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心得随感
学习心得随感
新时期的发展、新时代的潮流,离不开新的知识,新的使命会给每一个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动力和压力;有为之献身的热情还要有实干精神,还要有许多其他重要品质,更重要的还要有“本领”体现于注重实效;怎样才能适应新技术、新知识的挑战,怎样才能为之奉献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只有渴望学习,“干一行爱一行”、“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知识、经验、“本领”作投资,成为技术、知识与工作经验的实体,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掌握已有的知识,去开发未有的新知识,直接接受面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汇集经验和知识的交流,不断学习促进步上水平,努力钻研本职业务,为自己的事业献身。
没有相应广泛新的知识技能就不能适应新时期、新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在当今社会,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迅速增加、信息不断膨胀的时代;处在生命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没有知识,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为技术的更新月异,要想胜任工作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知识、熟悉多种技能。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因为环境改善之艰难,在自己的处境稍微过得去之后,便明哲保身起来,得不到进步、得不到发展、得不到交流,固步自封,终生是做不出较大贡献来的;还有不具备内在因素的人或因缺乏见识、目标不清、意志不坚、半途而废,因没有独创,拾人牙慧或因方法不当、劳而无功等等原因,被时代无情的淘汰了,这是很难怨天尤人的。“准时开出的列车,不会迁就姗姗来迟的乘客”时代不同了,如果还是按照旧时“八时三倒班”、还守着“三亩八分地”、乘着晚班的车船姗姗来迟,看到今天别人理想的成果,会羞愧自己的无能与怯懦。
俗话说:“米靠碾,面靠磨,遇到问题靠琢磨”,世界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先天之明,所有知识,所有经验是勤奋取决于后天的学习。高尔基说过:“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知识在不断升级,学习的本身更加重要;在学习时自己动手,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才会真正体现并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所有经验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循序渐进是积累经验知识的前提,正如总经理绪语:“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如果你每天进步一点,持之以恒,就能塑造一个新的自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知识,知识,一知二识;学还要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以自己的求知欲望,通过再学习,相互借鉴,珠联璧合,吸取营养,至此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自己,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联系实际,注重实效,能与公司的发展相协调,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发挥顶级高水平。与企业目标的努力方向时刻保持一致,构建起一个立体、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新格局,拓宽工作的绿色通道,成为对社会、对公司、对家庭的有用之材,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挑战,体现所共有的价值观,爱岗敬业持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每一天,去努力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为公司的发展、家庭的富裕尽自己的努力,做出更好的业绩。马建国
二0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草
第二篇:读书随感
2017年9月读书感想
9月份读了几本书,踏入印度奥修《纯真》的世界里,感受到人生活需要一种纯,以心为主导,干净无杂念的生活;
又看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我对三毛的文笔感觉一般,但是她的见识,她生活的态度倒是洒脱自在,如果早十年二十年看到那样的三毛,我想我的生活可能就会改变;
没事重温了一下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在初中的时候就读过,当时自己少不更事,还是个学生,领悟不出其中的道理。而现在看来,竟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处世良方,后悔没有早点重读,这样的话自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把书中的精句分享一下:
1、温和友善是必定会强于愤怒与暴力的
2、永远避免正面冲突
3、人类的思想并不是通过争论辩解就可以改变的,有时候,你强压别人的一件事,所得的结果会使对方更加的坚持自己的观点,反而使他的抵触情绪更为强烈
4、尽可能不让自己与别人产生分歧,不武断的肯定自己的观点,尽可能体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5、当面对一些我们不如意的事情时,激发他人的高尚动机
6、你希望别人高兴见到你,你就必须高兴去见别人
7、先要满足他人的需求,从而进一步达到自己的需要
8、如果你想成为鳝鱼与人沟通的人,那么你就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抱怨,因为无论是怎样的挑剔者,都会在一个有耐心和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软化降服
9、助人不是一种义务或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因为你会从中得到满足,更能增进你的健康,是你的心情也变得快乐起来
10、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11、人本能性冲动,渴望伟大,希望受到重视
