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含5篇)

时间:2019-05-13 12:0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第一篇:谈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谈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意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代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德素质。

一、当代中学生道德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代中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较强的公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大多数学生能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做到礼貌待人、与人为善。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中学生社会公德失范。一些人身上没有“道德血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如下:

1、文明素养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些学生随手乱丢垃圾、纸屑、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怪叫;个人衣着考究,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私人物品爱护备至,对学校公物却任意损坏;旷课逃学、互抄作业习以为常,个别学生甚至利用互联网欺骗等等。

2、日常行为不规范。有的中学生认为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着奇装异服是个性发展;把浪费粮食视为个人生活习惯。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脏话臭话随口流露。

3、责任意识缺乏。一部分中学生缺乏道德责任感,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需要。

4、厌学情绪突出。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有读书无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上课无精打采或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经常逃课旷课。

5、思想表现错位。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

6、享乐主义思想抬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弱化,•只知道享受,不知道艰苦。

7、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 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打架斗殴,动刀动棍;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抽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恶的看成善的,丑的看成美的。为了个人利益损坏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8、知与行脱节。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熟,但是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能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而老师不在时却不能遵守;有些在学校是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各种社会因素、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视。

二、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1、加强道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及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及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加强《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力争把德育教育课程融入教学之中,将德育因素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结合起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等。总之,在平时的教育中以表扬为主,多提及他们的闪光点。

3、把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

中学生思想活跃但又未完全成熟,必须注意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把对中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德教育与全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鼓励中学生积极投身于公民道德建设中去,担负起社会主人翁的责任。利用班会进行好人好事教育与表扬,学习典型人物光荣事迹。

4、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是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5、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是学校形成良好育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此要大力营造爱国、爱班集体、爱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和构建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是学生文明行为综合反映的窗口,应加强学风建设,使中学生形成勤奋读书的良好风气。

6、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工具:

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等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张贴宣传优良道德的宣传画、名言警句;开设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讲座。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坚持做好行为不良学生的帮教工作,把道德法制教育与转化帮教结合起来,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7、注重家庭教育。

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要的满足是任何其他关系所不能取代的。情感最初是在家庭中学到的,家庭提供了个体获得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舞台,它影响着人的未来。情感迁移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内驱力。譬如爱国主义情感,就是由爱父母、爱家庭、爱家乡的情感迁移而来的。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要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把家庭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倘若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友善,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亲情,更何谈对他人同情感的培养。

8、搞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对中学生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道德教育应当从小事抓起。举行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来加强青少年的伦理道德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顺长辈的品德;学校要科学规划和安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培养人、塑造人的“园丁工程”中,更加充分地认识人、研究人,维护青少年正当的“自尊”,给他们社会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道路。

9、搞好家校结合教育。

家庭与学校的高度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家长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学校教育中,师生间、家长子女间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人格的需要。

总之,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要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出发点;以可操作、有实效为原则,使之既与中学教育的目标相适应,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爱因斯坦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这就要求中学教育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也要为学生走上社会后履行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使每一位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篇:加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加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中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逐步提升全民族素质,对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度认识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举世公认。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开始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方针,注意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和导向作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公民道德规范正逐渐被大多数中学生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主要由于以下具体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能使中国最大限度地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经济资源,节约社会劳动,大大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导致文化多元化。外来文化往往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生活方式出现,使得部分中学生个性张扬、追求新奇与独立。“我的事情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思想我做主”成为他们的口头语和座右铭。恰恰就是这部分中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国家、民族大义,淡忘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信念。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包括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经济的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大潮也使部分中学生不恰当地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让原本纯洁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出现了庸俗化、物化的趋势。个别中学生甚至成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俘虏,淡漠了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第三、学校长期推行“知识性德育”的负面影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过于侧重于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德育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长期以来“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而注重于考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没有注重他(她)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这种德育

模式以能否达到形式上的目的作为衡量教育者德育工作成效的标准,而对这种形式下的内容,尤其是学生的情感却重视不够。说教太多,容易导致学生反感,达不到德育工作的目的。于是便出现了有的学生表面上已经掌握了有关道德知识,却同样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双重人格”的怪现象。

二、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则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原则是指依据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而制定的且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㈠灌输和启发相结合的原则

