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创新

时间:2019-05-15 04:3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知识经济与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知识经济与创新》。

第一篇:知识经济与创新

一.解释下列概念与关系

1人才与创新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人才与创新在当今社会已经被重视以及联系起来创新成为对人才的一个评判要求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2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团体在组织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规划、调整,提高组织或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更好,为团体(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物质性、可用性、有限性。人力资源的物质性是指,有一定的人口,才有一定的人力;一定的人力资源必然表现为一定的人口数量。人力资源的可用性是指,通过对体能、知识、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如人格、价值观)的使用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人力资源的有限性是指,人力资源有质和量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这就是培训的意义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是一体的 缺一不可的。。。这里自己发挥

3人力资源管理与工作分析

人力职员管理即 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所谓工作分析,是指确定完成各项工作所需技能、责任和知识的系统过程,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工作分析是对某特定的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工作分析是具体通过系统全面的情报收集手段,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其分析质量对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位置及其重要。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对自身的人力资源与管理,就是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和今后的理想与目标,并且要不断填充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结合自身情况,从而作出合理的规划。

二.1制定一份职业发展规划

同下所述

2制定一份求职行动计划

这个没查到

3.制定企业计算机人员培训计划

确定培训人员

培养目标 目的培养周期 地点

培训内容

最后应该有个考核模式 就是验收

这个是我自己写的三.思考分析

1.简述人才及其人才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地位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在知识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知识经济就是以人才为依托进行发展的经济模式 以其无形化 高回报化 高风险高资金投入 低资源依赖 为主要特征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知识经济的发展依托于知识的累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需要的是人才来完成这一系列的累积

2.结合本人谈谈良好人际关系意义及其发展

这个我认为主要从 生存环境 心理方面来胡扯哈呵呵

3.如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及自我管理

先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扯一部分过来 再把自我管理扯一部分过来

自我管理 即对自己的规划 加强主要以自我素养为主

4.简述职业培训及其管理

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其含义:①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劳动力资源开发活动;②是一种以直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特定需要为目的的定向性培训;③它通常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

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对其培训进行合理规划使其产生最大的效果及利益 5.谈谈对自我激励认识(从概念什么是自我激励,为什么要,怎样做去写)

首先对自己有自我认识 然后自我激励 这个题直接写下面的自我激励自己组织语言哈

自我认识的方法

通过自我现实分析认识自我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认识自我通过他人的评价或者与他人比较认识自我通过专家咨询认识自我 通过运用测评手段认识自我)自我认识的内容

道德品质

学识水平

气质和性格

能力和特长

兴趣和爱好生理特征

(一)激励与自我激励的概念

激励: 激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

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就时掌握此时此刻,去做人生中应该做的事,而且是你所喜欢的事。

自我激励是最成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操练。两个层面:

1、态度的自我激励

2、动机的自我激励 培养一个良好的态度你可以采用:

自我暗示,如:在内心、潜意识里不断地注入一些积极的词语。

让我们将清晰地制定目标,将目标具体化。像在水中渴望空气一样渴望成功。

6.如何处理劳动争议(从原则,方式)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是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1)着重调解,及时处理。

这一原则要求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应着重采取调解方式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化解矛盾。

及时处理原则一方面要求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应当积极主动的向相关部门申请调解或仲裁,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应当尽快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争议做出迅速、及时的调解、裁决和判决。

(2)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

这项原则要求处理劳动争议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首先双方何以进行和解。

其次,可以选择进行调解,这是一个选择性的程序。

再次,可以申请进行劳动仲裁,这是进行诉讼的必经程序,即对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前置。对于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都必须先由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先进行仲裁,只有对仲裁的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法院起诉。

最后,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仲裁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四.保持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从定义,怎么样做,为什么要这样论述)

这个内容主要我觉得从以人为本的关系去解答 我没你会答 下面的是参考内容本来劳资关系就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对立 双赢应该是一个成面

劳资关系反映出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以及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劳动者的利益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得到保障,劳资关系和谐稳定时,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一是要转变经营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通过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劳动者培训等人性化的管理留住劳动者。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全面承担起社会责任。即不允许强制加班;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不许采用惩罚性措施;确保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二是营造企业文化,通过自觉或自律的方式,使员工对企业认同归属,从而使劳资关系超越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创造条件。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申诉机制。即通过民主沟通对话机制,厂务公开等充当减压阀,企业主通报企业最近情况,员工提意见,双方坦诚交流,消除误解,确保企业内部问题不堆积,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上面大部分是我组织的语言不通顺的地方宝宝自己看着改改哈

