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5-15 13:3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毕 业 实习(调研)报 告

专业班级法本六班

姓名杨丹丹

学号201031010649

指导老师黄荣昌

法学院

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内容: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时间:2013年12月20日—2013年12月31日

调查地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今年元月1日,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诉法)正式实施。在贯彻实施好新民诉法,审判绩效、撤诉率、陪审率、当庭裁判率、办案效率、业务能力还要继续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在实习中通过庭问卷调查、访问,谈话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发现在实施新民诉法开展审判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诉讼调解问题。新民诉法第9条规定了调解的基本原则,第122条规定了先行调解,进一步强化了诉讼调解。对此,存在不同声音,有的审判人员认为我国调审合一制度下,法官在调解中主持人身份越位、中立者地位错位、司法者价值缺位,案件往往“被”自愿、“被”调解、“被”和谐。调解和判决一样重要,不能因为“调解优先”而有所偏废。换句话说,法院不能为调解而调解,防止“调解优先”变味成“久调不立”、“久调不决”。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否调解、如何调解等都是由法官说了算,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有待释疑。比如,在实际操作中,什么样类型的案件可认为是“适宜调解”,有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法院对调解的期限如何把握?当事人拒绝调解,以何种形式向法院提出?如果法院迟迟不予立案,当事人如何救济?

遗憾的是,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亟待司法解释加以明确。

二、电子邮件、传真送达和留置送达的问题。新民诉法第87条第1款规定,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 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此规定可以有效的提高审判效率,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但是至今我们还未采用过传真与电子邮件送达方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对互联网的操作不熟悉以及条件的有限性此方法应用不通。

新《民诉法》第86条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受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与旧民诉法相比,新《民诉法》规定可以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前提是在受送达人的住所适用。但在实践中,送达往往还面临着以下问题:

1、受送达人或者同

住成年家属否认自己的身份,致使送达人在没有其他证据证实受送达人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无法送达;

2、受送达人或者同住成年家属不让送达人进门,此时文书根本就无法留置送达;

3、作为自然人的受送达人,白天工作,晚上不回家,又没有同住的成年家属,没有留置送达的条件;

4、作为自然人的受送达人,居无定所,又不能接受直接送达。这四种情形都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留置送达条件,实践中可能对此公告送达。公告送达不仅增加当事人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导致诉讼期限的延长,增加了当事人“诉累”。所以,留置送达的范围不能仅仅界定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应当考虑放宽适用条件,比如可以在受送达人的单位适用留置送达。因为一般情况下不会哪个单位不让人进门的。当受送达人不让送达人进门时,送达人把法律文书贴在受送达人的门上然后进行拍照或者录像算不算留置送达?这些问题还需要司法解释进一步的回答。

三、关于小额诉讼问题。新民诉法第16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157条第1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目的在于使简单的案子得到及时的救济。

但立法并未对小额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具体程序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有必要针对小额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如新民诉法对小额诉讼明确规定为一审终审,但从司法实践来看,受司法水平、人情利益等因素制约,基层法院对小额纠纷一次审判很难保证案件的质量,完全堵住了当事人的上诉渠道,使得救济途径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解决,无疑会使小额案件流向申诉和上访渠道,从而带来负面问题。但如不实行一审终审,则无法体现小额诉讼提高程序效益的基本价值,其设置的目的不能实现。因此,当前法律规定小额诉讼实行一审终审而又没有设置有力救济程序,让小额诉讼走向了两难境地。

四、关于诉讼代理人的问题。新民诉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从该规定来看,第一项规定很好查明代理人身份,但第二、三项规定的人,在实践中较难操作,尤其是在开庭时才委托的代理人,不能提供书面证明,有的即便在开庭前就委托了代理人并提供了书面证明材料,但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也是难以查明的。

目前在实践中遇到的多数是委托近亲属作为诉讼代理人的情况,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要求代理人提供近亲属关系证明,近亲属关系证明大部分由村委会出具。因此,建议今后的司法解释明确代理人应提供的书面代理证明材料。

五、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问题。新民诉法有关证据部分共19条,对证据的种类和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证人作证的义务等方面作了规定,但对此前反应强烈的部分案件需要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规定不明确,实践中较难操作,常出现证人不到庭作证的现象,此规定难落实。第一、对关键证人应规定强制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范围、标准,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保障等问题应当明确规定。第二、法院目前普遍没有设立证人室,民事案件开庭普遍没有法警值庭等等,都需要引起关注并予以解决。

