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
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与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认识、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掌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认识成果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一)教学目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安排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
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好像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和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内容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不仅规定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而且还确
定了教学的程序。不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安排的逻辑顺序进行。任何离开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都不能构成严格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师、学生一样,也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小学数学教材就其实质来讲,它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类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成果,是教材编写者思维过程的记载。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再现教材编写者隐藏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与教材知识结构相适应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如果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明,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上述五个要素集中概括了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五大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成分,特别是教师和学生更是两个最活跃的基本要素,这两大要素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及其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通常表现为一些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其阶段的划分上既要考虑教师教的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的过程,更要考虑两者的相互适应。根据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必须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原则,笔者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在这里概指教师教的准备和学生学的准备,这一阶段既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的起始环节。
教师教的准备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个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心理准备过程。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并成为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由于教学方案要预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何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胸中有数,早有思想准备。显而易见,这一阶段对教师教的活动来说,具有心理定向和心理动力作用。
学生的学习准备,也包括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两方面。前者是指在开始新课学习以前,有意识地复习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对旧知识的积极回忆,并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矗后者主要是指教学前通过教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产生学习需要,并自觉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不过,学生学习准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启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方法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前启发学生:“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大家都会算了,你们会计算圆的周长吗?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只要找到了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就不难了。怎样去发现这个倍数关系和用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呢?在明天的学习中大家就会明白的。”结果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还自觉地作了预习,可见学习准备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相互作用阶段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系统地提示、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感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数学认知结构。这既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相互作用的阶段,又是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扩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只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其它各构成要素都对该阶段产生制约作用。首先,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必须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依据和对象,小学数学教材是师生相互作用赖以发生的中介;其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不能离开教学目的去漫无边际地发散,只能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的方向展开;再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见,这一阶段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
根据实践经验,在具体实施这一步骤时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作用。
首先,教师的讲解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及其逻辑顺序展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认识、理解教材内容。其次,在讲解中不要什么问题都合盘托出,应给学生留有看书学习的余地;学生在接受教师讲解的同时,也要重视看书学习,根据教材的提示主动发现有关的结论。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为了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实现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同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在这方面,教材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安排。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更好理解。3.用直观手段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帮助。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抽象逻辑思维活动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支持才能顺利进行。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讲解水平外,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利用动作和感知来密切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巩固运用阶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使其真正掌握,这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保持、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都具有其它阶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严格地讲,巩固和运用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住,后者是指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很难作出严格的划分,因此将两者综合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阶段。从活动过程的构成来看,这一阶段虽然主要是学生的练习,但由于学生的练习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必要指导,因此巩固运用阶段仍然是一个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组织学生有效地练习。
练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已学知识的更高层次的重新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搞好两种形式的练习:一是新授课教学中的巩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及时强化新知识;二是练习课,通过集中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2.搞好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经常,既要重视阶段性复习,也要重视平时的经常性复习;其次,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并让他们养成自觉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习惯。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3.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四)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要对前三个阶段的展开情况以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总结,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总结评价,不仅是宏观上的单元、学期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且也是微观上的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步骤,它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一要确立好总结评价的标准,其标准既要全面反映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又要具体规定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要求;二要重视师生的自我总结与评价;三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上述四个基本阶段,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的一般程序和普遍规律而划分的,它只反映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顺序结构的基本框架,至于每一阶段中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则有赖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去灵活处理。
第二篇: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数学教学,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念。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是互动呢?这是因为教学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不能分离的。教师和学生是人格平等的,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态、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一个眼神有时也能表达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
那么,如何进行这种互动教学呢?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数学教学过程是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那么什么是数学活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解。