灌输和启发相结合的原则是人们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及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与规律性认识的结果。中学生公民道德不会自发形成,它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外部灌输,使这种外部灌输能够通过受教育者内心的自觉变化实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标。但是学生的道德行为发自内心,道德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靠不断启发才能自觉完成。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调动学生自觉受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扫除头脑中的认识障碍。教学研究及实践证明:只强调灌输而没有启发,结果容易使学生越听越烦,产生逆反心理;只启发而不灌输,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就漫无目的,搞不清方向。只有灌输与启发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达到预期成效。

㈡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是指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要按一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是指来自各方面的教育要求能够统一、协调起来。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公民道德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可能还要经历多个阶段、多次反复的过程。培养中学生公民道德是既定目标,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进行,切忌留下阶段性空白。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密切配合。而国家、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公民道德的要求和影响应该是统一的,才能取得预期成效。否则各方面要求不一,教育作用就会相互抵消,造成学生思想混乱,行为反复。

㈢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以特殊性影响普遍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全体公民,尤其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是普遍性。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年级,乃至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公民道德状况都不尽相同,这是特殊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对德育不重视或者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只是象征性地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给学生解释一遍,写写标准,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没有形成本校特色,即特殊性,这就根本达不到培养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各学校要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原则和要求,针对本校

学生公民道德实际和身心特点,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制定出反映实际、便于操作的自己学校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

三、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在教育原则指导下进行,各种途径和方法应该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㈠学校齐抓共管,形成教育网络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的关键场所。它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⒈成立学校领导小组。要作好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学校必须成立领导小组,以顺利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学校领导小组的合理调控,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才能顺利实施。一般说来,领导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党支书、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学生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团总支书记(学生会负责人)、政治和历史教研组组长。领导小组要负责组织师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领会《纲要》精神,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

⒉制定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是指学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以问卷调查、学生谈心以及班主任、科任教师反映等为第一手材料,对中学生公民道德现状进行科学诊断,罗列出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急需改进的地方,急需解决的问题,集思广益,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的新目标、解决存在问题的新方法、科学评价教育效果的新标准等。我认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务必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从学生现有的公民道德实际出发,体现学生个性差异,预留一定弹性。“奋斗目标现实化,工作重点系列化”,这是制定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辅之以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完全能够达到培养中学生公民道德的目的。

⒊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是社会的专职教育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其主要和必须履行的职责是对中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积极向上的影响,促进学生向教育者所希望的方向转化。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应该育好人。

首先,对班主任而言。班主任是学校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具体落实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和目标。班主任要运用学校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指导中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收到预期效果。否则教育计划和目标就只能够是空中楼阁。班主任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学校领导小组制订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充分发挥班主任在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注意发现并

大力宣传学生中的闪光事物,对学生中好的思想和行为要及时表扬和总结,及时有效地将这种闪光点传播到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要制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我矫正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对认识了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感知,让感知了的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要组织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学生懂得关心他人,为集体办好事,自觉服从集体需要,维护集体荣誉,从而确立健康的群体心理;要抱着对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负责的态度,努力完成己任。

其次,对科任教师而言。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广大科任教师的积极参与。实际上,师生关系中存在广泛的道德内容,师生交往也是在广泛的道德领域中进行。教师不仅是要关注传授知识的量,而且更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应适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民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友爱、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淡化人际关系中的物化心态。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和学生谈心,增加师生间的亲近感和信任度,“爱学生”,不仅是对教师道德的起码要求,而且也容易使这种爱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动力。学生往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处处为人师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不正,焉能教人”。教师身体力行,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

⒋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力量。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学生的自觉参与。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加强思想修养,尤其是增强自己的法纪、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明白学法、懂法是基础,爱集体就要受到集体利益约束,为集体尽义务是爱国家、爱民族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干部要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干部是学生的公仆,为学生服务。学生干部能够在为学生服务的实践中,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提高自己的公民道德觉悟。学校和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老是跟在学生旁边进行监督和指导,只有全体学生的自觉参与,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才有坚实的基础。

㈡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社区、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大力帮助和支持。社区应保证提供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如有可能,学生家长应将学生带到工作岗位上,树立其爱劳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学校、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社会舆论应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科学看待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把它同国家、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以及学生以什么去适应这种全面进步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评价是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学校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利用所有可能的评价技术和条件,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做出评判的过程。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应反映中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和道德水准。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评价主体上应坚持“多元化”。过去,学校德育教育的评价主体是学校和老师,学生仅仅是被评价的对象。而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主张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不仅学校、教师,而且社会、家长、学生本人均可以成为评价主体,使评价成为各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二,在评价内容上应以考评中学生公民道德的实际状况为主。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德育评价的内容主要看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是朱小蔓教授所说的知识性德育在评价上的表现。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内容不是不考虑中学生对公民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更应注重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按照公民道德的具体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并把国家、学校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己一贯的自觉行为。

