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江市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暂行办法
镇江市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暂行办法
镇组发[2003]43号
为加强和规范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组通字
[2000]3号)以及省委组织部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对象
经组织部门选调由市委组织部安排到基层锻炼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二、选调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一)市委组织部是选调生工作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选调生工作规划和有关工作意见,对全市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
(二)各辖市、区委组织部、镇江新区组织人事部和市直有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是选调生的日常管理部门,在选调生的管理方面负有直接责任,要指定专人负责,通过多种方式,经常了解和掌握选调生的情况,并提出培养和使用意见。
三、选调生的分配
(一)选调生实行指令性分配。原则上都要安排到乡镇(街道)锻炼,也可安排到县以下党政群机关、法院、检察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企事业单位锻炼。对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要积极创造
条件,工作安排尽可能与本人工作意愿相结合。
(二)选调生工作安排实行回避制度。选调生的直系亲属是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法院、检察院、组织、纪检、人事部门正副职领导干部的,在工作安排上实行地区回避;选调生不得安排在其本人家庭所在的乡镇(街道)工作锻炼;其他需要回避的按照《江苏省国家公务员、参照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员回避实施办法》执行。
四、选调生的培养教育
(一)目标:
1、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
2、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3、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
(二)锻炼:
1、立足基层,使选调生经受严格的实践锻炼。选调生在基层工作锻炼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工作单位尽可能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实现角色转换,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一线两年以上的锻炼,要根据选调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进行交流和轮岗,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
2、要为选调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选调生到基层后,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尽快了解基层情况,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他们放到工作起点相对较高或工作条件艰苦的地方磨练,并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在使
用中加强培养。
3、切实落实选调生培养联系人制度。各基层单位党组织要指定一名负责同志做好“传、帮、带”工作,定期与选调生谈心,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培训:
对选调生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要研究制定选调生培训计划,并列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管理学院,通过岗前培训、脱产轮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组织选调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要学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提高他们的理论政策水平。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对选调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领导科学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级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选调生在职自学,努力把选调生队伍建设成为学习型的队伍。
每隔两年,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举办一期选调生培训班。
五、选调生的管理
(一)定期考察。各辖市、区委组织部、镇江新区组织人事部和市直有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每年要定期(无特殊情况一般在八、九月份)对所在地区、所在单位的选调生进行一次全面考核了解,形成考察材料,修订培养目标,落实培养措施,并将选调生思想工作总结和选调生调整使用方案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二)谈话制度。各辖市、区委组织部、镇江新区组织人事部和市直有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每年要根据考察情况,定期不定期地与选调生进行谈话,谈工作、谈思想、谈学习、提要求等。对有群众反映的,在谈话中应要求本人如实作出说明,使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调配权限。选调生到市级机关或跨辖市、区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统一调配。各辖市、区委组织部、镇江新区组织人事部负责本辖区范围内选调生的调配使用。
选调生岗位或职务变动后,应及时上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四)档案及信息库管理。选调生的人事档案,由各辖市、区委组织部、镇江新区组织人事部和市直有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市委组织部、各辖市、区委组织部和镇江新区组织人事部要建立选调生工作档案和选调生信息库,每年八、九月份要结合选调生考核工作对选调生信息库集中进行更新。
(五)动态管理。选调生队伍实行优胜劣汰制度,对担任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职务的选调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管理;列入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名单的选调生,其培养、管理和使用依照《镇江市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办法》执行,不再列入选调生日常管理。以上选调生继续掌握名单。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市委组织部报省委组织部审核后调整出选调生队伍: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党风廉政等方面出现问题的;
2、拒不服从组织调动和自动离职、辞职的;
3、思想动摇,不愿意继续在基层工作锻炼的;
4、自行工作调动、自费出国(出境)和脱产读研究生的;
5、两个以上单位(岗位)工作锻炼,连续五年组织考察情况一般且发展潜力不大的;
6、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担负繁重工作任务的;
7、因其他原因,不适宜继续作为选调生培养的。
因5、6、7三项条款而调整出选调生队伍的,组织上要听取选调生本人今后的工作意愿和要求,妥善安排其工作。
六、选调生的使用
(一)要继续坚持育用结合的原则,加大选拔使用的力度,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选调生。要根据工作需要和选调生本人的条件,拓宽选调生的选拔使用渠道。要改进选拔方法,特别是要注意把竞争机制引入到选调生的选拔任用中来,鼓励和支持选调生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等活动,使他们在平等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选调生在基层工作锻炼两至三年后,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对选调生进行考察(必要时市委组织部将组织全面考察),提出使用意见,只要是德才兼备、群众拥护、工作实绩突出的选调生,都要及时提拔到乡科级领导岗位,列入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名单。
