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13:2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第一篇: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根据巴林造发(2004)15号文件精神及要求,我旗组织人员对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退耕还林工程在我旗的实施,对于遏止我旗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继续恶化,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一、耕地状况调查

乌拉特后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于2003年,工程实施前全旗共有耕地4.6万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4.73亩,耕地中基本农田2.92万亩,人均3.0亩。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我旗共规划可退耕面积为1.25万亩,现已完成退耕0.5万亩。退耕地还林0.5万亩,2003年退耕工程实施后,现有耕地4.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4.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仍为2.92万亩,人均3.0亩。

我旗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定,严禁在基本农田地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实施作业地点全部为低产的沙化地和盐碱地,没有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而且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基本农田形成防风防沙林带,可促进和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二、退耕户粮田情况调查

2003年我旗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共涉及250户农户,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保护基本农田,留足农户生活所必须的粮田。因此,在工程实施后,全旗均无全退和未留足粮田的农户,做了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农牧民生活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退耕地还林情况调查

2003年在我旗完成的5000亩退耕及退耕地造林中,因考虑到我旗的具体实际情况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及退耕地主要是位于洪积扇和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等因素,故而2003年退耕及退耕地造林均为生态林,在全部5000亩的退耕及退耕地还林中适宜利用面积为3083亩,占总面积的61.7%,树种已利用主干杨树为主,8年后,可以实行间伐,每亩预计可收300元左右。不适宜利用面积为1917亩,占总面积的38.3%。树种以防风固沙的梭梭,柠条等为主。

四、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一是加快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在退耕还林地中间种牧草,增加牲畜头数,提高出栏率,在这一方面2003年我旗无偿提供了优良牧草籽种。二是根据我旗工业发展强劲势头的实际,促进农区退耕户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收入。三是在适宜的沙地种植的梭梭根部嫁接,使人民群众在中药材方面中获得收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旗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的发展仍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以科技促兴旗富民,同时坚持和积极推进林牧,林药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五、退耕户生计来源调查

2003年我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退耕户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农业和畜牧业,其中农业占总收入的64%,畜牧业占总收入的36%,退耕实施一年来,其生活来源基本没有改变,但是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有所改变,通过牧草种植等措施,使畜牧业在收入中的比重增加,达到了39.9%,提高3.9个百分点。2004年我旗许多企业已投入建设,年底和2005年相继投入生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退耕户的生活来源将有一部分为打工的收入。在今后及政策补助期满后,退耕户的生计来源将从以前的主要依托农业向农业、畜牧业和其它收入相结合转移。

六、“不反弹”措施调查

为确保我旗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目标的实现。我旗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职工和家牧民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乌后周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退耕还林工程的伟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同时利用林业干部下乡深入实地的有利条件,以开展讲痤、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谈心,真正把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及有关政策向群众讲明白,使群众不断提高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主动投身到退耕还林工程中,变“要我治为我要治”的自觉行动。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量力而行,把退耕还林工程同恢复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调整优化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禁牧舍饲养畜结合起来,与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立足增加农牧民收这一目标,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生态建设路子。三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认真解决好退耕还林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关系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我旗在实施这一工程时,把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认真做好统筹规划和相互衔接工作,处理好退耕还林和农牧民生计的关系问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四是加强森林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七、对策及建议

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一是要加强造林后的抚育管理,造林后的头三年,应适当间作低杆作物,牧草等,一方面能够增加退耕户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退耕户对林木的抚育管理,二是适时采伐退耕还林期满后国家没有了补助,而树木已到了收益期,应及时采取隔行采伐的方式,及时更新这样既增加了退耕户的收入,使退耕户从林木上见到效益,又能鼓励退耕户及时更新造林,巩固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成果。三是把造林后的管

理措施和宣传工作同工程实施时一样宣传到位,常抓不懈,变抚育管理为退耕户的自觉行为。四是加强检查验收等监督工作,通过林业部门的检查验收和监督,促进成果的巩固,五是林业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毁林等违法犯罪的查处力度,强化“打、防、控”一体化建设。

