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2003年8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高效和持续利用,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整体效益,适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及相关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土地、水、森林、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对农业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市、县人民政府农业资源区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海洋、水产、水利、土地、环保、气象等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专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做好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的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业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促进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和持续利用。
第六条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调查与规划
第七条建立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和综合评价。
第八条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分为综合调查、区域调查和专项调查。
综合调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区域调查由县级以上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区域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应当抄送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专项调查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项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应当抄送同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第九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监测,并会同有关专业主
管部门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农业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定时、定位、定性、定量监测。
第十条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技术规范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一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当互相配合,建立农业自然资源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
第十二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定期编制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并抄送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综合区划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专业区划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经同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和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科学论证。
第十五条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应当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变化状况,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当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农村产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开发与保护
第十六条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符合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要求,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农业自然资源合理、高效和持续利用。禁止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过度或者掠夺式开发。
第十七条建立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
对农业自然资源可能产生影响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
对农业自然资源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跨市、县行政区域、跨流域的开发项目,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对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评审;评审通过的,方可按规定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的具体办法,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鼓励和推广使用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有效保护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江河湖泊水面,改造山丘缓坡地、中低产田和林地。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农业自然资源重点保护山区和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重点保护山区和水源涵养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具体办法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应当作为考核当地人民政府工作的重要
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的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定期进行考核。
第二十一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在农业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工作中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调、监督、检查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生态环境保障制度的实施;
(二)监督、检查重大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的实施情况,并进行后期评估;
(三)协调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方面的争议,并向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
(四)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予以制止,并依法处理;
(五)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并报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四条专业主管部门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也可以由人民政府或者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组织协调。
在争议解决前,不得改变农业自然资源的现状。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括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的,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补充相关内容;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评审未通过、擅自开工建设,或者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中弄虚作假的,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给予通报批评,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或者编制区划的;
(二)不按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进行开发、利用、保护的。
第二十八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依法执法,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按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条例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湖北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湖北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0年7月28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及其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土地、水、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