1.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的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反思,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指他们的己有的经验和知识,当儿童通过模仿学会计数时,当他们把两组具体对象的集合方在一起而引出加法规律时,这实质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它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数学的教学,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能够应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
在数学活动中,反思是一种重要思维活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评价的活动。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一种再创造的因素。学生数学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2数学活动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品质。在学校学习的情景下,教师对于指导学生进行构建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建构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发挥引导的作用。
(三)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的结果是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而且我们教师也在成长,对标准中提出的共同发展观点,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几方面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今后几十年可持续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以德育为中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在数学学科中,知识和技能发展具体体现在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上。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特殊任务。数学具有时代性的特点,目前数学教育界一致认为数学素养内容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数学运算技能的重要性和对运算技能的要求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有一些数学知识与技能显得更加重要。
2教学过程同时促进教师本身的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众所周知,优秀的教师都是在教学实际中成长起来的,在我国数学教学实践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早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进行创造性教学,使自己的工作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发展首先是师德的发展,其次才是专业的发展。
标准的实施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新舞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使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新课程也对我们的创造性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中,我们将由传统知识传授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的执行教材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最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新的课程呼唤着我们的努力,新的时代也将造就着我们。
第三篇: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2.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小学数学学习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小学数学学习是指小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
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
1.小学生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入学前,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所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
2.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
学习数学是一个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是从自己的生活常识出发,并在自己的“做数学”过程中发现、了解、体验和掌握数学的,是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性,总结数学的规律,是在“做数学”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的。
3.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富有个性”的重要特征是认知思维的个性化。①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以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为起点的,每一个人因家庭变化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等的差异,在自己的头脑中所建构的“常识数学”是不相同的,数学对每一个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对经验的反思和内化。②儿童数学学习的思维与成人是不同的,成人的数学思维更多的是依据公理与命题的推理,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往往要经历一个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并通过这样的过程来逐步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力求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正确认识学生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应用题例4时,制订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工作量不变的应用题结构特征,学会解答较简单的此类应用题;(2)能灵活解答稍复杂的工作量不变问题;(3)能运用例4的解答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目标(1)是每个同学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目标(2)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一些本质不变的变式题,以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目标(3)是让学生将此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确认自己的学习目标,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教学氛围。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表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进发出来。
三、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张扬学生个性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水平,设计一个学生能自由充分地选择的空间,提供可使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畅想、感悟、思辩,发掘身上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1、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验证——讨论——反思”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便采用了“以合为主,以分为补”的形式。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3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他们自主选小正方形来摆不同的长方形,并找出所摆长方形的面积与每排个数、排数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学生摆长方形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疑惑,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点拨。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公式的喜悦,也在小组的交流中拓展了思维。
2、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
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进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如教学第三册《东南西北》时,我设置了学生和小丁丁一起做操的情景,“举起小手向上拍,12,123;放下小手向下拍,12,123;伸出小手向右拍,12,123;伸出小手向左拍,12,123;安安静静坐下来。”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方位词“上下左右”,来揭示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东南西北”,让学生初步感知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一样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方位词。
3、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例如: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600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1.5倍,他们在6小时距中点60米的地方相遇,求甲速与乙速。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交流中,同学们列出了多种算式。如:
(1)(600÷2+60)÷6(600÷2—60)÷6(2)解:设乙速为X千米/时,甲速为1.5X千米/时(1.5X +X)6=600(3)1.5X×6 —60=6 X+60(4)1.5X×6 —6 X=60×2等等。交流完毕,我并没有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好,而是让学生说说除了自己的方法以外,你还准备采用哪些方法?为什么?事实上有些方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思维更活跃,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在讨论中,一般学生由于受三角形画高的限制,认为平行四边形形有2、3 条高;也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通过对平行线、垂线、距离、平行四边形的高等概念的反复理解,大家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高可以画无数条,两底间任何一条垂线段的长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底是平行的。这一富有创意的结论,就大大突破了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
四、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找到支架
五、实施个性化评价,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问题,又要尽可能地寻找到后三分之一学生的闪光点;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希望,又要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潜能,确立自己的发展优势,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获取成功的愉悦感,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4.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说“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与数学家发现与创造的过程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数学学习的最大任务就是去主动获取那些数学家们已经发现并创造的数学知识,但对小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结果,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需要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程。数学知识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所以,“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中,增强数学能力。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改变书本上的例题的设置,改变教材内容以及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符合本班同学的实际,以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二、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2.2 2.2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
几种学习方式可以再具体一些,小学生如何应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的?
