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冲突的战略读后感
《冲突的战略》读后感
还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如何化解组织合作中的冲突问题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觉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冲突的战略》是托马斯.谢林在博弈论方面的开创性著作,也因为这本书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虽然谢林在此方面不是唯一的专家,但是凭借对博弈论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的贡献,足以让他在成为在此方面成为独树一帜的专家。
谢林在《冲突的战略》一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思想内涵是:在谈判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谢林在书中也列举了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战争中实力悬殊的双方,相对弱小的一方为了向另一方表明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往往会通过己方后撤的桥梁炸毁来向对方表明抵抗到底的决心,通过断己方退路的可信承诺方式来威慑并达到遏制对方进攻的目的。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不仅需要决策者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更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魄力。
除了可信承诺之外,这本书还包含了很多非常精辟和深刻的见解与思想。比如第三章中,他把纳什均衡的结果理解为博弈参与人相互预期对方最可能采取什么策略的“聚焦点”,这是一种双方基于共享经验、文化和认知的默契,为人们理解纳什均衡理论的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视角。事实上,“聚焦点”理论已经成为博弈论讨论参与人如何达成一致或理性预期的一种经典解释。他利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交战双方有时会自愿达成某种“有限战争”的默契,如不使用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等,这说明交战双方虽然在某些利益上是对立的,但是在某些方面的认知是一致的,不使用大规模的杀伤性的武器似乎是双方都不愿意触碰的雷区。
在信息方面,谢林的想法很新颖。一般我们说掌握越多的信息更利于把握事情发展的动态和方向,从而利于在最快的时间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但是谢林却认为,有时候掌握太多的事情也许是件坏事,不知道反而更好。我的理解是有时候掌握太多的信息就可能把自己限定的过于死板,结果也很单一。比如我们写论文,如果论文的要求和限制过多,那么写作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就太多以至于影响写
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最终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一篇合乎规格的文章而已。在很多场合,策略地屏蔽自己的信息、装傻是增强自己谈判地位的一种手段,我们常说“不知者无罪”,大概跟这个有相似之处。
这本书没有涉及很多数学模型,完全依靠逻辑的力量展示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体现博弈论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范例。也许是由于谢林是职位原因,他将的事例多是应用于国际性的事件中,例如国际冲突、战争、核军控等方面,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将其理论的应用。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进行思考,将这种理论应用于与人合作交往和工作的谈判中,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第二篇:冲突的战略读后感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博弈论只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还 未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冲突的战略读后感。而托马斯.谢林的出现,特别是其著作 《冲突的战略》 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对博弈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 新阐释和发展,其中在核裁军、国家战略政策层面有广泛应用。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最早起源于 1956 年谢林发表在 《美 国经济评论》上的一篇论文《论谈判》,其基本内涵是:在谈判 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 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 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谢林在书中也举例说明可 信承诺在冲突中的作用。
比如,战争中持续对抗的双方,相对弱 小的一方为了向另一方表明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往往会通过将 己方后撤的桥梁炸毁来向对方表明抵抗到底的决心,通过断己方 退路的可信承诺方式来威慑并达到遏制对方进攻的目的。这让我 们联想到项羽过江“破釜沉舟”的故事,断了自己军队的退路,让兵士们明白只有死战胜敌才有活路,最终楚军以少胜多、大获 全胜。谢林的《冲突的战略》一书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自 成一体,而每个部分之间又有相互交叉的内在逻辑关系。
