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李嘉读全传读后感
很久之前就听说了这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但一直没有很好去了解他(即使有,也不会像现在深入的理解他,因为人的知识视野是不断扩大的)。然而在那一个下午,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唯独它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不得不去看它一眼,而这一眼让我迟迟不舍离去,它的句句都能牵动我的内心。掺了,这不会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怎么办,我不看完它心里老有疙瘩,心里慌得很哪!可是我的考试科目还没复习,哪有时间看完它呢?纠结中。。。于是我跟他协商好见面时间,每天见一次(一天2小时),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不是说作者他夸张写得有多么多么的好,而是我觉得句句都能体现他本身所具有的素质和智慧。这可能也是成功人共有的特征吧!阅读一本书,就如同和人交往一样。书的封面同于给人的第一印象(整体感官),而人的各个器官相当于书的各个章节,然而要想知道它的好与坏,我们必须深入的解读,进入它的内心世界细细品味。
环境造就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主体思想。李嘉诚的祖上正是以诗书传家,李家祖上有一条古训:饿死不经商。所以,李家人大多都是读书人。但是,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李嘉诚在幼年就跟随父亲李云经逃难到香港,而香港是个商业发达的地方,后来更是发展成世界最繁华的金融城市之一。这样的环境让他从文的心产生了动摇。并且,李云经过早地病逝让他不得不在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在生活压力所迫和外界环境的诱惑下,李嘉诚终于违背了李家的祖训,从事了被家族所不耻的商业,并且绝地而起,终成华人创业的典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正的英才,是在历经磨难之后被锻炼出来的。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失去父亲犹如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山。没有了任何依靠的他,只能独自出门打工,寻求生路。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他借他的聪明才智、实干精神,17岁就当上塑料厂的业务经理。他原是一个推销员,他是如何获得成功,成为今天的华商领袖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索,深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每个人都想发财,都想赚大钱,成大事。但是,成大事的人却是我们当中的极少数。为什么? 这涉及到一个眼光的问题。成大事者,他们的目光长远,思维敏捷。他们知道如何用人,如何做人,如何行大义,他们通过自己的率先垂范,为别人树立了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人才为自己打拼。在义、利面前,他们懂得如何取舍,在钱财面前,他们懂得如何运用,然而李嘉诚堪称是一个楷模!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1.勤学苦练打根基。我们都认为一个人成就大业需要的是基本功(指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皮鲁克斯在《成就大业的潜能》一书中说:“成就大业的基点就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度结合,凡是成功者,在这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的确,任何人没有素质和能力,要想实现自己的大业,无疑等于空想。
2.坚持到底不放弃。成大业者永不言弃,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要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困难的。换句话说,成功就是对自己一切困难的挑战。李嘉诚说:“毅力是任何赚大钱成大器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正是因为他独立、自信、倔强、永不言弃、永远进取的血性,促使他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大门)
3.不断学习善总结。他指出,不会学习的人就不会成功;不会总结的人就难以战胜失败。就是这样,他一直以不断学习和他不断总结的精神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进步。
4.宽人严己 始长远。他认为,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绝不能贪心。他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有太多太多优良品质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接下来看看我和他有没有共同的品质呢(只是想为自己创造一些前进的动力,我怎么能与一个成功者相提并论呢,呵呵~)。李嘉诚成果的品质:勤奋、节俭、良好的信誉和人际关系、独立、自信、倔强、有毅力、有智慧、能屈能伸大丈夫,拥有一颗博大的心。我的品质:勤奋、节俭、良好的信誉、独立、倔强、拥有一颗博大的心,而我缺少的是人际关系(这个是没问题,但社交圈较小,有待提高),缺少自信和毅力,智商相对较低(属于正常人,但情商是可以的哦),能屈能伸一般。只要把我所缺少的品质做到,那我也岂不也是成功者了,不要求百分百的像他那样成功,但最起码也要百分之五六十吧!So I just want to say he can do it ,I can do it.Nothing is impossible!Fighting!
第二篇:读《说岳全传》有感
读《说岳全传》有感
谢兴斌
最近我在看历史小说,有《明朝那些事》﹑《说岳全传》……其中我最喜欢看《说岳全传》,里面讲的是岳飞成长和抗击金兵的故事。
岳飞是五都省大元帅,跟金兵打了一百二十多次仗,每次都大败金兵,所以被称为“百胜将军”。他还有十万八千人的“常胜军”,被称为“岳家军”。金兵有一句话叫“撼泰山容易,撼岳家军难”证明了岳家军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的凌厉攻势。
有一次岳飞率兵反击金兵,眼看就要实现“直捣黄龙府”这一宿愿,可是昏庸的宋高宗听信奸臣秦桧的话,一天连下十二枚金牌把岳飞招回来。岳飞无奈只好班师回朝。当时朱仙镇附近的百姓都大惊失色,无法挽回后都执手含泪相送,不舍岳飞就此离去。而岳飞含愤回到朝廷后,几次三番上奏应趁此时机反击金人。但宋高宗却迟迟不准,而后将岳飞下狱。最后在奸臣秦桧的诋毁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勒死在**亭中,一代名将岳飞就此含冤而去!“直捣黄龙”就此震响耳边。
遥想岳飞作的《满江红》,不禁感叹于他“三十功名尘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忠贞执著;感叹于他“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英勇;感叹于他“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自信自强与拳拳报国之心!
