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分析1
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分析
内容摘要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而今大学生面临新的挑战——专业结构性失业。针对专业结构性失业,毕业大学生们要怎样应对,要怎样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要怎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怎样平衡择业心理,高校要怎样帮助大学生改善择业观念,本文将一一针对讨论。
关键字
专业结构性失业、择业观、劳动力市场现状、应对措施
引言:
又是一年毕业的季节,又有一批刚毕业出炉的新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职场。在人潮汹涌的人才市场里,一群又一群的大学生们抱着一摞摞的资料简历,怀着一颗忐忑的心,等待着自己的前途。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无论何时他绝对都是炙手可热的关注焦点。
1.大学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现状——专业结构性失业:
据最新的2010年大学生毕业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在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为640万,比2000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凭空多出500多万,预计2013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会达到顶峰——突破700万大关。而相对于就业市场来说,根据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的研究中指出,我国每年的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这个数字看起来远远超过了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但实际情况是我国每年都有近200万的富余劳动力。在《中国人才报告》中指出,我国专业人才供给总量为4000万,但需求为6000万。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预计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需求缺口将达到218万,而对于振兴我国工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比如IT、微电子、汽车等工科专业的人才缺口更是达到了1220万人。由以上数据看来,我国的人才供求出现了断裂。大学培育出来的大批毕业生人才跟我国现需的大部分专业人才不对口,匹配失衡。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够,而是太多的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与所需的人才岗位不配平。这就是近两年专家一直所说的“专业结构性失业”,指因专业供需失衡而导致的失业。
还有就是从地区的分布来看,城市中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不前,而城镇中的人才紧缺。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徘徊在大城市与沿海的大中型城市中,而内陆的中小城市面对大量的人才缺口望洋兴叹。
2.大学生应怎样面对专业结构性失业:
在我国,许多大学的专业划分的都过细、过窄,存在着不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供给者以及经济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并且不同专业大学生之间的替代性较低。在一些长线专业市场上毕业生供过于求,而在一些短线专业市场上毕业生供不应求。于是,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不能被充分利用的大学生,即大学生供求不匹配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的状况。
而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我们,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大学的专业状况和市场分配这样的大难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1)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在这里,我们要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了解自己是必须的基础条件。进入职场的新鲜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进入的行业、谋求的职位、涉及的领域等等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盲目抱着一摞摞简历而奔走在人才市场中是最大的忌讳太多。在求职的道路上,你必须要正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大问题,针对自己尽量避免找工作的冤枉路和太热门的高金职位,而这些都是建筑在要非常了解并能准确的评估自己的基础上。“了解”也不仅仅只是针对自己的职业,了解自己也是最重要的基底。只有了解自己,你才能在寻求工作的时候避短扬长,少走弯路。了解自己更能让你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让你准备的更充分。
(2)规划自我、发展自我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拥有长远的规划自己的能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所以,规划自己也是重中之重。规划不仅仅是计划,规划建立在前一项的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规划是针对自己的特点与发展空间所作出的前景预测和合理安排。规划也是最难完成的一项。规划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太过死板,并且要与时俱进,实时进行调整甚至放弃。在失业的大学生中,很多都是没有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规划而盲目进入人才市场。他们手捧着厚厚的简历,但对自己的前途迷茫不清。作为一个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你必须要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虽然未来不可预知,你不会知道自己将会真正进入哪一个行业何种职位,但你至少应该对自己的前景有一个大概的期望值,至少要有一个进步的规划。只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才能帮助你进步,助你看清自己的发展,并且一切都会保证有条不紊。
(3)拓展自我、开阔自我虽然在大学的学习中,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课程与课外活动,这些课程与活动都会让你眼花缭乱。但当你真正步入社会,你总会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强烈感受。大学时专业性的针对学习,而社会确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大染缸。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大学里的所选专业的学习,要“雨露均沾”。这就是所说的拓展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人才。每每跟学长学姐探讨求职面试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他们苦恼面试官所提的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所以由此看出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涉猎区可以说是进入职场最直接最好的加分筹码。而不仅只针对于求职应聘,一个人知识的丰富与宽度更是能提高人的气质,提高你的自信。如果你有着丰富的涉猎,当你站在人才市场中,当你成为广大求职人才中的一员时,你也不会被淹没人群,一定会脱颖而出。
3.大学生必须端正择业观
当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规划、学识等等自身条件得到丰富和提升,那首当其冲要端正和塑造的就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择业观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与理解。主要表现在择业方式、择业标准、择业类型等几个基本方面。择业观是处在人生过渡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引导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一个人发展事业的基础。所以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寻求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也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据调查表明,1985年之后的各个时间段的毕业生平均有52.1%的人把是否有“自身发展可能性”作为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职业兴趣与经济收入对择业方向具有重大影响,追求职业的经济利益,还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两大方向,这也说明了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更加理性全面,具有发展性眼光,眼界也越来越宽阔。
而构建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规范、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具有统领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大学生择业观构建的对策探究也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来构建和拓宽。
