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俗文化

时间:2019-05-15 02:1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乡的民俗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乡的民俗文化》。

第一篇:家乡的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三)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四)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培养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的能力,渗透动物在生活和生存中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教育。

3、激发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培养研究动物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查找相关动物的资料,动物保护自己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吧?

生:喜欢。

师:下面我放一段动画,大家要认真看,一会儿我有问题要问。(播放flash,《鹰和兔子》)

1、提问:小兔子用什么方法可以躲避老鹰的追杀,从而保护自己呢?(学生回答,可能逃跑,可能钻进洞里)如果学生答钻进洞里,则引导学生,要是在洞口可以钻进洞里,那要是离洞口比较远,它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出先逃跑。

2、小兔子用逃跑的方法来保护自己,那么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你们想知道吗?(生答: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怎样保护自己》。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说出几种他们自己知道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动物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请一至两名同学讲述。

2、看课件,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下面咱们来看看其他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播放课件)

播放一至两个动物,并介绍它们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动画片是需要配音的,下面咱们来做一个配音的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儿呀?

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动物,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保护自己的方法,谁来试一试。学生举手,师:好,请你选择一种动物。

(学生选一种小动物,演演、讲讲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保护自己,适应自然环境的。)

3、继续播放课件(动物保护自己的录像),小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学生认真听)

(三)课外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谁来说一说(生:可能回答,动物很了不起,很有本领,有保护自己的方法)师:虽然自然界的这些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捕杀,有些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呀?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要保护动物。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

板书设计: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逃跑 保护色警戒色舍弃身体的一部分

装死 放电 放臭气喷墨汁…….

第二篇:家乡民俗文化

院系:师范教育学院专业:学号:姓名: 级小教美术101310113 X

X

家乡民俗文化

摘要: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退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 的沉淀。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是个地区的精神 征,同时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满足人们的社会与文化需求。研 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 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 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秋天则层林尽染,山水如画,游人入此,每每流连忘返。沟旁一山, 顶平如原,川底即可望见, 名曰平顶山。平顶山市地处中原,文明开化较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展变革和人口迁徙,积淀了深厚的传统习俗。而平顶山市城区则从建市到汇聚了从全国各地迁来的人口,习俗各异。当地传统习俗与外地习俗逐渐融合,构成了平顶山市特定的民俗象。

平顶山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和 龙山文化遗址,表明她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平顶山市是一个以煤炭、电力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煤 炭、铅、锰、铜、铁等57种。其中煤、盐、铁的储量最为丰富,铁 矿储量占河南省的一半以上,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有“中原煤 仓”之美誉。

平顶山当地的美食有:鲁山揽锅菜、郏县豆腐菜、三郎面牛肉、宝丰买根烧鸡、舞钢热豆腐、叶县瘸子烩面、浆面条、胡记米线、恵香包子、北舞渡胡辣汤、葱油饼、酥油饼、郏县饸饹面、蒜泥白肉、牛肉合、羊肉汤等。

神话传说:香山大普门禅寺位于新城区北部的香山上,始建于东汉后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史载,楚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俗称三皇姑,曾在此修炼成佛,得道正果为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寺内现存大悲观世音大士塔建于北宋年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景点:尧山、昭平湖、好运谷、画眉谷、武钢二郎山、灯台 架、三苏园、龙潭峡、六羊山、中原大佛、叶县县衙……都是旅游度 假的好去处。

马街书会:农历正月十三日是宝丰马街书会主会日子,马街书会 是元朝兴起连年延续的全国最大,历史最久的曲艺盛会,是构成宝丰 文化现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是固定场所举办的民间曲艺 说书艺人进行艺术贸易和交流展示的传统集市形式。

宝丰魔术:可以说是平顶山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宝丰是中 国魔术之乡。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 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民创办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创新之路。这就是被文化部称为用非物质生产方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创举 ——“宝丰现象”。2006年9月宝丰县被中国杂协命名为“中国魔术 之乡”,并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魔术之乡”。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民 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结果,民俗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文 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你更是的推动作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平顶山人有豪迈的性格不拘小节,这正是这片土地的孕育。我们要爱护我们的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我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现在的平顶山,魅力依旧光彩照人,在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不会忘记传统的艺术,不仅是平顶山的风采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骄傲,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第三篇:感受家乡民俗文化

感受家乡民俗文化

民俗与中国文化通选课论文

姓名:李其昌 学号:5060309705

论题解释:

首先一句话我要说:感谢陈业新老师让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们在公式定理的间隙找到一叶文化扁舟,可以在每个周二的下午听两节课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一种最简单实际的享受„„

由此,我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家乡的点点滴滴:他们好像在迷失了很久之后又变得那么鲜活——跳动在我脑海的每一个缝隙„„

好好回忆,好好记录,尽可能把这些家乡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告诉给看过这篇小论文的每一个人,我想做的就这些。

摘要:

如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我的家乡——安徽省肥东县周边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生儿育女、婚丧嫁娶、过节寿诞、家族关系、亲属称谓、民间偏方、房屋布置、做农活等的简单概述,试图向读者介绍一个属于我那偏远地区的故乡的人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在叙述的同时运用课堂上陈老师所教授的方法分析、发表本人的一些看法,或褒或贬。最后总结出本人对民俗文化的整体印象、看法。

关键词:

民俗文化、地方风俗、小孩、婚姻、寿诞、丧祭、节日、禁忌、吉祥预兆、家庭房屋、家谱、偏方、田间地头„„

正文:

本文所叙述的民俗资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查和积累:本人父母(父亲55岁,对于丧葬、民间偏方和生活禁忌、吉兆等很有经验;母亲50岁,对婚姻小孩家庭琐事方面的民俗文化很有见地)的介绍;学校教育;本人自己在家乡农村十余年的生活经验。

最经典的嫁妆组合应该是:8/10对布,自行车,缝纫机,手电筒,五斗橱,大礼橱,4/8瓶酒,8筒麻饼,四条鱼,四只鸭,八斤方肉。顺便说明一点——“四”的发音在我们老家的方言里是和“喜”一样的。这些在解放初期的嫁妆之所以我说经典,很多原因是他们带的那个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说到麻饼,妈妈说有一句话叫“吃麻子套金子”是指女方将麻饼送给亲戚朋友,要他们出“人情”(彩钱)。还有一样很特别的物件就是一刀肉——要一块长方形的肉从中间切开,只能连一点还不能断掉,名曰:“丫杈肉”,是女方难为男方的一种方式哦!

下完日子就要到“正期”了。第一天,男方家请尽量多的亲戚朋友吃“发轿饭”,当然不能没有主要的“红人”了。相当于是誓师大会——明天要把新娘子接回来了,大家都要出力啊!这顿饭可是相当丰盛啊,想起小时候去吃饭的情景我都流口水,呵呵!