凡考察情况一般,不能提拔使用的选调生,必须进行换岗交流。换岗工
作两年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再次组织考察,提出使用意见,符合提拔条件的都要及时提拔到乡科级领导岗位,列入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名单;如果考察情况仍然一般,不能提拔使用的,若无特殊情况,报经省委组织部审核后不再作为选调生进行培养管理。
(三)市、县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挑选。
七、本办法由中共镇江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八、本办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共镇江市委组织部
二00三年九月一日
第二篇:广西选调生选拔培养管理工作暂行办法
广西选调生选拔培养管理工作暂行办法(桂组通字[2000]2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组通字[2000]3号文件精神,结合广西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选调生指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从高等学校挑选到基层工作,进行培养锻炼的品学 兼优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第三条 选调生工作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将来为县级以上党政机 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拔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人才来源。第四条 选调工作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本人自愿报名、民主推荐、组织人事部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第二章 选调条件 第五条 选调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
2、积极要求进步,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有大局观念,团结同学,艰苦朴素,模范地遵守 法纪和各项规章制度;
3、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学业成绩优良,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4、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志于从事党政工作,服从组织分配,自愿到基层艰苦的环 境中工作;
5、通过公务员录用(资格)考试,取得录用资格;
6、身体健康。第六条 选调生主要从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中的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 部(团干部)和三好学生中挑选。少数民族学生和女学生应占一定比例。第三章 选调程序和方法 第七条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编委办、高校工委、人事厅、教育厅根据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的需要,共同制定选调派遣计划,并列入当年干部编制计划,直接下达到有关高校和地市。第八条 各高等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选调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的使命 感和责任感,树立到基层工作的思想和决心,动员和鼓励优秀毕业生主动接受组织的挑选。第九条 选调生推荐工作由各高校党委负责,高校党委组织牵头,学生工作处和毕业生就 业办配合。推荐工作应经过以下步骤:
1、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
2、以班为单位,无记名投票推荐人选;
3、院(系)审核学生申请材料,按照选调条件,根据报名学生的表现和民主推荐情况,提 出推荐人选报学校党委组织部;
4、学校党委组织部和学生工作处、毕业生就业办对各院(系)推荐的对象进行初步考察了 解和筛选,提出选调生推荐对象初步名单报学校党委;
5、学校党校集体讨论,按选调计划人数的1.5倍确定选调生推荐名单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从区外高校选调毕业生,先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函,委托区外有关高校党委组织部或学生
就业部门,按选调条件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推荐。
第十条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对各高等学校推荐对象进行资格审查,确定预选对象。
第十一条 预选对象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公务员录用(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由自治区人事 厅具体安排并组织实施。考试合格者发给公务员录用(资格)证书并参加体检,然后确定选 调考察对象。第十二条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高校工委、人事厅、教育厅,地市委组织部共同对选调考 察对象进行考察。考察材料签署考察人姓名。第十三条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根据考察结果,提出选调生预定名单,反馈给有关高校,由 高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公示,公示期5天。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根据公示结果,确定选调生名 单。已经录用的选调生,无特殊原因不服从组织统一分配的,取消选调生资格和公务员录用(资格)考试成绩,收回公务员录用(资格)证书。第十四条 选调生分配纳入全区毕业生分配就业计划,按正常的毕业生分配渠道派遣。第十五条 选调生由地级组织人事部门具体落实工作单位,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备案。分 配时由学校直接介绍到地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到。第十六条 选调生派往乡镇、街道或基层企事业单位,安排到领导班子团结、便于熟悉全 面情况、有利于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岗位上工作。第十七条 分配到行政和事业单位的选调生,均应保证在核定的编制数内安排; 个别须安排 进满编单位的,机构编制部门可采取先进后出或调剂余缺的办法解决。第十八条 分配到党政机关工作的选调生要及时办理公务员录用手续。分配到企业事业单位 的选调生,公务员录用(资格)考试成绩三年内有效。第四章 培养教育 第十九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选调生培训列入整个干部培训班规划。有计划地组织选调 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对选调 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领导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做 到每个选调生在基层工作期间都能参加一次以上脱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第二十条 选调生分配到基层后,要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创造条件,使 他们尽快了解基层,熟悉群众,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地安 排他们参与基层的中心工作。注意把选调生放到艰苦的环境中,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受一些急、难、险、苦工作的考验。第二十一条 选调生所在单位党组织要由主要领导对选调生进行传、帮、带,定期找选调生 谈话,关心选调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尚 未入党的选调生,要注意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对已具备入党条件的,应及时发展入党。第二十二条 加强对选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帮助他 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记党的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宗旨,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以及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 正确对待名誉、权力、地位,克服“镀金”思想,安心基层,立足基层,扎扎实实地在基层工 作,不断丰富基层工作经验,提高思想和工作水平。
