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试题的递进讲解

时间:2019-05-15 13:5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试题的递进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试题的递进讲解》。

第一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试题的递进讲解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试题的递进讲解

现在的高中数学有些习题难度较大,学生在接受题目讲解时有一定困难,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将题目分解成多个小问题递进讲解,这在教学中较有成效。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先行组织者”

我国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强调“重视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也是科学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因而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前提,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不仅不能放松数学科学概念的教学,而且还应切实加强,找到实施科学教育新的突破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在其著名的《认知同化论》(即意义学习论)中提出,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已有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发生的。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即“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利用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对此作一分析。

一、设计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促进数学概念教学

1.设计陈述性组织者(expositive organizer)

如果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关联不大,这就适宜用陈述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以一种简化的、纲要的形式去呈现新学习的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预先嵌入一个上位观念,用它来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为了减少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而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通过精心组织将要呈现给学生的材料(通常被称为引导性材料),建立学习新概念的认知框架,帮助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变量,让学生对新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2.设计比较性组织者(comparative organizer)

比较性组织者是指用于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基本类似概念的整合,并增加本质不同而貌似相同的新旧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的组织者。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概念,但原有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对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概念异同的比较性组织者。例如,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比较,还有平面几何中的一些概念或判断也常常作为立体几何概念或判断的先行组织者。

3.设计具体模型组织者(model organizer)

具体模型组织者是梅耶(R.E.Mayer)在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梅耶等人研究表明,具体模型组织者似乎更有助于为新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知识。这主要由于具体模型直观、形象,能通过类比方式促进学生对新材料理解。例如,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曾用“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神话来启发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牛魔王先变,它变的目的是千方百计想逃跑,牛魔王变成白鹤,孙悟空变成丹凤,牛魔王变成香獐,孙悟空相应地变成饿虎……孙悟空是随着牛魔王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牛魔王是“自变量”,而孙悟空则是牛魔王的“函数”。牛魔王能变,但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的。这就好像是自变量有它的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孙悟空善变,也只能七十二变,也是有范围的,这就是函数的值域。设计这种组织者,能把抽象的函数概念类比到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当然,除了上述呈现方式外,还有很多其他如实验、多媒体等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不失时机地呈现不同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数学概念,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设计和使用先行组织者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

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之前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数学现象与数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布卢姆《人的特性和学校学习》一书中证明了前概念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另外,大量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会影响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掌握,因而教师设计使用组织者前首先应调查、诱导学生暴露其前概念。通常可采用谈话、书面表达、墙报、分类卡片、调查问卷等方法。

2.先行组织者的使用应贯穿教学的始终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只在每节课的开始设置先行组织者,实际上这是不完全的。其实在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的开始都应有一定的引导材料。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阶段,自制力较差,所以他们表现出上课不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好动和易疲劳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随时注意组织教学工作,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进行教学。即使先行组织者呈现于课始,随后的教学活动也应对它展开和延伸,时刻保持前后呼应,若后继教学与之脱节,则使先行组织者的使用流于形式。例如逻辑联结词的教学中,通过呈现具体实例组织者,让学生自主探索真值表,再呈现“与生活中的„或且非‟相比较”的比较性组织者,真正理解逻辑中的“或且非”与生活中“或且非”的异同,最后还可呈现数学史“理发师悖论”的组织者:“给一切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按照这条准则,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脸呢?使逻辑概念和生活体验相结合,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一直保持着持久的注意。

总之,“先行组织者”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导向作用,可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帮助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建构,是实施概念教学的“绿色通道”。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和创造力方面毕竟有其局限性,概念教学中应将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而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陈述性组织者

使用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学习“蚂蚁”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那么“昆虫”概念就是学生学习“蚂蚁”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例如,在让学生学习关于白蚁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学习蚂蚁与白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就属于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如下图所示:

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策略描述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在新授课开始之前,呈现给学生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旧有知识的联系,并整合到更加上位的知识结构中去。先行组织者常常用来展示概念的框架和全貌,在系统讲授某一领域的观点的时候,或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比较时,这一策略的作用尤为突出。(费兹科

和麦克卢尔,2008)先行组织者能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更加清晰,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上位的联结点,从而达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先行组织者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包摄性水平较高的文字(如文章摘要等),也可以是图片表格等。在实验报告或者学习任务单中先行组织者也常常出现。

先行组织者有着如下的特点:

◆高度概括:先行组织者常常以概括性框架的形式出现,体现出一般性和包

含性。◆注重条理性、逻辑性:逻辑关系和条理性是先行组织者的一般特性。◆有助于提高认知效率:先行组织者的使用有助于内容的整体性呈现,帮助学习者梳理概念(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概念的定义、概括性结论或者新材料与某些熟悉例子之间的类比。常常分为说明性先行组织者(expository advance organizer)和比较性先行组织者(comparative advance organizer)。(Ausubel, 1960)说明性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是一堂课或几堂课所包含的具体信息,提供相对一般性的观念、原则或范畴。课堂当中的具体信息都跟这些一般信息相联系。学生可以由此体会具体信息之间的联系。生物课中的家族树,化学课中的元素周期表

就是起这样的作用。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是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之间的异同。这种先行组织者着眼两类相似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借助熟悉的知识快速掌握新知识。英语课中不同时态动词形式的对比可以用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呈

现。

操作指南

先行组织者的呈现一般要先于正式学习材料,先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先行组织者的内容对后来正式学习内容必须具有同化作用,其中说明性先行组织者应当体现高度概括的上位知识对下位知识的同化,比较性先行组织者体现同级知识之间的同化。由于运用先行组织者的目标是知识表征的理化、逻辑化,先行组织者的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包括三个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补充下位知识、建立

知识结构

◆呈现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的优势在于概括性和条理性。呈现先行组织者常常采用图表形式,体现出高度的概括性。教师也可以在导入过程中提出学习内容的多个关键特征或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通过学习任务补充下位知识

在此阶段教师提出本节课学习任务,并进一步说明先行组织者与新学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先行组织者的基础上展开学习。

◆建立新知识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将新学习任务纳入到先行组织者所呈现出的概念框架

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数学教学应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理念上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二、学习过程上反思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式、方法上反思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四、教学过程上的反思

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温课中的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4.1 课前温课中的反思

课前温课中的反思主要是:(1)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2)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生活生产的实际等),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3)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差错。4.2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4.3 课后反思 教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课后可在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五、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中反思

数学实习、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在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重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合作的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愿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

2006.11.

第四篇: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英语常规教学中,听力教学一直采用的是统一的听和练习的方式,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导致听力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听力训练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听力上都有所进步和提高,不忽视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就需要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分层递进教学法;原则;应用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因此,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学生的差异,分析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运用学生的差异,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即分层递进教学。分层递进教学是科学的,因为它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兴趣,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一、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的明显分化,用同一种教学目标标准对待全体学生,就必然使得教学没有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会让一部分学习可能性水平高于教学要求的学生能力发展不足即“吃不饱”,又让可能性水平显著低于教学要求的“学困生”出现“消化不良”即“吃不了”,所以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学习可能性和差异是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一个关键。与此同时,分层的标准多样性客观上并不总能科学地、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整体水平,在必要时须变换分层标准,有助于更全面把握学生的特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践中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层次性原则:教学中注意教学目标层次性,教学要求分类要求及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层次性。

二是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并针对学生差异性实行不同层次要求,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思想。

三是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学习是动态可变的。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从而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发展,同时教学手段应不断发展,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四是可接受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要求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能够接受。

二、英语听力教学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听力基础、智能水平和学习态度进行分层,将全班学生分成A(高层)、B(中层)、C(低层)三个层次:A层是英语听力能力强,反应快,能积极主动地开口说英语,且英语语调准确,语言流畅且能灵活运用所听的语言材料的学生;B层是英语听力水平中等的学生,能大胆说英语,英语口语较流畅,能复用所听的语言材料的学生;C层是英语听力有困难,反应慢,英语语调不太正确,口语不流畅的学生。

2.教学目标分层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音设备,照顾听力水平不同的各层次学生,有条不紊地操作,完成听力教学任务。全班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可分为三种:“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使C层的学生达到“基本目标”,B层的学生达到“中层目标”,A层学生达到“发展目标”,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训练的分层