比如,首先第一部分对战略理论中的谈判、谈判机制以及结构特点进行 了解读和铺垫,之后第二部分通过趋向互动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 在战略行为中的决策应用来对博弈论进行重新定位,最后再从博 弈的角度对战略行为应用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由于谢 林曾供职于政府部门,因此,在此书中涉及到的博弈论具体事例 多为国际冲突、战争威胁以及核军控等问题。我们发现书中谢林更多的关注是在非合作博弈过程中如何 化解冲突、实现和解、并实现双赢。由此可见,谢林将传统博弈 中的“非赢即输、非输即赢”的零和博弈状态在理论和现实应用 上提升了一个层次。比如,谢林在第三章中谈到若要将战争控制 在有限战争状态,或者有限竞争、司法管辖权问题,“非零和博 弈” 中的默式谈判具有的原则为实现共同利益来协调彼此行为的 一些重要作用。
并由此得出结论:
1、无论是默式谈判结果还是 通过不公平或艰难谈判取得的结果,都需要比其他淘汰结果具有 质的优越性,而不仅仅是程度的问题。
2、如果非要在沟通匮乏 的条件下实现结果,谈判双方应该具有足够的宽容心,允许现实 条件影响谈判结果。谢林为了进一步阐述非合作博弈过程中“非零和博弈”的过 程和价值,对“零和博弈”也有自己的阐述和界定。
传统博弈理 论通常将“零和博弈”研究证实了的方法和概念应用于“非零和 博弈”中。然而,谢林通过把“零和博弈”看做是一个具有有限 性的场景,而非一个分切点来拓展博弈理论的范畴空间,读后感《冲突的战略读后感》。并且认 为“零和博弈”的理论中:建议与干预、威胁与允诺都无法产生 积极的结果,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都主张,博弈双方之间的 关系要么完全友好,要么极端不平衡。这就可能导致不利一方采 取最小最大战略破坏这种不平衡关系。这一阐述让我们清晰认识 到了“零和博弈”在解决冲突过程中的局限性,在全球化发展更 加深入、各方利益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当今世界,更加凸显了“非 零和博弈”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当然,作为谢林在书中一直深入探讨的“非零和博弈”也有 自己独到的见解。谢林将“非零和博弈”分为混合博弈和完全合 作博弈两种情形,统称协作博弈。其中,混合博弈即是冲突与利 益共存的博弈。
有趣的是,谢林认为协作博弈也可能隐藏于制度 和传统的稳定现象或者领袖现象的后面。在一大堆规则中或许就 存在制约冲突的因素; 传统则是每个人期望别人作为潜在候选人 保持清醒的特定规则。当默许无法发挥作用时,传统因素通常可 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谢林举例道:比如军队或舰队的团体精神、某个大学或社团的价值观等。虽然作为有机体的人员在不断更换 和演变,但是团队还是不同程度地保持某种特有的稳定性,而且 新成员的加入并不足以消弱这种特质。谢林在书中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多的是在现实中 的应用,而且这些成果不仅仅运用在经济领域,更运用在很多国 际大事上。比如,要使战争双方实现合作,就要求交战双方具有 第二次打击力,如果具备了第二次打击力,不合作的一方就会有 包袱,在军事上具体的例子就是发展核潜艇和核子飞弹。
上世纪 60 年代的苏美冷战,之所以最后没有转变成热战,就是因为双 方都具备这样的二次打击能力。谢林的博弈论思想在现今国际政 治中的运用典型事例是中美关系在冲突与利益共存下的 “非零和 博弈”,比如中美关系因为利益的冲突与相互交叉重合而充满变 数,在毛泽东时代是全面的对抗,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 的全球战略需要,利益由冲突逐渐走向冲突与融合并存,随着全 球化的深入,共同利益愈加大于冲突。也就是说,发现谁也不能 吃掉对方,所以只有合作、化解冲突。这是谢林理论的应用。上 世纪 70 年代美国是强者,美国向中国的逐步让步使得今天的世 界空前的繁荣,中美关系的“非零和博弈”仍将持续,必将为世 界带来更大的繁荣。
最后,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第三章的默式谈判与有限 战争中谢林提到二战中没有出现毒气战这一历史史实,我们小组 经过史料查证一致认为谢林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历史史实 是二战日军在中国许多次战役战斗中均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芥子 毒气弹,比如,二战中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衡阳保 卫战,如果日军不使用毒气弹是无法攻陷的,刚拍摄上映不久的 《喋血孤城》就反应了这段历史。直到今日,我东北三省各地仍 遗留了大量二战日军毒气弹即是铁证。(这是不是预示着谢林的 博弈理论在面对东方文化时有些微的差别?这值得我们更进一 步的思考。)谢林对历史史实的认识错误有两种可能,一是确实 不了解中国的抗日历史; 二是写这本书时中美还处于激烈对抗状 态,因此,故意忽略了日本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但是,国内的翻 译和编辑人员也未在此处注释纠正。我们认为,这一疏漏会误导 读者,造成对历史认识的错误。作为清华人向托马斯.谢林提出 严正抗议!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献身的英烈致敬!读完此书,使我们感到博弈论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巨大 价值,面对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情形,我 们要想持续、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博弈论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各个层面的应用与发展,以达到既发展又减少摩擦的 世界共赢局面的目的。
第三篇:《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
“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等等。