第二篇: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

调 研 报 告

10月15日至22日,镇分管林业副镇长带领镇林业站、农办、畜牧兽医站、农技中心到水渡滩村、石良村、石对窝村、九层岩村、笋桥村就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认真听了各村退耕还林工作情况介绍的基础上,走访了实施退耕还林的社,召开了由各村四职干部、社长、社员代表、退耕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比较集中退耕还林点和11户退耕户家中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的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是合民情,顺民意,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

一、我镇退耕还林工作开展的情况

全镇退耕还林工作自实施以来,我镇各村、社都比较重视,都把退耕还林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工作来抓,整体工作呈现认识高、力度大的较好态势。

各村都把退耕还林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工作力度大。层层召开了退耕还林有关工作会,及时传达了有关退耕还林文件精神,及时解决了退耕还林中出现的问题,动员各退耕户做好2007年整改验收工作,动员退耕户做好补苗、窝抚工作。目前,各村都在加强退耕还林苗木管理,都在做2008年工程整改的准备。

二、调研情况

1、耕地状况调查:我镇所辖127.75平方公里,村级建制调整后辖20个行政村和居委会,2003年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6008亩,农业人口74134人,预计全镇可以规划38000亩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国土详查的耕地面积是92597亩,人均1.25亩,计税面积60264亩,人均0.81亩,基本农田国土详查面积是77024亩,人均1.04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国土详查的耕地面积是81909亩,人均1.1亩,计税面积53587亩,人均0.72亩,基本农田没有什么变化。基本农田在退耕还林前后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我镇粮食产量变化不大。

2、退耕户情况调查:我镇2003年来退耕还林涉及农户7553户,其中未留足口粮田的有103户,全退户有72户,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5%和1%。我镇2003年来全部退了的农户,主要是农转非或全家外出打工。未留足口粮田的农户与全退的农户主要由农转非、外出打工、从事服务业、专业养殖的人员构成,他们的生计主要通过商贸挣钱解决。

3、退耕地还林情况调查:在16008亩退耕还林总面积中,经济林面积是8963.3亩,占退耕还林56%,预计收益期3—5年;生态林面积是7044.7亩,全部都可以适宜利用,其中兼用树种928.6亩,预计收益期为3年;用材树种是6116.1亩,预计收益期3年。

4、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在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我镇以“生态经济并重的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突破口,正确处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退耕还林种植模式、配置模式,在优先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实现生 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在农会垭张坝、大河灌上等“五朱路”沿线,依托万亩晚熟龙眼基地龙头企业,大面积发展了龙眼,2007年农民实现收入1241.5万元;依托建成的制浆造纸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发展了9665亩竹浆原料林基地,预计此项可增收358万元;我镇依托退耕还林建成了优质脆红李子基地、优质官溪密柚基地。同时依托退耕还林大力推行“林草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大力发展养殖业。下一步还将推行在工程中采取林药间种的栽植模式,发展适合种植的名贵中药材品种。我镇各村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采取“龙眼花椒”、“龙眼葡萄”、“龙眼李子”等混交的技术模式,既控制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又促进了龙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解决了龙眼种植户短期无收益的问题。

5、退耕户生计来源调查:工程实施前退耕户的主要收入为耕地收入、畜牧收入,退耕后农户的主要收入是退耕地上的收益和畜牧收入以及外出打工的商贸收入。政策补助期满后农户的主要收入可能是水果销售收入、畜牧收入、服务业等收入。

6、“不反弹”的措施情况调查:我镇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稳得住、不反弹”采取了与村社、退耕户层层签定管护合同,同时明确了驻村干部的责任。全镇基本上能确保“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得到实现。

我镇在实现“五结合”中,注重把退耕还林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一是把退耕还林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土地整治相结合,全镇累计投资100余万,建成预制板路、各种排水沟、引水渠、粪池 等基础设施若干,覆盖近2000亩退耕还林工程,占20%左右;二是把退耕还林与种草、种药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林草间作和林药间作模式;三是把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结合起来,为了有效防止边造林、边毁林的现象发生,一方面,采取舍饲圈养,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管护制度,明确了禁止放牧;四是把退耕还林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在突出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全镇建成了优质龙眼、优质脆红李等基地。