我喜欢岳飞,佩服岳飞。因为他一生精忠报国,以他的言行举止阐释了四个字“忠孝节义”。
有一次岳飞奉命讨伐水寇,他领军前去,软硬兼施,当地水寇或死伤或逃窜或心服口服地归顺投降。顺利完成任务时,听说皇帝被困,岳飞顾不得休息,即刻命全军日夜兼程前往解救。他率兵从四面八方杀来,把金兵杀得屁滚尿流,血流成河。然后设计把金兀术引到了爱华山,再次把金兀术一部打得四散奔逃,抱头鼠窜。让自命不凡的金人见识了我大宋的军威和国威;见识了我大宋军民爱国护国忠国的情操。
有一次,他的结拜兄弟牛皋被金兵困在了金营里。他急忙率领张宪﹑张保﹑何元庆﹑张立等八名将领来救牛皋。岳飞对国对君对民均忠心耿耿,对朋友对兄弟对下属又有情有义,真不愧为一位忠义名将啊!他就如一颗钻石熠熠闪光,吸引了无数英雄好汉投奔而来,以他为核心共同组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为国家为百姓征战沙场,扬我军威!
书中令我佩服的人不仅有岳飞,还有杨再兴和高宠。杨再兴是五刀杨令公的后代,曾率领士兵五千人大败四名金国将领和二十万金兵,杀得对方血流成河,尸成山积。高宠,是宋朝开国大将高怀德的后代。有一次他一个人冲进金营,连挑十一辆铁华车,而且差点把金兀术挑死,真可谓楚霸王再世。
我最讨厌的人是秦桧﹑万俊窝﹑罗汝辑三个人。因为他们三人是奸臣,无恶不作。最后还丧尽天良,把岳飞﹑岳云﹑张宪勒死在**亭中,可谓罪大恶极,人神共愤。《说岳全传》一书让我读了心潮澎湃,血脉贲张。我多想穿越到那个时代,加入到岳家军,为我的偶像岳飞尽一份力啊!
第三篇:读孙中山全传的启示
读《孙中山全传》的启示
——“三民主义”之我感
一、简介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1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二、精彩片段
书中第60页:他的民族主义,就是兴中会和后来的同盟会政治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虽然仅有八个字,但却包含着深刻的战斗内容。……这个带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的口号在鼓动反清的同路人参加革命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说“假如政权被不同种族的人所把持,那就虽是有国,却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在这样的口号和宣传下,使国内外反清会党组织和受着明末遗臣学士反清著述感召和影响的知识分子,都投入了他的队伍。从实质上说,他的民族主义,并非以反满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孙中山明确的提出:“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他的这条纲领,尽管有着狭隘的种族主义倾向,但却是扩大反清队伍的需要,它已成为辛亥革命前全体反对满清政府的志士的旗帜。
评点:民族主义,首先当然要注意“排满”不是指排斥整个满族,而是要推翻满清政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两点:第一,这里的“民族主义”不仅仅是为汉族的民族主义,应该看成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是民族主义的目的;第二,民族主义的矛头是直接指向满清政府的,是要推翻清朝政府,这个是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最大区别。就以上两者的关系而言,推翻满清政府是手段,为中华民族的利益则是目的。那么,如何理解推翻满清政府与中华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为何我们要赞成推翻满清政府,也就是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倾向于革命派而不是改良派呢?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必然要将反侵略和反封建作为两大任务。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支持一个政府,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看这个政府能不能带领中国完成反侵略和反封建这两大任务。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民曾经是对清政府给予了厚望的,希望清政府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希望能在清政府的领导下完成反封建的任务,逐渐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希望能在清政府的领导下完成反侵略的任务。但是,掌握实权的守旧派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表明清朝统治者不可能允许一场真正反封建的改革,不可能自上而下地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封建的任务;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不仅已经没有了带领人民坚决抵抗侵略的决心,甚至已经完全成为了侵略者的工具,清政府已经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侵略的任务了。这样的政府,当然不可能指望通过改良的手段来让它实现质的进步。所以说,民族主义的提出,将满清政府作为首要打击的对象,把推翻满清统治,看成是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前提。说明革命派已经比改良派和义和团更深入地认识了清政府是当时中国发展最首要的障碍,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民族主义的缺点或者说不足,也是存在的。首先,从反侵略方面来看,虽然民族主义看到了满清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的工具,但是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大多数人,都简单地认为帝国主义国家会承认一个资产阶级的中华共和国,推翻了满清统治以后自然就能解决中国被侵略的问题,结束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实现民族独立。这种错误认识,使包括孙中山在
2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当时对帝国主义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他们不可能将帝国主义作为直接斗争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反侵略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一缺陷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也被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证明。从反封建的角度来说,仅仅进行民族革命,并不能完整地解决反封建任务,所以说,孙中山又提出了民权主义。
书中第61页至64页:关于民权主义,孙中山解释说:“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他和保皇党的几起论战,都有关于“民权”的内容,它是孙中山要在推翻满清后建立共和政体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对君主专制政治是深恶痛绝的。他指出,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的皇帝,“把国家的什么权都拿到自己手里”,凭个人意愿主宰一切,“无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人民受苦他总不理会”,他们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要人民盲从他,就要推行蒙昧主义和禁锢的政策,绝容不得有一点异端。所以,君主专制政体也“阻碍着人民在智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发展”。……孙中山把民国比作一个大公司,国民是股东,是主人,官吏是办事者,是公仆,“权”属于人民,“能”是政府具备的,也就是政权归人民,治权归政府。……孙中山在主观愿望上,为了人民有管理国家支配政治的权力,精心创制了这样一套完整的民主共和国政治方案,在古今中外政治史上是个创举。
