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
考
新闻作者:张 林新闻来源:政策 日期:2013-09-17浏览次数: 100
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将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要求。这既为湖北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机遇,也赋予我们重要的历史责任。加快研究和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已成为当前湖北和武汉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总体构架
2011年8月,新港管委会牵头并会同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有关方面专家,组织编制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战略纲要》,研究提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基本功能要素及内涵。2012年4月,武汉市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
(一)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以武汉为核心,以航运产业为纽带,航运要素高度集聚,对腹地经济有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的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港口城市群。其战略定位:中部地区主要的集装箱运输基地、船舶制造基地、航运综合服务基地、物流及贸易基地、航运科技与教育基地、信息服务基地等6大基地;我国重要的水运交通枢纽、物资集散枢纽、港口经济枢纽等3大枢纽;以及中转型和腹地型相结合,航线遍及沿江沿海和近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规模化内河航运中心。
(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功能区划。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范围以武汉新港总体规划所涵盖的武汉、鄂州、黄冈、咸宁四市规划范围为主,涉及航道航线和公路铁路集疏运体系建设部分,延伸至湖北省及中西部相关地区。以此为基础,按照长江中游不同的地域特征及相关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以武汉为中心将核心建设区范围区分为一个核心功能片区和两个上下游功能片区。核心功能片区依托武汉中心城区优势和基础,重点建设长江航运服务集聚区,设立航运交易所、航运综合服务基地、信息服务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使之成为武汉航运中心的行政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集聚的总部基地。下游功能片区围绕建设阳逻、花山-北湖、黄州、三江、武穴等5个临港新城及10个产业园区,突出发展集装箱运输基地、物流及贸易基地、船舶制造基地;临港产业重点发展钢铁、桥梁钢构、重型装备制造、石化等。上游功能片区围绕金口、纱帽、咸嘉等3个临港新城及5个产业园区,重点布局建设物流及贸易基地和科技教育基地,临港产业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轨道车辆、机械装备、建筑材料等。
(三)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建成后将形成港航企业、航运服务、临港产业三大产业板块,成为武汉航运中心港口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阶段,到2015年,初步形成武汉航运中心体系架构和基本功能,稳定武汉至上海洋山港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开辟武汉至我国沿海和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的集装箱、大宗散货江海直达试行航线;第二阶段,到2020年,形成“六大基地、三大枢纽”发展格局,基本建成武汉航运中心,江海直达航线形成对我国沿海和东北亚、东南亚主要港口的基本覆盖,近海和近洋航线数量稳定增加;
第三阶段,到2030年,建成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绿色智能化内河航运中心,江海直达航线实现对我国沿海和东北亚、东南亚主要港口的全覆盖和优化配置,航线数量进一步增加,航行周期进一步缩短,满足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第一大港的江海直达与江海联运需要。
(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主要建设任务。
一是建设综合航运网络。加快推进长江干线深水航道建设,争取国家支持,推进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6米航道、武汉至宜昌4.5米航道工程建设。构建高等级航道网络,建设以武汉为中心、干支直达的高等级航道网,加快建成以国家水运主通道构成的高等级航道圈。发展以江海直达航线与内河航线相结合的航线枢纽,实现武汉枢纽与长江、汉江重要港口航线的连接,建立江海直达航线和近洋航线。
二是建设航运综合服务基地。建设航运政务中心,支持长江航务管理局等中央在汉直属机构的工作,全面提升武汉航运政务中心对航运业的服务功能和支持保障作用。打造智慧长江航运信息服务基地,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海关电子口岸三位一体的航运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培育航运市场主体,规划建设航运中央商务区,拓展航运交易等航运服务业。加快航运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培育航运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高端航运服务机构入驻。建设航运金融服务示范区,发展航运结算、信贷转让等市场,加快实现航运业与金融业的融合。
三是建设物资集散枢纽。建设长江中游最大最优的集装箱港口运输基地,依托阳逻等核心港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集装箱港口集群。发展以水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水水、公水中转运输,空水一体化运作,建设高效、便捷、绿色、节能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申报建设武汉沌口-阳逻港
综合保税区,提升港口国际货物运输、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四是建设港口经济枢纽。建设我国内陆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发展专用船舶、江海直达集装箱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种航运设备。加快航运高科技园区建设,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航运设计智力密集区。打造我国中部最大的船员培训及劳务外派基地,打造我国重要的航海、造船及港口物流业专门人才的摇篮。大力发展港口经济,重点推动以“一区、两港、八城、十六园”为主体的沿江产业带和城镇群建设。
二、当前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
(一)科学规划和加快实施航道建设工程,是支撑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航道建设和维护水平直接影响内河航运综合优势的发挥,决定着航运经济效益和行业竞争力。国家经过多年对长江航道建设的持续投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长江中游整体通航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按照“十二五”目标,武汉向下游方向可实现5000吨级江海直达船型常年通航,目前运行的集装箱船以5000吨级为主,最大为8000吨级,散货船最大达到15000吨级水平,航道建设与维护有力支撑了长江中游船舶运力和货运量快速增长。