《标准》基本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学习方式较之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的心灵力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传统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简单地说,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最大特征是主动性,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2)积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4)在交流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要求。
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组织:(1)选择合适的课;(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按好中差搭配(合理分工);(3)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4)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5)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6)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7)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探究学习的有效组织:(1)提出问题;(2)确定计划;(3)研究探索;(4)形成解释;(5)反思、交流。
(出示教材内容五年级上第8、9页。插入视频“因数和倍数”)
第四篇:简论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简论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各有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推广时往往难以奏效。究其根由,无不与其教学方法本身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或学习者不能把握其思想有关。而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可以弥补其不足。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当代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人们通常认为,美国学者乔伊斯、韦尔1972年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为开创教学模式的研究究奠定了基础。概念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大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既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汇编,也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与教学经验的混合,而是一种中介理论,是教学经验的升华。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间的组合关系,揭示了教学结构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构成现实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映和再现。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揭示了教学模式的中介性。从静态看,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是立体网络的、多侧面分层次的,直观地向人们显示了教学诸因素的组合状态,为人们从理论上认识把握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动态来看,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设计了依序运动,因果关联的教学程序,为人们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运用操作教学模式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数学教学模式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思想的制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受到教师本身的素质、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以及教师教学风格、学生学习习惯的制约。因此,教学模式应用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和内容,而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工具和手段。
数学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实践为基础而生成的。教学实践不仅是教学模式理论生成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为教学实践中正确的选择和应用模式提供了经验。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教学秩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开放的子系统。以教学实验为基础,保证了新教学模式的生成的合理性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数学教学模式通常是将一些优秀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加以概括、规范,使之更为成熟、完善,并上升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因此,教学模式能为教师提供一种具有科学依据,并可以直接参照使用的“教学工具库”。克服过去教学研究中许多概念、评价标准、操作方法模糊不清的弊端,使教师能够摆脱凭经验、感觉进行教学的不良状况。
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中介理论,体现了数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除了必备的数学专业知识外,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但是每一种理论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或是将实践上升为一种理论并非易事。数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为此提供了一座桥梁。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简约形式,又是教学实践的抽象、概括。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整体、通盘的考虑,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弄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行为变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的结构
数学教学模式的结构是指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要素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理论基础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数学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数学教学理论或思想,是教学模式深层的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和独特性,并渗透到教学模式中的其它各因素中,是其他因素建立的依据和理论基础。例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学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一种教学思想成为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的一条主线,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每个过程以及各个方面,一种教学模式是否成熟,可以从其理论基础中窥见一斑。
3.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构成教学模式的核心因素。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教学而设计、创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所能产生效果的预期估计。制约着教学程序、实施条件等因素,也是教学评价的尺度和标准。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应当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便于操作的,而不是笼统的、抽象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具有从识记、理解、应用到综合,从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渐进过程,反映由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以及由情感发展并进一步内化为素质的要求和过程。教学目标应具有阶段性,一方面要有一堂课的近期教学目标,还要有一个章节以及整个教学的“长远”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制与实施不能出于“应试”的目的,只顾解题技巧以及知识点的“熟练”掌握,而忽视“长远”目标,学生的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能力以及学习的动机兴趣等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又要考虑到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
3.3 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操作程序,这是形成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之一。操作程序详细说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逻辑步骤,以及完成该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教师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生分别干什么。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展开顺序既要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还有教学方法交替运用顺序,因此,操作程序既是基本相对稳定的,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操作程序的设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基础。首先,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鲜明生动的事例、图片、图形,有条件的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其次,要遵循从理解到运用的认知规律,将有序的训练引入课堂教学,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一、由基础到综合的训练程序,既可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模式的特点
4.1 简约性 数学教学模式一般用精练的语言、图式、符号表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任何一种数学教学模式既是某一种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它的近似的简约,一个侧面的不完全的反映。
4.2 相对性 教学模式的产生来自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但又不同于普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一组相近或相似的教学方法、方式的抽象和概括,具有更一般、更普遍的意义,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又不是万能的,有一定的实施条件。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教学目标相适合的特定的教学模式。如果将某一种教学模式加以泛化,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3 操作性 每一种数学教学模式都有一个相对稳定、明确的操作程序以便于人们理解、把握和运用,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特点之一。
数学教学模式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接近于教学实践。因而,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和操作。教学模式可操作性的特点,使得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学习、示范和模仿,使得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而被教师用来进行教学实践,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4.4 开放性 数学教学模式的产生是一个由经验到理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一种模式理论需要不断地进行充实提高、改进完善,否则就会逐渐被淘汰。
数学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相容性。各种教学模式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形成一个开放性的、互补的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可以同时利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第五篇:双语教学简论
双语教学简论
王本华
一、正确认识双语教学
双语(bilingual)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共存,可能或必须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规定的官方通用语言有两种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交往的方便,往往两种语言并重,或是以一种语言为主而以一种语言为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语国家或双语地区。
最早的双语教学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出现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学龄阶段就能掌握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本地或本国家通用的语言,熟练地在不同的人群之间进行交流和交往。比如在有大量移民的美国,双语教学是作为一项维护民权的措施,于1968年由美国国会发起组织的,以帮助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随着社会的推进,双语教学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日益发展起来。当然,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双语所指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美国的双语主要指英语和西班牙语,加拿大主要指英语和法语,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主要指英语和华语。而在我国大陆地区,最早的双语概念主要指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问题上。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近年来,国内又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这时的双语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本文所探讨的双语教学就是汉语和英语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虽然由来已久,但在我们大陆,它几乎还只能算是一个新生儿,对这个新生儿,人们的理解还存在着不少分歧,有的认为双语就是强化英语教学,有的认为是强化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学,有的认为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达成英语学习的目的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双语教学?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双语教学呢?
