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分析法看我国的贸易顺差问题
矛盾分析法看我国的贸易顺差问题
高中的时候,曾写过一篇关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文章,最近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里的矛盾分析法之后,通过使用矛盾分析法重新看待我国贸易顺差的问题。
过去20年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完成了低附加值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结果是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依靠进口。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顺差是在这种新的分工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在通过一分为二看待贸易顺差的问题上,主要有两个观点:一,合理的贸易顺差有利于创汇,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二;过大贸易的顺差,会增加我国与其他国的贸易摩擦,不利于双方长远的贸易发展。
合理的贸易顺差促进经济增长。首先,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刺激经济增长。一是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刺激国内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净出口增加使得国内总需求扩张,国内总需求扩张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资本项目贸易顺差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一是资本项目贸易顺差直接增加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资本项目贸易顺差源于资本净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资本净流入增加了国内的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贸易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经济总量平衡不仅与储蓄投资有关,还与外贸有关。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进口弥补财政赤字,以保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那样,容易出现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存的双赤字现象。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净出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以保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
贸易顺差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如果出口方耗费过多的资源,以低价格,高数量的方式出口,也就是说进口方买到了质优价廉的东西,虽然它付出了资金,它是逆差,但是它还是优势一方。所以,发展中国家也不能满足和停留在贸易的顺差上,顺差不等于真正的利益,在继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应强化技术的吸收、消化与创新,加快本土产业的升级,注意保护和协调好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出口贸易的良性发展。
第二篇:矛盾分析法论文
浅析矛盾分析法在社会生活中应用
目录
摘 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 绪
论......................................................................................................................................3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4 1.2 研究方法...........................................................................................................................................4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4 第二章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5 2.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5 2.1.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5 2.1.2 矛盾分析法的的特点.........................................................................................................5 第三章 当前社会中矛盾的现状分析...................................................................................................8 3.1 矛盾在社会中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8 第四章 矛盾分析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8
4.1 矛盾分析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9 4.2矛盾分析法在工作中的应用..................................................................................................................9 4.3矛盾分析法在民生问题中的应用..........................................................................................................9
第五章 结论.......................................................................................................................................11 致 谢...................................................................................................................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
要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核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矛盾分析法 社会应用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矛盾。如果矛盾处理不当将会引发不可收拾的结果。因此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就先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从一系列的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的处理中体现哲学思想中矛盾分析法对社会矛盾处理的知道意义。
具体而言,研究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有如下重大的意义:
(1)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矛盾。(2)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该变自我对社会矛盾的不够成熟的看法。
(3)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提高整个社会的哲学文化水平。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主要采用实践调查和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实践调查:实践调查主要抓取社会中出现的最平常的生活矛盾,社会矛盾。
第二,书本知识:主要来自高中课本和一些期刊杂志,社会分析。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
本文采用从实际出发,综合书本,分析现状,最后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文章大体采用原理解释---举例分析---综合结论的模式,简洁明了。
第二章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2.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
2.1.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括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说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从它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说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2.1.2 矛盾分析法的的特点
第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第二,矛盾具有特殊性。第三,矛盾具有客观性。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就是矛盾,所谓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恰当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同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
黑格尔曾经说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存在这一个“中介”,他认为这一“中介”的作用就是把对立面导向调和直至消失,也就是“调和论”,而马克思认为这一观点否定了矛盾的客观性,矛盾的本质不是理念中的统一,而是某种更深刻的东西,即本质的矛盾。(现实生活中的差别,对立和斗争,才构成了矛盾的本质。[1] 2.1.3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
第一,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就是要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看问题。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一不是相互依赖,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的。[2] 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本身都存在利与弊,对与错,是与非,因此,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列宁也说过:“对立的统一(一直统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看、绝对的一样。”[3] 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本身都存在利与弊,对与错,是与非,因此,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看问题。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一样的矛盾,如生物的新陈代谢,自然界的生物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如小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样貌会有差别。矛盾双方有各自特点,如在工作中生搬硬套,不懂灵活应用。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矛盾认识更深刻。
第三,抓住重点和主流
