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个文件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市场经济浪潮中的高校教育发展迅速,教学内容中也融入了许多国际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但是也混入了部分与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不相符的西方文化思潮,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被颠覆。这是现阶段国内高校德育方面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
1.2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民素质的提升有助于融洽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并且能够大大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公民,必须修身立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性。学生乃国之栋梁,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更应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1.3 社会竞争加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
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等趋势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人的道德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德”是立身之本,现代人从事一切活动必须以德为先,以德为重。鉴于此,以育人育德为本的高等院校,应该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并将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德育为本的办学宗旨。
当代大学生道德文明现状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重视个人思想素质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但是一些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存在也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作风都存在不少问题,道德滑坡的现象令人堪忧。违章用电屡禁不止、人走不关灯、废纸杂物随手扔、售饭菜窗口不排队、厕所便后不冲水现象十分普遍,这些现象和大学生的形象严重不符。其具体表现如下:
2.1 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拜金和功利性质的价值观念逐渐侵蚀着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从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可见端倪。大学生担任班干部、学生会职务,凡事讲求回报,缺乏奉献精神,社会、集体责任感不强。特别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尤为突出,部分学生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来实现个人的利益和要求。
2.2 诚信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诚信观念缺失的问题:个别学生为了争取就学补助谎报家庭经济情况,有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不惜重金买答案或顶风作弊,且作弊手段越来越现代化,有的学生甚至故意拖欠学费等。
2.3 两性交往道德失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成熟的较早,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并受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的男女关系令人堪忧。比如,有的学生恋爱时的行为不分场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有的学生两性观念过于开放,致使三角恋、多角恋现象时有出现。而且非婚同居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极为普遍,甚至部分学生性关系混乱。
2.4 心态消极、心理承受能力低在紧张的就业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尚不健全,就业规划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甚至没有职业规划的大有人在。有些学生过于离群,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擅长或过于冷淡。同学间有了矛盾,不善于去化解而是表现出对立情绪。由于缺乏缓解压力的方式方法,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便束手无策,虽然失败就捶胸顿足,但拒绝正视现实,使得部分大学生长期萎靡不振,甚至精神抑郁。
2.5 奢侈浪费严重一些大学生的父母都是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大学,还有些家长是靠卖粮卖猪供他们上学的,但是这些大学生却用父母的血汗钱来摆阔气,大手大脚请同学吃饭、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等,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的背景分析
大学生思想道德面临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受就业形势及上级就业指标的影响,高等院校将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在文化教育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政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养成,也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大学生未接受过正式的心理教育。大学生教育仍然是“灌输式”教育,大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据统计,北京67所高校中,设立正式心理咨询机构的仅有28所。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多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近些年屡见不鲜的大学生犯罪、道德水平下滑等现象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而在美国高校,心理辅导教授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0,美国高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
3.2市场经济下不良思想的冲击在市场经济下,“有钱能使鬼推磨”“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人们的道德思想。经济社会转换过程中出现投机暴富、不劳而获、不平等竞争和贫富差别等社会现象,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衡。
3.3 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当前的家庭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部分家长将教育学生的任务单纯的归咎于学校,他们觉得孩子表现不好,成绩不理想,甚至是长期以来养成的陋习,都是学校教育不到位。有些家长直截了当,只要孩子成绩过关就万事大吉,而孩子的心理状况、道德水平都不予置否。另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和沟通,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利的。
3.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总有一些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屡禁不止,不法商贩为谋取暴力,将消费人群定位在学生群体。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色情内容疯狂流传于学生之中,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尚不成熟,这些不健康的书刊、资料等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其对善恶标准的判断,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误入歧途。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道德教育体系也不仅仅包括基本的道德层次,而且包括全社会的道德系统建设和教育方法的改革等。笔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层面多角度考虑:
4.1 从大学生自身层面说,以自我教育塑造主体人
格大学生必须学会客观评价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端正价值观念,守住道德底线,自觉抵制自满心理。要自信、自爱、自尊、自强、自立,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度挖掘自我潜能,对社会报以感恩,对未来始终充满希望。学校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正视自我能力,确立一套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教会其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并且进行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观。
4.2 从学校层面来讲,树立大学生道德教育新观念、拓展道德教育内容和途径①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加其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以及与社会能力有关的情感、意志、兴趣等个性素质。首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把“八荣八耻”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把责任心教育作为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促使其责任感的不断增强和提升。再次,秉承“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要成才必须先成人”的理念,坚持把德育工作、感恩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②改进大学生德育方法,实现其手段多样化。要立足宣传教育,培养诚信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增强诚信意识,培养其践行诚信价值观的自觉性,加强诚信教育工作的质量保证和监督;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开展“诚信考场”,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充分发挥“诚信考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推进诚信教育为突破口逐步实施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工作。③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践行能力。应该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与教学实践结合进行。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以及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高扬“奉献”旗帜,开展“社区援助”、“一助一”等志愿活动,弘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帮助他们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另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修养。教师起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只有自身有着较高的道德素质,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学习,使其真正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成为宣传和运用邓小平等相关理论的模范和主力;另一方面应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强化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把大学校园建成精神文明的基地。
