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新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
谈新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以教学的理论、过程、素材等为载体进行的教师研讨活动,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注重新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需要。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学校教研活动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要求教研活动也有新的、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
一、学术研讨型
学术研讨型教研活动是以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艺术、经验、探索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具有明确的主题,通常由专人或小团体对主题先进行阐述,随后其余参与讨论,研讨过程记录如下:
二、素材分析型
素材分析型活动的组织流程图示如下:
三、“专题讲座--集体辩论--定模推广”模式
在“专家型层次”中确定一名教师,针对本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再由这层次的其他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类似的问题,提出各自观点,引发争鸣,进行针锋相对的学术辩论。最后把自己的观点、感情写成书面材料,每位成员以此开展一次专题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色,然后结合研究内容在校内上一节研究课进行推广。
四、“反思--互动”模式
“反思--互动”模式的主要操作流程如下:
1.主题式定课:根据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研究小组课前统一确定1-2个上课的内容。
2.个性化备课:该研究小组成员(通常为4-5人)根据所确定的内容与要求,各自进行个性化的备课。并准备好所需材料,做好上课打算。
3.单向式说课:本环节按照一般说课的要求,由参与备课的几位教师分别阐述各自的教学设想及理念和实际依据。
4.随机式抽课:参与备课的教师,随机抽签,确定正式上课内容和人选。研究性上课:上课教师从研究主题出发,按照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听课教师侧重思考出现的问题,为下面的议课准备详细材料。
5.反思性评课:由上课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结合上课的实践,进行反思性自评,并提出个人的疑惑,供大家讨论。
6.对比性评课:研究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与上课教师作对比性评课,从不同的教法中取长补短,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7.沙龙式议课:在授课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反思性自评和研究小组成员作对比性评课后,再由听课教师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重在剖析成功得失的原因,改进教学的策略。
8.总结式点课:活动主持人(通常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或研究小组组长)作总结性发言,并布置本次教研活动的书面作业。
新型教研关注教师自己的主动建构,鼓励教师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经验;重新认识自己的经验,增强自信;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我认为,只有教师参与,才能使教师建立起自信,遇到问题“向内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外求”,寄希望于“专家”,形成“造血”机制。
第二篇:活动的组织形式
活动的组织形式
浅谈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研活动在中学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教研活动是最有效的研究形式。普通中学可以通过学校、教研组、备研组进行教研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网络。在这样的教研环境中,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研究教材,并且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学,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研活动的兴衰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结合我校的实际,浅谈一下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式。
一、听课、评课式;听课、评课式教研活动是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通过听课、评课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讲课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对讲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研究,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评课时,讲课教师要认真介绍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方法及自己的体会。评课教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针对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通过大家的协调,最后集体研究确定这一节课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听、评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切忌走过场,不注重实效,尤其是不能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同时,教师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校、教研组、备研组都适宜开展此项教研活动。
二、教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展示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教研活动中,可以就教学方法进行研讨,教师之间互通有无,达到资源优化,形成最优的教法集成。教法研讨,既可以宏观进行,也可以微观进行。宏观上,可以就某一学科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何把握运用,进行研究。微观上可以就针对某一课或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方法研究,这样针对性更强。教学研讨前要做好安排,安排一名或几名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主讲,其他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完善,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教法研讨式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准备必需充分,要有针对性。教法研讨式教研活动,比较适用于教研组、备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三、说课式;说课可以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一方面锻炼教师的表达能力,一方面完善教学设计,最终形成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在说课前要布置好任务,做好总体安排,准备好说课材料。说课材料环节要齐全,有典型性、有科学性。说课过程中,说课人讲完后,其他参与教师要对说课材料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说课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说课环节必须齐全,要有整理补充、完善的过程。这种教研活动适用于教研组、备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四、学情分析式;教研活动在各校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各组一般情况都是相同学科。各组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坐下来分析一下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纪律情况等。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学情分析的教研活动,活动前要明确分析的任务,分析哪类、哪个班或哪个年级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师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调查,了解其具体情况。开展教研活动时,大家积极发言,提出自己所了解的情况,阐述自己的看法。最终,针对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法。学情分析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这种教研活动,比较适用于有班主任参加的备研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五、试题评选式;试题的质量如何,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普通高中教师必须自己会编写原创新题,并形成整套试卷。通过出题,既促使教师不断研究学习,又可以使之对教材、大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有所提高。试题评选式教研活动,要先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的,提出出题要求,包括题型、题量、分值等,最好与高考的标准一致。此项教研活动适合安排在高考之前,出完试题之后,由教务处统一保管。高考之后,拿出该试卷与高考试卷进行比对,从而分析,比较出题水平。这种教研活动因教师水平不尽相同,不能求全责备,要发现闪光点,每学期都坚持,不断地在点滴中促进、提高。这种教研活动适用于学校的整体教研活动。
