,国道、省道、高速路并存的立体交通网络。2011年,我县被列为全省三个重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如何利用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积极把握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及武陵山区经济协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突出园区建设在工业大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成为我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中之重。
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县工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1.7亿元,是2005年的3.13倍。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企业布局不合理、缺乏总体规划、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能耗高、污染大,科技含量低、企业关 1
联度差等矛盾与问题不断突显,成为发展中的“瓶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规划。工业布局不合理,企业遍地开花,数量多而规模小、分布散而集聚弱,既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约度,还加大了管理难度,工业“三废”处理难以到位,工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企业“小而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竟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高能耗、高矿耗、高排放的产业仍占相当比重,精细产品和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致使产业结构趋同。
3、融资难。园区建设资金难以解决,财政用于园区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由于缺少资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企业发展要求。
4、产业关联度差。园区内大多企业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尚未建立真正的企业集群。园区整体优势和产业优势难以发挥。
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园区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值得关注和思考。目前我县按照全省工业发展布局及本县实际,确立了“一园四区”即玉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园、大龙循环工业集聚区、舞阳河生态产业集聚区、卓岭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和田坪建材产业集聚区的规划设想,如何建设好这“一园四区”,我认为应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优化布局。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园区规划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后发效应更长、发展空间更大。园区规划要与城镇规划、交通规划相结合,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本地工业远景 2
规划相结合,形成一批特色园区、精品园区,努力提升园区品位,构筑园区龙头地位,凸现园区聚集和辐射效应。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越的硬环境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是不争的事实。应高标准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园区“七通一平”步伐,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坚持从实际出发,滚动发展,依托项目建设园区,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科学合理安排土地,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落落开发”的行为。
三、选准产业、加快转型。着力打造产业配套高地,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产业间的协作力度,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应重点扶持玉屏有色冶金集团、大龙红星集团、科特林水泥等原有企业及树脂基复合材料、必登高鞋业等新上项目,积极引导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现抱团发展,大幅提升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产值的比重。
四、强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要适时调整招商思路,把重点放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上。并充分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实现园区招商形式多样化。
五、落实优惠政策。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并认真贯彻落实,同时,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抓住重点,对重点扶持的园区采用“一园一议”的办法,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
六、营造良好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园区竞争制胜的法宝。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行为;进一步建 3
设信用环境,建立包括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打造诚信玉屏;进一步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园区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力帮助入园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多渠道安置失地农民的方法,让失地农民安居乐业。
七、拓宽融资渠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一改过去由政府包揽建设的格局,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远达国有投资公司融资平台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采取BT、BOT等模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八、提高管理水平。运用市场法则,通过科学经营管理,增强园区自我运行能力,实现“投入--产出--回报”的良性循坏。创新方式管理园区,建立精干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园区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统一负责园区管理、跟踪服务、项目申报、规费收缴等事务。
我县在园区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信通过全县的共同努力,玉屏经济社会将实现大的跨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