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埃里克森对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解读
埃里克森对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解读 ①自我同一性的内涵
一般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③。
埃里克森是第一个认识到获得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成就,也是个体成为具有繁殖力的、快乐幸福的成人的关键一步。他将青少年的心理冲突称为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一种整合感。自我同一性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它使人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感和连续感,给自我提供了方向感和意义感①。埃里克森将这一阶段消极的发展结果称为同一性混乱,即年轻人在复杂的社会中经历了同一性危机,在决定价值观与目标前,体验多种选择时所经历的一段暂时的混乱和悲痛的时期。那些经历了内部心灵探索过程的个体,最终会获得成熟的同一性②。
[键入文字]
第二篇:气质类型与自我发展解读
气质类型与自我发展
[摘要]: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气质体现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是自然属性,是性格的基础;而性格对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关键字:气质;心理;未来发展
一:序言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就提出了4种体液的气质学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谐调,人就健康,四种体液失调,人就会生病。机体的状态决定于四种体液混合的比例。这种体液的混合比例在希腊语中叫做“克拉西斯”。希波克拉特曾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的人体内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的人体内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的人体内黑胆汁占优势。几个世纪以后,罗马医生哈林用拉丁语“temperametnum”一词来表示这个概念。这就是“气质”概念的来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分为“中行”、“狂”、“狷”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意思是说,“狂者”一类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进取的,他们“志大言大”,言行比较强烈表现于外;属于“狷者”一类的人比较拘谨,因而就“有所谨畏不为”;“中行”一类的人则介乎两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医学中,曾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把人的某些心理上的个别差异与生理解剖特点联系起来。按阴阳的强弱,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每种类型各具有不同的体质形态和气质。又根据五行法则把人分为“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和“土形”,也各有不同的肤色、体形和气质特点。这两种分法是互相联系的。作为分类基础的阴阳与近代生理学研究的兴奋和抑制有某些类似之处。
二:浅析气质性格
人的气质各不相同,气质类型的划分也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是古希腊医学家希伯克特的气质体液论。他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类,每种类型都有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多血质的特点是情绪易于外露,也易变化,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活泼好动、亲切开朗、善于交往、适应性强。这类人常表现为情绪多变,粗心大意,轻浮散漫、轻率而不沉稳。而粘液质的特点是情绪反应微弱。心情平静稳定,心平气和、沉着冷静、耐心谨慎、自信而善于克制。这类人常表现为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固执、倦怠、缺乏生气。而抑郁质的特点是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感情不易外露、稳定细心、善于体察别人无法察觉的细节和变化,富于想象同情心强、这类人常表现为温柔、孤僻、敏感、动作缓慢、深沉。通过行为观察法观察、记录自己的在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内向性等方面的特征,对照气质类型说发现,我是偏向于抑郁质类型的人。再通过测验法对一系列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所作出回答,最终可判定我的气质类型是抑郁质的。
气质对行为、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效率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了解人的气质对于教育工作、组织生产、培训干部职工、选拔人才、社会分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四种气质类型中的胆汁型和多血型的人,他们的气质速度更快,稳定性较差,因此,更适合于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气质上具有更大的仍耐性和敏感性,因此,更适合于要求细致而持久的工作。所以,如果我们从自己的气质特点出发,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我们的最大潜能,找到更适合我们的职务。我是属于抑郁质类型的人,而抑郁质类型的人感情比较细腻,做事小心谨慎,善于观察微小细节,在团体中表现积极认真、努力向上、毫不懈怠,无论置身于何种岗位,只要担负了责任,就以所从事的工作为荣,努力解决困难,但抑郁质型的人适应能力也比较差,易于疲劳,行动迟缓,羞涩孤僻且不太合群,遇事不是单凭着聪明去处理,而喜欢把自己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在头脑中组合、计算,确定方针,然后在这个范围内一个个地去做,把问题处理好。