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贝多芬》邀舞观后感
《邀舞》赏析
——测绘学院2008301610375徐万猛
韦伯的代表作《邀舞》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它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现代生活意义的作品。曲中看到了绅士邀请女伴共舞和舞会中欢腾热烈的气氛,以及舞蹈结束时男女落座的情景。三个部分:引子(邀请)——圆舞曲(跳舞)——尾声(答谢)。《邀舞》的引子就是戏剧或电影的一个场景,有人物、地点、对白、表情、动作,甚至连邀舞的绅士所戴的白色手套都清晰可见。开始先由大提琴奏出彬彬有礼、温和热情的旋律,仿佛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士向女舞伴发出邀请,随后由单簧管奏出典雅轻松的旋律,表示女舞伴羞答答地表示了拒绝,这样的对话经过几次之后,女方终于点头同意。随后是欢乐的舞蹈场面,先是全乐队奏出情绪轩昂的圆舞曲,极快板,音乐粗犷而雄壮,紧接着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典雅和谐的旋律。经过一段飘逸的独奏舞曲之后,音乐描绘了急速的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场面,舞会达到了高潮。随后,一切全都安静下来,舞蹈结束了,接着就是尾声,这是开头一段的简略重复,表明在兴尽舞歇之际,这对青年男女殷切地相互致意。曲子可以说是天籁,大提琴和单簧管生动塑造出绅士与贵妇的形象,再现了他们非常有趣的相识——交谈——跳舞——致谢——告别的舞会场景,好一派轻歌曼舞、清新脱俗的美景。
第二篇:《邀舞》听后感
纤细灵巧的手指有条不紊地点落在低音区,激发出柔和、温润、轻盈的序奏。浑厚宽广的曲调回荡于耳际,似有“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百转千回。依寻其背景,是一位绅士登场邀舞女伴却被婉言回绝,不气不馁再三挚意邀请,终得娇人肯首。从容不迫,温暖平静的旋律,恰如其分地渲染了绅士的殷殷期望与女士的滴滴羞赧,也为华丽丽的舞会做下了铺垫。
“画风”突变,欢快、明亮、激昂的琴音呈现出一场盛大、隆重、热烈而欢腾的舞会,绅士与女士跟着音乐的节奏熟练地起脚落地、扭动身姿,边舞动边进行着愉快的谈话。让人如置身于灯光斑斓、音乐恬美的舞池,炽热又祥和、欢快又稳重。有声若无声,仿佛所有的听觉细胞都在跳动而不是聆听。
舞终致谢,纯淡如清醴;转身各回,心中各波澜。一阵速弹,一键定音,尾收全曲。余音缭绕,回荡在空气中,回荡在身体里。给人不及反应,又给人留下许多回味的空间。
《邀舞》是韦伯给新婚妻子的礼物,琴声如诉,是向妻子表述自己期愿执手以偕、相濡以沫的心志。即使千帆皆过尽、白云苍狗,也不离不弃;即使岁月如逝水、沧海桑田,也莫失莫忘。这是一纸浪漫的情书,这是一言浪漫的耳语,全无矫揉造作的乏腻,却是撼人心灵的冲击。如高山流水,心照不宣;又似阳春白雪,典雅华重。
与《邀舞》的初次“会晤”,是在一个静谧的清晨,是一位不晓音律的非专业人士用的愚拙的双耳与她的期遇。虽然她或清脆或铿锵的琴音,已经将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吝向我倾告,但是我笨拙的脑袋不能将它翻译;虽然她或轻快或抑压的旋律,已经将一个浪漫无暇的故事化成一个个精灵在空气中,但是我迟钝的耳膜不能感受到它们的舞动。然而,虽不见滴水但可见汪洋,虽难寻沙粒但在其大漠。塞上耳机,轻靠椅背,闭目凝神,细细咂味。是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似有一场高端的盛会。
在了解了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之后,再次的聆听,便如被牵引到一场别开生面的舞会。男士们西装革履,庄持挺拔;贵妇小姐们淡妆浓抹,花枝招展。霓虹酒绿,溢光幻彩。或轻声细语,各话闲细;或举杯轻碰,清流入喉;或各邀其侣,燕舞曼妙。
这便是钢琴曲了吧?这便是音乐了吧?这便是钟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了吧?这便是公明仪“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了吧?听着这首浪漫的钢琴曲,内心如镜湖,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几只音符击打在湖心,泛起了阵阵笺渼,那是与作者产生的共鸣罢?
