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有感--读三国看曹操
读三国看曹操
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就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作为一本书,可知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也像是在演义一场戏,让人着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志在容纳,以海自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胸怀坦荡,立志高远。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人也。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介绍。后人给与他的评价是,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奸雄也。但曹操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不少好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在2000多年后仍被许多人所采用。
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看曹操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据本人推断,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接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 1
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其次,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平刘表,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曹公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见,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也广开言路,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正如曹操亲帅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田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头,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中国古代,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曹操能割发,以示自刑,体现出他纪律严明和体裇百姓。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对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性格开朗,作诗气冲云霄,慷慨激昂,令
人激奋向前!其诗《观苍海》、《嵩里行》、《龟虽寿》、《短行歌》为千古之绝唱!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一部《三国演义》,一句 “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将曹操写成一代奸雄,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他是中国历史上性格
最复杂,形象最多样,功过最难评说旷世枭雄,千百年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若人生是一片土地,那么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个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到达生活彼岸的人,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书是精神的食粮我想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妇孺皆知,但若要领悟其中的真谛,唯有到书中去领悟,亦要坚持读书„„
第二篇:作文 人中豪杰,曹操——读《品三国》有感
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刀光剑影中闪烁着杀机;那是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种奸猾狡诈的角色;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笼罩着龙蛇混杂的乱世,作文 人中豪杰,曹操——读《品三国》有感。《品三国》,作者犀利地把这风尘老朽的历史面纱层层揭开,抽丝剥茧,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传奇……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荀芏?恫懿伲?徊懿儆;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读后感《作文 人中豪杰,曹操——读《品三国》有感》。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把它们当做是过眼烟云,不足以为其启齿。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向前走就足够了。
全览《品三国》,推翻了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事件的印象,并使历史人物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假如说《红楼梦》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那么《品三国》就是感触与品位的精华;假如说《水浒传》是正义与勇气的代表,那么《品三国》就是谋略与才智的升华;假如说《西游记》是坚持与忠义的化身,那么《品三国》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炼。
所以,《品三国》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茅塞顿开的书,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第三篇:读三国,品曹操
读三国,品曹操
这是我的一篇演讲稿,跟大家分享下:
中华五千年历史,如浩瀚的大海,任你学富五车,也不能穷尽他的底蕴。又如一幅幅画卷,你可以随心所欲,欣赏他的每一道风景。如果你想汲取智慧,就回到先秦,孔孟庄周,诸子百家。如果你热爱诗歌,就回到唐朝,和李白对酒,与杜甫高歌。如果你喜欢英雄,那就翻开三国。东汉末年,汉失其鹿,群雄逐鹿中原,文韬武略,各显其能。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周公瑾英姿俊朗,年少轻狂;赵子龙长胜不败、勇冠三军;关云长义薄云天,气贯长虹;每次读三国,我都能融入其中,化身孔明,化身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风生,巧用计谋,指挥若定,感受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气魄。
