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培训论文——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
大学期间能力的培养
教育系 张倩宁(20083930127)
李开复曾说,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诚然,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完成了一个从懵懂的孩童向成熟的青年之间的过渡;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大展身手;在这里,我们可以独立自主的学习、独立自主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与道路;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学习去锻炼自己等等。在这个所谓的象牙塔中,我们不应该以天之骄子的心态去无所事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不断地泛滥。有一部分人认为读大学是没有作用的,许多支持读书无用论的往往认为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在我们不断在批判这些理论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想法?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让大学生们说“以前以为自己的是人才,现在只是个人”?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那就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诚然与目前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关系,但更大一部分是由于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反映就业难,找到一个好工作更难;另一方面许多就业单位反映自己根本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一部分的眼高手低不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
我们不愿意在这最美好的四年里虚度光阴,我们都希望在这里改变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希望在毕业时,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也有人说,大学是人生中一次蜕变的过程,关键是你有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去成长为最美丽的花蝴蝶。那么我们在大学期间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以顺利的实现就业呢?
许多人在大学这四年中,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等到毕业时才开始后悔,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等到毕业身边的同学都因为自己的优秀、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时,自己却还是因为挂科、补考、简历空白而让自己陷入到苦闷和后悔中。
很多大学生来到大学一段时间,会说,大学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样;更多的是高年级学生的迷茫——发现自己在面临毕业时跟其他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甚至还不如一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人的就业情况。于是,很多大学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不知道面临选择的时候自己要走哪条道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不知道自己的梦想现在已经破灭成了什么。
当大学生以六十分万岁的心态走入大学,想在无所事事中完成大学生活并顺
利找到工作时,神会现实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但是大学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凭,如果说,大学仅仅是一个发放文凭的场所,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有话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要在这里完成的,并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质上的,这样,我们才能以一个合格大学生的面貌走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业形势是我们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了解社会及就业单位需要的人才类型,不断的塑造自己成为可造之材。
如果我们想培养自己的能力,首先应该了解,自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也就是用人单位需要我们什么样的能力去胜任这个工作。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现代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就要全面的发展自己,学历只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些不是一张纸就能证明的。
因此,我们要明了大学期间应当培养的能力,以此要找准自己在大学期间要努力的方向,来增强自己在未来、再就业中的竞争力:
第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力。
有一位老师说过,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在大学中学到的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上的,只有20%。所以来说,大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培养的能力中,有一项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
如果说,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地教导下才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进步,那么,当他脱离了这个指导,会停步不前。在我们高中教育的阶段,我们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呆板的,进入到大学之后,我们的学习中,老师只起到一个领路人的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在大学四年中不断学习,对新知识有一个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只有有一定的学习力和学习习惯,才会让用人单位觉得有不断地进步空间,当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有所变化的时候,能迅速适应并学习,投入到工作中并有所创造。
第二、良好的思维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谈到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总会谈及到一个问题:学会思考。名人skinner说过,如果我们学习过的东西忘记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说,现在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买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经济学家》曾经在大约200家中国优秀企业的CEO中做了一项关于“员工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普遍回答是:缺乏创造性思维。在全球化的日益冲击下,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呆板的做一些重复的工作和止步不前的工作。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对
工作中的现状不断改进、提升。
思维力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也不可能在大学的四年中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同时,我们也无法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知识都学会。在快速变化的知识时代,知识是有可能过时的,但是只要你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去创造价值。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自修之道,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理想。
我们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无用。像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英语、中文等等能力是在任何工作、任何场所都适用的。如果我们放弃与轻视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那么在我们工作时不仅会一切都要从头学习,困难重重甚至会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对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
同时,我们在大学里并不是混日子的,我们在大学中也应该扩展自己的视野,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志向的所在,了解专业或者领域的制高点,培养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想干什么,想在这个领域做成什么,想达到或者改变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沿着自己的理想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为人处世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必须要清楚,在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瞬间起,你的人际关系与交流勾通就已经不同于高中的那样。那时的你作为一个孩子会有父母给你处理各种关系,同学中也是以情感为导向,仿佛一切的人际交往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主,与人的同构交往也以自己的脾气性格来决定。