第五章 管理和任用 第二十三条 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是全区组织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各级组 织部门要加强领导,人事、教育、高等学校等单位要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切实做好各项工 作。
1、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负责制定选调生工作的有关政策,协调、指导、检查全区选调生工作; 负责制定选调计划,组织实施选拔和派遣;负责组织选调生的集中培训。高校工委、人事厅 应协助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做好有关工作。
2、各高等学校党委负责选调生工作的宣传动员,选调生的推荐、考核和初审工作,并根据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批准的选调生名单和派遣计划,负责落实。
3、地市委组织部负责会同人事部门安排落实到本地的选调生的工作单位,负责做好选调生 的岗前培训,制订选调生培训计划,抓好各项措施的检查落实;负责选调生的考核、调整和 交流,并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备案。
4、县市区委组织部负责选调生工作的落实,了解掌握选调生的思想、工作、学习及生活情 况,协调解决有关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定期向上级组织部门汇报选调生的情况,会同 县市区人事部门具体落实选调生的使用和调整。
5、选调生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选调生的日常管理,安排选调生的具体工作岗位帮助他们解 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适时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汇报选调生的工作和思想情况,并根 据选调生的德才表现提出使用建议。第二十四条 选调生实行动态管理,坚持考核,根据考核情况每年对选调生资格进行一 次认定。对不适合继续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培养对象的选调生,要及时调整到更有利于他们发 挥作用的其他岗位工作。对出现以下情况的,要及时调整不再列入选调生名单: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有问题,或有其他不良表现的。
2、本人不愿意继续在基层工作。
3、健康状况不好,不能适应繁重工作任务需要的。对拟调整的选调生,由
第三篇:湖北省选调生选拔培养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选调生选拔培养管理暂行办法
鄂组发[2001]12号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从高等院校选调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以下简称选调生)到基层工作,是新的历史时期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选调生工作,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选调生到基层工作和锻炼,重点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三条选调生的选拔、培养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因人制宜、合理分配、有利于发挥专长的原则;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大胆使用的原则;跟踪考察、滚动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历年从高等院校共同选调并分配到基层工作的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
第二章选调及分配
第五条选调生应从有关高等院校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择优录取。
第六条选调数量由选调部门根据需要确定。每年一般在100人左右,其中女生一般不低于20%,少数民族学生要占一定比例。
第七条选调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政治思想素质好,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习成绩优良,获学士以上学位;
(三)一般应是中共党员,担任过班级以上党团组织或学生会干部,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
(四)作风正派,艰苦朴素,有扎根基层的思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身体健康。
第八条每年年底各市州委组织部向省委组织部上报下一年选调生需求数量和专业意向,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教育厅组织选调。各市州县级组织部门不直接组织选调。选调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下发通知。按照省委确定的选调原则和要求,省委组织部下发选调通知,就选调的有关问题作出部署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
组织报名和推荐。有关高等院校进行动员和部署。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和组织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填写《优秀毕业生推荐表》,报省委组织部进行资格审查。
考试。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组织符合选调条件的毕业生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按录用人数1:1.5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考察对象。
考察。省委组织部组织对确定为考察对象的选调生人选,进行全面考察,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选调生初步人选名单。
体检。对确定的选调生人选,由各高校统一组织体检。
录用。体检合格后,作为正式录用人选,填写《选调生录用审批表》,办理录用手续。
第九条选调生名单确定后,统一安排到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工作。具体工作单位由市州委组织部与有关县(市、区)商量确定后报省委组织部备案。
第十条各高等院校按照分配去向,应将选调生直接派遣到有关市州委组织部,并将档案及时传递到市州委组织部,由市州委组织部传递到有关县(市、区)委组织部。
第十一条选调生具备国家公务员资格。选调生到乡镇工作所需编制由编制部门在乡镇编制空额内优先调剂解决。选调生到单位报到后,财政部门按财政体制核拨经费,保证工资发放。选调生到基层工作不实行试用期。对符合国办发[1993]85号和鄂人薪[1994]8号文件规定到农村乡镇工作的,其工资按文件规定执行,即提前定级和提高一至二档职务工资档次。
第三章管 理
第十二条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接收单位,要把选调生纳入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并明确专人负责。
第十三条省委组织部主要负责选调生的选调、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制定有关政策,并抓好督办落实;定期对选调生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做好选调生工作的新路子。
第十四条市州委组织部主要负责选调生的跟踪管理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管理制度和培养使用措施,并检查、督促落实;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全面掌握选调生表现情况和工作管理情况,及时提出安排使用意见。市州委组织部每两年组织对选调生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并将有关情况向省委组织部写出专题报告。
