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校园舆论形态 加强校园舆论引导——民科院舆情研究室
把握校园舆论形态 加强校园舆论引导
一、校园舆论的内涵及特点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特点,因此能形成一定的社会合力,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当面临社会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或重要变动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往往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反应。一旦这些认识和心理反应在校园里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共鸣,即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形态。舆论是民意的自由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对实现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调控力量。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引导校园舆论,对于高校改革发展、和谐校园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校园舆论表现为多数学生对教育问题、社会现象等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包含了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心理要素。因此,校园舆论具有潜(情绪型)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等三种基本的存在状态。
潜舆论是一种基于内心信念的舆论形态。当学生们遇到具体社会事件触及其信念底线时,往往会习惯性地调动记忆,并不经意地运用信念进行对比判断,以一种直觉的形式——兴奋、敬慕、焦虑、厌烦、冷漠、恐惧、愤怒等情绪表现出来,因此也称之为情绪型舆论。这种舆论的特点是可以知觉到但又不易确切捕捉到,具有社会感染的特点,特别在具体的舆论场中,感染十分迅速。因此,对非理性的情绪型舆论引导不力或引导失误,可能导致不利于校园稳定的显舆论和行为舆论。
显舆论是由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形成的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以各种公开的形式来表达的对社会问题、事件的观点、态度等。显舆论在总体意见表达方面相对清晰,容易被人们感知和觉察到。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不尽相同,造成校园显舆论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它可能是学生对于外界信息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但也有可能是在受到外在影响后表现出来的一种工具性机能。因此,显舆论所表达出的学生意见倾向比潜舆论要复杂得多。
行为舆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以行为为主要诉求手段来表达态度、意向,而且通常还会夹杂着语言和文字的意见表达,是一种综合型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行为舆论是社会集合行为中的一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例如为了观念的传播或情绪的发泄等。一般情况下,行为舆论的意见表达强度大于一般的显舆论。
二、对不同形态舆论的引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高校是精神、思想高度活跃的聚集地,高校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人格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具有较大的局限。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夯实校园舆论阵地,把握校园舆论特点,丰富校园舆论引导方式方法,构建
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的和谐校园文化,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首先,厘清充斥于校园的各种信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校园里不仅有自由的学术精神,也会收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正面信息,也有貌似宣扬民主、自由实则是小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次,把握学生的各种情绪和言论,迅速作出研判。当发现学生中有较大情绪波动时,就应该意识到是否有外界信息干扰他们正在培养的理想信念。对正面的潜舆论给予适当放大,促其形成较好的学风、校风;对负面的潜舆论不回避,及时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予解释和心理疏导。当在学生中出现某些言论时,可不急于制止,因为有些只是学生对某些问题表达的合理想法,当这些学生数量规模不足以影响到整个群体时,可以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但当发现学生的某些负面言论已经初具舆论势头时,学校有关部门应及时引导,通过增加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和真实性,澄清谣言;也可以为学生及时提供符合一般社会规范的参照系,或改变学生已有的预存立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再次,针对在学生中出现的行为舆论,总体上应当以正面示范为主。行为舆论的表达意见强度,通常比其他形态的舆论要大。对于行为舆论的引导,学校应该关注、鼓励各种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倡议、社会活动等。学校通过提倡、鼓励造成“从众”局面,也可以抑制负面行为舆论的产生。而对于负面行为舆论,因为具有明显的社会集合行为特征,重点应放在情绪、观念的预防性疏导,以及事后对越轨行为的理智疏理等方面。
最后,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宣传优势,整合校内各类媒体宣传资源,完善校园舆情监测机制,构建立体信息网络、人际网络、活动网络,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校园舆论引导格局。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把关人”作用,加强社会舆情分析研判,对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从学生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
第二篇:把握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把握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论的基本原则是在舆论引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贯穿在舆论引导全过程、在引导各方面都起着指导作用的主要原则。它充分反映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原理,它是在具体的舆论引导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反过来又指导舆论引导工作,以这种不断循环的模式推动引导工作的深入和进步。要实现正确有效的对高校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确立基本原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课题。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从根本上看就是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对舆论引导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概括为:方向原则、求实原则、民主原则、渗透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主体原则、示范原则等八个方面。①我们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有几下几个方面:
一、方向性原则
方向原则是指舆论引导工作的展开要始终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这一原则是所有原则中最根本的原则,是其他一切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向要朝着社会主流价值方向前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时代的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P205——218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高校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基地,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舆论引导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着重培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价值观念,结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的大学生思想处于形成的关键期,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对各类事件缺乏深刻的认识,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洗脑”的对象。这就要求学校舆论引导者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网络舆论,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主体性原则