很显然,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言论中,尽管没有太多地直接谈论未来中国在文明冲突中将会如何,但涉及中国的论述应该说不算少,因为儒家文明是其文明冲突论中的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尤其是,亨氏以下观点更是许多国人而不仅仅是国际问题专家感到惊异和不能接受:文明间的关系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文明的冲突具有或可能具
有两种暴力形式,最可能的一种是来自不同文明的地区集团之间的战争,最危险的是不同文明中的主要国家之间发生的核心国家战争;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西方和这些挑战性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困难的,其中美中关系可能是最危险的关系,等等。亨氏的这些观点,可以说为我国政界高层和学界人士广为熟知,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然而我们在惊叹于亨廷顿先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的同时,也不禁感叹他的想象力,这样的“危言耸听”也好,如中国威胁论、美国中心论,美式普世文明追求及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论似乎有着某种相似性,我们既要看到既论述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政治文明领域超越经济、能源等传统视角的独特分析,更要看到曾任美国国家安全计划顾问的亨廷顿,其国家利益的出发点,这显然是难以忽略的。任何一种观点、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要求和价值选择上,因此,亨氏的观点、学说正是基于对利益与价值作出双重权衡和选择后,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而提出。他的理论可能给世界上各国及未来国际社会带来何种“利益”、“价值”和“秩序”。因此,未来国际中的真实的“利益安排”、“价值标准”和“秩序结构”,也就由亨廷顿的“明确提醒”,特别是由于他从文化大视野这一角度对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本身作出了这一耸人听闻的“提醒”之后,更应当注意其观点的实质,表达自己的科学的构想,促进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再者,亨氏的主要观点和他的文献所详尽地表明的他在“文明冲突”方面的全部观点,都能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中找到“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而笔者更关注的是,亨氏作为著名学者,对我们作了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的哪些提醒或警示。但是他也给我带来一些启示:
在冷战中形成的国际政治诸要素还会在后冷战时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的前沿关注着什么;美国的战略思想动态和实际战略选择将会走向何方;文明这一“软要素”的国际政治地位和价值到底如何;正在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的中国,别人怎样认识我们,我们在怎样、应怎样认识别人(国)和世界;中国的国际政治理想和抱负(应)是什么,能实现吗?
就今日之中国而言,如何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如何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现和平崛起,如何处理好地缘政治,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日益敏感化的今天,协调好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更显得尤其重要。
以越南和菲律宾为例,虽然我们属于同一个亚洲,但在文化上,越南受作大中华文明的影响较大,而我们则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文化优势,而在与不同文明的沟通之,更是要学会尊重与平等。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其名著《艺术哲学》里提到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的密切联系,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三者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而此处不妨借鉴过来去阐释文明的冲突,地缘政治除了文明的冲突之外,自然还有环境、时代等多角度的影响,而能够在更加宏大的背景下分析文明、审视文明,这同样是读这本书以后所要做的,是为一点小小的感想。
第四篇:《关键冲突》读后感3篇
《关键冲突》读后感3篇
获奖文章一
读《关键冲突》如何话人际关系危机为机遇一点感想--程利江
当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保持理智,切勿主观臆断,这样很容放大别人的缺点而让自己陷入理直气壮的愤怒情绪。首相应该是倾听。倾听对方的观点,虽然其中有些观点是不认同的或者强烈排斥的。但也认真的听完对方的观点,不要急于去驳斥对方的观点,从而阐释自己的观点。如果中途强行插入,我想这次谈话肯定不会是是一次良好的对话。
在销售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因为质量异议额问题而和客户产生矛盾跟对立。有的甚至闹的很不愉快,最后不欢而散。那么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来处理呢 ?我想这就是关键冲突的解决及转危机为机遇最好不过的试验。
