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的责任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角色”责任感的研究计划
万宝中心小学王丽河2011.5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将“责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具体有责任感、义务感、公民感、道德感、法制意识、社会公德、科学的态度。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而生活中伙伴又比较少,故自我意识较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少年个性发展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如偏激、狭隘、嫉妒、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等)大多数和自我意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强弱两极分化的倾向和不平衡性。在过强倾向的学生中较多地存在着不接受批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爱出风头,和同学关系紧张,自私自利,自控力差,感情用事等。在过弱倾向的学生中,又存在着依赖性强,没有主见,自卑,孤僻,怯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难以激发积极性等。另外,小学生往往由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几个重要有机部分发展不平衡而影响整个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如一些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某些错误(自我认知发展良好),但在实际中却难以克服(自我调控能力差);有的自我体验积极(如自尊心强),但又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而表现出自负或固执。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部分中小学生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表现: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级集体漠不关心,遇事就轻怕重,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出事推脱责任,逃避现实,抗挫折差„„我们很难想象,这样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下一代,将来如何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大业。事实说明,不抓责任教育,学校德育就会无力,素质教育就难以落实。
本研究将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国内外有关研究
成果,通过班级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思品课程、学科教学渗透、专题实践活动、德育常规活动、家长学校、社会活动及个案研究等)措施,探索适合我班学生实施责任教育的科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这对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发展学生,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班级责任教育是指班集体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在本年度我计划重点研究以下方面:
1、班级管理中小学生责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责任教育分类。
3、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反责任心的表现形式。
4、班级管理中小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途径与策略。
具体目标内容如下:
1、对自己负责
①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爱惜名誉,不失人格。
③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终身努力,成人成才。
④遵纪守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对家庭负责
①尊重父母,经常把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向父母沟通。
②生活节俭,不乱花钱,学会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料理个人生活。
③体贴、关心长辈,主动为父母分忧。
3、对他人负责
①尊重他人的人格、信仰和习惯。
②尊重教职工,主动问候,虚心接受老师意见。
③同学、朋友间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真诚相待。
④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未经他人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等。
⑤惜时守信,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4、对集体负责。
①遵纪守法,服从组织,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②爱护公物,尊敬国旗、团徽,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整洁优美。③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维护集体荣誉,确立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集体争光。
④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
5、对自然环境负责
①遵循自然规律,热爱自然,善待自然。
②积累科学的环保知识,从身边小事入手,以实际行动维护周边环境,共筑美好家园。
③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爱护环境,敢于制止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
三、研究措施
1、学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
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习的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祖国的责任感的体现。动机的层次越高,学习动力越强、越持久,因此,重视在激发学习动机中,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促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以便主动学习新知识。在预习中要求他们对于不懂的知识要做好存疑,为听课做好准备。课上,激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嘴去说,有问题就问,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习责任感。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否有责任心。培养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认真改正每一道错题。比如,练就学生写出一笔工整、漂亮的字。凡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字迹大都潦草,说明平时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缺乏责任心。学生字写好了,作业本干净整齐了,就说明学习态度端正了,作业的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可见认真的学习态度正是学生表现责任心的行动。
(3)挖掘教材因素,培养为人处事责任感。
重视自己所任教的课程中,用心渗透与课堂教学知识相关的人格教育,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长期受到教育的影响。课堂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少给学生讲大道理。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他们的人格扭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为人处事的责任感。
2、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确立奋斗目标,培养集体责任感。
在班级管理中,重视树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在明确奋斗目标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我们班级的奋斗目标是“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做好每件小事,争当优秀班集体”。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集体的责任心。
(2)明确分工职责,培养工作责任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是培养学生工作责任感不可少的途径。在班干部的队伍建设中,班委没有名额的限制,够标准就上,为的是“班上人,人人有事做!”;在集体的奋斗方向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中,学会做事,为的是“班上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全方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寻求自我实现的价值。得到了锻炼,又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
3、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精心设计班队活动,培养责任感。
在班级活动中,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及时召开了班队活动进行责任心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是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学生们更加热爱和尊敬老师,而且责任感逐步加强。
(2)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培养责任感。