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各种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
所谓另外一种语言是指教学对象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一般说是教学对象所使用的第二种语言。将这第二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一,直接在课堂上用语其他各学科的教学,这才是真正的双语教学。
因此,应该明确: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为了强化英语教学,不是通过其他学科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取是主要目的;但由于在获取学科知识时所使用的媒介不是母语,而是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所以,势必会增强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使用量及掌握程度。从这一点上说,采用双语教学更大程度上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他
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而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以便在精通母语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使他们具有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意识。
二、为什么要开展双语教学
1.形势使然。
从世界范围内大的形势看,世界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经济一体化大趋势,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因此,学好英语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普遍需要。而英语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语种之一,它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中势必仍然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能否熟练掌握英语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甚至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从多角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人们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
从国内的形势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申奥成功、加入WTO,对未来人才英语方面的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为此,教育部门、有关高层的领导对双语教学十分重视。教育部曾经发文,希望有关的大学院校能够引进国外原版的学科教材,推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水平。有关高层领导也多次发表讲话,要求产品能够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重视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试验或实施双语教学。因此,近年来,在国内,从高等学校到基础教育,正在全国范围内前期一个双语教学的热潮。单拿基础教育这一块来讲,上海、广东、辽宁先后推出百所双语教学计划,很多省市尝试设立双语学校、双语试验班等。双语教学如雨后春笋,正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2.心理学研究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一种语言,如果不能直接到目的语国家去实践、学习,那么要想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接触这种语言的时间量和使用目的的语的多寡。
很显然,就目前情况或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学习者大部分都不会有直接到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可能,知识在我们的本土接受各学科的教育和外语教育,这是一。其二,目前,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基本上还没有为学习者提供使用与的环境:父母有意识用英语与孩子交流的很少,即便是在父母英语较好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一般也不会使用英语;大部分学校还只是到了一定的学段开始开设英语课,英语课以外基本上不会看到、听到、使用英语;社会上的英语环境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既不具备去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可能,有极度缺乏学习目的语的环境,缺少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和场合,在这样的情景下,要想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他从小就没有接触、没有了解、长大了又只在课堂中学习的语言,那怎么可能呢?