经常有钢卷划伤、啃伤、和生锈的情况发生。对于这类情况公司的基本原则是不退不换以钢厂处理为原则。常常会听到业务员也是这么回复客户的:我们公司是不退不换的,所有问题等钢厂处理。我们只是钢厂的代理商,质量问题我们没有办法控制。钢厂说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直接了当,没有什么客套。其实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处理。但这样的简单粗暴能换来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对方听了这么一通,我想肯定是一肚子的气,我款子是付给钢厂的吗?我是找的钢厂拿的货吗?我找你们拿的货不找你们找谁去?至于找钢厂那是你们的事。然后就是听到对方要主管领导或者采购部领导的联系方式。当听到对方说要来公司的时候还来一句要来就来好了我们公司就是这么处理的。从此就成了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新来倾听对方的观点不要着急着把责任推给钢厂。首先我们询问下问题严不严重,收集下提质量异议所需要的材质证明,异议照片视频等。一切都安排妥当后,跟客户通个气。异议已经提交给采购部了。采购部也在积极的联系钢厂,希望能尽快的给出处理结果。顺带着安慰下客户,出现质量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你麻烦的同时我也麻烦。让对方相信质量异议不处理完你也是有块石头压在心里的。你会用心的去处理好这个问题。
如果遇到性子比较急的客户,也不要着急上火。首先可以跟对方说下公司的原则:不退不换,钢厂也没有先例。但可以问下领导看看能不能换个卷或者退款什么的?给对方希望有没有完全确定下来。给双方一个缓冲期,平复下双方的心情。虽然询问领导的结果不可能有什么改变,但这么一个小小的过程却无意之间拉近了和客户之间的距离。你们不是对立的,是有共同利益的。都想把这件事尽快处理好。有了这个铺垫再去跟交流应该要容易很多,大多数的客户也是能够理解并接受的。
争吵争论毫无异议,对于解决问题也没有任何帮助,只能使矛盾激化,使结果与目的背道而驰。何不大家求同存异,找到大家的共同点、共同利益为之努力,共同合作互利共赢。
书是工具,读过、写过学以致用。把书本中的知识运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己。
获奖文章二
读《关键冲突》有感--沈亚萍
人是有社会性的,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社会活动就会与他人有着各种关系,即所谓的人际关系,而人作为一个高等动物,思想意识支配着其个人行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立想法,人与人相处就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就难免会引起不少的争议或冲突,不文明者用武力来解决矛盾冲突,但作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文明人,应该学会如何化解人际关系危机,解决关键冲突。
在公司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期间,有幸拜读了这本被多位知名人士推荐的《关键冲突》,感受颇多!书中很多所描述的场景那不就是经常在我们生活工作中所出现过的吗?!比如看到违反功德的行为:当很多人都老老实实地排着队,突然有个家伙径直插到了你前面,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是选择默默忍受,还是直接对他表达出你的不满和看法?也许很多人会选择隐忍吧,虽然内心很鄙视这种行为,但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随他去吧!也正是因为有我们这种一次次的隐忍,才让他每一次的插队都显得那么肆无忌惮和心安理得。10月28日一辆重庆公交车冲入长江,车上人员全部遇难的新闻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悲痛,在悲痛之余大家更想知道的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当车子打捞上来,回放车内监控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位乘客在对驾驶员进行打骂,在互相推搡期间,车子忽然冲出了围栏,几句口角竟让整车人命陨长江,闹事者不知公共安全为何物,司机忘了方向盘下的千钧重,乘客们事不关己冷漠对待,情绪失控的后果,是生命失控。我们假设此时公交车还没冲入长江,冲突刚刚发生,过站的这位乘客和驾驶员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其余乘客也不要只做旁观者,适当的劝解和制止,也许悲剧不会发生。直面违反功德的行为,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学好《关键冲突》不仅在公共场合有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平时同事之间相处,和谐很重要,但往往在有利益相争的地方就容易有冲突,如果个人把自己利益看得高过一切,那么同事之间矛盾冲突必然会形成。还有很多人心安理得地违反公司制度,对各种管理规定视若无睹,那么这样无形之中也让遵守制度的人和违反的人形成了一种冲突,如何有效解决就直接影响到了公司工作环境是否公平和谐,如果这个时候启动关键冲突对话,比如你首先承认人们具有不同的行为动机,然后以人性化的方式去理解对方可能是错误的观点,再利用对比法消除对方可能出现的误解,这样一场可能尖锐的对抗就悄然抚平了。对于我自己来说,通过阅读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了自身很多的不足,很多时候,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是想着怎样去有效解决,而是一而再地拖拉躲避,让本该可以轻松解决的变成了疑难杂症。
卡耐基说过,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能捕捉对方观点的能力;还有,看一件事须兼顾你和对方的不同角度。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别人心里想些什么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未来。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冲突,逃避面对面的对抗,而有的人就喜欢挑事端,引起冲突,真正睿智的人,是不怕冲突,也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让该承担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提升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位普通人所要追求的处事方式,让我们用《关键冲突》武装自己,在冲突面前不懦弱,不逃避,用大智慧迎接任何挑战!