第二篇: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创新

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资源是知识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一般来说,知识管理不同于资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的。然而,知识资源不像传统的资源如土地、机器设备、资本等有形资源易管理,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过程则更是一种无形的活动,它不易被监控,也无法以外力强迫,因而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便悄然兴起。

一、企业管理受知识经济影响的体现在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冲击下,企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由于人们对新科技的接纳程度不同,社会上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不一致。同时,由于现有法律无法规范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人们的权力分配、工作品质、生活品质都会面临新问题,更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自然面临极大挑战。

未来的企业管理受知识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传统的企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在传统企业的管理中,企业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后来又增加了“激励”职能。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的职能不断增加和更迭新的内容,但无论如何,传统企业管理仍然是只注重有形资本,而未将作为无形资本的知识资本的创造和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管理职能发生了新的变 化,无形资本特别是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企业管理的职能主要是为企业内外的新知识资本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大力加以培育。创造、培育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

2以知识和人才管理为主的学习型

组织的建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被看成是“学习型组织”。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以物质资源和资本的管理为中心,而是更强调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对发挥组织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给予高度重视。新型的组织机构管理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并要求员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自学成才,发挥知识和团体的整合效应,突出竞争化的“人才激励管理”。

3人本管理的实施。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向对人的管理。现代企业根据知识经济竞争化的要求,突出“人才激励管理”,把开发人才放到企业至关重要的位置;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等。集体领导与民主决策。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要求传统企业管理转型的同时,领导也要随之改变:要把各行其是的众多部门整合为一体,既保持员工个人和团体的高效率,又重整对外关系和创造新机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新的领导方式,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需要领导者组织进行学习,扩展其成员的能力。未来的领导应当是集体领导,集中公众智慧的领导。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勇于接受、改变和发挥示范作用,充分施展其“感应”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管理决策必须知识化、民主化。首先是企业管理层的文化程度空前提高,因而知识决策素质大大提高;其次是重视专家集团和智囊机构提供的决策意见和建议;第三是高素质员工对知识决策的民主参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在追求企业自身经济目标的同时,非常重视企业整体目标的长远性以及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注重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企业管理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再生等看得十分重要,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等。企业战略是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规划自己,主动承担它对社会进步所负的责任,而传统企业管理比较强调通过对现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实现经济利润的快速增长,追求企业经济目标被放在压到一切的位置。这一过分强调经济利润增长的主张,一个严重的消极后果就是对现有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生态失衡、污染严重、环境破坏,进而导致社会、经济难以持续协调发展。

总之,未来的企业管理中人才和科技要素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在效益模式上,将根据市场的变化,寻找新的突破口;在文化模式上,向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制度模式上,探索平等和效率高度结合的新的权力结构;在组织模式上,向更为灵活的、体现新价值观的组织形式过度。

资产管理和投入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体的经 济。传统企业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当今,在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例正在大大增加。无形资产的升值将带来企业价值观的变化,科学的公共关系日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创新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1知识经济对管理理论的创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对传统管理理论提出严峻的挑战。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组织结构向分散化、虚拟化、智能化发展,而这种结构的管理将更加困难;知识与知识主体的不可分离以及主体行为的不可察及、不可度量使得人力资本管理也越来越困难,并可能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组织分散化要求管理加强协调与合作,管理的概念与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领导的责任重在远景的设计、目标的确定和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力,领导不再是依靠权力而是要靠经济和能力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因而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形成,企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凡此种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都会促进企业管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创新,比如:将企 业建立成虚拟化、网络化的学习组织;建立新的推动知识创新的激励监督机制;建立柔性的企业发展战略,以适应市场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变化; 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而实现跃进式和突发式增长,在资本积累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积累。