2011年,交通运输部会同沿江七省二市共同签署的《“十二五”时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提出,要在2015年基本完成《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主要建设任务,将投入超过360亿元用于长江干线航道、重要支流航道、支持保障系统以及中西部公用码头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资金需求总规模预计将超过1500亿元。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湖北省多次提出要争取在未来将武汉以下长江干线航道水深由4.5米提升至6米、武汉至宜昌航道水深提升至4.5米,按照这个标准可实现武汉常年通航8000-10000吨级船舶,对于提高航运综合运输效益,加快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意义重大。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争取在国家组织实施下,尽早实施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航道工程和武汉至宜昌4.5米水深航道工程建设。当前,我们会同长江航务管理局开展长江干线6米深水航道上延至武汉前期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通过多式联运实现联合运输与合作多赢,是构建航运中心枢纽的重要途径。
武汉是中部地区内河最主要的港口和正在建设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也是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国家重要门户机场。要完善“门对门”、“点对点”的现代物流运输服务体系,将国家对武汉“铁、水、公、空”四个方面的战略定位充分结合起来,突出各自优势,明确各自服务领域和作用范
围,进而实现联合运输的“高效率”、“高效益”成为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铁水联运方面,得到交通运输部认可并正在推动的“武汉-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项目”,通过水路运输主动对接铁路网络,形成中西部铁路网与长江黄金水道高效联运,有效解决三峡大坝通行能力不足对成渝等地水上货运的限制,建设低成本、大运量的运输通道。在水水中转方面,武汉至上海“江海直达”集装箱快线品牌已逐步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快捷、安全、稳定、有序的通江达海优质航线。成立武汉“江海直达”天天班联盟,建立公共班轮机制,“五定”式的班轮化运作模式及其确立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泸州-武汉”水上集装箱运输快巴航线,“泸州-武汉-台湾”近洋航线,以及“宜昌-荆州-武汉”城际集装箱中转航线等,将形成长江中游最具规模的水水中转运输节点。在公水联运方面,通过强化港区与城市道路系统及国家公路网间联络线建设,发展公水中转运输。在空水联运方面,依托阳逻-天河机场“双港公路”等连接工程,实现空水一体化运作。
(三)突出“港产城互动”,让水运成为推动和参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主要目的。
随着水运经济链条的延伸,水运在加速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经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快建设武汉航运中心。一是将港口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现代化港口已成为临港城市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成为推动城镇群建设的重要辐射源和承载平台。为此,应明确将现代港口作为城市重要功能和经济发展载体进行一体化规划建设。二是走港口物流一体化发展之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改善物流条件和降低流通成本日益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同时市场细分让物流业规模快速扩大,具备规模经济效应的港口与物流一体化发展,可形成港口、物流业相互作用的“震荡放大”效应。三是将港口与规模化、大运量工业密切结合。现代水运技术发展使工业产业布局逐渐由“原料指向”转变为“市场指向”,国际性的生产地域分工使得利用港口进行工业原料运输、生产加工、产品配送更为便捷,港口与工业规划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四是将港口与现代服务业密切结合。贸易通关、结算、汇率等要素在港口经济中日益发挥关键性作用,现代港口服务业正由仓储、搬运等低附加值的传统服务向航运咨询、航运金融、信用评级等高附加值、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转型。
三、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有力地带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港口、交通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和港口经济发展。中部地区
需要在国家加快沿海开放政策向内地延伸的同时,争取国家给予“先行先试”新的特殊政策,使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更广,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真正实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加快武汉航运中心建设需要积极争取国家给予大力支持。支持武汉沌口-阳逻港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工作,争取早日获批,参照天津东疆、深圳前海新区的政策,给予特殊政策优惠,支持武汉沌口-阳逻港综合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融资租赁、原材料分拨交易、期货交割以及汽车整车进口业务,真正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先行先试。另一方面,加快武汉航运中心建设需要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扶持政策。近期,我们研究形成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从加强对武汉航运中心建设的统一领导、构建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高地、培育居武汉航运中心建设龙头地位的市场主体、完善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扶持政策等四大方面提出了十二条政策支持建议,提请省政府研究。■
(作者系武汉新港管委会主任)
第二篇:长江航运中心大厦简介
长江航运中心大厦简介
建设背景
建设武汉航运中心大厦,是根据省、市政府的决策,为提升武汉新港综合服务效能,创建国际一流服务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整合现有港务集团、港运公司等单位土地资源基础上。积极推进武汉新港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受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委托,成立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具体实施该项目的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
多功能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大厦是武汉新港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为一座63层330米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寓意6300公里的长江。是武汉沿江地区目前在建的第一高楼。占地4.8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37亿元,建设工期3年半。
