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事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与分析

时间:2019-05-15 04: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刑事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刑事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与分析》。

第一篇:浅析刑事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与分析

浅析刑事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陈宁

刑事自诉案件是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犯罪情节轻微,案情比较简单,不需要侦查或只需采用一般的调查方法就可以查明案件事实的案件。但由于目前我国刑事自诉制度存在缺陷及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刑事自诉案件也一直是刑事审判的难点。审理好刑事自诉案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以新沂法院近几年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为例,试图对审理自诉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刑事自诉制度的改革及案件的审理有所裨益。

一、我院受理刑事自诉案件的概况

1、案件受理情况

2005年,我院共受理刑事自诉案件68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1.31%;2006年受理刑事自诉案件83件,比2005年增长25个百分点,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3.3%;2007年,我院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达100件,比06年增长20.48个百分点,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6.31%;2008年,截至10月份,我院受理刑事自诉案件7

5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2.78%。从以上比率可以看出,案件数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数量上的增加说明轻微刑事案件发案的增加,但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公民法律意识提高。

在案件类型上,刑事自诉案件一直以故意伤害为主,以我院2008年受理的75件刑事自诉案件为例:故意伤害63件,占案件总数的84%;重婚4件,占案件总数的5.33%;侮辱5件,占案件总数的6.67%;虐待1件,占案件总数的1.33%;非法侵入他人住宅2件,占案件总数的2.67%。从以上的数字中可以看出,故意伤害案件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而且历年的报表数字也显示,故意伤害一直占80%以上。因此,在审理刑事自诉案件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故意伤害案件的重视,注意积累经验,掌握审理方法,当然其他类型自诉案件也是不可忽视的。

2、案件审结情况

2008年受理的75件刑事自诉案件,已审结62件。其中,自诉人撤诉的47件,占结案数的75.81%;调解结案的10件,占16.13%;驳回自诉2件,占3.23%;移送3件,占4.84%。从以上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刑事自诉案件的结案方式以自诉人撤诉、调解结案的占比例较高,主要是当事人双方自行达成协议后自诉人撤诉,或在法院主持下达成协议,双方化解矛盾,调解结案。以判决为结案方式的案件占的比例很小,而且历年的报表数字也显示(2005年判决5件,2006年判决3件,2007年判决1件),判决结案在数量上和比例上的递减趋势是相当明显的。自诉案件之所以结案方式以撤诉、调解居多,主要上由于这类案件发案原因多数是因邻里家庭纠纷等矛盾,没有深仇大恨,同时审判人员在多年办案中积累了较好的工作经验,因此审理这类案件时,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结案,有利于及时妥善地解决矛盾、减少当事人诉累、提高诉讼效率,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审理刑事自诉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立案条件难以把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自诉案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属于法律规定的自诉案件范围;(2)属于本法院管辖;(3)由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提起自诉;(4)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严格按照自诉案件的受理条件进行立案审查而统统受理,把许多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按自诉案件予以立案,以致自诉案件在立案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符合自诉案件受理条件的,被告人不明确或下落不明的、缺乏罪证又提不出补充证据的、应当按公诉程序审理的案件予以立案,以致形成易立难审、久立不审、久立不决的现象,造成当事人不断的缠诉、上访,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和解决,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权威和形象。

2、当事人取证难、举证难。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较高,必须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在刑事自诉案件中,自诉人处于原告地位,独立地执行控诉职能,对自己提出的指控被告人犯有某种罪行的主张应承担举证责任。因此作为被害人一方的自诉人,与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并有专门技术的公安机关无法相比,其举证能力要差得多。同时在刑事自诉案件中,被告人较公诉案件的被告人相对自由,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同一个证人分别为原被告双方出不同的证言,甚至当事人故意找人作伪证。导致案件证据材料错综复杂、真伪难辩、严重影响了办案的效率和质量。

3、送达诉状、传票难。有些自诉案件,虽然自诉人能够提供充足的证据起诉被告人,但被告人闻讯后外出逃避或外出打工,行踪不定,往往难以送达自诉状或传票给被告人,造成无法立案或开庭,只好作出驳回起诉或中止审理的裁定,影响了对案件的及时处理。如自诉人何某诉被告人彭某一案,自诉人向法院提供了足以证明彭某重婚的证据材料,也提供彭某在外地住址,但当法院向彭某送达诉状和开庭传票时,彭某已离开该住地,不知去向,因被告人下落不明,法院只好裁定驳回起诉。