抓住重点和主流,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和主流,如果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颠倒了,那么事物的性质会改变。
第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一点论)或离开重点谈两点(均衡论),都是错误的。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事情,例如工作任务在同一时间下达,你就必须先选择重要的,需要及时完成的工作来做,但是也要在做完重要的,需要及时做的工作后,做好剩余的工作。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就是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这样才能统筹兼顾。
第四,矛盾双方是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矛盾是一个相互的对立关系,矛盾有他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们均是对立的关系。但是矛盾也有他的统一面,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矛盾论中有这样的两句话:一,事务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他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的统一性。[4]
第三章 当前社会中矛盾的现状分析
3.1 矛盾在社会中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当前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不论是生活上,学习上;个人,集体,社会;都存在着矛盾。有矛盾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了矛盾不去分析解决必然会扩大矛盾,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
学习中,特别是对于高三的学子。他们面临着很多矛盾,例如:学习任务的繁重与大学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父母老师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我自己的惰性之间的矛盾„„
工作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个人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同事之间相处„„
民生,三农问题;当前国家走改革开放道路和西方“和平演变”的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矛盾„„ 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合作和摩擦„„
一切矛盾的存在都具有它的客观性,我们要解决矛盾首先就是要分析矛盾存在的现状,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第四章 矛盾分析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4.1 矛盾分析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怎样正确对待学习,怎样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学生一直很困惑的问题。
运用矛盾分析法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学习的前提,这是学习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端正学习态度首先就是要明白为何而学,你可以是为工作而学,为美好生活而学,为获取知识而学,为开阔眼界而学。总之,态度正确了,学习才会有效果。其次是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题太难,单词记不住,不能背诵古文,这些困难是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不要一味把这些问题,困难看做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困难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会给你带来麻烦,但同时也让你在思考如何解决困难、问题,如此以来,可以提高你的思维能力。因此,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4.2矛盾分析法在工作中的应用
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每个人都想大展身手,获得成功。然而现实中总是会有问题,例如现在有一个工作,只是做一般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以你的工作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可这不是你梦想的工作,你是选择这个工作,还是继续等待好工作?矛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看你是如何解决。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难题,例如工作不上手,与同事关系不好,办事能力低,都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这就需要用到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看问题,同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找到解决的关键,但不忽视次要的方面,做到统筹兼顾。
4.3矛盾分析法在民生问题中的应用
民生问题是今年来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帮助人民解决就
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如国家提供工作岗位,家电下乡,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等,一系列措施使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变。但真正要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特别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应该以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根据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抓住起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国家能更准确制定方针政策,更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4.4矛盾分析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应用
一个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这两个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起主要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抓住重点,即提高生产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根据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4.5矛盾分析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国家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在与别国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国家间共同利益扩大化,使相悖的利益缩小化。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运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国际关系,才能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
第五章 结论
矛盾分析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人们更有效的解决各种问题。不仅在学习生活中,在工作中,甚至在社会各个方面,矛盾分析法都是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的一环!
经过对当前中国社会现状的矛盾分析得知,事务的矛盾无处不在,只有充分认识到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才能更好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调节矛盾双方的关系,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懂得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则,就知道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同具体事物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仍然不能把握具体事物的规律解决具体的矛盾。[5]懂得矛盾分析法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
从论文中得知矛盾分析法对于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同时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对社会现状的深度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客观上提高了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
致 谢
参考文献
[1] 叶汝贤 何梓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中山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45页
[2] 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人民出版社,第四章 第266页
[3] 《毛泽东选集》[M], 人民出版社,第一卷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332页
[4] 《毛泽东选集》[M] 人民出版社,第二卷 矛盾论 第327页
[5] 杨超,《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M] 人民出版社,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129页
第三篇: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专题
一、研究的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可以统一到矛盾的观点上来。
3、从学生情况来看,此专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难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等。
二、知识的储备(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遵循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
(一)单选题(略)
(二)主观题
【题型特点】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设问方式】常见设问方式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如何认识和处理”等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技巧
一是审答题范围。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一个原理或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审答题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较而言,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考查方式更普遍一些。
三是审动词,即“动词法”。“看”——如何看待、认识、评价?/“做”——如何处理、解决?/“看和做”——如何认识和处理?