第三,在评价标准上应注重“绝对标准”和“个人标准”的统一。过去对中学生德育教学评价均以国家、社会的要求为绝对标准,这种标准人为地将学生在操行上分为若干等级,这样做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加深教师、学生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消极作用相当明明显。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应包括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要求,注重中学生道德素质是否达到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其道德心理、行为是否优化以及优化程度等“绝对标准”,另一方面还应包括学生个体的公民道德现实基础和条件,确立“个人标准”,一步一步促进和提升中学生公民道德水平。

翟王镇中学

2010.9

第三篇: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中学时期是学生一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任。因此,如何加强和改善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

1、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2、课余时间也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时间学生的行为因受到课堂纪律的约束。因此,学生很多行动都没有表现出来,但课余时间里他(她)们无所拘束,各种各样的行为毫无顾忌地显露出来。这时教师就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行为就予以充分肯定,那些消极的、庸俗的行为老师要陈述利害关系,耐心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3、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他们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观看革命传统影视节目,组织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以及请老革命、烈军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使学生从榜样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荐)

浅淡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徐州经济开发区西朱中学李翠华

[摘要]:有人说,中学生阶段是人的整个学习阶段最难驾驭的时期,因此做好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基地主要有三方面: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者主要有:父母、教师、社教人员。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教育好学生是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之实行人性化教育,用心去和孩子交流,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们,从而培养一代新型的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中学生

中学生时代被许多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高度危险期”。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生理上逐渐趋于成熟期,而心理上趋于半成熟期。同时中学生时代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变化最快、学习压力最大的时期,因此如何做好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当前教育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说:“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①。”学生思想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在整个初中阶段能否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下面结合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中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①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缺点、毛病,不舍得去管,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当孩子与外界发生矛盾时,没有正确的帮助孩子分析自己身上的不足,而是和孩子一起再次去向别人“讨公道”,结果导致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辨,逐渐养成恶习;对孩子的生活实行“全包制”导致孩子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差,又不能吃苦,且心理素质也很差,经不起一小点的挫折。加之经常还有四大护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孩大都产生蛮横不讲理、任性、偏执的心理,严重的甚至导致性格偏差; 对孩子的学习操之过急,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相背离时,父母便采用粗暴的谩骂、讽刺方法,结果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朝不和谐的方向发展。过于溺爱、粗暴打骂,使学生人格上极易形成两极分化。②家庭结构不完善。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两地、离异、再婚等,这些不健全的家庭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样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是不健全的。有些再婚后的后父或后母,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不关心,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使原来就不健全的心灵变得更加扭曲。③分数的倾斜。孩子考得好就给予金钱上的、物质上的奖励,考砸了,便棍棒伺候,从而导致学生采取不当手段获取分数,形成学习上的“畸形捞分”。④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如叔叔、阿姨、姑姑等,如果他们有一些不好的言行,接触时间久了,也会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不良风气也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如不法分子的欺骗、威胁和教唆;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黄色书刊、不良文艺作品、不健康的网站、影视屏幕上不健康的镜头等等,都将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尤其是好奇心极强的中学生,因为他们做事一般不去考虑后果,宁愿“以身试法”,撞到南墙再回头也不迟,造成一些学生无心念书,有些学生由于过早成熟,甚至犯罪。

3.学校教育观念落后

学校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还有一些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素质较差,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在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尊重学生,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没有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思想认识和方式方法,常常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致使学生对教师的反感递升对学校的反感,增加学生的厌恶、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极容易走弯路。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作为每天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一线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常抓不懈,要用爱心去滋润

孩子、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我认为家庭教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父母是老师的协作者,是孩子的榜样,作为合格的父母必须具备以下5个素质:一是现代的教育观念;二是科学的教育方法;三是健康的心理;四是良好的生活方式;五是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②。

2. 父母要学会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交流,全面的看待孩子的做事方式方法,并加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从心底里接受家长的教育。

3. 父母与孩子要相互学习、一起成长,使自己不断跟上孩子的步伐,才有可能教育好孩子,划“代沟”为“代桥”。

4. 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孩子再小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教子成功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做起;习惯决定人生,习惯改变命运,各种好习惯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用;父母身教重于言教;一个优秀的家长,会特别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快的。

其次更要抓好学校这块教育基地: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强调个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强烈观念。