4、在结案方式上,调解有利于及时妥善地解决矛盾、减少当事人诉累、提高诉讼效率,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但在审判实践中,有的审判人员为片面追求调解率,采取“盲目、高压、和稀泥”的调解方法,往往对一个案子长时间地作调解工作,一味的延长办案期限,致使一些刑事自诉案件民事化,而不通过公正高效的判决予以结案。

三、审理刑事自诉案件的若干对策

1、规范立案条件。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对自诉案件的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增强其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立案人员应严格把握立案条件,仔细审查、严格把关,敢于顶住压力,严格执法,把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统统拒之于法院大门外。

2、在调查取证上,一方面,通过修改、完善法律,赋予自诉案件自诉人在起诉前委托律师进行调查取证的权利,但不宜由自诉人直接去调查取证,自诉人可提供证据线索。另一方面,明确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建立和完善庭前证据展示制度。实行庭前证据展示,有利于在法庭上对证据进行质证,查明证据的真实性和案件真相,而且在审理自诉案件中,法院推行庭前证据展示制度相对阻力较小,可作突破口。

3、对于被告人的逃避审判,长期不到案的,可以考虑在刑诉法中增加相关规定,将全案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和追逃,将自诉案件转化为公诉案件。被告人既然逃避审判,说明被告人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案件性质相对严重。因此,应发挥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侦查案件的专长,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按公诉程序立案侦查。

4、在调解结案过程中,调解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自愿、合法、不损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的原则下进行。调解不是和稀泥,不能无原则,不能以调解赔偿来代替对犯罪行为惩罚,更不能以从重处罚迫使被告人接受调解。调解不是结案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调解达不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进行判决。

第二篇:刑事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诉案件一般都是基层法院审理,但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由于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都存在诸多弊端。

一、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受理的轻微的刑事案件,从规定的那天起就避免不了一些弊端的产生。

1、一般刑事案件都需经公安机关侦察、人民检察院起诉等程序,而自诉案件直接由人民法院受理,这无形中给法院

增加了负担,对于该类案件,自诉人是否举有足够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是否够刑事责任年龄等问题。人民法院是先调查再立案件,还是立了案后再调查呢?法律没有规定。

2、从审判实践来看,我们受理的自诉案件一般都是轻伤害案件,该类案件公安机关受理的也不少,而到法院起诉的往往是公安机关不受理的案件,受害人仅凭一份轻伤鉴定书来法院起诉,这就自然而然给法院审理带来难度,特别取证难。存在着法院、公安机关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使当事人处于两难境地。

二、人民法院受理自诉案件后,在案件审理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惑:首先自诉案件不准收费,我们办理的自诉案件大都附带有民事诉讼,而最高院关于《刑诉法》解释第100条规定“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据此,笔者认为,自诉案件同样应当收费,以防一些当事人滥用诉权。

三、从自诉案件有关法律规定上看,对自诉人、被告人不到庭的法律后果有不公正之处。

《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二款规定“自诉人经两次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按撤诉处理。”而对被告人拒不到庭没有做任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4条规定:“在自诉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下落不明的,应当中止审理。被告人归案后,应当恢复审理,必要时,应当对被告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这种规定脱离实际又缺乏可操作性,“中止审理”对自诉人来说就是不公平的,至于在“必要时”应当对被告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更是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

四、由于目前缺乏完善的证人作证保障制度,在办理自诉案件中,造成在场的人不愿作证,而不在场的人应自诉人或被告人的请求而作证,案情往往反复无常,难以把握。

五、从刑事自诉案件的处理结果与一些较轻的公诉程序刑事案件处理结果相比有矛盾。

以轻伤害案件为例,该类案件可由受害人起诉,而成为自诉案件,也可由公安侦查、检察院起诉,而成为公诉案件,而同一起案件走自诉程序与走公诉程序在处理结果上可能截然不同,对于公诉案件法院只能作出判决,而作为自诉案件在处理方式上除法院依法判决外,还可以调解、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或撤诉或裁定驳回起诉。伤害案件通过自诉程序,自诉人可撤回起诉,包括刑事和民事。而通过公诉程序则不然,调解只能仅就附带民事部分,被告人即使赔偿了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经济损失,也被判有罪,这就势必对被告人不公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刑事自诉案件在立案、管辖机关、审理和结案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建议把自诉案件转为公诉案件,不仅体现刑事案件在程序上执法的统一性,而且在实际处理上,还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一个公平的结果。

