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沾益县播乐中学
张应高
摘要:初中数学“代数繁、几何难”,所以不少学生讨厌学习数学,但数学又是初中必学的一科。可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数学中的学困生,再说转化学困生是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但要想转化学困生就必须找到产生学困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本文就此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及做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困生;原因;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讨厌数学课,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数学学困生,所以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学困生,再说转化学困生是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但要想转化学困生就必须找到产生学困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本文就此事谈谈自已的一些经验及同点做法。
1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
根据我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相处,总结出如下原因:
1.1基础差
对数学学困生中有80%多的学生,在小学时就怕学数学,所以出现了进入初中了连乘法口决都背不来,甚至有少数学生10以内的加减都不会。当然这层学生进入初中要想学好数学,当然就比较困难。
1.2学习方法不科学
有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为小学数学学习,偏重单向思维,只问结果,少问原因,进入初中阶段,内容发生了变化,思维方法没能及时转变,造成学习吃力。还有不少学生平时根本不看书或“死读书”,不看书的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从来不再去看课本,上课听懂多少算多少,要记的知识没有记住,这些学生在小学里,数学成绩都不错,但到了中学就不行了。“死读书”的学生什么都记,连课本上例题都记,这类学生七年级成绩还可以,但到了八年级就不行了。我曾经教的有一个学生,数学就是学不好,后来他主动来找我说:“张教师,我的数学为什么就是学不上来,我可课本上的那个字在哪一页我都记得„„。”这个学生就是没有科学学习数学的方法。
1.3数学学习心理障碍
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
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不读书、不做作业,贪玩游戏、上网,或东游西逛,得过且过。有一次我找一位学生谈心,学生说:“我爸爸只有小学毕业一月挣三千元,而老师大学毕业一月挣一千多,学好有什么用。”学生没有远大理想、志向。
1.3.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数学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最难的学科,也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有的学生说:“代数繁、几何难”。当学生遇到难的例题和难理解的内容时,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应用题。由于某些学生基础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课堂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让他发言时,紧张得面红耳赤,浑身发抖,说话也声音小结结巴巴,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还有一些学生做作业、考试时,也不相信自己的答案,一有机会,定会偷看、抄袭,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1.3.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
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说:“我一看到题目长的题连看都不想看别说做了”。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性。
1.3.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 有些学生懂了一点,或某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一时出现“爱好数学”的感情。但由于其自我控制性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就不集中,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1.3.5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主动钻研性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3.6做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首先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其次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再次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最后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1.3.7思维呆板,思路狭窄,形成了定势思维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1.3.8做事重结果,轻过程
求果心理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是人为了知道事物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欲求。从学生方面可以看出,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求果心理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2对症下药、分类辅导
针对数学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重视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健康品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健康心态。具体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2.1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有一句至理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热爱这个学科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去学,而且很容易学好。所以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全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不懂教懂,从不会教会,学生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教师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先要自我检查,这样会使学生受感动,自觉去纠正错误。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就会使师生情感破裂,产生隔阂,他就会讨厌你,远离你,这样要学生学好你的课是不可能的。哪我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2.1.1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尤为突出,美是数学的特性。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美的特有风采,激发起学习的无穷乐趣和强烈欲望。如在上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时,可出示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美都是与数学有关的。