知识经济一般表现出以下特征:1知识经济是面向市场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已由传统的标准化大批量的集中方式变为市场驱动的即时的、精益求精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灵活生产方式。“ 知识经济是面向全球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将千百万市场主体连接起来,经济活动超越了地域的限制,经济系统越来越成为全球系统,全球统一的大市场开始形成。2知识经济又是一种强劲的扩张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作为“放大器”的效应远大于一般制造业。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高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产品本身的不断完善,它将持续不断地创造出更大的需求,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智力,应用知识添加创意成了经济活动的核心。这些变化,要求我们的管理观念必须随着变化,否则,没有管理观念的创新,就跟不上知识经济发展的变化。4知识经济对管理内容的创新。企业管理涉及到对人、财、物,产、供、销以及对科技、信息、时机和企业制度的管理等等。随着知识经济的渗透,对各类管理都将赋予新的内涵,形成新的突变。比如,在工业社会里,企业强调以生产、营销等各项管理为主要内容,人仅仅被看作庞大机器的一部分、一个零部件,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不再被物役,人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过去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得以充分体现。人力资本是企业最 重要的资源,是技术知识的活载体,同时又是技术知识的“识别体”和“创新体”,因而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管理,才能使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高效的发挥。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还要十分重视“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在发达国家,以企业为中心的 战略”管理已转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管理 意为 “顾客满意微软等公司已提出了“顾客关系管理”理论,以顾客需要为核心,争取更多的顾客,扩大市场份额。以顾客为中心将成为21 世纪企业管理的主要课题。知识对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的管理科学认为,管理就是控制,企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员工的行为,确保圆满地完成公司经理为员工指定的工作任务。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科学网络覆盖企业生产与流通全过程,生产周期缩短,专业分工从金字塔组织逐步转向扁平团队组织,中层管理者的存在逐渐失去了意义。每个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即可了解全局、关心全局,人们的知识、思维更新更具活跃性。因此,管理者应从“控制”转为 “指导与激励”,注重提供服务,确定战略和创造员工必要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当今,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动下,各种管理方式方兴未艾,诸如企业再造、企业战略联盟、虚拟联合体等。虽然这些管理方式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但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原因,步入市场经济较晚,在我国明显地慢了半拍,但它们将在21世纪中得到广泛推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成为知识经济 的关键因素,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趋势,尤其是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这些都为管理手段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来加强企业管理。如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通讯技术后,除了信息远程高速传递外,还可做信息处理,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将普遍推广无纸贸易,通过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标准化的“电子文件”交换和国际贸易;计算机不仅使企业可及时掌握和分析国际经贸动态、进行市场调研,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规划安全生产、财务以及人事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电子计算机在国际国内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组织生产与经营。

三、企业管理的未来

从科学管理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适应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从集权到分权,从生产导向到消费者导向,从机器管理到人本管理,从细密分工到流程再造,企业管理逐步走向人性化、知识化、网络化。知识经济的浪潮正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管理。1管理者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应用知识加创意是经济活动的新核心。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土地、厂房,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资产。”管理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扩展。2管理对象更加分散。3产业间相互结合增多,管理更加复杂多样。

第三篇: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

2003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会议认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世界各国都在面临新的挑战”。在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致于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世界各国都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科技知识以经济发展中上升到绝对的优势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获得的工资报酬也越多;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机遇也越大;拥有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实践证明,哪个国家知识生产水平信息传播快,科技成果运用广,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强。知识经济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来的。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成功致富的最重要资源。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致富的资料主要靠对土地面积的控制;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致富的资源主要靠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的控制;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致富的资源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和内驱动力。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我国“十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八大高新技术到2010年后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的产值。八大高新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管理(软科学)科学技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当今靠知识致富的全球首富,微软公司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储备,只有软盘和软盘中储存的知识。该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创造了世界奇迹,比尔·盖茨的成功启示我们,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能拥有整个世界。

1: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发挥着更大的效益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局限于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知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知识经济理论认为,知识的投资较比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会产出更高的收益率,它能极大的促进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服务方式的改善,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中,而终端输出的具体的、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成倍递增,极大的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中,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首要支柱,而高技术产业又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为重要的资源依托。这些高技术行业的兴起,不但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还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几个值得深思的数据:a:据2002年统计美国80%以上的岗位是脑力劳动、b:美日在前苏联解体后从独联体挖走专家9万多人、c:西欧一家电子公司200万美元的高薪想挖美国科技超导大规模集成电路专家、结果以3000万美元买走所在的企业、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有一半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生产的、美国的因特网使美国的经济增长35%以上、e:美国《商业周刊》去年底发表文章表明,美国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全球化浪潮。美国面临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经济浪潮提出了新的国民教育纲领:八岁儿童能读会写,13岁儿童上网获取知识,18岁以上青年都要接受大学教育,成年人要接受终身教育,2、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境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首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经历了20年的经济改革,我国宏观经济体制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我国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出现了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格局,企业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并呈现出“后工业经济”的特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9.7%。预计本世纪前20年还要保持年均7.2%的增速。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展望21世纪,经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重心。