7、主要对策建议:(1)补助期满后,为确保“不反弹”的目标得到实现,建议对退耕户优先考虑实行农村低保和劳动就业,同时加大退耕地开发力度。(2)从林业管理角度出发,为实现“不反弹、稳得住”目标建议:一是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执法力度,现乡镇这方面条件还不具备;二要进一步下放部分林业行政执法权和加强林业管理设备建设;三是从农村实际出发和当前退耕地管护情况的实际出发,允许在退耕地间作矮杆农作物或菜。(3)为管护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议20元现金生活补助费不纳入退耕还林直补,由镇政府统一集中使用,尤其便于管好外出退耕地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湖北省退耕还林及其背景下农民生计问题的探讨

湖北省退耕还林及其背景下农民生计问题的探讨陈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退耕还林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如何、退耕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怎样发展退耕地区的后续产业、解决农民的生活保障等问题相继产生。文章通过对湖北省部分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分析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生计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民生计 政策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工程的实施与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紧密相关,实施过程中,如果农民生计问题解决不好,在政策规定的补贴时间结束后,复耕就将成为必然。

1 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据2007年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报道,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2 666.7km2。湖北省是国家第二批实施退耕还林试点的省份之一,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截至2006年,全省已完成了8 600km2退耕还林工程,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3 313.3km2、荒山造林5 286.7km2,惠及了全省83个县市区、657万多人。在已退耕的3 313.3km2坡耕地中,按地域分,三峡库区、丹江库区、清江流域、大别山区坡耕地造林2 182.7km2,占全省计划的65.9%;大洪山脉、幕阜山脉和武汉市的周边地区退耕还林1 130.7 km2,占全省计划的34.1%。按坡度分,25度以上的为1 946km2,占58.7%;15~25度的有1 126.7km2,占34.0%;15度以下的只有240.7km2,占7.3%。按林种分,生态林面积为1 828.7 km2,占55.2%;生态经济兼用林面积为1 161.3km2,占35.1%;经济林面积为323.3km2,占9.8%。

2 当前政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2.1 退耕还林给农民带来的正面效应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目标之一是通过退耕促进退耕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增加退耕农户收入。为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退耕农户的经济效益,选取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为例。

据统计,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造林35.3km2,使全区646.7km2的山场森林覆盖率达到79.5%,活立木蓄积达119.2万m3,其正面效应具体体现在:一是吸引了国家对张湾区的资金投入。按国家规定的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张湾区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5.3万元,8年中国家应下拨资金3 625万元(含粮食折算现金),增强了张湾区的综合实力。二是增强了林业后劲。该区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发展经济林和生态经济林23.3km2。5年后,每年可为农民增收3 500万元,农村人均增收673元。同时,森林蓄积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民“绿色银行”的存款会越来越多。三是国家以粮换林政策的兑现,农民将直接增收。按已完成退耕还林13.3km2计算,国家每年应兑现粮食折现金420万元,加现金补助40万元,合计460万元,农村人平纯增88元。四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把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耕地里解脱出来外出务工。据年报统计资料表明:全区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前外出务工为4 865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的2006年,外出务工劳力为9 885个,增加5 020人,外出务工收入也从2000年的2 362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5 866万元,净增3 504万元,农村外出劳务人平增收463元。2006年人平纯收入3 296元,比2000年人平纯收入2 540元增收756元,仅外出务工人平增收就占71.1%。2.2 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负效应