六、新条文的原则性规定增加了民事审判法律适用难度。如“新民诉法”只是明确了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对于受理标准、诉讼费用、审查与裁判范围、裁判效力和执行等一系列问题并没作出规定这无疑增加了民事审判法官适用法律的难度和承担的风险。因此,我们应理性对待民诉法的新修改,加强新民诉法的学习和具体适用。对立法规定较为原则的修改内容努力探求立法原意并不断总结司法经验,对现阶段适用有困难的修改内容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创造适用条件;要以稳妥慎重的态度推进新民诉法的贯彻实施,绝不能盲目求新。

第二篇: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存在的问题探讨

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存在的问题探讨 罗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2012年8月31日经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现已实行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是时代的需要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新的民事诉讼法实施后,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很大,但作为一部我国非常重要的程序法,也应当进行完善和修正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有必须应上升到法律议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我们在实践中认为新的民事法在目前的实践中,尚还存在以下这一些问题:

一、有关民事诉讼证据部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部分有19条,对证据的种类和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证人作证的义务及费用等方面作了规定,但对此前反应强烈的部分案件需要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证人出庭作证后的安全保障问题;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垫付范围及标准、垫付问题;举证责任分配问题规定不明确,实践中较难操作。对一些不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司法解释又纳入民诉法,但对急需以法律规定的问题尚停留在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证据的司法解释之中。这不利于法律的实践和操作。

1、对关键证人应规定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和范围、标准及垫付人应作出明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保障问题应当明确规定。某些案件需要关键证人出庭作证,但证人碍于各方面的原因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拒不出庭作证,人民法院的证人出庭作证通知往往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证人鉴于利害关系、作证的麻烦及法院谁来垫付出庭作证费用的问题,往往以各种理由拒不出庭作证。实践中当事人垫付了证人出庭作证费用后,一般都无法也不

会向法院主张要求对方给付出庭作证费用,法院也不会因通知证人支付证人出庭作证费用,因为规定由法院垫付,是由承办法官垫付还是承办人或法院单位垫付不明确,且垫脚垫付的范围和标准怎样不明确。因此很有必要对案件中关键证人出庭作证作出强制性规定,并对证人出庭费用的标准及垫付人作出明确规定;证人出庭作证后,往往受到对已不利的一方当事人的威胁、威逼,有时转为生活中的其他矛盾纠纷,这对证人非常不利,这也成为证人不想出庭作证的一大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保障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2、举证责任分配是案件的重要问题

新民诉讼法规定中缺乏举证责任分配规定,实践中大部分当事人并不清楚个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在那一方,往往案件一到法院,法官要求双方都要依据各自的主张进行举证,不清楚该案举证据对自己有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往往错误认为这是法院的事,对方的事,而在不清楚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忽视了自己的举证责任,从而承担败诉责任,这对当事人很不公平,这需要法律明确规定举证责任在那一方。

二、关于诉讼代理人的问题

1、新民诉法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

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认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从该规定来看,一款规定很好查明代理人身份,但第二、三款规定的人,实践中较难操作,当事人往往开庭时口称是某某的亲戚或受某某社区单位或社会团体推荐,不能提供书面的证明,且提供了也难查明书证的真实

性。故很有必要规定明确第二、三款规定的代理人应提供具有法律规定效力的书面代理证明。

三、关于实现担保特权案件的宣传问题

此款规定得非常及时也确有必要,但当前依此条款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的当事人基本没有,这主要是法律刚才实施,很多人并不知道情况,因此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现实中基本上借款合同都约定了物权担保,但如何实现物权担保当事人大多不清楚,因此,此条款应大力加强宣传的力度。

第三篇:论民事诉讼法中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是为了论证我国证人制度在法规层面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首先论述了证人制度之于诉讼活动的重要性,再对证人和证人制度的内容及对证人的权利义务问题作简要说明。最后居于我对证人制度的了解,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浅薄的说明,再对证人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感性的建言。

关键词:证人、证言、证人制度、保护、补偿、公平正义

一、证人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位置。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证据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证人制度是属于证