根据分层递进教学需要和因材施教的需要,对于不同层次学生训练有不同的要求:“A层学生自己走,B层学生跟着走,C层学生拉着走”。C层的学生要求在上听力课中,在老师对所有生词解说或句子中单词开头的字母(两个或三个)的提示等帮助手段的前提下,能基本完成泛听和精听的练习;能回答老师的简单提问;能用较简单的英语与同学讨论,使这层的学生达到“基本目标”。B层的学生要求在听力训练课中,能根据教师对一些关键词的解释或句子中较难的单词的开头的字母(一个)的提示等的前提下,能较顺利地完成泛听和精听的练习;能较流畅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能用较流利的英语与同学讨论;能复述所听到的内容,使这层的学生达到“中层目标”。A层的学生在听力训练课中,教师不需对生词或句子作任何的解说,要求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泛听和精听的练习;能很好地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一些深层次的、扩展性的问题,能用流利、地道的英语与同学讨论,能很好地复述听力材料的内容,并能根据所听到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这层的学生能达到“发展目标”。

4.评价的分层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训练,对于不同的训练结果应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横向比较后进行评价,而应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后进行评价。对于完成训练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从而使学生增强求知的欲望和信心,并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对于失败的学生,教师应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首先勇于向学生承担自己的教学责任,使学生切实感到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成功的途径,并花大力气帮助他们,使得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分层递进教学法,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又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后进生不动”的局面,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听力学习的有效程度,从而真正实现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成绩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八中学)

第五篇:分层递进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袁学勤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分层递进式教学法在山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关键字:分层 递进 实践 探索)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能逐步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六年前我便在我校开始探索并初步试行分层递进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山区学校十分实用。它既减小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其在数学课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山区农村学校,外出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造成我们的学生中有60%以上的留守儿童,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就由老师全权负责。另一方面,我校多年来一直实行“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状况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且各班人数达60人以上,每位老师至少带两个班,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二、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原则

本着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是成绩差异分层,而不是人格分层。讲清分层目的后,指导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估自己,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本着自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在取得学生同意后,做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将水平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层次。随着学习的不断进步,学生可以在各层次递进上升。

三、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

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内,教师向学生宣布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分层方案和目的,及时进行一次周密的摸底考试,然后对试卷做详尽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结合新课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在第二周内将完成对学生的层次化,即将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甲组是拔尖的优等生,乙组是成绩一般的中等生,丙组是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在编排座位时,尽可能六个人(2个甲组、2个乙组、2个丙组)为一个学习小组(多年来我面临的学生中优中差的比率基本相同)。以方便讨论、辅导和交流,体现群体中的优差互补。并规定甲组两名学生为改组的小组长,两人互相促进,相互监督。带着乙组学生逐步提高,帮助丙组学生掌握基础。同时负责检查、帮助、该组成员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指导各组小组长顺利完成组内任务,同时对其重点进行拔高训练。尽量做到“让尖子生冒出来、使中等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2、教学目标和过程层次化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丙组学生意在培养基本能力和学习兴趣,力求问题简单易懂;对乙组学生重在掌握基础知识,问题具有一些难度;对甲组学生设计灵活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意在拔高。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问题“优待”后进生、适中的问题让给中等生、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尖子生。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均等参与课堂,逐步实现后进生向中等生、中等生向尖子生的递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师生互动,课堂才能真正还给学生。

3、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层次化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为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练习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到查漏补缺。在布置作业时,甲组学生的作业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乙组学生的作业以基础为主,配少量略有提高性的题型;丙组学生的作业应紧扣基础。批阅时尽可能做到老师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配套的《资源与学案》和《练习册》,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一对一”的督促检查,部分重难点,以“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对于共同困难,教师再做统一处理。批阅以学生互阅、自阅为主。

在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整体学习效果良好。同时,我发现分层教学在实施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各个学校仍然以成绩论成败,初中升高中考试时,都本着以入重点班的人数论高低。这种评价方式对后进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打击很大,分层评价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我所面临的学生中,百分之六十以上为留守儿童,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强,诸多想法措施难以实施,学习效果与期望值也相差甚远。六年来,在实施分层递进式教学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难题,到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总的来说,分层递进教学法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如何使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下载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试题的递进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试题的递进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情境

    “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

    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

    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 【摘 要】 多媒体教学就是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以及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利用微机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处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在屏幕......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摘要】 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数学课上几乎每节课都涉及到解题教学,对数学概念、定理、公理、法则等的考查也是......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南洋模范中学 范文豪 许多高中数学教师以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班主任和政治、历史、语文等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各学科特别是数学教师......

    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吴志强)

    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 漳州实验中学 吴志强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大多数老师中则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是一名普通数学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感觉到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也更多了,......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蒋初平德育,简单说来就是教会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它的影响大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过程中......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但是,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