六、教材过关式;“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这一桶水成为流动之水,常新之水。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首先自已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如何,关系到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对教师掌握教材的实际情况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查,以促使教师熟练掌握教材。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对出题的类型、解答的方法有深入的理解。教材过关,要事先通知教师做好准备,试题选择要有针对性,难度要适中。这样的教研活动次数不宜过多,每个学期一两次即可。这种教研活动较适合校级教研活动。
七、教学比武式;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教学比武是最好的相互学习方式,因为,参与教师在比武的过程中都会准备一节最优秀的课,展示自己最好的教学水平。教学比武活动中要注意的是,活动之前必须做好布置工作,结束之后必须有总结分析,真正达到比武目的。教学比武式适用于学校和教研组教研活动。
八、经验交流式;经验交流式的教研活动,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教研活动要达到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之间互帮、互学的目的。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在活动前要确定交流的主题,明确负责人,确定参加人员、地点、时间等。负责经验交流的主讲人,课下要认真准备,其它参与人员也要准备资料。在经验交流时,安排人员都要参加,主讲人做为主发言人,其他参与人员也要就议题踊跃发言,积极讨论,通过交流,最终形成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经验模式。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布置,有准备,各位教师有豁达的胸怀,畅所欲言,无所保留。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适用于学校、教研组、备研组三级教研活动。根据校情的不同,采取的教研活动形式也就不同。各校可以就本校的实际,做到因校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形式,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1)集体教育活动。全班幼儿共同参与,教师面向全体儿童。短时间提供大量共同经验,注重教育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儿童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发展自律、合作意识。但是集体教育活动容易导致不能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幼儿的表现机会少,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能力。(2)小组活动。幼儿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提供环境和材料,发挥间接指导的作用。幼儿自主探索、协作的机会更多,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有利于独立、自主、协作等精神的培养。幼儿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组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3)个别活动(区角活动)。幼儿独自活动,教师予以个别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个别活动对师资、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这种互动应该让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
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判断和反思,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争取教育的最优化。目前,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是集体、小组、区域活动,这三种形式各具特点,适合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需要。
一、集体活动
(一)集体活动的特点
集体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能够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教育信息;教师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所有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发展。
集体教育活动的优点是幼儿要学会倾听,并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并会适当地自律:要集中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技能;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有积极的帮助。集体活动的缺点在于,同一时间内全班幼儿以同样的速度学习相同的内容,教师难以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二)集体活动的指导要领
在新时期的课改冲击下,一说到集体活动很容易被看作是灌输式的教学,这实际上是对集体活动的曲解。集体活动也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等教学方法,做好以下两点就能取得较好的活动
效果:
第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1、明确活动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分析教材,明确活动的重点、难点,并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设计分解重难点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2、充分做好准备。材料的性质、多少以及演示时间,或者幼儿桌椅的摆放等,教师在心理上都应了如指掌,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3、确定教学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法等。
第二,要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
1、分析活动的内容。一般来说,活动内容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运动动作,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学科领域内容可能相互渗透:或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或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等;对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获得感性的经验。对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提供多种感性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与发现。
2、了解幼儿的认知情况。认知结构是存在儿童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
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1)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准备深浅不一的问题与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活动要求,尽量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2)注意新知识的难度要适应幼儿原有的认识结构,让幼儿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3)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特别是数学,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学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学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4)预见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准备,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将感觉、运动系统和直接经验融入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具体形象的范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别的,应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增加抽象、概括的学习内容,以适应幼儿的发展。