第二天一大早,“红人”、“小驴子”(象征性的挑担子送嫁妆的)和“炮竹”(放爆竹的)就出门了。女方大门不开,给过“门线钱”才能进去。接着就要往男方家赶了,比较有特色的是在过桥的时候,新娘会问“红人”要“过桥钱”的,如果不过桥,好像就免了,不过在老家桥很难避免的。要说明一下就是这些个钱最后都是给女方跟着一起过来的“送亲丫头的”,相当于伴娘吧!我妹妹就对这个职业很感兴趣„„ 到来新郎家爆竹齐鸣,过火盆(老家叫“过芝麻茎”,因为是烧噼噼啪啪的芝麻茎的)。接着是拜堂,进洞房,闹洞房,好像全中国都大同小异,不再赘述。至于婆婆的枕头糕、大红枣、大桂圆、甜奶糖等自不必多说。

第三天一大早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仪式——小姑子,新郎的妹妹,要为新娘打洗脸水,新娘自然也要给红包了。这是象征着家里的女眷能够接受并且欢迎新娘的加入。

第三部分:“人到六十古来稀”。

为什么要用这个我自创的标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老家把老人家到六十岁当成是很重要的,做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关于长寿我们老家有一个说法:“六十三、七十四”,具体就是指这两个年龄是很难过去的,就像是两个门槛,过去了就会很长寿,没有过去——自然不用谈长寿了。至于由来说是两位圣人——孔子、孟子就是活这么大的。

其实限于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很落后,长这么大我还真的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做寿的大场面,即使爸爸妈妈也没有,只是听人谈过一些。有两个事情是要做的:一个是吃长寿面,一种我们老家的特色面条,手工制作,很麻烦,不过味道非常好,只是对下面的水温时机要求特别高,一般只有那些村里的长者才会被委以重任。顺便说一下,我爸爸会做,我从小跟爸爸也学过一些,有机会希望可以推广一下。还有一件事就是拜寿——寿星坐在中堂上,儿孙子女依次跪拜,红包和祝寿语是少不了的。

可惜由于经济原因这样的仪式在家乡很少很少,只有特别富裕的家庭才会去办。不过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做寿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4经济社会的进步,也是进步必然导致的阵痛。

感谢:

写这点东西真是不容易啊!

本可以从网上抄一点更加专业的论文资料,也许会让老师在打分时多多慷慨。可是我没有这样做,相反的,我花了两个半小时打长途回家,向爸爸妈妈还有其他能帮上忙的任何人询问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点点滴滴,再记录整理,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不是不想写,只是本人字体实在不雅)。所以,第一个要感谢我自己一番,能在抄袭成风的论文写作大潮下完全做到每一个字都是原创不容易啊!还要顶着被认为论文一点水平都没有的风险。其次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家人、邻居们,我前几天打电话回去要他们准备,事实上他们真的没有让我失望,提供了很多资料,当然,最后很多东西没有写进上面我感到抱歉。最后要感谢的是老师,不是因为这篇小论文,而是感谢老师那些精彩的课堂演讲——真的很棒,让我大开眼界!

2008年1月4日星期五 于D26-402

第四篇: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枝江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西缘,因长江在此分枝而得名境内长江与清江、玛瑙河、沮漳河交汇,是宜昌三峡的门户,也是一片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

枝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如枝江民间婚嫁习俗十礼、丧葬二十七礼、诞生祝寿八礼、民间歌谣和极富地方特色的枝江楠管等等。本文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收集并记录了枝江的婚嫁习俗十礼、人生礼仪习俗四则、节令习俗五则、丧葬习俗、枝江民间歌谣和枝江楠管的产生、发展以及皮影戏。

婚嫁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因而隆重热闹,民间俗成的礼节也是名目繁多。枝江婚嫁习俗可谓十礼:

一、说 亲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婚女嫁总得有人撮合,这撮合的人叫媒人,也叫红娘、红人先生、媒婆、月老、介绍人等。过去曾有以此为职的媒人,当地人说:“好吃好喝的捞媒做”。媒人说亲一般先“量媒”,即双方情况、要求先摸摸底,当媒人认为双方条件相当或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就再邀一个同行,分别到男女方去提亲(即说媒),男女双方上门提亲的人热情接待,媒人也尽力地介绍对方的情况,使他们能达成共识。只要各方父母允应了提亲人的意思,这提亲人就正式成为这桩婚事的媒人,此桩亲事(即婚姻)就会称为是明媒正娶,说亲的程序就算完成。

二、合“八字”

男女双方父母同意了提亲,男方就要请算命先生来合男女的“八字”。合八字即算命先生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再根据这生辰八字来推算这个人的命运好坏。如果双方八字合上了,这桩亲事就可以定亲,如果合不上,一方缺什么又有解也可以定亲,如果双方八字相克无解,比如一主“火”热,一方“水”深,水火不相容,那这桩亲事就因“八字”不合而告吹。合“八字”封建迷信色彩浓,现在都不用了。

三、过 门

男女八字合上了,双方父母要互请对方来对象,叫“过门”。男方接女方过门,女方一般由嫂子姑母陪同,在媒人的带领下到男家。过门一是让父母看看对方的长相使其落心,二是让过门的人了解对方的家境。“过门”回家时,父母还要给未过门的媳妇(或女婿)“打发”(即见面礼)。过门后,男女双方就可以自由来往了。

四、订 亲

双方过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往来了解,男方父母就要择吉日,请女方及女方能代表父母的有关人员到男家来作客,并请自家的堂亲,姑、舅、姨等直系亲威来陪,即“订亲”。订亲虽不比结婚的热闹,但也隆重,有的还杀猪宰羊,请吉长(即厨师)开生案,当着众亲友拟订婚约。订亲这天,女方来客要在男家歇宿,次日返回里男方要给订亲礼,一般是衣物布料、金银首饰,有的公婆还交给信物。

五、求 恳

结婚日期由女方的父亲与叔父、姑父等人来确定。男方如果要娶亲,必须将女方的父亲、叔子、伯爹接到男方家商定婚期,这叫“求恳”。求恳这天,男家人特别讲礼性(即礼貌),俗话说:“低头娶媳妇,抬头嫁姑娘”。女方对男方“过礼”等方面的要求都要说出来,并向男方介绍他们的“陪嫁”物品。男方要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如有达不到的要求,也只能低声下气地请对方谅解,否则女方会以推迟婚期来要挟男方。一般情况下双方都是和和气气地达成协议,互不为难。

六、开 剪

婚期一定,男方就要积极为对方准备“过礼”的东西了,比如养猪、养羊、扯布料。请裁缝为新媳妇做衣裳,缝衣服这天叫“开剪”。这天还要把新媳妇接来,一是要量比子(即尺寸),二是来帮忙做饭。开剪还要给裁缝师傅封“利市”(即小费),裁缝师傅还要吃喜糖。这天开剪后,男女方都要缝衣裳,一般给女方缝12、18甚至20多件新衣,至少要保证结婚那天新娘从头到脚穿的戴的都是男方的。而女方家缝的衣服是装箱子的。

七、过 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将求恳时答应给女方的物品都要送到女家,这叫“过礼”。过礼的礼品要有整猪整羊,鱼一定要是2条,还有专为女方长辈订做的喜饼,称“粑粑”,常言说“嫁姑娘是要吃粑粑的”。还有烟、酒、糖果、衣物。衣物也有讲究,大的从过冬穿的棉袄大衣,小的到裤腰带,都必须齐全。一般“过礼”是用挑担挑去的,女方会给这挑夫利市钱(即小费)的。除食品外,其它物品都会作为嫁妆结婚时送回。