第十五条县(市、区)委组织部是选调生的日常管理部门。县(市、区)委组织部要按照省;市州委组织部的要求,抓好选调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经常了解掌握选调生的工作、生活和表现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年结合干部考核,对选调生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形成考察材料,存入本人工作实绩档案。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逐人提出培养、使用和调整的建议,经县(市区)委决定后实施,并报市州委组织部备案。第十六条接收选调生的乡镇(街道)党委和有关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落实好上级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帮助选调生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定期向上级组织部门汇报选调生成长锻炼情况,提供填写选调生工作实绩、学习培训和考察考核的档案材料。
第十七条根据工作和培养锻炼的需要,选调生调动按如下程序办理:在本县(市、区)内调动的,由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批,报市州委组织部备案;在市州内跨县(市、区)调动的由市州委组织部审批,报省委组织部备案;跨省、市调动的报省委组织部批准。
第十八条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选调生,不再由选调部门负责管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洁守纪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本人思想动摇,不愿继续在基层工作锻炼的;健康状况不好,不能适应繁重工作任务需要的;自谋职业,脱离选调岗位的;其它原因不宜作为选调生继续培养的。对工作满10年的选调生,除已经担任县级以上领导职务或列入县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名单的人员外,不再作为选调生管理,按干部管理权限管理。
选调生到基层工作半年以内,如因身体不适等原因需要改派的,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选调生个人书面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研究同意,市州党委组织部门研究提出意见,报省委组织部批堆。经省委组织部批准改派的选调生,由各院校按毕业生改派的有关规定办理。对在基层工作两年以上,不适应基层党政管理工作的选调生,由县(市、区)党委组织部提出调整意见,报市、州党委组织部同意,按照专业对口、用其所长的原则安排到县及县以上直属机关或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工作。
第四章培养
第十九条制定培养目标。选调生报到后,县(市、区)委组织部会同选调生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根据选调生所学专业、发展潜力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每个人制订出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在考核时,要核查培养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根据考察情况适时调整培养计划。第二十条坚持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对选调生理论培训和业务知识培训。
1、每年省委组织部在省委党校对当年的选调生集中进行一次岗前培训。
2、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将选调生培训纳入整个干部的培训规划,统筹安排。培训可以开办专门的选调生培训班,也可以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或其他班次中安排。
3、选调生在基层工作的每三年中;要选送到县级以上党校培训一次。有计划地选送担任县级领导职务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职务的选调生到省委党校培训。
第二十一条加强锻炼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使选调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1、传帮带。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采取结“对子”的办法,指定一名政治责任感强、作风正派、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班子成员对选调生进行传帮带。要根据选调生的不同情况,量材施教,经常给他们提要求、教方法、指路子。
2、挂职锻炼。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选调生,到上级机关、经济发达地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考察学习,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提高他们在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岗位轮换。每两年对分管的工作进行,一次调整或轮换工作岗位。既要安排他们从事党务工作,也要安排他们从事经济工作;既要使他们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也要让他们熟,悉了解全局工作i使他们在多种岗位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4、压担子。有意识地安排选调生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从事复杂、突击性的工作,交办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也可安排到村委会兼职锻炼,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成长。
第二十二条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选调生的思想教育,对选调生要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他们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要教育他们克服优越感和“镀金”思想,安心基层工作。
第二十三条对选调生要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对表现较好、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要及时列入后备干部名单。要关心选调生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第五章使用
第二十四条对选调生的选拔使用,要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坚持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看潜质,争取早出、快出、多出人才。
第二十五条;分配到山区县(市)的选调生和分配到其他县(市、区)的女生、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研究生,直接安排担任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任助理一年后,经考察表现优秀的,选拔担任乡镇(街道)党政副职;选调到其他县(市、区)工作的选调生,参加工作满两年以上的,表观突出的,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提拔担任乡镇党政副职;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三年以上的,经考察,表现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拔担任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各地在选拔优秀选调生进班子时,本地职数已满的,可交流提拔,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先提拔进班子,以后再逐步调整到规定的职数限额内。
第二十六条担任基层领导职务时间较长的,必须有计划地在本地区、本系统内进行交流。
第二十七条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或公开选拔县级后备干部时,对选调生可适当放宽政策,让更多的选调生参与竞争,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党政群机关补充工作人员,要优先从在基层工作满两年以上的选调生中选调。调入县以上党政机关工作的,不再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珐由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选调生工作暂行办法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四 川 省 人 事 厅 文件
川组通[2004]61号