据制度的一部分。证人证言是是民事诉讼中最广泛的一种证据,我们三大类

诉讼中,证据种类都差不多,都含有有证人证言。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证

人证言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证人证言是通过主观对客观外界事物的直接反

映、借助语言的形式再现案件事实的原貌或其中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

能够发挥直接证据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证明价值。尤其在当前的审判改革中,更强调了证人出庭举证、认证,由此可见证人制度的重要性。

二、证人及证人制度的简要概述。

证人制度是是关于诉讼过程中证人资格、证人作证的形式和程序、证人证

言的采信标准以及证人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诉讼证据

制度的重要部分。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

唤到法庭作证的人,具有不可替代性,证人就案件向法院所作的陈述被成为证言。证人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70

条的有关条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对证人制度有所补充。关于证人的资格问题,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由此可以看出,证人需要了解案件情况,且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在司法实践中,除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人、诉讼代理人、审理本案的法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和勘验人员,其他人员都有作为证人的资格,当然他们向法院的陈述叫做证言。在诉讼过程中,证人具有以下权利义务,最自己的证言具有补充更正权、获得法院的保护、损失补偿权(差旅、住宿、误工费等),他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具有出庭的义务,向法庭提供证言接受法官的询问,在这同时必须如实陈述,不得做伪证,坐伪证的证人各国都有相应的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制裁措施。

二、我国证人制度存在的缺陷。

1)、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法律文化造就了人们“远离衙门”的意识,法院官僚思想蔓延,人们对法院等国家机关的不信任,导致“无事不法院”,法院与民众的隔离。所以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要出庭作为证人更是不愿意,能推就推,即是被强迫作证,也只是无关痛痒的说几句,为了保全自己。还有古代的亲亲想隐制度,所以即便是证人,也只能为了维护“亲亲”而不能出庭作证,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证人的范围,增加了侦查取证质证的难度,而且由于儒家文化的盛行,亲亲想隐还被当做一种道德

上的要求。在广大的内陆地区,思想交流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方,思想也相对保守。所以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我们的证人制度难以得到最大化的落实。而法院也不争气,高墙大院,和人民产生了巨大的距离感,又没有深入群众,却深受官僚思想的影响,所以证人制度落实得不够好。

2)、立法制度的不完善。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

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但对违反法律规定拒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的证人,法律却没有规定制裁方式,既然是义务,为何不规定制裁方式,在中国这样一个看客调侃的时代,会有多少人主动去出庭作证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将“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作为证人可以不出庭的情形,却没有对具体情形作出细化,怎样去证明是特殊情形?需要满足怎样的情况才能证明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不出庭,那这个证人说知道的证据或者说是所知道的状况该怎么处理?这既给当事人或证人提供了借口,尤其是一些利益牵连比较大的案件,很多律师都会为自己的当事人使尽坏招。同时导致法官难以作出审查、判断、决定,很多时候还导致社会公平诚信被破坏。

3)、证人制度保护不完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第2款规定啦对以暴

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做证,侮辱、诽谤、殴打、打击报复证人的制裁措施。在司法实践中,证人的人生危险往往比较高,尤其是涉及利益纠纷比较大的案件,侵害民事证人人身安全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对证人人生安全权保障的缺失是导致知情人不愿出庭作证的重要原因,如过证人的安全都没有得到保障,那么谁会用生命来冒险做一件和自己利益相关不大的案件呢?所以证人的人生安全权,应该引起重视。

4)、证人的补偿制度。权利义务是相统一的,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那么因

为出庭而造成的损害又谁来赔偿呢?法条只是规定证人有损失补偿权(差旅、住宿、误工费等),但是对于具体的赔偿,没有明确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4条规定: “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 由败诉方一方当事人承担。“该规定明确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可以享有经济补偿的权利,体现了权利义务的相统一。但该规定对“合理费用”的范围并未作出具体规定,是自动获得呢?还是要经过申请和法院的审批?该如何去争取自己权利的实现?何时获得?等一系列的问题,法规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依据法规和现实的司法状况社会现实,这具有根本性的不可操作性。还有另一种情况,若是证人遭到打击报复或者人生威胁,是不是可以多给一些补助,给以司法上的救助和支持。

5)、询问证人程序制度不完善。我国质证制度规定,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

为定案的依据:当事人自行收集的证言,经宣读后对方当事人可以质询:对人民法院收集的证言,双方当事人可以质询,这就表明质证是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但我国司法实践中质询大部分是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当事人无法直接对证人进行询问,仅能对书面证言提出质询,因而致使询问证人制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样对于证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存在怀疑。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制度的建议。