按照成本—价格理论分析,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对于农户来说,参与退耕还林的经营成本(私人成本)主要是退耕地用于经营农业的农产品收益(机会成本)。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农业经营面积和产品供应量将逐渐减少,农产品的价格将逐渐上升,从而使退耕还林的私人边际成本逐渐增加,即边际成本递增。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收益(私人收益)主要是源于退耕还林地所能产生的林产品收益。此外,就是国家给予的补贴。退耕还林单位面积所能带来的林产品收益是有限的,同时随着退耕还林规模的扩大,林产品市场供应将逐渐增加,林产品的价格就会逐渐降低,从而使退耕还林的边际收益逐渐减少,即私人边际收益递减。有的地方没有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或树、草种选择不当、治理模式单一,种植的经济林主要是干果、水果和药材等,由于苹果、柑橘、板栗、核桃等过于集中,如果出现大面积的“卖难”现象,就会损害农民利益。

另外,由于农民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收益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退耕还林的以粮代赈措施解决了农民当前的生计问题,但不能解决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按照还经济林补助为5年,还生态林补助为8年,还草补助2年,生态林比例要求达到80%,由于相当多的退耕地立地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造林后两年生树苗平均高不到1m,8年后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速生丰产林标准,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而经济林一般5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很不稳定,即补助期满后农民退出的耕地没有收益。山区农民祖祖辈辈以耕地为生,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在经济上没有其他来源的情况下,失去耕地的农民将无法生存。退耕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使用。耕地是没有弹性的,一个区域内可用于农业和林业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可认为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林业用地的增加就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林地增加,耕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基本的技能,非农产业不发达,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对社会稳定将会留下后患。

2.3 退耕还林与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农村生活能源缺乏曾是导致农民陡坡开垦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措施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但以生物质能为主的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和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消耗了大量的林草和作物秸秆,极大地制约了生态建设的成效,所以农村生活能源与退耕还林的实施密切相关。推广使用户用沼气池、太阳灶,以及小型生态能源公益项目,转变农村能源结构,就逐渐被提倡。太阳灶和沼气可为农户提供生活能源,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沼气还具有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以太阳能所提供的有效热能所折合的标准煤的市场价格来核算,据相关资料分析,每台太阳灶每年所得到的热量为1 223MJ。折合标准煤208ks(热值取29.3076MJ,热效率按20%计算),按煤炭现价(400元/t)计算的经济价值达83.2元。太阳灶单价150元,不到2年可回收成本。太阳灶以10年的使用期核算,净效益67元/年。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两个方面。沼气除具有良好的能源替代效益外,还有利于农户的作物种植和生猪养殖。在作物种植方面,沼液、沼渣作为优质肥料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使用,生产绿色食品,特别是生产纯绿色蔬菜币场价格表现好,据调查年节约化肥款300元;在生猪养殖方面,由于用沼液作添加剂养猪增重快,温室又可保证猪的快速生长,每户每年养殖2头猪计算,可获得120元以上的纯收益。

3 目前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1)宣传引导力度不够,退耕农户对补助期满后“吃什么”心存惶惑。退耕还林针对的就是水土容易流失的边远山区山坡耕地,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传统意识浓厚,吃的方面主要靠自耕地。眼下有的农户除留少量菜园地以外,其余土地几乎退完。还“林”的品种中极少有几年就能见效益的经济林,绝大部分属生态林,而在退耕还林地区,同时也是林木禁伐区。国家对退耕农户补助是有限的,补助年限期满后,到底靠什么吃饭,老百姓心里无底,这是退耕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担忧心理。

(2)由于部分地区土地瘠薄,退耕地在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如湖北省的陨西县地处国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处于重要生态区域,绝大部分退耕地设计为生态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基本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同时,由于该县是国家贫困县,自然条件差,经济薄弱,农民劳动力转移无市场,生态移民等长效机制也尚未建立,随着国家政策补助的陆续到期,部分农户生计困难问题日渐突出。

(3)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多数省(区、市)缺乏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的规划和计划;工程区大部分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配套保障措施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在资金上有很大困难;目前国家各部门对农村的各项资金投入项目分散,各有要求,也没有重点用到退耕还林地区各项保障措施上。