————————★————————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四川省人事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选调生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人事局,省级各部门干部(人事)处,有关高等院校党委组织部:
现将《四川省选调生工作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四川省人事厅
2004 年12 月29 日
四川省选调生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选调生工作,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选调生是指省委组织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并主要分配到基层工作,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的应届优秀毕业生。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重点是培养基层党政领导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做好选调生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三)按需选拔,合理安臵原则;
(四)注重培养,动态管理原则;
(五)全面发展,大胆使用原则。
第二章 选调条件
第四条 选调生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是非观念明确,作风正派,艰苦朴素,有奉献精神;
(三)学习成绩优良,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四)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有发展潜力,事业心和责任感强;
(五)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取得学士学位以上(含学士)的应届毕业生;
(六)大学本科毕业生25 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28周岁以下,博士研究生32周岁以下;
(七)身体健康。
第三章 选调程序
第五条 选拔选调生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报送需求计划。省委组织部根据全省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选调生需求计划,确定每年的选调生数量及结构。
选调生人数列入当年干部编制计划。女学生一般不低于20%,少数民族学生应占一定比例。
(三)发布简章。向有关高校公布选调生选拔简章。
(四)宣传动员。有关高校动员符合条件的人选参加选调。
(五)报名推荐。学生自愿报名,院(系)审核,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审定同意,按省委组织部分配的拟参加笔试人数的一定比例向省委组织部推荐参加选调的初步人选。参加选调的人选应填写《四川省选调生登记表》。推荐参加选调的人选由有关高校公示。
(六)确定考察面试人选。省委组织部对学校推荐参加选调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确定考察面试人选。
(七)考察面试。省委组织部组织考察面试组对确定为考察面试的人选进行考察面试。根据考察面试情况量化评分。
公布考察面试成绩。
(八)笔试。根据考察面试成绩,分学校按拟参加笔试人员数依次确定参加笔试人员。
公布笔试成绩。
(九)确定拟录用人选。根据考察面试成绩,笔试成绩加权综合,依次确
定拟录用人选。
公布综合成绩。
公示拟录用人选。
(十)体检。对确定的拟录用人选,省委组织部委托高校组织到统一指定的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按照规定进行体检。拟录用职位有特殊要求的,按要求进行。
(十一)签订就业协议。省委组织部与体检合格的拟录用人选签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
考上当年研究生的,可尊重本人选择。
第四章 分配派遣
第六条 选调生一般应分配到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乡镇,街道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作。原则上不派遣到籍贯和出生地所在的县(市,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可直接派遣到县(市,区),市(州)及省级党政机关。
分配方案由省委组织部下达到市(州)委组织部及省级部门干部(人事)处。
市(州)委组织部及省级部门干部(人事)处将再次分配结果报省委组织部备案。
第七条 选调生报到后,在实行公务员制度单位的, 由市(州)及以上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录用审批手续。
第八条 高校接到选调生的分配去向通知后,按照分配去向,及时将档案转递到有关的市(州)委组织部或有关单位干部(人事)处。其中分配到地方基层单位的,由市(州)委组织部转递到县以上档案管理部门。
第五章 培养锻炼
第九条 以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为重点,全面提高选调生的政治业务素质。
第十条 选调生培训计划列入干部培训规划。对新确定的选调生,上岗之前,进行岗前培训;工作一年后,在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进行一次集中培训。
省委组织部有计划的举办县处级选调生培训班;各市(州)委组织部也要适时举办选调生培训班。
第十一条 适时选派部分优秀选调生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到国(境)外学习深造,到上级机关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直接分配到省,市,县级党政机关的选调生,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应
当下派到基层工作1至2年。
要注意对选调生进行多岗培养锻炼。科级以下选调生在同一岗位工作2 至3 年,一般应进行轮岗交流或跨单位交流;科级选调生还可根据需要进行跨县(市,区)交流。
要分配给选调生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把他们放到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练。
第十二条 各级组织部门和选调生所在单位要重视做好选调生思想政治工作,关心选调生的政治进步。
第六章 选拔使用
第十三条 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要大胆选拔使用。表现特别优秀的,可按规定破格提拔。
选调生职务任免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并报上级组织部门。
第十四条 选调生在县(市,区)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两年后,一般应调整交流到能更好发挥其作用的部门或岗位。适合做乡镇,街道或机关领导工作的,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适合从事党政机关工作的,应及时调整到县以上党政机关。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人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挑选。
第十五条 对经过一定时间锻炼,德才素质好,表现优秀,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应列入相应后备干部名单进行培养。
第七章 跟踪管理
第十六条 选调生按同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管理。
第十七条 选调生考核,奖惩,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等按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结合考核,每年对选调生进行一次考察。考察结果作为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逐步建立选调生信息资料库,跟踪选调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情况。
市(州)委组织部,省级有关部门干部(人事)处每年年底向省委组织部上报选调生情况统计表。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的不再纳入选调生管理:
(一)本人不愿意从事党政工作的;
(二)干部考核不称职的;
(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问题的;
(四)组织观念淡薄,不服从分配的;
(五)参加工作10 年内没有走上正科级领导岗位或15年内没有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的;
(六)因其它原因不宜作选调生的。
调整出选调生的名单,由市(州)委组织部或省级部门干部(人事)处报省委组织部审定。
第二十一条 选调生的调动须经组织部门同意,按分工和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调动(转任)手续。
