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转移农民工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12:4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灵武市转移农民工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灵武市转移农民工调研报告》。

第一篇:灵武市转移农民工调研报告

灵武市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加快推进城市

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并从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规范劳动管理、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见。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市委的安排和要求,近期我们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全市总人口2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2万人。农村劳动力6.1万人。2005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民共计27968人,实现收入1.383亿元,转移输出农民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45%以上,全市农民人均劳务转移收入113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30元的32%。截止今年4月份,已转移农民16892人,实现收入2088万元,转移农民工作进展顺利,势头良好。全市现有职业介绍所1家,8个乡镇都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76个行政村基本上都成立了劳务输出(劳动就业)协会,市、乡(镇)、村三级劳动就业工作机构及体制基本健全,培养带领50人以上外出就业的劳务经纪人51人,全市现有各类培训机构18家,这些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局“阳光工程”培训机构1所,职业中学1所,劳动保障部门所属职业培训中心1所,乡镇、部门及社会办学机构15家。这些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微机操作、纺织、电工电焊、建筑工、汽车驾驶、建筑装饰、家政服务等专业。2005年共组织农村各类人员培训7982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4698人,其它劳动力培训3284人,截止今年4月份已培训农村劳动力2328人,其中技能培训797人,岗前培训1031人,“阳光”培训500 人。

通过调研,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意义。

1、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就我市而言,全市12.2万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近6.1万,而真正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2、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我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

3、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并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只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大幅度增加农民

收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转移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从劳动力总量看,供大于求的供需比例悬殊(约为3:1)。全市每年约有1万人需要政府引导就业,而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3000多个,供需矛盾突出。从劳动力结构看,一方面一些用工单位急需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达不到用工单位的岗位技能需要,出现大量的“技术性”失业,存在职业空缺和无岗转移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从性别需求看,就业空间女性大,男性小,羊绒等轻纺企业表现尤为明显。据统计,全市现有规模较大的羊绒企业、皮毛加工企业16家,80%的工种限定为女工。2005年共有5家羊绒企业计划用工2290人(其中大部分为女工), 但在求职人群中,男性的比例达到60%以上,女性则不足40%,最后实际只招到1800多人,占到企业用工计划的79.9%。从年龄需求看,以低年龄段劳动者为主,35岁以下的需求率一直在70%以上,35岁以上的需求率仅为30%。

(二)转移不彻底、就业不稳定。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而且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等,回流现象较为普遍,一年中经常处于半工半农状态,因此转移不彻底。

同时一部分人就业不稳定,一是受劳动强度和工资待遇的影响,如我市一些羊绒、皮毛等企业,有57%的人月工作日在28天以上,加班现象普遍存在,且大部分职工的工资在500元左右,造成岗位不引人,待遇不留人;二是我市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者思想相对保守、就业观念相对陈旧,普遍存在着对转移就业的工种挑剔,对收入的期望值偏高,择业标准高等不良现象;三是劳动关系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以我市羊绒企业为例,合同签订率仅占职工总数的17%,职工随意离岗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回族女职工,一到婚嫁期即脱离企业,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故有些企业在职工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存有顾虑,不愿过多投入,久而久之,形成有些企业(特别是羊绒企业)大量设备闲置招不上工、部分城乡富余劳动力无工作的“怪圈”。

(三)培训设施简陋,经费不足。目前,我市对农民进行各类培训主要在各乡镇(村)进行,没有专门的基地,且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开展。其次,培训经费与农民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缺口很大,培训单位只能是上面拨多少,下边花多少,培训工作标准受到影响,对转移就业人员的培训大多还局限于基本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培训层次偏低,规范的职业资格培训数量较少、大多数转移就业人员工资收入有待提高。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规模小,带动人数较少且起点低,欠规范,尚处于培育和扶持阶段,没有成为转移农民的市场主体,大部分农民仍处于无序流动和“自由”转移状态,政府拿钱送人转移就业仍然是基本推动手段,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有待增强。

(五)劳动执法力量薄弱,劳动用工制度不规范。一是劳动监察机构不健全,劳动执法监察大队至今没有得到正式批准,执法力量薄弱,开展劳动执法检查受到制约。二是劳动执法阻力大。受招商引资及兴工强市等软环境影响,部分企业存在“特权”思想,对正常的劳动执法检查存在抵触情绪,致使用工企业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三是用工企业不能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此外,拖欠甚至克扣职工工资现象仍比较普遍,有30%的企业有克扣工资和不按时发放工资的现象。