(4)个别村组干部“多吃多占”,形成农民意见大。一方面山区山高地薄,粮食收入低,经济来源少,种地划不来,一些农民靠在外地打工挣钱,干脆不种土地;有的农户举家外迁,土地随意荒置。但过去农业、林特税费照交不误,为完成任务,年终时就由村干部想办法为他们补缴。近两年,国家免征农业、林特税费后,村干部理所当然就收归集体或据为己有,进行退耕获取补助。另一方面,在退耕还林实施之初,部分农户对政策持观望态度,一些村干部带头执行,当领取补助时,这些农户又后悔。此外,未全部按坡地程度以及耕地与荒山比例退耕等情况,客观上造成一些农民心里不平衡。

4 结语

(1)合理确定补助年限和补助标准。钱粮补助年限不能仅仅用林树来确定,应该根据区域不同,差别对待,同时要做到退耕面积及兑现补助的公示公开。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更新传统观念,设法通过迁移式扶贫、多种经营等措施解决退耕补助过后“吃什么”的问题,消除后顾之忧。(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力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加大替代产业挖掘与探索力度,加大后续产业培植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建设不同类型的骨干拳头产品,增加退耕农户的近期收入。一是从布局上按照一乡一企、一村一品的格局,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经济林;二是鼓励一批大户承包经营,发展骨干品种;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如中药材企业,干鲜果品营销企业);四是集中资金加大对林果基地的投入,增加后续产业的投入,促进退耕农户向养殖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3)结合“阳光工程”等农民技术培训项目,加快退耕林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着重抓好“三化”:一是内部消化,即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畜禽养殖、水果、肉牛育肥贩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内部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二是产业分化,要大力开拓农林牧业产前产后的服务领域,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事农林牧产品加工、运销以及餐饮业、信息、技术等行业,细化分工、增加就业,加快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分化;三是劳务转化,通过培训转移等方式,让剩余劳动力走出去,或进城打工经商定居,或从事多种劳动,逐步通过市场导向输出劳务。

(4)切实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使用户用沼气池、太阳灶,努力研究发展新的小型生态能源公益项目,转变农村能源结构。农村能源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及小水电等的发展,形成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格局。特别是结合沼气能源建设,大力推广“酒、猪、沼气、果、蔬”一体化,以酿酒促进养猪,以养猪带动沼气,以沼液改良土壤,推动果蔬种植良性生物链的形成。

(5)积极鼓励生态环境脆弱、偏远山区退耕农户到街道、公路边修房造屋。凡是迁出户,原来责任田可以自愿退出,也可以转包;凡搬迁户,可以得到政府无偿划拨的……

土地。

(6)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退耕还林把发展水源涵养林、经济果林与森林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森林旅游业和观光农业,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出路问题的调研

关于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出路问题的调研

2009年4月,中组部等12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5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确保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五条路”条条要走通。那么,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在基层政策的落实,二在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努力,两者缺一不可。

当前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关注个人的出路问题,与一些基层组织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错误理解和落实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中央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这一政策的错误理解主要表现在:把大学生到农村看作是缓解就业的需要,把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与大学生就业相挂钩。这种观点的存在,让很多人认为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是就业形势所迫,没有办法才选择去农村的,这就导致很多基层组织认为大学生村官岗位是国家的一种临时“舍施”,从而在对待大学生村官的态度上持有一种鄙视心态,人为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设置了一个无形的屏障。如果单从就业的角度看大学生村官这一现象,他们承载的更多的是一种就业的价值引导!我们必须深刻明白:党的血脉在人民、根基在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

代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理解的骨干力量;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接班人。这些才是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真正内涵所在。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不少地方的基层组织把大学生村官当乡官用,导致管理不到位、使用不到位、定岗不到位的现象比较严重。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只要下得去,就能在村里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能有机会当村里的负责人,就会树立扎根农村的思想,这也正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目的。只要把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到位,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给予大学生村官的成长适宜土壤,相信这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就能把各项工作干好,他们上升的空间就会很大,实现大学生村官“流得动”的愿望。