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大厦作为武汉新港具有标志性的大型功能性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利用、建设武汉长江航运中心战略部署,提升完善长江中游港口航运综合服务功能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将为长江中游最具现代化、国际化、服务功能最完备的港务枢纽综合体,为国内外港航企业提供“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口岸服务、金融保险及商业服务、展览及会议中心、培训基地、长江航运交易所、公共信息平台、港航高级公寓式酒店等,将成为武汉新港商务、商业、金融、政务服务的形象窗口与标志。
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
项目位于武汉市汉口沿江区域,民生路与沿江大道交汇处、距武汉关约为400米。东临沿江大道,南面紧邻长航大厦,西面为黄陂街。用地北侧为和记黄埔住宅项目,东侧为水面宽阔的长江。
设计理念
建筑形态紧扣航运主题,体现了长江航运中“水”、“船”、“帆”的独特文化元素,建筑肌理展示了江水波光粼粼的神韵。整体布局塔楼和裙楼的结合,整体造型体现了挺拔、秀美、大气的都市风貌。
第三篇:于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思考
于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思考
许克振
2012年第3期 ——支点建设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外加湘鄂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宜昌、荆州、岳阳、益阳、常德等),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跨省域的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群。规划建设中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涵盖整个长江中游,跨越三省,穿越两湖(洞庭湖、鄱阳湖),总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近9000万,2011年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位优势明显,人口众多,资源富集,经济基础良好,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随着三峡工程建成和后续工作规划启动、长江“黄金水道”加速开发建设、沿江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及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的展开,特别是随着国家“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纵深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战略层面统筹谋划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发展,对于加速中部崛起进程,进而促进国家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目的
(一)共同探索一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主攻方向的工业化新路径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共同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三大城市群跨越三省,穿越两湖,具有人口密集、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明显特征,集合集成、整体规划、合作共建、优势互补将为三省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发掘更加强大的内需动力。
(二)共同寻求一种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二元结构深刻改变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形式
湘鄂赣三省都是中部地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三省同时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障区和全国淡水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三省转型发展及城镇化中共同肩负的重大责任。基于共同的使命和共同责任,三省有必要携手共进,齐心协力,分工协作,在推进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巩固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共同推动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凝聚和激发促进中部崛起的强大合力,加快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适应区域竞争“城市群化”的客观趋势,近一阶段国家级跨区域规划密集出台,东部有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有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南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有京津冀经济区等。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的跨区域规划和共同行动尚处在探索阶段。当前,长江流域的发展战略由东向西已经全面展开,在战略层面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具有连南结北、承东启西的天然优势。在全国十多个国家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中,长江中游地区是唯一地跨三省的区域,在这一地区加快构建一个大型的城市集群,在城市集群的空间地域形态上,更加扎实推进“三基地一枢纽”建设,更加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会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之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四)创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型体制机制
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是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关键的动力源泉,而不同行政区域的利益平衡,将是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复杂的重大课题。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要求,三省将共同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平等协商、放开放活、共谋发展、共同行动、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可以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机制、重要产业分工协作机制、重点领域改革协同推进机制、市场开放和要素流动机制、重要资源整合配置机制、科教文卫及其它公共服务领域的交流和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共同开展创新试验。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区域合作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机制。
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现实条件
(一)政策机遇
从宏观政策环境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面临重大的政策机遇。
1、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规划和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之后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和意见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提供了规划和决策依据。