第三篇:音乐教案-邀舞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一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聆听音乐,了解我国古代音乐及创作手法。
通过聆听、视唱,感受音乐语言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
通过学习,熟记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
教学重点:
欣赏、聆听、分析音乐作品,教学难点:音乐语言的分析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介绍)
3、欣赏音乐片段并回答问题。
(1)你以前听过吗,在哪里或在什么情况下听的。
(2)、听了作品你有何感受。
(3)、听了这个作品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段,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
(4)、这一段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
《春江花月夜》
• 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尾:
视唱主题
注意乐句的头尾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古代常用叫”鱼咬尾”
重点片段欣赏
1、听音乐片段“水深云际”思考,音乐运用了什么手段来表现什么样的意境
讨论回答
用一种富于动态的格调(节奏运用了后16分音符和8分音符)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水波由近及远荡漾, 一望无际的江面的意境,听音乐片段思考本段音乐的小标题应该是?为什么?
归纳小结
休止符,箫和打击乐器的使用好象一个人非常悠闲自在的在边摇橹
唱歌的情景,3、听音乐片段思考,本段音乐的特点是什么,音乐又在描绘什么情景?
归纳小结
通过音乐由弱渐强,由慢渐快的变化表现了渔舟竞渡的欢快场面,是整个音乐作品的高潮所在,完整的欣赏
配以画面
课堂小结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一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聆听音乐,了解我国古代音乐及创作手法。
通过聆听、视唱,感受音乐语言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
通过学习,熟记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
教学重点:
欣赏、聆听、分析音乐作品,教学难点:音乐语言的分析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介绍)
3、欣赏音乐片段并回答问题。
(1)你以前听过吗,在哪里或在什么情况下听的。
(2)、听了作品你有何感受。
(3)、听了这个作品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段,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
(4)、这一段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
《春江花月夜》
• 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尾:
视唱主题
注意乐句的头尾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古代常用叫”鱼咬尾”
重点片段欣赏
1、听音乐片段“水深云际”思考,音乐运用了什么手段来表现什么样的意境
讨论回答
用一种富于动态的格调(节奏运用了后16分音符和8分音符)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水波由近及远荡漾, 一望无际的江面的意境,听音乐片段思考本段音乐的小标题应该是?为什么?
归纳小结
休止符,箫和打击乐器的使用好象一个人非常悠闲自在的在边摇橹
唱歌的情景,3、听音乐片段思考,本段音乐的特点是什么,音乐又在描绘什么情景?
归纳小结
通过音乐由弱渐强,由慢渐快的变化表现了渔舟竞渡的欢快场面,是整个音乐作品的高潮所在,完整的欣赏
配以画面
课堂小结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第四篇:指导青年教师邀 舞教案
教学过程: 欧洲音乐发展的几个时期
①古代音乐
②中世纪音乐 ③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④巴洛克时期音乐 ⑤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⑥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⑦印象主义时期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
音乐语言生动贴切,表情细腻,题材广泛,曲式多元,表现个人情感,表现生活,不拘泥于形式。
介绍浪漫主义音乐作品《邀舞》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作品就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韦伯的作品<邀舞>,这是一首圆舞曲形式的作品
那么什么是圆舞曲呢?他的产生风格和形式是怎么样的呢 ⑧20世纪音乐
圆舞曲:一译华尔兹 ,舞曲的一种.三拍子,快慢不等.)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乐曲和作者
韦伯:浪漫主义初期的代表人物,出生于旅行剧团领班的家里.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受贝多芬晚期浪漫主义因素影响,最早建立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自由射手>,钢琴曲<邀舞>.也创作了很多其他音乐体裁的音乐作品,如钢琴协奏曲,交响曲等.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钢琴曲<邀舞>,被伯辽滋改编成管弦交响乐后,就象流行音乐一样广为流传.邀舞是韦伯1819年写的一首回旋曲形式的华丽圆舞曲,在他妻子生日晚会上,作为
生日礼物送给他的妻子卡洛丽.3)邀舞整体的结构分为三段体
引子-----舞曲-----尾声 分段进行欣赏和分析作品
1)欣赏引子部分音乐
(大提琴)0 5 5 5︱ 5 1 1 3 5 1 ︱ 3 – 2 1 ︱7.1 2 3 ︱ 4--
(单簧管)5 4 3 0 3 2 1 0 1 1 7 6 6 0 2
引子部分音乐在速度、力度、及演奏等方面有何特点?音乐在表现什么情景?