三国之中,我最喜欢曹操,喜欢他为杀董卓,舍命献刀的气魄与勇气,喜欢他收留刘备,义释关羽的胸襟与度量;喜欢他诗中大气磅礴,狂放不羁的热血与豪情;喜欢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与智慧;喜欢他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自信和霸气。我更喜欢曹操的笑,他的一生始终在笑,看到大臣们为讨董卓无计可施而嚎啕大哭时轻蔑的笑。听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时超然的笑。越是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他越是情不自己,仰天长笑。濮阳之战,他被吕布打败,身受重伤,命在须臾,仍然面色不改,笑容依旧。潼关之战,被马超追赶,割须弃袍,绕树而逃,仍然挥鞭纵马,大笑不止。赤壁大战,他损失惨重,狼狈逃走,三次经过峡谷险峻,都在马上扬鞭大笑:“周瑜无谋、孔明少智。”他笑的豁达,败的坦荡,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来,厉兵秣马,重整旗鼓,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马踏塞北,剑抵辽东,威震天下,笑傲苍穹。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周瑜,若你有曹操胸怀和度量,不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壮志未酬,饮恨而亡。笑刘备,若你有曹操的豁达和坚韧,不会白帝托孤,留下千古遗憾。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我喜欢曹操,喜欢他在失败面前的豁达与豪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喜欢曹操,喜欢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与执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光荏苒,千年之后,另一位伟人毛泽东写诗赞颂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邀一轮明月照往事,品一壶浊酒煮英雄。看的尽的三国,读不完的英雄。我喜欢曹操。
第四篇:读《三国》有感
读《三国》有感
邢台市临城县第二小学五(3)班郝晶欣
辅导老师赵密芹
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喜欢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爸爸向我推荐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在今天,我合上它,却意犹未尽。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狭隘,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我仿佛进入了一种如痴入迷的境界。读完这本书后,很佩服诸葛亮,佩服他料敌在先、用兵如神,懂天文、晓地理,像神仙一样谈笑间歼灭敌人;曹操也不简单,他很有头脑,但生性多疑,错杀了蔡瑁、张允两名擅于水战的大将,从而导致了赤壁的大败;总觉得刘备是个大好人,他爱民如子、求贤若渴,很受人们的爱戴;常胜将军赵云是刘备的儿子阿斗的救命恩人,刘备的很多胜仗都是靠赵云拼死征战得来的,赵云的勇敢和无畏是很让我敬佩的……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说到计,不得不再提诸葛亮了,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无不让我发出深深地感叹,诸葛亮为蜀国真可谓殚精竭虑啊,也正因为如此天下才有了三分的定局;曹操手下也是有很多谋士的,在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一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也是用了计谋的,并且曹操管理部队上也很有办法,曹操三笑华容道、望梅止渴……他总是能在危难之时短时间就可以鼓舞士兵的士气,正因为这样,为魏国的日后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谈国家,魏国,曾煊赫一时;蜀国,曾功成不居;吴国,曾名
震江东。魏国,占据中原,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能人很多,这也是统一的必备条件;蜀国,偏居西部,物产虽也丰富,但连年征战,再加上国中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能人,在诸葛亮死后,便成了第一个被灭的国家;吴国世据江东,人才辈出,吴主孙权有雄才大略,反而是最后被灭的国家。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魏国赢的是天下,但最后还是被司马一家窃国;蜀国赢的是名誉,到最后也是一样的分崩离析;吴国赢的是气势,英雄如周郎还不是一样的付水东流。天下英雄,为国为民,死而后已,要的是正气凛然和顶天立地,只要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其功过是非,后人自会评说。
第五篇:读三国有感
读《三国》有感
汕头市长厦小学五年(5)班
郭子溢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这个历史时期,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在《三国演义》里,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关羽和诸葛亮了。曹操被平虏将军刘勋夸为“平世之英雄,乱世之奸雄”;关羽单刀赴会,华容道上义释曹操;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七星坛借东风等故事都使后人津津乐道。然而,真正的历史又是如何呢?《三国志》中,刘勋对曹操的真正评价是:“平世之奸雄,乱世之英雄”;关羽和曹操没有在华容道上相遇,而单刀赴会的是关羽当时的敌人鲁肃;诸葛亮借东风是虚构的,火烧博望坡这一战是徐庶出的计谋。
我在《三国志》里看到过一句话:“一吕二赵三典韦”。在《三国演义》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是当时的第一条好汉这个是不容置疑的;赵子龙“浑身是胆”,单骑救主,力斩五将,“二赵”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三典韦”,《三国演义》里典韦和许褚打平手,而张飞差点斩了许褚。所以,在《三国演义》里典韦的排名绝对进不了前三。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面的故事描写得生动有趣,我非常喜欢。但它毕竟是小说,里面有很多成分是虚构的,和真正的历史有出入。所以,我认为看完历史小说之后,一定要看一看正史,了解一下真实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