进入到大学校园,远离了父母给自己建立的一个温室,一切的开拓与打拼都要靠自己来处理。我们不能再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们要在社团、寝室等等地方认识和接触不同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要正确的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应当弄的身边都没有好朋友,以诚待人,从周围的人身边可以学习很多,不断改进自己。
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的需要可能更大。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可能没有办法和工作的同时进行团队交流与合作;没有办法在商业谈判中达到合理的效益;没有办法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这样的雇员不是单位和社会
所需要的。
第五、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常我们已经会习惯社会对大学生的一个评价词:眼高手低。就是说大学生会把一个问题看得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很难。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也就是说都是理论知识。很多知识无用论的人会说大学生就业没有社会人员好,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差,没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很难尽快的熟悉和了解工作。
因此,大学生不能埋首书本中,要注意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到自己专业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了解自己专业在社会的定位,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是西安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目的。
进入到大学,我们会有更多的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时间,很多人就在这里迷失,整天沉溺于电脑游戏或者恋爱中。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才可以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更有秩序,更有效率,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姿态、来了更好的工作效率去迎接社会。
总之,大学不是一个避风港,也不是一个玩乐的场所,我们需要在大学中学习和充实的方面有许多许多,需要我们了努力的地方也有很多。只有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以良好的心态、充分的准备去迎接社会的挑战。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论文
论文摘要: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由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层面的观点入手,阐述了树立四个方面的市场化就业观,探讨了构“大基地——大市场——大就业”格局的市场化就业方法对学校应做的工作提出了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学校工作
一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这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国际公认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象征,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几乎每所大学都把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自己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相应提高学校的办学品牌。作为高等学校,不仅要能把学生招进来、培养成才,而且还要能送得出去,使他们能顺利就业。
如何通过社会、学校的双向互动,合理调配人才资源,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同时通过就业情况的反馈,促使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功地走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呢?本文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树立全新的市场化就业观
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时期,并且将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方向迅猛发展。我们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走完了美、英、德、日等国用几十年时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之路。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时,就业大众化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由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层面。这在发达国家是很普遍的事情,也将是我们必须正面应对的一个必然趋势。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是社会进步和全民索质提高的标志之一。接受大学教育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然而,这种转变刚刚开始,使得已经不是“骄子”的大学生还摆脱不了身上的“骄气”。
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而又迅速地完成天之骄子向一个普通成员的转变,并避免这种转变时暴露出来的明显幼稚和天真,树立起全新的“市场化就业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要树立随行就市的就业观。学校应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市场化的教育,并在他们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着手进行。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确定为有学分的限定选修课,使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和就业咨询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正确地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取向。这就要求学校务必以学生为本,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就业观,使学生的期望值逐步趋于理性,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让他们走出“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公司不去,非外企不去”的就业误区,审时度势,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切实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从而找准定位,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务必使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精英”,更多的是需要那些发奋自强的拥有实际技能的就业者。
2.树立市场化就业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推进,高等学校的扩招将继续进行,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将继续增加,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和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将在同一个起点上争取就业岗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化就业意识,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残酷性,就业市场也完全遵循这一市场规则。而在就业竞争中赢得招聘单位青睐的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所谓“树立市场化就业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胜任工作的强壮体魄,更加上诚实守信。具有上述素质的人才,也就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实力,才有可能赢得就业竞争的优势。
3.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要通过就业教育,使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的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跳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为“良臣择主而依,良禽择木而栖”!当今社会鼓励人才流动,对一个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必须要有先苦后甜的思想准备。一般情况下,对所追求的目标不要企求一步到位,可以先找一个符合自己当前情况的就业岗位开始人生的征途,端一阵子土饭碗。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同时继续寻找下一个更能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个性的就业岗位,以获取金饭碗。如果一出校门就把目标定得过高,非什么单位不去,非多少薪金不干,往往会失去最佳就业选择和时机。