2.1.2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兴趣互补
知识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即纵向联系。但是中学各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是互相渗透、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好数学这门学科之外,还要注意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融汇贯通,达到兴趣的广泛流畅。如上应用问题时,就可和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
2.1.3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刚开始讲几何的时候讲一下几何与古埃及尼罗河水灾的关系,讲一讲数学黄金分割比与埃及金字塔,优选法,美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就来自生活。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现在的新课程回归生活,走进生活,注重用学到的数学来解决生活的实际,并在生活中去学数学,这样也极大提高的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2教法上积极优化,学法上多加指导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我认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突破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你教我学,你问我答,而是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劳动要通过学生的行动,才能收到实效。我们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密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课件,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学校不再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场所,作为教师要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如在讲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多就是画几个图,这种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现在我们利用了多媒体,把过程设计成动画,学生即觉得有兴趣,又比较直观,把一些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了,教学效果比较好。
2.3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学生认识到,搞好学习必须靠师生共同努力。对一学不好的学生,教师应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平等,尊重,理解,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理解,信任,尊重。因此,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简单得多么幼稚,都要耐心解答,绝不能挖苦讽刺。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努力使学生觉得你这个数学老师可亲可爱,让学生喜欢和信任你这个数学老师,学生就会喜欢听你的数学课,也会喜欢数学这个学科。“亲其师,信其道也!”我们教师要多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宽容的情怀来感化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才会相互信赖。也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起到推动作用。学生有问题怕问老师的心理障碍就会消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多和学生沟通,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我当时刚接了七年级一个新班级,发现班里面一个女生,平时很内向,沉默寡言的,成绩也一般,并经常会一人静静地坐着失神。后来我无意中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离异,父亲又结婚并生了一个男孩,父母对弟弟百依百顺,对她漠不关心,并且每花一分钱都要报帐。我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找这个学生谈话,告诉她作为班主任的我不会因为这个事情对他会有看法,而是愿意成为他最亲密的好伙伴。告诉他不要自暴自弃,而是更应该要好好读书,为自己争气。并且还亲自到他家里家访。亲人般的关照激励了这个孩子,孩子的心中有一份感恩和被赏识的激动。这些促使着这个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进步了,人也变得开朗了,特别是我教的数学,他一下跃入前三名。最后以优秀的成绩升入了高一级学校。
2.4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希望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的保障。有资料表明:在调查中发现53%的同学认为数学难学和只有12%的同学能经常钻研有挑战性的题目。充分说明我们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毅力,没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尤其对数学学习更缺乏信心。
碰到需要分析,思考,探究问题时,一有困难就知难而退,表现了缺乏毅力,不善动脑的懒惰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可以用科学家靠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如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用了好几麻袋等。通过这些事实来培养学生以苦为乐的坚韧意志,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真蒂,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中我们还要关注后进生的情况,这些学生原来在学习上就缺乏毅力,对自己没有信心,当然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好的数学成绩,对这样的学生除了课后多谈话,多辅导,课堂上还应对他们提一些比较简单,在题目的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老师再给于充分的肯定,使他们也尝到胜利的喜悦,成功的乐趣。这样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也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意志的培养上,要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到勤学,善学,到勇于克服困难,直至树立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要循序渐进,以达到最后目标。