(1)速度、力度的特点表现了彬彬有礼的男士形象,休止符的运用使女士的形象显得非常害羞。
(2)两种乐器音色的交替出现表现了男士的邀请和女士的应答。)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引子部分,创造情景,设想如何用语言把引子旋律表现出来
【课堂提示】
①男士如何做出邀请女士的动作,女士做出如何拒绝男士的邀请,然后如何应邀。
②乐曲开始,大提琴演奏出了低音区的旋律,表示男士的邀请。接下来的高音区的旋律表示女士对邀请的婉言谢绝。一呼一应,好似两人的对话,然后,又出现对话式的旋律,表示男士更为恳切。女士的旋律结束在主音上,表示终于同意男士邀请,于是两人翩翩起舞。
第1—5小节:邀舞者初次出现。第6—9小节:女子婉言谢绝。
第10—13小节:男子坚决请求。第14—16小节:她同意了。
第17—19小节:他开始和她交谈。第20—21小节:她回答。
第22—23小节:谈得热闹起来。第24—25小节:互相非常投机。
第26—27小节:他请她跳舞。第28—29小节:她答应了。
第30—31小节:各就各位。第32—35小节:等待音乐开始时起舞。
3)欣赏舞曲片段一
3 1 0
2 1 7 6
5 3 1 5
设问:舞曲一在力度、速度上与引子音乐相比有何变化?描写了什么场景?
归纳:(1)力度、速度明显加强、加快,是号角式的音乐,强健有力。
(2)3/4拍圆舞曲的特点描写了盛大、华贵、热烈的舞会场景。
4)欣赏舞曲片段二
0 0 2 0 0 3 0 0 1 0 0 5 0 0 4 0 0 5 0 0 0 0 3 0 0 6 5 5 4
舞曲一和舞曲二在乐器的演奏及力度上有什么不同?此片段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讨论
归纳:
1、力度的变化和乐器对答式出现,仿佛两人边舞边聊。
2、旋律中休止符和#号的运用,描写了舞者轻盈、摇摆的舞步)
欣赏乐曲尾声.这段尾声又出现了男女对话
跳舞结束,男子道谢,女子回答,然后各自离去.