当然,合理的“工薪期望值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学毕业生自己把自己对工薪期望值的要求提得太高,这山望着那山高也可能失去就业机会。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当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获得一个就业岗位本来就十分不容易,找到一个理想的岗位就更难。因此,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握好就业的机遇,先就业,后择业,再图更好的发展。
4.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要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己创业闯市场的观念,鼓励大学毕业生们自主创业。须知自己创业当老板比之给他人打工(包括国有、集体和所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更合算。一是社会需要有更多的人自主创业,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二是自主创业光荣,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有可能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在给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三是更能展示出自己的才能和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毫无拘束地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二、积极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
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是当务之急。所谓就业市场化,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诚然,大学生就业单靠教育系统是无法承担的,必须要形成全社会参与、多方合作的就业服务体系。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学校而言,除了加强就业教育和改进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外,借鉴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就业市场化是最佳选择。一是打造精品——培养既“金玉其外”又“金玉其内”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就业竞争的实力; 二是制造广告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毕业生的信息材料晓示天下;三是运用“营销”理念指导就业——为毕业生搭建可靠的就业平台。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具体的操作上。学校要面向就业市场,根据学校以往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情况,择优建立以若干个地区为龙头的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地区,确立以若干个行业系统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建立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为基础,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且效果明显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并确定以“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以“大基地”带动“大市场”,以“大市场”促进“大就业”的战略,构建“大基地——大市场——大就业”的格局。为此,学校可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会”,聘请能接收毕业生就业的“大户”为成员单位,构建成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基本框架;建立若干家相对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还可与若干家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使这些单位每年都能够接收学校的大多数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双向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引导毕业生适时就业。一是每年举办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到学校来进行招聘;二是每年利用节假日不断地举办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开展多种形式、多样方式的招聘活动;
三是组织毕业生到就业大户参加现场就业招聘,让毕业生到拟就业单位现场选择就业岗位,变“等待用人单位的挑选”为“主动上门,自我推销”。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香港理工大学就业市场化的运作,有许多可取之处。香港高校的课程设计基本以市场为导向,每个系都邀请行业最知名人士参与设计课程内容;特别是香港理工大学非常重视用人单位的意见,每年都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课程、教育方式和学生能力的意见,并迅速根据这些调查意见做出修正;他们还设有毕业生的培育计划,由学校出资,或者由企业出资,派出毕业生到工厂去实习,这个计划已使3600多名学生得到职业培训;此外,在学校有专人教导学生如何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如何服务于社会和公司,教他们怎么写信来求职,怎么掌握面试技巧等等。因此,虽然2004年香港的就业情况很严峻,但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生当年没有找到工作也只有2.5%。
三、学校需开展的工作
学生毕业并不意味着学生和学校关系的终结,而是和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反馈机制,更好地推动学校改进教学和育人工作。因此,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学校要做好许多方面的工作。
1.要在学校内部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方便快捷的服务,并及时收回反馈“信息”,改进学校自己的工作。
2.学校要把就业率与学校的招生和品牌联系在一起,并拨出一定量的投资用于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的“中介”和“服务”作用,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能从中受益。
3.在校内建立就业工作评估机制,充分调动院系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就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设立就业率特别奖,对在就业工作中没有出现工作事故且一次就业率达到100%的院、系给予表彰奖励。
4.要开展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按市场需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积极的人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是要主动按照毕业生就业的阶段特点和需求展开相关工作。一是引导学生在毕业半年前就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每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无非是“参加就业、国内深造、出国留学”等三个方面,要区分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和需要,逐个服务,分类辅导,帮助学生达成其就业志愿。二是要坚持开展生动活泼的就业咨询服务活动和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将学生就业的共性问题和具体学生的个案问题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从而形成人性化的就业辅导体系。
5、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按市场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一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二是千方百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打造“精品”,增强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广泛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有合同协议书的实习基地,聘请基地业务强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授,使学生能在基地增强实践能力,被用人单位所看重;四是选择适当专业,开辟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路子,实现学校毕业生“适销对路、供不应求”。
6.广辟就业渠道,除建设就业“大基地”、开好“招聘会”等外,还可以:
(1)实施“上门择业”服务,由有关领导带领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到拟就业单位去选择就业岗位(昆明理工大学国资学院领导带领该学院资源勘测工程、地理信息工程、测绘工程、采矿工程、矿物Jjn-v-v程等五个专业的2004届36名毕业生到云南锡业公司所在地云南省个旧市参加云锡公司开设人才招聘洽谈会,让毕业生们对涉及就业的工作环境、待遇、工作条件和福利等作了实地考察,当即有5名学生与该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还有多名学生表达了就业的意向);
(2)与建设就业“大基地”相结合,实行订单教育,建立预期制度,为大学毕业生早定婆家;
(3)做好人才的临时性就业服务工作,对于一些暂时找不到婆家的毕业生,千方百计帮助其联系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实行先行临时就业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想的就业选择。
