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谈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很多教师片面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通过这些年教学经验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这样做就等同于放羊,学生失学无所获的。学生学习有所收获,应该是在技能、体能、情感、知识、价值方向发展的。所以要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关注学生发展是课程改革的趋势
实践证明传动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体育教育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发挥体育的独特的功能,从体育教学的角度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兴趣、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个性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意味着降低和排斥教师的作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作用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应以学生体育学习支配者和控制者想帮助者的角色转变。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角色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实践,善于总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体育资源的开发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教学内容要‘放开’和‘开放’新原则。这是体育课理论的一个有益的尝试。体育课内容资源开发问题,就是体育教师的一项权利和工作。主要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选择和引进符合学校场地器材等条件的新内容,可以提高教材的可行性和适应性。2选择和引进一些能锻炼学生身体,又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新内容,是它更好的为课程服务。
四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动力。
五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课堂氛围
1以情导教,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应着装得体,场地布置井然有序,并以饱满的态度,正确优美的示范,和蔼可亲的教态,为课堂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情绪调控,张弛有度
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和调动适宜的情绪。教师在这方面要随时注意学生情绪和练习积极性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鼓励,是教学和谐协调。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运动技能教学
体育新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有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把课程具体目标分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与“途径”,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提出了明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课
程标准》还指出:“运动技能”体现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本课程其他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当下,运动技能教学问题仍然是体育课程改革中讨论的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有人批评新课程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有否认新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当然也有人认为不要过分强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细节。因而,部分老师在这些相左的声音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改革与探索的勇气,出现了观望的心态和等待的现象。
“新课程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老师们有些茫然:淡化了什么,淡化在哪里?是新课程有具体的指向,还部分人的误解?其实,“淡化运动技术”的说法由来以久,它是人们针对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和“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细节教学”提出来的,因而有了“运动技能教学不要过分强调细节”的说法。对于这个问题,《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提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由此可见,体育新课程不仅没有淡化运动技能,反而进一步确立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
当然,如果一味强调竞技运动,将高度竞技化和成人化的竞技内容照搬到中小学中来,过分强调运动技术教学的竞技化、训练化和规范化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训练毕竟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训练运动员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这不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将运动技能分为“基础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两个层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运动技能教学,就会对目前新课程下运动技能教学的诸多问题有所分辨。所谓“基础运动技能”,即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和发展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性运动能力。比如跑、跳、掷及攀爬等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是合理有效完成身体动作、从事身体活动的专门性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具有后天获得的、个性化的特殊性等特征。它有两个内涵:一是竞技性,在竞技项目中,以取得优异竞赛成绩(名次或奖牌)的专业化技能形式;二是非竞技性,以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主的身体活动形式。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所谓的“淡化”,仅仅是降低了专项运动技能(竞技运动技能)的规格与要求,是要打破以往的竞技运动为中心教学内容体系,反对教学内容竞技化和成人化,淡化的是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而不是某些人泛指的“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以至于造成一线部分体育教师的盲从,在教学中既降低了专项运动技能(竞技方面)的规格与要求,也放松了对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引起了体育实践层面的混乱。体育新课程重视提升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诚然,运动技能固然很重要,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并不在于技术技能本身。体育学习不仅能掌握技能、发展体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仅能学习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必须重视提升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要将运动技能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体育新课程强调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初中的运动技能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中小学的运动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水平,使得运动技能教学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其难度、复杂程度以及竞技水平。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运动技能学习发展运动能力,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体育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研究者、建设者,应该树立课程与教学改革主体意识,对于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问题的冲突与碰撞,需要静下心了深入研究探讨,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应该等待与观望,甚至简单地盲从,如果这样就会走弯路。
体育新课程研修活动刚刚起步,随着我们对《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的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无论是所谓的新课程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的说法,还是不过分强调动作细节的认识都会迎刃而解的。新课