四是审客体,即分析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或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要注意“A”还是“A对
1B”的差异。
2.答题技巧
①用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时,可以选择多个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宽而浅”;用“×××原理”时,则只能选择指定的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窄而深”。②答案的组织,要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分层表述;表述简洁、到位;原理内容与方法论要配套正确,不能张冠李戴。
③一般而言,“看”——可以考虑的原理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等;“做”——可以考虑的原理有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普与矛特辩证关系等。
四、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经济类】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
6、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7、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
8、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0、进口与出口的辩证关系
1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12、入世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13、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
1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民生活
17、对农业的“多予、少取、放活”政策
18、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
19、“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20、股份制的性质
【政治类】
1、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国家结构形式
2、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3、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4、“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5、宗教的作用
6、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0、一国两制的作用
11、反腐形势分析
1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五、典型例题
1、综合类
【例一】(《5+3》P142第13题)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者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例二】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①对立统一关系具有普遍性。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②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一定时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③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坚持全面的观点,把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总结】一个是直接给定答题范围“对立统一”,另一个是“矛盾分析法”,范围好像有大小,但实
际上一样。所以不能只看答题范围,还要看后面的答题对象。
【例三】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中国经济正在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国民经济实现连续5年高速增长,GDP总量超过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年新成就,道路不平坦:当我们通过宏观调控缓解煤电油运瓶颈的制约,又面临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增长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难题、、、、、、在跌宕起伏的5年中,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引导中国经济渡过急流险滩,闯造新的奇迹。特别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三过”,抑制“两高”(高耗能、高污染),支持农业,改善民生,推动国民经济转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运用矛盾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状况。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学会抓住主流,分清支流。中国经济近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
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⑥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困难和问题;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总结】此题也属于“看”类。但可以运用的原理和方法论很多,这主要是由所给材料的复杂性决定的。所以,原理和方法论的选用,归根到底由材料“决定”。
【例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创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认识: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处理: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五】材料一 目前我国GDP增长速度居世界前茅,但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六位,资源约束和高污染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经济发展和降耗减排是一对矛盾,GDP位居全国前列的某省2006年却做到了妥善解决。具体做法是:省、市政府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与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并对其加强监督,扶持关键节能技术的改造和高效节能产品的应用。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材料二当前,中央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GDP增长速度,纵容甚至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有关人士呼吁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运用法制有效制约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结合材料,试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①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矛盾。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快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好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的较快发展能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把经济发展的好与快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②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我国当前必须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好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这一制约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同时也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为推动降耗减排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总结】注意动词——认识(分析、评价、看待)、处理(解决、实现、保证)、认识和处理等区别,在原理和方法论的选取上也有细微的不同。
2.一个原理或方法论类
【例六】 2006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会议要求中国各地方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防止搞单一模式,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请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对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提出建议(至少三条)。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②解剖麻雀,抓好典型。选择实验点,总结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进而推广到其他地区。③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各地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要以中央的方针为指导,同时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
【总结】此题重在方法论的解读,并与材料有机结合。
【例七】 为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一是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矛盾分析的角度,说明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让广大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可以使人民群众在已有的生产发展水平上更普遍地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审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A对B”的意义,所以答题要围绕“B”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去分析。
【例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按照这一精神,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
分析事物时应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措施。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
【例九】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总结】可以只用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一个原理,有时也可以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一起使用。
【例十】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党的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从30年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央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30年后为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决定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体现了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不同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把握,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③在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中央要求先试点,然后寻找适合各地实际的模式稳妥推进,这体现了对不同地区矛盾特殊性的把握,有助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顺利推进。
【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材料分析。
3.“迷惑类”——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十一】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近期有望获批,有关专家指出:成渝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相比,既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也有产业结构趋同、人均GDP指标比较靠后等自己的一些短板。成渝经济区的开发应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让高新技术产业唱主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作出示范,提供借鉴。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成渝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发挥比较优势。
②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以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③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在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导下,借鉴其他地区区域发展的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成渝经济发展(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等知识可酌情给分)
【总结】此类题的设问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解题的重点是审题,解题的方法是——先看答题范围,确定相关原理及方法论;再看分析对象,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切记:不可被后面的迷惑,抓住重点——前面的答题范围。
第四篇: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大学生谈恋爱的利与弊》
先说说弊处: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自主性强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2、恋爱动机简单化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
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不往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份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4、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就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二、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处于空虚、烦恼,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对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因此,陷入单相思的大学生要及早止步另做选择。要想克服单相思和爱情错觉,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爱情的深刻含义,同时用理智驾驭情感,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可感情用事。
2、恋爱动机不端正
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有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
不道德的多角恋爱易引起纷争、不幸和灾难,也极易发生冲突,酿造悲剧,最终是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
3、恋爱中的感情纠葛
三角恋爱、父母的反对、或周围人的非议、恋人之间的矛盾、误解和猜疑。
4、择偶标准不切实际选择对象理想化、虚荣心强。
5、失恋
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是人生中最严
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去弊得利那?
