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摘 要: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而中学生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人就学校如何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字: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和谐幸福课堂
据新华社5月23日电:新疆暴恐分子多80后90后。我们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再一次被严肃地摆在众人面前。由此可见对中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
1、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因此我校要求中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加深理解。①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我校通过举行了“八荣八耻”拍手歌”比赛:“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为了祖国要出劲;你拍三,我拍三,铺张浪费要揭穿;你拍四,我拍四,做人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拍五,好逸恶劳是耻辱;你拍六,我拍六,我们尊老也爱幼;你拍七,我拍七,崇尚科学数第一;你拍八,我拍八,诚实守信人人夸;你拍九,我拍九,法律法规要遵守;你拍十,我拍十,争做文明小卫士!”②从而把“八荣八耻”内化在心里,2、创设优良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塑造”的影响作用非常大。为此首先要美化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自2003年申报省示范以来,一直在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我校先后被评为“省花园式学校”、“省绿色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花园式学校”。使学生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第二,营造处处都育人的育人环境。我校利用学校的大屏幕、墙壁、绿地、橱窗、板报等设置张贴、宣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宣传优良道德的宣传画、名言警句,达到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的环境育人功效。第三,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作用。学校提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每学期除评选“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外,还评选“希望之星”、“优秀特长生”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通过大屏幕播放学校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作用。第四、注重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当然良好的风气不是自然形成的,往往需要严格的管理来促成,由服从到内化,从自发到自觉,是社会进步的辩证法。我校成立了“学生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学生机构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以养成习惯达到自律为目标。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学生人格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熏陶和规范作用。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2014年我校提出创建江淮一流名校、打造和谐幸福课堂。和谐幸福课堂能使教师为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两种教学活动达到最和谐、最有机的统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比如我让学生下载并观看了“新疆5.22”恐怖事件,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原则的正确性及重要性,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反对一切恐怖主义行为。
4、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师德作风建设上下功夫。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学校各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成败,因而我校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有关任务要求,把教师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学习贯彻我市师德师风建设精神,加强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使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2014年5月30日。
②来源:八荣八耻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5-10
③张玲琴,《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体验》2006/2/17
作者简介:张坤峰,男,(1977.11――),单位:安徽省太和中学,职称:中教高级,学历:本科
第二篇:加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加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中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逐步提升全民族素质,对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度认识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举世公认。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开始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方针,注意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和导向作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公民道德规范正逐渐被大多数中学生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主要由于以下具体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能使中国最大限度地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经济资源,节约社会劳动,大大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导致文化多元化。外来文化往往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生活方式出现,使得部分中学生个性张扬、追求新奇与独立。“我的事情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思想我做主”成为他们的口头语和座右铭。恰恰就是这部分中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国家、民族大义,淡忘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信念。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包括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经济的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大潮也使部分中学生不恰当地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让原本纯洁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出现了庸俗化、物化的趋势。个别中学生甚至成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俘虏,淡漠了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第三、学校长期推行“知识性德育”的负面影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过于侧重于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德育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长期以来“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而注重于考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没有注重他(她)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这种德育
模式以能否达到形式上的目的作为衡量教育者德育工作成效的标准,而对这种形式下的内容,尤其是学生的情感却重视不够。说教太多,容易导致学生反感,达不到德育工作的目的。于是便出现了有的学生表面上已经掌握了有关道德知识,却同样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双重人格”的怪现象。
二、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则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原则是指依据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而制定的且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㈠灌输和启发相结合的原则
灌输和启发相结合的原则是人们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及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与规律性认识的结果。中学生公民道德不会自发形成,它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外部灌输,使这种外部灌输能够通过受教育者内心的自觉变化实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标。但是学生的道德行为发自内心,道德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靠不断启发才能自觉完成。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调动学生自觉受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扫除头脑中的认识障碍。教学研究及实践证明:只强调灌输而没有启发,结果容易使学生越听越烦,产生逆反心理;只启发而不灌输,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就漫无目的,搞不清方向。只有灌输与启发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达到预期成效。
㈡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是指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要按一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是指来自各方面的教育要求能够统一、协调起来。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公民道德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可能还要经历多个阶段、多次反复的过程。培养中学生公民道德是既定目标,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进行,切忌留下阶段性空白。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密切配合。而国家、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公民道德的要求和影响应该是统一的,才能取得预期成效。否则各方面要求不一,教育作用就会相互抵消,造成学生思想混乱,行为反复。