第三篇:浅谈刑事自诉案件的审理探讨与研究

浅谈刑事自诉案件的审理

王北华

自诉是指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直接向法院提起的控诉形式。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或者在特定情况下,由他的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它的法理依据是国家将这类案件视为主要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的案件。自诉案件的范围,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有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一、严格审查自诉案件的立案关

立案审查是刑事自诉案件首先要经过的必要阶段,审查的任务是决定该案是否移交刑事审判庭,审查的目的既是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是保证法院审判工作的质量。

立案庭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立刑、民、行政、执行等各类案件的立案审查工作,因此仅依靠立案庭的力量要把好立案关存在一定困难。立案人员较少能精通各类案件的审判,且时间精力有限,因此把好立案关需刑事审判庭与立案庭协作配合。立案人员经审查,对于是否应立案的,刑事审判庭应参与审查,对于不应当立案的案件应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二、自诉案件庭前审查的必要性

把好立案关,才能保证所立自诉案件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八十六条所列条件,案件的审理才能顺利进行。但是有些情况是立案时审查不到的,所以刑事审判庭承办人接手案件后,应立即审查以下内容:(1)被告人身份是否真实及其下落;(2)指控被告人犯罪的证据是否充分;(3)还有无其他共同致害人等。

三、自诉案件审理方式应灵活多样

自诉案件的法理依据是国家将这类案件视为主要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的案件,因此,赋予被害人起诉权。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被害人对于这种诉权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正是基于这种处分权,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还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回自诉。可见自诉案件有一些民事案件的特征。我院在审理时运用了民事案件的审理方法,给当事人留下处置权益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调解手段,让当事人互相谅解、化解矛盾,并解决了执行难的赔偿问题,创造了和谐的当事人关系。

对于自诉案件的调解,法律的规定较原则,这就给承办人留下了较宽松的办案环境和发挥余地的空间。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只要双方当事人愿意,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对当事人自行达成的协议是认可的。但是,很多当事人很难自行达成协议,往往需要法官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劝说,这就要求我们办案法官深入领会法律的精髓,坚持公正的立场,并根据案件的具体实际情况处理案件。大多数的自诉人是以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为手段,达到获得较高赔偿数额的目的,所以自诉人积极追求调解,并以放弃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为前提。而被告人为了避免被追究刑事责任,也希望达成调解,同时,考查被告人的经济状况和“人格可信度”,一般我们掌握的标准是,不能即时清结的要求被告人签收调解书时至少支付大部分的赔偿款。因为调解书一旦签收,双方当事人的关系就转化为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否则,如果被告人拒不付款,自诉人不仅失去了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权利,还可能得不到赔偿款,这样自诉人权益就难以得到保护。

当事人在庭外自行和解的,自诉人在和解以后会到法院撤诉。我们要了解当事人和解的经过,查明其中是否有胁迫、欺诈行为,以及赔偿情况。一般来说,无外来因素影响,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自行达成和解且赔偿款全部付清,应当裁定准予撤诉。不能和解、调解的案件应当立即开庭审理。简易程序的适用并当庭宣判,大大缩短了办案时限,提高办案效率。

四、自诉案件应当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自诉案件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所以自诉人证明主要犯罪事实的基本证据是立案和审理的前提。然而在自诉案件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有可能提出一些主张,我们认为当事人应为自己的观点、主张提供有关证据。刑事被告人享有举证证明自己无罪、罪轻或应从轻、减轻及免除处罚的权利,原则上不承担证明责任。但自诉案件的被告人也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在自诉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官还应体现居中裁判的角色。核实证据绝不是法官主动去收集证据。若法官主动去收集控诉证据或辩护证据,就等于是帮自诉人或被告人收集证据,显而易见法官做了侦查员或律师的工作,因此,自诉案件的审理应当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五、自诉案件要充分利用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赋予了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有权对被告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并有权决定对被告人逮捕。在自诉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为防止被告人逃避审判,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强制措施是保证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有力手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零四条规定,在自诉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下落不明的,应当裁定中止审理。被告人归案后,应当恢复审理,必要时,应当对被告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当自诉状向被告人送达以后,如被告人不到庭,责任就不在自诉人(自诉人不应再承担提供被告人下落的义务),案件不能审理,法院只能作出中止决定。若这时仍要自诉人提供被告人下落,可能举证会陷入循环往复之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送达诉状时,可以对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因这种强制措施较和谐,不会给被告人工作、生活带来多大影响,又具有一定约束力,同时,让其感到法律和法院的威严。针对特殊被告人,如传票通知不到(被告人不愿到庭),通过其他途径才找到,而其又不能提供担保人或保证