第三篇: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论文
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轻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不良倾向,这种倾向有碍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亟待改变。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怎样呢?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力是指人们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也就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依属并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关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
苏联教育家契可夫说:“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矗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和教师的谈话》)这就是说,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且消化理解付诸实践后,才能成为能力。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能力弱的人获得知识就有限。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提倡让学生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反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批评旧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了“书架子、字纸篓”。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所要学习的“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这些知识“要力求做到精要、好懂、有用”。这既是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是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精要”,主要是就内容来说的,中学生需要的是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要讲得太多,不要用名词术语去考学生。“好懂”,主要是对教法的要求。语言要通俗易懂,要结合课文,紧密联系学生的听说读写实际。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多比较,多举例,以简驭繁。
不要抽象他讲概念,不要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有用”,主要是就教学效果来说的。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要服务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所教的知识,要“着重于运用”。
语文能力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种。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能力系统,它们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说、读、写都重要。”
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在现在的时代,听、说、读、写非连起来不可了!”
听、说、读、写的关系如何?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表达,听和说是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的,读和写是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的。这四种能力各有独立的作用,训练的方式也各有特点,它们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是,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读、写的能力是在听、说的基础上获得的;读、写能力提高后,反过来又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听、读两种能力,对于获取知识来说,同等重要;说、写两种能力,对于运用知识、表情达意来说,也同等重要。
当然,这四种能力同等重要,并不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平分秋色,要平均用力。读写训练应该是中学阶段的重点。因为听、说训练途径比较广泛,课外训练机会很多,而读写训练难度较大,课外自然训练的机会较少,其训练任务必然要由语文课来承担。
目前,语文课本中已编有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训练的内容,高考也有这四种能力的检验与测评。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重语文知识传授,不重语文能力培养,“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状况仍然存在。有的教师以为讲授了系统的语文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他们只重讲解,不重训练,结果使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要指导学生反复实践。
第四篇:大学应该读的书
大学应该读的书籍
北大推荐书目
一、大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应读书目(30本)
● 《周易》参读《周易大传今注》高享编注参读《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 《诗经》参读《诗经译注》江阴香编注
● 《老子》参读《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
● 《论语》参读《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 《孙子兵法》参读《孙子译注》郭化若译注
● 《孟子》参读《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 《庄子》参读《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
● 《史记》参读《史记选》王伯祥选注
● 《坛经》参读《坛经校释》郭朋校释
●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
●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
● 《宋词三百首笺注》朱古微重编唐圭璋笺注
● 《红楼梦》曹雪芹、高鄂著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
● 《鲁迅选集》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吴献书译
● 《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
● 《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
● 《思想录》帕斯卡尔著 何兆武译
●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
●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何兆武译
●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
● 《科学史》[英]丹皮尔著李衍译
●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
●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著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 张仲实译● 《毛泽东选集》
● 《邓小平文选》
第五篇:利用引言培养能力挖掘引言潜在使用价值论文(定稿)
现在高一年级使用的《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在内容和体例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修改,其最明显的是编写时以章为单元,每章开头有一段引言,主要介绍该章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对其潜在的使用价值进行挖掘,使学生更便利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下面仅以高一年级历史教学为例,谈谈我在教改试验中,利用“引言”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引言”,培养分析评价能力