在本市(州)内调整工作单位的,须经市(州)委组织部同意;市(州)之间调动,由市(州)委组织部协商,报省委组织部备案;市(州)调省级机关的,须经省委组织部同意。
第二十二条 市(州)委组织部要把对选调生的培养, 使用情况作为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适时进行督促检查。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过去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由省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办公室 2004 年12 月29日印
第五篇:江苏省镇江市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江苏省镇江市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根据中央、省委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经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选聘工作领导小组)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大学生“村官”)。
第三条市选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等工作。辖市区、新区[以下简称县(市)区]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负有领导责任。镇(街道)、村党政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负有直接责任。各县(市)区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依据本细则,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聘用
第四条做好定期选聘工作。选聘工作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市选聘办根据省选聘办下达的选聘计划和县(市)区实际需求确定市选聘数量。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离任后,或出现其他解聘等情况的,缺额纳入下一选聘计划。选聘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省有关部门确定的选聘条件和发布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体检、公示等基本程序确定选聘人选,在充分听取县(市)区选聘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后,经市选聘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录用人员,在《选聘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登记表》上填写录用意见、加盖公章,并向大学生“村官”出具《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村区)任职接收函》。大学生“村官”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村区)任职接收函》到所在高校办理《报到证》等有关手续,并在规定期限内持《报到证》到任职村(社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办理报到手续。
第五条做好聘用合同管理工作。大学生“村官”需签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聘用合同书》,大学生“村官”任职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作为用人单位(甲方)与大学生“村官”(乙方)签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聘用合同书》,首次聘用期限为3年。合同期满,本人自愿,经任职地的县(市)区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镇(街道)党(工)委以及村(社区)党组织考核合格,并报经市选聘办同意,可续签聘用合同。大学生“村官”解除(终止)聘用合同后,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及时出具解除(终止)聘用合同证明书,并办理相关变更、转移手续;所在地的县(市)区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及时将解除(终止)聘用合同的大学生“村官”名单报市选聘办备案。
第六条做好编制管理工作。大学生“村官”使用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专项事业编制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实行单列管理、单列统计,挂靠在县(市)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实行动态管理,专门用于大学生“村官”,不得混用、挤占、挪用。因解除(终止)聘用合同等情况出现的空缺编制,用于补充新选聘的大学生;补充后仍有空缺编制的,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暂予收回。专项事业编制依据当年大学生“村官”的数量和原下达的专项事业编制的空缺情况核定。
第七条做好到村(社区)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是中共正式党员的,由镇(街道)党(工)委任命为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或书记助理;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任命为村(社区)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都要兼任所在村团组织书记或副书记,有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的镇(街道),至少要明确1名大学生兼任镇(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大学生“村官”任职试用期1年,试用期满后,经组织考核,合格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免去试用职务,解除聘用合同。
第八条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大学生“村官”人事档案应在规定期限内转至任职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县(市)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村官”人事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及时做好《选聘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登记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聘用合同书》和任职文件等材料收集整理、出具档案材料证 明、职称初定等相关服务。
第九条做好党团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大学生“村官”是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的,按有关规定将党团组织关系及时转至任职村(社区)党团组织。
第十条做好户籍管理工作。大学生“村官”户口原则上落户在任职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挂靠任职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流动人才集体户口。县(市)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尚未设立流动人才集体户口的,应当会同当地公安部门及时设立,并及时为大学生“村官”办理户籍关系迁移、出具户籍证明等手续。大学生“村官”解除(终止)聘用合同后未就业的,其户籍关系根据本人愿意,可仍作为流动人才集体户口管理,也可迁回原籍。
第三章培养
第十一条市、县(市)区要根据大学生“村官”的特点,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市选聘办每年组织一次岗前培训。通过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村官”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增进与基层群众的感情,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升做好基层工作的本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条立足岗位培养。根据村(社区)工作实际,结合大学生“村官”所担任具体职务,及时明确分工、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大学生“村官”必须在村(社区)工作,镇(街道)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