2、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 “长江中游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是内陆地区唯一跨三省的重点开发区域和最有希望率先构建一体化的城市集群。
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鼓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联系,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4、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心和重视。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上半年来湖北视察工作时强调,湖北要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充分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强同中西部省份特别是沿江省市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推动对内开放向深度和广度迈进。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北期间,省委、省政府就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问题专题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温总理指示国家发改委进行研究,国家发改委在向国务院的回复意见中明确表示支持三省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充满活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合作基础
1、湘鄂赣三省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长江中游地区一水(长江)相连,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城市群地域相连,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形成一个天然的“金三角”,核心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路已连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网络格局。历史上长江中游地区,是楚文化重要发源地,人文地理交相辉映,文化魂脉广为传承,同宗、同源的文化属性使区域合作交流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此外,长江中游地区人口流动历来比较频繁,奠定了人缘相亲的特定基础。地理毗邻拉近了空间的距离,文化相近减少了交流的障碍,人缘相亲增加了彼此认同,这些都为区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有利于人员、物资、信息和资金的流动,为构建跨省经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经济联系紧密。一直以来,湘鄂赣三省在经济上存在密切的往来。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汉冶萍”(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三省不断加强经济技术合作。1987年5月成立的武汉经济协作区是我国中部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囊括了湘鄂赣三个城市群中的所有城市。从发展现状看,湘鄂赣要素禀赋以及政策机遇较为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相同,水平相近,面临的诸多挑战相同或相似,有着众多的共同利益诉求,如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振兴提升装备制造业和突破性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开发打造长江“黄金水道”、联合开展江河湖泊生态保护、联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3、城市密集区已具雏形。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从地域范围上不仅包括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还包括宜昌、黄石、岳阳、株洲、九江、景德镇等重点城市,是三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武汉出发沿“汉长昌”高速环路,经赤壁进入湖南,经醴陵进入江西,经九江进入湖北,沿线共经过22座县级以上城市,每座城市间距平均不到50公里,城镇连绵带已初步形成。
4、三省达成初步共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构建工作,通过互访、交流、考察、研讨等多种方式,达成了广泛共识。2011年4月和7月,李鸿忠同志带领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赴湖南、江西进行考察、学习和交流,就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与湖南、江西两省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沟通,深入探讨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面临的战略机遇、重大意义和总体思路,得到了湖南、江西两省的积极回应。周强同志强调要携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发展,推动建立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协调机制,积极推进武汉、长沙、南昌城市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建设、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一体化。苏荣同志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双方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携手创造中部地区崛起的美好未来。各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论证和宣传,三省各界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三、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基本思路
(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全国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两型”社会建设国家典范区。
发展目标:在5-10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基础设施、产业、市场、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五个一体化建设,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成为中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力争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具有全国性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具有强大辐射和带动能力的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路径设想
1、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综合交通网络。利用长江航道,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地区港口群,加快长江中游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武广高铁、京九客运专线等为主体,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节点,突破性建设三大城市圈之间的快速交通走廊。