所以抑郁质的人一般较适合从事需要持久耐心,操作精细的工作,如实验研究、文献管理、财务出纳、化验分析、教育培训等工作,而不适合做需要与各色人物打交道,变化多端、大量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工作。目前我的专业是会计学,是需要一个极需耐心和持久性的工作,刚好符合我抑郁质类型的特点,所以我今后的发展方向会在会计方面。但是,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不起决定作用,只是有一定的影响。在一般的学习和劳动活动中,气质的各种特性之间可以起互相补偿的作用,因此对活动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例如,对先进纺织工人所作的研究证明,一些看管多台机床的纺织女工属于粘液质,她们的注意力稳定,工作中很少分心,这在及时发现断头故障等方面是一种积极的特性。注意的这种稳定性补偿了她们从一台机床到另一台机床转移注意较为困难的缺陷。另一些纺织女工属于活泼型,她们的注意比较容易从一台机床转向另一台机床,这样注意易于转移就补偿了注意易于分散的缺陷。
但是,在一些特殊职业中(例如飞机驾驶员、宇航员、大型动力系统调度员或运动员等),要经受高度的身心紧张,要求人们有极其灵敏的反应,要求人敢于冒险和临危不惧,对人的气质特性提出特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气质的特性影响着一个人是否适合于从事该种职业。因此在培训这类职业的工作人员时应当测定人的气质特性。这是职业选择和淘汰的根据之一。所以,决不能孤立地考虑人们的气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的学习和劳动态度。如果具有正确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在学习上取得优良成绩,在劳动中做出出色的贡献。
三;气质性格的引导和培养
总之,虽然人的行为不是决定于气质,而是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动机和态度,但是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虽然气质与态度相比只居于从属的地位,但它是构成人们各种个性品质的一个基础,因此它是一个必须加以分析和考虑的重要因素。
气质是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就是四种气质的代表,普希金具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属于粘液质,而果戈里属于抑郁质。类型各不相同,却并不影响他们同样在文学上取得杰出的成就。气质只是属于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动力方面,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某些独特的色彩,却并不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倾向性和能力的发展水平。所以气质相同的人可以成为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品德高尚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事无成、品德低劣的人;可以成为先进人物,也可以成为落后人物,甚至反动人物。反之,气质极不相同的人也都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成为某一职业领域的能手或专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自我气质,同时在社交活动中有意识的发己之长,避己之短。由于抑郁质的人,情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都较弱,谨慎、孤僻,常给人难以捉摸、不可接近的感觉。但是,抑郁质的人一旦交往成功,对朋友的友谊将是非常专注忠诚的。对抑郁质的人来说,增强自信心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呢?
1: 加强学习是基础,古人说的好“学无止境”,因此,一个人在单位上不但要业务精通,还要学习心理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天文,史地,民俗等社科知识,要搏学多才,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情操高尚.2: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斗志,宽容大度,虚怀若谷,不计较个人得失,以正确的理论去说服人,以满腔的热情,浩然的正气去感化人,使别人感到和蔼可亲.3:要风趣幽默,刚柔相济,我们时常发现,一副冷面孔,一腔大道理,会使人心境不愉,情感疏远,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地方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就不同,反 之,事情会很糟糕.所以,在对事业的追求上,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乐观向上,在执着中使人的心灵受到启发,而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要有热情,要有策略,要有分寸,还要有弹性,特别要因人因事而宜,语言要朴实无华,风趣幽默,在谈笑风声中使人受到熏陶和感染。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人格的发展上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又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①学习信任阶段;②成为自主者阶段; ③发展主动性阶段;④变得勤奋阶段;⑤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⑥显示充沛感阶段;⑦承担社会义务阶段;⑧达到完善阶段。教育意义:指出了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素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教育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勤奋感,教师和学校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和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的回答其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主动人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成败观,使其懂得成功的必然现象,不可因一时失败而丧失信心,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不要在同班或其他人员面前轻视和贬低他们。
