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2013年三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总结
三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总结
刘钟老师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习,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
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
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共享友爱阳光》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调皮的学生,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五、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
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三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域城中心小学 刘志明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7%.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域城中心小学
2013/8/24
第三篇:求医问药(三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
12、求医问药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求医问药的有关知识。
2、懂得就诊时要遵守秩序,配合医生治疗,遵照医嘱,正确用药。教学重点: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医院。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医院的种类、等级,学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医院。
2、掌握看病流程,感受到文明就医带来的便利。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视频,揭课题
活动目的:通过视频,初步了解在学校发生小的碰擦时可去卫生室,如果比较严
重的话,必须去医院就诊。预设时间:3分钟 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交流。
3、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丁丁一起去医院求医问药。
4、揭课题,读课题。
活动二:谈看病,学会选择医院就医
活动目的:通过看看、听听、议议、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医院的种类、等级,并能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医院就诊。预设时间:12分钟 活动过程:
1、其实选择医院也很有讲究呢!老师想问问你们,当你生病的时候,家长一般是带你去哪些医院看病的?
2、学生交流。
(预设:学生说到不是我们常去的医院时,教师可追问“为什么到这家医院去?”)
3、了解不同医院的种类、等级。
(依次介绍三级甲等、二级甲等、一级甲等、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等)
4、通过刚才的介绍,你们了解了些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5、小结:是的,级别越往上,医院的规模越大,设备就越齐全。
6、完成“七色光”1
7、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的医院,那丁丁发烧了,到底该到哪家医院看病呢?这不,他们正在开家庭会议呢!让我们一起先去听听。
8、丁丁家里争论不休,你能帮丁丁做怎样的选择?说说理由。
9、丁丁的家长也带他到了那家综合性的医院,可是„„(随机出示照片)看到这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10、小结:相信你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正是因为大家不管得了什么病都往大医院跑,才造成人满为患的现象。向丁丁这样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去人数较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那里一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活动三:学做“小导医”
活动目的:根据自己就诊经历,结合游戏,明白不同的诊室医治不同的病。预设时间:6分钟 活动过程:
1、我们学会了根据病情来选择医院。你们平时都有去医院看过病,那你们都去哪些科室去看过病?
2、指名交流。
3、除了刚才小朋友说过的诊室,你还知道有哪些?怎么知道的?
4、我们一起来做做“小导医”好不好? 活动四:模拟就诊
活动目的: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了解就医流程,并懂得就诊时要遵守秩序,配合医生治疗,遵照医嘱,正确用药。预设时间:12分钟 活动过程:
1、我们都知道了生什么病就得到相应的诊疗室进行治疗,现在丁丁来到医院,他该怎样看病呢?
2、请把书打开,看看书上是怎样一个看病的程序?
3、小组合作完成“看病流程”小游戏。
4、大组交流。
5、通过游戏我们了解了看病的步骤,那在“就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取药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6、老师来教你们一招。(出示ppt)
五、归纳总结: 预设时间: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交流。
3、总结:丁丁在医院看了病,取了药,得回家遵医服药了。你们知道吗,这用药还有大学问呢,那就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这药品里学问。
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丁彩霞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第五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部分
2.爸爸、妈妈抚育我(一)学生准备
1.搜集、整理自己与家长的合影和家长抚育自己成长的小故事。
2.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体会爸爸、妈妈的辛劳。
(二)教师准备
1.搜集动物和人类抚育子女的图片和录像片断。
2.邀请几位热心的家长参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请他们做精心的准备,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抚育孩子的切身体会。〖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是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体验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进而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重和孝敬之情,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和情感。〖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回顾成长历程,勾起生活的回忆,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揭示主题:《爸爸妈妈抚育我》
1、师生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有这么一位同学,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特别关心、照顾她的人,她是谁呢?(示意看屏幕)
2、播放录像,生谈感受。
师: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3、师小结揭题:是啊,郭殷子心小小年纪就能获得这么多荣誉,离不开她妈妈全身心的关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爸爸妈妈抚育我》,好吗?
二:联系实际,合作探究
通过交流、辨析和观察,了解并理解自己父母亲养育呵护自己的由衷,体会父母为了家庭生活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萌发对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1、生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讲述父母关心他们令他们难忘的事。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们的呢?
(1)小组活动。(生在小组内交流,师参与小组内活动,相机评价、提升、指导)
(2)在班上交流
2、师小结过渡:是啊,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可我们还常常习以为常,还不知道他们为我们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和负担。老师建议,让我们走进他们,看他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真正了解你们的爸爸妈妈,好吗?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真情触动,实话实说
1、观看录像谈感受。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2、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父母的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体会他们抚育子女的辛苦。
师:世麟妈妈的一天是这么得辛苦和忙碌,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呢?把你们搜集的资料向大家
介绍介绍吧!