金的;有逃匿可能的;取保候审后又通知不到庭的;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威胁证人或自诉人等情况,应当对其采取逮捕措施。

不同的强制措施会给被告人及其家属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对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恰恰是动力。有的案件在公安机关调解失败,但在法院自诉人提出同样的条件或更高的条件下被告人却接受了。即使调解不成,开庭、审判等程序也能顺利进行。

六、自诉案件实体处理要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自诉案件大都发生在工作同事之间、亲属之间、邻里之间、民间因口角纠纷引起的突发事件,与抢劫、杀人、强奸等公诉案件的性质比起来,显然恶劣程度和社会危害程度都要小得多。处理自诉案件,化解双方矛盾是首要任务,打击犯罪是次要任务。因此,在实体处理时一方面较注重保护自诉人的权益,在民事赔偿上尽量对自诉人经济损失予以弥补,同时,对被告人的刑事处罚尽可能地选择适用缓刑、管制、免予刑事处罚等较轻的处罚方法,体现教育和惩诫结合的刑事审判政策。这样既有利于双方当事人以后和睦相处,又避免结下冤仇,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七、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规定自诉案件的审理不收取诉讼费,这项规定带来一些弊端:

一是不应当立自诉案件而应当立民事案的,当事人非要立自诉案件;二是自诉人起诉不慎重,不管被告人的身份是否真实、基本证据是否存在,草率立案;三是符合立案条件的,自诉人漫天要价,不利于审理工作的开展,特别不利于调解;四是经其他机构或民间调解解决的案件,又到法院起诉,增加法院工作量,引起诉累。

二是自诉案件二审可以调解,导致当事人跟法院讨价还价。被告人本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无论怎样做工作,就是不赔,等一审判决后,上诉到二审法院时作赔偿,就可能导致二审改判。这样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就是再公正,也会被撤销,起不到判决的实质意义,并使审判工作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刑诉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20天内结案,但对于自诉案件来说,20天的期限难以审结。因为自诉案件的情况是多变的,常常双方当事人经调解达成了协议,后来又后悔了,再一次开庭审判,时间已过20天。有时完全符合适合简易程序规定的案件,因审限的原因不得不适用普通程序审理。

第四篇:当前民商事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民商事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影响逐步显现,由此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司法领域已经明显反映。民商事纠纷呈大幅增长的态势,案件数量急剧增加,案件的处理难度日益加大,人民法院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一、当前民商事审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司法环境方面的问题。近年来,群众打官司由“讨说法”向“利益必争”型转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法院处在矛盾的交汇点上,法官的工作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威胁与侵害。尤其是涉诉信访案件压力大、责任大,导致个别法官不敢办案、不愿办案。这些都给法院独立审判,依照事实和法律进行公正裁决产生了很大干扰。

2.证据规则的适用问题。由于民事案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目前社会中仍有不少当事人思想局限于传统的法律观念,缺乏民事诉讼证据意识,消极对待自己依法应当承担的举证责任,坐等法院裁判。当因当事人举证不能,法院依法判决其败诉时,不能理解其败诉的原因,而是采取多种手段对抗法院的生效裁判。

3.庭审程序欠规范问题。一是在庭审时合议庭成员未全部到庭参加庭审、中途离开,变更合议庭成员未及时通知、未重新开庭。二是少数审判人员开庭时拖拉,确定的开庭时间不能准时开庭,或随意迟延。三是有的审判人员不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而埋头看案卷材料;有的审判人员不按规定使用法槌;有的对庭审中出现的情况应变迟缓,对当事人与本案无关的陈述没有及时制止,不能有效地控制庭审局面;有的归纳争议焦点滞后或不准确,或没有归纳争议焦点,致使整个庭审重点不突出。四是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随意将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没有经过主管院长的审批,且在转换后没有按规定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组成人员名单及转换的理由。另外,对普通程序审理的一审民事案件,有时当事人均要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然而却没有得到允许,从而延误了办案的最佳时期,激化了当事人的矛盾。这些程序问题严重影响法院裁判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4.未合理行使释明权问题。合议庭对合同的效力及对当事人争议法律关系性质的认定与当事人诉请不一致的,或者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当事人遗漏了诉讼请求的,或者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与其主张的事实不一致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应当向当事人进行必要的释明,告知其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未经释明且当事人未变更诉讼请求即直接按法院查明的合同效力和法律关系的性质进行判决或者超过当事人诉讼请求予以判决。