刘建华认为,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校园网络舆论场域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的新型主体间关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要求和表现。②网络舆论引导应以“人是目的”为这一伦理学理论为基础,人的行为无论是对自己的或是对他人的,总应该把人当做第一位的目的,世界上的一切只对人才有价值,单纯的东西离开人就无所谓价值,舆论引导就是要是用正确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引导人,他的终极目标是塑造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一个理性的存在,是具有绝对目的意义的存在。一切道德法则和义 ② 刘建华:《赛博空间的舆论行为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P162
务要求之所以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不是基于其他任何目的,只是为了人本身,以人为“最高绝对目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主体性原则是新型教与被教的关系,它既要求舆论引导者在引导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各项具体工作,也要求在引导的过程中尊重被引导者的主体性。教育者要乐于施教、善于施教,尊重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心理需求,发扬民主的精神,以真诚和教育结合来改造人。
三、发展性原则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在全世界普及,网络舆论平台的发展是信息化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网络的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但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新的统治形式,即技术理性的统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创造出来的理性工具逐渐异化,技术异化成束缚人、压制人的工具。在《反革命与造反中》,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扩展。”③网络舆论本身是为了能充分表达民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网络舆论却不能保证其随时都处于理性的控制下,一些极端或消极的舆论往往比正面、理性的舆论起到更大的影响,小事件被肆意不合实际的放大,而人们又很容易受到这些舆论的影响,从而网络舆论平台由交流的功能转向了对人的统治,人变为了网 ③ Herbert Marcuse , 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 Beacon Press, 1972, p.4.络舆论的奴隶,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升华了的奴隶,但毕竟还是奴隶”④。坚持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用辩证的方法看待网络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能为我们带来更便捷的生活,但网络技术要以理性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思想,让人的理性统治技术理性,而非被奴役。
四、互动性原则
校园网络舆论平台是各种思想交流的平台,即存在思想的共识又包含思想的碰撞。一方面,在引导中通过充分运用这种网络交互功能,引导者通过与舆论主体直接交流,是获取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对舆情动向准确的把握,了解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摸清事件背后的价值追求、利益诉求、心理情感,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的基础,不难看出,交往是舆情信息收集和研判的基础,是舆论引导者的“眼睛”,在这里,它发挥了舆情上传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全面掌握情况后,制定了相应的引导对策,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实引导,这也需要在网络互动中完成,在引导式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交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结合,达到引导的目的。
互动性原则要求在校园网络舆论的交往过程中一改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双方以平等的姿态、民主的方式、对话的方法相互建立良好的互信,充分尊重舆论主体的诉求,一切从事情真相出发,寻找解决办法,最终化解矛盾。
④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张宜生、肖滨译,[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P68
五、协调性原则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当各个要素以最优方式组合是,其发挥的整体功能更大。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系统包括了引导目标、主体、客体、环境等要素,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需要使各要素相互协调,提高主体素质能力、把握客体个体特征、确定合理可行的目标、优化舆论引导环境,最终达到最佳引导。
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形成引导合力。首先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完善舆论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是社会营造良好氛围,鼓励正能量,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再次是学校发挥引导主力军作用,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工资源,打造优良校风,制定系统的引导机制;最后是让家庭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引导中,良好的家风在无形之中将陶冶和熏陶学生的品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良好的家风最终将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人是环境中的人,良好的社会风气、校园风气、家庭风气必将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人是社会中的人,在良好健康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也会形成端正的品格和道德,人是实践中的人,只有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才能越挫越勇、越来越成熟和理性。通过国家、社会、校园、家庭的有机配合,软硬并施,促使他们的身心协调、思行协调。
六、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榜样示范,二是以身作则。
榜样示范是指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榜样是社会的良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道德准则的模范代表,具有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网络舆论的榜样示范可以通过全国优秀道德模范、感动人物等为题材,对被引导进行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理性正义的合格公民。
以身作则主要是针对舆论引导者而言,它是指舆论引导者在引导过程中用自己的行为模范去感染和启迪受教育者,提高被引导者的思想品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彻底说服人,意识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⑤真理的力量即引导者所提倡和宣扬的理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的共同价值准则,人格的力量即舆论引导员在引导过程中通过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方式在被引导者心目树立的个人威信和人格魅力。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实际工作中,引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我素质,同时要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用扎实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严格的践行来感召他人。
参考文献:
1.崔蕴芳:《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毕一鸣,骆正林:《社会舆论与媒介传播》,[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刘建华:《赛博空间的舆论行为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 5.李伟东:《学生危机事件情境下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⑤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P217
第三篇:把握网络舆论引导力发展和网络舆情应对
把握网络舆论引导力发展和网络舆情应对
党的十八大立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 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导”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为带领;二为指引,诱导。“引导力”:既指正面带领力,又指负面指引与诱导力。
“网络舆论引导力”是舆论引导者按照预期引导方向,传播一定的观点与信息,并对舆论运行过程进行协调与平衡,影响被引导者意见、态度、倾向的能力。主要包括引导力的方向、大小与着力点三个构成要素。
方向:唱响网上主旋律
方向决定未来,导向影响人心。网络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扩充了个体的话语张力、舆论场域的空间半径和舆论影响的时间长度,打破了原有舆论场域的动态平衡,激活了社会舆论的风险表达。
一、必须扩大网上传播的正能量。要改进网络正面宣传方式,提升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正面宣传的实力。