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努力对于大学生今后如何“留得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环节。习近平副主席在与大学生村官座谈时指出:大学生村官要“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留得动”。其实这对大学生村官如何在农村工作已经指明了方向。要想今后“留得动”,必须要能够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得到群众的认可,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说过:“温室里长不出能够经风雨的花朵,坐在机关大楼里培养不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因此,大学生村官要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树立一种不管在何种岗位都需要自身发奋努力的意识,而不是认为自己在农村工作两三年后政府必须要给你解决编制问题,正如有的大学生村官所说:“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只要自己努力了,老百姓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好的出路。”不管什么路,都是靠

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当前,大学生村官要彻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因为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更不是年轻人所应具有的。要彻底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主动融入农村基层,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和品格。要在虚心向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在村社深入调研,深入了解农村和农民。要在服务农民、带领农民致富的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在体验农民甘苦、与农民一起摸爬滚打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做农民群众的知心人。把所学知识专长和农村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眼界款、信息灵、思路活的优势,带头创业、带领农民创业,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国家期望之路。

2012年2月15日

第五篇: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又是核心的核心。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

一、基本情况

###镇是##县的大镇之一,地处##县最东面,距新县城40公里。历史底蕴深厚,唐王征东传说和蟹桥传说就源于我镇,古三岔关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末举人李龙石名震关东。我镇交通便利,地理位臵优越,沟海铁路横贯东西,盘海公路和建设中的兴于快速干道延长线为全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镇辖11个行政村,6308户,210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1人,总面积7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565亩,其中水田39615亩,旱田10950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2011年末,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100元,高于全县11400元的平均水平。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调结构、上水平、增后劲。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目前我镇农业产业主要以水稻、棚菜、肉鸡和水产四大块为主,尤以棚菜和肉鸡产业发达。

一是以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棚菜产业是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11个村中有###村、七台子村、岗毗岭村、五台子村、夏家村、蔡家村和夹信子村等七个棚菜专业村,棚菜总面积2.85万亩,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5180栋,从业户数4200多户,从业人员近万人,预计到今年年末全镇棚菜产业总产值可实现3亿元,棚菜产业人均纯收入可实现6900元,在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贡献率达到40.38%,棚菜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在大力发展棚菜生产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做好“打品牌”、“建市场”,着力推进无公害蔬菜进程和棚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以兴牧集团为龙头,积极开展肉鸡孵化、养殖、加工一条龙产业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周边农户,建立以养殖大户为主体的协会组织,加强对养殖业产、供、销的协调服务,全面提高市场风险抵抗力。目前全镇已形成种蛋鸡养殖、孵化、肉鸡养殖、肉鸡加工储藏完整的产业结构链。我镇还拥有得信饲料、新达饲料、羽翔种鸡、三鑫孵化等相关企业10余家。预计到年末全镇肉鸡饲养总量将实现1550万只,出栏1300万只,产值41000万元,肉鸡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

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棚菜和肉鸡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繁荣了镇域经济。产业前向发展带动了蔬菜育苗、农药供应、大棚骨架焊接、桩梁建造、大棚设备、物质供应等相关产业发展;后向发展

带动蔬菜销售、运输、加工和肉鸡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全系列产业链。仅从事大棚设施加工的工商业网点就达50多家,年创产值2500多万元。棚菜和肉鸡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镇的知名度,“古兴”、“辽河湾”、“兴川”、“硒霸”等特色农业品牌已成为我镇响亮的名片,推动###镇走出盘锦,走出辽宁。也正是因为于此,使得众多投资商纷纷看好这里,投资兴业。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季节性短工等全镇就近实现劳动力转移3000多人,工资性收入可达到3600多万元。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奠定农民增收的基础。通过争取兴于快速干道延长线项目,使我镇距市区车程缩短至半小时,提升了###的区位优势;建设中的盘锦生物质能化工产业园区已初见规模,目前已完成园区一纵一横道路建设,对部分区域进行回填平整,宝来生物能源、盘锦畅兴石化、辽宁东锦化工等三家企业已经入驻。二是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投资500多万元对全镇的村村通道路进行新建与维修;投资560万元对1.2公里的镇政府路进行拓宽改造,改造后的道路宽12米,修建暗排,安装路灯60盏;投资28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投资355万元垃圾气化站1座,添臵环卫设施30多套;投资120多万元对村路和棚菜园区进行了绿化治理,这些项目的实施,吸纳了当地劳动力,既增加了就业又改善了新农村面貌。