1、完善立法。在法律和法规中,很多东西还流于形式,比如说对于证人的权

利义务问题,只是规定,很多案件的证人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获得的报酬和自己付出的、为出庭作证作出的牺牲并不成正比,还没有明确的法规保护他们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权利?所以对证人的权益保障,有必要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对于证人的资格、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和证人的义务要作出严格的规定,保证双方当事人都能活得公平公正的审判权,对于特殊状况不出庭的证人,要明细特殊情况的范围,而且居于一些民主化比较高的国家,有必要设立强制出庭的规定,为司法减轻阻力,也为社会增添诚信。

2、大力普法。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大家都必须懂法知法守法,在一些内陆

地区,法制观念还很薄弱,人们居于对司法和政府的不信任,对于自己所目睹所耳闻的事实,都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所以都不愿和“官司”扯上关系,不愿意作证人,但是出庭作证是证人制度存在的最大意义耶!所以对于证人制度的程序、保障以及对与社会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大力宣传,而且作为公民,对于知情的案件,我们应该主动向司法部门陈述。和谐靠大家的力量,公民社会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证人是一项光荣的义务。

3、法官和律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我自我觉得法官和律师的共同点就是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的诚信。但是由于社会的种种诱惑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法官在审判的过程中,不那么中立,对于证人证言的证明力有一定影响。而律师为了胜诉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伪证和假证的出现也是不无可能。【我表述不太清楚自己的意思】,毕竟我学艺不精。

四、结语。我们追求程序公平,也要兼顾实体的公正和公权的权威,所以司法

改革还是一件蛮困难的事,诉讼审判涉及了较多的社会利益,司法改革只

能循序渐进,我们的证人制度改革和发展也只能按部就班,不能一蹴而就,总之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民事诉讼法课本

民事诉讼法法条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四篇:基层法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挂职法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韩 国 斌

按照中院党组的安排,我于2006年9月到汤原法院挂职副院长一职,经过近半年的工作,我切身体会到了挂职法院同志们的极高工作热情、较高的司法能力,也看到了他们在完成审判工作、改善司法环境、提高办案质量效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展。但是,就目前而言,基层法院还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和问题,虽然基层法院的领导和同志们在积极努力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但是个别问题依然是他们所难以甚至是不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的。主要体现在人员构成复杂多样、经费极其匮乏紧张、机构设臵不尽合理、职级待遇未能很好解决等方面,下面就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汤原法院现有内设机构10个。内设机构中,没有研究室和法警队正式建制。研究室是负责宏观调查研究,总结审判工作经验,办理审判委员会会务,为院党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负责司法统计与分析,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审判工作开展中,调研部门是不可或缺的。1

但是,汤原法院的研究室是于2000年全县机构改革中予以撤销的,目前,研究室的全部工作并入政工科统一管理,缺少专职调研人员和司法统计员,调研和统计工作由政工科长和政工干事2人兼职完成。由于缺少专职人员,全部调研工作和政工工作均由政工科长和干事二人来完成,繁重、超负荷工作,导致他们工作始终处于疲于应付、顾此失彼的境况,严重影响了调研和政工工作质量,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警队是负责司法警察警务工作,警卫法庭、押解人犯、送达有关法律文书,执行死刑,配合有关审判庭和执行局执行有关事项,维护机关秩序的部门。汤原法院自建院以来,虽然有法警大队机构,但是没有县编制机构的正式批文,法警队还只是临时机构。所有法警均分散到各业务部门,待有警务时临时抽调集中,由于法警处于业务庭长和法警队长的双重管理,导致调警时权力行使不畅、警力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出警的速度和质量,降低了警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不利于法警的日常正规训练。虽然汤原法院的调研和法警工作在全市法院得到普遍认可,但调研和法警机构没有单列,制约了审判工作发展、减少了中层干部配备职数、降低了调研和法警工作质量确是不争的事实。

二、干部职级配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汤原法院目前内设10个庭科室局、4个派驻法庭,58名在职人员中科级以上干部20人,其中副处级干部1人,正科级干部8人,副科级干部11人,科级以上干部占全院人员的34%;而机构改革前,汤原法院有科级以上干部达32人,为当时全院人员的50%。近3年来,科级以上干部减员11人,对审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政工科、行政庭、刑庭、办公室、胜利法庭、竹帘法庭的部门负责人还只是副科级干部,有的干部任副科级庭长已长达十多年,职级不能及时理顺。再如鹤立法庭和香兰法庭的2名负责人也还只是助理审判员。由于审判人员的职级配备没有达到法官工作职务上相应要求、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影响了审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审判队伍的稳定性,甚至出现业务骨干外流的现象,如2005年中汤原法院外流优秀审判干部就有3人。