本条例所称综合管理,是指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调查、监测、评价、区划、规划,以及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协调和监督。
第三条 对农业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资源区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环保、气象等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专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第四条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鼓励和支持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二章 资源调查与监测
第五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农业自然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状况、组合形式和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调查。
第六条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分为农业自然资源普查、区域调查和专项调查。农业自然资源普查,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统一组织;区域调查,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组织;专项调查,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组织。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进行。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第七条 专业主管部门的专项调查和年报的农业资源数据及资料,在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时,送同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农业自然资源的数据应当真实、客观。同一资源不同部门的数据应当一致;不一致的,且涉及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核实订正。
第八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监测,并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农业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第九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将农业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归入档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当互相配合,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农业自然资源信息网络,加强信息管理,实行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
第十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定期编制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章 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和专业区划。综合区划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专业区划由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经同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
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经过批准的综合区划和专业区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论证修订,并按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以及科研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和农业资源区划,进行科学论证,编制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应当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应当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变化状况,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作为制定农村产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应当符合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确保农业自然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第十六条 建立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
对农业自然资源可能产生影响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当包括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
对农业自然资源可能产生影响的跨市、县行政区域,或者跨流域的开发项目,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对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进行评审;跨省的开发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评审通过的,方可按规定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的具体办法,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按照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开发利用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等闲置农业自然资源,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有效保护的各种技术与方法,科学引进新的优良品种资源,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良和提高耕地、园、林、水等农业自然资源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农业动植物种子资源、野生物种资源,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保护点。
第十九条 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从事其他与农业自然资源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农业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不得对农业自然资源过度或者掠夺式利用。对农业自然资源造成破坏的,应限期进行整治、恢复。
第四章 资源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在农业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工作中依法履行下
列职责:
(一)调查、处理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二)监督、检查农业区划、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实施与执行情况;
(三)监督、检查重大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的实施情况,并进行后期评估;
(四)监督监测农业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五)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一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有关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并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办理。
第二十二条 专业主管部门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也可以由人民政府或者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组织协调。
在争议解决前,不得改变农业自然资源的现状。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抄送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停止建设,逾期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给予通报批评,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或者编制规划、区划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农业综合区划的;
(三)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不符合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所规定的方向和用途的;
