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历来圣贤屈指可数,所以大学不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圣贤,而是让我们去向圣贤学习,去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讲的是成年人应该学会的东西。可是在当今社会上,由于百家讲坛上某个专家的一句“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之后,这句话就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小人只要在为非作歹之后,说句“我是真小人,不像某些人表里不一,虚伪”,然后就将做坏事推到了光明磊落的耀眼处。好像他自己做了一件伟大崇高且神圣的事情。就这样,明知道一件事情是不正确的时候,还偏偏去做的真小人倒成了当代人膜拜的对象,在我看来,这正是非明德的表现,一个连是非曲直都分不清楚的人值得现在大家的崇拜么?这就成了明恶德,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习的德行么?再来说这伪君子,何为伪君子?就是那些知道是非功过的人,但是心里却闪过一些阴暗念头的人。人皆有七情六欲,有恶念很正常,如果没有恶念,那也不需要圣人明明德了,因为那已经超脱了人的范畴。清朝的曾国藩,被誉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圣人,他每天通过日记不断的反思自己,去批判自己,连一些不容于世的思想都记录下来批判,就这样下来,最后的曾国藩几乎成为了一个完人,但是他却失去了做人的感觉。很多研究他的学者都说,曾国藩最终成为了一块石头,因为他强烈压制住了七情六欲。这种人我想并不是孔子所主张的完人,因为孔子自己也有欲望。
人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掉自身的缺点,伪君子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就连那孔子不也是和南子有说不清的时候么?难道这孔子便是伪君子了?所以说,这明明德便是让人知道真正的高尚的品德,去学习他,改掉自己的恶德,不断的使自己变得新生,即使成不了圣贤,也比那连是非否分不清楚的真小人好得多。这也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的作用之所在。
致以良知,行以明德,最终止于至善。有些人会说有至善么?答案是没有的,因为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既然没有那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呢?这也是大学要教给当代人的一个常识,就是——人不应该停下追求完美的脚步。有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不存在,因为共产社会太完美了,所以对社会主义抱有怀疑的态度,这都是同样的问题。我就有疑问了,人是不能长生不老的,人总要死的,那为什么现在我们都愿意活着?为什么不停止呢?一个道理,我们达不到不代表我们不出发。至善很难达到,但是我们也不会放弃去追求真善美的脚步。康德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两样都很难达到,但是都很美丽,所以才能震撼人心。希望大学之道,砥砺整个社会,虽然这不可能,仅仅希望还不够。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第二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历来圣贤屈指可数,所以大学不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圣贤,而是让我们去向圣贤学习,去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讲的是成年人应该学会的东西。可是在当今社会上,由于百家讲坛上某个专家的一句“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之后,这句话就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小人只要在为非作歹之后,说句“我是真小人,不像某些人表里不一,虚伪”,然后就将做坏事推到了光明磊落的耀眼处。好像他自己做了一件伟大崇高且神圣的事情。就这样,明知道一件事情是不正确的时候,还偏偏去做的真小人倒成了当代人膜拜的对象,在我看来,这正是非明德的表现,一个连是非曲直都分不清楚的人值得现在大家的崇拜么?这就成了明恶德,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习的德行么?再来说这伪君子,何为伪君子?就是那些知道是非功过的人,但是心里却闪过一些阴暗念头的人。人皆有七情六欲,有恶念很正常,如果没有恶念,那也不需要圣人明明德了,因为那已经超脱了人的范畴。清朝的曾国藩,被誉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圣人,他每天通过日记不断的反思自己,去批判自己,连一些不容于世的思想都记录下来批判,就这样下来,最后的曾国藩几乎成为了一个完人,但是他却失去了做人的感觉。很多研究他的学者都说,曾国藩最终成为了一块石头,因为他强烈压制住了七情六欲。这种人我想并不是孔子所主张的完人,因为孔子自己也有欲望。
人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掉自身的缺点,伪君子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就连那孔子不也是和南子有说不清的时候么?难道这孔子便是伪君子了?所以说,这明明德便是让人知道真正的高尚的品德,去学习他,改掉自己的恶德,不断的使自己变得新生,即使成不了圣贤,也比那连是非否分不清楚的真小人好得多。这也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的作用之所在。
致以良知,行以明德,最终止于至善。有些人会说有至善么?答案是没有的,因为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既然没有那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呢?这也是大学要教给当代人的一个常识,就是——人不应该停下追求完美的脚步。有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不存在,因为共产社会太完美了,所以对社会主义抱有怀疑的态度,这都是同样的问题。我就有疑问了,人是不能长生不老的,人总要死的,那为什么现在我们都愿意活着?为什么不停止呢?一个道理,我们达不到不代表我们不出发。至善很难达到,但是我们也不会放弃去追求真善美的脚步。康德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两样都很难达到,但是都很美丽,所以才能震撼人心。
希望大学之道,砥砺整个社会,虽然这不可能,仅仅希望还不够。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第三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闵行区华博利星行小学
教育担当着传递文明、培育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责任,这是万世不易的真理。教师的职责我们的前人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总结。两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丘就明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大学”非今天的大专院校教育,而是指教育人成人的教育,不同于教人识文断字的教育(古人称为“小学”),实质上就将教师的职责定位为育人。唐代韩愈在《师说》这篇千古名文中是更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将“道”和“惑”列为与“业”同等的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北宋大儒张横渠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更是高看一眼,他认为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与当代我们高唱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出一辙。由此观之,教师的职责重在教书能完成如此宏伟、艰巨的任务吗?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这一目的决定,教师的唯一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避免单