在各种实践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责任感是条有效的途径。内容可丰富多彩:在家庭生活中体验——“我爱我家”,培养少年儿童家庭责任感;在少先队集体生活中体验——“大雁齐飞”,培养少年儿童集体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走进社会”,培养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感。将实践活动、体验要求、雏鹰争章活动有机结合。
四、月份安排
五月份:
1、召开主题班会:你我共同管理班级
2、队会活动:“我的地盘子,我做主” 六月份:
1、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我能行
2、主题班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第二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双鸭山市第三十五中学 孙秋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面向少数尖子学生,以考得高分进入好学校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弊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不仅是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向21世纪的人要有积极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合作精神,有个性,善于学习,执著地追求科学等,这中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教师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注意分散、嫉妒、抗拒(逆反心理)、冲动、考试焦虑、说谎、偷窃、厌学、孤僻等,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育收效甚微。
一、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只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有所忽视,特别是对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考虑得很少,这样也就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此我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1)挫折辅导:一般从正确认识挫折、碰到挫折后的合理反应、不当情绪的克服等着手,重视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2)应试辅导: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考试、对待“失败”、怎样发挥应有水平等方面的心理辅导。(3)人际关系辅导:引导学生掌握在各种场合中的交往知识、礼仪、技巧,学会了解他人、让他人了解自己,正确对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情绪体验。(4)青春期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恋爱等。(5)非智力因素辅导:对学生进行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教育(6)适应性辅导:针对学生的某些问题开展辅导,如上述挫折辅导、应试辅导等就有这一性质。有的学校还进行主动适应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教育。(7)心理素质教育,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通常是以上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实践证明,无论是为了学生在校的全面发展,还是为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或者是为了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中小学都必须开展心理教育。
二、心理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
以往的班级管理大多数是教师说教,或是利用班长监督,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把心理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
1.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做班干部的机会,使学生们都成为班级的小主人。这样,学生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通过这种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学生们克服了对人不尊重、对事不关心、对己不克制等不良心理。
2.设立夺标赛台,评选各种单项标兵。谁被评为单项标兵,谁就可得到一枚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红旗,贴到相应的夺标赛台上,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特长、都有参与竞争的机会。我们设立的单项标兵主要有:学习标兵、礼仪标兵、劳动标兵、学习进步标兵、纪律进步标兵、学雷锋标兵等。通过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竞争精神、拼搏精神,更主要的是给学生都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在班级活动中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开展专项心理素质训练活动
1.设立无批评日、无零食周。这种训练活动的开展将主动权与自主权交给学生本人,让学生们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和信任。通过这种自主性的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性的心理品质,克服了他们惯有的依赖心理,学生们也逐渐做到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胜。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开展助残日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矫治了部分学生的“骄气”与“娇气”,使他们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2)成立雷锋义务打气小组。每天上午7点10分--7点40分由两名学生到校门前马路口为过路人义务打气。学校以此为窗口让学生接触社会,扩展他们的视野,为他们今后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心理基础。
3.设立“悄悄话”信箱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就心理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咨询,也可以写在纸上,投入“悄悄话”信箱中去,由教师每周五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集体咨询或个体咨询。为了消除学生各种心理顾虑,必须做好保证工作,即疏导教师要做到:一是保密,二是不歧视。这是很重要的两条,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最怕教师、同学议论他的弱点,最怕被人看不起。这也是参加咨询学生共同的希望。因此,教师对待诉说学生更需要同情和关心,使他们感到跟老师谈心事有安全、信赖的感觉。教师要热情对待,态度要温和,能接纳学生的情绪,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要让他们把话讲完。在这一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关心、亲切态度相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面部表情冷漠或武断地打断学生谈话,简单否定,常常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影响疏导效果。
此外,班级中还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自身的智力与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简单的心理调控方法,如理智法、发泄法,转移法、升华法等等。总之,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是提高他们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发展,达到四化建设合格人才基本教育目的的特殊教育手段,也是使青少年学生达到个体化与社会化平衡协调发展,完成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途径。因此,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和加强。
第三篇: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陈希超(重庆市渝北区梅溪完全小学校)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的新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人。”新型的健康观念,已不仅仅是躯体上的没有疾病,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显得更为重要。各种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小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少学生出现忧郁症、学校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会有健康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香港教育家汪广仁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道德健康、智育发展同等重要。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是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的、健康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素质,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一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早就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现代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是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看待,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以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为着力点使学生学会求知。