第十三条采取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办法,建立“3+1”帮带机制,即通过县(市)区部门领导成员帮扶、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帮带大学生“村官”三项制度,扎实做好“传、帮、带”,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锻炼成才。
1、县(市)区部门领导成员帮扶制度。各地要明确县(市)区部门领导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加强教育引导,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辅导和信息、技术、资金等扶持。
2、建立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制度。大学生“村官”所在镇(街道)党委、政府负责同志要与大学生“村官”“一对一”结对,传授做好农村工作、当好基层干部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制观念和组织领导能力,提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3、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帮带制度。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对大学生“村官”手把手地搞好“传、帮、带”,做好心理疏导,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村官”缩短成长周期,尽快适应农村工作。
第十四条 着力提升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各县(市)区要将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计划纳入干部整体培训规划,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岗位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主要针对岗位特点,采取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继续学习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村官”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提升素质、增强本领。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各县(市)区和镇(街道)党(工)委每年要通过集中举办专题党课学、座谈交流议、实地观摩看、相互评议比等形式,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坚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志向。
2、开展农村政策和实用技术培训。各县(市)区和镇(街道)党(工)委要不定期地
邀请涉农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向大学生“村官”介绍“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涉农法律法规、讲解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及农村管理知识、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
3、举办主体培训班。充分利用党校、行政院校、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站点等培养基地,举办专门培训班次,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干部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加快知识更新,增强干好工作的本领。
4、重视在职教育。积极鼓励、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参与各种再教育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在3年内报考江苏省内高校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或选择一门单科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第十五条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紧贴镇江实际,引导大学生“村官”开展“五比五争”主题实践活动,即:比学习,争做知识更新的传授人;比能力,争做农民致富的领路人;比创业,争做领办实体的带头人;比爱岗,争做和谐稳定的促进人;比奉献,争做服务基层的贴心人。
第十六条 建立大学生“村官”交流平台。各地可结合实际,依托当地政务、党建网站、宽带互联网、报纸、电视设立大学生“村官”信息专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多种交流平台,要设立专用信箱、热线电话,及时收集、受理大学生“村官”反映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根据大学生“村官”的特点,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为大学生“村官”交流体会、畅谈设想、共同提高创造条件。
第四章管理
第十七条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县(市)区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不断探索创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理目标责任制等八项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各地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目标责任制度,细化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管理措施和实施进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做到服务高效、管理规范、运行有序。
第十九条建立定期督查、交流制度。各地选聘办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每半年开展一次督查交流活动,实地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召开一次工作座谈会,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对督查、交流过程中发现管理工作不力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责任;对大学生“村官”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妥善协调处理,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十条建立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度。各地选聘办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向市选聘办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处理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对涉及大学生“村官”有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及时逐级报告,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对信息上报不及时或处理不得力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建立工作思想季报制度。大学生“村官”每季度要分别向所在镇(街道)党(工)委和各地组织人事部门书面汇报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情况。镇(街道)党(工)委和各地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第二十二条建立工作目标承诺制度。大学生“村官”所在镇(街道)党(工)委要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他们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承诺年内须完成的工作目标,交任务、压担子,促进他们一心一意服务发展富民。