一、片面的教育行为。把“育人”上升到高于“读书”“教书”的唯一目标或职责的地位,既有教育目标理论上的重大意义,更有教育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育人不能只是“教书”,成人不只是“读书”,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德育培养、动手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因而更多地需要学习生活、艺术、健体、交际、心品训练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活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应该是相等的,教育场所应该包括课堂和课外,从书本扩展到生活,在包括读书在内的多种多样、多种形式的学习中育人,学习、培养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角度上说,教师不是“经师”,而是学习活动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是道师、导师和人师;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追随者、模仿者,而是探索者、践行者、开拓者。教师的职责定位为“育人”才是准确和科学的,才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规范教育行为,树立以人为本、宽容差别、个性发展的理念,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同等的重视、尊重,每一个教师都围绕学生发展来实施教育。也唯其如此,才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人,才能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对教师职责的这一定位,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全面、更高标准的要求。育人的责任,要求教育不是让学生以吸纳以往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从人一生发展打基础的需要出发,学习各方面的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注重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心理、交际等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者,必须摈弃选优汰劣的教育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有差异的教育和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要破除读书第一的思想,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和锻炼,把活动和实践放到与读书同等重要甚至于更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丰富,更要乐观、向上、善良;不仅勤于学习,更要“心骛八极、神游万仞”,肯思索,会思考;不仅掌握教材,更要知其所以然,广泛涉猎,左右逢源;不仅立足课堂,更要勇于实践;不仅善于传授知识,更能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性情。育人这一职责观的确立,要求我们健全、完善教育评价观和质量观,从学生综合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来考察教育的成败得失。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从“传经布道”向“参禅悟道”转变,不是灌输,而要引导,促成学生“参”和“悟”,变被动记忆、练习为积极思考,变纸上谈兵为动脑动手实践,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主地学。
古往今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都是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以书为本的教育。世上的书是读不尽的,教师仅是以书本为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书本并不完全就是知识,更与能力相差甚远,教书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书本之外、能力在课堂之外。
第四篇:在亲民城管中做好信访工作的汇报
城市管理信访工作怎么做?宜春市城管局结合实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他们以开展先进性教育为动力,围绕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构建和谐平安城市这个重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共完成上级交办的信访事项86件,受理群众来信50余件(次),来访236人(次),来电5780余件(次),处理回复率为94.8%。全系统无赴京、省个访和集体访事件的发生。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信访工作提供三个保障
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近年来,宜春市城管局党组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做到健全机构,建立队伍,制订制度,落实经费,为做好信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担任组长,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大队主要负责人均为成员,局党组有一名党组成员分管信访工作。局党组把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督查、有落实。局主要领导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信访动态,排查不稳定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对许多信访件亲自主持协调处理,使一些难点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局其他领导坚持定期接访、集中接访、轮流值班接访,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四定三包”责任制,即: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包案件调查、包问题处理、包人员稳定,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2、队伍保障。根据城管信访工作的特点,他们从实际出发,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懂政策、善疏导,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同志,组建了信访服务联动小分队、12319城管服务热线女子中队、信访联络员、信访督办员四支信访工作队伍,对他们分别明确职责,明确了工作对象和内容,确保正常工作的开展。
3、经费保障。在信访工作经费方面,他们舍得投入,腾出专门的办公室,添置办公设施,购置了一辆12319现场办公车,挤出经费开通城管网站和手机短信两条线,购买业务书籍,使相关人员学习了解法规、政策、处理信访问题的方法等有关知识,落实了信访工作人员的有关待遇,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信访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立足城管实际,为顺应发展创新三项机制
面对不断变化的信访新形势,宜春市城管局以变应变,找准做好信访工作的着力点,创新了“三项机制”,使信访工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1、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宣传教育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使信访工作的宣传教育氛围比以往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他们健全信访队伍自我教育制度,制定激励措施,提高信访联络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对自学取得文凭的、在报刊发表文章的和对信访工作建言献策被采纳的均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宣传。他们针对以往信访仅对来访对象进行宣传,但其宣传面窄、受益对象有限的情况,采取流动展版、到社区召开征询意见会、上门发送宣传单、宣传车上街等形式,把宣传的重点往外延伸,从而拓展了宣传面,扩大了受益对象范围。三是变局部宣传为全方位宣传。他们借助新闻媒体,开辟专栏,组织讨论,同时在电视台开展文明市民知识竞赛;组织参加社区文化广场演出;在主要街道、广场设置宣传咨询站点,接待来访者;利用巨型户外广告和电子显示屏,刊登各种联系方式、热线电话号码、限期整改的问题和措施,畅通了信息渠道,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城管的热情。
2、快速处访机制。为使群众来信来访得到及时快速的处理,我局建立了由12319城管服务热线、手机短信、城管网站这“三线”,温馨告知卡、服务联系卡、跟踪问效卡这“三卡”,领导手机与12319热线相联、领导电脑与指挥中心监控系统相联、领导的对讲机与队员的步话机24小时相联这“三联”组成的快速处理信访机制,实现了对市民来电要求解决的问题在10分钟处理、凡来信视其内容一般在三天内予以答复的信访工作快速处置高效率。宜春市城管局建立“三线”、发放“三卡”、组成“三联”的做法,先后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建设部网站及省里有关新闻媒体都先后进行了报道。