其次,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传入中国,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越来越由依靠体力向依靠智力转变。在这一进程中,人力资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资产,“知识型企业”、“计算机企业”和“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形态开始出现。信息与知识逐步成为与人力、资金并列的企业战略资源。2003年底信息产业部人事司颁布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宣布将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工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000个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站,200个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20个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并计划在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加快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起到了带动作用。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这个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其发展必将受到诸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第一,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或某种历史原因,在与中国的高科技交往中,往往采取敌视态度。为抑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利用“人权”等借口,严格控制其高科技成果的对华出口;日本由于与中国有较深的历史结怨,总担心中国强大会对其不利,想方设法从技术上控制中国。在这种国际关系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引进困难重重,阻碍了中国高科技的发展;第二,我国目前整体科技知识水平较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引进发达国家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受一定影响。高科技人员相对不足,而懂技术又懂创新的科技人员就更少。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将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三,高技术应用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中国的基本国情恰恰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多是指每年有1500万人口汇入就业大军;底子薄是指我国的经济实力还远不如发达国家强,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迎头赶上。这种既要发展高科技又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矛盾,正是知识对中国国情的挑战;第四,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加大了对知识资源需求,而相对缩小了对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使中国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日前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向公众透露,2001年我国综合现代化水平比2000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60位,比2000年上升1位,比1990年上升26位。专家指出,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第二次现代化在我国发展极不均衡。从整个国家来说,我国尚未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但一些二次现代化的要素已经传入我国。2001年,衡量我国第二次现代化的4类指标发展不均衡,生活质量指数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知识创新水平和高收入国家有较大差距。

3、对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对策思考

实现高技术产业化,为发展知识经济储备动力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高技术产业化。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只靠尖端科技,而是要靠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国家应统一布局发展规划,发挥我国53个国家级和6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选定综合开发项目使之形成产业化。按目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社会知识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知识其条件尚不具备,但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等大城市,已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充分条件,我国应先在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城市建成高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全国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化,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出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离不开知识性人才,知识的获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全党办教育、全民办教育,办大教育、大办教育。那麽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育如何发展将是教育领域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二、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

在2003年底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第一,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知识经济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21世纪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这就要求中国教育必须要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走改革创新之路。2004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蓝图,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简要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和贯彻“八字方针”。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为教育界和全国人民所瞩目。实现三大任务,是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是构建体系,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人才,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知识贡献,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通过实施《行动计划》,我们要为实现三大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贯彻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一是巩固成果,我们要充分总结1998—2002年《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实施以来教育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二是深化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三是提高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四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既要有技术开发和运用能力,更要有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发展知识经济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只靠引进和模仿国外的高技术产业项目,是谈不上发展知识经济的。因此,我们要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有能力,而且能将创新能力运用到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去的人,为发展知识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1: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如何创新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做到“四全” “四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到全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确立“四个观点”。即:破除把教育当产业来办的观念,确立教育是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观点;破除教育是消费性事业的观点,树立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教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点;破除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观点,树立教育负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双重任务的观点;破除教育由政府包揽、国家包办的观点,树立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业,必须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观点。第三,要转变“四个观念”。一是转变中小学为升学服务,为建立教育“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二是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一位学者说过:“教育本身在于有教无类,重视每一个人才”。给学生以分门别类的“因材施教”。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走上充分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三是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四是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2:建立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