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要坚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之我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之我见
教师对待学生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学生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优秀的教师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师生关系好,对学生的教育就容易成功;而与学生的关系不好,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教师看到学生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教师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学生,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学生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学生只能自己去努力。教师既无法替代学生,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学生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师做学生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学生,还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学生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学生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教师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学生不害怕教师的“权威”,转而和教师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第三篇: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漳河镇苏院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有关精神,漳河镇苏院小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提供了课程保障。
一、建设适合本地实际的校本课程,整合小学各学科课程
就目前来讲,我校校本课程主要是学校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本校所在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不断加强了课堂教学、观察、实验以及“动手做”的环节,而且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以下内容。
1、校园环境的美化和保护。
2、柑桔的生产过程的调查与研究。
3、茶叶的采撷和炒制。
4、漳河水库的文化、科技与经济发展,包括水库沿岸的名胜古迹、漳河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漳河的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6、校内外标牌的认识与调查研究。
7、家乡风俗人情的了解。
8、劳动技术的学习。
9、文艺、书画创作。
10、生活与心理方面的辅导。
上述各项活动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落实活动的时间、场地和指导教师。各项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分层次安排在不同学段。
第一学段,对校园环境的了解,包括各种花草树木、标志牌、建筑物能够说出其名称和作用;对家乡经济树种的认识,包括柑桔、茶树等,要求识记其名称和特点。
第二学段,漳河水库的文化、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调查。了解水库的储量、在工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二水厂生产自来水的过程,参与节约用水、保护母亲河的宣传实践活动;了解漳河沿岸的名胜古迹。
第三学段,对漳河文化、科技、社会的了解,包括环保与旅游、科技与水产养殖和水利发电的了解;深入农村,走访农户,收集民谣、民谚、民俗,参加劳动实践。
二、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保证校本课程的实践性
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基础性和高效性要靠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保证,同时,需要开发和利用充分的教育资源。虽然我们一再加大学校教学设施的投入,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广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更难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有充分的活动性。出路只有一条:面向社会,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我校从实际出发,本着“立足学校,辐射周边,人为我用,地为我用,资源共享,健康发展”的思想,深入了解学校周边的工业、农业、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并与当地的各种部门联系,建立了学校课程的参观、见习或实习基地,确定了学生观察、调研、实践的场所,形成了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基地。
例如,苏院柑桔场。学生在农技师的指导下对果树进行剪枝、授粉、疏果、打药、除草。在参加生产的实践中边做边学,见习果树管理的全过程;还在农技师的带领下辨识各种柑桔,了解不同柑桔的特点及生长的必需条件,参加剪果、选果、装箱等劳动。
又如,漳河水库,教师组织学生赏析漳河边的名胜古迹,收集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标志,推荐漳河的名优特产,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宏图飞机制造厂。在这里,学生实地参观飞机,请试飞站的工作人员讲解飞机构造及特点,接受国防教育。
我校校本课程的教育基地还有学校图书室、实验室、文化长廊、电脑室,校外的迎接茶场、避暑山庄等。
除上述教学基地外学校还与二水厂、市博物馆等单位建立联系,师生到他们那里实地观
摩学习水的生产过程、环境保护、标本制作等有关知识和技术。学校还与家长联系,动员每个家庭支持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活动条件,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
三、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素质,用其所长,教学相长 小学师资素质是制约小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解决小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我们从学校和本地的实际出发,从2002年开始,采取外聘内招、外学内修、专兼结合、教学相长的措施,较好的解决了校本课程的师资问题。
首先,学校选拔六名青年教师兼职校本课程,负责各个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边干边学,边研究边实践,逐步胜任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其次,聘请漳河交警中队的指导员、苏院柑桔场的农技师、宏图飞机场的试飞员作为校外辅导员。他们根据活动的项目和领域,负责精选学生活动课程的内容,认真教学和辅导。每年都开设有关专题的讲座,向学生传授有关交通安全、国防等知识。
第三,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工作,我校主要采用四大举措落实校本培训。
1、推行“六个一”活动,即教师每年发表一篇教学论文,每学期读一篇教育理论专著,每周研读一本业务杂志,每学期作一次专题发言,上交一份合格课件,做一定数量的业务笔记和心得体会。
2、每学期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展示。
3、提高图书室利用率,这是学校近年来重点推出的一个新举措。学校每年投资千余元订购全国各地的教育类报刊,供教师自学和办公之用。
4、加强计算机培训。学校添置计算机,开通互联网,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在网上查询资料。校本培训的强化,彻底改变了教师形象,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践。
四、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成效与分析 学校多方位的校本课程开发,有效地加强了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深化了教学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如下: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校本课程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以往经常出现的厌学现象不再发生,求知、求真、求实、求发展的精神体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好学上进已在全校蔚然成风。经调查,仅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分别达到一万字、三万字和六万字以上。
2、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近一年来,全校学生共制作手工制品200余件,美术作品近百幅,办手抄小报千余张。