2、加强产业合作,促进产业融合。从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出发,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促进企业间跨省域兼并重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此外,在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上,三省可在产业合作框架下,联合行动,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可以互通信息,互相借鉴,统筹谋划,协调行动。
3、促进农业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打造国家农业强区的目标,集聚整合城市群内农业优势资源,整体规划布局,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跨区域构建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大范围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依托产业带和基地,推动共生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构建新型农业加工园区。按照城市集群区域布局规划,跨区域联合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加可靠的农业支撑保障体系。
4、共同加强河流湖泊治理。三省河湖纵横密布,水资源丰富,水利水患并存。从长江中游治水的历史来看,统一调度、联合行动是制胜的重要法宝。三省以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河流湖泊的治理。重点是加强大江大河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湿地保护。三省对跨区域的重大水利项目和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共同申报立项,共同组织实施,将大大提高水利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调节淡水资源配置效率。
5、深化环保、商务、旅游和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以水环境保护合作为重点,提高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按照旅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三省旅游资源整合;发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市场独特的区位优势,相互开放内贸市场,联手开拓国际市场;合作培育文化支柱产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协作。■
(作者系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第四篇:统筹水资源利用保护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统筹水资源利用保护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彭智敏
2013年第10期 ——支点建设
从全国范围看,涉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河流众多,湖泊密布,水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打好水资源牌,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不仅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题中之义,而且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一、长江中游水资源优势及其重要作用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达9616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约36%,居全国第一位。长江中游由于洞庭湖水系、汉江、鄱阳湖水系、清江等河流的先后汇入,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4500亿立方米,占全流域总径流量的47.2%,超过长江上游。此外,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公里的水资源都需经过长江中游流向下游。丰富的本地水资源和客水,使长江中游成为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同时,长江中游还拥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全国最大城中湖武汉东湖等著名湖泊都坐落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北享有“千湖之省”,武汉市享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洪湖被称为“中南之肾”。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和长江三峡水库也都位于长江中游。
长江中游丰富的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极其重要,长江中游地区人民一直都在兴利除弊,挖掘利用水资源优势。长江中游航运历史不仅可以上溯数千年,在近现代更是建设了一批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和较高标准的航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彻底改变了长江中游的防洪态势,为全国统一电网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具有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将“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战略构想变成现实。
二、在长江中游统筹水资源利用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迫在眉睫。在长江中游这样一个水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利用方式多样的地区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必将对长江流域、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二是有利于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试验示范。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同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目标也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三大城市群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经验交流,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合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新型发展道路。
三是有利于打造长江“黄金水道”。长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但一直以来长江中游干流航道弯多、水浅,等级偏低,支流航道网络残缺不全,极大影响了整个“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将有利于促进四省联合进行长江水道治理,加速沿江、环湖港口的连片开发和岸线资源的有机整合,提升长江中游水运通道的利用率。
三、统筹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的主要路径