2.5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各种心理问题也相应产生,烦躁不安,厌学等。作为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科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掘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作用。还要注意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更应该把数学课堂教学和“减负”要求相结合,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我们过重的课业负担有直接影响,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不单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学生心上。学生埋头于完成各项庞杂而又不甚必要的作业,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心,难以有舒展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到作业布置,我们都应该做到精练。
2.6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快乐
2.6.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学困生往往有一个坏习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或“开小车”,有时为应付教师的作业,课后东抄木西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弱点,不是压制“交头接耳,不让说”,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说,让学生讨论。通过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出知识的讲授,或作为各种能力训练之先导,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既是演员、导演,又是观众,有时还是评论家,乐在其中。
2.6.2铺设台阶,引导探索,让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教学中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首先建立起使每个学生在解题中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条件,即给他们一些难题,而实际上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题,事后,当学生对自己能力和信心有所增强,从成功中得到了喜悦,从而产生了再想解题的愿望后,教师再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题,有时可给适当铺垫,使大部他同学再次成功,这种做法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会起到极好的作用。
2.6.3抓好测试,善于训练,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学生对学习成绩是很敏感的,分数对情绪的刺激亦是很大的。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因各种原因每次考试成绩普遍低,心理上受到的打击较深。为此,我对训练和测试大胆进行改革。训练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性格和学习的基础等诸方面因素,将学生分成A、B、C、D四个程度组:A组独立练,B组指导练,C组讨论练,D组扶着练。并辅以激励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测试时,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发挥测试的反馈功能作用。
考试命题时,试题分层次提出考试目标,设必做题,选做题,拔尖题等几个层次,在题目序号前用符号标记。必做题按最低要求,一般不超出现行教材中“练习”的要求,面向中等水平学生。必做题形成一份完整试卷,满分100分,其他层次另定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试卷讲评是矫正学生错误的重要环节,实行:(1)、学生自评和互评;
(2)、教师导评,评共同性问题,评典型性问题,评一题多解,评怎样矫正;
(3)、面评,对问题较多的学生,导评后还必须面批面改,这样针对性强。当然,学生的学习情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难免要产生波动,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学生的心理就会稳定了。在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还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引起心理素质的再下降。因此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并始终贯彻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之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第二篇:浅谈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亳州四中 张殿民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
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2.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1)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不可否认,当今的孩子确实存在着社会经验少,吃苦精神差,社会责任感淡薄等诸多不足,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孩子关爱太多,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忽略了对孩子们自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孩子的自立能力差,主要责任不在千千万万纯洁的孩子,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违背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西方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效仿;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
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1、注重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
学生对老师在班级提出的表扬、批评、号召和要求等做出的心理反应,总是和班级的风气相联系的。如果班风正,每个学生都积极向上,有正义感,教师在班级提出的正确意见就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拥护;如果班风不正,歪风邪气占上风,教师一些正确意见也可能被曲解,优秀学生受到孤立,一些调皮的学生胡作非为,不受约束,干扰教师正确意见的贯彻。所以说教师只有着力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树立正确的风气,才可能防止学生一些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
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不要见到好学生就喜笑颜开,见到差学生就紧皱眉头,横眉冷对。在感情上不要有亲有疏,把学生分成等级。表扬好学生不夸张,批评差生不过分,批评学生要讲方法,对学生要多做些引导、耐心的说服工作,态度要和风细雨,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师生之间经常交往思想、感情,关系融洽、和谐,这都有利于防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 首先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先看看是由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还是教育态度和教师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如果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教师就要耐心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如果是属于教师态度和教育方法