(四)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括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或者在评价内容中弄虚作假,或者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评审未经通过而擅自立项和动工建设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在争议解决之前,擅自改变农业自然资源现状的。第二十六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农业与自然资源笔记
哈耶克论农业和自然资源
第一段:作者提出:a.科技进步使得少数人能够养活大多数的人b.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粮食的消费会减少c.粮食生产力提高和需求的无弹性或者弹性小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
第二段:农业与其他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原因
第三段:政策导致上述问题更加严重,政策使得分化更严重:农民人口加大,在一定的时期完成分化不可能
第四段:推行政策的原因:在欧洲国家出现的“适当平衡”观念,支持滞留农民的得到了“战时自给”支持,另外人们也认为,农业人口转移只是一种暂时现象
第五段:公众支持这种政策的原因:整个农业人口都挣不到合理的收入
第六段:减少成本并通过减少供给来提高价格,与之同等重要的还有变革内部结构,通过各种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来实现,而原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政策都阻碍了上述措施的执行
第七段:举例来说明政府将粮食价格维持在人们不能充分吸收其供给的水平,因而政府的政策使得食品的替代问题难以实现
第八段:作者提出问题这种政策所采取的措施,阻碍了农业对业已变化的环境作出调适
第一段:除了价格管制,政府还需要别的措施,利用强制性的手段将
收入转移,以英国为例
第二段:注意问题:a.对农业采取的措施要早于工业,这通常获得保守主义者的支持b.在那些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很少的国家问题会更加强烈,作者还指出政府在农业领域已经陷入了能否明智地实施合理政策的境况中,政策必要性才是种种决策中最重要的,作者最后表明,农业政策只是为政治做准备的,如果普遍实施这种政策,就会导致对一切经济活动的控制,其他的行业也要实行同样的第三段:美国运用“平价”政策出现的情况,即农产品的价格和工业产品的价格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这样会导致某种力量的消失。这种力量会使那些农业生产者以最小的成本去承担生产,并只生产能盈利的产品。当然这种力量在变迁时期可能会使农民收入小于其他行业的收入,但是只要科技发展和财富增加,我们就不该去影响它。而政府采取的这种强制性措施则会使得进程变缓,增加问题难度
第四段:实行“平价”措施导致的结果——农产品剩余过多,对于耕地,政府实行的是低效率且不合理的分配方案,最后作者的观点是政府不应该干涉价格、质量和生产方法等问题,农业才能健康发展 3
第一段:现代农业政策的后果,不仅使得农民遭受各种限制,而且也使得他们成为蒙受最多控制和监督的生产者。然后作者提出了有必要通过其他国家的情况来认识这种后果。
第二段:以英国为例,说明了大多数的农业活动受到的监视和控制所达到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致。
第三段:关注农耕的命运是出于审美而不是经济的考虑。奥地利或者瑞士也是如此。他们有这种担忧,既是担心技术的消亡使得人们记不起农村的面貌,又是农民得不到保护而完全消失
第四段:农业独立发展的首要敌人是“保存”观。
第五段:作者认为应该使得农民自力更生或者彻底消失,而不是通过政府的保护而延续下来,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第一段:作者主张,在农业领域不应该实行价格管制或者生产控制,也不要实行全面规划。政府承担的义务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完善法律制度,使市场发挥作用,个人充分考虑其行动产生的影响,二是进行真正的服务性活动——提供信息上的便利。
第二段:就第一个问题提出,所有权和土地保有权有待改善。作者认为,在法律框架下,土地法的改革是可行的,并且如果在安排中自由越多,那么就会朝正确的方向变化。
第三段:就第二个问题来讲,政府带有服务性质的实施范围也是很大的。由于农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农民可能要比其他行业的人较少的知道有用的知识并购买它。而政府来承担传播这些知识是可行的。另外,政府不应该采取太多的措施,这可能阻碍某些自愿机构的发展而不利于知识传播。但总的来说,作者并不反对政府提供这种服务。5
第一段:悖论性事实:一方面老牌国家为防止农业人口的衰减而陷入最为荒唐的复杂环境中,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却迫切的增加工业人口。
新兴国家将现象放在了原因之前,他们认为财富的增长伴随着工业化的增加,所以就设定了工业化导致了财富的增加。作者对于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观点:把那些紧缺的资金用于直接增加粮食产量的用途上。
第二段:作者坚持将一种模式强加于经济中的效果要小于将知识和技术用于资金匮乏的国家。他认为在新兴国家中反对就经济活动采取的全盘计划和进行总体指挥的理由很充分。坚持自由的生产和发展才会使新兴国家发展的更好。
第四篇: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文件
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文件
浙农综办„2007‟50号
关于印发《2008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财政局、农发办(宁波不发),省监狱管理局农发办:
现将《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据此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择优申报项目。
附件: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二OO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为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积极申报项目,实现公开、公平、科学选项。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和《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浙财农发字„2006‟6号)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将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扶持具有竞争优势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扶持范围和重点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范围: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重点产业包括:优质粮油和畜禽、水产品、竹木、茧丝绸、茶叶、蔬菜、果品、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控制的产业和项目包括:不能直接从农户采购原料和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少的制药工业、木材精深加工业、纺织化工工业、捕捞业、深海养殖项目及位于产业末端的项目,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加工流通项目,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加工流通项目。
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优先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 统筹安排、有机结合的项目;优先扶持建立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农产品行业协会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的项目;优先扶持与广大农民建立了科学合理、和谐运转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
三、扶持对象
重点扶持国家级、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适当扶持正在成长上升,确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县(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四、扶持政策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财政有偿和无偿相结合、投资参股经营、贷款贴息三种扶持方式。
(一)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
1.以有偿扶持为主(即财政资金有偿无偿的比例为75:25)。财政有偿资金实行委托银行贷款制,有偿资金使用期限5—6年,第五年归还50%,第六年全部还清,月占用费率2‰。
2.财政无偿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财政无偿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及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所发生的费用;部分必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种养基地(含良繁基地)配套完善灌排设施、服农用道路及输变电设备等的补助;直接面向种养基地的质量检测设施服务设施及环保设施建设等。
3.申报项目分为重点和一般项目。单个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中央财政扶持资金不低于400万元、不高于900万元;单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中央财政扶持资金不低于100万元,不高于400万元。
4.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省级财政资金按不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80%配套,市、县财政资金按不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20%配套,财政配套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到位。