4、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拥抱,一个轻柔的抚摸,一朵红花的奖励,都能让幼儿获得心理上的认可及成功的自豪感,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因素。因此,教师应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进行
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第三,整合多种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和载体。它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并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扩大原有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内容时应注意:在选材时不应有“专家至上、教材第一”的选材观,而对每个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都应根据本班情况和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同时将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融入教材中,“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教育”,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教材”。(三)集体活动的有效运用
有许多教育内容是适于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首先,健康领域的动作技能及自我保护等常识:社会领域中有关行为规范、活动的规则,相关的社会知识或概念艺术领域中绘画、手工、泥工、舞蹈动作等:语言领域的文学活动、戏剧活动和欣赏等。其次,幼儿都感兴趣的内容,或不需要幼儿探索、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如讲故事,学唱歌曲、体育游戏等适合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进行,只是效果不如集体活动。
二、小组活动
(一)小组活动的特点
小组活动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幼儿分为几个小组,每组由教师带领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再交换。分组教学能有效解决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事实上小组活动只是小型化的集体活动。(二)小组活动的指导要领:
小组教学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一样,除了要注意教学方法、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空间上要避免干扰。两个小组要安排在不同的区域,如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卧室,或者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走廊等。
其次,在内容上要避免重复。如一组是认识“电话”,了解电话的特征和用途,另一组是做做玩玩,实际上,第二组活动的开展要有第一组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在指导幼儿制作时就引导他们了解电话的外形特征,但在交换小组后,这一组还要进行认识活动,对这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重复的,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缺少挑战性和新颖性。
第三,确保小组活动的正常交换,使每个孩子能
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三)小组活动的有效运用
1、直接分成若干组。如果教学内容适合分组,这类小组活动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区中进行,如一组是美术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美工区进行活动,一组是语言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语言区进行活动。
2、集体活动后的分组。如散文欣赏活动“金色的小船”,教师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感受散文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然后,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散文。
3、各功能室的分组。由于空间的分开,便于教师的指导,如在同一段时间,一个班的孩子可以 分成两组,一组在音乐活动室,进行节奏乐活动,~组在科学室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一组在教室活动,一组在某个功能室活动。教学内容放在功能室进行能够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条件,节省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由于空间大,更有利于幼儿活动。
三、区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指幼儿在班级中创设的
区角中进行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文中所指的区域活动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呈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是一种狭义的“区域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主题在活动区中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活动区中主动探索与学习,每个区域教师都有设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要领
1、确定弹性目标,及时进行调整。如,小班区域活动——夹豆豆,教师通过让幼儿用筷子夹豆豆,发展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但在实际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夹不住,急于求成,出现了用手抓的现象,最后教师将夹豆豆改为“喂小猪”:即用汤匙将豆豆放进小猪的嘴里,动作的难度下降,有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幼儿的活动兴趣大大提高。
2、提供具有层次性、丰富性和新颖性的操作材料。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投放适于探索、操作和比较的感性材料,使幼儿能在原有水平上产生新的突破。如制作不倒翁,教师通过提供小石块、橡皮泥、纸团、乒乓球、可乐罐等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学习制作不倒翁,幼儿在摆弄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就会主动探索、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
法。
3、细心地观察与记录。当幼儿在区域中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敏感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反馈,并及时记录下来,如幼儿的对话、解决问题的方式、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等,作为下阶段的区域活动材料更换、目标变化的依据。
(三)区域活动的有效运用
1、与主题结合的区域活动。即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与主题活动有关。在某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后,教师首先要考虑,在活动区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激活幼儿的思维。
2、与幼儿发展水平结合的区域活动。即设定的区域活动内容、投放的材料与幼儿发展水平有关。投放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可针对幼儿的强项或弱项来进行,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3、确定主指导区。在制定周计划时,要考虑设置2—3个主指导区,制定每个区域的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投放、添置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便于教师进行重点的观察与指导。
4、确定活动规则。如规定入区的人数,拿放材料的要求,活动区的交换,活动区规则的遵守,有序地进行活动等。规则的制定最好是教师和幼儿相互讨
论,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自己用绘画或小制作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幼儿就能主动地遵守规则。在自主选择区角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每周必须进主指导区活动一次。
总之,这三种教学形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灵活地运用,可以先集体后小组,或先小组后集体;也可以先集体后区域,或先区域后集体。适合的才是最好.