三、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及方向途径

(一)目标任务

全面落实《灵武市城乡劳动就业发展纲要》精神,大力实施“万人转移就业”工程,按照稳定转移与灵活转移相结合的原则,2006年至2008三年内稳定转移10000人,每年灵活转移20000人,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居所稳定、就业稳定、收入稳定。

(二)方向途径

1、向行政村、农贸市场、交通干线、乡镇中心等就近转移。这样既可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又可以经营小商小贩、种养业,也可以利用农闲时期打短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既节省转移成本,又具备灵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通过引导带动实现稳定转移3000人。

2、向市区转移。随着我市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向市区转移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同时,农民向市区转移又可以加快城市人口的聚集,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政策扶持、容纳吸引等实现稳定转移4000人。

3、向宁东基地大型厂矿转移。我市优势工业项目带动农民转移就业的作用越来越强。工业反哺农业的效应明显增大,要利用优势,发挥优势,加大引导和转移力度,实现稳定转移1000人。

4、向工业园区转移。羊绒 工业园区是我市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之一,园区内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要抓住其用工需求,积极引导农民转移,实现稳定转移1000人。

5、向市外输出转移。积极拓展劳务输出转移空间,提高输出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稳定输出转移1000人。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两级领导力度,强化培训转移责任

1、加强市级领导力度

近年来,我市在农民转移输出工作中采取了市级领导包乡镇、包社区、包企业联系点等制度,明确了市级领导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转移农民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没有在全市全面彻底展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市级领导力度,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转移农民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并与各乡镇各部门签定转移农民目标管理责任书,纳入市委政府双文明考核体系,以建立做好该项工作的长效机制。

2、加强乡镇领导力度

各乡镇是推进转移农民工作的主体和组织实施者,全市各乡镇要充分认识转移农民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专门抽调三分之一的干部做好转移农民的宣传、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要以乡镇为中心,加速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库,建好相关台帐,做好农民转移后的动态管理工作,形成市、乡(镇)、村、队四级工作网络。

3、分解落实转移任务

(1)东塔镇17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科技局;

(2)崇兴镇18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建设局;

(3)郝家桥镇17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农业局;

(4)临河镇7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民政局;

(5)宁东镇8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交通局;

(6)马家滩镇3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扶贫办;

(7)白土岗乡15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财政局;

(8)梧桐树乡15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经贸局;

(二)加强培训引导力度,强化转移就业技能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素质,不仅提高了劳动竞争能力,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又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要按照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紧紧围绕我市三个“万人工程”的实施,坚持以转移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实用性、针对性强的中长期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在转移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1、实施万人转移培训工程。

根据农村劳动者的特点和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市场需求,2006年—2008年在全市实施农村劳动力万人转移培训工程。围绕羊绒工业园区培训3000名熟练型纺织工;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培训3000名以建筑工为主的技能型工人;围绕宁东基地,培训4000名专业型机械加工维修、电器维修、电力操作工、司炉工、电焊工、车床工等技术工人,打造我市建筑领域、轻纺领域和电力等行业劳务品牌。

2、分解落实培训任务。

(1)劳动部门承担技能培训任务6000人,培训鉴定通过率达到60%以上;

(2)市“阳光办”承担技能培训任务2000人,培训鉴定通过率达到60%以上;

(3)教育局承担技能培训任务1000人,培训鉴定通过率达到60%以上;

(4)扶贫办承担技能培训任务1000人,培训鉴定通过率达到60%以上;

(5)建设局、交通局、科技局及科协、工会、团委、妇联等协助上述单位完成培训任务。

(三)加强联动工作力度,强化乡镇部门职责

做好转移农民工作,全市各乡镇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乡镇要在宣传发动、组织转移、平台建设、优化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部门要在政策实施、技能培训、吸纳人员、维护权益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思路,为农民转移提供便利。同时,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沟通政策和工作信息,协调行动方案,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共同解决工作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形成促进转移农民工作的整体合力。

(四)加强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机制

一是保证市本级财政用于促进转移农民工作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尽快拨付到相关工作部门,增强资金支持力度,发挥资金效益。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在技能培训、培育中介组织、劳务基地建设、政府推动等方面经费的安排与分配。三是要增加对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的政策扶持力度。按照《灵武市城乡劳动就业发展纲要》的规定,对组织输出人员多、转移就业稳定性高、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好的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进行奖励。