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新人出发、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的合理发展的观念。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大胆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二是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群体素质德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事;三是全过程性,包括教学、考试、招生、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四是全方位性,学校、家庭、社会与各部门的行为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五是基础性,在打好科学文化、技术技能、思想品德与身体素质基础的中小学段凡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拔苗助长等做法都是反对之列;六是发展与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地、充分地发展,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要承认差别,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得到不同的相应发展,使差生向中等生发展,中等生向优等生发展,优等生向尖子生发展,不歧视“差生”,也不压制优生,是因材施教,差别性教育。如要求差生掌握教学大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中等生掌握教学大纲教材全部内容;优生(尖子生)可以高出(加深、加广)教学大纲、教材。二是小班教学。传统的大班,可以同时教授较多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视同仁”、“拉平取齐”,即牺牲了差生,也压制了优生的缺陷。小班制不仅可以克服大班的弊病,更好地分层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三是转变差生。可以说“理直气壮的培优,满腔热血地补差”,逐步形成:优生教育---精英教育---劳动力的教育---公民教育的创新教育发展轨迹。3: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不能把考试作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素质教育也需要用考试作为检测教育质量和反馈教育信息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校效果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他的作用完善起来。考试制度要改革,要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育检查评价体系。当前,探索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改革小学评分制度,用等级评价代替百分制,即实行分项考试+特长评价+鼓励性评语。第二,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第三,改革初中升高中考试办法,目前高中阶段教育还未普及,初中升高中仍有选拔任务,仍需实行统考,但考试科目形式上有大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只考语、数、外等,进行招生指标定向分配、保送选优、职教分流等方法的改革。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四,高考制度的改革。取消会考,改革考试内容,“三加X”,变一年一考为一年两考,下放考试权,各招生院校自主考试,教考分离,学生到招生部门招考等,目前都在探索阶段。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是一种片面的单一的评价,这是一个“指挥棒”问题。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一个升学率,社会向学校要升学率,校长向教师升学率,教师向学生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21世纪的教育必须改革。如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应再停留再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能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有创新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泡在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受到轻视和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学生思维,启发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的乐园,所以,一个学校办的好坏;应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高低。4: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是选好一位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价值观、质量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师行为,校长的管理能力决定着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贯彻的好坏,教育改革的成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必须选拔优秀人才当校长,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特别是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学校能力。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性,教师素质的高底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把好入口关,保证新增教师素质;二是开展在职培训,实行终生教育;三是在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开展课堂练兵;四是加强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五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进取。现阶段,应首先抓好“师德”教育。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当前教师队伍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己的的言行为学生,为社会作出了良好的榜样,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教师队伍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乱收费、乱罚款,工作讲价钱,责任心不强等方面极大的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引起全社会关注。因此,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第一,思想品德素质,即教师必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性格、行为情操等方面作学生的表率;第二,知识能力素质,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表达、教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必须具备多种综合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情感教育能力,善于扮演“多重角色”教学多面手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一句话、就是教学创新能力。第四,必须具备身心审美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操。5: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修订《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适时起草《学校法》、《教育考试法》、《教育投入法》和《终身学习法》,研究制定有关教育行政法规,全面清理、修订教育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符合实践需要的部门规章,积极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的教育法规、规章,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三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知识经济、创新教育都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文件来加以保护。教育已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在知识经济中的信息产业、网络与数字化产业、电子软件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由于其知识含量大,经济价值高,市场效益好,因此,极容易被复制和盗版。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应建立一套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如“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登记法”、“电子网络登记与网络安全法”、“电子出版物登记与管理法”、“商标法”等法律制度,给知识经济以特殊的法律保护,以保证高技术产业的顺利、高速发展。在人才保护方面2004年河北省省委、省政府以省委冀字(2004)1号批转了《关于政法机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决定》的文件。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指导

为使我国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更坚定,更稳健,应在积极探索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整体创新思路,以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高效化和有序化。前不久,中科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一份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报告明确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大系统,国立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企业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高等院校以知识传递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政府部门主要对创新活动实行宏观调控,以提供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2010年前后,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运行体制,使中国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高中国知识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通过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使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

第四篇:知识经济与未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及发展

内 容 提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影响下,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了其不适应性,文章从财务观念、财务目标、财务内容、财务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知识经济 ; 财务管理 ;创新; 观念 知识经济与未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及发展

从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于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比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更深远、意义更重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其不适应性,因而必须考虑其创新与发展的问题。

一、财务观念的创新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变迁,可以从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末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从微观环境看,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个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

(一)确立“泛财务资源”观念

传统财务学中的资源概念通常指的是资本,基本上属于硬资源的范畴。知识经济对企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并丰富了资源的内容。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传统财务资源概念的延拓。在这里,它被定义为:“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从形态上划分,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中,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知识资源通常被划分为四类:(1)市场资源,即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获得的潜在利益的总和,包括企业品牌、商誉、顾客信赖度、营销网络与渠道等;(2)知识产权,包括生产技术原理、专利权、商标和服务标识、版权、土地使用权、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等;(3)人力资源,即企业中每个人优秀品德和能力的总和,包括领导和职员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管理技巧及团队精神等;(4)组织管理资源,指企业采用的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等,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

(二)建立融智比融资更重要的观念

融智比融资更重要的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工业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 战略性资源为硬资源即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而知识经济则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一20%,如今已达60一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预计将达90%。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而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硬资源而是知识资源。有鉴于此,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建立“人本财务观念”

“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的价值为工作重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将每个人的价值都能量化以后才可以进行,重要意义也不在于为财务管理工作加了什么新内容,而在于强调各财务管理内容应围绕什么来招徕外来人才,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激发其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随着管理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当人力资料可以从价值角度量化以后,人的价值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二、财务目标的创新与发展

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从“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仍存在缺失。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仅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问题;其次,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狭隘主义”观点,在资源配置上仅考虑了股东而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以及非人类的资源分享主体的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当企业资源配置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时,就被认为是优化的,否则就认为是非优化,照此目标运行,难免不会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面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财务管理目标将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配置什么资源,二是将资源配置给谁,三是如何判断配置优化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目标体系结构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框架如下:

(一)“泛财务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企业财务的对象是微观资源配置。财务所配置的资源应是“泛资源”,如上所述,它在结构上是由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组成。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硬财务资源在企业发 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下降,而软财务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上升。因此,企业的理财应在尊重硬财务资源在整个泛资源系统中的作用的同时,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

(二)利益相关者——“泛财务资源”配置主体

与工业时代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范围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泛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个体和群体,而不管这种利益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把利益相关者分为第一级和第二级。其中,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被认为是同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包括出资人(股东与债权人)、员工和顾客,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所在社区、特殊利益团体和社会公众等,都被列入第二级。在产权理论的研究中,近年来兴起的“共同所有权论”和“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和管理着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和“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概念特指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本”(包括“特型实物资本”和“特型人力资本U”的个人和群体,这些专用性资本构成“企业剩余”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任何控制着这些联合专用性资本中任何一种的一方,必然会要求获得由整个企业所创造财富中的剩余,从而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产权理论实现了从“股东至上逻辑”向“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转变,既扩大了产权研究的视野,又给我们从更宽广的产权和利益基础上反思传统的财务目标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当人们看到美国IBM公司把其目标定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共同服务时,多少会对流行的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发生动摇。而新的产权理论的基百就是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视,这正是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的。不过,新的产权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在结构上还是偏窄的,局限在“第一级利益相关者”上。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来看,“第二级利益相关者”也应当纳入泛财务资源配置的范围。换句话说,企业在配置财务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企业的理财,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三)“泛财务资源”配置规则

在“泛财务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与分配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思想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又难以兼顾,要么忽视公平去获取效率,要么牺牲效率去实现公平。“泛财务资源”的配置规则可以作为一个体系来设计,包括社会规则、人的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等方面,后两者又可统称为生态规则。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些基本的规则,如公平与公正属于基本的社会规则;帕累托最优属于基本的经济规则;“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属于基本的生态规则。为了便于操作,每一类规则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细则。资源配置规则的缺失必然会发生利益相关者过度“拥挤”和“摩擦”的 问题,最终将危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财务内容的创新

资本通常被理解为财务的起点和对象,财务学的核心是“研究资本的生产力问题”。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本是财务资本,因此形成于这个时代的财务学也是研究财务资本的财务学,其核心问题是解决财务资本的合理筹集与配置。很显然,这种以财务资本为核心的财务学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学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与拓展。

(一)将知识资本纳入财务学范围

主要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知识资本的培育、筹措、分配、运营及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一方面,企业应把培育知识资本作为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另一方面,财务在运作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财务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应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知识资本。

(二)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学体系

知识经济加剧企业的技术竞争与商品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应善于寻找和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和机会,资本经营就属此类。资本经营是对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其类型有三种:一是资产重组,即通过调整资产存量和增量结构、资产功能来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多元化经营、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二是负债经营与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具体方式有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修改负债条件及债权转股权等;三是产权重组,即通过产权主体的换位、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功能的分割等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股份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产权转让、合资与联营、承包制、租赁制、授权经营、托管、破产等。资本经营活动中,收益、成本与风险并存,因此应研究对资本经营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将其纳人财务学的体系,同时还应研究制定一套资本经营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三)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学体系

主要研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要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权利及行使方式、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财务要求的回应等问题。以此来拓宽财务学的视野,将现有的“股东财务学”和“股东一经营者一财务经理”三位一体式财务学,拓展为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社会财务学”和“可持续发展财务学”。

(四)改革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知识经济对企业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及时反馈系统”、“作业流程电脑化”、“特别作业班组制度”、“灵活制造”、“零仓储(JIT)管理”及“网络经营”等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和技术的出现,都要求研究和建立相适应的新型成本管理制度如作业成本管理等。同时,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知识产品的大量出现,也要求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控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大改革和发展。

四、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治理权配置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其要点是:(一)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不仅有财务利益要求,而且也都应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格和权利。这个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方法,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让员工、债权人等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是分层管理的。早在1994年,汤谷良博士就从现代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出发,提出企业财务应当划分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的观点,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同时,财务还是分权治理的,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与财务执行权分而治之,分属于三个彼此相独立的财务治理机构,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让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迸人财务治理结构,实际上主要是进入财务决策机构和财务监督机构。这个做法,80年代以来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制度演进的一个趋势。如1988年德国I叨家大公司的496名监事中,员工代表平均占48.9%,英美法国家虽不要求员工直接进人董事会,但通过劳资纠纷的谈判参与多层次的财务决策已是普遍现象。此外,银企人事结合也已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198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5名董事中,金融界占5名。鉴于银行是我国国有企业资金的最大供给者和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建议在设计我国企业的财务治理机制时也不要忽视银行的参与作用。