㈢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以特殊性影响普遍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全体公民,尤其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是普遍性。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年级,乃至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公民道德状况都不尽相同,这是特殊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对德育不重视或者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只是象征性地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给学生解释一遍,写写标准,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没有形成本校特色,即特殊性,这就根本达不到培养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各学校要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原则和要求,针对本校
学生公民道德实际和身心特点,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制定出反映实际、便于操作的自己学校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
三、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在教育原则指导下进行,各种途径和方法应该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㈠学校齐抓共管,形成教育网络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的关键场所。它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⒈成立学校领导小组。要作好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学校必须成立领导小组,以顺利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学校领导小组的合理调控,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才能顺利实施。一般说来,领导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党支书、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学生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团总支书记(学生会负责人)、政治和历史教研组组长。领导小组要负责组织师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领会《纲要》精神,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
⒉制定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是指学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以问卷调查、学生谈心以及班主任、科任教师反映等为第一手材料,对中学生公民道德现状进行科学诊断,罗列出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急需改进的地方,急需解决的问题,集思广益,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的新目标、解决存在问题的新方法、科学评价教育效果的新标准等。我认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务必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从学生现有的公民道德实际出发,体现学生个性差异,预留一定弹性。“奋斗目标现实化,工作重点系列化”,这是制定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辅之以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完全能够达到培养中学生公民道德的目的。
⒊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是社会的专职教育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其主要和必须履行的职责是对中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积极向上的影响,促进学生向教育者所希望的方向转化。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应该育好人。
首先,对班主任而言。班主任是学校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具体落实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和目标。班主任要运用学校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指导中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收到预期效果。否则教育计划和目标就只能够是空中楼阁。班主任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学校领导小组制订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充分发挥班主任在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注意发现并
大力宣传学生中的闪光事物,对学生中好的思想和行为要及时表扬和总结,及时有效地将这种闪光点传播到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要制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我矫正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对认识了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感知,让感知了的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要组织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学生懂得关心他人,为集体办好事,自觉服从集体需要,维护集体荣誉,从而确立健康的群体心理;要抱着对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负责的态度,努力完成己任。
其次,对科任教师而言。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广大科任教师的积极参与。实际上,师生关系中存在广泛的道德内容,师生交往也是在广泛的道德领域中进行。教师不仅是要关注传授知识的量,而且更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应适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民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友爱、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淡化人际关系中的物化心态。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和学生谈心,增加师生间的亲近感和信任度,“爱学生”,不仅是对教师道德的起码要求,而且也容易使这种爱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动力。学生往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处处为人师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不正,焉能教人”。教师身体力行,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
⒋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力量。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学生的自觉参与。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加强思想修养,尤其是增强自己的法纪、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明白学法、懂法是基础,爱集体就要受到集体利益约束,为集体尽义务是爱国家、爱民族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干部要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干部是学生的公仆,为学生服务。学生干部能够在为学生服务的实践中,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提高自己的公民道德觉悟。学校和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老是跟在学生旁边进行监督和指导,只有全体学生的自觉参与,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才有坚实的基础。
㈡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社区、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大力帮助和支持。社区应保证提供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如有可能,学生家长应将学生带到工作岗位上,树立其爱劳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学校、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社会舆论应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科学看待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把它同国家、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以及学生以什么去适应这种全面进步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评价是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学校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利用所有可能的评价技术和条件,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做出评判的过程。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应反映中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和道德水准。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评价主体上应坚持“多元化”。过去,学校德育教育的评价主体是学校和老师,学生仅仅是被评价的对象。而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主张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不仅学校、教师,而且社会、家长、学生本人均可以成为评价主体,使评价成为各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二,在评价内容上应以考评中学生公民道德的实际状况为主。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德育评价的内容主要看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是朱小蔓教授所说的知识性德育在评价上的表现。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内容不是不考虑中学生对公民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更应注重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按照公民道德的具体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并把国家、学校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己一贯的自觉行为。