(五)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强化权益保障机制

按照国家推行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积极做好维权工作。一是加快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三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四是及时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五是加强政策咨询服务。六是按照上级劳动及工会业务部门的要求,创造条件在农民工集中且务工比较稳定的劳务输入地建立基层工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指导协调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

(六)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强化政策引导作用

去年11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今年1月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又于今年2月研究制定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的实施意见》(宁党发[2006]10号),这些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市转移农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市也相继制定了《灵武市城乡劳动就业发展纲要》(灵党发[2005]41号)、《灵武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决定》(灵政发[2006]38号)、中共灵武市委办公室,灵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三个“万人工程”的安排意见》(灵党办发[2006]34号)等文件,这些都将为做好我市转移农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全市各乡镇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精神,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切实让这些政策惠及我市广大农村劳动者。同时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积极的扶持引导政策,促进我市转移

农民工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第二篇:农民工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洛文广发(2010)101号

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

关于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的报告

商洛市文化文物广电局: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及今年以来农民工文化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状况,存在的困难和突出的问题。活跃我县农民工文化生活,促进县城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局组织专门人员历时一周时间对全县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就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工文化生活基本状况

洛南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上游,因县城位于洛河之南而得名,是陕西南部唯一属于黄河流域的县份,总面积2562平-1-

方公里,全县共辖25个乡镇,383个行政村,总人口455183人,其中本地人口438129人,另外的17059人为服务我县商业、工业、畜牧业、服务业的外来农民工。他们活跃于城乡的各个地方,为县城建设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智慧。我县已建成的文化中心广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及数字电影、广播电视、文化自乐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都为外来农民工提供了文化的平台。他们在劳动之余,读书看报有乡镇及社区图书室,查阅资料有各乡镇村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点,文艺演唱有各地文化活动室及社区文化广场以及自乐班,练习书画有书联协会组织,闲暇之余还可以在农体工程点锻炼身体,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也为农民工看电影提供了方便等等,这些深受农民工朋友的称赞,也为外来农民工心情舒畅,愉快地为洛南的各项事业献技献策打下坚实基础。

二、我县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措施和成效

为了活跃外来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县委、政府以及我局采取

了一系列的措施;凡是元旦、春节以及重大节假日组织专业团体以及业余民间文艺团体深入到外来农民工集聚区——黄龙钼业矿等,慰问活动文艺节目、播放电影、投影并一起欢度佳节。平时全县各乡镇、社区以及文化有关单位为农民工义务送书、送报、送科技资料。组织农民工参加篮球队、自乐班、秧歌、社火表演等,广大农民工各献其策,满怀热情,积极参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农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我县农民工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客观的原因,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是文化设备设施不全,例如,各乡镇、社区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及农家书屋设备不全、书籍有限,有的文化广场缺乏健身器材、活动器材等;其次是没有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使得上级配备的一些音响设备无人会使用、长期闲置。农家书屋也是村干部轮流兼职管理,难以及时为农民工服务,甚至造成书籍破损丢失等等,鉴于以上问题和困难,我的建议:①上级有关部门应尽快解决各地文化设备设施陈旧、不全的问题,特别是重点镇、社区;②组织培训在职文化干部,提高文化工作的业务能力,使之已有的设备设施充分的发挥作用;③将文化部门及各乡镇文化站的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结束以前文化部门无业务活动经费的历史;④对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的管理员发给一定的补贴,以利于其管理和服务农民工和当地群众。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我县外来的农民工,他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障他们的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政策措施上,各级政府部门应把农民工文化服务列入议事日程,新闻媒体可设把农民工文化服务栏目,对于农民工集聚的地区,应设立农民工文化活动室,并有一名干部负责解决农民工的文化服务问题。组织广大农民工开展各类活动;文化部门及各社会团体要定期为农民工慰问活动,搞好互动互助,以保障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服务正常持续发展。

五、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五

中全会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创作反映农民工的文学题材,例如:电影、小说、戏曲节目等,形成宣传农民工的氛围。各有关部门应继续做好为农民工送书、送报、送电影、送科技资料,极大活跃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创造财富的技能。各文化部门、文化站要利用培训室,分期分批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增强其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知识和意识,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及时挖掘发现外来农民工的贤人、能人,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积极接纳外来农民工子女上学,计划生育部门要为农民工发送和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知识,各医防部门在农民工的集聚区做好优质服务,司法部门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知识、服务保护他们的贴身利益等等,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