3、督查问效机制。一是通报制度。根据“12319”城管服务热线建立的信访工作台帐,对全系统各单位办理的件数,办结的件数,群众满意的件数进行排名,并下发通报。对于连续三个月排名最后的单位,单位主要领导向局党组写出情况说明,并提出改进措施。二是分析制度。对上级交办的信访件进行集中梳理,分析、归类、整理,了解城管工作与市民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为今后工作重点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三是考评制度。把开展信访工作好坏列入到本系统全年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实行周报、月查、季检、半年小结、年终考核兑现,确保了信访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提高了信访工作质量。
&
第五篇:善在家庭计划总结
小学“日行一善”活动计划
五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学校实施“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
一、实施原则
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2、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
5、坚持突出特点、体现特色的原则。
6、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二、活动内容:寻善源、存善心、发善言、行善事
“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个从学善、行善、思善到扬善的过程。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感受、体验,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善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活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寻善源:就是培养和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善念,发现善源。
存善心: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向善、从善、行善的心理品质,拥有爱心、富有同情心、怀有感恩之心等。
发善言: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会理解别人、安慰别人、鼓励别人。
行善事: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觉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凡是一切真、善、美的意识和行为,凡是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意识和行为,都属于“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三、活动对象: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
善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上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快乐成长,心理自调,行为自律、情感自控。
善待他人:正确认识别人的长处与不足,接纳他人,乐于助人,宽容他人的过失,忍让他人的过激,能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能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
善待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活动范围:善在家庭
善在家庭:孝顺父母,生活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待人热情,做合格的主人。
五、活动过程:
“日行一善”是一个从想善、言善、写善到行善、思善、扬善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升华的过程。
想善:就是每天在心中回想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言。
言善: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每天说一些自己或他人的善举、善言;一层是语言文明。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等,不断送给他人温馨与热情。
写善:就是把每天想的善事、说的善事、做的善事、看的善事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是形式上积德、厚德的一个过程。
行善:是善的落脚点。能积极为他人做好事,对人有礼貌,与人和睦友好相处等。行善就是方便他人、善待自然、和谐社会。行善也可以是改掉自身存在的缺点,修正已有的错误。
思善:是想善、言善、写善的思想升华,是自己内在品质提升的重要过程,自己通过对善事的感悟和反思,将善变成自己优秀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支配自己的行为。
扬善:就是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向周围的人宣传行善的好处,讲古今中外行善积德的名人故事,宣传行善积德对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诸事众物的相生关系,引导大家都明白行善于人于己都有利的道理。
六、活动措施及要求
1、宣传发动。要深刻认识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电视等媒体,充分利用班会、通过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在学生当中认真做好“日行一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良好氛围。
2、全员参与。积极组织各班学生将学生身边一点一滴的好事,利用每周班会进行总结,表扬坚持每日做好事的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部分——大部分——全体学生全部参与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日行一善”活动中去,努力形成“知行善、学行善、比行善”的良好局面。
3、活动推动。为了进一步培养广大学生从小养成做好事、做善事、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学校将经常性地开展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和事迹报告会。
4、成果展示。少先队大队会要在全校各年级举行“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5、总结表彰。为了倡导“人人向善、人人崇善”良好道德风尚,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校将定期总结表彰一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和班集体。
小学“日行一善”活动总结
根据市 “日行一善”活动总体方案,我们扎实推进了“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在过程上,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同时,积极扩展活动渠道,强化活动评价。在老师们的一致努力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我校的“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计划安排细致周密
一是组织得力。年初,学校经过慎密思考,拟定了学校“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在全体教师会上就此项活动强调了要做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各班也迅速根据计划,结合班级学生年龄特点,交流了各班的设想,思路清晰明了,方法措施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操作性强。二是家校联育。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跟踪学生的成长足迹,及时更新教育方法。三是学科渗透。寓“善”于教,用“心”施教。四是强化宣传。在黑板报上开辟“日行一善”栏目,树立典型。五是定时评价。
二、活动过程扎实有效
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方案,开展了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德育主题文化活动,传播善文化,践行善文化:
1、建立了学生《日行一善记录本》。
2、将“学雷锋、树新风”和“日行一善”活动相结合,长期广泛地开展活动,创文明和谐校园。
3、组织开展了以“星光少年”事迹演讲。
4、开展了知善的经典诵读活动。
总之,“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成效是显著的,在以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要一如既往的认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