(1)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其在大学生择业观培养中的作用。
价值观具有实践意义,价值观需要以教育为载体,把观念的东西转化成实践的东西。而教育就是实现其目的的最佳手段,特别是学校教育。我们要提倡探索
性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走向创造,自己寻求知识,解决问题。更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择业观。
(2)注意培养先进的大学生集体,发挥其示范与激励作用。
同辈的群体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引导。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开展社团活动诸如“大学生志愿者”、“心理援助”、“价值观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广泛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使广大同学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树立正确、健康的择业观。
(3)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除了学校以外,社会、家庭在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中也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中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而如今很多高校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稀疏,完全处于陌生状态。所以高校应该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机制,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互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应该通过这些途径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互相促进。让大学生的正确择业观渗透到学生家庭,感染到学生家长,会对大学生择业心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择业时既要全面的认知自己,又要客观理性的看待劳动力市场,既要考虑自身的发展,又要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着眼于长远利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学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理性的看待大学生就业难,为自己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理论先导,切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轻易言弃。
参考文献:
[1]马 杰、吕兆生.当代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2]郑陈荣.试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要解决的六个重要问题[J].教育与职业.(总672期)
[3]王伯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调研报告[M].考察调研报告
第二篇: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2009年东莞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各方的关注。过去东莞的经济比重失衡,外贸企所占的比例太高,金融风暴之后,东莞的经济严重受创,致使就业环境也受到严重的影响。09年,东莞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投资结构都得以优化,更可喜的是企业花在技术改造上的投资大幅增加,因此,东莞也开始慢慢有了复苏的迹象。
东莞的经济正处于慢慢复原的阶段,劳动力市场同样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复原。据了解,金融风暴肆虐时,东莞劳动力市场至少失去了60万个工作岗位,近百万人被迫离开东莞。自2008年9月起,东莞劳动力市场能提供的职位与2007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0%。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农民工出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轻率辞职,为今后再就业埋下了隐患。而据东莞市劳动局监测,去年9月到12月,东莞劳动力市场企业员工招聘职位数量以每月10%的速度锐减,应聘人员数量却以每月10%的速度激增,与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位供应减少了30%。
而做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同样面临相当严峻的情况,大学生的就业步履艰难,很多大学生在东莞就业都相当的困难。目前,东莞四大高校的就业率在60%―70%之间,与去年同期相比约有5%―10%的降幅,这与经济低迷造成多数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不无关系。然而尽管如此,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超过八成选择留莞发展,不少未就业的毕业生也表示不愿离开东莞。
面对东莞的就业难,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如往年。截至6月2日的统计,我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0%左右,这就意味着2300多名毕业生中约有900余人的工作暂时未有着落,而去年同期的就业率接近70%。做为东莞理工的一名大学生,面对如此严峻的一个就业形势,但是依旧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东莞这个地方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虽然还有一年多才毕业,但是依旧感觉到一种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才能在一年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如何才能够吸引住企业的眼光等等,这些问题总是浮现在脑海中。
仍记得一个老师说过的话,就业形势再好,也有人失业;就业形势再差,也有人得到企业的青睐。所以,尽管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并不乐观,依旧想拼搏一番。
第三篇: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07-11-02 19:38:17作者:Internet来源:互联网文字大小:【大】【中】【小】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1]。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1.2 择业焦虑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1.3 茫然心理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2]。
1.4 择业嫉妒心理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当然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1.5 盲目攀高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结果是机会错过,难以择业。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6 消极依赖心理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自身的努力去
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还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
2.2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3 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2.4 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2.5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对策
3.1 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对于毕业生,不必向以往那样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地扩大;第三,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具备一个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多的该病患者用此药进行治疗,并对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推断,以95%以上的置信度推断此药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如何,其结论才能令人信服。
2.2.2 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 统计学的教与学,一般都是从正面入手,学习者只知道一些常规的做法,但一碰到实际问题与所学的内容不完全一样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常常是生搬硬套。然而,当教学过程中,不仅从正面讲授,还注意从反面揭示误用统计学的案例,可使学习者“吃一堑长一智”,痛定思痛,立志认真学好统计学,转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勤