八、成 亲

成亲即结婚,成亲时也有各种礼仪。

1、上头:即成亲头一天,女方要给新姑上头。枝江一带的黄花闺女是不准将头发全部往脑壳后面梳的,前额都要留“达达”(即刘海儿)。结婚后再不是黄花闺女了,必须将头发全部向后梳,称为“上头”。乡间“上头”时先扯脸,即用“索子”搓后,一头用嘴含着,一头用手拉着,另一只手的手指将“索子”(即一种稍粗的白棉线)搓后的那端分开,利用上劲后一正一反地在新姑的额前颈后将汗毛、短发扯下来,边扯边用地灰抹,再将头发往后梳。上头是女人一生的转折点,预示着自己由少女变为少妇。

2、陪郎(陪姑):此项仪式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开席时,厨师安排有供十人一桌的宴席。男方(或女方)要请9个童男儿(童女儿)陪新郎(新娘)吃饭。此席上下席各坐3人,旁席各坐2人。新郎(新娘)坐在上席的中间。出菜后,厨师要请“迎台师傅”打鼓吹号将一盘带花的菜送到新郎面前叫“迎榜”,新郎不出钱这碗菜就不能揭开。厨师得到新郎的“迎榜”钱后,迎台师傅也对着新郎吹喇叭,新郎也要给“利市钱”。陪姑不“迎榜”,只“迎花”,枝江一带把陪姑叫坐十姊妹。

3、放压箱钱:女方陪姑之后,父母要请同族长辈兄嫂及姑舅姨进房看新姑的花衣裳装箱,并带头往箱子里放钱,因为压箱钱放的多少既能表示亲友的大方,又能显示娘家的富裕,可抬高新姑到婆家去后的身价。有心计的新姑还故意以舍不得这些人为借口,用哭嫁的方式激起长辈们多放点钱。一般来讲,这些亲威都要放压箱钱,甚至有的凑成整数或几佰几仟的。

4、娶亲:娶亲一般是轿抬马骑。娶亲队中有几位必不可缺的人物。一是新郎先生,如有特殊情况,新郎可由本族的未婚姊妹代替;二是男方媒人;三是2名大炮手,称为“投贴的”;四是一对童男称“男伴郎”,一对童女称“女伴郎”;除此轿夫马夫乐队及“喝泡打杂”的若干人。新郎到了女方家,要喊“给爹、妈送恭贺”,要与所有亲戚打招呼后,在堂屋坐下,此时有一小孩(一般侄儿类)打来洗脸水给新郎洗脸,新郎洗脸表示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来接人,洗完脸要给送水的小孩一个“红包”。

5、哭嫁:“哭嫁”也叫新姑“打榨”。即新姑在上轿之前要在闺房啼哭,一是舍不得爹妈,哥嫂弟妹;二是嫌嫁妆太少,压箱钱不够,用哭嫁的方式最后“榨”一点娘屋及亲友们的银钱;三是民间常以姑娘哭唱水平的高低,作为该姑娘智慧和能力的大小,其实真正舍不得父母的新姑很少,大部分的心早已飞到新郎的怀抱。

6、送亲:送亲一般由下列人员组成,一是女方介绍人;二是2个女送亲,这两人一般是嫂子或姑姑,称为“亲客”;三是2个男送亲,由新姑的兄弟担任称为“小亲家”;再就是扛帐子的、挑镜桶脚盆(称小家业)的,抬亮盒的、抬嫁妆的都称为“来亲”。发亲后,娘家还将小家业中的“劈柴”拿转来,只留给2块或4块,否则把娘屋的“财”都带走了。发亲铳响,娶亲的送亲的一起上路,返回时不能走来娶亲时走过的路,这就叫“新人走新路”。

7、铺床:娶亲回来是“小家业”嫁妆先到屋。帐子被子到屋后,新郎父母安排人铺床。铺床人必须有资格,一般要求该妇女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夫妻健在。只有这样的人铺床才会使新郎新娘婚后白头偕老,儿孙满堂。铺床人在为其铺床时,会得到新娘子事先放在被子里的“利市”红包。

8、拜天地:接亲归来,堂屋里已是灯火辉煌。拜堂上方的春台上点有两支红蜡烛。亲友来宾坐两旁,媒人、父母双亲、小亲家坐上方。新郎新娘站在拜台上,支客先生做司仪举行拜堂。拜堂施大礼(磕头)先拜天地,再拜公堂,三拜父母,四拜媒人,五拜姑嫂,六拜来亲,七拜亲朋,八是夫妻互拜。八拜也正合“要得发不离八”的吉利话意。夫妻互拜后一般还要互换信物,喝“交杯酒”,即新郎新娘各端一杯茶水,以茶代酒,双方挽起胳膊,互送对方嘴边喝,意为二人百年合好。

9、抢房:抢房也叫抢床,其实就是新郎新娘争先恐后进洞房。据老人讲,谁先进洞房谁就占强些,以后不会受到对方的欺负。所以拜堂之后,男方的母或嫂推着新郎、女方的亲客推着新娘,一齐往洞房里挤,“挤得赢的是哥哥”。有的新郎新娘愿意同时步入洞房。入洞房后,有一童男童女为新郎新娘各端来一盆洗脸水,新郎新娘双双洗脸洗手后,分别给童男童女“给包”。表示干干净净地结为伉俪。

10、闹房:新婚之夜闹洞房是最热闹的,主人取忌讳新婚之夜无人闹房。一般闹新房的都是男方的表兄弟及朋友,闹房时除了亲客能在房内,小亲家和来亲都分别安排专人作陪或休息去了。在枝江百里洲一带,送亲的人都要当天回去或者不能在男方歇宿。闹房者一是进洞房看亲客新娘、看嫁妆、看新房;二是来给新郎新娘贺喜、陪夜。闹房的名堂很多,一般进门先喊“喜”,一人领,众人合例如“(领)楠木桌子,(合)喜呀;(领)四角四方,(合)喜呀;(领)上面摆的,(合)喜呀;(领)瓜子糖,(合)喜呀。”进门后入座,先喝一口常茶,抽一支常烟,再有头有脑地进行。比如要吃“鸦雀含柴”的糖,“喜鹊闹梅”的烟,“双狮抢球”的茶等等,这些都由闹房者事先安排好了的动作,要新郎新娘表演,其目的就是要新郎新娘拥抱、亲嘴之类。还有“小叔子”或者是侄儿用一竹竿,一端绑上线,线上绑一颗糖,用手拿起竹杆摆动,要新郎抱起新娘吃,称为“刷刁子”(比喻钓小鱼),吃到了糖,新郎新娘还要将“利市钱”再绑在线上,这样小叔子或侄儿才刷到了“刁子”。还有的把新郎的爹或伯佬哥哥拖进去闹房,因枝江农村喜讲“公佬烧火”、“伯佬哥扒灰”等俗故事,所以爹或哥一般都早早躲起来,怕弄进洞房留笑话,有时为了不得罪客人,还是硬着头皮被拖进洞房“挨整”,这样就会把闹房掀起高潮。闹房一班人结束又接着来一班,直到五更。

11、交亲:闹房到五更,闹房的人,就会自觉地纷纷离去。亲客就要请新郎将他的父母姑舅姨等长辈请进洞房,由亲客们动手摆糖果瓜子,并倒茶递烟。待各位长辈坐定,亲客即代表新娘的父母对新郎的父母作些交待。一是感谢他们的热情接待;二是介绍新娘的有关情况;三是代表新姑娘家里对嫁妆办得不全表示歉意;四是要求新郎的父母要将新娘当作亲生儿女一样管教。同时也当面对新娘提些要求比如孝敬老人、夫妻和气等话。新郎的长辈也有一个代表发言,对女方父母包括亲客表示感谢。互相客套之后,亲客将新娘陪嫁的箱子钥匙当面交给新郎的母亲,并向长辈们介绍有多少件衣服、多少压箱钱等。新郎新娘也要当面相互表态,比如怎样孝敬老人,互相帮助把家庭搞好等。这就是“交亲”。