第三,在评价标准上应注重“绝对标准”和“个人标准”的统一。过去对中学生德育教学评价均以国家、社会的要求为绝对标准,这种标准人为地将学生在操行上分为若干等级,这样做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加深教师、学生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消极作用相当明明显。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应包括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要求,注重中学生道德素质是否达到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其道德心理、行为是否优化以及优化程度等“绝对标准”,另一方面还应包括学生个体的公民道德现实基础和条件,确立“个人标准”,一步一步促进和提升中学生公民道德水平。
翟王镇中学
2010.9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优良素质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政治高度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这种变化表现为个人摆脱精神上的束缚,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有的人道德沦丧,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自私自利,对待国家、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概念反应淡漠,个别学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甚至违法乱纪。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表现出历史责任感不强,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有的人整天在校园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甚至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消极现象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大学生群体中主要表现为: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不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社会群体的利益分配从原有的平均主义转变为出现差别,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利益分配的形式也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上高薪阶层的物质生活和一夜暴富的个案刺激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挑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物质财富、个人权力,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同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伴随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在信仰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大学生信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二)精神躁动,道德观念弱化。
客观地说,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特别是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困惑。近年来,权威的道德评价标准开始失落,当代大学生已不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些传统美德大打折扣。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和一些社会丑陋现象,大学生表现出精神不满足及追求迷误,传统的依靠良心控制行为的道德观念明显弱化。
(三)自我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当代大学生群体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重视自我发展,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应该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选择,但是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于利欲熏心,不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失去了一般的道德良心,就会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只强调自己应得到的权利、荣誉和金钱,而很少考虑到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考虑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而不愿考虑国家、集体以及社会的需要。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品格的完善都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直接妨碍他们自身的成长,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发展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荣辱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明荣辨耻的判断标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八荣”给大学生在人生的前进道路上提供了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八荣”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八耻”正是大学生行为的镜子,是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完全否定。通过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要树立“荣荣,耻耻”的社会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的空间。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是衡量社会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是在新形势下,要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八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表现。面对这些社会现象,大学生群体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将是国家民族的栋梁,保持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下去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大学生群体要不断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刻认识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存在问题,认真修身养性,使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层次。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其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利于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对教育者本身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社会风气呈现复杂的状态,其中的不同成分和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没落观念和社会丑陋现象,会不同程度地抵消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强化了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
强化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的专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通过自身的实践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三)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应自强不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精益求精,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担负着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重任,学校教育在传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全面发展。
第四篇:社会实践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
社会实践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
内容摘要
中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无法充分落实,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而社会实践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当代中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
关键词: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 综合能力
面对现行的中国教育制度的状态,许多人针对“高分低能儿”的现象,提出了“中国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疑问。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潮流,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然而,当代的素质教育尚未落到实处,只停留在表面。实行所谓的“课改”、活跃课堂气氛,这些措施往往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西方国家重视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而其中必要的一环就是重视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将记入学分,作为其升学资格的一个重要考量。这也是西方国家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强的重要原因。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客观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是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索和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许多的自然、社会知识,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另外,通过亲身体验,不仅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能了解社会现状,丰富人生阅历。
例如,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游览了石花水洞,洞内的奇特景观让我们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时,也了解了海南的旅游资源。在霸王岭,我们认识了许多珍奇树种,在享受游玩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着攀登所带来的刺激与挑战,和俯瞰群山、“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同时,我们也思考着海南旅游产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发现海南西部的这些旅游景点并没有被开发成一条旅游产业链,每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要几个小时的车程,这对于正以旅游业发展为重点的海南来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海南西线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二、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除了激烈的竞争和环境、机遇等社会因素外,无法适应社会也成为了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提前打好防疫针,逐渐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态度。