3、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增加了,并没有影响其他各科的学习,相反,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其它学科的学业成绩,而且诱导学生关心环境、关心社会、追求真理,自觉地加强了道德品质的修养。在内容广泛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中,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兴趣小组和活动项目,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4、校本课程课堂展示喜获殊荣。近两年,每年一次的校本课程竞赛活动,有8人获校级一等奖。2009年春,周金娥老师开发的《会说话的标牌》,受到漳河镇课改协作体全体老师的一致好评。20010年春,五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多次到迎接茶场采摘茶叶,参观茶叶生产的工艺流程,包装方法,了解茶叶的销售状况,通过实践活动,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有关茶叶的知识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展示的《漳河特产——青龙茶》,在荆门市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上,被评为市级示范课,开创了我校地方课程获大奖的先河。
五、开设校本课程的几点体会
校本课程是在无纲无材的情况下开设的,我们在改革实验中体会最深的,一是既要突出地方与学校的特色,又不能脱离新课标。要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做到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并在造就“四有”的跨世纪人才方面发挥实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体现孩子的语言,接近孩子的生活。要把选题权、设计权、组织权、参与权、评价权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周围社会和大自然,去探索、去质疑、从而激发他们自我学习兴趣,“死学”变“活学”,“想学”变“要学”,从内容中突出真实的生活情景,反映小学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时代生活等。如《家乡的桔子》,利用本地资源对学生进行识别季节,了解植物等方面的教育。《会说话的标牌》,让学生广泛搜集,从众多的警示广告语中得到教益。三是转变和调整教师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一名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一讲一问一答式,切实成为学生生活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在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时,还应进行学科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如:《话说水果》一课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还可让学生来用水果拼画,夸夸家乡的水果,让他们来实践、创新,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内容的鲜活充实。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如在《谁是我的好朋友》教学设计中,我们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朋友,了解朋友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有的学生找老师成为他们的朋友。这堂课很活跃,学生无拘无束在欢声笑语中找到了朋友,并了解了朋友的情况。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从时间上看,它是长期而不断进化的;从内容上讲,它是不断丰富而完善的;从课程功能上讲,它是稳定而不断发展的。尽管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极具挑战性,但我们乐于使它有更强的生命力,有更高的课程价值。
[此文于2004年12月刊登在湖北省教研室《走进实验区》和教研学习交流材料《新课程实验热点与难点探讨》丛书中]
第四篇: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拟分析研究,提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设计理念。
一、课程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吻合性
初中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游戏性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开发的以运动项目和游戏相结合来呈现的主题《田径、游戏》教学单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如主题《模拟消防员》教学单元;我们既可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集体项目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体现动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是注重课前设计,把大纲教材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教给学生现成的理论和结论,无需学生思考和实践。对在教学中有无问题,如何解决等确不曾进行设计,教学后的问题就更不关心了。教学设计不单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一个的片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和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教与学的相互性
传统体育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呆板、机械的、灌输式的。一方面,教师如何控制学生、带住或看好学生,把教学内容按步骤进行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没有问题的设计,学生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统一的教学和练习。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和讨论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体育课教学设计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讨论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方法,去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与“学”观点,确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服务意识,变“压迫性学习”成“主动性学习”。
四、教学内容设计体现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如跨栏练习,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4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前脚踩过(较低障碍物);第2课次:后腿拖过(较低障碍物);第3课次:跳过(正常低栏架);第4课次:完整跨过(正常栏架5个)。
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参与、体验、感知。通过第2、3、4、课次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体现合理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内容的搭配应符合教学目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学生差异的水平,还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先选择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项目作为主项,再选择适合部分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兼项。无论是主项还是兼项都要搭配好。另外还要注意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设计的关键。在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
六、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合理美观性
体育场地器材的分配与布置要精心设计,符合美学要求,讲究场地器材的布置美。首先,场地要整洁、卫生、安全、方便、美观;其次,器材最好带有色彩,排列要新颖、对称、协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自身学校场地器材等实情,将场地布置设计得美观科学、线条清晰、图形新颖;器材放置井然有序,布局合理美观,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既便于组织教学,又艺术化,构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进入运动状态。
七、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优化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几乎不考虑课程的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而是只注重大纲和教材,使教学唯教材是从,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只是面的拓展,教师教的僵化,学生学的死板,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发利用。通过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等媒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如:安排时间让学生们观看运动项目教学片或利用照片和图片进行教学辅助。这样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也增添了教学的娱乐性。