12、自重的欲望,是人们天行中最急切的要求。
13、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后来又读了一半的《爆品战略》,这本书让我有着眼前一亮的感觉,其中的销售思路与思维方式确实需要思考,还可以拿来借鉴。我把书中作者的观点摘录一下
1、拿出最好的产品,定出最低的价格,产品性能不要打折扣,竭尽所能做到最好
2、所谓爆品战略,就是找准用户的需求点,直接切入,做出足够好的产品,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资源在这款产品上做突破。
3、新的市场法则是“爆品为王”“用户为王”“口碑为王”,“互联网+”不是工具的歌名,而是一种方法论的革命
4、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依靠一种极端的意志力,打造用户可感知的价值锚
5、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必须依靠用户的社交口碑效应,这很容易引发链式反映,几个礼拜就能引爆
6、传统企业三大流量的经营方式:第一门店为王,第二渠道为王,第三品牌为王。但是互联网却可以在传统模式之外进行“流量封杀”。
这仅仅是前半部分作者的观点,我后面的还没总结,但是这样的思维却能打破我们的固有模式。QQ秀是爆品,欢乐斗地主是爆品,微信红包还是爆品,我们身边的还有小米手环,小米插线板都是爆品。所以打破自己的思维僵局,把产品做到极致,用一种新的销售模式来经营也许就能缔造不一样的成功。
第三篇:科研随感
科研随感
前言:科研是什么?是崇高的学术活动,是精神追求还是已经完全被社会扭转的一个畸形儿。我们对科研的定义是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其实科研本身是好的,为人类做贡献的一门学问,现在不然因为它的进化以被我们掌舵者扭曲。
去年六月份,我抱着一腔热血考入南大的研究生,对研究生的生活充满激情与渴望,每每想到这是我实现梦想与抱负的地方,便不自主的憧憬未科研来。可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来到这里就住于联合院,半年过去了我对研究生的生活失望透顶,科研工作本来是认认真真求索,踏踏踏实实学问,现在成了混入子的温床,半年之内毫无收获,着实着急。选导师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稍不谨慎可能就面临毕不了业的问题,本来希望在研究生期间做出一番成就,但是形式所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低。但是个人而言并不甘心,但当时付出的努力不能化为泡影,选导师期间迫切的想找到一个平台来实践,做真正的科研,选择自己想做的方向与课题,只有这样我觉得研究生才会有希望,若是一味的听从于别人的安排,何来的创新,何来的成就,只会在中国科研大河中随波逐流,我觉得这样的状况也不是中国培养研究生的初衷,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现状呢?政策,制度还是中国人自己的心态?那么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又应该一以怎样的姿态去做好科研,掌握怎样的技能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怎么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用的研究生?三年的时间来读研究生期间到底能收获什么呢?
一 研究生做科研,我们收获了什么
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研究生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研究生被要求要专心于科学实验,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很多导师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接受学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学生不是单纯的沉浸在科研,也是为了谋求出路而做科研。有时做科研需要很大的资金的,而现在给予研究生的补贴少之又少,使得大家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研究创新,而是急功近利急于出成就,那么什么科研作假,科研不端行为自然就滋生了,然后我们再想办法解决这种科研不端行为,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每个人必须要填饱肚子才能革命,物质沈生活都满足不了,何以追求精神生活。本质上,研究生就是一廉价劳动力,当你做要补贴时就被视为强盗,因为你自己学东西还让别人给钱,不要补贴自己又难以独立,这就是现状,当然这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研究所或学校经常做的事情,学生毕业都成困难。
二 科研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2.1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其实真是一个很悲哀的现象,造成了真正就兴趣在科研项目做下去的人被解雇,而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获得援助。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喜欢科研的老师因为断了经费的支持而无法从事科研工作,很令人痛心,大家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耗费了多少的青春,最后能做出东西便安枕无忧,做不出来就被打发了,这么多年的付出值得吗?
2.2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2.3 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2.4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2.5 科学家也会傍大款。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2.6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怪现状之二:重立项,轻验收,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怪现状之三: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的(少数地方目前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领域,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现在对于什么都要求发文章,这里弊端多得是,因为文章分好多专业的文章,有些专业领域的文章是不好发的,所以这就使得大家在选择专业时的担心,尤其是对于工科的学生,文章不好发,就不好毕业,毕不了业就找不到好工作,在这浪费时间干嘛呢?