上的问题,教师就要主动承担责任,虚心向学生说明自己的失误。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教师态度诚恳,指导思想对头,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教师的,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消除。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第三篇: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宝应县小官庄中心小学相志辉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论文摘要:学困生是指不包含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类型有基础差,底子薄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多动的、意志薄弱的和对授课老师不感兴趣的等等。不管属于哪一类,他(她)们都厌学。这些学困生是怎么产生的,有该如何应对,以及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等。
一、学困生的界定:
1、确定依据:
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学生)主要是符合以下几点的学生。
(1)平时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作业速度太慢和正确率较低的学生;
(2)基础知识较差,许多知识点都记不住。因此,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时对时错。
(3)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正常测试成绩在70分到45分左右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类型
1、基础差,底子薄 的“学困生”。他们主要因为基础薄弱,脑海中的基础知识记得少,用什么知识都是糊里糊涂。所以总是跟不上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2、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这类学生态度是好的,学习也很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时间一长,他们会觉得学习不好是自己天生太笨,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学困生”。
3、意志薄弱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中比如做题,一遇到难题就等着抄袭答案。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了“学困生”。
4、多动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掉头与别人讲话,就是玩学具等。因此他们的听课效率低,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5、对授课老师缺乏好感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对上课老师没有好感,上课自然就没了兴趣,日子一长,也就成了“学困生”中的一员。
三、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内在的意志力、学习意识,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认为,小官庄中心小学 “学困生” 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数学学科的特点造成的数学与其他学科比,最大的特征是抽象,逻辑性强,这也是“学困生”最怕的。而学生中有的属于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思维层次低;有的先天不足,很多
问题总参不透、理解不了。数学强调的是严谨、缜密,这样有的学生恰恰在这个方面缺乏毅力、缺乏信心,对数学问题总不能细致分析,老是考虑不周、漏洞多。缺乏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意志力,这样长久下去,学生便逐渐产生怕数学,对数学没有兴趣,从而就逐渐放弃了数学。
2、与学习者有关的原因造成的(1)、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现在的农村家庭大部分父母进城打工,许多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这一代孩子的爷爷、奶奶基本没什么文化。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就不错了,至于学习基本没戏。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父母的离异,单亲家庭俞愈来愈多的出现,这类学生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养成了孤僻、任性、说谎、等坏习惯。还有一些边远省市的家长带着孩子到我们这打工,因各地教学的差异等等,这分学生普遍跟不上这里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
(2)、学习目的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目的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为父母和老师学习,这样的同学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下才来学习的。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这部分学生之所以来学习,完全是因为其他同龄人都在学习,所以他们上课时既没有认真听讲,也并没有其他什么小动作,总是很“茫然”的样子,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3)、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生学习策略如各学科时间分配失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4)、心理素质,导致学习困难。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加上本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和教师讲授方法的单一枯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因此教师这种单一枯燥的教育教学形式在教育教学中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无论对教育者自身的工作,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现时或潜在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形成了“学困生”。
(5)、教育环境因素,导致了学困生的自然形成。学校部分教师师德不佳,缺乏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缺乏爱心,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不但没能使教育收到实效,而且会促进学困生向更坏的方向转变。
四、应对学困生的策略和方法
1、加强理想教育。
优秀学生有理想,学困生也有理想,但优秀学生的理想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强化、赞扬,使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劲头倍增,学困生的理想往往会被忽略,并且时常受到老师、同学等的冷嘲热讽。如果教师从素质教育出发,从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理解学困生的理想。大张旗