3、针对“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在你们成长过程中,倾注了爸爸妈妈全部的爱,那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生实话实说自己对待父母这种做法的态度。
师:大家都认为,父母长辈这样做,是对我们的关心,是为了让我们健康成长。平常他们这样做,你们觉得满意吗?我们来个实话实说。
5、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抚育我们成长(出示板书),无私地奉献与付出着,可我们有许多人还是不能理解他们。大家想想,这样对吗?()那你们就想想看,今后该怎么做呢?
6、师小结并过渡:老师明白了,你们也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出示板书:爱),你们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们。那好,借此机会,老师建议大家动起手来,亲手做一份礼物,献给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
四:敬献礼物,以表心意。
通过向父母长辈赠送礼物,表达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1、生制作礼物。
2、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请你们先停下来。做好的先上来展示,还没完成的我们课后继续完成。
3、师生共舞《让爱住我家》轻松结课。
师总结:爱心之家收到这么多礼物,老师会转交给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收到礼物后一定会很开心。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学会互相关爱,让爱永远驻我们的家!同学们,站起来吧,让我们随着《让爱住我家》的音乐,一起唱吧,跳吧!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份爱带回你们的家吧,再见!3.我懂事了
(一)学生准备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照片,了解自己长大的变化;并对爸爸、妈妈的工作进行调查访问,准备照片、汇报卡等材料。
(二)教师准备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主题的教学活动。〖本课题教学目标〗
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学会关心家庭,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3.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用“猜一猜”的游戏导入,引导学生理解长大后的变化。接着,通过乐乐的感想来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引导他们对爸爸、妈妈说一说心里话,并说一说自己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最后,通过教师、家长、听课教师的评价来揭示课题,以达到情感的互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完成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出示一组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猜一猜”的游戏,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照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我们班的哪些同学呢?(学生猜)
(二)引导对比
1.师:(同时出示对比照片)瞧,这些同学小时候多可爱呀!相信你小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可爱吧!现在同学们都长大了,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结合搜集的照片进行汇报交流。
(1)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家长参与,倾听学生的发言。
(2)全班交流,请家长进行补充,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
师:你们不仅身体上发生了变化,变高了,变壮了,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以前懂事了。
(三)交流感悟
1.师:听到你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知道有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利用假期的一天,去了爸爸的工作单位。回来后,写了一篇感想,你们想听听吗?(播放录音)
2.乐乐的感想是什么呢?(父母工作辛苦,应该为他们减轻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
3.师:你们不是也和乐乐一样,对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你想说说吗?
4.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5.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1)展示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
(2)交流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后的感想。
(3)展示自己制作的报道――“爸爸、妈妈的一天”,介绍父母的工作情况。
(4)播放自己拍摄的采访录像(录像包括父母的工作情况片断和对父母的访谈)。
6.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补充和介绍自己工作的辛劳。
7.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你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来表达你的心意呢?
8.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采访父母
1.师:听到同学们都这样为爸爸、妈妈着想,懂得要为爸爸、妈妈分忧,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看来你们不仅长大了,而且懂事了,懂得体贴爸爸、妈妈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老师想对你们说:你们真棒!今天还有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不知他们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去采访一下他们吗?
2.教师请一位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
3.该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
4.师:你听了爸爸(妈妈)的这番话,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和同学说吗?
5.师:你们也想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吗?如果今天爸爸、妈妈没来,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和听课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
6.全班学生去采访家长和听课的教师。
(五)全课总结
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选派代表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总结。
师:今天,大家通过学习和交流,体会到自己发生了变化,知识、能力比以前提高了、进步了。我和你们的家长都觉得你们长大了、懂事了。再过三个月新年就要来临了,你们又要长一岁了,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健康、更懂事。
(六)布置作业
1.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了解家长的反应。
2.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教科书第13页“我的感受”。
3.阅读母亲节的由来,并查找资料,了解父亲节的由来。
4.健康生活每一天 4-1家里的文明礼貌
教师准备
1.教学中要使用的调查问卷表格。
2.课前就学生在家里的文明礼貌表现,采访学生家长,并拍成录像片段。〖本课题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确立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树立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的情感。
2.懂得文明礼貌可以让亲人间关系更融洽,文明礼貌可以筑就一个暖意融融的家。
3.知道在家里什么时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并乐于去做,进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用调查统计的方式得出在家里不注意文明礼貌是个普遍现象的结论。
2.用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在学校与在家不同的行为表现。
3.用体验的方式感知亲人间注意和不注意文明礼貌时,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什么不同。
4.用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在哪里。
5.探究、讨论和设计:家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文明礼貌,小组讨论,并设计出 《家庭文明公约》。〖实施过程〗
(一)调查和统计
教师出示四种画面,请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调查表上做出选择。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每个情景中的两种表现做出选择。
第一个情景:早晨离家上学前
A.向父母说“再见”;
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见面,说不说“再见”无所谓。
第二个情景:当有事要进父母房间时
A.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
B.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进去。
第三个情景:妈妈做好了饭,叫你和爸爸吃饭
A.等妈妈―起吃;
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边吃边等。
第四个情景:回家之后,很累了
A.坐要讲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
B.往沙发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
接着请各小组分别统计组内A,B选项人数的多少,然后全班统计A,B选项的人数。最后的统计显示:选A的有16人,选B的有24人。
(二)讨论和探究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出选A和选B的人数相差不多,但你们能看出选A和选B的同学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吗?