评点: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仅仅进行民族主义,推翻满清政府,虽然是反封建的体现,但是如果在推翻满清政府以后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那么就距离反封建的任务太远,因此,政治革命实际上可以说是民族革命的继续。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历来凡是革命,政权问题都是革命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了政权的归属问题,才能确定政权的性质,任何阶级,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通过它来将自己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国家的各种法律、政策来建立有利于本阶级的秩序,保护本阶级的利
3益。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推翻满清政府以后由谁来掌握政权以及如何组织政权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国体和政体问题。建立共和国还是君主国的争论,也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区别所在,民权主义的理论,可以说是革命派一面鲜明的旗帜,其资产阶级性质,使他们划清了与封建势力的根本区别,而共和制的理想,则让他们与改良派泾渭分明。虽然他的民权主义,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辉和革命性、民主性的战斗精神。但是他提出的民权思想究其本质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他的民权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一方面他反对封建主义,但只重视推翻清朝廷的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整个地主阶级和封建制度;另一方面他提出用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而实际上这种设想是不好实现的。
书中第64页至66页:他的民生主义,反映在政纲上,只有“平均地权”四个字,这是他实行社会革命的根本方针。他认为,“里头千条万绪成为一种科学,不是十分研究,不得清楚”。……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他是这样赞扬社会主义制度的:“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而收其利。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矣。予言至此,极抱乐观。”还说:“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惠泽。”他对将来用民生主义进行社会革命后的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要用民生主义“排斥少数资本家,使人民共享生产上之自由”“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评点:民生主义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的纲领,试图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按照民生主义的观点,核定地价以后,虽然国家不会立刻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也不会强制没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但是由于核定地价以后的土地增值并不归土地所有者占有,所以说,以后土地所有者通过土地获得的收益增长遭到了极大的限制,尤其避免了资本
4主义社会中随着经济增长导致的土地所有者获利暴增问题。而当时中国的主要土地所有者,正是封建地主阶级,因此,民生主义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土地获得的利益将大大削弱。同时,在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内,资产阶级通过经营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农业,可以逐渐增加实力,最后在经济实力上超过地主阶级,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阶级。由此可见,虽然孙中山在主观上是想避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弊端,但是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却没有看到造成贫富分化问题的,恰恰是他要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他把贫富分化归咎于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实际上是将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他没有到民族资产阶级身上去寻找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避免欧美社会贫富分化的弊端。因此,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其说是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如说是试图用一个相对温和的方法来瓦解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就证明,虽然资产阶级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封建势力马上对资产阶级发动了有力的反扑,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所以,总的来说,三民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在反侵略、反封建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主张。但是由于他们力量弱小、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决定了他们在反侵略时不能直接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在反封建时也不能真正认识到直接与地主阶级斗争、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重要性。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表现,也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难免要遭到失败。
三、《孙中山全传》对我的启示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艰难曲折而又宏伟壮丽的事业中,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一百多年前,在黑暗的旧中国,在近代社会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他从