二0一0年十一月三十日

主题词:调研农民工文化生活报告

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2010年11月30日印发

第三篇:安徽省农民工调研报告

关于安徽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包括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显示的智慧、所进行的创造、所发挥的作用等等,既内在地包含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也内在地包含着尊重人民利益需求。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人民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过程,始终是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他们为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选择的过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然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坚持不懈地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着眼于实现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完全贯通起来。正因为这样,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富挑战性与发展机遇性的问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现象逐渐成为政府、社会与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此,我决定在暑假期间开展调查,研究本省的农民工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调研之前了解到的一些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3.近80%的人未婚。

4.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5.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6.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四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双重性的体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

边缘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二、安徽农民工问题的相关调研的总结

(一)居住条件:

安徽:

“住房难”困扰农民工。

现在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好,薪酬逐年提高,农民工也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总感觉离融入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就是住房难。很多农民工住单位集体宿舍或企业统一租赁住房,但此类宿舍往往是高低铺、过道狭窄,且没有个人隐私空

间。10%的农民工住临时搭建的工棚,一到夏天酷热难耐。8.1%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寄宿于城区亲友家。

租房住的农民工占35.3%,为节省开支,他们中有74.3%的人每月房租支出在150元以下。这些农民工往往“扎堆”于一个区域租房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农民工聚居地,在这里,供电供水、设施配套、卫生条件和治安都比较差,久而久之成为影响周边社会环境的一个隐患。

(二)就业服务网络:

安徽:

政府采取措施积极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服务,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平台,二是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三是把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四是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各类服务。

(三)工作时间:

安徽:

根据所作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左右,基本上没有什么节假日,除了春节之类的国家传统节日。工作时间偏长,农民工身体健康缺少保障。

(四)收入水平:

安徽:

我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4.9%,成为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打工和非企业组织收入增长较快。据统计,全省农村常住人口外出打工收入同比增长15.7%。由于部分地区干部和教师拖欠工资兑现较好,也使得农民从非企业组织获得的收入同比增长26.9%。在收入增长的前提下,一季度,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324.7元,同比增长7.4%。

三、针对农民工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镇繁荣、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序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特别是就业保障问题,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依靠改革与发展,长、短策相结合,社会共同参与。

(一)短期对策。一是保护农民工基本权益。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资管理,切实落实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工时制度和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不得强迫农民工加班,不得随意延长工时,确需延长工作时间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二是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制定和推行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督促各类企业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切实规范劳动用工行为。三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增加维权能力。要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维权和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长期对策。一是要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一方面要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率,尽快实现农村教育中级技能的普及化。这是改善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素质结构的重要手段,是从源头上提高农民工素质;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需求变化迅速,技能培训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现实面前,培养农民工寻找自我发展机会的能力、适应城镇生活的能力、适应职业角色转换的能力,应当成为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方向。二是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要推动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做到“保住院、保大病、保当期”;要做好农民工,不仅仅是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工作;要确保流动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及时转移接续。三是建立尊重人权、以人为本的农民工管理的基本理念。当前,在农民工身上,因城乡差异而造成的制度矛盾,不再局限于就业、劳动保障层面,已经涉及到公共卫生、劳动权益、社区关系、居住权、子女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有必要改变着眼于就业型的“谁用工谁管理”的管理理念,接纳农民工对所在城市居住社区的公共生活的参与。

第四篇:农民工工伤保险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县高度重视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的调研工作,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调研组,并组织人员开展了对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的调研工作。现将××县的社会保险工作总体情况和开展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8年我县社会保险工作的总体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贯彻落实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和年初社保工作会议制定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围绕非公经济参保扩面等重点工作,以服务全县经济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民本意识,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经过全体职工的努力,全面完成了2008年的各项工作。