鼓的进行理想教育,不管理想是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加以肯定,多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闪光点,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2、注重鼓励,坚持正面教育。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对学生有很好的期待,经常在言语中表现出对他们的热爱,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在批改作业时,不用高标准去衡量学困生,而是寻找他们的进步点进行鼓励,然后提出高一个层次的希望,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性质的话,像“你的学习成绩进步了,老师好高兴啊!”“今天的作业写的真好,继续努力下去,你会进步更大”事实证明,教师关切的话语,期待的眼神,往往会使学习困难生获得最初的自信,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3、开展优生学困生一对一帮教活动。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仅凭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收效并不是很明显。开展学困生和优生结对帮扶,让每个学困生与优生结成“帮扶”对象。由于学习成绩差,每一个学困生都有自卑心理,因此,他们平时的交往对象都是和他们一样成绩落后的同学,很少会和优生交往,这种组合,既有利于打破他们自卑的心理,又能适时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同时让优生“手把手”的教,能让他们尝试一次次的成功后,逐步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4、谅解宽容,增加学困生的学习乐趣与信心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困生往往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自信心不足,容易退缩。大量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生的进步是个复杂的过程。他们可望成功,但惰性与自卑,使他们徘徊,错误易于反复。因此,我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失败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谅解,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并给予再进步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与信心。
5、倾注爱心,提升亲和力。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给班主任的100个建议》中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事业心会衍生出对学生的爱心,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力,我们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想学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学业。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和思想是教育好他们的前提。关爱学困生,这种关爱的“触摸”,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正视学困生存在的缺点,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点欣赏的热情,引导他们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五、存在问题的思考
1、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也是非常无奈的。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2、由于现行的有关学生学业管理制度与现实相矛盾,致使人为地造成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如本县对留级率的控制,不论是成绩多差的孩子都一律升级。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前教育、家庭教育跟不上,再加上有的学生进入小学对学校学习生活适应较慢,有的学生智力发展较慢,有的学生爱家庭环境因素等影响,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而成为学困生。同时,又因受学校教育指标的限制,他们不得不在学习本来就很困难的情况下升级,这一升造成了学习更加困难,由此导致了恶性循环。总之,只要教育工作者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方法得法,继续不断地钻研探索,相信学校的学困生会越来越少,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的。同时只要我们能够尽可能多地给学困生以关爱,给予他们热切的期望,具体的帮助,就一定会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的。所以我相信,他们的明天一样会灿烂辉煌。
第四篇:村委换届选举中产生“贿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村委换届选举中产生“贿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1年是村级组织换届之年,虽然村委换届选举已经全部顺利完成,但是选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深思,贿选风气在一些地区呈愈演愈烈趋势,已严重妨碍村民行使自由选举权利。如果任其蔓延扩大,势必会损害群众利益,从而给农村腐败的发生提供温床和土壤。因此,村委换届选举中贿选的现象,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换届选举风清气正。
一、“贿选”的表现形式
村委会作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就理论而言应该位卑权轻,但现实中村委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具有准政府的性质,同时也是以土地为核心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的集中管理者,具有很大的经济管理权。因此,每到换届选举时,在一些地方出现异常的选举竞争,“贿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1.金钱贿选。金钱贿选是村委会选举中最常见的贿选方式,候选人为了达到当选的目的,将一张选票与一定金钱对等,运用金钱来操纵选民的投票权。金钱数额多的达到上千元,少的也有几十元、上百元。如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村委换届选举中,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王玉峰为顺利当选,向村民发放194万元拉选票;两位副主任候选人也分别向村民发放14.55万元。
2.实物贿选。实物贿选最常送的是香烟,村委会主任竞选选票至少是送蓝嘴芙蓉王,副主任、村委委员竞选选票稍微低一个等级,选举结束后一户平均下来一般可以得两条烟。其次送酒、购物劵或者请客吃饭,通过宴请各小组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从而达到拉票选举的目的。
3.许诺贿选。部分候选人在选举之前常常拉拢自己周围的熟人,由别人带领或亲自登门做工作,宣传自己,笼络感情甚至搞空头许诺,通过熟人关系网一层一层扩大范围。通过向选民许诺封官、许诺入党、许诺修建集体公益事业、许诺解决贫困户低保问题等来获取选票,以保证自己成功当选,这些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当选之后能不能实现选举前的诺言。
4.威胁恐吓。有的候选人是地方的混混,为达到当选的目的,就组织自己的那帮所谓的“哥们儿”挨家挨户的进行威胁恐吓,要求必须选某人,否则就有你们家好看。有的经不住威胁,害怕报复,只好违背自己的意愿投出违心的一票。
5.宗族影响。这个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传统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很多小组(自然村)都是由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聚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某些宗族出于维护本族利益的考虑,争夺村委领导权,选举时同姓或同族人串通起来拉选票,常常凭借人多势众,阻碍村委班子选举所要体现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贯彻执行。如:常德市