12、传茶:交亲结束后,新娘将自己在娘家为男方的长辈们做的鞋拿出来,送给各位长辈,一是表示尽孝道;二是在长辈们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针线活本领,三是可以得到比这双鞋高几倍的“利市钱”。长辈们接到鞋后,连忙掏出钱来给新娘。这就是“传茶”,那鞋叫“传茶鞋”。

13、揪脑壳茶:天亮了,新娘要早早下厨,在嫂或姑妹的帮助下做元宝打鸡蛋,这元宝面(即汤圆粉)、鸡蛋都是娘屋为其准备的。煮好后由新郎新娘端着送到所有直系长辈的床面前,让老人们从床上一揪脑壳就可以吃到鸡蛋茶,这就叫“揪脑壳茶”。长辈们接到鸡蛋茶,也要给新娘利市钱,一般给的钱很多。因为不是亲嫡嫡的亲戚是吃不到这“揪脑壳茶的”。同时也表示新娘娘屋的父母很讲礼性。

14、回门:婚礼的第二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第一次回娘家,称为“回门”。为了迎接新姑爷的到来,娘家一般在这一天过客,叫“回门客”。因为新姑爷从此就是娘家的“门外娇客”了,任何岳父母是不会轻易怠慢的。不过作为新女婿首次去做“姑爷”也必须讲礼性,一般回门去要带上几样“茶”(即礼物),至少是四祥表示“四季发财”,也是对岳父母的一种答谢。中午入宴,娘家要给新姑爷“回门饭”吃,这碗饭要用“头子碗(大碗)盛一堆碗饭,碗底放上一枚硬币,但是不管新姑爷肚子有多饿,是不能吃完的,碗里要剩一些饭和硬币,对新姑来说,是不能把娘屋里吃空,对新姑爷来说是祝岳父母家“连年有余,吃不完,用不完”。下午新郎新娘不管岳父母怎么挽留,也得趁早回家,而且越早越好。因为父母在盼着儿媳早点回来,否则父母的眼睛迟早会瞎,是因为他们望儿媳妇归来望穿了双眼。

九、打花脸

新郎新娘“回门”回家时,就是“打花脸”的时候。在家里的表兄弟姐妹或亲友已备好锅灰、墨、红土之类,随等新郎新娘“回门”归来,归来的鞭炮一响,表兄弟姐妹们一拥而上,抓住新郎新娘,给他们脸上抹黑抹红。父辈的亲友也如痴如狂地逮新郎的父母画“花胡子”,有的还在他们背部乱抓即“刨背”。“打花脸”意味着“打发、打发”、“刨背”是祝他们早日抱孙子升辈。“打花脸”从表面看来很“武野”,实际上气氛热烈和谐,意义深长。若没有来“打花脸”和“刨背”对过喜事的这家人来说,就是很不吉利,好象真失去了“发财”或“升辈”的运气。

十、亲家过路

婚嫁的最后一礼为“亲家过路”。亲家过路即男方择一日子,请女方父母到家里正式做客,以方便双方亲家日后的往来行走。乡间流传的“亲家母的茶,一礼还一答”也是这个意思。男方这到也要请姑舅姨来作陪,借此机会让女方父母放心,并共同喝一次“安乐杯”酒。

人生礼仪习俗有添生、逢生、报喜、洗三四则:

一、添 生

添生是生儿生女的事情,人们把它当作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的头等大事。临生里,怀生妇女和家人非常紧张,常言道:“儿奔生,娘奔死,只隔阎王一张纸”。

建国前,人们相信“婆婆经”,怀生妇人,一旦发作,房屋的门、窗、柜门都打开。缸、坛子和罐子的盖子也要一个不漏地揭开。遇到难产,紧口坛子,罐子要摔成碎片,房前屋后的石板也叫它翻身。

添生时,婆婆要仔细观看娃子落地的姿势。偏着身子落地,家人才会放心,娃儿落地屙尿,是不祥之兆,要用手捧住,让尿滚到娃儿身上,俗话说:“落地屙尿一举枪,不死老子就死娘。“

娃儿落地后,总要先放鞭炮,因为这样可以为生命壮胆,长大后胆子就会大些,也可把喜讯告知邻里乡亲。

二、逢 生

第一个跨进添生大门的叫逢生人。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主人都要以礼相待,弄些东西逢生人吃,老人们甚至认为:逢生人的思想、才华、德行、气质等就是新生命的未来模样。假如是好吃懒做、叫化子、小偷逢生的话,这对主人来说就是一大忌讳和心病。

乡邻得到添生的消息,要前来关心和捧场,说一些送恭贺的话;什么“恭贺您落了心啊!”“添了一张嘴啊!”“是放牛伢子还是个酒坛子啦?”人们把生女娃子说成“酒坛子”,把生男伢子说成“放牛娃子”。

三、报 喜

添生后,娃儿的爹要尽早去给家家报喜,让家家放心,俗话说:“婆家不报喜,娘屋里无碎米”。报喜一般要准备四样茶礼。如果生的是女娃子,礼品中就要有白酒;如果是男娃子,礼品中就应有嘎嘎儿(猪肉)。

报喜后,家家定下洗三的日期,不过逢三不洗三,如日期有违,当另择吉日。

四、洗 三

洗三,又叫吃三朝饭。三朝是说奶巴子存活三天的好兆头。洗三是对新生命的一次重大洗礼,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节日。

洗三的主客是家家、舅家家、姨家家和接生员,陪客是自家直系亲属的长辈们。客人不多,总共不过两三桌。因此,又叫吃“三桌饭”。

这天,家家要送来鸡子、鸡蛋、猪蹄子、猪心肺等营养品,为的是给月母子发奶和补养身体。

洗三严肃而慎重。把艾蒿和蒲草加清亮水放在清洁锅里煮开,去渣后加上金银铜铁锡,就成了洗三用的水。老人讲,用这种水洗澡,可以消毒、治病和去邪。洗三,是奶巴子和月母子同时进行。不过,对奶巴子特别讲究。冬天里,室内要生火,防止感冒。开始由接生员接过奶巴子,用新盆子新袱子装上洗三水给奶巴子洗澡。洗的方法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内向外按序进行。边洗还边说一些吉利话,洗到眼睛时说:“眼睛长得亮,看了东方看西方,看了南方看北方,方方多明亮。”洗到耳朵时说:“官大耳朵大,长大好听话,你八方听得见,做个乖娃娃。”洗到手板时说:“手板长得白又嫩,指嘎儿也长得伸,给你双手洗干净,长大正乾坤”。这些词有随口编的,也有约定俗成的。

奶巴子洗净以后,还要拿剥壳后的石磙鸡蛋磙脸和磙身,娃儿长大后皮肤就会变得白净可爱。

奶巴子穿上新衣后,先给室内四个门旮旯作揖,求“偷生官”保佑奶巴子平安。然后给家家和长辈们作揖。

洗三后的水叫“太水”。洗三完毕后,要把太水泼在人迹不到的地方,一般倒在自己的床底下,免遭人的践踏。

接着,便是打发送生娘娘。神龛前供有全鸡、槽头猪肉、三杯酒和三杯茶。娃儿的爹三叩头,娃儿三作揖,以表对送生娘娘的感谢。

中午,主人摆上丰盛的酒席,“烧三桌”的仪式开始。作法是主人在每桌酒席下烧香化纸,请各位长辈亡灵坐席,最后呼叫:“三代公祖、老少亡人、没叫到的都来喝喜酒!”