5一个具有朴素爱国主义热情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位坚定执著的革命者,并由此登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舞台。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他以政治家卓越的组织才能,倡导建立并壮大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他以百折不挠的大无畏气概,策划并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此后,为保卫共和制度,他又带领人民进行了维护统一、反对封建军阀割据的长期不懈的斗争。晚年,在新世纪曙光——苏联十月革命的映照下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不断追求真理,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实行了国共合作,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进程。
孙中山先生漫长的革俞生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脉搏以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程紧紧相连,他始终不渝地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百折不挠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一生的光辉经历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因此,要了解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就必须了解孙中山曲折奋斗和辉煌壮丽的一生。不仅如此,与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运动的战斗生活相映衬的是,他在颠沛流离、艰苦备尝的个人生活中,在与人民群众、国内外友人和广大爱国侨胞的接触交往中,在处理家庭和亲友的复杂关系中,还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和高尚情操,对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启示,对我们进一步激发振兴中华的热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具有极大的意义。
第四篇:读《李鸿章全传》有感900字
读《李鸿章全传》有感900字
xiaopengpeng07
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中学习历史侧面了解了一些这位清王朝大权臣的一些事迹。
而自从看了《回到共和》之后对这位历史人物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李鸿章全传》的书,作者是濮兰德、梁启超。也借作者的视角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对这位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看了这本书之后深有感触,李鸿章这位在大清朝的覆灭轨道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大人物,他的命运与清王朝几乎融为一体。
在我眼里,他是一位极度自私的非常善于玩弄权术的贪官。
他接受了儒家正统教育,并通过科举制考试一举跃过龙门,扬名天下。
身在官位上,他为清王朝其实做了很多事情。
在清王朝面对俄日英法等诸位列强地觊觎时,他有着非常清醒地认识,他认为俄国是最值得警惕的邻国,日本则是蛮夷之心不死,而英法德等其他列强则不足为虑。
为此,他拉俄抵日,在英法德美之间斡旋地游刃有余。可以认为他确实是为了清王朝,但是本质上还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不被掠夺,为了保证自己的财富不被抢劫,李鸿章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包括创办轮船招商局、造船厂,并创建了他自认为在世界可以排名前几的海军。他做的这一切让他在清王朝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并被授予了三眼花翎。
只是最终因为日本引起的一场甲午战争,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也戳破了李鸿章在大清王朝这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掩人耳目之事。
他对于财富极度的贪恋,无论做何事都离不开捞银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李鸿章的整个家族以及下面的官员也是上行下效,导致了整个政府腐败至极,甚至皇室都已经被他渗透得无以复加了,以大太监李莲英为例,内外勾结,不知道贪污了多少银两。
他用人不当,他的财务助手盛宣怀以及他的女婿张佩纶虽然都有过人之处,例如盛宣怀经商才能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张佩纶则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只可惜两人都极度腐败,最终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包括他创办的海军,因为用人不当,导致海军内部也极度贪污,甚至到了无炮可用的地步,以至于甲午战争时,一艘军舰上竟然只有几发炮弹,最终以失败一方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李鸿章几十年的为官经历看来,他竟然几乎没有做成任何事情,一切都因为贪污腐败而失败。
他虽然努力做了很多事,但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他更好的敛财聚富,让他更好的接近权利中央。
而他的这一系列行为,也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第五篇:读《曾国藩全传》有感
读《曾国藩全传》有感
初次听说曾国藩这个人物是在初中历史书上,印象不是很深刻,再往后逐渐上高中、上大学,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曾国藩的事迹和评论,评价都很高,愈发对他的生平事迹感兴趣。但忙碌的工作生活让我一直“没有机会”去了解,直到最近看到《曾国藩全传》。读完全书,有三点感悟比较深刻。
感悟一:人的一生中总有成功失败,关键是如何看待。
曾国藩的一生中,经历过大大小小很多次战争,在我以前的印象里,他应该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百战百胜,但读完此书,我才知道,他在几十年的军事生涯里是经历了不少失败的,有2次惨败甚至都准备自杀殉国。可以说,他的军事生涯是跌宕起伏的,但每一次失败都让他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向着更远的目标走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失败总是避免不了,不必在意一时的不如意。
感悟二:每日“三省吾身”,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
曾国藩非常严于自律,他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对自己的言行和做法进行反思,甚至有一段时期,他把吐露自己内心龌龊想法的日记与朋友们分享,以此来鞭策和提高自己。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不断的改进提升,才能成就一个更优秀的自我,才能取得更卓越的成就。感悟三:广结良师益友,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曾国藩一生读书、做官、打仗,走过很多地方,经历过很多事情,也结识了很多朋友。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很多大事的办成,都是靠他以前结识的朋友来共同完成的。作为一个现代人,更应该懂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理,要在工作生活中注意与优秀的人才做朋友,互相汲取经验,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