5.项目单位自筹资金(不包括银行贷款)。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 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扶持资金总额的80%,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扶持资金总额的50%,优先扶持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比例高、落实好的项目。
(二)投资参股经营项目扶持方式
1.单个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中央财政投资参股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不高于3000万元,省财政按中央财政投资参股资金的100%配套。
2.财政资金只参股、不控股,国有股本不做第一大股东,国有股本占投资参股企业总股本的比例控制在30%以内。
3.财政投资参股资金,由省财政厅(农发办)授权国有资产运营机构进行资本运营,并享有相应权益和承担相应责任。
4.项目建成并正常运转后,国有股权按市场经济规则,适时从投资参股企业退出。
(三)贷款贴息项目扶持方式
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分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贴息项目。
1.中央财政贴息项目。一般应落实银行固定资产贷款1000万元(含)以上。中央财政只对落实银行贷款5000万元(含)以下部分予以贴息。贴息期限为1年,年贴息率为人民银行当年公布的同档次正常贷款基准利率。
2.省级财政贴息项目。一般应落实银行固定资产贷款1000万元(含)以上,其中欠发达和海岛县(市、区)以及享受省财政“两保两挂”体制和工资转移支付的41个县(市、区)申报的项目一般应落实银行贷款500万元(含)以上。省财政只对落实银行贷款3000万元(含)以下部分予以贴息。贴息期限为1年,年贴息率为5%。
五、立项条件
(一)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2.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户数量多,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
3.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原材料供应有保障。
4.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
5.项目建设用地落实,手续完备。
6.低耗节能,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7.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
8.预期经济效益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财政有偿资金还款有保障;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9.贷款贴息项目必须是2007年1月起落实的一年期以上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
(二)项目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经营期在两年以上并连续盈利,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
3.近两年资产负债率低于65%,银行信用等级AA级以上(含A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4.财务管理规范,资产状况良好,能保证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不欠税、不欠发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5.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
6.法人代表信誉良好,其知识结构、能力等能满足完成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7.与农户建立了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单位除符合以上条件以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项目单位为依法注册、具有独立公司法人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产权明晰,管理规范。
2.总资产规模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不低于2500万元,实收资本不低于1500万元,年销售收入6500万元以上。
3.财务状况良好,销售利润率不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有较强 的自筹能力,资产负债率低于60%。
4.企业净资产报酬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六、申报程序
(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二)自下而上逐级申报,项目单位须严格按立项条件如实申报。1.项目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向所属地农发办申报。
2.市、县(市、区)农发办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实地考察,择优选项。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行文上报省农发办(农发办不设在财政部门的必须与财政部门联合行文上报)。
3.省农发办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浙财农发字„2006‟ 6号)规定,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各地上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考察和评估,择优选项,下达省以上财政资金投资指导性控制指标。对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省农发办将在省级报刊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4.项目单位根据省农发办下达的控制指标修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
5.市、县农发办在规定时间内正式行文,将修改后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初步设计(实施方案)上报省农发办。
七、申报材料
(一)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材料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等。
1.项目建议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 设内容、建设单位基本情况、产品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投资估算及筹资方案、效益预测、项目实施后带动农户增收情况等。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项目组织与管理等。
3.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臵计划,种子种苗、种畜种禽购臵计划,配套设施设计,主要工程概算,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
(二)各类扶持项目申报材料具体要求。
1.有偿无偿相结合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材料
①由乙级资质以上的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式五份)。
②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近两年审计报告。
③银行出具的信用等级证明。
④有关部门出具的新征用土地批准文件,环保部门对养殖、加工等项目出具的环境评估报告等。
⑤附报项目基本情况表(附表2)、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效益估算表(附表11)。2.有偿无偿相结合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材料:
①由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式二份)。
②项目基本情况表(附表4)、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效益估算 表(附表11)。等
3.投资参股经营项目申报材料:
①由乙级资质以上的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式五份)。
②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近两年财务审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③项目单位新征用土地的批准文件。
④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银行信用等级评定证明。
⑤项目单位具备的技术水平证明材料(包括专利、成果、专有技术资料和技术依托单位证明等)、公司章程现有的股权结构(包括前5位股东及持股数量)以及同意国家财政资金投资参股的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决议。
⑥附报项目基本情况表(附表5)、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附表6)、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效益估算表(附表11)。4.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材料:
①应提交贷款银行对该项目的评估论证报告、立项批准文件、贷款协议书等项目立项及落实贷款的有关文件。
②申报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的项目须填写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项目申请表(附表7)、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项目汇总表(附表8)、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效益估算表(附表11)。
③申报省财政贴息资金的项目填写农业综合开发省财政贴息项目申请表(附表9)、农业综合开发省财政贴息项目汇总表(附表九10)、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效益估算表(附表11)。各地农发办要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如申报虚假材料,一经发现取消该项目的立项资格,同时取消下一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申报资格。