(一)社会保险费征缴和清欠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在准确核定缴费工资基数,为地税部门及时提供征缴计划书的同时,协助其抓好征缴清欠工作。2008年企业养老保险费收入合计2611.75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2109.59万元,利息收入83.40万元,财政补贴收入417.00万元,转移收入1.76万元,清收欠费217.00万元);征收当年保险费1608.94万元(其中自谋职业人员缴费270.00万元),征缴率为计划数1820.35万元的99.87%,共支出基本养老金1940.06万元,年末累计基金结余4549.34万元;应征工伤保险费293.73万元,实际征收301.90万元(含利息收入1.61万元),完成计划数的102.78%,共支出工伤基金223.92万元,年末累计结余工伤基金238.95万元;应征收生育保险费71.91万元,实际征收69.31万元,完成计划数的96.38%,共支出生育保险基金22.16万元,年末累计结余生育基金129.40万元;征缴农保基金161.83万元,支出7.15万元,年末累计结余农保基金826.73万元。

(二)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有69户单位进行了养老保险登记,有参保职工7699人,实际参保5250人,其中:个体、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人员1146人,新扩面361人,完成了市局下达的260人扩面任务的138.85%,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帐户的管理,认真清理和核实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做到了规范管理,个人帐户管理合格率达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有130户14353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602人,为任务数8878人的108.15%),其中高风险企业72户10321人,新扩面2073人;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有58户4032人,其中新扩面827人,完成扩面计划数320人的258.43%;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有8569人,其中新扩面456人,完成了市中心下达的450人的扩面计划的101.33%。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保险资金的征收渠道,壮大了社保基金。

(三)参保人员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今年,共为1146名个体、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人员及断保人员接续了社保关系,从而走出了“这边进、那边出”的怪圈。

(四)两个确保得到进一步巩固。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按时足额。我们与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相互配合,不断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管理,有效地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就近方便,一分不差地领到养老金。共发放1518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955万元;发放189名“先养后退”人员退养生活费223.06万元;实行了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从未发生过拖欠现象。另外,按上级有关政策,完成了企业离休干部和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工作,及时调整了养老金标准。使广大离退休人员深切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

(五)认真开展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为维护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的严肃性,按照市、县的统一安排,深入到企业进行现场稽核,共对30户参保单位2700名职工的缴费情况进行了核查,稽核面达43.48%,完成了市中心下达的稽核任务。

(六)各项基础工作扎实。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认真执行基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与财政、税务、银行等单位密切配合,共同管好社会保险基金,保证每笔基金都能及时入帐、转储及支付。同时配合审计部门对经办的各项保险基金进行了专项审计,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二是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不断规范。完成了企业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开展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我县应进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1819人(含“先养后退”人员189人,市属企业退休人员111人),实际进入1819人,社区管理率达100%;社会化管理率达100%。组织县城5个社区开展了企业退休人员敬老节文艺演出活动,开展了其它社管服务工作。

(七)出台了《××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并进行了广泛宣传,且做了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二、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县的工伤保险工作,在省厅和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局以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保障为目标,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不断加大工伤保险的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从《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以来,进一步抢抓机遇,着力推进了工伤保险工作。按照《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劳动保障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文件的通知》及《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文件的通知》要求,我县与煤炭、安全等部门密切配合,于2005年对矿山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工伤保险条例》做了大力宣传,2006年10月正式启动了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工作,当年就有50户煤矿2781人纳入了工伤保险范围。至2008年底,参加工伤保险的高风险企业达58户8248人,当年征缴工伤保险基金301.90万元,支出223.92万元,年末累计结余工伤基金238.95万元。以下是我县2006年至2008年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相关数据统计表:(附后)

从参保情况看: 2007参保人数是2006年的260%,基金收入是2006年的318%;2008年参保人数是2007年的114%,基金收入是2007年的131%。可以看出,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面,也增大了工伤基金的总量,保障了全县参保单位职工工伤、工亡及遗属待遇的正常发放。

从工伤情况看:2007年工伤是2006年的325%,工亡是2006年的4倍,遗嘱人数也是2006年的4倍,基金支出是2006年的160%;2008年工伤是2007年的264%,工亡是2007年的150%,遗嘱人数是2007年的125%,基金支出是2007年的179%。

从就医情况看:2007年人均住院天数是2006年的51%,人均医疗费是2006年的61.6%;2008年人均住院天数是2007年的107%,人均医疗费是2007年的72.4%。可以看出,工伤人数逐年成倍增加,人均报销数额逐年减少,说明他们参加工伤保险后,大小工伤都进入,轻工伤数额增多。从基金运行情况看,基本达到了“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要求,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业务操作规范,财务核算准确,待遇支付符合规定,对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做法有:

(一)大力宣传,营造声势,为推进工伤保险创造良好氛围。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以来,随着参保企业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工伤保险工作认识也逐步提高了,具体做法是:我们结合安全生产形势,从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入手,把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上升到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高度来抓,为促进此项工作,加大了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组织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针对部分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认为参加工伤保险会使人工成本增加,加重企业负担,交纳工伤保险“不划算”的思想,组织人员上门做矿主的工作,从工伤无过错赔付到劳动能力鉴定等方面进行宣传,逐步使业主意识到参加工伤保险的好处,逐步使职工意识到参加工伤保险是平安致富的必经之路。三是帮助企业算大账、算长远账,用贴切典型的事例教育引导,从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看问题,算工伤保险分散风险、互利互惠的社会大账,使企业业主理解社会保险的不可替代作用,了解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不同效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参保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依据政策,严格程序,切实保障参保职工待遇。

一是认真做好工伤认定工作。成立了工伤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受理工伤职工的申报和调查核实、因工受伤职工的工伤认定工作。在事故处理中,一方面对企业申报工伤事故进行规范,要求企业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书面或电话报告事故情况,并及时填写相关表册和报送有关材料;另一方面,对申报的工伤事故,尽可能在12小时内组织人员做好勘验调查,并在规定的时效内进行工伤认定,使工伤认定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二是严格程序,按时支付工伤待遇。参统企业在报送工伤事故报告时,由企业把相关情况报社保经办机构备案,在工伤认定结论未下达前,先由参统企业垫付医疗费用,待工伤认定结论下达后,由参统企业持相关证明到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费用;对工伤认定结论下达后还需继续住院治疗的,由社保经办机构出具垫费证明,由协议医院垫支工伤职工的医疗费用,医疗终结职工出院后,由社保经办机构与协议医院结算相关费用。对经劳动能力鉴定确定工伤等级的,严格按规定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月伤残津贴等待遇。2008年,支付工伤待遇人数为139人,共支付工伤医疗费107.05万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51.14万元、工亡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3.21万元,保障了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生产生活。

(三)慎重运作,规范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为了规范工伤保险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工伤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一是按照行业风险确定费率,下达收缴计划,2008年,应征工伤保险费293.73万元,实际征收301.90万元(含利息收入1.61万元),完成计划数的102.78%,进一步壮大了基金结存总量;二是将企业缴费高低与其工伤事故状况联系起来,把缴费与安全生产联系起来,对安全生产连续无事故的企业,调整缴费比率,实行浮动费率;三是以工伤保险促安全生产,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降低保险费用的支出。四是严把工伤认定关口,接到工伤报案后,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到企业、医院进行调查核实,确保工伤认定的准确性,2008年共查处虚报、冒名顶替等欺诈案件 起,从入口上严格把关,避免非工伤原因导致基金支出的风险。五是严格工伤基金管理,严把基金支付关。加大社会保险稽查力度,严格核定待遇,对每一个报销凭据严格按工伤药品目录认真审核,规范工伤事故支付待遇程序。六是在审批工伤事故赔偿待遇方面,采取了经办人审核,财务复核,中心负责人审批等多项监督制度,确保了基金安全运行。七是加强社会保险监督工作,为工伤基金安全完整提供保障。成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和协同监管体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开展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开展反欺诈工作,严厉打击少报漏报、隐瞒缴费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虚报冒领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四)预防为主,减少事故,建立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工伤保险的健康发展,我们着手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工伤预防机制。由企业工资与基金监督股牵头,适时组织人员开展对企业的安全预防工作,对参保企业工伤预防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安全教育,组织企业对从事工伤保险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事故进行分析和研究,有效降低了工伤事故的发生。二是制定事故预防的规章制度。要求参保的企业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在工伤预防方面制定专门的措施。三是认真规范工伤协议医院履行协议工作。我县确定了3家医院作为工伤协议医院,要求医院严格按照协议规定对工伤职工进行医治,在有效保证基金安全的同时,由医疗机构提供康复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工伤职工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五)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统筹覆盖面。