第四篇: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多给小学生表扬与鼓励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该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就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她们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勤奋。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承认学生的特别努力,让那些厌烦学习生活的儿童热爱学校,应该善于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让儿童在学校生活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
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落后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多给予鼓励,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当这些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后,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其充分体验此时内心所获得的快乐。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其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具有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什么是客体:客体(Object):是与主体(Subject)相对应的概念。弗洛伊德最先在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子关系时引用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客体是本能需要满足的对象,这个客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在客体关系理论框架里,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所指向的人,而不是非人化的物。
什么是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 客体关系是指人际关系以及塑造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心世界的残迹。
客体关系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人际关系以及内在的精神结构是如何从过去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理论(Kernberg)”。
资料来源:正常或患儿童发展过程观察。
防御机制:投射、内射、分离、投射
性认同等。
治疗重点:Oedipus期前婴儿与母亲的“二元关系”。
治疗策略:治疗师的宽容、忍耐、节制,使患者在退行中重建早年的客体关系,使内化的坏客体得以外化、修正。
内心世界的形成1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最初的精神发展是在非常早、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从与母亲完全共生的状态,经过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从熔合到分化,最终完成精神上的个体化与分离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在精神世界。
内心世界的形成2自闭状态: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这就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孤独症患者。
内心世界的形成3共生状态:大约从出生后二个月开始,自闭的壳打破,逐渐形成一个积极的、新的保护层,这就是婴儿与母亲的共生圈。共生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婴儿与母亲(客体)表象的幻想性熔合。在这个阶段婴儿以为他与母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在精神上、情感上对母亲照顾的高度依赖以至于婴儿都意识不到这种照顾的存在。
内心世界的形成4母亲也以照顾婴儿为其首要任务,甚至将婴儿视为自已的一部分。此时,婴儿通过母亲(乳房)对他的抚养来理解外部世界,并由此形成婴儿最初的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Fairbairn称之为内精神状态Endo-psychic Situation)。
内心世界的形成5在婴儿看来,把他喂养得很舒服的乳房(母亲)是好,并且是一切好东西的代表。此时,他觉得自己也是好的。这样婴儿就形成了一个“好的”自我表象和客体表象。相反,如果婴儿经常被饿着或者没有得到适时的照顾,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乳房是坏的,他自己也是坏的,这样就形成了“坏的”客体表象和自我表象。
内心世界的形成6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客体关系不仅能根据婴儿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提供适时的、足够的照顾,同时还可以让婴儿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其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内心世界的形成7个体化与分离:出生四、五个月以后,儿童开始爬并慢慢直立行走,这使他有了关于自身存在的最早感受,这种对自我存在的觉醒称之为个体化,这是一种内在精神自主化的过程。此时,如果母亲能及时地满足婴儿的这一需要并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孩子就可以较好地从与母亲的共生圈中走出来,顺利开始他的个体化与分离进程。