5再次欣赏全曲,深层次地品味
学生小结
布置作业
希望同学们下去写一篇欣赏邀舞后的感想
浪漫派音乐欣赏
——《邀
舞》(教案)
执教者: 保康一中
苏红玲
指导教师:保康一中 王
荣
教学理念:
高中的音乐欣赏应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审美教育为重点,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充分应用音乐所呈现的特点(各类音乐要素),构建起自主、探索、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的理解、感受、体验音乐在表达内容与情感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的走进音乐、热爱音乐,为终身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教学内容:
1、浪漫派代表作《邀舞》的欣赏。
2、浪漫派音乐特点。
3、介绍德国音乐家韦伯(1786—1826)教学思路:
针对当前学生对欧洲19世纪前后的古典音乐及浪漫音乐了解较少的实际,本课选取与现代生活较近的《邀舞》,拉近学生与浪漫音乐的距离,让学生以自主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教学设计上,重视基本知识与音乐的听赏、理解、分析相结合,充分发挥音乐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中,感受和体验音乐形象、音乐场景、音乐情绪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欣赏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韦伯的代表作《邀舞》,体会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2、通过欣赏《邀舞》,感受和品味浪漫派音乐在表现内容、场景与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3、通过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高雅音乐的热爱,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简析:
韦伯(1786-1826):欧洲浪漫主义初期的代表人物,出生于旅行剧团领班的家里。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音乐,他是受贝多芬晚期作品浪漫主义因素影响,最早建立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歌剧《自由射手》、钢琴曲《邀舞》,也创作了很多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如钢琴协奏曲、交响曲等。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被伯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后,就象流行音乐一样广泛流传开来了。他开拓了标题音乐的表现方法,在浪漫派作曲家的舞蹈音乐体裁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邀舞》:由一个引子、四首圆舞曲和一个尾声构成。它用生动的音乐语言描述了在舞会上,男士邀请女士跳舞的过程。它是舞曲音乐和生活性内容相结合的一个典范,开创了标题音乐的先河。
浪漫主义音乐特点:音乐语言生动贴切,表情细腻,题材广泛,曲式多元,表现个人情感,表现生活,不拘泥于形式。
第五篇: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一)电影开场,随着贝多芬的那首降B大调大赋格,进入电影>故事的叙述。让我感受深刻,有一种紧张感,贝多芬的音乐是多么的振奋人心,让我激动不已。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灵魂的乐章,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棒了,跟他这个古怪的人一点都不一样。
在《复制贝多芬》中这部电影中,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进行了大量运用,确确实实地让人从精神上去领悟贝多芬,领悟灵魂的跌宕所产生的艺术,给我一种震撼。
影片开头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满象征与艺术感的画面诠释了音乐。暗蓝的画面里,奔跑的少年与不断掠过的面孔进入视野,女主角安娜的脑海里开始浮现贝多芬死前开创的赋格曲。
没有音乐,只有依次出现的女人,男人,马车,乡间小路,马车内部的人们,和各式各样的音响。这一切就像乐队演奏前每个声部的调音准备。
安娜对面坐着一个中年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女人怀里的婴儿。这三个人就像一个主题——女人的三个阶段。对应这个主题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独奏,也是整个赋格曲的主题——生命、时间、灵魂、上帝所赋予和收回的一切。