获奖文章三
读《关键冲突》有感--邵立锋
创盈冷轧为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员工积极投身工作学习能力,2018下半年的读书月活动开启,此期分享的书籍是《关键冲突》,在上期分享《关键对话》的基础上,升华了许多新的内容,《关键冲突》讲诉如何化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化解激烈的冲突,既让他人践行承诺,又能提升人际关系,多角度阐述面对冲突时,需要用合适的方法从容应对,我也希望能从中汲取精华,从中受益并运用实践。
学习了解关键冲突,首先需了解关键冲突的意义和目的,当问题初次出现时,你要讨论的是问题本身,即内容;如果问题继续出现,你要讨论的是模式;当问题的影响范围涉及你和他人的交往时,你要讨论的是关系。书籍中从很多小故事来举例当遇到冲突时的态度,对直面违反公德的行为,是选择沉默,或者勇敢的和违反公德的人进行关键沟通。其中既有员工迟到的案例,也有排队时有人插队的现象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是选择沉默是金,还是直接面对问题。这些案例让我联想到最近发生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由于女乘客坐错过站,并蛮横的与司机发生语言和肢体冲突,导致司机的分心,最终酿成这起所有乘客加司机无一幸免的惨案。试问,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类似女乘客这样违反公德给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行为,法律必须严惩。在安全面前,司机如果保持冷静,避免冲突升级,也是能防止事件的发生,在沉默的大多数乘客中,没有乘客来选择 规劝和制止蛮横女乘客违反公德的行为,乘客选择无动于衷,忽略沉默的代价,夸大开口的风险,最终造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辜乘客被葬送的悲剧。如果女乘客和司机能保持克制,选择避免冲突升级的措施,可惜世间没有如果…
如何准备关键冲突对话,我们要沟通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要营造解决问题所需的安全氛围,具体做到三点,创造安全开场,向对方描述你的看法,以一个问题结束开场白。在实施过程中要秉持相互尊重,建立共同目的,在谈起问题之前要学习建立共同点,让对方知道你的目的非常单纯,即解决问题,让事情变得对双方更有利。也就是说,你必须关注对双方来说都很重要的目标,而不是只顾自己不顾对方的目标,这种做法就是建立共同目的。我在平时财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琐事,无论是和家人同事或者是朋友的,也会碰到意见相左的情况,在思想和认知上有冲突,说一些难听的话做一些有损对方的行为,此时的焦点是如何化解关键冲突,首先需要构建安全氛围,相互尊重对方,说明共同目的,从询问对方的观点开始,再向对方描述你的看法,征求许可,或者豁达一点,先表示歉意,这样就能缓和气氛,然后慢慢的还原事件真相,倾听对方心声,在向对方描述看法时,最好的做法陈述事实,描述看到听到客观事件的真相,而不是抛出自己虚构的情节,表明自己愿意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维护和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冷静分析事件原由,构建共同目的,妥善管控分歧,求同存异,都朝着共同目标方向前行,这样或许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和了解关键冲突的要领,还要有制定完整的计划并付诸实施,付诸实施需要有四个关键要素,何人,何事,何时,后续检查,为确保责任的顺利实施,必须确保每个人有明确应付的责任,确保每个人都能准确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最后一步是实施检查工作,在讨论检查方法时,必须坦率地和对方进行沟通,如果进展不够顺利,还必须解决新出现的关键冲突问题。在计划进展顺利时,如果对方的行为达到或者超出期望值,应当向对方做出真诚的表扬鼓励和感谢,只要表扬鼓励一出现,对方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只有平时做到经常而诚恳的表扬对方的表现,才能在讨论关键冲突问题时为对方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尊重感和成就感。
通过《关键冲突》的学习,我不仅懂得了化解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创造机会,为以后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关键冲突时提供有效的知识和借鉴方法。我也将继续学以致用,积极投身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去,努力提升工作技能,更好的为创盈冷轧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在感恩节里,感恩创盈给我们继续学习的机会。
第五篇:竞争战略读后感