因此,要想真正学好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英语,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接触这种语言的
时间,并且在更大范围内较多地使用这种语言。只在英语课堂上学习、使用,这显然与真正学好、用好英语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双语教学的提出和开展,正是为了补充这种不足,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
3.语言的本质属性决定
从语言的本质属性看,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工具就需要反复使用,才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如自行车和汽车、刀枪剑戟,不使用它,不应用它,就无法达到熟练。学习和使用语言也是一样。但同时语言这个工具又不同于其他工具,它又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就是说语言的身上负载着思维、思想。因为有了思维、思想的蕴含,如果只是孤立地、简单地使用,而不给它提供使用的场合、使用的环境等等,要想使用正确、得体就会很困难。双语教学正是使用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而且是一种工具的学习,是一种提供了特定场景的工具的学习,可以为学习者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和。
我们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婴幼儿学习母语。我们的孩子不管生活在怎样的母语环境中,只要没有先天的语言障碍,一般到一岁两个月左右或稍晚一些,都会用些简单的词语、说些简单的话表达意思,比方说会叫“爸爸”“妈妈”,会说“走”“吃”“喝”等,随后语言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很快就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看法了。为什么一个人学习母语毫无障碍?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里,他一出生就听别人说,稍大一点后自己也开始说,每天都在接触、使用。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一例没有先天或后天语言障碍的人不会说自己的母语的。应该说,这是语言环境造就了每一个人。
但是,我们也会注意到另一种现象:学龄或学龄前孩子甚至是成人学习外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自身可能就有这方面的经验,国内的很多人,特别是大城市里的人,学习了将近十年或十多年的英语,而最终大多数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他只是学了,而没有机会使用或不能使用。没有机会使用或不能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缺少浓郁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氛围。过去的教会学校,我们不论其他,只将英语,那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实是顶呱呱的。
因此,学习语言这个工具,特别是第二语言,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出来的最多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甚至连“哑巴”英语也只能是一种期望。
三、创设良好的双语环境
要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甚至“达到母语水平”,推进双语教学,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掌握是主要的,双语环境的达成是主要的,语言学习的目标则是次要的,要让学习者在少许的教学约束下而更多的是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获得英
语水平的提高。
双语环境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双语教学本身就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环境;一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
第一层意思不待多说,因为双语教学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学习者创设出一种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好的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特定的实用情境中学习语言。至于第二层意思,为什么要在更大范围内创设双语环境?因为在那些双语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其教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而同时又有使用第二语言的客观环境。我们则不同,就目前来讲,我们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还需要人为地去创设,而不是客观的存在。为此,这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做的工作。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份材料,介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及所属社教机构出台“建构‘双语环境’实施计划”,据此,台北市立龙山国民中学制订了一份实施细则。细则中提到建构双语环境的目的有三:一是集合校内行政、英语科教师和学生的力量,把校园布置成一个“随时看的到、听的到英语”的双语环境,以提供学生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空间;二是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提升英文程度,培养文化的内涵,开阔国际视野;三是配合加速本市国际化、现代化,提升台北市成为全球国际都会之措施。细则中说到:所谓建构“双语环境”,系指本校将公有建筑物设施及行政计划、服务设施、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同仁)进修等,以中英标示、研发、实施、评鉴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非常具体的规定,可谓穷一切可能,创设学习者需要的双语学习环境。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份苏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的材料,提出了在校内“创设双语环境”的实验思路。材料中说:由于学生们本来就有自然的汉语环境,因此学校在“创设英语环境”上下功夫,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让学生能在校园内有一个良好的双语环境,平时有更多接触英语,用英语交流和思维的机会。此外,他们还定期聘请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辅导,组织友好学校间互访交流活动,计划编制校园英语读本,在学校图书馆内开设学生英语网吧,开展一系列的英语歌曲、英语书法、英语贺卡、英语墙报和英语小品表演的竞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开设英语电台、电视台和创设英语刊物,定期举办学校英语文化节,与美国某中学结为友好学校等等,思路相当广阔。
当然,双语环境的创设还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做法,学校建筑名称标识、年级班级标识、墙报、板报、英语角等。在我们这样一个缺少英语环境的国家,由大家群策群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英语环境,对于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最终能够较好地掌握英语肯定会大有裨益的。
四、双语教学模式
随着双语教学的起步,不断有学校提出:我们很想进行双语教学,但难度太大,一个是教师的英语水平,一个是学生的接受能力,能不能多介绍一些有益的经验,让我们有所参考或选择。我想有这样的想法或顾虑是很自然的。
就目前情况看,由于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受教材、师资和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限制,如果一说开展双语教学就要全部用英语进行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在起始阶段,应该允许有不同模式存在。就我们研究或了解到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借鉴。
一、渗透型: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有的是将一些名词术语(重要的定理、关键词)讲给学生,并适当辅以汉语的解说。
二、穿插型: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语补充;或以英文为主,在用英文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的解释和说明。
三、示范型:某个学科中,大部分时间是用中文教学,选择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时间用纯英语进行教学。比如每学期40课时的学科课程,其中30个课时用汉语讲授,另外10个课时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用英语授课。
四、选修课型: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采用纯英语教学,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设置新的课程,采用纯英语教学。
由于这些模式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为了使语言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有效,进行双语教学的学校或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模式以取得更好的试验效果。当然,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不要偏离双语教学的目的:获取学科知识,营造双语环境,为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
五、双语教学的两大瓶颈
双语教学已经起步了,但很多地方都提到两个困难:一是教材,一是师资。我想,将这两个方面定义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两大瓶颈,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1.教材及配套品种