这时,画面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放养男孩。小提琴声立即响起,镜头接着掠过安娜身边的男子。这时,出现了与女人的对立面——男人。尖锐的小提琴插入和缓的中提琴,男性的进入象征着赋格曲中的对题。然后镜头掠过车轮,树杈,有着木质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队伍。镜头掠过田间,掠过疾驰的道路,掠过隐约的合唱声。安娜沉浸在音乐里,不同的面孔穿插着飞逝的>景色,声部在追逐、遁走,主题和对题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此时的画面已然是为了音乐而存在。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贝多芬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这音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的传奇,也在演员之间、观众与影片之间形成一架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安妮在看手稿时挥动的手指和贝多芬作曲时挥舞的双臂,背景响起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间达到了灵魂的交融。
整个影片的高潮,是长达十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力量,令人热泪盈眶。
从这部电影中,我也看出了这样一位贝多芬:他对身边的人嘲弄,挖苦,毫不在意。当安娜因为说错一句话而向贝多芬道歉的时候,他咆哮到,不要道歉,反击!对他的侄子,他却相当溺爱,他苦心栽培自己的侄子,希望将侄子培养成音乐家。
正是贝多芬的这种无情的嘲笑权贵,抗争命运,全然心中没有世俗的性情,才让他的音乐,打破规>范文雅之限制,与任何人都截然不同,他的灵魂喧嚣在他的音乐之中。激情和思想的迸发,让我赞叹不已。
而且,从电影的另一幕中,他毫不留情的打碎安娜的情人所设计的大桥模型,对安娜说道:'这是完全没有灵魂的作品,我这么做是在帮他'中,也可以窥见贝多芬的艺术观。正是因为他在他的音乐中倾注了灵魂,所以他的音乐才能持久的闪耀光辉。并且,我觉得他是用心用思想在创作音乐,所以他才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世作品。
以上是感受贝多芬,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以及他的古典音乐,还可以看见影片中一些角色的精神品质。安娜给我的感触最深刻,她为了完成自己的的梦想,能够坚持下去,和音乐大师学习,并且逐步成长。我觉得她坚韧的精神值得学习。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二):上帝之音
音乐是什么呢?是上帝的声音。而音乐家,是将上帝声音带到人间的天使。那贝多芬呢?那位失聪的伟大音乐家,是不是可以说是断臂的天使。
清晰的记得电影开始时的降B大调大赋格曲,清晰的记得安娜-霍兹疾驶着去看望弥留之际的贝多芬的马车,更清晰的记得马车外闪过的人世的生活图景。时间、空间和人物画面的急速切换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窒息的紧迫感。安娜这样飞奔着要给贝多芬带去什么呢?是能治他病的特效药吗?当然不是。安娜赶到贝多芬简陋的住所,只是告诉他,她理解了大赋格曲,真的理解了。对于贝多芬,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感到慰藉的呢?在周遭一片昏暗的寂静中,只是呻吟几声的贝多芬辞世了,后来知道,那是1827年的3月26日。
电影的开始未免给人过于沉重的感觉,可整体看过之后才发现,沉重的未必是悲剧,有时它只是让人们更深刻的铭记。
时间转换,在贝多芬辞世这一幕结束后,开始讲述贝多芬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故事。当然,安娜会是本剧的女主人公。安娜是被推荐来的音乐学院最好的学生,负责为贝多芬抄写正在创作过程中的《第九交响曲》。作为一个女作曲家,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被理解的。让她挣脱现实的樊笼执着做着不被世人认同的工作的>勇气,无非来自于她对音乐的热爱,和贝多芬一样把音乐当做上帝的声音,在音乐面前,他们宛如赤子。
贝多芬初见安娜,并没有向她投来世俗的眼光,看扁这个女孩,只是很好奇,他仔细端详着她,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会给他的命运带来怎样一番遭遇?事实真的没有让贝多芬失望,她第一次交给他抄写的曲子的时候,便大胆的对贝多芬的创作做了修改,他从此明白,安娜是个音乐天才,而且是个不会违心的音乐天才。初见贝多芬的安娜,更是被大师对音乐的追求所震撼。晚年的贝多芬双耳几近失聪,他只能通过头上带一个罩子将声音集中来感受声音的震颤。贝多芬此时虽居室简陋邋遢,本人也不修边幅,性格狂躁甚至癫狂,但他吸引她跟他继续工作的想必是那为音乐而生的至纯灵魂。
两个都是如此性格强烈的人,争吵与摩擦是必然的。贝多芬甚至曾捣毁了安娜男朋友的桥梁模型,安娜甚至与贝多芬绝交。可是,对音乐的共同追求让他们最终携手完成了《第九交响曲》。
此时电影达到了高潮,最动人的一幕,《第九交响曲》的公演音乐会上演。贝多芬担任音乐会的指挥,但他双耳失聪,听不到音乐。包括大公在内的贵族以及有权势的人物都已到场,在台下提示贝多芬指挥的人却临时不能胜任。千钧一发之时,安娜挺身而出。穿着晚礼服的安娜勇敢的走向乐团中间,站在贝多芬可以看到的地方,指挥。安娜白皙柔软的手臂,此时却映射出异于女性柔美的力量。此时的她与贝多芬,是一对并肩作战的勇士,在将《第九交响曲》推向世人的战役中突围着。台上的贝多芬,台下的安娜,眼神交汇,动作交汇,我更仿佛看到了在音乐殿堂的上方,他们的灵魂拥抱在一起,跳着一曲华丽的双人舞。
正如他们期待的那样,《第九交响曲》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人们为此震慑心灵的协奏曲无不潸然泪下。此时的贝多芬虽然听不到观众的掌声,但他可以看到溢于听众脸上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贝多芬紧闭双眼,伸出双臂做出拥抱天堂的姿势,好像在对上帝说,作为传播上帝之音的天使,我,不辱使命!