一是进一步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为“中三角”的崛起夯实基础。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98大洪水之后长江大堤的加高加固以及气象预报非工程措施的现代化,长江中游地区整体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支流防洪标准不高、病险水库多等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防洪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完善防洪体系仍然是确保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国家和四省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该区域的防洪投入,通过综合措施,逐步提高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洪能力: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和中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研究和软硬件建设,加快防洪调度信息系统的升级换代,实现长江洪水的科学调度和洪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加强支流堤防建设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洞庭湖、鄱阳湖等湖区的综合治理,加快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二是以“一江两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河流湖泊的治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都是水资源丰富省份,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长江中游,又共同面临长江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农村安全饮水、湖泊治理等问题,如城陵矶附近超量洪水分蓄及荆南四河的治理就涉及到湖北、湖南两省,华阳河流域治理涉及江西、湖北两省。三地可选择一些跨区域的项目,联合向国家申报,共同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资源开发利用。三省可联合行动,以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河流湖泊的治理。重点是加强长江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污染综合治理、湖泊治理等事项的合作。坚持“一湖一策”、“以奖促防”和绩效管理,推进洞庭湖、鄱阳湖、洪湖、梁子湖等沿江湖泊群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协作,联合向国家申报洞庭湖流域农田水利建设补偿资金。
三是加快长江中游河道综合治理,稳步提高通航能力,为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和建设一批临港新区创造条件。长江中游产业布局密集,工业门类齐全,武钢、东风汽车、岳阳长岭、九江石化等大型企业的沿江布局,充分利用了成本低廉的长江航运。但长期以来,长江中游地区航道等级较低、部分水道礁石碍航、滩糟周期性变化引起的航道条件不稳定、跨江桥梁碍航等问题突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河道出现明显冲刷的新情况。为了充分发挥航运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积极作用,四省可联合向国家争取专项资金,尽快实施长江中游干流河道的系统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和稳定现有河势,改善不利河势,实现该区域水深航道发展目标;要以湘江渠化、赣江渠化、江汉运河、汉江梯级为核心,加快高等级干支流航运网络的建设。
四是统筹规划,实现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需要,四省应联合争取国家制定长江中游地区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确保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统一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提高岸线资源使用门槛和成本,从而实现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三位一体的高效利用。
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长江中游四省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针对国家粮食供需结构中水稻供应偏紧的状况,结合四省粮食生产实际,可联合提议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尽快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合作与联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的合作。
六是加强水污染防控,为城市群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联合开展跨界河湖流域治理和开发,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包括加强跨界水功能缓冲区和长江沿线排污口管理,共同开展省界河流水质监测监控和沿江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构建城市群水污染联防联控物联网。探索开展区域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推动流域联合减排。■
(作者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五篇:银行业呼叫中心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银行业呼叫中心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行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挑战:经济技术的发展,使用户的需求不断增多,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要求银行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的服务,这构成了拉动我国银行业建立呼叫中心的强大动力。对一个呼叫中心而言,大部分的日常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可以以标准化工作流程及管理工具固化下来的。“班组”就是呼叫中心的管理工具,是呼叫中心经营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组的管理水平直接反应中心的管理水平,班组团队的战斗力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决定着中心是否可以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呼叫中心;班组。
一、银行业呼叫中心班组建设的重点与实践 1.班组团队的目标要与中心的目标保持一致(1)中心目标决定团队的目标(2)清晰的目标是团队的推进器(3)个人目标在团队目标中升华 2.当一名合格的班组长
(1)精湛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团队协作力(2)在班组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3)有极强的现场协调力
(4)充分发挥“黏合中心与座席”的作用 3.全面提升班组长的综合素质(1)加强培训提高班组长的业务水平(2)开拓平台增强班组长的管理能力(3)多方位支持班组长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银行业呼叫中心班组建设的思考与诠释 1.探索建立班组文化
(1)班组文化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核心(2)落实班组计划,夯实班组建设(3)获得中高层的支持与协助 2.建立承诺保障制度
(1)班组长和和组员分别建立承诺(2)承诺是一种责任(3)没有承诺就没有行动 3.加强标杆制度的实施力度(1)标杆管理成就团队精英
(2)全力塑造恪尽职守、敬业守纪的员工形象(3)竞赛法激活团队动力 4.加强情绪管理(1)中心帮助员工排压(2)鼓励员工自行解压(3)用适宜的方式舒压