就目前情况看,早期相当一部分学校是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随着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些学校或地方开始自己编写教材,或正式出版,或作为内部资料由老师参考使用,如《学科英语》。引进原版教材很好,因为它英语地道、原汁原味,但很多人都有保留意见。从经费讲,耗资巨大,一般学校都承受不了;是使用情况看,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外国人不尽相同,我们的国情与国外就更加不同;而且从基本的教育理念看,照搬现成的东西用于不同的群体,教材会缺少针对性,而这些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双语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亟待开发适合国情的双语教学各学科教材,这是社会需要使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机构、出版单位开始行动起来,从双语教材到双语教学的配套品种如字典、杂志等,都陆续开始开发、编制。就教材这一块,从2001年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依托所内双语教材研究中心和各学科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广泛聘请各大学院校、各研究单位的学科专家和英语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开始着手开发和编译各学科英语版教材。在反复研究并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所最后确定从高中阶段起步,陆续向初中和小学阶段扩展,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翻译相关学科汉语版教材。为什么从高中起步?为什么采用翻译的方式?一是考虑到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在一定的基础上使用这种语言学习学科知识,可行性比较强;二是适应我国的国情,与汉语教学、知识教学保持同步,不影响学生的统考、升学等。双语教学在目前情况下还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如
果增设这样一门课程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但如果将英语与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步进行,让两者相辅相承,共同提高,无疑会受到学习者的喜爱。基于此,从2001年起,课程教材研究所双语教材中心将陆续完成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六个学科英语版教材的翻译工作,完成初中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的翻译工作,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继此以后,双语教材中心计划寻找好的契合点,进一步开发初中其他学科及小学相关学科的双语教材,特别是像数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双语教材。循此续进,一些相关学科的双语字典、双语教学录音带、VCD等也将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和研制。不断扩大的双语教学领域各种产品的开发,将为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一个有益的基础。
2.师资情况。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而目前双语教学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这跟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相关。首先是我们没有专门的培养双语师资的高校或专业,提不上有专门的双语教学人才;其次是我们目前培养的教师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的大学毕业生用外语交流就很困难,更不用说用外语进行教学。
为了适应双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摆到了我们的面前。目前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的普遍做法是:一是选用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科老师任教,让学校英语老师参与备课,边尝试边提高学科老师进行双语教学的水平;二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选择一些老师送到国外进行短期英语培训。当然,这些做法还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材的实际需要。
从去年开始,不断有人呼吁希望在各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教育院校等开设双语教学师资班,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和强化,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双语人才的需要。这在一些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像北京教育学院、辽宁师大、安徽巢湖师院等,都已经开始制订这方面的课程计划,而这种做法也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学校的普遍欢迎。
六、开展双语教学,促进双文化或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生活在知识经济和全球日趋一体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会更加频繁。交往和交流靠的是什么?是语言。不管你的生产力水平多么高,不管你的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不管你有多么好的文化教育手段,如果失去语言这个媒介,你就无法传达给更广泛的群体:不管你多么聪明,不管你有多么强的发明能力,有多么好的创造力,但如果缺少语言这个媒介,你将永远由于囿于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而无法消化吸收已有的更多的成果。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跨文化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是何等的重要。
基于在交通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际交流将十分便捷,唯一的障碍是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1989年组织召开过一次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论坛,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与建议就是,必须让各国学生学习一门比较通用的外语,而且尽可能多学几门。我想此建议首先是基于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这样一个基本特性而提出来的,这也足以证明了我们上边所阐述的观点。
实际上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同时它还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面包蕴着思想,包蕴着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反映。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这个工具,同时也是在了解这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所蕴含着的思想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双语教学,使每一个孩子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一种语言,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是在创造让他们了解他民族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英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瞿世镜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实际上更是一种双文化的教学,多文化的教学。我们设想,这种双文化或多文化的交流,势必会扩大每一个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的观察视野,使他们更有条件融入世界文化、全球文化之中,增强他们在生活生存中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正在蓬勃发展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诸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王本华
一 双语和双语教学
双语(Bilingual)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共存,可能或必须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规定的官方通用语言有两种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交往的方便,往往两种语言并重,或是以一种语言为主而以一种语言为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语国家或双语地区。
最早的双语教学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出现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学龄阶段就能掌握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本地或本国家通用的语言,熟练地在不同的人群之间进行交流和交往。比如在有大量移民的美国,双语教学是作为一项维护民权的措施,于1968年由美国国会发起组织的,以帮助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随着社会的推进,双语教学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日益发展起来。当然,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双语所指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美国的双语主要指英语和西班牙语,加拿大主要指英语和法语,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主要指英语和华语。而在我国大陆地区,最早的双语概念主要指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普通话,因此,当时的双语研究和教学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问题上。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近年来,国内又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这时的双语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本文所探讨的双语教学就是汉语和英语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虽然由来已久,但在我们大陆,它几乎还只能算是一个新生儿。对这个新生儿,人们的理解还存在着不少分歧,有的认为双语就是强化英语教学,有的认为是强化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学,有的认为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达成英语学习的目的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双语教学?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双语教学呢?