席间,家家要定下洗九的日期,女婿就可接客和准备了。节令习俗有五则:

一、过 年

枝江一带人们称“春节”为“过节”。枝宜地区“过年”的时间长,从头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经过“小年”、“大年”、“上九日”、“元宵”、直到二月初二“过把把年(也叫尾巴年)结束,甚至还可以延长到麦子黄,俗话说:“拜年拜到麦子黄”。“过年”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寿年丰,如意吉祥不倦的追求。

1、祭“司命老爷”(祭灶神)。腊月二十三日是“司命老爷”的生日。传说司命老爷原是凡人,有的说因其贪财,有的说因其贪色,于腊月二十三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堂憋死了。后来玉皇大帝封他做了灶王(即司命老爷),能主宰吉凶祸福,人们把腊月二十三作为他的祭日。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为盼在“过年”期间一切吉祥如意,便在此日为“司命老爷”烧纸敬香,求其保佑。也趁此机会将灶前、灶后、壮上、灶堂打扫干净,使灶屋里清清爽爽。也有的用大鱼大肉做贡品,为次日“过小年”作好准备。

2、过小年。每年“过年”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腊月二十四称之为“小年”,民间把“过小年”当作“过大年”的准备阶段,在外面的家人要准备回家,年前的准备工作都要从这天开始,大户人家还要在这天酒后发放“长短工”的工钱或安排次年的去留,一般家家都要做几道好菜摆上桌,以示过一个美满的小年。

3、滥水节。从腊月十四到腊月二十七止为“滥水节”。传说“滥水节”期间,没有风水禁忌和动土的禁忌,人们就可以趁此期间,挖阳沟(实为阴沟)、填阶沿(台阶)、打阳尘(室内用长把扫帚打扫丝网子灰尘之类),以干干净净新面貌迎接大年到来。其间还要在腊月二十八以前,炒炸豌豆,炒苕金果,炒米子,摊“绿豆皮”(即用五谷杂粮闷湿后,磨成糊状,再将糊浆用锅摊成饼之类,切片晒干后食用),还要打豆腐等等。俗话说“炒(吵或闹)七不炒八,炒八过刀杀。”意思是腊月二十八结束一切准备工作,以图吉利。

4、辞年。在腊月二十八日以前,一般下辈要给上辈、姑娘女婿要给岳父岳母送去糖果、烟酒之类的礼品,给上辈“辞年”,意表与前辈一起以礼福辞旧岁。

5、团年。腊月三十,是全家欢乐的大喜日子。这天,全家人在一起团圆吃饭称“团年”。这日清晨,人们放“爆竹”(鞭炮)称为“接年”,“接年”后,妇人进厨房做菜做饭。男人们就要贴对联,贴门神,在室内贴年画,据说“门上贴红”能避邪恶,使室内室外焕然一新。这一天禁忌大得很,凡是不吉利的话都不能说,如“汤圆”要说“圆宝”,“龙”要说“包”,“蛇”要说成“溜”,“完哒”要说成“圆哒”,饭菜做好后即开始“团年”。“团年”开始时,要放鞭炮,有铳的还放铳,随即烧纸燃香敬菩萨,敬“天地君亲师”灵位,席间先用酒饭为这家祖先“叫饭”,请已故的祖先回家团圆。“叫饭”即用酒杯斟上酒,把筷子的一端搁在碗上,家里的主人口里振振有词“三代公祖,老少亡人,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还用各自面前的筷子在各菜碗里点一下,以示“奉菜”。最后给每碗添上一勺饭,少顷,将酒点洒于地,将饭倒在一起后喂鸡,饭桌四周拨洒一口茶水,“叫亡人”结束。全家人便上桌“团年”了。团年的席上有鱼肉剁成的“年糕”,取意“年年高”,有鱼或肉丸子,取意“团团圆”,鸡肉鱼应有尽有,满满盛席。团年时,最忌讳的是缺人或说些不吉利的话,如果这里有个外人进门,则皆大欢喜,一定请人上席。传说团年时添人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不是添子添生,就是添财进喜。团年结束后,家庭主妇还要用“团年饭”喂鸡,据说鸡说了团年饭能多下蛋,猪吃了团年饭长得快。如果家中有三弟四兄的,有的头天就开始“吃团圆饭”。

二、清 明 节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传统称之为清明节。清明期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人们常以清明的“清”字引起怀念已故的亲人,将清明前后定为“挂清”的日子。人们用红绿黄纸做成“清明吊”于此期间到亲人坟上去“插青”,“插青”时也要烧纸烧香放鞭、叩头,并带有食品贡奉,对坟有损坏的地方赔上土,整修坟地环境。坟上插的“清明吊”多,表示亲人多,子孙发达。如没有人“插青”的坟,称之为“孤坟野鬼”,好心人也会给插上一束“清明吊”,以求互相照顾。人们还趁此机会带着孩子去观赏风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祭扫的风俗,并限定祭扫期为清明的“前三(天)后七(天)”。

三、端 阳 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本地人叫“过端阳”。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端阳节是纪念屈原等说法不一,因而节庆方式也不尽相同。五月份正是农村大忙季节,传说端午期间,各类野鬼出来危害人类。天气回暖,容易流行疾病,各种毒虫开始危害人们。人们利用过端阳节纪念屈原并慰劳自己,也从各种文化形态上达到避邪驱毒,而构成隆烈的节日气氛。

1、划龙船。划龙船是一种自发的节日文化体育活动,并通过活动中的锣鼓鞭炮,借助龙的威力驱赶瘟神。在枝江县内,白洋、董市、江口等地都有划龙船的历史。其划龙船的人员喜单不喜双,以7人9人11人为宜,一锣鼓、一舵手、一指挥,渔船两边坐人划桡,随着“呼锵”的锣鼓声,夺标定输赢。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2、吃粽子。过端阳节的主要食品是粽子,粽子是把糯米用芦苇叶(粽叶)包成菱角形,蒸熟后伴糖食用。据说最先是把粽子投进河里,让河里鱼虾吃粽子,不伤害屈原的尸体,表示人们对屈原大夫的厚爱。除此以外,过端阳还吃“盐蛋”、“卤鸡蛋”、“包子”、喝雄黄酒、吃大蒜以达到消毒解毒之作用。

3、插艾蒿。过端阳这天,人们都要在野外割来艾蒿、菖蒲草插在大门两旁,其意是门边两束艾蒿,菖蒲形似两把利剑,能驱避外来野鬼,以青迎亲鬼,还因艾蒿、菖蒲是一种败毒的中草药,用此药煎蛋可治感冒、咳嗽,用此草烧水薰蒸洗澡,可为“月母子”发汗,驱寒解毒;攀烧此草的烟雾可以驱赶蚊虫。

4、戴香包。香包在本地叫“香荷包”,糨是给小伢们戴的一种具有药用性质的“荷包”。“香荷包”既是一种民俗习惯,也是一件美的工艺品。“香荷包”的形状各异,似红辣椒、似菱角、似猫、似狗、似鸟、似鱼等。包内装有丁香、桂皮、茴香、艾叶、花椒之类,其味香,给小伢们戴上,孩子们喜欢戴,并爱放在嘴里吮,吮后具有生津败毒之药用功能。故当有“香包身上戴,伢们逗人爱”之说。