5.法官队伍方面的问题。

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少数法官不能正确对待,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够强,调解方式方法简单;少数案件存在司法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平衡现象;少数法官缺乏钻研业务的主动性,对审理新类型和较为复杂的案件显得束手无策;有的案件办理周期过长,少数裁判文书过于简单,说理不够充分,逻辑不够严密,影响审判的权威和效果。

二、应对民商事审判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民商事案件中各种因素互相交织、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互相交织、当事人个体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互相交织的复杂局面,人民法院要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务实创新,在民商事审判工作中力争实现“四多四少”,即调撤多、判决少,服判多、上诉少,维持多、发改少,息诉多、上访少的目标,努力提升商事审判工作水平

1.强化能动司法意识,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形势反映到司法层面的变化和发展态势,找准法院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对事关社会发展、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等突出问题,要积极参与疏导协调,主动做好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对敏感、重大、群体性案件的审理,要及时汇报通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2.强化业务学习意识,努力提升办案能力。民商事案件牵涉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各类规章、行业标准等数量众多,而且更新速度快,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法律制度变动不居,司法政策及社会法律观念的价值取向也因势而变。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从事民商事审判的法官都应当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加强对公司法、保险法、破产法、物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审理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

3.强化案结事了意识,深入推进调解工作。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要求,树立起“调解结案是高质量审判”的司法理念,强化调解在解决商事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中的作用,积极探索调解方法,将庭内调解与庭外调解相结合、庭前调解与当庭调解相结合、法院调解与借助社会力量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诉讼代理人、人民陪审员以及当事人亲友的作用,不断提高调解结案率和实际履行率。

4.强化程序意识,深化审判方式改革。正确认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相互关系,重视程序的独立价值。没有程序公正,当事人的诉权本身就得不到保障,也就谈不上实体公正的问题。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仍然要抓住公开审判这个重心,强化庭审功能。继续探索和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实行庭前交换证据制度和限期举证制度,规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规范庭审质证和认证程序,要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使公开审判真正成为提高办案质量、保护诉讼当事人的权利、防止腐败的重要环节。

5.强化规范司法意识,不断提升案件质量。一是要进一步细化审判流程化管理规定,对立案、送达、诉前保全、诉前调解、审理、卷宗装订、案件质量评查、卷宗归档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二是进一步完善民商事案件庭审操作规范,明确庭审考评标准,对法官驾驭庭审能力及庭审作风提出要求。三是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加重合议庭成员特别是审判长的权力和责任,明确承办人、合议庭成员对案件的事实负全部责任,核稿人员、合议庭成员对案件适用法律负责,从制度上促使审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上进心,逐步形成符合民商事审判工作规律和特点的优胜劣汰的审判管理机制,使民商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五篇:试论当前中止执行案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试论当前中止执行案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宋明生 侯作俭

中止执行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特殊情况使执行程序处于停止状态,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待情况消失后,执行程序再继续进行的一项措施。它在平衡强制执行与当事人诉讼权利方面的关系,为最终实现债权人的实体权利,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保护债务人和案外人合法权益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体现了法律原则性与灵活性、公正与效率的统一。但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司法实践中的不同理解和不当操作,各地法院均不同程度存在不当中止、滥用中止、中止后不及时恢复执行等情况。违背了中止执行制度确立的原意和目的,不符合执行的公正与效率原则。具体表现在:

1、适用条件不严格。中止执行作为执行程序中的一项制度,须依据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才能得以运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4条规定了五种中止执行的情形:(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四)作为一方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执行规定》第102条规定中止执行的情况有:(1)人民法院已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的;(2)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3)执行标的物是其他法院或仲裁机构正在审理的案件争议标的物,需要等待该案件审理完毕确定权属的;(4)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5)仲裁裁决的被申请执行人依据民诉法第217条第2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不予执行请求,并提供适当担保的。《执行规定》103条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或再审的案件,执行机构根据上级法院或本院作出的中止执行裁定书中止执行。上述规定为决定是否中止执行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