内心世界的形成8在完成个体化的同时,儿童还必须经历与母亲在精神上的分化、脱离并保持适度距离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便是所谓分离。一个稳定的、正性的客体(母亲)表象是顺利完成分离过程的基本保证。随着个体化与分离的进行,儿童逐渐用言语交流代替其它交流方式,超我及自我的各种功能开始发展,现实原则逐渐替代快乐原则,现实检验能力逐步建立。
婴儿的防御机制1投射: 婴儿把自己的某种感受“强加”或“转嫁”给客体。如:吃得很舒服的婴儿把他的好感转嫁到乳房上,于是他认为这个乳房是好的。相反,饥饿的婴儿也会因其不舒服而认为这个乳房也是坏的。
内射: 婴儿把从外部世界感受到的事情带回到自己身上。在内射机制作用下,令其受挫折的乳房被内 化成了内在的迫害者。Fairbairn坏客体内化,然后压抑。
婴儿的防御机制2投射性认同:为了缓解内在的焦虑与危险,婴儿将他的感觉外化并经外部世界修正后,再重新内化,这就叫投射性认同。例如:饥饿的婴儿将其难受感外化到乳房(客体),然后,这个令他丧气的乳房再重新被内射到婴儿的内心世界。
分离: 是指婴儿将有关自我和客体的复杂经验分成几个可以控制的部分,以便选择性地保留某部分以避免焦虑的过程。
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少内化客体所造成的沮丧、焦虑,鼓励病人重新经验早期的情感与幻想,并在治疗过程中指出幻想和现实、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也让病人表达他们的正性的和负性的移情。
让病人明白潜意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的。一旦这种领悟产生了,就会减少内在客体对病人的干扰、减少焦虑,或者把内心世界的客体干扰投射到外在世界去。
分析工作的一个必要的部分是,应该跟在爱与恨、以及幸福、满足与被迫害的恐惧、抑郁之间的摆动保持同步。(《精神分析操作技术:其历史与意义》)
不使用教育的和道德的影响,这永远都是我的技术的一部分,我只遵循精神分析的程序,这一程序--用一句话来概括--包括理解病人的内心并转告病人在其中发生了什么。(《精神分析操作技术:其历史与意义》)
对于儿童精神分析的初学者来说,最有趣和最惊人的体验之一是,即使是在非常小的孩子身上,也可以发现领悟的能力,这一能力通常比成人的能力要强大的多。(《精神分析操作技术:其历史与意义》)
相对于弗洛伊德的观点“undoing in the obsessional neurosis”和“反向形成”,补偿是一个含义更广的概念,它包括多种形式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自我在幻想中解除了伤害,并修复、保存和重新激活了客体。这一倾向的重要性在于,它与内疚感捆绑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导致全部的升华。(《精神分析操作技术:其历史与意义》)
哀伤„包括婴儿在抑郁场景中所体验到的情感的重复。身处失去所爱的母亲的恐惧的压力之下,婴儿为这样的目标而奋斗,即确定和整合他的内部世界,在他自己内部安全地建立好的客体。(《一些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理论性总结》)
我相信,自我没有能力分裂客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如果在自我之中没有相应的分裂发生的话。(《对一些分裂症性防御机制的注释》)
进入理想化并产生作用的主要方式在幻想性的满足中也是有效的,这些过程分裂了客体,既否认了失败也否认了被害。但是,分裂自我和客体的多种方式在情感上使自我处于痛苦之中。这样的情感堆积直至瓦解状态。(《对一些分裂症性防御机制的注释》)
在出生后的第二个三个月(三个月—六个月),通过整个客体的内射,整合上的显著的进展就已经完成了。母亲的爱和恨的态度不再被感到分开得如此之远,其结果是对丧失的恐惧的增长,这种状况类似于哀伤和强烈的内疚感,因为攻击性的冲动被感觉到是直接针对所爱的客体的。抑郁状态便出现在面前。(《对一些分裂症性防御机制的注释》)
六、哪些人自杀危险性高?
(1)父母有暴力倾向
很多青少年自杀者是来自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其父母教养子女模式较苛刻,常用暴力的管教方法,儿女幼小时常受虐待。
(2)家庭出现危机
自杀者的家庭出现危机,这危机虽然不以自杀者为中心,却会影响全家。例如:兄弟姊妹中有人患病,令父母全神贯注病者身上,因而减少对自杀者的责任及关怀。
(3)出现抑郁情绪
大部分企图自杀者因危机的出现而变得抑郁,但亦有情绪显得甚为激动或敌对的时候。在自杀前,他们对现况一般都感到无助,对危机的解决认为无望。
(4)侵犯或冲突
自杀者感到被侵犯或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例如:自杀者成绩平凡,但家长坚持要老师安排转读名校;自杀者虽然极喜欢就读原校,但转校的决定无法改变。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
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
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慢慢形成一种自我系统。自我系
统的功能就在于寻求满足和获得安全,以降低身心张力和焦虑状态。满足了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及自尊的需要,个体就会
产生一种幸福感;反之,当外界事物或他人
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系统不相符时,个体就
会产生一种焦虑感。
美国心理学家希瑞尔指出:“在人类个体发展的阶段中,再没有比自
我功能脆弱的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因公
共羞辱和同伴诋毁而疯狂的了。导致
羞耻和侮辱感产生的原因,有可能因
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有可能因
为不断在家中重复体验因暴力和虐待
所带来的耻辱,有可能因为被当作圈
外人遭到同伴的排斥,„„因此,这
一个年龄段的人群,会为了逃避自己
所属的亚文化伴发的压力而选择自
杀。”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1759)
中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
波到底为了什么呢?„„人类的一切被
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的的价值何在?”