(二)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控制权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并不等于控制权要平均分配,主要的财务控制权总是由经营者掌握。这与汤谷良博士提出的“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的观点是一致的。历史地看,企业经营者经历了一个从“财务资本最大者”向“人力资本最大者”的演进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相吻合的。据美国学者统计,1950年时企业界最高领导层中有30%是富豪家族的后裔,而到1976年就只有10%了。另外,在200家大工业公司中,个人所有或家族所有的在1929年占到55%,而到1963年只占15.5%。现在,除极少数大的家族仍握有一些企业的多数股票外,其他家族的股票大部分都已分散出售,家族的成员也几乎全部退出大企业的领导,只有极少数的家族后裔仍在一些公司的董事会中挂个名,并不担任实际职务。

(三)工财务相机治理

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财务资本所有者主导控制的选择依据,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有差别的。在股权分散的公司或银行资金占主导的公司里,贡献和风险承担最大者通常是银行,因此财务相机治理的含义通常也被解释为一种在有银行举债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意思是:经营者主导财务控制得以保持的条件是企业财务生存能力,当经营者偿债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企业财务与经营。银行在企业财务出现困难时主导财务控制,也是80年代以来新型银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学者明茨和施瓦茨对1977一1981年间美国主要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干预和控制工商企业的42个案例的研究,证明了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的现实性。

(四)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作为财务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应当是知识型的。做到这一点,董事会成员中除各类利益相关者代表外,还应吸纳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专家参加,这些专家的职能是参谋型而不是控制型的。近一、二十年来,许多西方大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中外部董事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如IBM公司有74%,英特尔公司有62%。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产权所有者代表,而是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公司的领导人、大学教授、律师、咨询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另一种让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的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及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未来可预见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扩张;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推动全球化进程。为了应适全球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活动也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才能生存,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①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当代经济科学,1999,1 ②申明:知识资本运营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③玛格丽特·M·布莱尔:共同的所有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3 ④李心合: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与产权理论的新发展,江苏杜会科学,1999,1 ⑤吴尚蔚:未来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及发展趋势,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11

第五篇:浅谈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浅谈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摘要:作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知识经济正在蓬勃兴起。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关键,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它不仅充分显示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真理性、预见性, 而且也向国人表明了工业经济不是我们的终点, 中国必然走向知识经济。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 科教兴国

知识经济正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引起国际社会的热烈关注。它有力地印证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以及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英明果断。知识经济的到来, 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和意义

知识经济是“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按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 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 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 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 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未来经济要改变和超越现在这种以技术为驱动的发展模式, 即改变片面地追求产品技术的极致、追求单一商品生产规模的极大化, 而转向把知识作为主要的内驱动力。它建立在日渐发达的、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之上, 强调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主张敏捷制造和个性化商品的规模化生产, 是能够按用户需要进行有效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所以, 知识经济是更个性化、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

理论界普遍认为, 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前20年, 甚至更长, 发达国家将处在知识经济的长周期内,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此阶段全球的主题。和平的实现需要以和平为向导来应用科学技术, 唯有对知识的有效利用, 方能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并消除贫困、差异和不平等。在发展方面,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除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之外, 还都面临着如何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就是要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由于过去对技术的盲用、误用所带来的问题。未来的知识经济必须建立在对科学技术的自觉使用上,真正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类合理的目的来生产和消费。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 知识经济的发展可使人类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先进的知识也可以为更多的人所共享。

二、从知识经济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真理性、预见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 是人类物质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长期积累的产物, 是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日益深化, 科技与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高级化的结果。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活生生的生产力进化史,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演化史。生产力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 都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第二、科学技术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 成为人类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是科学技术改变人类和历史的最直接和无可辩驳的例证。如今人类面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工世界———一个用现代科技元器件组装的世界。现在不论是人工合成的材料、转基因物种, 还是网络媒体中的各种虚拟现实, 它们已成为人类新的工作环境、劳动对象、生产基础、操作工具等。第三、科技知识为生产和经济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延伸到工作间中的创意及实验室中的交锋。这真正是知识的较量, 是智慧的对抗。可以看到, 只有具备更多知识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上的优胜者, 只有具备更多知识的国家才能拥有较高的生产率。最后, 科技知识造就新的产业主体。伴随知识经济的来临, 一个更显著的特点是: 知识型劳动者从后台走向前台, 成为决定生产和管理动作的主体, 人力资本或知识积累已成为改变经济系统产出的显著变量。第四、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科技产业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拥有高技术最多,而且能运用到经济领域,谁就取得未来经济社会的领先地位,谁就能赢得主动。因此,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目前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焦点。高科技技术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技术群。当代最新科技成就已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第五、科教兴国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选择。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21 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界。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竞争、人才竞争和智力竞争。邓小平早在1977 年就指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确实把教育提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朱基同志则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庄严宣告,本届政府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最大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关键。首先, 实施了重点科技攻关, 如“星火”、“丰收”、“燎原”、“火炬”以及重点科技成果推广等一批科技计划,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 计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863”计划选择了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七个领域, 即生物、航天、信息、先进防御、自动化、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作为重点研究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力争在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了我国科技战略目标。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全国上下形成共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科技、教育局面必将出现。