我们要有正确的爱情观和行为习惯:
(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一般情况下,异性感情的发展是沿着熟人-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一线索发展的,当一个男性成为一个女生心中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角色时,爱情就可能降临。在分享快乐和痛苦、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爱情就会产生和发展。
(2)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当女大学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时,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女性唯一的存在价值时,她本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
(3)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爱情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自己都不想信自己值得别人去爱的人,别人会全心全意爱他吗?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
2、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1)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否则只会使之厌恶,伤害感情。
(2)恋爱行为要大方。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初次恋爱,在开始时常感到羞涩与紧张,随着交往的增加会逐渐自然与大方。这个时期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有的人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使对方反感,影响感情的正常发展。
(3)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4)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不要拿自身的优点去比较对方的不足,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5)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与恋人多谈谈学习和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3、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1)迎接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对爱作出判断,并作出接受、谢绝或再观察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无从把握。大学生要具有迎接爱的能力,就应懂得爱是什么,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就应对自己对他人对万事保持敏感和热情,就应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坦然地作出选择。能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
(2)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3)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并不是非要具体到对某一异性的爱,可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爱。我们的亲人、同学、朋友、祖国和人民,都值得我们去热爱。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
4、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前面所提到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
思想水平。
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减轻痛苦。
人对失恋的应对方式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成熟水平和恋爱观。一个人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qhjlnhld2009-10-16 13:59:09
一、大学生与恋爱
1.恋爱对大学生的影响
关于恋爱对大学生将产生什么影响,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动力论,认为利多弊少,恋爱可以产生动力,促进学习,陶冶情感,丰富精神生活,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二是阻力论,认为弊多利少,大学阶段学习紧张,时间有限,恋爱花费时间,耗费精力,妨碍学习,影响团结,不利于全面发展;三是均衡论,认为利弊均衡。
在现实生活中,恋爱对大学生学习和事业的作用具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恋爱关系处理得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二是恋爱关系处理不当,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
恋爱对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和促进作用。与此相反,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把爱情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把爱情建立在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共同奋斗的基础上,才能使爱情成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2.改变恋爱不良认知
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大学生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
一是误把好感当爱情;
二是慰藉解闷谈恋爱;
三是恋爱婚姻两回事;
四惟爱情至高无上;
五是别人有我也有;
六是外表对得起观众。
3.合理选择恋爱时机
恋爱需要成熟时机,成长中的大学生应慎重选择恋爱时机。
第一,等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
第二,待到人生观相对稳定时。
第三,待到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时。
第四,待到经济相对独立时。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所谓恋爱观是人们对恋爱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恋爱观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恋爱观的准备阶段,一般从中学时代开始。
第二阶段是恋爱观的充实发展阶段,一般从大学时代开始。青年学生由于对生活、对感情体
验的深化,心境开始从浮动的激情向稳定的理性发展,爱情逐渐由朦胧走向真实,表现为择偶标准系统化,进入了恋爱对象的理想选择期,在头脑勾画出理想化的异性形象,在心目中形成择偶标准。第三阶段是恋爱观的完善成熟阶段,此阶段恋爱观基本形成,开始在恋爱观指导下,由对恋爱问题的内心探索到恋爱实践。当在恋爱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差距,就会重新审视原有的恋爱观,同时,根据社会现实的问题和要求加以调节修正,不断完善,形成稳定的恋爱观。
大学生正处在恋爱观的充实发展阶段,要理解爱情的含义,认识爱情的本质,了解爱情的基础,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要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集体、恋爱与道德等关系。
一是恋爱与学业的关系。要争取从学业、事业的成功中获得爱情。大学生要把学业放在首位,恋爱服从学业。只有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才能使爱情的力量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而学习的成功又会使爱情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是恋爱与集体的关系。恋爱中的男女青年不应把自己禁锢在两个人的世界中,如果出双入对,脱离集体,就会限制交往的范围,妨碍自身的发展进步,不利于优化个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是恋爱与道德的关系。爱的情感是与道德责任结合在一起,只有以高尚道德作为基础,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要使爱情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珍惜恋爱过程中爱情的道德价值,遵循恋爱的道德要求。这体现在:
恋爱的前提是双方平等、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感情,尊重对方的人格,不一相情愿,强加于人。
选择恋爱对象时不仅应注重对方的外貌体态更应注意道德品质,注重心灵的纯洁和善良、思想的进步和情感的忠贞,不要以貌取人,以钱取人,以权力地位取人。
恋爱过程中应互敬互助、真诚相待、纯洁专一,不朝秦暮楚,喜新厌旧。
恋爱行为要含蓄文明、自尊自重、自制自爱,不做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事情。