4.3 从家庭角度而言,父母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方面应当多加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助其答疑解惑。家长应该摒弃“一切归学校管”的错误观念,主动与学校密切沟通,经常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通过端正自己的品行作风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典范,以正确的道德标准教育孩子,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孩子。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祖国为人民而勤奋学习的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家庭和学校两个主阵地的教育作用。
4.4 从社会角度来讲,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为了让广大学生有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应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宽学生的视域,帮助其客观看待社会现象,增强对不良文化的抵御能力。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以实际行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严厉打击和取缔不文明的音像、书籍等宣传物品。
大学生道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马拉松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教育方面可谓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勤奋学习,敏于求知,勇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者、开拓者与创新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优良素质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政治高度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这种变化表现为个人摆脱精神上的束缚,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有的人道德沦丧,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自私自利,对待国家、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概念反应淡漠,个别学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甚至违法乱纪。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表现出历史责任感不强,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有的人整天在校园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甚至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消极现象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大学生群体中主要表现为: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不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社会群体的利益分配从原有的平均主义转变为出现差别,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利益分配的形式也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上高薪阶层的物质生活和一夜暴富的个案刺激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挑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物质财富、个人权力,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同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伴随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在信仰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大学生信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二)精神躁动,道德观念弱化。
客观地说,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特别是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困惑。近年来,权威的道德评价标准开始失落,当代大学生已不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些传统美德大打折扣。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和一些社会丑陋现象,大学生表现出精神不满足及追求迷误,传统的依靠良心控制行为的道德观念明显弱化。
(三)自我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当代大学生群体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重视自我发展,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应该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选择,但是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于利欲熏心,不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失去了一般的道德良心,就会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只强调自己应得到的权利、荣誉和金钱,而很少考虑到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考虑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而不愿考虑国家、集体以及社会的需要。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品格的完善都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直接妨碍他们自身的成长,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发展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荣辱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明荣辨耻的判断标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八荣”给大学生在人生的前进道路上提供了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八荣”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八耻”正是大学生行为的镜子,是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完全否定。通过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要树立“荣荣,耻耻”的社会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的空间。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是衡量社会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是在新形势下,要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八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表现。面对这些社会现象,大学生群体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将是国家民族的栋梁,保持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下去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大学生群体要不断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刻认识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存在问题,认真修身养性,使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层次。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其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利于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对教育者本身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社会风气呈现复杂的状态,其中的不同成分和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没落观念和社会丑陋现象,会不同程度地抵消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强化了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
强化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的专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通过自身的实践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三)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应自强不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精益求精,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担负着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重任,学校教育在传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全面发展。
第三篇:浅析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周六下午第一节课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系院:××学院专业:java方向姓名:××学号:×××班级:××班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作为人才储备的高等学府则肩负着提高和培养我国我国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责任。大学生能力培养越来越被高校及大学生重视,然而大学生的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才能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以期对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字:大学生能力培养培养途径测评体系
正文: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导向,大学生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能力培养。然而,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表现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多重使命,而培养人才是它的一项最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基本目标,就必须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并取得人生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更好的来完善自身成长和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决定了升入大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功底相对比较扎实,但是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非常缺乏。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正是近些年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必须紧盯社会发展需求,切实重视自身能力培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着重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既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意,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缺乏系统、科学而具体的目标,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扎实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所深刻认知,然而究竟大学生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培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太少,无法根据社会需要确立自己能力培养的目标。