三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
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毕业了就能摆脱没有基本生活费的生活,摆脱没日没夜的实验,摆脱老板无休止的谩骂。老师常常说学生越来越没有野心,想根面条摆来摆去,谁也不想要这种生活,但是不听话是要以自己的毕业做担保的。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科研者一棒子打死,好的科研者有,我们看不见了。
四 我们的科研帮了谁?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的,产出却没踪影。就拿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地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科研真的需要每个人去深思了!
第四篇:教学随感
教学随感
——语文教学不可轻视“读”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读”是人类接受和传承前人文化最基本的手段,也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方式。它是对语言和思维材料的积累,是奠定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对教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点是熟悉和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是“读”。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笔头,轻口头),“读”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显得重视不够。
“读”一般可以分为朗读、速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等。纵观大东中学上学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的是“以读促教,以读促学”的模式,由学生自主地在“读”中“悟”,“悟”中“读”,在“读”中寻求和摸索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及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今年,大东中学教师真正转变了角色,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语文活动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而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读”的方法。语文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读”能力的培养。上学期各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能善于引导学生“读”,并加以引导点拨。如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品读(提示为: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词语的生动性等方面理解。)等等,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读去顿悟,去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精髓,进而体会文章所创设的意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当前以“学生为本、读书为本、创新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以读促教,以读促学”的模式不仅体现了东中的教学理念,更凸显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识记,识记中运用、创新。”是东中课改的精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不断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语文实践的能力。
第五篇:“三八妇女节”随感
http://www.xiexiebang.com/viewnews.asp?flowNo=353
披三月霓裳,踏初春鼓点,你穿越156年的风雨烟尘,穿越纽约街头“面包与玫瑰”的嘶喊,穿越彼得格勒”面包与和平“的争抗,从岁月窈窕走来。
156个激荡岁月,纽约的街头曾卷起制衣和纺织女工抗议恶劣工作条件和低薪的风潮。那是呐喊的先河,那是觉醒的启蒙,那是反抗的先驱,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万马齐喑究可哀”的一缕曙光;51年后,芝加哥的女工也是在这一天为曾加工资和获得选举权,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同样是在纽约,1908年,1500名纺织女工走上街头,为提高劳动报酬,禁止使用童工。提出了“面包与玫瑰的”口号;1917年彼得格勒的女工举行庆祝国际妇女节游行示威,提出了“面包与和平的”口号,4天后沙皇退位。
西方的工业革命无情地榨取着每一位劳工的血汗,尤其是妇女和儿童,一部西方工业的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妇女的血泪史,无度的讹诈、残酷的掠夺,广大妇女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不同信仰,不同民族都掀起过风起云涌的斗争,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卢生堡、蔡特金、宋庆龄就是其中杰出的战士。
1910年,丹麦的春天也许是料峭春寒,但,哥本哈特却迎来了人类历史上妇女璀璨的季节,国际社会主义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由蔡特金倡议,“3.8”定为国际妇女节,1975年联合国正式确定“三八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妇女节被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延伸出新的内容,对女性的自由、平等、母性、慈爱、和平,进行了更广泛的诠释。
156个似水流年,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为生存权、自由权、经济权、政治权,反对剥削、压榨,掀起过如火如荼的斗争。今天,我们享受着和平如诗、优雅如梦、温暖如春。看过去的风景,珍藏每一枚热烈绽放的笑靥、每一缕温暖和徇的阳光、每一片青翠葱郁的草坪;珍藏每一季芬芳、每一处风景、每一条清澈的小溪、每一个皎洁的月光、珍藏每一份母爱、每一份感动、每一份大爱。
一百多年来,无数的歌者为你引吭高歌和轻歌曼吟,激越高亢者点燃你心中的烈火与热情,焚烧和照亮冰冷与黑暗的旧世界,温婉婉约者传递一份宁静,在和谐的地球村营造温馨和友谊;无数墨客为你传唱,诗词歌赋各领风骚、风雨雷电人间百态、风花雪月尘世繁华,篇篇玑珠留下传世与不朽;无数的战士为争取独立、平等、权益,撒下一腔腔热血,英烈永恒。亿万女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一百多年来,你不断的成长,不断地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