鼎城区中河口镇麻河村丁、余两大家族为争夺村委领导权大搞火拼,造成严重伤亡。
二、“贿选”带来的负面影响
贿选用非强迫的利益方式影响选民的意愿,是民主政治的副产品,是公共行为的私人化,政治行为的经济化,以非公平和违背现行法律法规的方式攫取利益。
1.贿选问题的产生,不仅破坏了选举程序和秩序,扰乱了换届组织纪律,更重要的是使群众意愿无法真正体现和实现。有时还得重新选举,增加了选举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如某村竞选双方都是小有名气的“老板”,且各有一股较强的势力支撑着,在选举过程唱计票环节,对选票的是否有效虽经村选委开会议定,但唱计票一结束,落选方的支持者就以“唱计票不公正”为由纠集了100多人到镇政府、到市政府上访,使村选委没能当场公布选举结果,而另一方也以“要公布选举结果”为由带60多人上访。
2.个别通过不正当渠道选举出来的村干部,素质不高、工作能力相对较弱、工作主动性较差,不能有效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工作压力大,以致于造成村里工作停滞不前,无法正常开展,当选之后主动辞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受富人治村观念的影响,一般选举出来的村干部都是富裕户,部分村民认为“富人”村干部资源丰富,经济头脑
好,能够带动村里更多的人致富。但是他们中不少人往往在县城甚至外县居住发展,往往只顾小家利益,对公益事业不热心,把村干部当成“副业”,缺乏奉献意识,长年累月不在村里,导致村民办事找不到人,导致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4.通过“贿选”当选的村干部,往往会想方设法捞回当初“贿选”的成本,当上“官”后便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将所花的成本“赚”回来。于是一些村干部就利用职务便利随意将集体土地出租、侵占集体资产、向驻村或周边厂矿入暗股、承包辖区内的基建、土方工程等,这样就严重损坏了村民利益,在村民中造成恶劣影响,引起村民不满,导致村民集体上访、告访,影响社会稳定。
三、产生“贿选”的原因
村委会换届选举呈现“贿选”多发现象,原因很复杂,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驱动,认为做村官有利可图,集体资产有洞可挖,从而产生贿选行为。
1.法律法规缺失,“弹性”比较大。从法理上来说,村委会的选举办法是比较宽泛的,注重村情民情,体现的是“草根民主”,许多规定都很有“弹性”,都要基层根据实情进行细化,这一方面体现了基层的民主性,也给竞选者更多空间。另一方面《选举办法》具体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基层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衍生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如“人户分离”问题由各村自行决定解决,乡镇对村委会选举仅是指导关系,村干部可以也可以不听,但上级要求乡镇完成的任务往往要落实到村里,也就要乡镇干部求村干部做事,村干部不做不完成,没有规定要受处罚;又如对村委会的“贿选”的查处和处罚无论在《刑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中都没有相应的规定。
2.村民民主意识淡薄,贪图小利。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离村民自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相当多的农民对民主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如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权力缺乏全面了解,对应有的权利如何行使和保护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选民仍只顾眼前利益,贪图候选人的小恩小惠,不顾大局。反正不管谁当村干部,跟自己都扯不上边,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要谁出的价钱高,我就选谁。这些人往往忽略了民主选举的初衷是要选一个能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好班子,没有去想贿选人花这么大的血本当选之后会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2.集体资产升值,“回报率”可观。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的贿选行为,其最终目的往往是希望获得丰厚的“回报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资产大幅升值,加之在农村土地开发、承租和出让、村集体经济资产处臵、集体经营项目承包等方面的监督机制上存在明显的漏洞,现有的制度对村干部权力又存在监管的空白区,使贿选者有获得非法利益的机会和条件,他们权衡贿选的“成本”和“效益”后,选择贿选这种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河北涉县上巷村的王急义为了能够顺利当选村主任甘愿出600多万元的天价就是看中村办企业每年几百万的盈利。
3.政治欲望强烈,渴望权力。部分富人阶层有着强烈的政治欲望,为实现自己从“经济人”向“政治人”的角色转化,依靠自己有钱,以高价购买选票或许诺自掏腰包修建村集体事业来达到当选的目的。企图以“政治人”的角色背景来增强自己“经济人”的角色,享受权力带来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4.选举程序不规范,操作不严格。一些村在组织选举中,选举程序不规范,特别是选民身份的确定、委托他人投票、代写选票、秘密投票点设臵等环节上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有些人由于读书、出嫁、农转非等原因户口早就迁出本地了,一旦在“选民”资格确定时认定其是有效的“选民”,就意味着竞选一方会多得一些选票,尤其是竞选双方势力相当、预计得票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会就此展开争着。或者出现一人多次投票或一次投多张票的情况,这样就给贿选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5.查处力度不够,贿选风险成本低。现有的法律对贿选的界定比较模糊,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只有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五条中涉及到“贿选”,导致调查取证难,查处力度不够。从当前查处的贿选案件来看,对行贿者的处理是不够严厉的,除了当选无效和贿选资金被收缴以外,对行贿者最多也只能进行党纪处罚;对接受贿赂者来说除了退还违纪资金外,根本就没有任何其他处理措施。因此许多贿选人认为贿选行为的风险成本不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贿选行为的发生。
三、遏制“贿选”的对策
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是村民自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这个民主进程的跨越,但是贿选现象的愈演愈烈却影响和破坏着正常民主选举,因此,治理贿选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素质和责任意识。由于贿选一旦成风,相关部门难以打击查处,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和责任意识。一要对选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台等媒介真正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宣传到位,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要对选民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大局观念和民主意识,深刻认识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明白贿选行为给农村民主政治和村民利益带来的危害。