(学生说得比较零散,有的说选A的表示一家人比较客气,选B的表示在家里很随意很自由等。板书――A选项代表的观点:家人之间也应该讲文明礼貌;B选项代表的观点:家里是自由自在的地方,可以完全放松自己。)
师:选A或选B的同学能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教师要给出争论的时间,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时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适,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
师:刚才你们说的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的,让我们来看几个采访片段,听听家里人的感受吧。
(三)体验和感受
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小记者向家长提出的问题:
(1)妈妈正在做饭时,孩子自顾自吃起来和等妈妈一起吃,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孩子进您房间时,敲门好还是不敲门好,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师:(提醒学生)这都是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家长,你们的爸爸、妈妈想法一定和他们差不多。
(通过播放采访录像,学生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这时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只顾自己。比如吃饭,本来想一家人没必要等,但如果和爸爸一起等妈妈吃,妈妈是很高兴的。教师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讲文明礼貌和不讲文明礼貌时的不同效果。结果有的学生说爸爸进他房间,不敲门自己会觉得很不高兴,是“打扰我了”;父母外出不打招呼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孩子”。然后引导学生将心比心。
师:你希望父母尊重你,那你对父母应是怎样的态度呢?
(得出结论:我们的家庭只有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讲文明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
(四)讨论和总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在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全班交流。
生:文明礼貌让家里每个人都快乐。
(五)讨论和设计
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文明礼貌、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学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如家庭成员不管谁有事出门,都要相互打招呼;回到家里也应该打招呼“我回来了!”;互相之间都不能翻私人的东西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多用了“相互”的概念,可见他们很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示出了“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成人平时都爱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却没有想到家庭的氛围和习惯是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创设的。4-2 居家生活讲节约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参观、调查、访问所用的笔、本等学习用具。
(二)教师准备
1.与特困家庭或五保户家庭所联系,带领学生代表上门调查访问。
2.请老革命、老干部给学生做报告,学生可以向老人们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与老人们座谈。
3.自制幻灯片并收集一些关于家庭勤俭节约的事例。
〖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表现。
2.学习合理消费,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布置调查采访任务,带领学生到军队干休所调查,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
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己调查采访的成果,并在全班交流;召开“节约与攀比”小型讨论会。〖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调查、参观、访问任务
(二)调查访问过程
1.带领学生代表上门调查访问特困家庭或五保户家庭。2.观察访问对象的家庭,进行适当的数码拍摄。3.学生向老革命、老干部进行访问。
老干部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使学生了解到,在战争年代,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广大军民养成了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不浪费、讲节约的良好作风,并将这种作风保持至今。
(三)返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老革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节课,我们将根据采访的内容,一起来研究在生活中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探究活动
1.小组内交流调查访问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帮助学生找出在调查过程中的欠缺,指导学生加以整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在课上有个别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非要穿那种衣服?他们是不是知道我们要来参观,而故意给我们做样子的?”此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将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老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交流,使这些学生体会到艰苦朴素是老人们的一贯作风。)
2.教师点拨。
在战争年代,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战士们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宁愿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生活富裕了,但老人们仍旧不改当年的优良传统。
让学生想一想,现在老人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
由于在访问时,学生都听到了老革命、老干部的回答,于是学生用老人的话回答:“家里的钱是父母劳动得来的,他们挣钱不容易,如果浪费了多可惜呀!” 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节省下来给更需要它的人花。”
3.教师小结。
师:节约,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节约,也是珍惜和爱护资源的体现。同学
们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小组讨论交流)
4.班级召开关于“节约与攀比”的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
5.教师提出问题。
(1)节约有什么好处?攀比有什么害处?
(2)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注意节约的事情?你们今后想怎样做?