新教材上册有四章,一章内容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通过引言加以概括,给我们展示出体现某个时代特征的历史知识面。引言的这一特点为我们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观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即把具体史实和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和评价,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我在讲第二章第七节日本锁国政策时,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言,概括出17~18世纪东西方世界的时代特征:当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更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严重地威胁着正在走向衰落的东方封建国家。在作了以上概括后,再把日本的锁国政策放到这个大背景中去分析和评价:日本之所以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因为这个时期英法等殖民国家积极在亚洲地区开拓殖民地,这对日本造成极大威胁。为了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德川幕府陆续发布锁国令,禁止日本船只出海贸易,禁止日本人与海外交往,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严密监视。这种政策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独立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它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是消极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扼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维护日本的独立;同时这种消极的防范,又隔断了日本同世界市场的联系,造成日本的落后,成了19世纪中期被动挨打的隐患。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观点的基本方法。当学生以后遇到诸如:拿破仑的功过是非、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正反作用等历史问题时,就会自觉地根据引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阶段性特征,对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二、利用“引言”,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引言所列的基本史实是以相互关联状态展现出来的。所谓关联就是把分散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按照一定的指向,进行组合,在举出其要点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得出观点,从而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找出引言中史实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从而较为顺利地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例如:学习第一章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引言全文,再让学生列举出:新航路开辟、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等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然后逐一分析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引言的中心内容,即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并进一步指出各历史事件是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角度来说明中心内容的。
这就让那些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在学生心中联结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学习第二章时,我先提示学生注意“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面发展”这一历史结论,然后让学生阅读引言后概括列出基本史实,再引导学生分析基本史实与历史结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这就把观点和史实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依据具体史实,概括出基本观点的能力。学习第三章时,我从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入手,寻找事实之间联系的纽带,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维也纳会议等形成了维也纳体系;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受到动摇;1848年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最终瓦解。如此归纳使学生对维也纳体系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又如,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工业革命——各国通过不同方式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列强侵略扩张——亚洲革命风暴的形成等,都可以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联系,把分散的知识归结成整体。学习第四章时,我让学生阅读引言,再从引言中提炼出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重新瓜分世界及其矛盾、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第二国际、列宁主义诞生、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纳概括出三条主要线索: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及国际关系新变化;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③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通过这样反复训练使学生学到了分析归纳和概括的基本方法。当然归纳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视具体问题具体确定。总之,借助于引言体现出的基本史实的关联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确是事半而功倍。
三、利用“引言”,培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引言以基本历史事实为载体,蕴含历史思维方法,支撑历史理论观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基本史实是以直观形态展现出来的,而理论观点和理论方法是以隐性状态存在于基本史实中,是体现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叙述、分析和评价之中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并挖掘这些隐含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找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我对第二章引言的部分内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维也纳会议后,……维也纳体系最终瓦解。”说明旧势力的顽固性、新旧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是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通过不同方式,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如此逐一细致地分析挖掘,既没有一味注重理论观点而忽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又没有只讲授历史知识而忽视理论观点教学,而是把传授知识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四、利用“引言”,培养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所谓历史知识,应该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过程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在引言中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反映出来,这也正是《考试说明》要求的再认、再现的内容。再认、再现就是记忆能力,从记忆方法上分类,它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引言知识结构既可以帮助我们机械记忆,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因为引言总揽和概括了全章内容,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联系紧密,教师只要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并以此为依托进行补充、说明,就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机械记忆的效果。我这里着重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记忆的几个方法。第一,在讲授某一章具体内容时先结合引言提供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帮助学生去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线索,让学生从宏观上去认识历史知识面。第二,在讲授新课时,结合引言,导入新课,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延续性,掌握历史发展过程。第三,在讲授具体内容时,联系引言的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分析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和必然结果,评价
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第四,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时,以引言为纲,对历史知识的六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理解。通过这样反复理解,多重刺激,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使学生懂得了理解的必要性、复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总之,引言既然是为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服务的,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引言的潜在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对引言的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包袱,而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