四、月 半

七月十五为“月半”,(也叫中元节,大多叫鬼节),枝江一带称“过月半”。传说七月十五开鬼门关,从这天起,阴间鬼门大开,大鬼、小鬼、恶鬼、善鬼都可出来,各家亡人也会回来过“鬼节”。人们出于尊天敬祖的传统,十分担心先祖在阴间成为饿鬼,一般都要准备丰富的饭菜、烧纸钱、扎“灵屋”、做“纸箱”制冥衣、烧包袱祭祀祖先,打发亡人。富贵人家还要摆道场祭祀祖宗,操度亡灵,并以此求得惩治恶鬼,保举家人平安。

五、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此期间,各种夏秋作物均已成熟,临近收获,民间利用此间休养生息,并家人团圆,准备收获。

中秋节这天晚上,全家人在高悬的明月下吃月饼,守月花,传说十五晚,观看月亮,可以看到张果老砍桂花树,嫦娥穿白衣,乘白鸾,舞于桂花树下的奇观为“月花”。

另外,这天晚上还有“摸秋”的习俗,“摸秋”就是到别人果园或瓜园“偷摸”瓜果,传说如果久婚不育的夫妇,这天亲友会摸别人的瓜果送来,给他们吃,便可以得子。在我们这里,被摸秋的人家对摸秋者不会骂,据说,骂了别人自己就会“被时”(倒霉的意思),所以有的人家对瓜果园严加看管,有的则希望别人在他的瓜园里“摸秋”,以求好运。

枝江的丧葬礼仪混杂变异,既有楚俗根基又有巴俗影子,更有枝江的地域特色,奇特而丰富多彩。

枝江一带对死人有特定名称:未满3岁而夭折的称为“化生子儿”,意在这儿是父母的前世孽债,葬时应火化却又不忍心,只是施行葬事的人将其锤破,以免再“脱生”害人;未满12岁而死的称为“短命鬼”;未满30岁而死的称为“少年亡”;兄弟夫妻之间称先死的为“死鬼子”;年过六旬而过的才视为正常,对此不说死,一般说“老了”、“过了”、“拿了脚”、“走了路”,或说“已故”、“逝世”、“仙逝”等。

枝江人在葬事活动中多有禁忌,这里称丧葬为人生礼仪中的“白事”,对长寿者去世称“过白喜事”,也有称“红事”的,故有“红白喜事”之说。

人死后,孝家要请人到远处亲友家接客报丧,称之为“把信”。把信的人也只能告诉对方:“某某人几月几日几时‘拿了脚’,于某月某日安葬”便罢。得到信的亲友还要弄点东西给把信人吃,至少要给杯水把信人喝,据说只有这样,亡人才会保佑把信人万事顺喜,否则把信人将会不高兴,甚至与得信人闹出矛盾。

丧葬办桌席时,若找隔壁邻居借桌椅等物,不得说“借”,只能说“讨”,孝子跪在被借主门外,由帮忙的人叫出主人,孝子再向这家主人说“讨”什么东西。平时找别人借东西是要还的,死了人找别人“讨”的东西不用讨主还,一般由被借主自己来拿,或由帮忙的人送去,否则被借主也会不顺喜。给别人送东西去里,一般由孝家回敬一些肉糕、烟糖之类的礼物。民间流传:“一个人埋不成爹”、“众人抬一”、“谁家不死老子娘”等俗语,也正是办葬事靠大家互帮互助的缘故。

人生礼仪活动中,支派掌管事务的人叫“支客先生”,而死人的场合中叫“督官”。据说“督官”火气大,能驱鬼压邪。仔细分析,丧葬礼仪中的事务性繁多,没有“督官”掌脉支派也是不行的。

父母死后,孝子一个月内,五七内(即35天内),不得进别人的家门,据说在这个时间内,孝子身上带有死鬼的阴魂,进了别人的门会给别人带去“麻烦”。

参加吊丧的客人来到孝家也很讲究,如果碰到死者的晚辈,则说“恭贺您忠孝尽到哒”,答日“不忠不孝”或“他(指死人)跟着我们磨不来哒。”如果见到死者的兄弟及配偶等平辈,则说“把您的伴儿拆哒!”答日:“他自己要抢黄土呗!”如果见到死者的长辈则说:“把您急着哒!”答日:“只怪我的命苦”,“命不好”之类等等一些客套话。

枝江丧葬习俗事象中,虽有沿俗信巫的现象存在,但总的来看,还是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哀思,对存者未来生活的安抚祝福,构成了枝江地域特色的丧葬习俗文化。

枝江丧葬习俗其程序如下:

一、推帐子

枝江人习惯于睡木雕花架子床;如“对子匾”、“满穿”、“百铃”床之类,雕龙刻凤、花木鸟兽。也习惯于吊蚊帐。人在死之前反映出一种预兆,此预兆除了病危之外,还会出现“人死还阳”或“造命”的征候。有经验的老人或郎中都有预感,发现病人出现以上预兆时,就很快将他床上的蚊帐推掉。乡间人说蚊帐在阴间叫“锣丝网子”,如果人死时不推开“锣丝网子”,死人就不能出去,就不能“拿脚”,这最后一口气就不能断,忧得“遭孽”(可怜)。后人也不忍心看到病人“忧”的情景,只得推开蚊帐让其尽快“落气”。待病人“落气”之后,还要将床架子都拆开搬出来,疏通道路,让死人“上路”。

二、烧落气纸

人死落气后,家人在死者床前放一个陶钵子,便在这个钵子里烧纸钱,称之为“烧落气纸”。俗话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人和出生时一样,赤赤条条地回到阴间,死者死时一无所有,走路过关样样要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据说纸钱烧成灰后,就成了阴间的钱,亡人有了这笔钱,才能疏通各种关系,顺利到阴府去报到。一般情况下,落气纸在死者病危之前都准备好了。

三、抹 澡

给死人洗澡叫“抹澡”,给死人穿衣叫“装老”。民间都有专门为死人抹澡、装老的人,男有男伴,女有女行,一般同性2人,多为中老年人。有的是世代相传。

抹澡人来到孝家,先到亡人床前烧纸讲礼,孝子施大礼相迎。待清点“装老衣”后,抹澡人请其帮忙者打来洗澡水,抹澡人用“抹澡袱子”先自己洗脸,再给死者洗,意表同洗一盆水,让死者在阴间多多保佑他。根据男女不同的死者,抹澡的方式也就不同,“女者有三,男者有七”。一般死者是女人只抹三袱子,即从头到脚一袱子,左右上下肢各一袱子;死者是男人则要抹七袱子,即面部、前心、背心、右右上肢、左右下肢各一袱子。抹完澡后将死者指、肢弯曲的部位揉搓直,再“装老”。

“装老衣”一般是人死之前就准备好了的,喜单不喜双,一般7件、9件、11件不等。如果死前无准备,那得赶缝装老衣。赶缝的装老衣其裁法和普遍衣服一样,只是在缝时稀针稀线,连拢为止;赶做的装老鞋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做鞋人(多为姑娘、儿媳)不做起不能吃饭,必须一气呵成地做好。