目前在校小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中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感到有较大的压力。对他们来说,缺乏角色意识,学习很少出自自己的认识兴趣,而是迫于所在压力,因而产生厌学、恐惧、焦虑、考试过度紧张等不健康的心理,对他们人格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价值观念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之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热情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上进意识,让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从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逐渐学会求知。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祖冲之是1500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六位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值的时间至少早一千年,所以,圆周率又称“祖率”。介绍祖冲之对圆周率所做的贡献,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机。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建立几何形体的表象,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二、以课堂交往方式为重要突破口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小学生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大,与外界的接触将越来越多。小学生要在群体中生存,就要学会人际沟通和交往,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学到许多东西,获得快乐。这也正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而且也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沟通,培养社会合作、交往能力的场所。为了矫治一些学生不合群、自私、孤僻等不良性格,学会共处,课堂教学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优化设计多样的、行之有效教学模式,改变课堂交往的主要是师生交往的单一形式,让学生进行群体交往,强化“生生”、“组组”以及班级的整体交往,让学生在多样的交往中发展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丰富情感,提高智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后,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别量出教室、操场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看看那组准确。如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可设计这样的作业,每组同学称出你组男同学的体重,然后求出他们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量出你组女同学的身高,求出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三、以丰富的情感、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学生学会生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少父母只要求对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例如,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包大揽,上学时书包由家长备好;回家来,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由此,造成孩子生活中过分的依赖心理。这些孩子还存在不可忽略的人格缺陷,如在克服一定困难以取得某项成功方面动手较弱、随意花钱、勤俭节约表现较差等。溺爱、放任、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社会道德养成,也是致使孩子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勤俭节约精神较差的原因。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教育。
一教育杂志曾刊载《日本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文章:在日本,学校有意识的对年幼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刻意教导学生做一些家务劳动。在日本东京的一所小学,就有专门为三年级设置的新课,让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豆浆,并告诉他们长辈们就是这样生活的。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克服了“输不起”的心理障碍,在学校、家庭都能谦让、能合作、能吃苦,提高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从日本对小学生进行的“挫折教育”中得到启示。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勤俭节约品德和艰苦奋斗精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设计富有情趣、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学生学会生活,培养他们社会生活的能力。一位老师在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让学生完成:“爸爸给小明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到商店买5斤食盐、三包250克重的梅花牌味精。请你算算买起这些物品要付多少钱?”一些学生问:“盐和味精的单价是多少?”老师鼓励说:“你们肯定能想办法知道的。”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说开了。第二天,同学们都交来了做完的作业。老师发现有三位同学的盐和味精的单价和要找回的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原来他们是跑了零售和批发店询问价格后,按单价低的批发价計算的,当然付出的钱少,找回的钱就多。这时,老师教育同学们,要像这三位同学那样,用钱精打细算,注意节约。这种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既使学生训练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了解消费常识,学习合理消费,节约费用和管理钱财的初步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的实施,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辅导。同时,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中,都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交往、学会生活。这样,学生心理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电话:***;信箱:gcl_1956@126.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7-8期,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 - 副本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内容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学校教育并不只是“文科”的教师职责和任务,“理科”教师也要在其中有所作为。“理科”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要在教学中真正体现“理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和理念,真正领会新时代教育的内涵和精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数学教学中包含的德育因素的内容和环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师 数学教学 德育教育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空前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道德水准的日趋下下滑,某些人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社会公德良俗被某些人肆意践踏,所有的这一切,都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对于此种现象,作为育人主角之一的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通过对各种道德事件和现象的分析,我认为物质文明的迅速、大力提高和精神文明的下降、缺失与我们教育的失衡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将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为己任,坚定不移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为此,我在对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在教师普遍认为的在德育教育中不占优势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先,我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数学课就是传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品德培养是语文课和思品课等“文科”的任务的偏激的观念。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些名言至理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完全数学课堂教学中完全可能、完全应该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键是