总之, 在知识经济中, 科学技术起着真正的核心和关键作用, 这使我们再次想起邓小平同志曾讲过的一句话:“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而后, 他又做了进一步的概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话虽然是多年前所言,但其洞见和远见都已为后来的现实所印证。它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所具有的那种先决性、动力性的本质, 深刻阐明了其广为应用的价值、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和极富冲击性的力量。

三、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

知识经济的到来,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 这就是有可能加剧知识分配和交易中的不平等。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 发展中国家应该认真研究并及时提出应对之策。发展中国家若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知识积累, 那么它就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来求购发达国家的知识成果。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充分认识到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契机: 1)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为我们依靠科技发展知识经济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实现国家强盛注入了持久动力;2)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设正稳步推向前进,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逐步地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推向知识经济的轨道;3)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 我们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后发优势和自主创新的巨大潜力;4)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规模日益壮大、__不断加强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开发研究, 都为知识经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当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其一, 中国不可能全盘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这是既要工业化又要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所决定的。同时, 我们现在不具备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 也承受不起他们曾造成的失误、浪费和污染;其二, 要对我国进入或者并入知识经济的途径和时机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科学决策, 建设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 利用后发优势, 加快我国的信息化进程;第三, 创造环境, 完善支撑条件, 鼓励科技进步, 培育以创新求发展的风气, 让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得到社会的回报。

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作为为国家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科教兴国战略, 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性战略, 从而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快各主要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首先, 人口压力迫切需要我们在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在品种、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技术的飞跃。可以说, 农业领域的科技进步是决定我们在新世纪生存的关键要素。其次, 要加快基础工业、制造业的科技进步, 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产业的成功、企业的成功、市场的成功和研究开发的成功都是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只有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 完善国家的创新环境, 特别是加强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促使企业成为产品和技术开发的主体, 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在新的世纪里大有作为。此外, 还需要特别加强第三产业的科技进步。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新知识、前沿知识的源泉, 是科技进步的先锋, 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体现。现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大趋势表现为: 两者合一, 即基础研究的高技术化;两者都与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开发的前沿贴近;两者都与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和难点相关。国际上已有不少企业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大投入, 以期获取领先优势, 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所以,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等问题的交汇点,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脊索。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既要有投入上的保证, 也要与国家需要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 坚持扬长避短,自主创新, 努力形成和发展我国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

总之, 知识经济的兴起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 可以说社会经济形态更新的无声革命正在悄然到来, 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有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努力发展科教事业, 才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姜岩.千年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M].科学出版社, 2003 [2] 李春贤、金彪、吴恺、浅谈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吴季松.21世纪———知识经济[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 [4] 李京文.知识经济与决策科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下载知识经济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知识经济与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作者:admin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9-2-23 9:09:20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其创新的重要保障,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管理创新处......

    论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范文大全

    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其在国际上的排名和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

    论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推荐)

    论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 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从知识经济的特点出发,传统行政管理面临的变化,就行政环境及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及管理方法和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等诸方面进行也......

    一部分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当前,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以知识为基础,信息的生产、运用和传播的知识经济正日益改变着传统经济。知识具有更大的共享性和外部性,使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竞争......

    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摘要]在科学管理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管理为适应环境的变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从集权到分权,从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从机器管理到......

    环球媒体:品牌、技术与知识经济

    环球媒体:品牌、技术与知识经济----培生集团(Pearson Group)首席执行官马乔里· 斯卡迪诺(Marjorie Scardino)爵士北大演讲2004年9月1日下午,古典辉煌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

    发展知识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我国仍属于农业国家,要解决21世纪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提高8亿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改变我国农业“弱智”的面貌,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要......

    发展知识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知识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国仍属于农业国家,要解决21世纪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提高8亿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改变我国农业“弱智”的面貌,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