2.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可使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犯罪。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也可通过参观有关的单位、图片展览;还可通过参加公审大会等等形式。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

3.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马斯洛说:人得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体现③,所以教师要充分抓住初中学生的“易冲动、好不平、”心理,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充分发挥他的自我表现欲望,并适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慢慢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为集体做点事是快乐的!这

就是我们经常、必须提倡的“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4、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所以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协调家校教育。

5、要让学生明确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严师才能出高徒”,从而在思想品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5.要建立一支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人民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教师是千百名学生的焦点,其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被潜移默化。尤其是女教师---“推动世界的手也是推动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了人类和中华民族的未来④”。所以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女教师是最应该学习的人。

现代著名作家斯霞曾说过:“教育不好的人是危险品”。这充分说明学习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古人云: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只要我们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做好、做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我想一定会有收效的。

[参考文献]

[1]

第五篇:(003)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 杨成庄中学 刘香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它无论对中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充分利用,正确引导,科学管理,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德育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目的、作用和要求,对其信息元、信息点做出了改进,并提出了一种信息元能够自动在教学实施体、教学对象与教学管理体三者之间流动的反馈型流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其信息流动模式可大大增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能动作用,提高其系统的运行效益。1.信息元的优化设计

一、目前中学生上网状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随机抽样,开展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会,被抽样调查的学生共260名,调查结果如: 在260名学生中有183名占69.8%的同学家里拥有计算机,其中l50人占57.3%的学生经常上网,从不上网的学生有65人,占24.8%。被问及上网地点的时候,有155人占59.2%的学生在家里上网;在校内与网吧上网的学生各占17.9%和22.9%,学生上网选择的内容首选文化娱乐方面占45.8%,时事新闻类只占19.8%,游戏类和聊天各占16.4%和14.l%,只有9.9%的学生选择上校园网,许多学生很实在地说:当初上网的目的只是追逐时尚,满足好奇心,但是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上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高一有位学生在谈到自己为了解决一个历史学科的知识问题,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高二有一位学生为了学好生物课上关于激素这一节,在互联网上查了大量有关激素的资料,分析比较激素的作用,并且查阅了大量奥运会上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事例,说明激素的利弊。从调查中发现,有31.4%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上获得时事新闻进行学科教育类的学习。学生认为,能从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完成研究性学习”是上网的最大目的。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点,给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看到网络发挥积极作用时,更为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教师一谈上网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影响:网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自已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等等。网络世界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匿名匿形,主体间的平等、远距离的交往,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一方面,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等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认识、检验。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是与非的明确界限。

二、如何加强网络德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通过德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网络德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放性: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未来的学校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将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③趣味性: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 来自: 免费论文网

三、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中的渐开曲线、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化学中的氟利昂性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可虚拟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可以组合百团大战、香港回收、澳门回归等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四、开展网上主题班团活动 传统班队活动,通常是班级同学、老师围坐在一起,在黑板上写好主题活动的名称,节目一个接一个演,活动一个接一个按部就班地进行。班队形式一成不变,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少先队活动因此缺乏吸引力。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传统的班队活动,往往是由老师一手策划,班干部按部就班,队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率很低。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传统媒体环境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教育需要设置的情景两者之间的脱节和断层,这也是最棘手的教育难题。随着信息社会进一步走入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化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班会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

网络世界对于未成年人有极强的诱惑力,他们需要专家的指导,广大未成年人面临着网络化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良好的网络内容,需要优秀的网络技能培训,需要安全的上网场所,需要优良的机器,需要体验网络生活,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网络世界中的阳光与营养。因此,我们既要净化网络内容,严格执行网法,更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倡导网德,高举法律之剑,激浊扬清,为他们创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

下载谈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发布时间 2011-11-22摘要:中学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中学生思......

    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摘 要: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而中学生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人就学校如何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进行论述......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五篇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它无论对中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复习[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义 P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

    谈学校道德教育的身体转向

    谈学校道德教育的身体转向谈道德的身体转向本文关键词:道德,转向,身体,学校谈学校道德的身体转向本文简介:摘要道德归根到底是对人的。而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的,然而在学校道德中......

    浅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思考(合集)

    浅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思考 ——镇平县城关一初中梁殿驰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德育首要地位有待加强,应试教育影响德育内容......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5篇)

    学生抄袭说谎案例 在顶岗实习的时候,带着八年级3个班的课,其中八年级5班的抄袭作业的现象最严重,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班里的一位叫张丽娟的女生。 我带着八年级5班的化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