他的回答是——“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
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一旦感
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欲
望将必然难以得到满足。”
为什么青少年学生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当 的行为呢?研究发现,表现出问题行为的 青少年往往觉得灰心、沮丧、他们不 相信自己可以用良好的行为方式得 到“归属感”,但是又希望获得师
长和同伴的关注、认同和接纳,为了争取 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他们只有以不 适当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归属”之感。
“自尊” 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
“来自他人的尊重” 包括这样一些概念: 威望、承认、接纳、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
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他缺乏自尊时,他就感到自卑、无望,从而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症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渴求一种生存的尊严。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 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 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
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
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如果我们进了一间屋子,人们甚至不屑于瞥 上我们一眼,或者当我们告诉他们„„时,他们马上表现出不耐烦,那么我们很可能会 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
中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 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 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
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
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
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如果我们周 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就忽 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 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
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
第五篇:解读两会之学习两会精神展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学习两会精神
展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讲座活动总结 春光明媚的三月,喜逢两会的胜利召开。在我们生机盎然的唐山师范学院校园立刻引起了一股两会学习热。我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顺应这股政治暖流,邀请到经管系资深教师王俊丰老师为在校大学生解读两会,分享学习成果。
2011年3月25日周五下午,王
老师的讲座在大家的期待中正式开
始。此次到会的主要领导有校团委
单丽老师,院邓研主席陶欢欢及各系邓研负责人。
王老师在讲座过程中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两会机制,明确了两会一般议程。同时介绍了部分两会代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国人民民主制度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之后王老师便对两会主要内容做了重点解读,与同学们分享他的切实体会。今年两会主要内容是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审批十二五规划纲要,批准2011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谈到政府工作报告,王老师先为我们补充了两会背景。近几年,我们的政府办成了喜事——建国60周年大阅兵,办成了大事——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也办妥了难事——应对大地震、旱灾、利比亚撤侨等等。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率排名第一,各主要经济大省富可敌国,广东省GDP更是在G20
中排名第十六,外汇储备两万多亿美元„„当然,成绩之外我们
1还要看到问题,未来五年我国发展仍然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如经
济增长中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投资出口大国走向消费大国前
景不明朗;经济矛盾、社会风险明
显增加,高增长掩盖下的经济问
题、社会问题开始显露;发展理念,体制条件受利益掣肘影响,转型改革难度明显增大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立志发展的方向。通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对两会的新期待:
防止通货膨胀,考验政府调控智慧
劳动性收入比重期待加速提高(多数与会者认为生活压力增大,生活水平下降)
搬迁补偿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避免与民争利
城市治理:破解城市病需要“新思维”
反腐倡廉:权力监督期待新探求
破解老难题:上学、就业、看病需加大力度
楼市调控问题:期待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分享了两会内容后,王老师为大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的问题。鼓励大学生要认清当前国家形势:既不能盲目乐观,认为当了大学生便可高枕无忧,也不能过多的受社会负面浮躁情绪的影响。我们要看到,在我国“实事求是”代替了“两个凡是”,党开始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经济体制已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后王老师鼓励大家要对未来有信心,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同时对自己的目标要有吃苦
耐劳,坚持到底的精神。
今年的两会结束了,我们的讲
座也就结束了,然而两会精神却深
深烙在了我们的心底。许多同学表
示要一改自己对未来消极颓废的态度,立志以报国。
“学习两会精神,展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讲座帮助我校大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我校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次校邓研组织的解读两会讲座活动虽然存在着一些失误与不足,但总的来说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