三、人员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汤原法院现有编制61人,实有人员为58人,主要由35名法官和23名其他人员(书记员、法警、督导员、退长还员和工人)构成。在35名法官中,除去院长、副院长及政工、纪检、办公室等部门的办案辅助人员8人,在一线办案的法官有27人,占全院人员的46.5%。他们分布在11个业

务庭,平均每个庭2.5名法官。如果再除去执行5人、立案4人和面临退休年龄偏大不能正常办案的3名老法官,那么在审判业务庭从事审判工作的仅剩15人,占全院人员的25.8%,平均到每个审判庭为1.36人。由于审判业务庭的法官绝对数减少,使审监庭、民二庭和四个法庭均不能正常组成合议庭,“借人凑庭”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审判工作效率。导致法官人数减少主要原因一方面是2001年全县精简机关人员工作中,按照“一刀切”的原则,硬性地将一些经验丰富、身体健康、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同志免除法职,离岗回家,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现有 23名其他人员中有14人是经非正常渠道调入的,由于这部分人员占有比例的增大,导致了法官不能正常补员。案件数量日升,法官数量渐少,精英法官青黄不接,难以适应新形势审判工作需要,直接影响了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转。法官人数上的严重不足和尚未真正实行法官助理制度,使现有一线法官干了许多本应由法官助理承担的事务工作,这些工作挤占了审判人员大量的有效工作时间和精力,造成法律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使审判质量与审判效率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

四、法院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汤原法院的司法经费,主要来源于县级政府财政的拨款及法院自身收入诉讼费转化的补助经费。汤原法院2006年审理各类案件1163件,共收缴诉讼费用仅有16万元。所收取的诉讼费有30%要上缴省财政,另外,县委从2004年开始,从省财政回拨的70%诉讼费中,另扣除20%上缴县财政,所以,真正回拨给县法院的诉讼费只有50%,全年诉讼费回拨不足8万元,难以维持正常办公、办案支出。今年4月开始实行的新诉讼费标准将使基层法院更加难以应对。我们可以从县财政实际拔付款中直观地看出汤原法院经费上的严重不足:县财政每年拨付给法院的全部款额为76万元,除去人员工资72万元,其它经费只剩4万元。而汤原法院其他费用总支出最低也要在70万元左右(按最低标准计算:电费3万元、水费1万元,取暧16万元,临时工工资8万元,8台警车用油10万元,车辆维护5万元,差旅费3万元,办公用品2万元,培训费2万元,报刊征订费2万元,招待费2万元,服装费3万元,配套设备购臵8.5万元,离休老干部医疗费2万元,法庭及办公楼维修2万元)。在公用经费方面,汤原法院人头办公经费,县财政依然按照十几年前每人每年500元拨付,总额只有3万元,如与诉讼费回拨的8万元合并计算,每年为法院使用的费用仅为11万元左右,各项支出经费缺口应在60万元以上。另外,由于地方财政

困难,财政部、人事部等部门规定的诸如办案津贴、法警值勤津贴等多个福利项目无法正常执行,很多法定的办案津贴福利无法得到保障。庞大支出与微小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形成了办案成本高、交通工具落后、工作环境较差、办公自动化水平低的现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几点对策

一是努力取得当地党委的支持。要积极向县委汇报,勤与县编制部门、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尽快设立调研室和法警队,建立独立办事机构,理顺目前部分庭长职级,提高职级及工资福利待遇。

二是增强一线办案力量。应尽量将现在后勤保障部门的法官充实到审判一线,增加一线法官的绝对数,提高现有法官资源的利用率,以利于更好地缓解法官资源匮乏、办案力量紧缺的现状。

三是鉴于法院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司法工作的需要,应建立有别于其它国家机关的独立的法院人员编制体系。在人员编制数量上,应坚持辖区常住人口数与流动人口数和法院收案量兼顾的原则;在编制分配上,应按照工作性质和人员“序列化”管理的改革思路,将编制划分为法官、法官助理、司法