四是强化职能,做好农民增收服务保障工作。镇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把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镇长负总责,明确了领导分工负责机制和包村、包项目任务,镇村干部也落实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任务。加强驻村指导员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促进农民增收的抓促作用。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截止到目前全镇共开展各类农业培训讲座20多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积极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关怀活动,帮助和指导农户促进增收。

三、农民收入的增减因素

一是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呈上涨趋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涨幅平均高出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成本,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我镇的棚菜和肉鸡产业虽然规模很大,但都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附加值不高,致使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棚菜产业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今年夏天,因受到台风“达维”的影响,大辽河水位上涨,致使我镇沿河###、岗毗岭等6个套堤进水,近2000栋蔬菜大棚被淹,农民损失惨重;肉鸡养殖受疫病和价格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致富进程。四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家庭经营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有近一半的家庭,打工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50%以上。但近些年来,城市就业压力增大,对技术工种的要求高,以及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虽然乡镇农业技术和普惠制技能培训有所增加,但培训 的专业性、广度、深度不足,培训后的农民进厂后需二次培训,致使农民对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最终,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打算

农民增收是农村发展的前提,农业增效是农民增收的保证,通过细致的调查,我们深入分析对促进农民增收有以下打算和想法:

1、变粗放为精细,转变经营方式。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目前,我镇棚菜小区中还存在一部分老式棚、低矮棚,每年也和别的大棚一起扣、一起栽、一起收,可是一年下来,人工、肥料等成本一分不比人家少,收入不及新式棚的一半,大伙戏称为“窖混子”,因此必须对这部分大棚进行改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也是硬道理,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必然带来高产出,目前我镇棚菜机械化中的微滴灌、测土施肥、秸杆发酵技术、沼气技术等应用率不是很高,上述技术推广普及后,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生产成本,使一大批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上去,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2、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以一产为主的状况,我们要大力将他们引向二、三产业,来激发农村经

济活力,多业并举增收。最近几年,我们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建立了生物质能产业园区,像宝来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新建以来,就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县华鑫工艺品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用工灵活,在农忙时节,企业工人只有20人左右,而在农闲时节企业工人有100多人,灵活的用人方式,不仅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通过不断的摸索,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例如,夏初季节,陆地蔬菜陆续上市,大棚中的黄瓜难卖,我镇建成了松柏酱菜厂,将菜农的黄瓜收购后腌成酱菜,有效的拉动了我镇农业的发展。

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我们鼓励更多的农民从事农产品收购、运输、经销工作,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经纪人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今后,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拉动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就业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全力搞好农村普惠制就业培训工程,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

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

4、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为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指导的同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三是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条件,从夯实农业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建设步伐。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在农村的执政之本。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民收入的平衡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镇的全面发展而奋进。

下载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前些年,**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9元,比上年......

    大学生调研报告——80后农民工问题

    关于80后农民工问题 1.农民工生活情况 2.农民工心态 3.政府与农民工 农民工生活情况篇 在贸大,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农民工的日益增多——校内施工工地上、校门外的小店里,处处......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调研报告(L)

    对清平社区农民万元增收工程的调研报告清平社区村官刘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今年是我市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推进的关键年,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长寿镇是个典型的农业镇,长寿镇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发展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在全市“千名干部进村......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

    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调研报告 拖欠农民工工资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家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出台各项措施规范且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近年来此类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回避制度等问题调研报告

    [注意]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回避制度等问题调研报告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回避制度等问题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全县共有党政机关57个,科级企事业单位48个,县级干部41名,科级干部535名。......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育新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