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引导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引导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初中生逆反心理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逆反心理 不良倾向 消极对抗 尊重学生 对立情绪
1、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人们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物美价廉”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初中生在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
1.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 1
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1.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1.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初中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1.4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初中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2.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习,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面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
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所能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不正常的无形压力,易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2.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臵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臵,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
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3、教师应该怎样引导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3.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善恶,一味地排斥、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应该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行为模式,是幼稚、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3.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他们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
他们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量多鼓励、表扬而尽量少批评、指责。“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产生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热爱集体,逐渐改变原来的态度和看法。
3.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既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
教育的功效就会削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实际情况。目前,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总之,适度原理对家庭功效的正常发挥、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关系、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字数:4394)
【参考文献】
[1]赖德胜主编:《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2]扈中平李方 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2月第一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4]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解决现代人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5] 袁振国著《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6]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技巧》[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周娴华、周达章《走进学生的心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8]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篇: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和矫正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及对策
摘要:
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个性。
关键词:
初中生 逆反心理
原因
对策
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某些事情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识地和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相抵抗。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再学雷锋是“傻子”的表现,于是对校内好人好事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也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故意找自己的碴,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这种情况往往还以小“群体”、小“团伙”的形式出现。由此可见,主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被动型逆反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学生因违纪受到老师的公开批评。自认为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便“恼羞成怒”,公开
与老师唱“对台戏”,无理也要争三分。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我们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但就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2.学校因素
⑴教育者采取相应的要求和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⑵教育者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于频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不严格要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现厌烦甚至厌恶情绪,使他们采取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⑶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造成学生反感和对立。教育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的是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盲目猜测,偏听偏信,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
⑷初中生因缺乏知识经验导致对教育者的误解。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因受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对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时常会出现不理解或产生误解,由此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不正确,甚至认为是教师有意刁难,因而不愿意接受和执行。
⑸教育者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各种行为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或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的需要和愿望相矛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厌烦情绪,并导致他们不去接受和执行。
3、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2)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3)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大大超出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再三努力、拼搏也无济于事,还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便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1)、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地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容、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言教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祟高威信,使学生信服并效仿,形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效应,从而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4)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
调查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
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2、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1)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2)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总之,适度原理对家庭功效的正常发挥、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关系、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生自我教育
要重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综上所述,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初中生的逆反心理通过科学疏导,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消除的。
第三篇:浅谈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亳州四中 张殿民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
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2.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1)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不可否认,当今的孩子确实存在着社会经验少,吃苦精神差,社会责任感淡薄等诸多不足,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孩子关爱太多,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忽略了对孩子们自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孩子的自立能力差,主要责任不在千千万万纯洁的孩子,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违背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西方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效仿;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
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1、注重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
学生对老师在班级提出的表扬、批评、号召和要求等做出的心理反应,总是和班级的风气相联系的。如果班风正,每个学生都积极向上,有正义感,教师在班级提出的正确意见就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拥护;如果班风不正,歪风邪气占上风,教师一些正确意见也可能被曲解,优秀学生受到孤立,一些调皮的学生胡作非为,不受约束,干扰教师正确意见的贯彻。所以说教师只有着力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树立正确的风气,才可能防止学生一些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
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不要见到好学生就喜笑颜开,见到差学生就紧皱眉头,横眉冷对。在感情上不要有亲有疏,把学生分成等级。表扬好学生不夸张,批评差生不过分,批评学生要讲方法,对学生要多做些引导、耐心的说服工作,态度要和风细雨,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师生之间经常交往思想、感情,关系融洽、和谐,这都有利于防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 首先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先看看是由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还是教育态度和教师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如果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教师就要耐心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如果是属于教师态度和教育方法