于动脑,勇于实践,效果必然明显。这就是“逆向统计教学法”成功之奥秘。
2.2.3 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 美国于1958年开始在外科手术中采用麻醉剂氟烷,到1962年突然掀起一场**—— —麻醉剂氟烷有严重的副作用,导致部分患者病情恶化、发热、肝脏大片坏死而死亡。这关系到麻醉剂氟烷能否继续使用!这场**产生于简单思维,因为某些人仅根据部分病例的表现得出了虚假结论。后来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将各种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借助统计学考虑问题的均衡性和系统性,从而平息了**,体现了复杂思维的价值。
2.2.4 从横向思维到纵向思维 当人们希望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时,不仅要进行横断面研究,还需要进行纵向追踪研究。因为横断面研究只能揭示事物之间的静态联系,而且,有些观察到的联系可能带有一定的假象,甚至说不清楚谁是原因,谁是结果。纵向追踪观察,则可以比较真实地展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同时调查15~25岁的一群人的身体发育情况与对一群15岁的人连续观察身体发育情况10年所得的两批调查数据,其结果和结论可能相差很多,前者的结论仅供参考,若质量控制做得好,样本足够大,则后者的结论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对未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统计学三型理论[3,4]
3.1统计学三型理论概述 进行生物医学科研工作离不开统计学,而要想把统计学应用正确,又离不开正确的统计思想。正确的统计思想由前述的“八性和八思维”组成,其精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事实上,很多与统计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均以“表现型”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表现型常常带有假象,直接依据“表现型”去盲目套用传统的统计学教科书上的“标准型”,十有八九会出错,因此,要想正确运用统计学,必须弄清反映“表现型”本质的“原型”,将“原型”正确转变成“标准型”后,就很少会出错。这样一种由笔者创立的可有效解决问题的新理论,被称为“统计学三型理论”[3,4]。
3.2 统计学三型理论应用举例 统计学三型理论听起来好象很抽象,其实,它却非常具体、实在。请看来自生物医学科研的两个简单实例,不仅很容易理解这个理论,而且会发现此理论大有用武之地。
例1 某研究者希望考察A、B两药物升高白细胞的疗效,以用药前后白细胞的改变值作为评价 疗效的指标,设计了如下的4个组,每组用20只小鼠,观察白细胞的数值。第1组:空白对照组第2组:单用A药组第3组:A、B药联合使用组第4组:第3组的空白对照组请问:这样设计实验错在哪里?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这位研究者给出了该实验设计的“表现型”,它不能很好地实现原先的研究目的。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设置两个空白对照组,白白地浪费了20只小鼠。事实上,要想揭示A与B药联合使用后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不仅需要A、B药联合使用组和单用A药组,还需要单用B药组,故与本实验研究对应的实验设计的“原型”为下面的结构: 第1组:空白对照组 第2组:单用A药组第3组:单用B药组第4组:A、B药联合使用组若确实按此“原型”所决定的结构去做实验,各组均有20个白细胞的改变值,如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呢?很多人又盲目地去套用传统的统计学教科书,认为这是一个“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便不假思索地选用“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此资料。这样做仍是被表面现象迷惑住了,因为4个组可能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真正的单因素4水平设计;第二种是两个或多个因素水平不完全组合而成的四个组;第三种是两个各有 2水平的因素的水平全面组合而形成的四个组。只有弄清究竟属于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才能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予以处理。本例属于第三种情况,将这个“原型”正确地转变成对应的“标准型”后,其结构见表1。
表1 A与B药单用及联合使用的实验设计模式(略)
表1的结构在统计学上被称为两因素析因设计或2×2析因设计,若其定量资料满足参
数检验的前提条件(通常为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应选用两因素析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资料为宜,否则,需要寻找合适的变量变换方法,若变换后的数据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再对其使用前述方法处理。例2 某临床医生收集到一组临床资料,见表2。该医生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 t 检验对表中的8组数据进行了两两比较,试问这样做其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显然,表中的定量测定结果受到两个实验因素(组别与时间)的影响,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 t 检验通常只适合处理单因素两水平设计(或叫成组设计)定量资料。换句话说,原作者将该资料人为地拆分成多个单因素两水平设计定量资料,割裂了整体设计,每次分析资料的利用率很低,又无法考察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故结论的可信度降低。其错误的实质是不认识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真正的实验设计类型是什么,仅根据“表现型”去盲目套用统计学教科书上的“标准型”,从而犯了严重的错误。那么,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原型”究竟是什么? 改变一下列表的格式,就很容易辨别出其“原型”,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胃电图平均波幅比较(略)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胃电图平均波幅比较(略)
“组别”是实验分组因素,即全部患者被分成互相独立的两组,而每组中的每位患者都要在4个不同时间点上被重复观测“胃电图平均波幅”的数值,各组患者在“测定时间”这个因素上被重复观测,而且,整个实验涉及两个实验因素,故此表格所对应的实验设计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表3的结构既是该实验所对应的“原型”,也是其“标准型”。若其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通常为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但重复测量资料不满足独立性,需要用高级统计技术予以处理),应选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资料为宜,否则,需要寻找合适的变量变换方法,若变换后的数据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再对其使用前述方法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术前的测定结果在两组中应相等,否则,没有可比性。若确有差别,可将其视为“协变量”,采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方法处理此资料更为妥当。以上通过分析两个简单的实例可知,统计学三型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都密切相关,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与统计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几乎都可运用此理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统计学的正确运用水平和科研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Geng Z,Jin H.The causation inference of stat
istics.In: Fang JQ,Lu Y.Modern medical statistics.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2: 512-534.Chinese.耿直,金华.统计因果推断.//方积乾,陆盈.现代医学统计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12-534.2 Hu LP,Zhang TM.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search papers in China.Ke Xue Guan Cha.2006;1(4): 9-19.Chinese.胡良平,张天明.影响我国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质量的要因分析.科学观察.2006;1(4): 9-19.Hu LP,Liu HG.Triple-type theory of stat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biomedicine.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5;85(27): 1936-1940.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胡良平,刘惠刚.统计学的三型理论及其在生物医学科研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7): 1936-1940.Hu LP.Application of triple-type theory of statistics in ex-perimental design.Beijing: 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2006.Chinese.胡良平.统计学三型理论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Correspondence: Chuan-yue NIU,MD,Professor;E-mail: zhooushi@163.com;Blog: zhooushi.blog.163.co