要转变数学教学单纯传授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陈旧观念!只有抛弃了这种落后的观念,才能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且随着新课改理念的进一步深入,要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正在逐步为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其次我通过深刻解读文本和数学教学大纲,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中德育因素,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数学教材中一切可以、可能、可行的积极因素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只要有心,数学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就很容易发现,只要有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必有所获!疏理新授知识点,确立本年级段中每一课时的德育教学目标,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流程,真正体现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和理念,真正领会新时代教育的内涵和精髓。最后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就要求自己在头脑中牢固地树立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意识,随时准备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我主要的作法是充分利用数学教学中包含的德育因素的内容和环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一、通过对学生作业中的各种表象的对比和分析,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动和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如态度是否端正,书写是否认真,是否有照抄的现象,未完成作业的原因等各种因素和情况,利用课前纠错环节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因它能及时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触动较大,因此学生的认同性较高;所以对学生的教育起效迅速,学生印象深刻,影响深、远。
二、利用例题,习题,结合教材中丰富的插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教师在课前对例题,习题和插图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找到其中的德育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一些相关资料,然后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地教育。例如,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性”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利用第十一册教材68页例题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养成教育;利用第十一册教材70页中丰富的插图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利用第十一册教材124页 的”纳税、利息”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依法纳税,合理储蓄,利国利民的教育等等。只要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去发现其中的有德育因素,并认真充分地做好准备,那么就一定可以利用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你知道吗》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部分内容介绍了从古到今中国对世界数学界做出的重大贡献,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数学专著,有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小数的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有在整数的性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华罗庚等,利用这些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和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数学史上取得的成就而骄傲,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为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通过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校本教材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应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感到充实与激动,要让学生感到通过学习后不仅是自己的数学素养有所
提高和进步,更是自己的品德得到洗礼与升华。例如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编写真实地发生在本校、本班的正反事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小树立助人为乐,做事认真等正确的人生态度,并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中高段数学教学中,编写有关我县在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等系统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并帮助其树立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勤奋学习的信心。通过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地了解,帮助学生改变对周围事物的不客观,不全面的偏见,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认识,使学生个别或部分已发生扭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矫正,使学生在以后的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识大体懂大局,不为一些不良因素所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始终行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保驾护航。
五、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一定要把握好“度”,切不可将数学课上成“思品与社会”课或语文课而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分清主次,从宏观上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谐地统一在数学教学中,使矛盾的主要方
面和次要方面均能得到恰当地照顾,使矛盾得以妥善地解决。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生的今天就是我们祖国的明天!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然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是一天、二天,也不是一科、二科,更不是一次、二次就可以完成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求不仅“文理”科通力协作,相互配合,更需要社会大环境的配合,经过多方面因素的点点滴滴地积累和潜移默化地影响,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尊重多元4个方面;(3)处世方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乐群合作、好奇求知、主动进取、崇尚科学4个方面。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分析是综合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的,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一些学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2)一些学科设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集中于学科学习等;(3)一些学科没有处理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要么过于强调情感态度目标,使目标流于行为说教;要么过于强调价值观目标,使目标流于知识灌输。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包括的内容几乎涉及到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内心独特的感受、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客观的认识,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中所要涉及到的内容。通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解读学习,纠正了我们以往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狭隘认识。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信心和决心!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保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三个紧密联系的方面。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开展中,切不可将三个方面割裂开来,单独强化某个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这样做,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还可能给自己的实际工作造成阻碍,甚至偏离了本来的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任何一个方面的表现都将影响到其他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积极因素、大胆发现积极因素,并竭力将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施加到学生的心理、性格、思想和能力等方面,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规范性。引文规范,严禁抄袭或剽窃他人作品。字数不超过5000字,统一用A4纸打印,稿件正文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标题统一用“三号黑体”,副标题用“小三号楷体”,正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标准页边距。