三要加大反面案例的宣传力度。将因贿选被查处的案例进行剖析整理,印发到各村民代表和候选人手中,引导他们正确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四要加大当选者的素质教育,经常性的对“村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思想意识,调动他们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增强为家乡、为乡亲服务的意识。
2.强化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制约村干部手中的权力。一要加大村务公开力度。各级党委政府明确的公开事项都要不折不扣地公开,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且多数群众要求的都应向群众公开。二要进一步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村民公开监督小组的监管作用,加强对村干部经济开支的审计,坚决杜绝财务公开中的“大额”款项及“其它”之类不明白项目。三要继续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对村级土地开发、集体经济资产处臵、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方可生效。通过加大监督力度,使一些对村集体资产有不良企图的人知难而退。这样,贿选者面临的将是高投入,低回报。贿选后“回报率”的降低,将会挫伤他们当村干部的积极性,贿选现象也会得到有效遏制。3.加强监督,规范选举程序。各村要把每个小组(自然村)参加选举的选民情况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公布,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二要做好委托、代写投票的确认。严格执行无委托书不能投票和委托数不得超过
一要做好选民情况的公布。8
三个的规定,同时强化书面委托的电话联系确认工作,以此防范书面造假。三要真正做到秘密投票。各选区都要设臵秘密写票间,保证选民能够自主写票、投票,不受外界任何干扰。选民只有在无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投票,才能真正把公正廉洁、为民干实事的优秀人才选进村委班子。四要实行公开唱票。投票结束之后,唱票人和监票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当场宣布选举结果,使选举过程和结果得到广大选民的现场监督。
4.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在我国许多尚未脱贫的农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当有人以他们要用一年辛勤劳动才能换得的金钱和物质利益诱使他们放弃民主权利时,他们往往愿意将神圣的选票作价出卖。因此,只有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切实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才不会再出现部分选民为一条香烟、几十块钱昧着良心出卖自己的选票。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村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需求,提高村民收入。二要继续扩大补贴项目,加大补贴力度,使农民直接得到更多的实惠。如贴息贷款和农机补贴等实惠政策。三要继续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四要加大贫困学生扶持力度,切实为村民解决子女读书难、供不起书等困难。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行贿人和当事人的处理力
度。对于贿选行为的一个重要治理手段,就是要坚决查处贿选行为,力争做到查处一个,教育一批,警戒几届。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举报制度、取证制度,并通过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贿选界限和主管部门等,努力形成预防有效、查处有力、处理得当的工作机制。二要将“贿选”纳入《刑法》打击范围。当前我国对贿选行为普遍处理过轻,除了宣布贿选者当选资格无效外,没有追究贿选者和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加之当事人大部分都是农民,纪检监察部门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贿选”纳入《刑法》打击范围,才能对贿选者和当事人造成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在源头、程序和机制上有效的遏制贿选现象的发生。
第五篇: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急剧增加,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的合作更加密切,中外跨国企业也日益增多,在跨国经营中,跨文化冲突已成为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和了解产生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应对文化冲突的管理策略,对于跨国经营背景下的中外企业来讲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跨国公司文化冲突的认识
从国内企业发展到国际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模式、面临的背景及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企业的经营团队、经营活动氛围除了面对多元而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外,同时面临有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强烈印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这些文化的根植性、文化的渊源、文化的背景的不同产生了较激烈的文化差异,从而形成了有着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体系的企业决策者、职员之间的显著的文化差别,继而形成有着鲜明特征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当企业跨国经营时各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趋同。但员工的不同文化背景使文化差异成为一个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而给管理者的管理提供了难度。因此,跨文化冲突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成长战略所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冲突的解决方案的挖掘将有助于跨国企业推进深层的跨文化管理,对于跨国企业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
很多实例都向我们揭示,一旦跨国公司不能适应多元的文化背景,文化冲突就会出现,最终导致失败的跨国经营。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有效的文化冲突对促进中国国际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跨国企业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差异
语言是人们思维的表达,即人类固有文化的表现。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沟通又是企业管理的一大职能。在跨国公司里,如何克服语言障碍达到准确无误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如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一家跨国公司,在加拿大有制造子公司,在台湾有一家合资企业,在印度、日本等国家有若干销售分公司,这
样的公司需要大量的跨语言的沟通,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管理人员的沟通,母公司与外国合作伙伴的沟通,母公司与外国消费者、销售者的沟通,以及各级公司与所在地政府的沟通。