据。但是由于上述规定有的只是纲要性规定,缺乏认定标准细则,造成适用时理解不一,扩大了外延。比如被执行人确无财产的认定问题,执行员无掌握的标准,对该调查哪些部门、哪些情况才能认定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理解不一,主观臆断地作出中止执行裁定,导致随意中止执行,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民诉法》234条第1款第(5)项规定的“兜底条款”,赋予了执行员的自由裁量权,这与程序法定原则相悖,从而在立法上出现了赋予执行员在对债权人债权予以强制执行的同时,反过来又有不当阻却实现债权的权利,使当事人对执行程序处于不安全的两难境地。

2、中止执行原因消除后,恢复执行不及时不规范。法律明确规定“中止执行的情形消灭后,执行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恢复执行”由此可见,执行程序的恢复即可由当事人申请,也可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采用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并用的原则。据统计各地法院近几年来均中止了大量的执行案件,但恢复执行的案件都很少,有些法院还不到中止执行案件的10%,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基于督办后恢复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当事人未主动申请恢复执行,中止执行案件就少有人问津;(2)长期来统计上报中止执行案件为结案,执行员主观上形成了中止案件已经结案的意识,既便当事人申请,亦被无限期拖延,无人理睬;(3)人民法院办案人员岗位轮换,造成相互推诿、无人接管的状况,有些地方把中止执行案件已报结归档,不进行交接。(4)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中止执行的恢复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无论是当事人主义下的恢复,还是职权主义下的恢复,应在多长时间内申请或作出决定并无强制性要求。既便是恢复执行,也是各个承办人自己恢复,想恢复就恢复,不想恢复就将案件变成抽屉案,造成了恢复难、恢复乱、恢复不规范的状况。

3、混淆中止执行与暂缓执行的条件。暂缓执行的情况有三种:(1)《民事诉讼法》212条所规定的因被执行人提供担保而暂缓执行;(2)《民事诉讼法贯彻意见》263条、264条所规定的在委托执行中的暂缓执行;(3)《执行规定》第130条、133条、134条规定的上级法院执行监督中的暂缓执行。有些法院执行员主观上将暂缓执行的情形作为中止执行的依据,导致适用法律错误。从客观方面来讲,执行监督中的暂缓执行也是造成案件在某些情况下中止执行的原因。《执行规定》135条规定:上级法院通知暂缓执行的,应同时指出暂缓期限。暂缓执行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延长,应报经院长批准,并

及时通知下级法院。暂缓执行的原因消除后,并及时通知下级法院恢复执行,期满后上级法院未通知暂缓执行的,执行法院可以恢复执行。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执行监督中的暂缓执行并未禁止上级法院反复行使执行监督权,另外上级法院通知暂缓执行时,因各方因素影响出现未指定暂缓执行期限的情况,下级法院在上述情况下不能贸然执行,只能中止执行。由于以上主客观方面原因,导致暂缓执行与中止执行的条件相混淆。

4、中止执行案件未实现执行公开原则,大部分裁定未依法送达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司法实践中中止执行裁定送达被执行人可能加重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裁判的心理,对恢复执行制造不利执行的因素。有些法院为提高执行率将中止案件报结,也不将中止执行裁定送达申请执行人,待申请执行人来催办执行时主观恢复执行。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可取的,从公平保护当事人诉权出发,从执行公开的原则出发,中止执行是执行程序中的重大事项,双方当事人都有知悉的权利,而且民诉法中规定裁定须送达后才产生法律效力,因此中止执行的裁定应当送达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双方。但为减少送达当事人的负面影响,可以在裁定书中表述“一经发现财产线索即可恢复执行。”

5、不重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民事部分的执行和歇业企业案件的执行,中止率相对较高。这两类案件大部分难以执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被执行人正在服刑期内,其本人暂无履行能力,对家庭的真实财产状况无法把握,承办人往往到被执行人家庭一次或所在村委一次即予以中止,如果被执行人在外地,经常因委托外地法院执行或调查杳无音信而中止执行。加上这些被执行人家居农村,财产变现困难,不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而裁定中止了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歇业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歇业企业的执行已成为人民法院执行中的一个新难题。执行员对歇业企业的财产状况不调查或调查不全就随意中止,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造成执行案件积压,加重执行负担。

6、中止裁定不规范、卷宗材料不齐全。中止执行裁定上往往对执行标的多少、未执行标的多少不明确。卷宗材料中对转帐、进帐单据未向财务部门复印附卷,有些因财产委托评估拍卖一时无法变现,申请人表示同意中止执行时,卷宗材料中未显现可供执行的财产,造成恢复执行不及时。