例如,在活动之前,同学们一起讨论路线,之后再由班干部与各市县的宾馆联系食宿、谈价钱。这给了我们这些几乎每天生活在封闭校
园里的孩子一个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另外,在活动的过程中,怎样与老师同学们很好地进行沟通、怎样与陌生人打交道、怎样处理紧急情况等等,也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有助于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形式是小组合作。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进行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团队间的合作能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特别是学会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学会欣赏别人。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例如,在登山的旅途中,互相关心和照顾,在遇到困难险阻时向队友伸出援手;在吃、住、行的每一件小事上学会谦让,也学会分工与合作。
四、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1、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代社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能落后于他人,在激烈的竞争潮流中被淘汰。而社会实践考察了学生信息处理、逻辑思维、整体规划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和思考。结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这个过程。
2、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探究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在幼儿阶段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不断的追问、好动脑,且在七、八岁之前就非常想上学,可一到
了小学三年级就有些不喜欢上学了,为什么?那就是学习无形之中产生压力了,整天按着教师的要求去做,越来越感到不自由、不好玩了。随着学生学习年限的增加、教师不断地传授知识,学生应对各科习题、作业的负担不断增加,以致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若学校能提供一门课程让儿童保持这种自然兴趣,延续到高中,让他们终身受益,那就是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所以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五、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缓解学习压力、调节情绪。高考的巨大压力压得同学们喘不过气,经常疲惫不堪、情绪烦躁,有的甚至神经衰弱。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中学生自杀事件,让社会对这一现象感到恐慌。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有了一次放松身心的机会。这让我们在暂时抛开课业的负担、享受集体出游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比如我们这一次去参观新王希望小学的时候,看着简陋的教室、破旧的桌椅和孩子们黑黑的小手,心里不由地一阵酸楚.这样的情景,给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我们以极大震撼,尤其让我们住校的学生感到自愧不如!在此之前我们还抱怨过学校的住校条件差,在海南这么闷热的夏天,学校竟然不给学生安装空调,实在痛苦难忍!可是,当我们顶着烈日,被“希望小学”的小弟弟妹妹拉着走过曲折的、尘土飞扬的几公里的沙道,来到一间间由稻草搭成的穷酸的小茅屋面前时,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回来的时候,走在黄沙道上,每走一步,都让我们感受到脚下沉甸甸的。当我们问起他们,是否喝过汽水时,他们摇摇头告诉我们没有,这样天真的回答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惊讶!这让我们这些住着高楼大厦、用多媒体上课、有着优越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学生体会到了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殊不知有多少孩子还生活在贫困之中!然而,孩子们天真的笑容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当我们牵着这些小弟弟、小妹妹的手,跟他们一起唱起《丢手绢》时,他们那清脆的歌声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热情,除了让我们感动外,还有让我们感到幸福。他们牵着我们的手、和我们玩,是因为他们信任我们、喜欢我们。无论是孩子们对我们,还是我们对他们,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使我们发现了自己新的价值,感受到了生命沉甸甸的重量,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我们调整了心态,以更加积极乐观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青少年身上背负着发展中国的伟大而光荣的任务。中国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青少年,我们是青少年,我们要创新,所以我们需要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活动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来自于社会实践中的体验。
对于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建议:
一、学生可以自行安排活动路线,联系旅行社、酒店等,并合理分配活动时间。通过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得到成长。
二、有条件的学校中学阶段最好每年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条件限制的学校至少初中、高中阶段各组织一次。学校应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
第五篇:论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当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论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当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些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确实存在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庸俗当高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因此,在今天,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它在青少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养成良好人格与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相当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水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希望及未来。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也逐步增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做到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能够把成才目标与社会价值、道德价值联系在一起。但是与此同时,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思想水平不高,道德日趋下滑,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对社会上很多事情都采取漠视到极点的态度,由此导致出现了错误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可以说,大学生,甚至大部分国民,道德都有下滑趋势,而这一切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从小以来所受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胡锦涛同志早就指出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在新世纪,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好和谐社会,仅是依法治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道德体系。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快速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面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面前,我们更加需要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以社会主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大学生要怎样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呢?我认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实的故事远比高深的理论容易被接受。目前许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与实践相结合,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课程如何去与实践结合,内容太广泛,没有具体的依托对象,其实培养学生德育不需要什么先进轰动的实例,道德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就让其恢复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尊重、友爱、关心、责任的内在意义远比去学习理论与先进事迹要更为实效。
第三,在实践的基础上,弘扬社会道德规范。曾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过去古人留下的道德规范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早已失去了现实意义,若真按那样去教育孩子,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对此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有些不妥,不能因为社会暂时的问题而全盘否决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如果简单的背诵和理解这些道德规范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在实践基础上去理解就会真正体会到其作用与价值,所以说社会道德的弘扬不是用宣传与口号能够达到实际目的的,只有走进生活,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真心相待自然也会体会到其中真谛。
总之,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不是学校学生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所应该关注的问题,良好的社会风气带动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习惯,指引着我们的大学生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社会素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