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意。因此,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
3.2 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充满自信,积极参与竞争。
3.3 培养独立意识,提高承受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还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特别在面对挫折时,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客观分析,积极进取[5]。
3.4 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盲目择业,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全面认识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生与就业的关系,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6]。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 心理调适方法
3.5.1 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 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 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3.5.4 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第四篇: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投机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
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尽情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心理上千姿百态,我们对其分析、归纳,总结出9种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择业心态:
(一)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你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中,家长“越俎瓦疱”的居多。一位大学生的家长对我们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会是少数。
(三)求“名”心理
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惜购买假冒商品,以满足其虚荣心。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四)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地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么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什么活可干,人又不能调走。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人的求职心态。
(五)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农村“盲流”填补了空白。在北京市的一次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另外一些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笔者问其中的一位女青年,回答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可能只占少数。
(六)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那些为了离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一位家在北京,单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学讲师,为了全家团聚,竟然屈就去当一名更夫。
在大学生择业倾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求便心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1988年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先选择哪些地区”时,大学生选择北京的占23.2%;选择沿海的开放城市的占21.0%;选择其它大城市的占16.7%。理由是为了生活、学习方便。1987年我们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这个问题上时,大学生选择大城市的占24.2%;选择离家近的单位的占21.0%,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可见求便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的位置。
(七)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返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在择业指导中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
(八)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 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九)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即使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盼望国家继续“统分统配”。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
第五篇: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劳动就业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已经日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功能的需要。要解决摩擦性失业的难题,就必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功能,尽可能使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差异性相对缩小,从而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信息条件。
2.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扩大异地就业的需要。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劳动力流动总量的增加和频率的加快,个人的职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没有劳动力市场,国家通过高度统一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户籍管理等行政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加以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动率是很低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率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的调查,在北京、无锡、珠海三城市,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改变过工作单位的个人比例仍较高,达30%以上。这一比例与日本横滨1970年的比例(34.9%)大致相同,高于美国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1]这种状况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的流动程度是比较低的,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即劳动力流动的频率与跨度)已经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缓解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摩擦性失业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过在我国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某地某种劳动力严重短缺,而另一地此种劳动力却大量过剩,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由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业从根本上说是在劳动力总供求基本均衡状态下的失业,其解决路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完备和对称。而后一方面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缓解的制约因素,有必要作为我国政府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加以解决。[2]