警察、书记员、司法技术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六大部分,按照工作需要,确定各类人员的编制比例。在确定编制数额的同时建立法官工作量定额标准,从审判工作的特点出发,保证法官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容地处理案件、研究法律适用问题,以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

四是要严把进口关。法官必须德才兼备、业务精通、公正廉洁,因此要严格执行统一的法官录用考试制度。在增强法官的职业荣誉感的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法官进行专业培训。要从审判规律出发,按照刑、民、行三大审判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培养不同类型的专业法官,使他们成为本审判领域内的专家。

五是要建立符合审判工作和法官工作特点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加大法官的教育培训力度,从经济上和时间上鼓励支持法官参加与工作实践紧密联系的系统教育和学习,提升现有法官专业知识水平,使法官具备从容应对各类案件的能力。

六是上级法院要深入基层法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基层法院工作现状,并将基层法院的实际困难向同级党委汇报,取得党委支持和理解,以利于自上而下地解决机构、职级待遇、经费等基层法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法院调解规定的缺陷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民事诉讼法教科书及人们的普遍认识中,都认为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方式之一,法官在调解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整个调解活动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原则进行;调解协议的形成也必须建立在查清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的基础上;调解协议必须经法院审查确认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签收后才发生法律效力。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性质和功能,在理论上认识不清及基于此种理论的法律规定不合理和过于笼统是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源。

(一)认为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方式之一,法官在调解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导致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的调解过程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成为近乎完全的职权行为。在法官既是调解者又是裁判者的情形下,当事人必然因受法官身份的压制难以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主持调解的法官在调解不成作出裁判的时候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事实认定、证据使用方面受到调解过程的影响,夹杂进个人的感情好恶和道德价值判断。由此,当事人自愿原则便大打折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逃避监督和滋生腐败创造了条件。

(二)要求整个调解活动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原则进行,缺乏理论基础,脱离审判实践。民事诉讼的目的一是实现权利保障,二是解决民事纠纷,三是维护社会秩序,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与民事诉讼原则的确定都是围绕着民事诉讼的目的进行的。民事诉讼的原则并非都能贯穿整个民事诉讼程序,对诉讼的各个阶段均起指导作用。法院调解作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许多突出的特点。比如,有些案件在答辩期间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达成了调解协议,要求法院出具调解书。这时审判人员就没有必要以贯彻“独立审判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为由,对调解协议的内容和调解协议形成的过程多加干预。又比如,有些案件在法庭调查阶段当事人就达成了调解协议,已没有必要进行法庭辩论,我们也不能因此说这些案件的审理没有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庭辩论程序和原则进行。

(三)追求调解协议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查清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的基础上,与中国老百姓长期崇尚的化解纠纷、吃亏是福、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调解方法论相悖,容易造成当事人之间的尖锐对立,不利于形成调解解决纠纷的和谐氛围,影响法院调解的成功率和司法活动的效率。

(四)强调调解协议必须经法院审查确认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签收调解书后才发生法律效力,与私法自治、处分自由的基本要求相冲突,与当事人应受其对自己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行为拘束的基本原理相矛盾。前者限制了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的空间,增添了当事人的顾虑;后者为调解协议的生效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也给当事人翻悔、违约留下了依据和时间。

下载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1

    当前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的整个诉讼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审判工作合法、有序、高效地开展,由人民法院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通过建立......

    基层法院巡回审判存在问题及建议

    基层法院巡回审判存在问题及建议平舆县人民法院:冯雪峰 近年来,为方便群众诉讼,各地反映积极开展巡回审判,确实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但笔者通过对本院巡回审判情况分析发现,基层法......

    基层法院司法统计工作存在的五大问题

    基层法院司法统计工作存在的五大问题作者: 陈 凤发布时间:2009-05-20 07:55:32□多数基层法院没有配备专职的司法统计员□司法统计员缺乏统计操作的业务培训□司法统计员更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调研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自云南省„„的实地调查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

    论农村新农保在基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精选五篇)

    论农村新农保在基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段小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 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

    基层法院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基层法院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法院队伍是法院的主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者。队伍建设是法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做好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的基石。在新的形势下,必......

    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预防、制止和惩治妨碍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审判秩序,保障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基层......

    如何解决基层法院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法院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基层法院的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到来,一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乘机传播,社会风气遭到污染,导致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