第四篇:谈农村中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谈农村中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又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初中,由于普遍存在教师缺编,以及代课、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例等情况,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件极为棘手的事情。实践证明,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老务重,组织不健全,领导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差等多种因素,故改效甚微。从农初中实际情况来看,加强科学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切切实实抓紧抓好,如何开展农村初中教研活动,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要使学校各方面有成效,就一定要向教研要质量,要搞教研必须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必须要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并有一支活跃的教研队伍,学校校长要亲自抓教研,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期初要认真做好各教研组的组建工作,使教研组成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佳组织机构,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的整全功能。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教学上展开讨论,相互学习,事业上相互竞争,让老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青年教师及时得到指导。教研组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组长的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质量,因此要特别注意抓好教研组长的配备和培训。教研组长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更要有
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组织能力,教研组长得力,教研组的活动就有特色。
二、加强教研课题及活动的调控
教研组织的健全,目的是为了开展教研活动,但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决定活动的质量,如果目标不明确,研究课题活动内容一般化,就会流于形式。安排教研活动决不是组长一个人的事,要组织教师参与讨论,学校领导调控指导。学期初,要认真落实计划,从研究课题到活动内容、时间、方式等,都要一一明确。教研课题、活动内容,都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都要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研组长要结合本组本学科的教学实际,提出组内的研究课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大纲,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围绕研究专题,制订出本人的活动内容,人人争取上研究课,并认真总结、探讨,必要时认真撰写专题论文或总结。
为避免由于中心活动、课务紧等因素影响教研活动,所以教研课要制度化、经常化,把教学研究与日常工作合理安排,再忙也不能放弃教研活动的开展,尤其要保证教研课的评议时间落实,提高评议效果。把教研活动的开展列入考核内容,提高考核成绩的比重。
三、领导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教研
学校校长、教导主任,不仅仅是学校管理者,更应当是教研活动的骨干力量和教学研究的带头人,这样不仅具有教研导向
性、示范性,对教师还具有带动性、教育性,因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带头上研究课,参加听评课,写专题论文,校长教导主任都要分工一个教研组,深入教学第一线,这样既密切了教师关系,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从而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抓好测评,讲究实效
对教学研究活动的测评,也是影响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教研组的活动不能给予认真测评。评课时只谈优点不谈缺点、不足。那么,这种评课就成了走过场,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因此,评课要从研究的角度,从大家真正接受教育、相互学习、提高的角度,根据研究的目标,针对实际情况认真、公正、实事求是评课,使大家都有受益,都能提高,从而使好的教研风气形成,再进一步达到教研的目的。
在我看来,农村的初中教研活动,只有落实以上几个环节,才能有效地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和高将近,才能充分地发挥教研教改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校本教研大家谈的活动总结
校本教研大家谈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各个教研组对校本教研有了本质性的认识。我们学校通过周一工作例会的主题讨论,各教研组利用大教研时间对以什么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究竟研什么等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主题鲜明,气氛热烈,也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在谈谈自己对校本教研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校本教研要做到以校为本
校本教研就是要以校为本,站在学校的角度,立足学科特点、师情生情、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围绕本学期或阶段性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即校本教研要从实际出发,研讨的专题要小,找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形成小课题,开展校本专题研究。这样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就颇具针对性。
二、校本教研要做到建章立制
校本教研要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就必须制定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为校本教研的实施提供保证。为此,我校教研组通过共同商议,建立以下制度:一是建立问题记录制度。要求教师课前带问题参与备课,带问题进课堂听课,围绕问题进行评课。把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二是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倡导不定时不定点的随机对话交流制度,确定每周一天的校本教研日制度,开展问题交流研讨会等校本教研活动。三是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学校要采用推荐学习理论、师徒结对、骨干教师讲座、外出培训学习的二次培训等多种形式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培训,同时有效组织针对教师、教研组所提问题的专题理论学习活动,为问题的解决寻求理论帮助和支持,提高教师的理论积淀,让校本培训切实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服务。四是建立校本小课题研究制度。引导教师、教研组把有价值的问题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各校拟定的课题要实、小,管理要简便规范,过程性材料要实在完整,体现成长即成果。五是建立评价考核制度。与评优评先、职称评聘、量化考核等挂钩,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
三、校本教研要做到讲究实效
校本教研不能流于形式,它应该作为学校教科研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因此,校本教研要力求实效。一保证校本教研时间。确保每周一天的教研日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二保证校本教研的内容。事先确定每周校本教研的课题内容,遵循话题问题课题研究流程,围绕小课题开展研究。三保证校本教研的活动有延伸。形成小课题后,教研组成员要紧紧围绕小课题进行研究,做到校本教研有小专题,备课、上课、听评课都能围绕小课题。特别要注重每位老师研后的反思与整改,把小课题研究付诸实践,引向深入,以达到校本教研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