八、申报时间及其它事项(一)申报时间
1.有无偿相结合项目和投资参股经营项卧申报材料(附表要求项目单位用Excel格式详细填制)及软盘,在2007年8月30日之前上报省农发办。
2.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材料(附表要求项目单位用Excel格式详细填制,贴息项目申请表由当地农发办填制)及软盘,在2007年10月31日前上报省农发办。(二)其它事项
1.每个市、县(市、区)限报产业化经营有无偿相结合项目2个,投资参股经营项目1个,贷款贴息项目2个。
2.每个项目单位在同一中只能申报上述三种扶持方式中的一种扶持方式,对连续扶持申报的,须详细说明原扶持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分析原扶持项目与2608年申报项目的关系;同时,同一项目单位、同一不得既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又申请其它财政支农资金项目。
3.项目申报材料及附件须用A4纸打印,并装订成册。上述材料可从邮局挂号邮寄至省农发办,申报时间以当地邮戳为准,逾期不予受理。附表:
1.欠发达和海岛县(市、区)以及享受省财政“两保两挂”体制和工资转移支付的41个县(市、区)名单
2.有偿无偿相结合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表 3.有偿无偿相结合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 4.有偿无偿相结合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表 5.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基本情况表 6.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 7.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项目申请表 8.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项目汇总表 9.农业综合开发省财政贴息项目申请表
10.农业综合开发省财政贴息项目汇总表 11.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效益估算表
主题词:农业 综合开发 产业化 项目 申报 通知 抄送:省农业综合开发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
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07年6月22日印发 附表1:
欠发达和海岛县(市、区)以及享受省财政“两保两挂”体制和工资转移支付的41个县(市、区)名单:
淳安县、洞头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磐安县、武义县、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莲都区、缙云县、松阳县、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遂昌县、景宁县、庆元县、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安吉县、金东区、婺城区、建德市、桐庐县、临安市、浦江县、兰溪市、平阳县、临海市、长兴县、永嘉县
第五篇:浙江省2010,2011农业综合开发
浙江省2010、2011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项目必须选择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并符合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二)项目建设应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以粮食生产为重点,并与农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推广以及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紧密结合。
(三)坚持把中低产田改造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省政府“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的总体要求,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把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质量未达到标准农田要求的区域作为重点,将其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健全、地力水平达标的高标准农田,扎实推进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
(四)加快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大抗旱水源工程及农业防洪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丘陵、山区农作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丘陵、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积极扶持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六)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相对集中的优势,鼓励与支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涉农院校及农业科技人员在项目区内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的先进适用技术、优良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
(七)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项目管理的优势,在土地治理项目区搭建各类支农资金整合平台,促进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与各类支农资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形成合力,力争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项目类型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含山区中低产田改造、控制性工程)。
(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
(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四、治理面积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应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确定治理面积,确保建一个成一个。
1.中低产田改造单个项目耕地治理面积不低于5000亩,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的单个项目耕地治理面积不低于1000亩。
2.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规模参照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执行。
3.控制性工程可按工程建设后的受益面积申报。主要建设具有控制性功能的水利工程,包括易洪易涝区域的农用排涝闸站新建、改造,灌溉面积在5万亩以下的小型灌区改造和大、中型灌区骨干输水工程除外的支渠续建配套改造等。
(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应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流域或邻近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山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流域(集雨)面积原则上控制在20平方公里左右,单个项目治理面积不低于5000亩(包括坡度25度以下相对集中连片的需要建设水利、农业、林业等实体工程措施的坡耕地及经济林地面积),其中耕地(含坡耕地)治理面积应达到1000亩以上。项目区内通过水库、山塘、堰坝、防洪堤等重要单项工程建设而受益但无田间实体工程的耕地、坡耕地、经济林面积可按治理面积计算,但不安排补助资金。
(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主要通过对灌区内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和改造,为灌区农田提供水源保障。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灌溉面积应达到5-30万亩,项目申报仅限于国家立项县,且必须是已纳入浙江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型灌区规划(2001-2020年)的项目。
五、建设内容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小Ⅱ型水库(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下)及山塘(10万立方米以下)的新、修建;堰坝、防洪堤、河道疏浚、排灌泵站、灌溉渠道、排水沟、排涝闸站、喷滴灌系统等水利工程设施的新、修建。
农田机耕路、机耕桥、经济林运输作业道和梯田埂修建,土地平整,农用输变电线路的架设;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大棚及避雨栽培设施、生物防治设施等建设。
茶园、果园、桑园、笋竹两用林及其它经济林改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建设等。
引进并推广优良品种及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配置小型仪器、针对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的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等。
六、扶持标准
根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向欠发达和海岛地区倾斜的原则,按照省对市县分类分档激励奖补的财政政策,确定各类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扶持标准。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扶持标准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按照项目区的耕地治理面积给予扶持。