第二十三条建立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制度。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双述双评”,向所在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代表述职述廉,接受村两委班子和群众的民主评议。对民主评议满意率过低的,由乡镇党委主要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当年不得参与评优评先。连续两年民主评议满意率过低,经组织认定确系个人原因造成的,要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十四条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市里统一印发《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日记》,大学生“村官”人手一册。大学生“村官”要做有心人,认真记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日记》,每天记录所听、所看及所思、所感。市、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定期调阅村情民情日记,直接了解、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感受、收获和体会。
第二十五条建立请销假制度。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要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一般不得请假,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请假时,要严格履行请销假手续,1天之内需经村党组织书记同意,2天以内须经镇(街道)领导同意,3天以上须报请各地组织人事部门领导同意。假期结束返回工作岗位要及时履行销假手续。
第五章保障
第二十六条 关心大学生“村官”生活。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办公、食宿等基本条件,帮助解决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问题,可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体检,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第二十七条 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待遇。大学生“村官”享受当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工资标准由大学生“村官”所在地的县(市)区人事部门核定;各地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补助资金的管理,建立专项资金帐户,确保专款专用;要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工资银行卡,并按时将大学生“村官”工资足额划拨到位,同时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安排一次性安置补助费,用于购置生活用品;从起薪之月起,要按照当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各项社会、医疗保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按照当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统一政策缴纳住房公积金、计发住房补贴。
第二十八条关心大学生“村官”学习。各地镇(街道)党(工)委要为每名大学生“村官”订一份党报党刊、发放干部学习资料,镇(街道)机关订阅的其他报刊杂志要尽可能提供给他们阅读学习,镇(街道)阅览室、远程教育管理工作站要对大学生“村官”正常开放。
第二十九条关心大学生“村官”业余活动。各地要成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要经常举办一些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活跃大学生“村官”业余生活。
第六章考核奖惩
第三十条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考核工作。大学生“村官”日常考核工作由所在镇(街道)党委和村党组织共同负责,主要对大学生“村官”的德才表现和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评,对于素质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要终止聘用合同。考核和聘期考核由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负责、镇(街道)党(工)委具体组织实施,聘期考核须在聘用合同期满后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根据大学生“村官”日常考核和考核情况综合评定考核等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奖惩、培训、选拔干部、招录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考研究生、代偿助学贷款等重要依据,存入本人档案,并报县(市)区委组织部备案。对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的,由镇(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当年不得参与评优评先;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经组织认定确系个人原因造成的,解除聘用合同,引导其另行择业。聘用期满,经组织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的,可续签聘用合同;不愿续聘的,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其所学专业,优先向企业推荐。第三十一条大力选树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引导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正确看待、评论大学生“村官”,及时总结、宣传大学生“村官”中的先进典型,组织开展优秀大学生
“村官”、“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通过组织巡回报告团等形式,广泛宣传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三十二条积极选拔大学生“村官”。对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列入乡科级后备干部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锻炼。同时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将服务一定年限、能吃苦、能干事、能奉献、经得起艰苦环境磨练和实践考验、党员群众普遍认可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及时选拔进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或担任村(社区)主要领导。
第三十三条推行定向考录办法。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在招考公务员、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在招考工作人员时,要拿出部分职位面向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或招考,并且逐年提高招考比例。
第三十四条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优势创办、领办、合办经济实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各地要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在场地安排、用电用水、费税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涉农部门、科技部门要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
第三十五条将大学生“村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员发展的重点对象,明确专人进行跟踪培养,符合党员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对在大学期间已经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继续进行重点培养,条件成熟的及时发展;大学生“村官”所在镇(街道)、村党组织要及时为预备期满考核考察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预备党员办理转正手续。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各地要根据本细则,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市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三十七条本细则由市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