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各种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
因此,应该明确: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为了强化英语教学,不是通过其他学科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取是主要目的;但由于在获取学科知识时所使用的媒介不是母语,而是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所以,势必会增强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使用量及掌握程度。从这一点上说,采用双语教学更大程度上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而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以便在精通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使他们具有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意识。
二 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一种语言,如果不能直接到目的语国家去实践、学习,那么要想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接触这种语言的时间量和使用目的语的多寡。
很显然,就目前情况或以后相当长时间以内,我们的学习者大部分都不会有直接到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可能,只是在我们的本土接受各学科的教育和外语教育,这是一。其二,目前,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基本上还没有为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的环境:父母有意识用英语与孩子交流的很少,即便是在父母英语较好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一般也不会使用英语;大部分学校还只是到了一定的学段开始开设英语课,英语课以外基本上不会看到、听到、使用英语;社会上的英语环境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既不具备去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可能,又极度缺乏学习目的语的环境,缺少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和场合,在这样的情景下,要想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他从小就没有接触、没有了解、长大了又只在课堂中学习的语言,那怎么可能呢?
因此,要想真正学好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接触这种语言的时间,并且在更大范围内较多地使用这种语言。双语教学的提出和开展,正是为了补充这种不足,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
语言的本质属性决定
语言是工具,必须反复使用;使用的场合和适用的环境。从语言的本质属性看,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工具就需要反复使用,才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如自行车和汽车、刀枪剑戟,不使用它,不应用它,就无法达到熟练。学习和使用语言也是一样。但同时语言这个工具又不同于其他工具,它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就是说语言的身上负载着思维、思想,因此,如果只是孤立地、简单地使用,而不给它提供使用的场合、适用的环境等等,要想使用正确、得体就会很困难。双语教学正是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
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而且是一种工具的学习,是一种提供了特定场景的工具的学习,可以为学习者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和空间。
我们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婴幼儿学习母语。我们的孩子不管生活在怎样的母语环境中,只要没有先天的语言障碍,一般到一岁两个月左右或稍晚一些,都会用些简单的词语、说些简单的话表达意思,比方说会叫“爸爸”“妈妈”,会说“走”“吃”“喝”等,随后语言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很快就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看法了。为什么一个人学习母语毫无障碍?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里,他一出生就听别人说,稍大一点后自己也开始说,每天都在接触、使用。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一例没有先天或后天语言障碍的人不会说自己的母语的。应该说,这是语言环境造就了每一个人。
但是,我们也会注意到另一种现象:学龄或学龄前孩子甚至是成人学习外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自身可能就有这方面的经验,国内的很多人,特别是大城市里的人,学习了将近十年或十多年的英语,而最终大多数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他只是学了,而没有机会使用或不能使用。没有机会使用或不能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缺少浓郁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氛围。
因此,学习语言这个工具,特别是第二语言,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出来的最多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甚至连“哑巴”英语也只能是一种期望。环境的营造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双语环境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双语教学本身就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环境;一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
第一层意思不待多说,因为双语教学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学习者创设出一种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好的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与氛围。至于第二层意思,为什么要在更大范围内创设双语环境?因为在那些双语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其教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而同时又有使用第二语言的客观环境。我们则不同,就目前来讲,我们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还需要人为地去创设,而不是客观的存在。为此,这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做的工作。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及所属社教机构出台“建构‘双语环境’实施计划”,苏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的材料,提出了在校内“创设双语环境”的实验思路,广东的碧桂园中学整体营造双语环境。
当然,双语环境的创设还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做法,学校建筑名称标识、年级班级标识、墙报、板报、英语角等。在我们这样一个缺少英语环境的国家,由大家群策群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英语环境,对于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最终能够较好地掌握英语肯定会大有裨益的。