(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总结
师:节约是在健康生活的前提下,不攀比、不奢侈、不随意丢弃有用的东西。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节约既是尊重父母的劳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劳动。节约是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不攀比,讲节约,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它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品质。4-3 生活中的安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我校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家长多是双职工,他们工作很忙,有许多学生是“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很常见的。平时家长也告诉孩子一些有关安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做一个课前调查:调查与家庭生活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护自救的方法,重点是“当你在不同地方遇到陌生人该怎么办?”
(二)教师准备
在课堂上设置有关生活中安全方面的模拟活动,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课题教学目标〗
1.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2.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方法。
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能力。〖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情境导入,模拟活动。
通过小红独自一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分小组模拟这一情境,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探讨与研究。
课前引导学生调查与家庭生活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护自救的方法,在课上交流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
3.分小组模拟四种情况,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
4.课后拓展,付诸于实践。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因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并为家庭生活中不安全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从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实施过程〗
(一)模拟活动
1.情境引入。
师:一天,小红独自在家时,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敲门。那人告诉小红是她父母叫他来家里拿东西的,同时他还说出了小红父母的名字。小红没了主意。她应该让他进门吗?应该怎么办呢?
请学生分小组准备,模拟以上的情况,想办法解决,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好。
2.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
3.小组展示。
第一小组:小红请他进来,因为他说出了她父母的名字,说明他跟父母很熟,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小组:打电话问一问父母,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如果是,就开门请他进来找东西;否则就不开门。
师:如果小红找不到父母怎么办?而且他说事情很紧急,非要进来。
教师及时肯定两位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后者,想得很周全。同时教师强调,只要是陌生人,就不能随随便便让他进来。
(二)探讨与研究
师:在生活中,除了刚才我们所遇到的安全问题,还有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你都知道哪些呢?
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我在课前布置了调查作业:家庭生活中与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救自护。在课上,学生用自己调查到的资料发言,非常积极。分别说到了用电、使用燃气、防火、防溺水等与安全有关的事例。
当学生说到车祸、过马路看交通信号灯、酒后不能驾驶车辆等与交通安全有关的问题,教师对此提出,交通安全是生活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交通安全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但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并具有防范意识。
(三)全班模拟活动
1.模拟活动。
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抽题签,然后按照题签上的内容进行模拟活动,并找出最佳解决的方法。
情境:(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时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
由于课前学生对意外事故的自护自救方法有所了解,在模拟中学生的解决方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2.小组汇报结果。
(1)“燃气泄漏”和“有人被开水烫伤”的处理方法。
学生说,在家里经常听父母讲,遇到燃气泄漏,一定不要惊慌,要首先关闭燃气开关,切断气源,打开门窗通风,而且一定不能够使用明火,包括不能开灯、不能打开排风扇等。
遇到有人被烫伤的情况,如果只是轻微的烫伤,被烫伤的范围不是很大,应该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方法:给被烫伤的部位冲冷水降温,缓解疼痛;涂抹小苏打水或烫伤药膏进行消炎、治疗。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烫伤,就一定要去医院及时诊治。
(2)“有人游泳时溺水”的处理方法。
学生展示的是马上跳下去救,理由是要“见义勇为”。对此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不能跳下水去救,如果你不会游泳,会被淹死。”“如果水太急,我们太小,不仅不能救上溺水者,反而害了自己。”教师马上追问:“你们想得很好,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自己不能救,最好向大人求救,或寻找救助工具。”教师肯定其结果,并强调:“你们都是未成年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注意逃生自救。”
(3)“有人触电”的处理方法。
当有人触电时,学生展示的是首先切断电源。但有学生补充说,他们做得不完全正确,切断电源不能用手,应用干木棍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教师肯定其回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若是被高压线击倒,能不能用干木棍切断电源?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了结论:“不能。因为高压电会立即把木棍击穿,把救人者击倒。”教师强调:“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离开危险之地,并向电工求救。”
3.遇到这些情况时,学生除了自我救护外,还应向大人求救。
教科书第19页连线练习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保证报警内容的真实性、报警语言的完整性,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地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
5.设计安全提示标志。
由学生根据前面讨论中找到的、家庭生活中一些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为家庭安全生活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
学生在这一制作活动中表现了很高的热情,纷纷为自家的电器插座、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等位置设计制作了很醒目、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提示标志。这是他们在确立了安全生活的正确态度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四)教师总结,课后延伸
师:安全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只有人人心中有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才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回家以后,请同学们把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讲给父母听,并为自己家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标志,下节课我们进行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好。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目录 一 温暖的家
1.我长大了
2.爸爸、妈妈抚育我 3.我懂事了
4.健康生活每一天 二 快乐的学校生活
1.我和小伙伴 2.我们爱学习3.我们的班集体 4.我们遵守规则 5.我心中的老师
三 生活中的你、我、他
1.我们生活在一起 2.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3.爷爷、奶奶好 4.友爱残疾人
5.我们都是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