第五篇: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东平县实验小学
为贯彻落实县教研中心《关于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的精神,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质量效益”双高工程,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走上健康道路,从2013年1月起,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目标任务
1.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构建“以读书活动为主导”的校园文化。
2.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构建高效的写话、习作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学生的写话、习作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4.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语文骨干教师。
三、实施措施
1.构建“以读故事书活动为主导”的校园文化环境。
倡树“晨诵——午读——暮省”的学习新方式,构建共读共写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开始喜欢读故事书,享受读故事书,热爱读故事书。同时,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整体环境的提升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
2.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创设学生讲故事、读故事的平台。
各班要设置“故事图书馆”。采用学校配置、学生自带交流等方式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书,总数不少于200本;陈列书籍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丰富,保证质量,有益于其成长。
3.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讲故事舞台。除利用专门的讲故事课外,学校每学期举行不少于一次的讲故事、编故事大赛等系列活动,与班级竞赛相呼应,培养学生的“故事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4.加强写话、习作课堂教学的研究。
通过优秀课程资源评选、语文研讨课等途径,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在写话教学、习作教学等方面专业水平不断发展。
5.学科教师要有计划、针对各学段教学实际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指导。
⑴低年级学段(1-2年级)
①一年级老师做到中午与学生一起看书,指导学生阅读图画故事书。老师们在教室里布置识字角,让识字帮助阅读,以阅读促进识字。
②二年级要重视从扶到放的指导过程。除中午为自由阅读时间外,每周还抽一节课为大阅读课,开始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自备摘抄本,摘录自己喜欢的故事、成语和格言警句。老师还要按月有重点地向学生推荐故事书目,以便于指导阅读与交流。
③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每周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经典动画片。播放时,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仔细倾听。播放后,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给同学和家人,锻炼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④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故事力教育。根据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画感兴趣,可结合课文图画对学生进行故事力的培养。加强对写话教学的研究。
⑤在学生中定期开展故事大王活动。每周开展一次画故事、或讲故事、或编故事比赛,每月评比一次阅读之星,讲故事之星,创故事之星,并对其进行适当鼓励。
⑵中年级学段(3-4年级)
①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故事力教育。
学科教学是对开展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努力让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想象、比较活动,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故事力,激发学生故事力的发挥。
②三年级教师要争取家长积极配合,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书香氛围。鼓励学生到校图书室借书。重视读书笔记检查反馈。
③四年级老师就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孩子”,向学校要时间,向老师要时间,向家长要时间,开展有特色的故事阅读活动。如:成语故事赛、评比阅读之星等。收藏并与同学交流故事图书资料,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还要把学生作品整理成册,以便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想象作文,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学会表达自己的故事力。
④开展“每周一影”活动。每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个经典电影故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电影播放后,让学生写出故事再现、故事续编或观后感,作为小练笔,在班级专栏集中展示。
⑤组织培养学生故事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人人讲故事活动。每天第一节语文课拿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登台讲故事,展示自我,共同进步。每周至少要安排二节课供学生用来阅读。每周的语文课中有一节专门的讲故事课,用来给学生讲故事、练故事及故事交流活动。
⑶高年级学段(5年级)
①故事阅读反馈要形成制度。每天第一节语文课拿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登台讲故事。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阅读交流会,每月评一次故事阅读之星。每学期开展一次“读名著,讲名著”故事主题活动或课本剧故事表演。不定期举行故事手抄报展示。
②开展小故事家评选活动。
定期召开故事会,拿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分享各自知道的故事。评出善于讲故事、写故事的同学。激励同学们去讲故事、写故事。
③和三四年级同学同时开展“每周一影”活动。
让学生讲故事、续写故事,培养学生想象力,并开展“我的影评”活动,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培养其思辨能力。
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争做绿色卫士,走上街头发放环保传单、走进卫生死角去维护公共卫生,通过种种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中发生的事,设立素材本,真实记录生活中和阅读中的情景素材。并定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发表看法、抒发情感。让学生学会借助想象力创造性地使用平时积累的情景素材,使生活中的情景迁移到习作中,为习作所用,并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记录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
四、活动步骤
1.本次活动时间为三年:2013年1月----2016年1月。
2.按县教研室活动要求分阶段进行实施。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活动的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工作。
2.坚持领导包教研组制度。分工领导参与教研组教学、教研活动的全过程,负责对本教研组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3.2013年2月,新学期之初,语文学科结合制定新学期教学计划,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县教研中心《关于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泰安市教研室《关于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通知》精神,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有关要求,根据本学段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计划。
4.加强教研研究力度,各语文教研组根据本学段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当做教研之重。
5.认真开展研讨课、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系列活动,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及时发现典型,推广经验,促进活动高效开展。
6.每学期分学段举办一次讲故事、编故事大赛活动,发现典型,表彰鼓励,营造人人讲故事、人人编故事的校园环境。
7.制订“晨诵——午读——暮省”的各项规章制度,纳入班级管理,参加考核。
8.及时总结推广、学习教学中的典型经验、优秀案例,培树典型;运用各种媒体及时宣传表彰教学中的典型、经验做法,为活动的健康、高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〇一三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