上的问题,教师就要主动承担责任,虚心向学生说明自己的失误。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教师态度诚恳,指导思想对头,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教师的,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消除。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第四篇:初中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逆反心理”现象的调查报告
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刘晓芳
前言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穿着奇装异服,留着怪异的发型;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学生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老师表扬某学生遵规守纪、成绩优秀时,一部分学生的反应不仅不屑一顾,而且还会产生仇视心理;还有的学生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课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调查动机
我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穿着奇装异服,如低腰裤、烂洞裤、低胸褂、大冷天不扣扣子等。有的留着怪异的发型,如烫发染发、蓄长发,动作行为作态,故意与他人表现不同;对老师的教育臵若罔闻,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对家长的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反感情绪,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这些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此我萌生了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的动机。
二、调查过程
为了更好的摸清孩子的心理状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效的配合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针对初中生逆反心理做了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的成功,我们特做了以下准备工作,首先确定了调查对象为初一,初二,初三同学;其次,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80名同学;调查形式为固定时间统一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侧重点分别为:征集问题、发现逆反原因、征集解决方法。
三、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现今初中生存在着许多逆反心理的现象,尤其对班主任老师分析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意义,也为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
向。我们常说教育工作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通过调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追寻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们会更加努力!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调查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80%的都有过逆反心理。关于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占了65%,其中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占70%,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达到80%,关于逆反心理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很大影响影响的占40%,学生对于逆反心理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来缓解的占80%,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针对以上结果我们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我们常说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更何况初中阶段是孩子身体、心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认真细致地做好疏通和缓解工作,怎么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基于此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工作: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要明确。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于学生出现的带有正确性质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产生的不满何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教育者本身并引导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四、对策与建议
1、学校和家庭应正确认识中学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必然存在的现象;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弱化和减少逆反心理的不良影响; 改变逆反心理状态,可以促进学生与师关系的和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策略:
(1)当你在课堂上遇到学生对你的讲授内容采取怀疑的态度时给学生自主发言的机会,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分析,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从教师自身找原因,改变自己传授知识的方式。
这也是要求教师重视孩子的角色意识,尊重孩子。调查结果显示接触对象不尊重自己引来的逆反心理的占70%,孩子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他希望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被尊重的感觉。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让孩子在尊重中找到快乐成长的源泉,降低逆反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
(2)对学生厌倦学校生活,受不了制度约束,不关心集体,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时,要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形成正确认识;让周围的同学主动和他交往,激发他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发现他的长处,并让他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然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后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减缓这一情形的占80%,所以应该让学生多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化烦恼于无形,自然而然的消除了逆反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3)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把老师的批评当作恶意,出现顶撞行为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遇到这种情况先不处理,让学生回去,等他心情平静下来后再个别谈心;进行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得当。
3、家长策略:
(1)中学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了独立的倾向。这阶段的孩子情感起伏大、变化大并难于驾驭。他们有了喜怒哀乐,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还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臵不当,如对孩子的表现刨根问底,或是漠不关心就会增强他们的反抗情绪。
作为父母应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当孩子的知心朋友,争取成为他们倾吐心事的对象和安慰者。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心理断乳期”。
(2)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是全方位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表现在学习方面,若是父母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时,他们不仅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还会采取报复手段,故意不学习。若孩子对一些事物的爱好和探索,家长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不能以一成不变、简单粗暴干涉的方式来约束孩子,应该突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家庭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父母应该在平时多留意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想法,注意与孩子沟通,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也多向老师求教,双方配合合理引导,使孩子个人爱好与他长远的人生目标衔接上,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父母应想办法与孩子交朋友,从而得到孩子的信任停止发言,等 孩子心情平静之后,再与他讲清道理;鼓励孩子继续发表见解,并给以适当的引导,作出中肯的评价;孩子注重仪表,讲究吃穿时多沟通,有选择的满足。
结语
我们要充分认识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危害,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容易冲动,心态也不很成熟,对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意识,所以不要总是盲目地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在经验教训中不断进步。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们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了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会更加努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加油!
2013年10 月10日
第五篇: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论文
摘 要: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存在是较为普遍的,它的形成来源于方方面面,本文着重探讨初中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作为教师采取哪些应对策略,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关键词:逆反心理 原因 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是大量存在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作为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造成一些 “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
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还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教育者而不是父母,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同时在一些家庭中教育要求不统一,家长的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特别是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
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应对,就会向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1、注重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
学生对老师在班级提出的表扬、批评、号召和要求等做出的心理反应,总是和班级的风气相联系的。如果班风正,每个学生都积极向上,有正义感,教师在班级提出的正确意见就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拥护;如果班风不正,歪风邪气占上风,教师一些正确意见也可能被曲解,优秀学生受到孤立,一些调皮的学生胡作非为,不受约束,干扰教师正确意见的贯彻。所以说教师只有着力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树立正确的风气,才可能防止学生一些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
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不要见到好学生就喜笑颜开,见到差学生就紧皱眉头,横眉冷对。在感情上不要有亲有疏,把学生分成等级。表扬好学生不夸张,批评差生不过分,批评学生要讲方法,对学生要多做些引导、耐心的说服工作,态度要和风细雨,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师生之间经常交往思想、感情,关系融洽、和谐,这都有利于防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
首先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先看看是由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还是教育态度和教师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如果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教师就要耐心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如果是属于教师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教师就要主动承担责任,虚心向学生说明自己的失误。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教师态度诚恳,指导思想对头,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教师的,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消除。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参考文献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解决现代人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P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