衢州市、舟山市、丽水市、金华市等4个设区市和淳安县、安吉县、平阳县、苍南县、永嘉县、文成县、泰顺县、洞头县、兰溪市、武义县、磐安县、龙游县、常山县、江山市、开化县、岱山县、嵊泗县、青田县、云和县、龙泉市、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县、三门县、仙居县、天台县等28个县(市)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每亩不高于1000元。
杭州市(余杭区、萧山区)、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温州市、台州市等6个设区市和富阳市、桐庐县、临安市、建德市、海宁市、桐乡市、平湖市、嘉善县、海盐县、德清县、长兴县、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诸暨市、瑞安市、乐清市、永康市、东阳市、义乌市、浦江县、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县等25县(市)及省监狱管理局所属农(林)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每亩不高于800元。
中低产田改造控制性工程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控制在1000万元以下,在此限额内,根据省审定的技术方案和工程概算造价,结合现行筹资方式及财政资金配套政策确定省以上财政资金额度。
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除了按耕地治
— 5 — 理面积给予扶持外,根据项目区建设需要,对新、修建水库(含山塘)、堰坝、防洪堤等单项工程参照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相关扶持标准给予补助。
(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扶持标准 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中的耕地(坡耕地)治理省以上财政资金扶持标准参照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扶持标准,单项工程扶持标准如下:内陆地区新建、续建、扩建小Ⅱ型水库(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下)及修建山塘(10万立方米以下)按新增恢复水量每方扶持5元;海岛地区按新增恢复水量每方扶持10元;新建堰坝每米扶持2000元,修建堰坝每米扶持1000元;确需保护耕地而新建的防洪堤每米扶持400元,修建防洪堤每米扶持200元。
(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扶持标准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总投资一般控制在2400万元以下,在此限额内,根据建设内容、中央财政投资和配套政策确定省以上财政资金补助标准,单个项目中央财政投入一般不超过800万元,省财政资金按1:1配套。
(四)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扶持标准
对项目区列入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的二等田、三等田改造项目,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机耕道路和林网配套、完善。补助标准按照其建设内容和实际投资,经省农发办对项目工程布局、建设内容及概算造价审核,按现行筹资方式及财政配套比例,确立
— 6 — 省以上财政投资扶持额度,每亩省以上财政资金不超过800元。
上述补助标准的执行,应充分考虑项目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市、县财政的配套能力,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下,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
七、建设标准
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按照省农发办转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浙农综办„2004‟39号)执行,努力将项目区建成高标准农田,以适应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八、试点工作
(一)继续开展扶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实施土地治理项目试点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单独申报土地治理项目,对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单独申报的土地治理项目,单个项目面积不低于1000亩,可由相对连片的若干片组成。
(二)开展以项目建设内容及工程造价为依据确定省以上财政扶持资金的试点工作。具体要求:项目区域范围必须明确,单个项目耕地治理面积与非试点项目相同,针对项目区主要制约因素及项目建设标准确定拟建治理措施及单项工程建设内容,编制完成可研报告和工程设计,编制完整的工程概(预)算、确定工程总投资。省农发办组织专家对项
— 7 — 目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建设内容布局及技术方案的合理性、资金筹措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并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价,根据现行筹资方式及财政资金配套规定,确定该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扶持额度。试点单位名单如下:桐乡市、上虞市、衢江区、龙泉市、文成县。各试点单位挑选2010、2011各一个项目进行试点。
九、申报程序
(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坚持以“农民要办”为前提。项目申报前,应进行政策公示,认真听取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的意见。
(二)市、县(市、区)农发办应指导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及农场、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做好拟申报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落实政策处理的相关责任,并指导编制好项目建议书。
(三)项目所在的乡、镇政府及单独申报项目的农场、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编制好项目建议书,并取得项目区多数农民要求开发的意见书,向当地市、县(市、区)农发办提出立项申请。
(四)市、县(市、区)农发办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拟建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根据项目区现行种植结构及农业发展方向,认真分析项目区主要制约因素,确定主要建设内容和工程量,进行工程规划布局,在地形图上绘制工程平面布
— 8 — 置图,按照《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浙农综办„2006‟50号)要求编制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会同当地农、林、水、财政、国土、科技等部门共同做好开发治理方案论证工作。
(五)拟建项目须报经当地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省农发办。
十、申报材料及要求
(一)申报材料
市、县农发办向省农发办申报项目时应提交如下材料: 1.关于要求立项的申请;
2.按项目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控制性工程项目、列入补助方式试点的项目、新建(续建、扩建)小Ⅱ型水库除上述材料外,需附具备相关资质设计单位编制的初步设计,并附当地有关部门参与的专家评审意见;小Ⅱ型水库和山塘除险加固编制实施方案,并附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评审意见。
4.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新建水库批文;水库新、修建涉及耕地、林地占用等相关政策处理事宜的书面承诺书。
(二)具体要求
1.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由市、县农发办组织专家及相关技术
— 9 — 力量按照《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要求编制。
2.工程设计(初步设计)按照《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设计编制纲要》(浙农综办„2007‟83号)要求及国家有关设计规范编制。工程总体平面布置图必须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图例和相关要求进行绘制,并准确反映工程现状及拟建工程的布局、主要单项工程的位置与数量。
3.项目投资概算应按照《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概(预)算编制规定(试行)》(浙农综办„2007‟37号)的规定执行。
4.项目区内已建标准农田及涉及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的,在文本中单独说明,并在工程总体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位置与数量。
5.堰坝、防洪堤、机耕路、机耕桥等重要单项工程应明确结构形式、并附典型断面图。
6.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相关资质的技术单位按照《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编制。
7.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按项目装订成册。
十一、申报时间
各地要严格按照上述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2009年10月15日前将2010、2011年土地治理项目申报
— 10 — 材料一式两份上报省农发办。农发办不设在财政部门的必须与财政部门联合行文上报。材料可挂号邮寄,申报时间以当地邮戳为准,对申报材料不符合要求、可研报告粗糙的,将予以退回。逾期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