2、高校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严重缺位。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不足。高校没有专门组织师资研究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没有建立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也是蜻蜒点水,学生甚至可能会越听越糊涂。同时在为大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很少。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高校应该主动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现实情况是,好多大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去社会上找兼职去实践,因为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也没有学校统一组织,大学生往往单枪匹马,成功率很低,甚至有不少学生上当受骗。结果不但没有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甚至还会在某些学生心里产生阴影。
三、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
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能力培养问题,专门组织师资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理论对大学生能力培养作指导。
2、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岗位或角色自觉担负起相应的大学生能力培养责任。比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专业课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3、自身要明确自身能力培养的目标,一般能力主要从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方面考虑,专业能力要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多了解具体行业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做到系统、科学、具体、可行,最好制定一个大学期间的能力培养规划,包括具体目标、培养途径和实现期限。另一方面要寻找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把自己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
4、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①、一般能力的培养途径非常多,处处留心处处都是练兵场,比如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可以锻炼胆量、勇气、思维、口语表达等各种能力,日常与人交往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锻炼组织、策划、书面表达、创新等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环境适应、团队合作、克服困难等能力。
②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主要是专业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能力,尤其是要增加实验或者实践课,教师也要通过不同渠道掌握丰富的专业实际操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校外主要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实习时间,由学校统一联系和组织学生到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锻炼,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能力对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四、测评体系的构建
1、当代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①评价指标设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在如今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影
响学生成才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未涉及或者涉及不深,如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度不够,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这项指标,大多数高校依旧奉行的是对
成绩,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只重有成绩的测评,而忽视指标体系中一些程度的测评。比如测评大学生纪律性这个素质,现行中只测评旷课、迟到、早退
等,而对一些常规记忆程度、学习中的计划性、作业书写规范程度等不作测
评。这使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上不完整,测评带来偏差,给大学生素质测
评功用的发挥带来阻碍。这不利于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利
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用上有差距。现
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能上主要体现在评定功能上,在评定功能的表现作用
上只体现了绩效考评的强化作用。而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测评功
用应更加全面,并要成系列化。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评定的基本功能,还要有反
馈和预测功能等。由于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功用的不全面,使现行大学生
素质测评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地位被削弱。
这也必然最终会影响素质教育全面、健康、深入地开展。
③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内容上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高等学
校实行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基本内容都是从个体素质结构上来确定的,“德、智、体”为其测评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素质应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上,而要测评这些素质就必须要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
④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方法上存在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方面。现行大学
生素质测评都是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对大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以来在德、智、体三方面取得的成绩,实行静态的测评方法,在素质测评上表现出被
动性。素质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被动的、静态的测评方法显然不适合素
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测评方法只强调了一个结果,而与素质教育强调过
程不相适应,因此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更注重的是绩效考评。
2、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素质教育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必须完善、充实其测评内容。完善、充
实测评内容一方面从素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完善。在素质结构中德、智、体的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大学
生考试成绩、获得证书等绩效之外,要注重测评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日常行
为。在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共同所面对的就是多个测评点,这些测评点实质
就是各种素质。比如善良,在结构形式中是德在表现形式中是日常行为。另
一方面,大学生素质测评有了完整的测评点后,每个测评点就要形成完整的指
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编制,在于对测评点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在于对揭示测评
点内涵与外延标志的寻找。比如纪律性这一评定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下面的不同方面来拟定: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记忆程度;生活学习中的计划性与规律性;
作业书写规范程度;迟到早退及旷课的次数;失约次数;业余时间安排情况,等
等
3、针对各个高校的校风以及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策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
学评价依据形成科学评价方法
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操作要领、基本要求、完成效果等,以课外活动为辅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由于能力的概念较为模糊,所以,采用定性的结论较为合适,而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比较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量化,其方式也可以以考试为主,类似于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可参照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试,得出综合测评分。
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考察还必须延伸到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等,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外活动则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及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各种表现,以全面考核学生所具有的能力。③考核与考评相结合。对专业与基础技术课程必须实施教、考分离,引进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有统一的教学目的,统一的考核办法,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既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外活动可采用考评的方式,由学生课外社团、协会、辅导员、团委及学工部门共同完成,类似于学生的表现评估,制定统一标准,针对每个学生在社团的表现及所承担的工作及内容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通过上述方法,能全面考核学生课内、课外实践能力的大小,能真实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就我国高校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校、社会、学生等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刘敏;忻红斌;韩晓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 [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5期
王柳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施爱平;浅析大学生素质测评[J];江苏高教;2001年05期
许丹彤,董连雅.关于大学生能力培养误区的思考【J】
邹道生谢辅文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第2O期(总第660期【1】
第四篇: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
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