企业生产的产品,从表面上看,是具有一定外观形状的物质品,但抽象地作一下分析,它们是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或功能,竞争战略读后感。产品的使用价值或功能相同,能够满足的消费者的需要相同,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相互替代,这些产品相互之间就是彼此的替代品,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间就可能形成竞争,从而对各自的企业经营产生影响。并且,替代品还限定了行业内的厂商可能的最高限价,从而限制了一个行业的潜在收益。
一、替代品的产生原因
主要有三:一是经济因素。某行业的产品如果价格比较高,受广阔市场前景的吸引和利益驱动,市场上可能就会出现功能类似但价格较低的产品。二是原材料因素。有的产品受原材料的限制,不得不发展替代产品,如某些不可再生的能源产品等。三是科技进步因素。随着人们对产品的要求逐渐提高,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将不断产生出新材料和新工艺以替代老产品,而且更新换代速度将加快。例如,网络产品、通信产品、家用电器、计算机技术的互相渗透、融合,将大大改善人们生存的时空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数字化和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还有社会发展的要求、环保的需要等,也促进了某些行业替代品的产生。
二、企业外替代品的分析
替代品生产商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内容:1)判断哪些产品是替代品;2)判断哪些替代品可能对本企业经营构成威胁。前项工作较易进行,后项较为复杂。在判断威胁最大的替代品时,应特别重视以下两类替代品研究:容易导致价格改善的替代品和现行盈利率很高的替代品。
三、替代品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限定了公司产品的最高价,替代品对公司不仅有威胁,可能也带来机会。企业必须分析,替代品给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呢,还是提供了更高的利润或价值。若替代品生产企业采取迅速增长的积极发展战略,则它会对本行业构成较大威胁。
替代品设置了行业中企业可谋取利润的定价上限,从而限制了一个行业的潜在收益,使本行业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若替代品具有较大的赢利能力则会对本行业的原有产品形成较大压力。替代品的价格越有吸引力,这种限制作用也就越牢固,对本行业构成的压力就越大。因此,可以说一个行业的所有企业都与生产替代产品的行业形成竞争。
四、企业如何应对替代品的威胁和机会
公司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成本或增加附加值来降低消费者购买替代品的风险?下面我们从信息产业的案例出发专门从战略的层面来论述替代品的对策:
在起步阶段的信息企业极易受到伤害,他们很难挺过替代品泛滥这一关,这也是中国信息内容服务业的难题。
前面的分析使我们看到,是替代品产生的便利性,严重地压低了信息服务的价格,造成了利润区的消失,使得信息服务企业成长异常困难。因此信息服务企业若要健康地发展,必须要认真研究阻断替代品的战略,要建立必要的堤坝,提升替代品的难度,防止由于替代品的过分廉价造成利润的严重流失。
为替代品设障的战略措施有这样一些方面:
(1)向专业化深度服务转移,建立专业深度壁垒
在网络服务领域中,区域性壁垒是不存在的,但是专业性壁垒还是存在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专业知识的深度是保护信息服务利润的最好屏障。一个信息内容专业的外行,即使要抄袭一个非常精深的信息服务企业也是很难抄得像的。在一个自己很有优势的领域中,将会容易地在本业内建立威信,建立良好的商誉。走专业化、深度服务之路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创造技术手段的壁垒
互联网给出了方便的普遍信息服务模式,但是在信息服务的技术渠道上还是有创新的机会。比如在政府机构的内部网上,用户产生着利用内部的环境提供信息服务的要求,而这对很多互联网信息企业还是一项难题,如何将面向微机的信息服务模式改造为面向内部网服务器的数据提供模式,进而再由用户内部网的服务器向用户服务对很多机构来讲还是一道难题。这种难题正是领先企业发展的大好机会,读后感《竞争战略读后感》。由于技术上的困难会阻止或延缓很多竞争者的进入,所以领先的企业要尽快地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发展起来。待到其他企业进入之时,领先企业已经牢牢地建立了价格主导的地位。电子政务为数据库外包业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机会,领先的信息服务业要特别关注那些技术有难度的机会,正是这种难度能够围出一定的利润区,让企业有机会发展起来。
(3)延长服务价值链,造成竞争者模仿的困难