当然,只要贝多芬一息尚存,他还会不断的创作,为人类传送上帝的福音。继《第九交响曲》后,他开始了赋格曲个创作。赋格曲曲风很大胆,与当时的传统音乐风格大相径庭,就连视他为偶像且一直在模仿他曲风的安娜最初也不能理解赋格曲。一时的失败成了必然,赋格曲风被当时的社会所排挤。可此时的贝多芬已重病缠身,他再无力继续完成上帝赋予一个音乐家的使命。
直到最后,贝多芬听到安娜的理解后死去,直到多年后,另一个音乐家将赋格曲曲风光大于世···
电影结束。我记得大师对安娜说的话:你要走你的路,你不需要模仿我。世界上只有一个贝多芬,也只需要一个贝多芬;我记得大师对自己的话,也是对上帝的承诺:我,过去如此,现在未变,将来依然。
感动是瞬间的,却也留有永恒的印记。比如,他的执着,他的虔诚,他的勇气,他至纯至爱的灵魂···
《复制贝多芬》>读后感
(三)影片在一片昏暗的底色下,缓缓流动着,一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等着贝多芬那一声声的咆哮,划烂那阴沉的画面!
昏暗,到处是令人透不过气的昏暗,可那一道明晃晃的金属却刺伤了眼睛,那是一个耳罩,用来帮助贝多芬感受震动的耳罩!上帝让每个人听到他的声音,却把他拒之门外,心中的不平与哀伤,又岂是演出前的那几滴泪可以道出?此时的他,褪去了狂热,敛去了锋芒,仅仅如同孩子般委屈地呜咽着!或许,他对他侄子的爱太过于灼热,太过于偏执,可谁又看得到他狂热下的>孤独?
总是不被理解着,总是被当做异端,怎会不选择做时代的叛逆者?没有所谓的中规中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有的只是内心的渴望,内心的声音,内心的呐喊!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天分记录着空气的颤动,上帝的语言。
依稀记得一个片段,贝多芬粗鲁的用手杖敲烂了马丁的建筑模型,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这个年轻人,所有艺术是相通的,任何一种创作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灵魂,都要由心而发,虽然表达方式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但,这就是贝多芬,也只有贝多芬,一个音乐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哪怕,同样拥有音乐天赋的安娜想要成为他,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她可以成为像贝多芬一样伟大的音乐家,但她永远不可能成为贝多芬,因为,狂热桀骜的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永远不可复制!
音乐是他的生命,是他的灵魂,所以他可以创作出《第九交响曲》,震惊了世人。他继续狂热的在音乐的世界里跳着奇妙的探戈,于是又有了奇怪独特的赋格,那是他生命的疾走,与命运的比赛!可演出那天,一个个弃座而去的人们,令这位疯狂的音乐狂人寂寞的倒下。
上帝似乎赐予他们悲剧性的宿命,在他们生的年代,总是被误解,高贵的艺术常常被人们遗弃在角落的尘埃里。忽然想起了那疯狂燃烧的向日葵,曾几何时,梵高小心翼翼的祈求着:'也许有那么一天,我的画能在一间咖啡馆里展出!'今时今日是何其的简单,而梵高本人的愿望却谦卑的让人心疼!
这该说是他们的宿命,还是历史的悲哀?不过,安娜理解了他,后人也理解了他!因为不管如何,艺术毕竟是艺术,总会超越一切,冲破尘埃,璀璨如漫天辰星,照在历史沉重的天空!
贝多芬永远不可复制,当他为艺术添上这浓重一笔的时候,便宣告了他的独一无二!而其他的又何尝不是?正是因为独一无二,才决定了他本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