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的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名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同学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还直接关涉国家软实力的强弱。现在,评价一个国家,不能光看其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还要看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软实力因素。毫无疑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的境界,进一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战斗力。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崇尚科学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社会经济又正处于转型期,而国际国内形势又复杂多变,也给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甚至比较突出的消极影响。如有些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模糊;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有些大学生道德品质缺失,善恶、美丑不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有些大学生畏惧艰苦奋斗,好逸恶劳;有些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等。
这些情况虽然不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流现象,但是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作为祖国的最有力的主力军,仍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的构建。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大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爱好和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去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板报、宣传栏、讨论、社团组织等有效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社会实践环节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要真正入心、入脑,必须加强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到自己在荣辱判断上偏差,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发展和心理感受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砥柱,推动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考核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标准。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改进大学生考核工作,完善大学生评价体系。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地
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
结合起来,是新时期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为大学生提供了明辨是非的判断标准,提出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臭美,一个人才能形成真正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能良好的道德风尚。
第五篇: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如何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又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我国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将长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包围和渗透,如果我们不能为当代大学生灌输一种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丧失这一阵地。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张田欣部长在讲话中精辟的把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内容概括为“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并强调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是要靠教育,二是要找认同,三是要有载体,四是要抓群体,五是要营造氛围,六是要形成制度,七是在实践养成,八是要持之以恒。那么,教育之前认同是开端,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寻求认同就更得摸清我们教育对象的各种特征,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好方法,好途径。
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取向
第一,在认知层次,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始学习理性的判断,但判断能力尚须加强。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所接受的信息和知识是非常丰富的,但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分析辨别能力,由此决定了大学生巨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能力强,喜欢新鲜的东西,不论是新思想还是新事物;在网络上,偶像剧里随时把他们替变成理想中的自我。超现实主义非常强烈,以至于对现实不满,怨天尤人者不再少数。这种类型的人,走出校门,面对残酷的现实,不能承受压力,感叹怀才不遇者居多,对人对事冷漠,他们没有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正在形成中,这时正需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让核心价值观始终贯穿 1
他们的成长,始终在他们的身心中不断积淀流淌,使他们在面对多种价值观时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作出自己的价值选择。
第二,在价值取向上,作为“80后”、“90后”的一代大学生,他们的成长过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感召力。但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重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也充分地暴露出来,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采用公开的隐蔽的手段与中国争夺青年人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自然成为了整个社会最敏感的地带。
第三,在价值观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凸显,我行我素,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自我独立、实现个人理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特征,自身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一代大学生的缺陷是明显的:他们中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生活艰辛的深刻体验,更缺少挫折的历炼。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孩子,问题就更复杂了。
二、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行培养政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远远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动党政系统、教学系统和学校管理系统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全校大学生,各有侧重,多系统、多角度、全方位努力,常抓不懈,才能可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大力推进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策教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表明,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和生动有力的事实与数据资料,有针对性地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讲解,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多方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有助于形成巩固的政治信念和社会信念。高校另外一个政治课堂是积极分子的党课培训和党员的定期学习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应该讲清、讲系统、讲得生动鲜活,只有清楚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到和谐起来的艰辛历程,才谈得上爱党爱国。
2、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理论知识的价值、专业的价值、职业的价值,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这些人生价值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技能,积极从事社会职业,创造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谁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稳定的社会职业,谁就拥有了创造财富、获得物质资料的基础,谁就拥有了未来。我们的教师不能站在社会主义的讲台上大肆宣扬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能培养共产党的掘墓人。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要针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内所有宣传阵地,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进行宣传、感化教育。例如一进校门的 “八荣八耻”等。“八荣八耻”,将“耻”字重新置于人人应当关注的突出位置,是要使人们在重视荣誉感的同时,也要确立正确的羞耻观,不但犯罪的事不能做,错误的事不能做,连同蒙羞的事也不能做,更不能以耻为荣,荣耻不分。这就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定了不可动摇的新坐标,从而使学生明荣辱之分,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形成推动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
另一个是红色文化宣传。校园广播歌曲皆为红色歌曲,还在国庆、七一等重大节日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唱红歌活动,校园里迅速掀起了一股学红歌、唱红歌的热潮。学生在歌唱中缅怀革命先辈,激发革命斗志,受到生动教育。每周五晚上露天播放爱国红色影片,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把革命先烈作为榜样来学习。
4、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得加倍重视实习、见习和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任何职业化的专业能力、专业技术和技能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实践活动中,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技术和技能,历练好本领,才能形成学科优势和技能优势,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否则立志成才,立业为民,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有心无力的抱憾。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固化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进而外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