第五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并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小学体育课程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体现了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对中小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与评估的依据。
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现代教育制度形成以来,体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上个世纪中叶以前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早期学校体育具有的人文教育色彩逐渐淡薄,课程的科学化倾向和学科中心倾向日益加强,其主要表现是“增强体质”和“技能传授”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在实践中甚至成为唯一的目的;早期学校体育指向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逐渐变为主要指向受教育者的身体完善。
上述变化适应并反映了工业化进程对教育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幅度减少的体力活动使得体能在劳动中的意义迅速降低,这与急剧增大的职业劳动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学习体育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已不再为人们谋求生存和劳动所必须;另一方面,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也越来越鲜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个决定表明了体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途径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正是他们在身体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必须对学生进行体育的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增进健康并不是体育的唯一功能,因而也不是体育课程的唯一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的角度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首先是指学生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包括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体育课程的目的不是一维的,而是三维(德智体)甚至四维(德智体美)的。
2.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无论从那种角度认识,体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换言之,推进素质教育必然伴随着学校体育的开展。
但是,有人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多开展一些包括体育、艺术和发明创造等在内的活动,以为只要让学生参加了这些活动,素质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既是对素质教育本质的缺乏理解,也是对体育等的教育职能缺乏认识。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体育等活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就很可能会把这些活动变成新的知识学习,从而违背素质教育的本意。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
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的改变方面。这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手段和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学习中当然也有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教育等,但这些也主要是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的。这是体育课程的最大特征。
4.体育与健康课程不等于体育+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更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正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设立“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的深刻含义。但是,决不能错误地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成是“体育”和“健康教育”两门课的合并。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能也不可能单独承担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任务,新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所有课程的教学去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改革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目的的一门课程。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的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进入学校并在学校中逐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
1.增进身体健康
体育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种价值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体现在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方面,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增强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变化方面,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学生不但能形成对
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这对儿童少年成长的意义尤为突出。因此,本课程学习将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于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根据社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由于热爱体育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因而学生对通过游戏和体育规则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规范的学习常常表现出乐于接受的态度。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所获得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他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总之,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学生某些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似乎体育就是运动,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在过去的教育理论中,专家们将知识理解为分门别类的学科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并根据这样的理解来组织课程和教学。但在当代,根据知识经济对知识结构的研究,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和规律知识(Know-why)、技能性知识
(Know-how)和始源性知识(Know-who)。这四个“知识”中的前两个“知识”又可称为“可编撰的知识”,这类知识几乎全部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产”和处理,其中为数不多的观念性知识才直接由人类生产;后两个“知识”属于“意会的知识”,只能由人来进行处理。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它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本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内容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本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的知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二是本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而不是通过读书或课堂传习而实现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为促进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必需的运动技能;
· 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 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
· 欣赏运动的能力;
· 安全运动的能力;
· 与运动有关的野外生存技能;
· 运用体育与健康的资源、信息、产品和体育与健康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