4.进一步提高就业弹性,遏制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趋势的需要。所谓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在正常情况下,就业弹性应在0—1之间。一般地说,就一国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但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非一致性。一方面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却逐步下降,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 1
率达4.3%,1991—1997年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保持在0.08—0.17之间,明显偏低。2002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比1996年又下降了0.02个百分点。[3]要遏制劳动就业方面这种非正常状况,除了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调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协调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路径
尽快改变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不完善、不统一的“三不”状况,使劳动力市场成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健康有效的平台,并做到与国际劳动力市场接轨,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
1.进一步从理论上给劳动力以科学的市场定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劳动力作为商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社会各界所公认。现在的问题是必须真正确立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允许其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理论观点。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劳动力的流动,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克服劳动就业问题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行政壁垒,正视并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2.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一样,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一个局部,是市场体系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与否反映一个国家的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也是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劳动力市场还不同于其他要素市场,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所以,劳动力市场是特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市场。
[4]同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状况离WTO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一些西方国家至今还不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作为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并尽快解决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3.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定位。首先,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健全的、全国统一的,运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平台;其次,通过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完善,使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使困扰宏观经济发展的失业特别是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从而减轻劳动就业方面的社会压力;再次,通过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实行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化的就业机制相结合,实施“就业型经济增长”战略,克服“增长型失业”,改变我国当前就业弹性偏低的状况。
4.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除了解决好上述几方面的目标定位问题外,还必须努力抓好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首先是加强劳动力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与管理。再次是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劳动力市场的载体主要是各种职业中介机构,例如职业介绍所等。其建设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具体地说,一是明确代理制,即职介所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沟通供求信
息,协调供求关系,代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进行诚信高效的招聘或求职;二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档案管理,对滞留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并进入劳动力市场信息库,实行严格的管理和及时的更新;三是对滞留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劳动力顺利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创造条件;四是对职介所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严禁信息欺诈、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五是加快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在各地方、各行业、各部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实行资源共享和互补,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最后是培育真正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具体地说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载体—劳动者。其中政府是劳动力市场特殊的主体。这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政府机关用人也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招聘,也是劳动力的需求方之一,但同时政府又是独立于市场之外、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国家机器,代表国家行使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职能。[5]所以,政府应建立必要的绩效评价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以保证其管理和调控职能的公正和高效,从而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走向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湛新民:国有企业就业弱势群体形成原因与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3]姚先国、黎煦.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4] 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
[5] 胡家勇:转型、发展与政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2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1.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功能的需要。
2.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扩大异地就业的需要。
3.缓解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
4.进一步提高就业弹性,遏制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趋势的需要。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路径
1.进一步从理论上给劳动力以科学的市场定位。
2.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定位。
3.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定位。
4.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