在装老时,先由孝子将装老的内衣穿在自己身上,使之“热乎”,再脱下来给亡人穿上,表示亡人是带着儿子的温暖去世的,儿子也借此表示自己孝心。

四、收 敛

将死者装入棺材里称为“收敛”,也叫“入材”。收敛前,先把棺材抬进孝堂(即灵堂),抬棺材时必须大头在前,小头在后。据说,人死入材脸朝天脚朝外,是要出去的,如果小头先进屋,就得在屋内转一圈,才能使小头朝外,这就留下一个不好预兆,预示这家可能还有人死,这是大忌大讳。将死者从房中抬出,也必须是脚在前、头在后。

棺材抬进孝堂后,棺材桶子用两条板凳搁放在孝堂中央,棺盖也用两条板凳搁放在死者抬出的一侧。收敛的人先将棺材桶子里放进草木灰或石膏粉等物,作底垫层(因为草木灰、石膏粉吸潮性强、有防腐功能),再在垫层上铺一层草纸,并使草纸的一端搭在棺村墙板外,在草纸上再铺上垫絮。死人从房内抬出,先放在铺有垫单的棺盖上,再由收敛人从两侧提起垫单,将死者装进棺内,再将棺盖盖上,即收敛完毕。

枝江民歌荟萃,恒河沙数。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枝江历史进程中,释放着灿烂的光华。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他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是他们现实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愿望在有节奏的、音乐性的口头语言中的真实反映。枝江地区这些由民众口编、口传,凝聚着群众集体智慧、蕴涵着劳动人民丰富情感的民歌,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民间歌谣在这一地区大量产生,其原因有三:一是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民歌的产生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二是楚风余韵的影响。枝江民歌继承了楚歌音韵清切,哀婉凄绝的风格;三是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枝江民歌,属“南音”,是典型的楚地民歌,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枝江民歌的声、韵、调三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三声腔”、和歌、五句子。“三声腔”,又称“三音歌”,指全曲仅有三个音组成。和声,简单说就是一人发唱,众人和歌,是荆楚民歌的主要歌唱方式。枝江民歌最突出的“形体”特征就是绝大多数枝江民歌都是“五句子”歌。因为一般以七言为一句,以五句为一节,所以称为“五句子”歌。最长的“五句子”歌有十二节

枝江民歌,历史悠久,数目庞大,以枝江民歌中数量最大,种类、样式最为繁杂的习俗礼仪歌为例。仪式歌是在民众各种礼俗活动或祀典仪式上吟诵、念唱的民间歌谣。枝江民间习俗、婚丧嫁娶礼仪众多,每举行一项仪式,一般都要唱相应的仪式歌。枝江民间婚嫁习俗十礼、丧葬二十七礼、诞生祝寿八礼,基本上每行一礼,都有相应的仪式歌。除这些形式外,枝江民歌还有儿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革命歌谣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枝江新的思想观念的确立,人们都提倡简单、喜庆。所以,这些名目繁杂的礼仪,也失去了它生存。发展的环境,在城镇基本上已经消失,只有在极少数的山区农村,才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枝江是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门类众多。楠管是枝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魄力在枝江民间广为流传,并播及湖、广、苏、皖广大地区。枝江楠管于1988年经过全国曲艺研究专家的审核认可,编入了《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从而跻身于中国民间曲艺之林,枝江也因此在中国民间曲艺中占有一席之地。

枝江楠管,源于江汉平原的沔阳渔鼓,它成为枝江的地方曲种,始于清朝末年。楠管多为单人行艺,因此演唱十分灵活,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田头稻场、农舍厅堂,只要一张桌即可开场。楠管以演唱叙述历史故事的中长篇书目为主。长篇无固定文字唱本,只有纲口,演出时全凭艺人的口头“套数”,可因时间、地点不同和听众情绪的变化而酌情增减。有时演唱小段,一人一事,内容集中,结构紧凑。不论中长篇或小段,演唱时大多采用定场诗(或称押韵文)开场,借以揭示主题,泻染气氛。

楠管表演的基础是说和唱,它承袭了渔鼓以唱为主,唱、念(包括白表)结合的形式。曲目情节发展、人物感情、景色描绘常用唱技表达;凡对话、旁白、武打,多用念技表述。楠管艺人重唱,提倡少念多唱,“能以唱代念者为杰”。

楠管唱词词格大体以七言四句为主,每句以二、二、三音节组成,也有十言四句或五言四句的。一般在四句一段的唱词,一、二、四句押韵,但也有两句一换韵的。

在说白技巧上,艺人常用编“套话”、加“水词”和“卖关子”三种手法以增加艺术魅力。套话,是具有一定程式的、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在说表时,按故事中不同的人物、事件、景象,灵活运用,随口而出;加水词,是说表中的又一手法,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添枝加叶地进行渲染和夸张。由于艺人阅历丰富,对社会各阶层人物接触广泛,说表时往往信手拈来而形象逼真;卖关子,是在情节高潮处或生死攸关时,演、唱戛然而止,另起他题或即刻收场,使听众欲罢不能,造成心理悬念。

在表演上,楠管艺人非常注重神态和情感的表达。由于演出场地和艺人双手执乐器的限制,表演动作幅度不大,主要靠眼睛和面部表情相配合,尤其注重眼神的作用,即用正视、斜视、凝视、圆眼、细眼、瞪眼、皱眉、锁眉、展目以表达喜怒哀乐等复杂感情。

楠管曲种原无丝弦伴奏,只用楠管、云板、单面钹三件击奏乐器(艺人称之为三样家业)。楠管,又称楠竹筒子鼓,竹质,长2.2尺,直径约三指,筒身两节,接头处刻槽,用车内胎护其缝,用时斗榫合拢,筒首蒙蛇皮或猪油波。演奏时,左手抱楠管于胸前,右手三四指轻击鼓面,即发“砰砰”之声。云板,即筒板,在演唱中,云板一般只用于唱腔伴奏和前奏。单面钹,又称铃子,即戏曲伴奏中所用小钹、铜质,面薄、音沙,余音少。演奏时将钹带系左手小指上,右手持签敲击钹面边缘。钹一般只用于前奏、间奏中,与楠管之声相配合。在过板、唱腔和说白时,都用击节伴奏。现在,楠管常在舞台上演出,又移植了许多戏曲表演程式,其伴奏也常使用小型乐队,乐器性能多样,表现手法多变,因而更显丰富多彩。

楠管演唱内容广泛、丰富,包括大量中、长篇书目。如南路艺杨安新,一人可演唱中、长篇书目20多部。长的如《三侠五义》可唱90多场;短的如《秦香莲》,也能唱3个多小时。由于艺人学艺全凭口传心授,无文字唱本作依据,故部分曲目相继失传,书目也无法统计。按其题材,传统书目大致有如下几类:历史人物类、侠义传奇类、神话故事类、民间故事类等等。传统书目中的大部分内容一定的积极意义,或颂扬民族英雄,或褒保正义行为,特别是有些公案题材作品,伸张正义,鞭挞邪恶,从破案入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深得群众喜爱。

楠管唱腔地方色彩浓郁,故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枝江楠管虽然历史不长,但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造,已成为富有浓郁的枝(江)、宜(都)地方色彩,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倍受人们喜爱的曲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将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事业中,展现其夺目的光彩。