四是恋爱与失恋的关系。失恋是爱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每一对恋爱者不一定都能发展为夫妻。对于失恋的不幸,当事人应理智的分析原因,自我反省,自我调适。失恋不能失德,不能失志,不要萎靡不振,不要轻率轻生。要以坦荡的胸怀及早从个人感情的圈子里摆脱出来,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五是恋爱与博爱的关系。爱的感情丰富博大,不仅有恋人之爱,还有父母之爱,同志之爱、祖国之爱。一个人爱的情感愈博大,情爱愈专一,他的性爱也愈高尚。只有把对异性的渴望、爱慕和追求,渗透到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中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中,爱情才会变得高尚和稳固。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摘要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也日益显现,影响着社会和谐的进程,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实践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矛盾分析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矛盾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所谓“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除、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统一,任何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同时也具有斗争性。毛泽东曾经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也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看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本身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还有人认为这两种看法2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所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所谓的“利他”和“利己”都不仅是单一的一个方面,我们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便实现了自我价值,正如郭明义所说“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基于矛盾特殊性而言,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方面也不同,矛盾的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等都是针对矛盾特殊性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两点论”是指在处理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处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指处理矛盾时,主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处理次要矛盾,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统一,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例如我国目前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王光鹏《浅谈矛盾分析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9.30 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城乡、地区发展等诸多矛盾,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矛盾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当代社会存在的矛盾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就其现实形态而言,是在解决中国当代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衍生出来的。3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当下时代呼吁的主题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广泛的变革与高速的发展,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大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小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问题。尽管有的矛盾十分尖锐,但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方向一致。面对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矛盾,不应仅仅停留在社会表层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或排除各种社会矛盾,而是要努力构建一种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有序的状态下得到不断的调整和解决。因此,就现实维度考察,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基本指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公平、实事求是地解决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现实着力点。4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逐步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上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和谐,但也存在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就一些经济发展领先的城市,如北上广而言,在其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矛盾问题。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及人口问题。尽管大城市发展迅速,GDP产值可观,但具体到每一个群众生活水平,仍是层次不齐。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给城市原本的环境资源带来了一系列压力,人口的增长,导致大量资源的消耗,对环境及生态文明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同时也使得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愈发困难。此外,诚信缺失、道德低下问题已成为近年来连续关注的焦点问题。“校园投毒门”、“教师虐童门”等等都反映出当今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缺失。道德属于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道德具有继承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国向来以文明古国著称,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及礼仪之邦等种种优秀传统美德的流传,才使得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才使得中国稳固长久地发展。如今,不管是城市发展矛盾问题还是道德低下的问题都成为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3鲁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几点认识》[J].理论学刊,2005.4.20 4冉昌光《秉持和谐社会理念 探究现实社会矛盾——读龚秀勇著<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J].天府新论,2014.5.5 中的一系列问题,演变成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矛盾。
三、在实践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解决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再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5。在实践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问题,对我国的发展进步及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影响与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矛盾不可避免,因此,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天然存在。当代社会的矛盾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是发展过程的体现,同时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障碍点。但正因矛盾问题的存在,才能激励人们不断探索,创造解决矛盾问题更好的方法与机制。就矛盾特殊性而言,中国当代社会的矛盾是中国特有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带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因此解决中国当代社会矛盾问题也应采用社会主义的方法,结合我国国情,量体裁衣,制定出适合自己国家的矛盾解决方法。例如当今社会的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仍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将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改善作为发展的着眼点。同时改善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好地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跳出传统的高资源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6在道德诚信缺失的问题上,一方面应加强依法治国,增加法律力度,将法律制度大力建设和完善,其中包括法律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司法制度方面的建设与完善。7同时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加强徳治,双管齐下,更好地解决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第一版
级硕士学位论文,2014 6姚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7胡仁智、付子堂《当代社会矛盾法律调处机制的完善》[J].江苏社会科学,2010.12.15
参考文献
期刊文章: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王光鹏《浅谈矛盾分析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9.30 [3]鲁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几点认识》[J].理论学刊,2005.4.20 [4]冉昌光《秉持和谐社会理念 探究现实社会矛盾——读龚秀勇著<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J].天府新论,2014.5.5 [5]胡仁智、付子堂《当代社会矛盾法律调处机制的完善》[J].江苏社会科学,2010.12.15
学位论文:
[1]姚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学位论文,2014
报纸杂志: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