按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保中心的统一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狠抓了工伤保险扩面任务的落实,并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实施办法,以农民工较为集中的重点人群和高风险行业、跨地区生产及流动性较大的行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统筹覆盖面。一是注重形成合力抓工伤保险任务的落实,认真落实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做好煤矿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文件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二是建立工伤保险扩面综合协调机制。在工伤保险扩面工作中,我县明确社保经办机构为落实扩面任务的主办单位的同时,还要求劳动保障监察等部门全力配合,携手做好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注重区别情况,分类施治。对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采取“找领导与领导找”的办法,即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途径“找领导”汇报工伤保险的政策,再请领导帮助找民营企业老板,动员其参保,通过“找领导与领导找”这一针对性办法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参保力度,进一步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任务还十分艰巨。由于我县民营化进程不断推进,民营企业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服务行业分布广、规模小、用工少、人员流动性大,这些实际情况给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转变《工伤保险条例》的重工伤预防、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支持;在1—4级工伤待遇方面,由于缴费工资的不同,导致了同一伤残等级的工伤职工待遇差别过大。

(二)对协议医院的监管困难。一是社保中心没有配备从医专业的工作人员,现经办人员仅对所提供医院住院资料中的用药范围是否符合药品目录范围进行审核,而对医院施治的合理性则无法判定,这一环节很可能会造成部分工伤基金的流失。二是对本县工伤协议医院监管方便,而允许工伤职工转外地工伤协议医院治疗,对外地工伤协议医院的施治过程由于受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限制而不能及时掌握,这也可能是工伤基金流失的另一个原因。

(三)工伤保险扩面难。我县的合法个体煤矿、建筑等高风险企业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劳动用工不规范,加之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使全县工伤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任务还十分艰巨。

四、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社保基金监督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继续开展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工作,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

(二)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减少支出差额,降低风险。一是对原历年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实行定期缴纳,到期不予缴纳的向人民法院提取诉讼强制执行;二是与改制重组的企业签订续缴社会保险协议,使社会保险费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对原未参加统筹的私营企业纳入社会保险统筹,严格落实政策规定,强制督促参保,进一步扩大保险统筹覆盖面。

(三)积极探索工伤保险奖励制度。对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参统单位以及对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达到预防事故、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的目的。

(四)由上级部门牵头,建立与外地工伤协议医院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的协查制度。加强横向联系,及时掌握工伤职工在外地住院治疗的情况,避免小病大养及不合理施治等情况发生,防止基金流失。

第五篇:农民工工伤保险调研报告

事故情况,并及时填写相关表册和报送有关材料;另一方面,对申报的工伤事故,尽可能在12小时内组织人员做好勘验调查,并在规定的时效内进行工伤认定,使工伤认定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二是严格程序,按时支付工伤待遇。参统企业在报送工伤事故报告时,由企业把相关情况报社保经办机构备案,在工伤认定结论未下达前,先由参统企业垫付医疗费用,待工伤认定结论下达后,由参统企业持相关证明到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费用;对工伤认定结论下达后还需继续住院治疗的,由社保经办机构出具垫费证明,由协议医院垫支工伤职工的医疗费用,医疗终结职工出院后,由社保经办机构与协议医院结算相关费用。对经劳动能力鉴定确定工伤等级的,严格按规定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月伤残津贴等待遇。2008年,支付工伤待遇人数为139人,共支付工伤医疗费107.05万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51.14万元、工亡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3.21万元,保障了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生产生活。

(三)慎重运作,规范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为了规范工伤保险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工伤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一是按照行业风险确定费率,下达收缴计划,2008年,应征工伤保险费293.73万元,实际征收301.90万元(含利息收入1.61万元),完成计划数的102.78%,进一步壮大了基金结存总量;二是将企业缴费高低与其工伤事故状况联系起来,把缴费与安全生产联系起来,对安全生产连续无事故的企业,调整缴费比率,实行浮动费率;三是以工伤保险促安全生产,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降低保险费用的支出。四是严把工伤认定关口,接到工伤报案后,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到企业、医院进行调查核实,确保工伤认定的准确性,2008年共查处虚报、冒名顶替等欺诈案件 起,从入口上严格把关,避免非工伤原因导致基金支出的风险。五是严格工伤基金管理,严把基金支付关。加大社会保险稽查力度,严格核定待遇,对每一个报销凭据严格按工伤药品目录认真审核,规范工伤事故支付待遇程序。六是在审批工伤事故赔偿待遇方面,采取了经办人审核,财务复核,中心负责人审批等多项监督制度,确保了基金安全运行。七是加强社会保险监督工作,为工伤基金安全完整提供保障。成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和协同监管体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开展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开展反欺诈工作,严厉打击少报漏报、隐瞒缴费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虚报冒领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四)预防为主,减少事故,建立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工伤保险的健康发展,我们着手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工伤预防机制。由企业工资与基金监督股牵头,适时组织人员开展对企业的安全预防工作,对参保企业工伤预防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安全教育,组织企业对从事工伤保险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事故进行分析和研究,有效降低了工伤事故的发生。二是制定事故预防的规章制度。要求参保的企业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在工伤预防方面制定专门的措施。三是认真规范工伤协议医院履行协议工作。我县确定了3家医院作为工伤协议医院,要求医院严格按照协议规定对工伤职工进行医治,在有效保证基金安全的同时,由医疗机构提供康复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工伤职工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五)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统筹覆盖面。