针对目前法院中止执行案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何使法院中止执行案件走上良性循环的规道,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立法上和执行实务中对中止执行制度予以完善。

(一)立法完善。针对我国现行的中止执行制度中的“兜底条款”和“弹性条款”不能正常发挥中止执行制度所独具功能的现实,笔者就立法完善谈几点建议:

1、严格执行中止的适用条件。体现在限制中止执行的理由上,取消民事诉讼法234条第1款第(5)项弹性条款的规定,直接明确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民诉法234条的(1)至(4)项及《执行规定》102、103条情形。《执行规定》102条第(2)项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具体量化为以下情形:(1)被执行人除生产、生活必须用具、用品外,短期内确无履行能力;(2)被执行人已被宣告失踪或下落不明满一年,申请人也未能提供被执行人确切住所或被执行人因违法犯罪被劳动改造、劳动教养,并且没有可供执行财产的;(3)被执行人公民长期生病住院、家庭生活确有困难;(4)被执行人遭受自然灾害,生活困难需要恢复生产的;(5)对被执行人的仅有财产拍卖、变卖不成,申请执行人又不同意以物抵债的。

2、取消执行监督中暂缓执行的规定。执行监督中的暂缓执行更多表现了执行权的行政实施权的性质,强调下级法院必须服从上级法院的指令,而忽视了执行权中执行依据的合法性,造成下级法院在一些情况下不得不中止执行,因此该项规定应当取消,可设立执行监督中的复议制度。

3、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民事部分的执行和歇业企业案件的执行应作出专门规定。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民事部分的中止执行应规定以下必备的卷宗材料:(1)家庭财产状况的勘察或搜查笔录;(2)被执行人居住地或户籍地居民委员会或村委会对被执行人经济状况的书面证明材料或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材料。对歇业企业案件的中止执行,如果未成立清算组织的,中止执行应规定必须具备如下卷宗材料:(1)向房地产管理部门调查歇业企业无不动产的证明材料;(2)查歇业企业的财产有没有被开办单位或公司股东无偿接受,或开办单位收取管理费、利润的情况;(3)查歇业企业帐目的审查、审计,歇业企业有无对外到期应收债权情况材料;(4)查歇业企业在其他企业有无投资权益的材料;(5)查开办单位或股东有没有出资不到位或抽逃注册资金情形材料。

4、明确规定恢复执行的申请时间及条件,要求申请执行人或权利承受人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恢复执行并提供财产线索,过期申请的由人民法院决定是否恢复执行。

(二)关于实务中的对策。笔者根据中止执行案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认为必须加强对中止执行案件的监督和管理。一要严格把好中止关,出现中止事由时,承办人提交裁决庭合议,由局长把关报主管院长;二要跟踪监督,将中止执行裁定书送交立案庭由立案庭统管;三要禁止报结,规定中止执行案件不算结案;四要规范卷宗材料和裁定书表述方式。同时针对现阶段各法院中止案件较多的现状,由各级法院灵活采取各种措施,抽调人员集中开展一次清理中止执行案件的专项工作,对所有中止执行案件进行检查分析,分别情况依法处理,中级法院执行局对基层法院要加大督查力度,对该恢复执行或不符合中止执行的案件仍不及时恢复执行的按错案责任追究。

下载浅析刑事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与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刑事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与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单位根据《关于报送案件审理疑难问题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对案件审理工作疑难问题进行梳理,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案件审理工作......

    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

    基层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王为君 2003年3月,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案件质量检查工作的要求,区纪委监察局审理室对全区纪检监察延伸机构和乡镇纪委、监察室2001、2002年......

    浅析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自诉案件的法律监督探讨与研究

    浅析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自诉案件的法律监督 【摘要】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当然包括了对人民法院......

    民主集中制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主集中制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民主集中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怕”:有的“班长”怕班子成员对敏感议题跑风漏气影响决策,怕充分发扬民主限制自己的权利......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民事行政抗诉概述 现行的民事行政案件的抗诉机制是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而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

    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文章 众所周知生产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而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在工作和生产中采用的多种激励措施一度发挥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对涌现出的“......

    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人本管理欠佳,激励措施亟待全面恢复和加强众所周知生产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而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在工作和生产中采用的多种激励措施一......

    税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税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税收分析作为强化税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既是组织收入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强征管、监控税源变化、评估税收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