流传在楚文化摇篮沮漳河流域的皮影戏,枝江人称之为“灯影子”。枝江皮影戏属于古代“荆州影”的西部分支,主要活动地点在枝江的问安镇大竹园村一带。据调查,可知已有3代以上的传人。

枝江皮影戏长期活跃在乡间稻场、土屋宅院,为群众喜闻乐见,是民间喜庆演出的常见艺术形式,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遗产。

枝江皮影戏影人制作以牛皮为材料,经过雕刻上色上油而成。人物造型写实,贴近生活,无过度夸张。脸谱、服装具有戏曲艺术特征。皮影人物主要关节灵活自如,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换头换身,有大小两种影人。枝江皮影戏演唱曲调为“傩愿腔”,高亢平缓,源于民俗古风“傩愿”。表演时配以吹打乐,以荣获“中国民间吹打乐之乡”称号的“枝江民间吹打乐”融为一体。枝江皮影戏属于宜昌地域的“北路皮影”,能够演出《征东》《征西》《郭子仪祝寿》等近百个剧目,现保持有13个手抄本剧本。

上世纪60年代是枝江皮影戏的兴盛时期,从稻场土屋进入集镇礼堂,从民间喜庆活动演出到参加地市民间文艺汇演。十年**期间,枝江皮影戏受到毁灭性破坏。1980年恢复演出活动。近年因艺人年事已高,现后继无人。

玩龙灯是枝江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里还是乡下,都可观赏到。

龙灯也叫龙舞,大概源于汉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龙”当作消灾灭害,吉祥如意,太平安宁的象征。因此,每逢喜庆佳节就表演龙舞,祈求神龙的保佑。这种喜庆习俗,枝江人传承至今。

枝江龙舞大致有滚龙、板凳龙、草龙、滚龙,由绸布扎成。板凳龙由长板凳组成。草龙由稻草扎成。龙灯都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长短不均,长者可达20多米,短者几米,龙身都安有烛灯,每到夜晚,龙体通亮,使其更加活灵活现。

舞龙的方式就更加丰富多彩,有一条龙独舞的,有二龙戏珠的,有多条舞龙抢标的。一般每条龙灯都要10多人舞,其中,引路的人很重要,他实际是总指挥,舞龙的路线,快慢节奏,都由他指挥;其次是舞龙头和龙尾的,非常关键,玩龙头的技艺不高,整条龙就舞不出生气来,玩龙尾的反应不快,不灵活,整条龙也难于飞舞,玩龙灯的阵式无非时而盘旋,时而翻滚,时而飞舞,并伴有锣鼓点子,玩到高潮时,鞭炮声、呐喊声、锣鼓声、甚是壮观,气势非凡。枝江人民一般喜在农历正月举行,敲锣打鼓,挨户游玩,庆贺新年。

中国的跳狮子,源于南北朝。据说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五月,交州刺吏擅和奉命伐林邑,林邑王驱象作战,宋军失利,先锋官宋悫献计,用布、麻等物做成许多假狮,每只假狮由两个士兵披架,张牙舞爪,圆瞪双眼,血口大开,吓唬大象。果然,象见状惊慌不堪,争相逃命,宋军因此获胜,所以舞狮子盛行于军中,以后逐渐流传民间。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赋予新的含义,认为狮子能驱除邪恶,带来吉祥,因此每天春节,打锣舞狮。

枝江人舞狮子的习俗由来已久,常由两人合扮一大狮,一人扮一小狮,另一个扮武士,手持绣球作导引,并开拳踢打,引逗狮子,随鼓点节奏俯仰翻动。其表演风格分“文”、“武”两种,“文”重表情,动作诙谐细腻,多为搔痒、打滚、相依相偎等,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顺可爱。“武”者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跳跃、跌扑、翻转等,着重表现其威猛强劲,有的还搭10多米高的台子,玩到高潮时,从台下跳到台上,从台上翻到台下,场面非常壮观,每到春节,枝江城里乡下,都流行舞狮喜庆习俗。

以上便是对我的家乡枝江地区民风民俗的简介,通过对这些的年了解我才重新发现原来在我熟悉的地方也有许多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瑰宝,这些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呈现出没落和湮灭的趋势,而我们作为中国文化的继承人,有必要以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己任,高度重视传统民间文化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拥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具有外来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把先进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传统民间文化之中,使之更具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核和时代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第五篇:家乡民俗文化调查问卷

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

为了探究家乡民俗文化,我们开展了相关课题活动,并制作了“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特意向您了解一下有关情况,请您就下面的问题做出如实回答,谢谢您的合作!1、2、3、4、您的户籍所在地是(省、市)()您的性别是()A 男B女 您目前的年龄是()您认为民俗文化都包括哪些部分?()(多选)

A物质民俗文化B文化民俗文化C艺术民俗文化

D社会民俗文化E精神民俗文化F语言民俗文化5、6、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会有家乡民俗产品()(多选)您对民俗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多选)A 流行饰品B 家居设计C 服装D 饮食E民俗节日

A父母长辈B社会媒体C 口头相传D 书本报刊 E其他()

7、你了解家乡多少民间故事?()A3-5个B5-10个C10个以上

8、你如何看待家乡的民俗禁忌?()

A 理解并遵守 B 理解但不遵守C 无所谓

D 不知道所谓的民俗禁忌 E 其他()

9、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0、A服装B 节日C饮食D其他(请说明)

11、您是否在您的户籍所在地上大学?()

A是(转至13题作答)B否(请您继续作答)

12、您用多长时间适应了大学生活?()

A1-3个月B 半年左右C一年左右及以上

D 到现在依旧无法适应 E可以适应于任何环境

12、您是否感到来自他乡文化民俗的冲击?()

A 有并且很明显 B 有但不明显C 没感觉到D没注意 E其他

13、您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A喜食辣B 口味清淡C口味较重D 所有口味都喜欢E其他

14、您的家乡饮食多()(米/面; 酸/甜/苦/辣)

15、(1)对于春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贴春联,给压岁钱,吃饺子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端午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赛龙舟,绑五彩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清明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扫墓,踏青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您有宗教信仰吗?()

A 有B 无(请跳过17,18题)

17、您信仰哪个宗教?()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其他

18、在您的宗教中,有何禁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A 地理位置B 历史发展因素C社会、经济、文化复杂D其他(请详细说明)感谢您的参与,您的反馈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支持!

下载家乡的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乡的民俗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乡的民俗文化”写作

    “家乡的民俗文化”写作 教学设计 【训练要求】 千年蔚州,九朝古城,拥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一个地域群体的民俗文化,实际上是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任何地......

    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1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习惯、服饰传统、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以......

    家乡民俗文化论文(合集五篇)

    《中外民俗文化概论》论文——浅谈我的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姓名:林兴学号:200802054050系别:数 计 系年级:2008 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

    介绍自己的家乡——兴城的民俗文化(★)

    兴城的民俗文化 我的家乡兴城是一座拥有20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位于辽宁省西南部,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常常这样评价我们的家乡:“兴城有五宝,城泉山海岛。” 兴城的古城建于......

    保护与传承家乡优秀民俗文化资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保护与传承家乡优秀民俗文化资源调查目标:由于年轻一代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家乡中的很多优秀民俗已被年轻一代遗忘,通过这次调查,提......

    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 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

    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一) 社火(二) 灯阵 宝卷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剌绣 剪纸 社火(一) 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

    青州民俗文化

    海岱唯青州,千秋仰令名青州为中华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就有东夷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时期,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