(二)不同国家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企业的员工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员工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冲突。荷兰著名跨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特德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比较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即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对权利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以及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很多方面宗教信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上下班时间、节假日、典礼仪式食品等。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宗教信仰会影响到商机的把握、生产的安排及产品的销售。同时,企业在宗教上所犯的错误是不为当地人所容忍的,因此跨国公司必须重视这些宗教因素,做好各项计划安排,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教育水平及方式差异
教育是一国国民接受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着该国人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跨国公司在招聘当地员工时提供的培训程度,时间和费用取决于此。
三、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
(一)建立跨国企业文化沟通机制
跨国企业文化沟通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跨国企业文化沟通的实质,是对彼此尊重和理解。尊重的含义是指对相互间文化差异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建立多层次、制度化、正式及非正式沟通形式,是确保信息畅通、保障有效沟通的基础,也是确保跨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产生理解和信任,形成文化整合。
(二)从不同维度识别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要管理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行为模式,也
就是对企业中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文化特质,以便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推进文化融合。文化维度分析有利于从各个侧面把握文化的特点,从而找出解决文化冲突和矛盾的有效方法。
(三)加强跨国企业文化培训
跨国企业文化培训是解决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当前很多企业偏重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国企业文化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认识和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和母公司文化的;学习对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经营理念;开展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训练;进行语言沟通、风俗习惯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等。通过全面系统地讲授对方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提高员工对对方文化的认识和文化敏感性,引导员工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减少文化冲突以及提高文化冲突的解决能力。同时,跨国企业文化培训还包括培养和发展员工的观察能力和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使员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
(四)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
除培训外,鼓励员工自主学习,能够通过学习,深入体会文化的差异以及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只有员工获得了内生的自主学习的力量,员工才能真正从行动上有所改变。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团队学习机制,鼓励员工彼此交流学习心得,互相询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学习机制,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进一步鼓励员工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集中集体智慧,解决跨国企业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鼓励员工学习,当然更要自己带头学习,认真研究,上行下效,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谋划跨国企业文化的融合文化冲突的一般解决方法有三种:一是凌驾,即组织内的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而成为统治文化,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企业内部文化的一致,避免纷争,但从长远看来,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成员长期积压的反感,可能会导致最终更加严重的冲突。二是折衷,即不同文化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由于这种回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冲突,实际上仍然潜藏着危机。三是融合,即不同的文化在承认、重视彼此差异的基础上,融合而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较为复杂、困难和漫长的过程,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这又是必需的,只有建立一个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的引导使每个员工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公司的战略和宗旨相结合,才能增强企业文化的跨国适应能力。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将形成跨国企业文化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并逐步形成跨国公司的管理文化,最
终建立起以公司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四、总结
文化冲突管理已经成为众多跨国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很多跨国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东道国的文化而在该国运营失败。特别是对于中外跨国企业而言,中国尤其独特的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与西方企业的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外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也较为明显。国家文化、企业以及员工个体的差异都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企业需要深层的分析成因,切实的贯彻文化冲突管理策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冲突,帮助企业的跨国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