二、必须有序推进网络化的“协商民主”。要真正发挥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要发挥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提升主流舆论的主导力。
大小:提高传播能力
大小决定势能,传播决定影响。没有传播的影响与没有影响的传播,都不是有效的传播。网络舆论引导力,不仅要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关键还要让看到的人能正确地看待并能正确地引导其他人的看法。
一、必须构筑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适应云时代互联网移动化、终端智能化、交互社交化和大数据化发展等趋势,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的数字化、社交化转型升级,抢占网上的先导权与第一入口权。
二、必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遵循互联网商用为先、娱乐为王、交流为用、学习为优的传播规律,在发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应有作用的同时,要适时引导,放大网络多元运用与服务能力。
着力点: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管理必须规范,运行方能有序。信息革命正在改变权力版图。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以前的操作模式去划延长线的话,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加强对关系资源新版图的认识和研究,迎接新的管理革命,以便构造与新的形势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从而真正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提高全党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管网水平。
二、提高执政骨干队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用网能力。
三、提高网民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网络素养。
只有提高引导力,唱响网上主旋律,才能凸显网络既作为公权力的延伸和补充,又作为公众代言者的双重角色。主动在“世道”与“人心”之间搭建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脚手架。
第四篇: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
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 默认分类 2010-07-11 10:49:18 阅读2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网络舆
论引导的主动权。
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舆论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社会舆论传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态势。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意、畅通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直接开辟了舆论引导的新领域、主战场。
社会舆论的重要来源。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之间少有联系,单个事件的影响范围有限;在网络时代,信息传递是即时、网状、海量、互动的,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信息传播十分迅速。随着互联网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借助网络了解信息、关注社会的人越来越多。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网络舆论构建中来。而且,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许多社会舆
论都是由网上发酵演变而成的。
社会情绪的释放出口。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善的地方比较多,突发事件处于高发期。面对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相关部门如果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容易使一些网民产生
非理性的情绪。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为社会情绪的释放找到了一个出口。
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网民的头脑,谁就容易掌握话语主导权并引导网民的价值取向。各种思想观点都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阵地”,并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影响。多种观点的交锋和激荡,使相同或相近立场的受众形成各自的“圈子”,思想状态进一步呈现“裂变”态势。网络舆论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确保主流文化、主流媒体、主流意见在舆论引导中占据权威地位的必要性在增加、难度在加大。
着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具体而言,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导向,抓好统筹协调。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首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融入新兴媒体建设之中,做到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在具体工作中,要重视组织机构建设,落实牵头管理责任制,统筹协调解决有关部门任务交叉、职能错位等问题。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构建科学引导、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管理机制,为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改革创新,做大重点新闻网站。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发挥互联网作用,要依托主流媒体,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打造主流网络媒体。近年来,我国重点新闻网站取得长足进步,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互联网整体格局中,一些重点新闻网站与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网站相比,无论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处于弱势。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
新,在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改革步伐,增强自主经营、自我发
展能力,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舆论引导新平台。
引进培训,强化队伍建设。应对新变化,落实新举措,扎实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应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网络名编辑、名发言人、名评论员,一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一批网络监管执法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应树立人才强网的理念,把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做实做活。“引进”就是开阔视野,大力引进所需人才,改善队伍结构,为队伍的发展壮大注入新的活力;“培训”就是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制订培训计划,按照提升技术、挖掘潜能的要求,实行定期研修、系
列考核,不断培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网络舆论引导的竞争优势。
第五篇:心得体会——净化校园舆论
心得体会
净化学校舆论环境
学习了学校关于净化校园舆论环境的文件,我真是受益匪浅,收获满满。俗话说,三流的学校管理是人的管理,二流的学校管理是制度的管理,一流的学校管理是文化的管理。文化育人体现了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净化校园舆论环境的必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净化校园舆论环境任重而道远。
首先,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环境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环境,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
其次,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最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净化校园舆论环境的建设。
二、净化校园舆论环境的重要性。
净化校园舆论环境建设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
首先,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再者,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总之,净化校园舆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永久的。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各校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找出学校特色,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我们坚信,只要进一步建设净化校园舆论环境,必然会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永不枯竭的活力。201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