三 双语教学的两大瓶颈
双语教学已经起步了,但很多地方都提到两个困难:一是教材,一是师资。
我想,将这两个方面定义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两大瓶颈,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1.教材及配套品种。
就目前情况看,早期相当一部分学校是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随着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些学校或地方开始自己编写教材,或正式出版,或作为内部资料由老师参考使用。引进原版教材很好,因为它英语地道,原汁原味,但很多人都有保留意见。从经费讲,耗资巨大,一般学校都承受不了;从使用情况看,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外国人不尽相同,我们的国情与国外就更加不同;而且从基本的教育理念看,照搬现成的东西用于不同的群体,教材会缺少针对性,而这些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双语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亟待开发适合国情的双语教学各学科教材,这是社会需要使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机构、出版单位开始行动起来,从双语教材到双语教学的配套品种如字典、杂志等,都陆续开始开发、编制。就教材这一块,从2001年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依托所内双语教材研究中心和各学科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广泛聘请各大学院校、各研究单位的学科专家和英语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开始着手开发和编译各学科英语版教材。从2001年起,课程教材研究所双语教材中心先后陆续完成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六个学科以及初中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四个学科的翻译工作,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继此以后,双语教材中心计划寻找好的契合点,进一步开发初中其他学科及小学相关学科的双语教材,特别是像数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双语教材。循此继进,一些相关学科的双语字典、双语教学录音带、VCD等也将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和研制。不断扩大的双语教学领域各种产品的开发,将为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一个有益的基础。
2.师资情况。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而目前双语教学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这跟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关。首先是我们没有专门的培养双语师资的高校或专业,提不上有专门的双语教学人才;其次是我们目前培养的教师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的大学毕业生用外语交流就很困难,更不用说用外语进行教学。
为了适应双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摆到了我们的面前。目前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的普遍做法是:一是选用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科老师任教,让学校英语老师参与备课,边尝试边提高学科老师进行双语教学的水平;二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选择一些老师送到国外进行短期英语培训。当然,这些做法还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材的实际需要。
从去年开始,不断有人呼吁希望在各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教育学院等开设双语教学师资班,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和强化,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双语人才的需要。这在一些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像北京教育学院、辽宁师大、安徽巢湖师院等,都已经开始制订这方面的课程计划,而这种做法也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学校的普遍欢迎。
四 两点期望 双语教学展望
1.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促进双语试验的开展,及时总结经验,为双语课程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大力开展双语教学,促进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会更加频繁。交往和交流靠的是什么?是语言。不管你的生产力水平多么高,不管你的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不管你有多么好的文化教育手段,如果失去语言这个媒介,你就无法传达给更广泛的群体;不管你多么聪明,不管你有多么强的发明能力,有多么好的创造力,但如果缺少语言这个媒介,你将永远囿于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而无法消化吸收已有的更多的成果。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跨文化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是何等的重要。
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1989年组织召开过一次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论坛,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与建议就是,必须让各国学生学习一门比较通用的外语,而且尽可能多学几门。这一举措也足以证明了我们上边所阐述的观点。
实际上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同时它还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面包蕴着思想,包蕴着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反映。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这个工具,同时也是在了解这种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所蕴含着的思想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双语教学,使每一个孩子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一种语言,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是在创造让他们了解他民族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实际上更是一种双文化的教学,多文化的教学。我们设想,这种双文化或多文化的教学,势必会促进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双文化或多文化的交流,势必会扩大每一个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的观察视野,使他们更有条件融入世界文化、全球文化之中,增强他们在社会生存中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正在蓬勃发展的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