按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保中心的统一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狠抓了工伤保险扩面任务的落实,并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实施办法,以农民工较为集中的重点人群和高风险行业、跨地区生产及流动性较大的行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统筹覆盖面。一是注重形成合力抓工伤保险任务的落实,认真落实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做好煤矿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文件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二是建立工伤保险扩面综合协调机制。在工伤保险扩面工作中,我县明确社保经办机构为落实扩面任务的主办单位的同时,还要求劳动保障监察等部门全力配合,携手做好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注重区别情况,分类施治。对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采取“找领导与领导找”的办法,即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途径“找领导”汇报工伤保险的政策,再请领导帮助找民营企业老板,动员其参保,通过“找领导与领导找”这一针对性办法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参保力度,进一步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任务还十分艰巨。由于我县民营化进程不断推进,民营企业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服务行业分布广、规模小、用工少、人员流动性大,这些实际情况给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转变《工伤保险条例》的重工伤预防、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支持;在1—4级工伤待遇方面,由于缴费工资的不同,导致了同一伤残等级的工伤职工待遇差别过大。

(二)对协议医院的监管困难。一是社保中心没有配备从医专业的工作人员,现经办人员仅对所提供医院住院资料中的用药范围是否符合药品目录范围进行审核,而对医院施治的合理性则无法判定,这一环节很可能会造成部分工伤基金的流失。二是对本县工伤协议医院监管方便,而允许工伤职工转外地工伤协议医院治疗,对外地工伤协议医院的施治过程由于受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限制而不能及时掌握,这也可能是工伤基金流失的另一个原因。

(三)工伤保险扩面难。我县的合法个体煤矿、建筑等高风险企业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劳动用工不规范,加之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使全县工伤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任务还十分艰巨。

四、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社保基金监督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继续开展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工作,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

(二)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减少支出差额,降低风险。一是对原历年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实行定期缴纳,到期不予缴纳的向人民法院提取诉讼强制执行;二是与改制重组的企业签订续缴社会保险协议,使社会保险费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对原未参加统筹的私营企业纳入社会保险统筹,严格落实政策规定,强制督促参保,进一步扩大保险统筹覆盖面。

(三)积极探索工伤保险奖励制度。对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参统单位以及对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达到预防事故、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的目的。

(四)由上级部门牵头,建立与外地工伤协议医院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的协查制度。加强横向联系,及时掌握工伤职工在外地住院治疗的情况,避免小病大养及不合理施治等情况发生,防止基金流失。

下载灵武市转移农民工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灵武市转移农民工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收入调研报告农民工

    家庭十年间收入调研报告 调查背景:2004年家里因为“农转非”从农村搬到了距家不远的城里,由此,家庭收入来源方式、居住条件、孩子就读条件、家庭生活保障发生巨大改变。父亲母......

    农民工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文化部社文函〔xx〕xx号通知和省市文化厅局社文处科要求,我局对农民工文化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 xx在全市是一个人口大县,也是......

    中年妇女劳力转移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乡村企业的改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等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尤其是农村女富......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沁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 沁源县共有11.4万农村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6.1万 人,目前转移就业5.18万人,其中县以内就地就近转......

    中年妇女劳力转移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乡村企业的改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等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尤其是农村女富余劳动力的从业结构调整,再度引......

    产业转移问题调研报告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

    政府间转移支付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若干思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

    产业转移问题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问题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产业转移问题调研报告2010-06-29 19:12:0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产业转移问题调研报告产业转移问题调研报告(2)2006年4月,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