我们知道,如果服务链越短,寻找替代品就越容易,如果我们的后延服务很多,服务链很长,那么替代品就很难找。竞争者未必有那么多的优势组合。国家信息中心的中经网公司由于将其信息收集能力、数据建设能力、网络通信管理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经专网》这样的产品,使得自己可以远程管理维护在用户内部网上的一群数据库的服务,这使得其在一段时间内有着相当的竞争优势,虽然其公司很多工作也不是没有问题,但是这种模式的优势还是让其能够在大多数信息服务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获得发展的利润。
为了求得企业的发展,很多信息服务企业将信息服务的提供与后续的服务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就增加了竞争力,而信息服务的收入可由后续的服务项目费中回收,如股票市场信息与联机
下单交易结合,旅游信息服务与饭店预订,机、车票购买结合,电子商务的订货与包装、发运结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化参考》 2003年第5期合等等。延长服务链除了能使模仿困难外,还可以增加收费模式,而这对于解决信息服务价格低、收费难的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4)建立品牌壁垒
对于信息服务这样的深度服务的业务,用户要一眼能对质量做出判断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信息服务企业认真地推行品牌建设战略,必须一点一点地积累自己的信誉,要做长期的宣传。
品牌对于信息服务企业非常重要,正因为其质量很难判断,这样就存在受骗的风险,品牌将作为信用的代名词而发挥作用。由于品牌产品给用户以更高的可信度,因而就有着更高的价格。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服务业经营的也是一种“信用”,因此,企业必须从小处做起,一点一点地积累信任,从而使用户的品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品牌战略要求企业管理非常规范,这样才可以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另外必须非常注意细节,因为用户在无法判断整体质量之时,就会转而从细节来推断整体,如同女士们买衣服是从里子的做工来判定衣服的档次一样。为了推行品牌,企业需要在质量上增加许多的投资,这对于一个新企业来讲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但是这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选择,对于信息与咨询这样看重信誉的产业中,拉开价格差距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品牌,信息内容服务业要提升水平也只有走这条路。
(5)寻找产品不受替代影响的新用途,或寻找产品最少受替代威胁的细分市场,采取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的整体是围绕着很好地为某一特殊目标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开发推行的每一项职能化方针都要考虑这一中心思想。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们。这种避免与替代品直接竞争的战略需要企业积极转变产品开发观念,不断创新,开发新用途,把握好上市时机,抢占新的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如果企业能早于竞争者进入市场,就可以利用价格和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但也必然地包含着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互以对方为代价的关系。
(6)联合本行业企业采取措施共同行动的替代或反替代竞争战略。
由于行业产品过于强大,有的替代与反替代往往需要联合行业所有企业才能开展。例如针对微软的垄断,各国法律和政策没有任何对策,市场主要是通过盗版软件作为廉价替代品的方式,来抵消和缓解部分垄断压力。但是,随着大力推动正版化,以盗版作为竞争替代品的方式遭遇极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这时候,如果只是一味打击盗版,而对垄断没有任何相应的措施,那么无论是对软件业发展还是对用户信息化的成本都是一个严峻挑战。事实上,微软在全球软件市场的垄断形象已经招致许多国家的反感,一些国际巨头如Hp、DELL也正在加速逃离Windows阵营。欧洲打算罚它6亿多美元,亚洲中、日、韩联手开发Linux,试图从根本上全面摆脱微软。
替代品对每个企业来说都必须要面对的,它既是威胁又是机会,企业通过对替代品分析和了解,要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加以利用扩大自己的优势,最好发展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让替代品厂家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